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2024-05-24

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精选8篇)

篇1: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

——****中心小学特色工作汇报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它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中与学校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级课程。是根据学校环境和发展特色的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使课程校本化,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实施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某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优秀的、突出的和领先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办学特色的概念既有其绝对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的一面。

学校特色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点:首先,两者的目标一致。其次,两者都体现一种个性化教育。再次,两者都具有多元培育特色。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特色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学校特色建设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两者可以互相作用,互相推动。

因此,我们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建设的实践,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并逐渐合理科学地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互相作用,互相推动,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学校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特色建设更上新台阶找到科学的依据。

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子孙生生不息,他们将朴素的思想、情感、习俗和技艺隐沉于包括剪纸在内的古老文明之中。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因此,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 1

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开展剪纸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鉴于以上的原因和学校具备的条件,我们选择了手工剪纸,以它为切入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使这项特色活动能够更加普及、持久地开展,我们确立“剪纸艺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品行”为指导思想。在全校普及剪纸教学活动,把剪纸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的风俗的特点,把“趣味剪纸”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目录下的一个特色课程。通过以日常生活随时可见的内容为题材的剪纸课程的学习,让全校学生知道剪纸的基础知识,利用工具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剪出家乡的风貌,剪出对未来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参加比赛,让师生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教与学的经验。

一、剪纸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环境的开发

加强宣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把剪纸文化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开辟剪纸文化的专用宣传窗,建立剪纸制作专用教室、学生剪纸作品陈列室,各班级设立剪纸作品专栏,教学楼三楼全部是师生剪纸作品展出,校园内处处充盈了富有乡村特色的剪纸文化韵味,从而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师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感兴趣。

(二)教材的开发

编写剪纸校本教材,利用教材作为载体真正实现剪纸的规范化和普及化。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使校本课程在我校真正开展落实,并有效地进行规范和普及。我校的剪纸教材主要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教材内容包括:低年级的对剪纸的基本认识、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年级的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技法和简单的创作;高年级的剪纸的历史、剪纸的基本刀法、作品的创作和集体创作以及对于剪纸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为编写校本教材,我们收集了许多相关材料,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发挥大家的智

慧,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编写教材这一艰巨的任务,编写了第一套适合低年级使用的剪纸校本教材。

(三)师资的开发

发挥本校教师长处,承担教学任务。我校的****老师兴趣广泛,对剪纸艺术情有独衷,所以学校在2009年把校本课程的试验课交给了他。通过半年的教学,效果不错。不但带动了学生的剪纸积极性是,还带动了一批老师的剪纸积极性,使大家认识开设剪纸艺术课程的目的意义,了解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于是我们请王景文老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剪纸的基本知识、剪纸基本技能和剪纸基本创作手法等。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剪纸的方法、技巧和技艺,提高教师剪纸教学的能力。

二、剪纸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管理

1.课时的安排:学校每个星期都固定安排一节剪纸课,一般一学期上十六课时。将剪纸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并列入课程表,专课专用,将剪纸教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每节课40分钟时间,由剪纸教师组织教学管理。学校提出了“备好剪纸课教案,指导好剪纸实践活动,上好剪纸作品讲评课”的要求,保证了剪纸教学持续有序地进行。

2.内容的确定: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持剪刀的正确方法,练习基本线条的剪刻,摹仿简单的剪纸样式及单色剪纸。三四年级: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剪纸方法,剪纸要领上:先剪刻最细致最要紧的部位,然后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以有效地把握作品整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繁到简,循序而进;五六年级:主要学习分色剪纸、染色剪纸、剪影;学会对要剪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夸张变形;能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剪纸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剪纸特色教学方法,我们将各种较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去发现、探索,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剪纸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示范法

为使学生快速学会剪纸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我们从简单常用的、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范品中着手,示范有:①对称式,如《贻贝》;②自由式,如《鲳鱼》;③花边式,如《螃蟹》等三种形式的剪纸过程,并强调剪纸艺术的关键在于反复折叠剪刻,图案形象美主要在于“对称”和“连续”,这两个特点几乎全部或分别体现在所有的图案之中。如在学剪“花边式”的《螃蟹》时,我们用比学生大三、四倍的示范纸在黑板上将“说”(方法)、“折”(折纸方法)、“画”(轮廓画法)、“剪”(剪刻方法)、“贴”(贴在对比强烈的纸上)等五个具体操作过程一一示范,让每位学生都看清剪纸的方法技巧,并一环扣一环地跟着画剪,这些方法既直观又简练,学生看得见,印象深,产生较强的感受与共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自主发现法

长期以来“灌输法”以教师为中心,而使学生失去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自我创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剪纸教学活动也同样要还给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情地抒发对艺术的感受。教师可以把剪好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发现剪纸的奥秘,因为问题最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剪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

