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居民医保政策

2024-04-08

武汉市居民医保政策(精选8篇)

篇1:武汉市居民医保政策

武汉市人社局下发通知,该市已于近日取消居民医保缴费时间限制,将每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缴纳次年居民医疗保险费的时限调整为全年度。

此外,武汉市还取消居民医保补缴政策限制。凡未在规定时间内参保缴费的居民,可补缴当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补缴后的医保待遇不向前追溯。其中,上年度参保缴费的本市居民,从补缴次月开始享受当年余下月份的居民医保待遇;上年度未参保缴费的本市居民和非本市户籍人员,从补缴后的第4个月开始享受当年余下月份的居民医保待遇。

武汉市人社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彭燕娥提醒,由于缴费水平变化,武汉市居民医保缴费时间延长至3月31日。即从今日起至截止日前,相关人员既可参保享受全年居民医保待遇,也可缴费参加居民医保。

篇2:武汉市居民医保政策

参保登记的操作办法(中心城区)

各社保处、东湖劳动保障分局: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武政[2007]84号)精神,现将武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的操作办法通知如下:

一、参保范围及对象

凡属本市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及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城镇户籍,且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均属于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具体对象包括:

(一)各类中小学阶段的在校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学生,下同)、少年儿童及其他18周岁以下的居民;

(二)18周岁及以上的非从业居民;

(三)享受低保人员;

(四)评定为一级、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以下简称重度残疾人);

(五)未按月享受养老金或退休金待遇的60周岁及以上老人(以下简称低收入家庭老人)。

篇3: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设计及建议

1 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建设,是制度内在机理的要求,是医保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宁夏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发展较快,早在2008年就在全区范围实现了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三项制度的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医疗保险从无到有的城乡百姓,无不盼望从有到好。这里所说的“好”,其内涵不仅是指对保障水平的期待,也有对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但最本质、最核心的是盼望城乡间、制度间、人群间的公平享有。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分设、分建、分别管理和分头经办,使城乡居民只能根据所属户籍被动地加入相应的保障制度,强化了城乡户籍观念,固化了二元社会差距。这不仅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而且老百姓感觉既不方便,更不公平。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流动人员医疗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还造成重复参保或断保、漏保并存的现象,既加重了财政负担,也极不利于维护城乡百姓的社会保障合法权益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于2010年将新农合职能整体划转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统一,为推进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先抓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并轨,是因为这两项制度在基本原则、保障要求、政府补助标准、经办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具备整合的基础。目前,各县级新农合职能、人员编制整体并入同级医保中心;市辖区新农合经办机构更名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和缴费等具体业务。

2 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具体政策设计

2.1 缴费档次及筹资标准注重两项制度平稳衔接

在参保缴费上,打破城乡户籍界限,不按身份参保,实行有弹性、能选择的政策。在筹资标准上,通过“一制三档”的路径,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同时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现有政策平稳衔接,确定了三个缴费档次标准:一档340元、二档470元、三档60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统一为300元。个人缴费一档为40元,与新农合现行缴费水平持平,相当于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74%,不会增加农村居民的缴费负担。二档170元,略低于城居医保现行缴费水平,相当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4%,居民能够承受。三档300元,相当于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主要是为重病患者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计。

为了体现城乡公平,规定城镇成年参保居民按二、三档缴费,其目的在于避免城镇居民选择较低的缴费标准,依然享受城市较好的医疗资源就医,而医疗成本不会下降的现象,保证城镇居民原有的待遇不降低和基金收入的稳定;参保农民可选择一、二、三档缴费;为预防患病才选择高档缴费标准享受高待遇的行为,规定家庭中的成年人选择同一档次参保缴费。

2.2 政府补(资)助标准体现对城乡特困人员的公平性

统一财政补助标准。在财政普惠补助方面,将自治区财政对川区市县城镇居民的补助标准与对农村居民的补助标准拉平,减轻了市县财政负担;在对特困人员参保缴费补助方面,将自治区及市县财政对农村成年和未成年特困人员每人每年的参保缴费补助标准与对城镇特困人员的补助标准拉平,提高了农村特困人员待遇水平。