3、游戏贯穿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可以故意创设一些游戏情节,通过游戏这座桥梁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发现折叠剪纸的有趣,孩子们在不断地将纸折叠一次或多次,剪出相连的鱼类、人物、花边时,学习情绪高涨,在叠叠、折折、剪剪中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剪纸作品。

4.自由组合法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剪纸技能,确定一个主题,根据所确定的主题,剪、刻相应的作品,如:大海、礁石、海鸥、渔人、各种鱼类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剪贴,拼成一幅幅内容丰富的图案,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成品进行作文小

练笔。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想象,创造出颇具风格的精美的图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四、开展各种剪纸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剪纸作品展览。把标上题目、作者所在班级、作者姓名的作品在学校操场上展出,让全校学生排队观看,学生在比较中,提高了自己的剪刻技能和欣赏水平。

2、现场剪纸比赛。分低、中、高段年级进行,竞赛分限定内容和自由发挥两种,评委当场打分,评出优胜者,并发给奖状;邀请本县区的专家和有剪纸特长的家长到学校进行剪纸指导,让学生了解民间的剪纸艺术,对提高自己的剪纸技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上街头。观察体会剪纸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并了解民间剪纸朴素的表现手法、娴熟的剪纸技艺。

4、一年一次的艺术节活动,“剪纸”庆佳节活动。如庆祝劳动节、六一节、元旦、迎世博等,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剪纸作品装点、美化自己的班级。尤其是迎世博活动,让学生通过画、剪、贴,懂得世博知识和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形成,从而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扎扎实实创建,实实在在收获。

学校自2009年起开设剪纸特色校本课程以来,形成了浓厚的剪纸氛围,使学校在打造自己特色的道路上,稳步发展。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去主动地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学生们心里甜滋滋的,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下一次的剪纸内驱力。

2.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剪纸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剪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学生经过多次实践,反复推敲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生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反复实践,精心剪纸,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具有一定的好处。

3.促进了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会幻想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拥有教育的良方。实践证明,剪纸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我们学校而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剪纸教学资源,不断探索剪纸教学的新途径。继续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让剪纸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深深地扎根于在学生心中,真正使剪纸特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使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资源,让校本课程为特色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现代化家长学校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壶天中学按照“整合资源、抓住特色、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现代化家长学校工作。壶天社区将办好家长学校列为社区重要工作之一,2017年社区换届改选后,社区充实了年轻力量,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6.5岁,他们都成为了家长学校的骨干力量。社区还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社区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辖区单位领导、组成的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壶天中学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定期按时召开例会,先后制订出相关的工作规划、计划及各类规章制度,不断优化家长学校工作机制,保证学校工作依法、有序、健康地发展。

为规范管理,壶天中学家长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家长学校工作制度。(1)家长学校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每月一次领导班子例会或专兼职教师培训,总结交流每月学习培训、教育活动等工作情况,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2)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机制,加强考核力度,确保工作的长效性开展。(3)调研制度。深入了解居民反馈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合理设置课程,使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更贴合居民需求。

为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对学习的需求,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资源,建好服务平台,完善教育网络。壶天中学家长学 1 / 6 校有效整合街道辖区教育资源,注重贴近辖区居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满足社区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了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培训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精神文明素质。

壶天中学家长学校从2017年年初起就开始进行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研究。在前期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基础上,壶天中学打造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建社区特色课程”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以少年宫绘画、声乐等培训课程及活动为依托,锻炼青少年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得辖区青少年们不出社区,就能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通过一年多来的培训及实践活动,该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

由于壶天社区是新社区,家长学校在深入调研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设丰富多彩、结合时事热点的培训课程。在中老年居民中,开办了腰鼓、健身操、广场舞等培训班,通过常年学习,锻炼身心的同时也打造出了一支支文化专业队伍,在社区活动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家长学校还结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开展各类节能环保讲座,壶天中学家长学校积极开设创业培训、法律法规等课程,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培训服务,部分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如峡山村李光飞的“湘之农”果园已初具规模。为使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恩、了解历史,社区家长学校还设立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并带领一批社区党员前往革命根据地韶山参观学习。

/ 6

家长学校也十分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学校为残疾人开设了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家电维修等活动。鼓励一批下岗人员再就业。社区每年一次组织残疾人开展运动项目比赛,每年两次的困难儿童乒乓球友谊赛、每一季度两次的青少年网络培训等。丰富的家长学校活动,使这些居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重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壶天中学家长学校积极挖掘辖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多媒体,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为居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有形的,可感知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真正使居民们想学,乐学,善学。在课堂里,通过电脑、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为居民们开设假日影院,坚持每月一次免费放映电影,今年七月期间将以红色电影为主打,回顾建党、建国的光辉岁月。同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使居民们打破地域界限,获取各地最新资讯和教育资源。能随时查阅资料、信息,获得新闻资讯以及健康知识,社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壶天中学家长学校十分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社区把山坪、中心校等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开展青少年“我的中国梦”、“汉字书写经典”比赛,组织社区青少年清明节祭扫活动,向烈士致敬,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开展“童心向党,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铭记历史;开展红色经典童谣传唱活动,讴歌伟大祖国,赞美美好生活;还结合社区特色和资源,寒暑期期间组织青少年开展书法、围棋辅、思想道德教育讲座、环保创意秀等活动;组织成立 “小小志愿者”红领巾队,开展“体验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社区,做美德 3 / 6 少年”主题活动;结合“爱卫日”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美化周围的环境,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家长学校还发挥社区毗邻壶天老街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以及社区拥有一批书画志愿者的优势,为社区学生传授书法、绘画、摄影、剪纸、二胡等,使辖区更多的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受老壶天文化的魅力,家长学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孩子们幼小心灵,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无穷动力,使社区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喜欢的第二课堂。

社区家长学校通过学习活动,还培养青少年健康科学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让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家长学校又在课堂教学外,借由实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走近了社会、融入了大自然,在实践中长知识、在劳动中学本领、在情景中受教育、在体验中悟人生,挖掘潜能、锤炼意志、愉悦身心,增强了爱绿、护绿意识,增强了环境保护责任感。今年,家长学校的暑期的教育重点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努力提家长学校学员素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邀请社区老党员、苏州好人获得者王坚荣在社区开设“道德讲堂”、“社区微党课”、宣讲会和报告会,认真开展好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的教育活动和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居民文明素质是社区文明的支撑与基石,社区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包括诚信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美德以及公民文明 4 / 6 旅游等道德教育活动,努力弘扬正能量同时,大幅度提升了辖区居民和学生的文明素养。举办“二十四孝”绘画展、廉洁文化书画展等,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尚;家长学校又结合各节庆日,组织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端午包棕、中秋茶话会、老年节慰问等活动,唱响“四季歌”,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在富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家长学校积极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美好环境”广场宣传,“公民道德实践我先行”主题教育、告别陋习、文明礼仪展示和文明风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还利用社区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宣传栏、楼道、社区图书室等载体做好“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并定期更换,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宣传氛围,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进行。

壶天中学家长学校以积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强化载体建设,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近年来,为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壶天社区的关心支持下,家长学校设立了党员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体室等,充分满足居民们各类活动、锻炼学习的需求。

为了延伸拓展社区网络教育,壶天中学家长学校与中心小学积极联系,常年免费开辟小学的电脑室、操场、舞蹈教室为居民培训的第二课堂,50台互联网电脑、近1万册的图书,为居民进行电脑培训、舞蹈训练、体育活动、图书阅览等提供了场地和设备,使更多居民体 5 / 6 会到了现代化家长学校的完善培训。家长学校还借助各类宣传媒介,加大影响力度。在以往展板宣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广覆盖和高效率。每次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结束后,社区通讯员都会及时将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发至区社教内网,各媒体,全年累计百余篇。其中,社区多篇特色活动的新闻报道也被多次转载刊登在红网等报刊上。通过加强活动的报道力度,扩大了壶天中学家长学校的影响力,让家长、孩子更愿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让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

壶天中学家长学校在创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家长学校的建设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百尺竿头,我们将更进一步,不断鞭策,把家长学校打造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工程。

篇3: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

一、因校制宜, 以校情为本, 开发特色类课程

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自己的发展正确定位。学校应通过调查研究,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是著名国家女足门将高红的母校, 足球是该校的一项传统项目。学校因此树立“让孩子在踢足球中长智慧、扬个性、强身体、砺意志”的足球理念, 以足球带动其他体艺项目的共同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他们把足球项目当作一门重要的校本课程, 开发了校本教材《足球少年》, 并聘请高红为名誉校长、终身教练, 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卓有成效。校足球队多次代表泰州市参加省级比赛, 取得好成绩。学校被命名为“泰州市足球训练基地”, 先后为省内外足球俱乐部输送8名优秀队员。

校本课程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要能帮助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洋思初中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 几千人的寄宿生给常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洋思人根据本校实际问题, 智慧地提出“生活也是课程”的观念, 开发出洋思特色的校本培训教材———《“四会”读本》, 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生活课程”, 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洗衣、如何走路、如何整理宿舍内务、如何管理零花钱等等, 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理财、学会关心、学会交往等, 使学生从细节入手,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效果甚佳。到过洋思中学的老师无不赞叹那里的学生文明守纪、秩序井然、习惯优良。

新课改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 使学校可以因校制宜地创新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来的特色类校本课程, 也必然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品位的提升。