统一民政资助标准。对按照一、二档参保缴费的城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农村五保对象、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员、享受民政高龄老人津贴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民政资助标准全部拉平;对选择三档参保缴费的城乡特困人员不予资助。

2.3 保障范围和待遇水平注重政策创新和新旧制度平稳过渡

2.3.1 住院待遇标准与原制度相当。

按照缴费义务与权利相对等、平稳过渡和充分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的原则,在住院待遇上,按照不同缴费档次分别设定不同的报销比例。一档的住院待遇标准与新农合现有水平相当,二档的住院待遇标准与城居医保待遇水平相当,三档的住院待遇标准高于一、二档,但低于职工医保待遇。住院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按一、二、三档缴费分别为5万元、10万元、14万元。为解决重病患者大额医疗费负担,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5万元以上,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可按70%报销。

2.3.2 门诊大病保障政策全区统一。

建立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大病统筹制度,全区首批公布了13个病种,要求各地可以增加病种,不能减少病种。门诊大病起付标准、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实行全区统一,即门诊大病起付标准为300元,起付标准以上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按照缴费档次,设置40%-55%不同的基金报销比例,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不高于1.5万元。

2.3.3 开展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

普通门诊统筹主要用于支付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费用。从参保居民筹资标准中每人每年拿出40元,不设起付线,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50%-6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260元。实行“总额预付、超支自付、结余留用”的结算办法,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总费用年度增长幅度原则上不超过5%。建立医疗费用风险共担机制,调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取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2.3.4 统一“三个目录”管理。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一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及耗材目录,实现了与城镇职工医保资源共享,可选择的定点医院更多,大幅增加了农村居民用药品种。

2.3.5 统一未成年人缴费标准。

原城镇居民医保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实行分别费率,但未成年人享受成年人同等待遇,整合制度中将农村和城镇未成年人缴费与待遇标准保持一致,明确城乡未成年人及大中专学生按一档标准缴费,享受二档医疗保险待遇,大幅提高了农村未成年人医保待遇。

2.3.6 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

组织研发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搭建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软件已上线运行,2011年已发卡150万张,2012年持卡人数将达到450万张,2013年实现全覆盖。

目前,全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58.8万人,参保率为97.2%,有10.2万多名农村居民选择了二、三档缴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较整合前原制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参保居民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

3.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中央部门管理分离给地方一体化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由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管理职能仍分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计和财务报表仍然要对原有城镇居民、新农合参保和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分别核算中央补助资金,分别报送相关部委,增加了各级经办机构的工作量。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按照社会保险法要求,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3.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

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就医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最主要的是缺乏群众信任的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品种少,再加上筹资标准低,基金规模小,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空间有限。推进城乡医保制度并轨,特别是建立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制度,亟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扩大二级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中治疗门诊慢性病的药品品规,引导群众就医下沉,降低门诊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3.3 基层经办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基层医保经办人员配置及专业结构不合理,随着参保人数倍增,人均管理服务对象达到近1.5万人,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大到村卫生室。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监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议按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配备相应人员和给予经费保障。

摘要:宁夏是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医保制度建设的省级地区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的政策设计和稳健的实施步骤,使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凸显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全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58.8万人,参保率为97.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较制度整合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拥护。但中央部门管理分离给地方一体化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东进.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历史跨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篇4:山东城乡居民医保并轨

从今年起,山东将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加快整合工作,方案提出整合“时间表”,分四步完成:首先完成机构、人员、基金、资产等移交。今年2月10日前完成新农合人员、基金、资产、档案、信息数据等移交工作。2月底前机构编制部门明确职能、机构、编制等调整、划转事项。

3月底前,各市在全面摸清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政策、基金收支、信息系统建设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以市政府名义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6月底前,完成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改造升级。最后,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各市职能、机构、人员、基金整合后,可暂维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双轨运行、政策不变。8月底前,各市制定出台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确保自9月1日起,按统一政策组织居民参保。

篇5:扬州居民医保新政策

4月1日至6月20日集中缴费

居民医保参保工作每年集中进行,市区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集中缴费时间从4月1日起到6月20日。

参保对象为:具有市区户籍且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市区居民,市区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由所在学校于9月1日至10月15日集中办理登记、申报手续)。