二、因人制宜, 以学生为本, 开发兴趣类课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学校课程管理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 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 把校本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 首先要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应该广泛的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希望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渴望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什么, 掌握什么样的技能, 等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学校还要让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 充分表达自身的期望、需求和兴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 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

校本课程要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充分发展, 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 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开发一些兴趣性活动课程, 如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各学科兴趣活动, 学科性专题研究, 专题讲座, 社会性问题的探讨等。通过这些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陶冶学生的身心,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热爱科学, 热爱体育, 热爱艺术, 热爱自然的热情, 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因地制宜, 以乡情为本, 开发乡土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 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乡土类课程是指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在进行这一类型的课程开发时, 要以乡情为本, 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 顺应地域发展的需要, 充分体现地域资源优势和民俗风情文化。在开发过程中, 学校应该赢得所在地区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积极邀请社区的有关行业的管理者、从业者共同参与。至于开发的方向和内容, 学校要广泛调研, 科学论证, 杜绝心血来潮和闭门造车。

篇4:开发校本课程 打造学校特色

一、因校制宜,以校情为本,开发特色类课程

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自己的发展正确定位。学校应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是著名国家女足门将高红的母校,足球是该校的一项传统项目。学校因此树立“让孩子在踢足球中长智慧、扬个性、强身体、砺意志”的足球理念,以足球带动其他体艺项目的共同发展,彰显学校特色。他们把足球项目当作一门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了校本教材《足球少年》,并聘请高红为名誉校长、终身教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校足球队多次代表泰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取得好成绩。学校被命名为“泰州市足球训练基地”,先后为省内外足球俱乐部输送8名优秀队员。

校本课程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能帮助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洋思初中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几千人的寄宿生给常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洋思人根据本校实际问题,智慧地提出“生活也是课程”的观念,开发出洋思特色的校本培训教材——《“四会”读本》,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生活课程”,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洗衣、如何走路、如何整理宿舍内务、如何管理零花钱等等,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理财、学会关心、学会交往等,使学生从细节入手,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甚佳。到过洋思中学的老师无不赞叹那里的学生文明守纪、秩序井然、习惯优良。

新课改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校制宜地创新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来的特色类校本课程,也必然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品位的提升。

二、因人制宜,以学生为本,开发兴趣类课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学校课程管理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首先要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应该广泛的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希望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渴望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等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学校还要让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期望、需求和兴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

校本课程要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充分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些兴趣性活动课程,如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各学科兴趣活动,学科性专题研究,专题讲座,社会性问题的探讨等。通过这些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体育,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热情,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因地制宜,以乡情为本,开发乡土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乡土类课程是指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在进行这一类型的课程开发时,要以乡情为本,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顺应地域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地域资源优势和民俗风情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应该赢得所在地区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积极邀请社区的有关行业的管理者、从业者共同参与。至于开发的方向和内容,学校要广泛调研,科学论证,杜绝心血来潮和闭门造车。

篇5:创新学校环境打造学校特色

打造学校特色

横林小学——程孔章

导语:教育的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具备有幸福人生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让孩子们可以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这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因此,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注重常规教学过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横林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目前是全镇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校,也是一所优质小学。学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一流的办学业绩。我们觉得更应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过程,改变方式,创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对事物的惊叹不是因为它外在的美丽,而在于它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由此,我们极力营造学校的美的人文环境。

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最近五年来,我校在以校长刘孝武为首的领导下,开展了校园文化活力工程,投资四万多元,种植了《香澜树》,操场上铺设了绿色的草坪,并开设了《读书阅览室》,《科技研究室》及《多功能管室》,均衡教育发展得到了全面的落实,迎检过关,获得了教育部基础司司长的赞同。这是我们对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也是我校一大亮丽的风景线。

让宣传橱窗成为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利用橱窗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办学策略、育人思路、主要工作计划、办学成绩等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学校为荣;对学校领导班子、学校骨干教师以及优秀的教师群体进行宣传,让学生以教师为荣;对学校本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同伴为荣。让走廊成为学生励志的重要场所。宽阔的走廊是孩子们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之在学校走廊悬吊励志警句,比如古今中外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诗词等,教室门前增添了《班主任心语口号》,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厚重背景里浸濡、熏陶。让学生受到学长们的教育、感染。

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我们在教室悬挂国旗,宣传校训,办好黑板报,开设各种学习专栏,让教室里有浓郁的学习气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每年新生入学,我们要求学校班主任利用一周的时间以学校校本教材《关注48个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为蓝本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学校各种常规,使他们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每学期,我们都有养成教育月,通过各种活动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力求让“懂礼仪、讲卫生、守纪律、保安全、爱学习、会自理”成为学生的共同习惯。

从教师素质提高入手,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鼓励阅读积累。通过组织教师们信息化能力提升学习,让教师们提高教育理论与思想高度;让教师掌握教研教改的新动态、新经验;让教师把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科学知识;让教师学习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教师互动。开设学校“师艺论坛”和“师德论坛”,以“我的教学故事”和“我的教育故事 ”为主要内容,让教师把读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引发的感悟,虽是点滴小事,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金胜勇老师和王学明老师,他们用平凡而感人的事例,诠释了责任的可贵和师德的高贵。既贴近了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又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如果没有教育研究,只能是一种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着昨天故事的人,永远也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由此,我们着力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正确的人才观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新的要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心灵上普遍打上应试的烙印:重智育,轻德育;重个体,轻全体,重优生,轻差生。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宣传学校“对每个学生负责,助每个学生成功”的办学宗旨、“以德为首,教学生会做人;以智为主,教学生会求知;以体为本,教学生会健身;以特见长,教学生会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规范教学行为前提下的轻负高效”的质量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意识,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个方面的创新,即: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标。教学环节创新:利用学生心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心理态势。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达到轻负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达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法的目标。

重视实践探索,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教师的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此,学校有针对性的制订出“理论学习——教学观摩——专题研讨——实践体验――反思提升”这一校本教研程序。即:理论学习,即课前教师借助有关理论资料,借助现代媒体网络针对确立的专题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教学观摩,即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其余同学科教师结合理论学习有针对性的观摩;专题研讨,即组织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交流;实践体验,即学科教师将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提升,即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撰写反思文章,内化为自身的理论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近年来教研成果喜人,仅仅近两年来我校就有四位教师教学比武获奖:江佳卉老师获省讲学教学比武一等奖,肖胡云老师获省语文教学比武一等奖,马文乔老师获市英语教学比武一等奖,郭志威老师获得市语文教学一等奖,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让教师在实践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得以互补,在探索中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成为我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实践保证,也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

学校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尊重人的共性和个性,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多年来,我们采用了起始年级平行分班、平行组合的作法,为教师提供了平等竞争、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保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为教师间的教学比较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不做“杀鸡取卵”之事,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布设教学格局,同时,加强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责任,让教师们学有帮手,赶有目标,形成了教师间和谐中有竞争的良好局面。

人文管理。学校教师人数多,身体状况差异较大,为了有利于教师展开工作,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细致的设计;中年教师家庭生活负担重,教学过程设计中必须有明确的要点、重点和教学程序的简案;老年教师实行常规免检,质量评价的方法。实行干部蹲点包科负责制,了解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制度管理。学校依靠教务室、学科组的职能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教研活动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学成效予以公布。每个月,我们都要将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估;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将各备课组、教师在各方面的业绩及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历次检查和工作成效纳入学期评优评先和教师评估之中,促使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由此,我们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横林小学以教育一片孩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情怀,不断更新观念,走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之路,着力长远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人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创建三优(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教育质量)、突出三特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陶冶师生情操。一服务(服务农村教育)”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爱岗、守纪、勤奋、创新”的校风,“严谨、爱心、合作、创新”的教风,“厚德、博学、尚美、创新的学风;彰显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的篇章,凝练出了“目标一致,融洽和谐,求真务实,忠于职守,奉献在岗的敬业精神。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及办学思想、历史传统等,确定了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并努力让它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我们认真进行学情、校情分析,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内容,确定了以学生思想教育为主,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相互促进的校本课程《关注48个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结合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殊性,确立了以《生命与安全》,《健康与心理》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自我,关注身心,把握自我;同时要求学生自定各种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卫生目标、礼仪及学生相互合作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每天反思,认真记录,以周为单位进行自我小结,将其撰写成“我的成长故事”。使学生在进入人生变化的时节,了解自我。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兵乓球》《腰鼓》《军鼓》实践活动,学生才艺训练、展示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进行两性相处的方法以及远离网吧、自我保护和防护的教育,正常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知识教育。努力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把握自我,放飞梦想。

篇6:深化认识打造体育特色学校

---------致和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感谢各位来我校指导工作!