首次参保

凭相关证件进行资格认证

首次参保的人员,需要哪些手续?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3个月内须完成登记、缴费并到账。代办人可凭申请人户口簿、监护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前往申请人户籍所属社区(江都区含各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参保资格认证,填写《扬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申请登记表》。

其他社区居民,在每年登记缴费期内,凭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前往户籍所属社区(江都区含各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参保资格认证,填写《扬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申请登记表》。

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经区级医保经办机构确认输机后,可凭户口簿或身份证前往合作银行网点缴纳保费。

缴费标准

一般居民个人缴纳400元

据介绍,今年缴费标准仍然按照老年居民个人缴300元,一般居民个人缴400元,少儿及新生儿个人缴80元的标准执行。

征缴期内缴费到账的,待遇享受期为完整的医保年度,即社区居民为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三个月内缴费到账的,待遇享受期自出生之日起至当期医保年度结束之日止。

待遇标准

最高支付限额为18万元

与往年相比,今年多了“门诊诊察费”这一报销内容。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在校学生持医疗保险证)在扬州城区公立医院改革单位门诊就诊,由统筹基金报销门诊诊察费6元/人次。

目前,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为18万元(从起算,居民连续参保第三年起,一个医保结算年度内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增加1万元,增加的限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中断参保即取消增加的限额,重新计算)。一级、二级、三级和转外定点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分别为150元、300元、600元和800元。其中,参保的在校学生,少儿、新生儿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统一为150元。

热点问题

转外就医咋办?

篇6: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案例解读新政策

王大伯10万元医疗费

可以多报销1640元

市医疗保险中心以一个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发生的大病费用,对新政策进行了解读:

市区医保老年居民王大伯因患心脏病,年度内第一次在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共发生医疗费10万元,其中自费药10000元、乙类药0元、甲类药及治疗检查费70000元,王大伯的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是这样计算的:

个人自费10000元,这部分自费药完全由个人负担;个人自付600元,这是20000元乙类药由个人先自付3%。扣除自费和自付的医疗费后,余下医疗费为89400元,进入年度累计医疗费范围。

个人自负900元,这是三级医院起付线900元由个人自负;个人承担22380元,居民医保基金支付66120元(900元以上到2万元部分的,个人承担32%,即6112元;2万元到4万元部分,个人承担27%,即5400元;4万元至89400元部分,个人承担22%,即10868元;个人承担合计22380元。);

大病保险资金支付1640元。具体算法是,个人自负900元+个人承担22380元=合规医疗费用23280元。(23280元-起付标准20000元)×50%=1640元

这样,王大伯这次住院居民医保基金支付66120元,大病保险资金支付1640元,共占总医疗费10万元的67.8%,个人只需支付现金32240元。

篇7:乌海市居民医保参保政策解读

近日,乌海市重新调整了居民医保参保政策,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

居民医保参保政策调整的部分主要是参保居民统一在各区社会保障平台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缴费标准为18岁以下居民及在校学生每人缴费75元,18岁至60岁居民每人缴费180元,60岁以上居民每人缴费120元,农区居民每人缴费80元,A类低保人员、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不缴费。与往年不同的是,B、C类低保对象统一由民政部门按每人50元标准给予资助。

之前,参保居民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的同时需要选择门诊定点医疗机构。而今年,参保居民无需在办理手续时选择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在门诊首次就诊的社区医疗机构将作为本人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内不得变更。

篇8:武汉市居民医保政策

1“一升一降”,参保扩面见成效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之初居民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参(续)保率提高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个人缴费标准相对较高,二是老百姓对新制度知晓率不高。后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2009年起调整个人缴费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实施“一升一降”政策,即:提高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缴费补助标准,降低居民个人缴费金额。

一是提升财政补贴普惠标准。

从2009年开始逐步降低参保居民个人缴费金额,将普通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费302元减低至282元(含大病补充保险费42元),将普通未成年居民(学生儿童)每人每年缴费50元减低至30元(含大病补充保险费10元)。降低个人缴费部分产生的基金征收缺口由市财政解决。

二是实行对特殊困难群体参保缴费免、补政策。

区分城镇居民参保类别,细化缴费标准,特殊困难参保人员降低缴费标准,部分特殊群体个人缴费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对于减免个人缴费而产生的征缴基金缺口由市财政解决。