近年来,我校的体育工作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以“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快乐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为着力点,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体育特色。在今年的“体育节”活动中,我校取得了彭州市团体项目一等奖7个、个人项目一等奖9个、团体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的好成绩。这些进步,离不开教育局的全力指导、学校行政的全力支持、班主任的全力配合、离不开体育组老师的全力奉献。

一、深化认识,各尽其职

学校强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了校长、主任、后勤、专业老师为主的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从人力、物力、时间上保证体育工作运行,有效的杜绝了学校体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出现。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教务处、德育处、班主任负责监督、检查体育课程的开齐开足情况,防止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体育教师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利用体育课给学生传授技术动作和要领,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校长与师生反复研究,制订了朝气蓬勃的大课间活动。大课间设置眼保健操、广播操、舞蹈《小苹果》、中长跑活动,又设置有关体育技能的游戏。整个课间操全部由活泼轻快的校园歌曲贯穿始终,动作整齐划一,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校长带队至始至终参与整个大课间活动,带班老师参与低年级学生的游戏、带班老师参与高年级学生的跳绳(长、短绳)、踢毽子、沙包和纸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橡皮筋等竞技项目,又使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到处洋溢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每天的大课间,校长亲自到场指挥,自始至终参与锻炼,6个体育老师一人负责一个年级,所有班主任跟班管理,不仅保证了“每天锻炼一小时”,也循序渐进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强化特色体育活动的培训

自2012年9月建立乡村少年宫以来,我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大力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积极争创特色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基于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双选,我校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跳绳队、舞蹈队等18个社团,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为了培养学生过硬的体育技能,学校还聘请了专业技能强的校外项目辅导教师3名。他们除了每周一中午的集中培训外,有的还利用早中晚课余时间、寒暑假时间,带领运动员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做到科学训练、重点培养、梯队发展,为学校在彭州市体育节上储备人才。辛勤的汗水换回了优异的体育成绩。致和小学先后荣获乒乓球特色项目学校、体育优秀团体等荣誉。

四、落实有效的激励措施

今年的体育节文件下发之后,校长多次召集班子成员研究体育特长项目训练,制定相关措施: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教练员队伍(校长亲自找老师谈话,动员其参加训练);二是为体育节提供组织后勤保障,协调人员支持,特别是得到包括六年级在内的班主任、师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三是每天中午校长到每个场地指导训练,并亲自参加篮球训练,具体负责大课间展示项目;四是多数比赛项目,校长都到场指挥,并将取得的成绩向全校师生通报。五是建立激励制度,搞活体育教学工作。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每天对各班进行大课间评分考核以外,还对各班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和体育锻炼达标率、优秀率作为评选文明班的重要依据。这样大大加强了班主任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促进了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篇7:创新教育模式 打造特色学校

——中馆驿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介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中馆驿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座落在镇郊旮旯里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塾,解放后,改建为一所农村小学。几经易址后,1996年建成为镇中心小学。经过镇小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由一所村办小学发展为“管理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育人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镇窗口学校。学校分为小学部和附属幼儿园两部分,小学部现有15个教学班,近800名学生,幼儿园幼儿近300名,全校教职工59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

一、提高认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源动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要想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体现新时代教育气息,就必须要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2006年,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叶代学同志为领导的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小组,研究部署特色学校创建规划,制定创建计划,确定可行性方案,全体教师共同出谋划策,听取主管领导教益,吸收经验,博取众长,为顺利进行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特点鲜明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行动指南。

特色学校的本质是学校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的个性化。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它凝聚了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等特色。选择和确立办学理念是学校实行校本管理、追求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于是校领导及研究小组的成员们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又结合我校校舍比较紧张,功能设施较差,学校近1000名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子女,百分之三十是“留守儿童” 的实际情况,把“文化立校、生命关爱、促进成长、全面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出发点,定位了“阳光教育”这样一个特色发展的办学方向。同时,我们学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而且有过快乐教学的尝试,于是确立了“让教育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发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征集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经过征集、研究、讨论,我们最终确立了“博学、厚德、创新、笃行”的校训,“阳光、快乐、文明、和谐”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求实”的教风、“乐学、善思、求实、创新”的学风。这些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全校师生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的方向选择、目标定位、特色所在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引领学校朝着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创新特色教育发展策略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学校因地制宜,提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1342”教育发展策略,即构建一个网络,抓住三条主线,推进四个创新,实现两个突破。构建一个网络,就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生的成长不能单靠学校的教育来完成,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搞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和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协调和监督职能。家长委员会成员须拥护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经家长学校推荐,学校审核聘用,由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代表广大家长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推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和举办家长学校,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教育效果。