(单位:元)

*2013年度清理城区学校农村户籍在校生重复参保11719人,以致参保人数较上年减少。

五年来政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人均补贴标准从80元提升至280元,参保人数稳步增长,政策引导参保效应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2013年度已参(续)保居民达255844人,完成全年民生工程目标任务25.5万人的100.33%,参保率达98%以上。参保居民中成年居民95062人(含低保对象10827人、残疾人1253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763人、其他人员81219人),学生儿童137559人(含低收人家庭未成年人71人、低保对象4053人、残疾人332人、其他人员133103人),大学生23223人。成年参保居民中劳动年龄内的参保人员达51222人,较2012年增加13556人,约占参保人员总数的20%;已达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0周岁)的老年居民为43840人,其中男性5838人,女性38002人,约占参保人员的17%(见图1、图2)。

2 提高保障水平,惠民成效显著

2.1 普通门诊费报销水平逐步提高

居民医保实施之初,普通门诊统筹就诊范围限定窄、待遇水平低,规定参保人须选择办理参保登记手续的街道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作为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设定200元的起付标准,超过200元以上的部分按照30%的比例报销,一个统筹年度内最高只能报销40元。五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普通门诊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70%,一个统筹年度最高报销金额提高至300元,报销起付线降至100元。参保人员在全市范围内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均可享受门诊统筹待遇,取消特殊困难群体(低保对象、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报销起付线,将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上调为500元。并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2 调整重特大疾病门诊支付比例,放大保障效用

为更加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减轻参保人看病就医负担,攀枝花市对患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器官移植术后、精神病(限病种)和脑瘫、地中海贫血、血友病(限学生儿童)等特殊病种进行门诊医疗的,其医疗费视同住院费纳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见图3)。

2.3 提高住院医保待遇,减轻居民住院负担

随着扩面征缴工作的大力开展,以及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的提高,有效增加了统筹基金规模,提高了支付能力;同时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42.5%提高到63.6%,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

2011年起,政策规定“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人员,必须参加重特大疾病保险,参保年度与基本医保一致”。对重特大疾病患者住院所发生的起付线以上进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按人员类别、医院等级、疾病类型等支付60%-95%,最高支付限额为5万元;在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超过5万元后,其个人负担部分超过基本医保住院起付线标准的,由重特大疾病保险按80%给予报销,年度最高支付限额25万元;在享受两次医保报销待遇后,对个人负担的“三个目录”范围内的住院费再按照75%的比例给予二次补偿。二次补偿待遇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同步结算、即时结算,方便参保患者。

2013年,本市共有497人享受到二次报销待遇,基金共支付936万元,人均18833元。二次报销后,本市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平均报销63.6%的基础上提高到70.89%,提高了7.29%(见表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资金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高水平医疗保障和过度医疗需求,统筹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将会制约医疗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市2013年度已出现赤字预警,有必要引起认真思考和高度警觉(见图4)。

医保基金支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参保人员患病后,不愿到低级别医院就医,直接到二级以上的医院住院。为让参保居民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规定了参保人员可以在市内自主选择医院就医,无需办理逐级转诊手续,试图通过调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来合理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在社区,大病重病去医院”。但事与愿违,随着保障待遇的提高,参保人员生病后直接入住高级别医疗机构的比例不断增大。2013年入住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人次比例达到了92%以上。其中,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全市住院总人次的49%,住院总费用占全市住院总费用的65%;到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住院总人次的43%,住院总费用占全市住院总费用的32%。

鉴于以上数据分析,在现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一方面,政府实行的“按人头补助”政策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无限递增。在遵循“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原则基础上,居民年收入的增长率远高于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增长率,适当提高个人医保缴费比例来增加保障水平也是体现“公平”的一种方式。政府补助应侧重参保缴费确有困难的人群,对他们实行减免的补偿政策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政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绝对不是小数,老百姓在基层看病就医条件大有改善,但本市一级以下医疗机构(主要是社区医院)住院人次仍不足10%。建议改变现有医院行政定级标准,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医院规划,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上一篇:bbs常用语大全下一篇:法国公司简介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