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大力提升办学条件。我镇学校布点分散,基础条件落后,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我们不悲观,不等靠,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近年来,我校有效利用社会捐赠和政府投资资金300万元,相继建成多功能小礼堂1个,师生食堂1座、学生宿舍1排,新建幼教楼两栋,学校建设达到了市级规范化标准。二是全面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单位的教育工作干好干不好,关键是看这个单位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朝气。我们通过业绩考核和民主评议,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制定了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获得市级优质课6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地级骨干教师8人,获市级优秀教师4人。三是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过程管理力度,改变了过去校长只当传话筒的传统陋习,强化了单位组织在过程管理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建立了联校与各单位协同操作、目标考核和过程指导相结合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推进四个创新:一是创新育人环境。校园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布置得好,就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收到熏陶和感染。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内外墙壁、宣传橱窗、数字屏幕、移动展板,精心打造校园和班级文化,在内容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让学生置身其中,受惠于心。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构建高效课堂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我们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验,在广泛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了“四步一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了“读、思、议、练、归”五步教学法:“读”是初读教材,发现问题;“思”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议”是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练”是尝试应用,拓展练习;“归”是前后联系,归纳升华。不论是“五步教学法”还是“四步一体课堂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锻炼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三是创新校园活动。学校在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4610”要求,搞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学校组织开展了“弘扬家乡文化,我为家乡添彩”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发奋学习的热情,学习氛围空前浓厚。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制订了“星光教育”工程,通过“创星”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内组织了书法、绘画、歌唱、文艺舞蹈、科普等多个“社团”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参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创新学校管理。具体表现在1、目标管理机制。学校根据学的总体目标,制定月目标、周目标。并将分节落实 到各职能部门,划分出具体的责任目标。责任到人。由值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进行日检周评月积累,为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积累材料。

2、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备课管理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的备课模式来要求所有教师。教案管理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突出教师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科书内容的调整,要以坚持新课标为前提,不得随意拨高或降低教学要求。上课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我校的对话教学落到实处。作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作业,注重多样化,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习辅导管理。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利用节假日和其他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3、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中,建立三级评优标准。评选校级名师、区、市级名师和市级以上名师。每年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评价标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采取群众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逐级评价。对校级名师不限名额,凡是能够很好地胜任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成效明显的均可评为校级名师。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不断提高教师的评价制度。按照合格小学生的人才规格,改革学生评价的方法与途径,采用更科学化的、人性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通过教科研手段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研究,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构建适应21世纪合格小学生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坚持课堂随机评价,日常管理性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

4、教科研管理制度。坚持教科研工作校长亲自负责制,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教务主任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强对课题的形成性管理,制定阶段性实验计划,注意跟踪测量与分析和阶段总结,积累数据和资料,建立课题档案。积极参与上级科研部门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研究成果,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实现两个突破:一是搞好学校建设、塑造学校新面貌实现新突破,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实现新突破。

四、独具特色的七彩课程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

有特色的学校才有活力,有特色的课堂才有生命。学校要求教师树立 “人人都是阳光教育的实施者”的观念,通过制定阳光课堂评价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阳光般积极的态度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尊重生命,关注成长,以阳光般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位学生,以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研究每一堂课。每学期的教学活动月成为阳光理念生长的土壤,教学活动月以促使顺迈课堂成为学生收获的殿堂为目标,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阳光课堂。我们尝试运用“学案式”教学模式,探索更为轻松、开放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让阳光教育这一文化精神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动力,我们把阳光教育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成长相对接,建构系统性、系列化活动园地,全力打造阳光校园。我们把校园文化活动分为七品,组成七个板块,以七个色彩命名,并制定活动方案,打造具实的七彩校园,形成稳定的、常态化的学校文化活动。具体有:

“一彩”红色系列——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倡导品行合一;

“二彩”橙色系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到知行合一;

“三彩”金色系列——开展“争做最美少年”的校园每日一星评比活动;

“四彩”绿色系列——开展铸班魂,创建班级文化活动;

“五彩”青色系列——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促进专业成长;

“六彩”蓝色系列——开展校本研究,“构建快乐和谐课堂”;

“七彩”紫色系列——建设校园文化,实践环境育人。

五、培养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灵魂。

阳光学校需要阳光教师,实施阳光教育,我们首先在全校开展争当阳光教师活动。何谓阳光教师?我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外形阳光。具有活力、健康的外在形象,不断提升职业品位,内外兼修,以教师的魅力来提升教育的魅力。二是心态阳光。善良、真诚,合作,关爱学生。三是专业阳光。要具备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灵动中,激活学生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相长。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学校施行阳光化管理,做到从生活上关心教师,在感情上关爱教师,在心理上疏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把“联席会议、名师引领、结对帮扶” 三个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名师引领、师德汇报会等活动,培养一支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为实现“自我提高,借鉴提高,引领提高,抱团提高”的目标,我们把“树根理论”作为提高“组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以学习求发展,强化六个功能: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组织学习,学后行为,持续学习,快乐学习。以岗位大练兵为契机,开展学年团队的集体备课、学科团队的教学研讨等活动,发挥团队力量,使教师们在团队中共同成长。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七彩校园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从2008年起,学校坚持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孩子们的的生活,锻炼了他们的体魄,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逐渐形成了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学校的国旗班,升旗仪式上国旗班小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威武挺拔,感受着国歌、国旗的庄严与神圣。校合唱团、舞蹈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同时,为培养学生阳光健康心态,我们把学生的爱国、爱家教育,做人做事的养成教育与班级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阳光学生”系列化主题活动。学校制定了“阳光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们还大胆创新评价,以评比“星级学生”、“阳光学生”取代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从学业、心理、品德、个性等多方面拓展了从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到“十好学生”等多个评价标准。学校按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段,分别制订了《阳光学生评价指标》,采用多元评价及星级制的形式,每学期进行二次评选。同时,将评比标准纳入每位学生的评价手册,鼓励每位学生争当星级阳光学生。

篇8: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小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 厚德路小学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围绕“文化”二字做足文章, 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 基于地方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顺应时代, 灵动校本课程思路, 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厚德路小学就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 学校逐步认识到,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过程中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

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由此, 校本课程作为实现课程改革意义的关键性因素, 它的研发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一束炫烂的奇葩, 必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

二、因地制宜, 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

为了培养热爱家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学校把建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 作为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1. 广开言路, 明确方向

学校经过仔细酝酿, 建立健全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中心, 组建了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骨干队伍, 决定从校本课程的种类确定、编写、模式、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2. 积极思考, 拓宽渠道

学校首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优势, 积极利用校园内的慈云塔、校门口的状元桥及文庙这些独天独厚的宋城景观, 增添校本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还注重了文体活动课程“回归”, 把原有的“厚德球艺”、“赣南采茶”等传统文体活动与校本课程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各类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更发挥了上百名各有所长的教职员工的创造性, 从教师资源的特长展示走向校本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文化的团结与繁荣。

3. 结合校情, 确定课程

在广泛征集师生建议和仔细斟酌后, 学校把校本课程分为了国家课程内容拓展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两种类型, 共确定了古诗茶馆、慈云曲艺长廊等14门课程。课程在文本呈现的基础上做了创新, 增设了电子教材, 方便全校教师随时调用。

三、探索实践, 科学校本课程管理, 凸显学校文化发展特色

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1. 理念先行, 技能培训

学校对教师们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一方面开展了含教育理念、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等内容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采取“行万里路”的方法, 派出百余人次的教师外出学习, 吸收兄弟学校的优秀研究经验, 对自身研究进程进行不断修正。

2. 教材设计, 教学应用

学校课程中心采用“自我推荐、中心指派”的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了各门课程开发的负责人, 各小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框架内容具体设计校本课程电子教材, 并承担相应教材模块的设计任务。与此同时, 教师将其付诸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反馈信息, 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3. 反馈归纳, 包件制作

在教学应用的基础上, 强化教师的反思与创新, 学校及时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承担的相应任务制作信息化课程资源包, 收集大量相关教学支撑材料以及学生实践作品, 使之对各环节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感悟、提高。

4. 小组协商, 课程构建

各小组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汇总, 小组教师集体讨论协商, 分别将本组教师个人信息化包件进行融合, 并依照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对象、教学进程安排、教材内容调整, 最终确立每门课程的框架结构。

5. 总结提高, 形成模式

在校本课程研发应用过程中, 经过反复修改论证, 学校从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1) 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内容与模式———这是基于对课程研究策略进行的规范化, 含以下内容:

(1) 课程分析: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 学习对象的定位, 课程主要特色等问题。

(2) 课程目标:确立该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 从课程角度对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目标分解。

(3) 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课程目标, 确立课程主线, 编写课程纲要, 按模块、章节或专题安排课程结构, 制定教学方案, 在具体教学中逐步充实各模块、章节或专题内容。

(4) 课程实施:在课程具有初步轮廓后, 按章节模块将课程内容分开实施教学, 注意教学反思、学生作业等教学反馈。

(5) 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评价策略, 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方面内容。

(2) 校本课程应用管理模式———这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说课、上课、评课及反复研讨后, 对校本课程的应用管理定位。

(1) 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 学校合理设置了课表, 实施大小课堂及综合课堂, 避免了日常教学课程与校本课程安排上的冲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校本课程来学习,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

(2) 校本课程教研与学科教研整合。校本课程研究活动统一安排、落实到人, 由教导处统一制订校本课程研究安排表, 和学科教研同步、交叉进行, 实行“三定”, 确保落实。还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校本课程, 积极开展小专题行动研究, 强化教师的反馈信息,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3) 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结合融合。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科技时代网络的巨大作用和优势, 师生们的共同参与, 使校本课程在实际应用当中充满活力, 相得益彰, 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地实践中生成、完善。

(4) 常规化考核管理与评价同步。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行合同化项目管理, 与各成员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及“课程开发协议书”, 实施常规化考核细则,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 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挂钩。同时, 学校对每科目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 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与特色。

学校成功举办了江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展示会、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成果展示会。先后荣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江西省德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义务教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江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进行过跟踪采访与报道。

上一篇: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范文下一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