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2024-04-10

看起来很美观后感(共10篇)

篇1: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人生是场戏,戏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

看了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的电影后,我陷入了沉思。

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看过会觉得很好笑,戏中的孩子方枪枪很可爱,也很调皮!是的,孩子的确很可爱!但剧中的情节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孩子,4岁还没到的孩子被爸爸拉进了全托的幼儿园,当时我看他的表情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怕”,怕陌生的环境;怕陌生的人;怕遇到的种种事情;怕爸爸把他扔在这里,不管了。

这部作品通过方枪枪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经历,表现了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强力塑造,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情结,其中不乏尖锐的隐喻。所以,看上去很苦,很委屈的时候,是我们最真实最美的时候;而等生活过的看上去很美,很坚强的时候,心里却其实早就很苦很累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有个统一的制度,就是奖励小朋友“小红花”,谁的小红花多,谁就是好孩子,这个影片也不例外,可剧中的小主人公方枪枪并不懂“小红花”有什么用,结果他的“小红花”是最少的,可当他很努力的做好自己时,老师却还是没有给他。

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规定时间以外来接孩子,巧的是这位爸爸是后勤部副部长(军队幼儿园),幼儿园的上级。他注意到了小红花榜,发现方枪枪还未有小红花,而自己的儿子也不多,便以领导的姿态说:要加强对这位小朋友的帮助啊。乖巧的李老师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红花的就是其子与方枪枪。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方枪枪莫明的得了一朵小红花,这时的方枪枪觉得小红花不是表现好才得来的。

从此,方枪枪不再为小红花而奋斗了。看到这里不仅让我深思,的确,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社会中也有发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接触到的是各行各业的家长,不管是什么样的家长对孩子都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墙上的“看谁小红花最多”这一块,几乎每天有家长会去瞄几眼,然后当着老师的面说,“你怎么这么少啊,什么表现差了?”有些家长就直接来问我,“我家孩子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请老师不必客气,要打要骂都可以。”

每当听到的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有些后怕,家长们为什么要口是心非,如果我真的打了,骂了,还不是背后被他们骂死,当然我是不提倡用暴力去教育孩子的,但有一点我是很公平的,不管是谁家的孩子,谁好,谁就是“好孩子”,而不是看“内部”的,但值得实话实说的是,剧中的李老师很会“做人”,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候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要看怎么把遇到的事情变的柔和化,而不是变的很僵硬!

剧中有些情节很好笑,方枪枪把李老师比作吃小孩的大灰狼,更好笑的是方枪枪还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在方枪枪的组织领导下,小朋友们进行了对李大灰狼的“围捕”行动,但老师毕竟是老师,李老师迅速控制了局面,并严厉清查谣言的源头?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老师,方枪枪十分恐惧,但由于谣言传播的无序性,一个替罪羔羊的出现使方枪枪迅速摆脱了困境。

为什么方枪枪会把李老师当作是大灰狼呢?而没有把唐老师比作是大灰狼呢?可见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李老师不是一个受小朋友喜欢的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我班级的孩子们,有时也隐隐约约听见孩子们在讨论着喜欢哪一个老师,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只要我去上课他们就特别的兴奋!可能这跟小朋友的年龄也有关系,像方枪枪这种现象主要是出现在小托班,小托班的孩子胆子小,还容易受骗,想象力也强!

把老师比作是大灰狼也并不算是奇怪的事,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孩子们不喜欢李老师,大灰狼是一只可怕的动物,也就是说在他们心目中李老师很可怕!要做好一名幼儿教师很难,要做好一名小朋友喜欢的幼儿教师更难!班上像方枪枪这样调皮、捣蛋、恶劣、任性,叛逆的小孩子一定会有几个。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呢?这也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思考!

《看上去很美》这个影片我足足看了三遍,我想看过的人(指不是幼儿教师)一定会说这个李老师很凶,只是教没有育,但如果你站在李老师的角度上去想想,又会是怎么样呢?李老师很辛苦,的确很辛苦——既要做老师,又要做阿姨!从早上叫小朋友起床到晚上入寝都是她在召唤,其他老师、阿姨都只是帮帮而已。那么多的孩子,她既要生活上的培养,又要学习上的教育,遇到像方枪枪那样的.孩子真的是很无奈了,所以说作为旁观者清,我还是很理解李老师的。

当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还是会为剧中的李老师提提建议,我觉得李老师对调皮的孩子缺少耐心,如果孩子做了坏事,教师应该蹲下,牵起孩子的小手,温柔的跟他说话。这叫“柔中施教”。老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这一点剧中的李老师刚见到方枪枪时是这样的,但之后就没有过,特别是孩子感到孤独时,害怕时,教师就更应该这样,然后慢慢的牵起小孩的手温柔的跟他说话。

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和态度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容自然会听的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与教师贴的更近了,尤其对于调皮的幼儿,他们更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亲近和注意,当教师蹲下来和他们视线交流处在同一高度时,他们会觉得老师是那么的可亲可爱,自然而然的,你训诫他的话也就听进去了。

像剧中有一段就是李老师和小朋友在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方枪枪站在一旁看,然后那个唐老师就是蹲下来温柔的向枪枪讲李老师和小朋友做的游戏的内容,之后,枪枪就对这个游戏的情节记得特别的清楚,还把李老师当作了大灰狼。不过,这个过程可能对有些幼儿比较漫长,所以一定要具有耐心,往往调皮的孩子都是希望引起老师注意的,特别希望能拥有很多的朋友。

《看上去很美》这个影片还让我明白了教师要懂得享受孩子,让自己的职业做的幸福、快乐、没有抱怨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孩子们一颗天真的童心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孩子们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他们懂得感恩你,你就必须先学会感恩孩子们,呵护孩子们,尊重孩子们,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离孩子的童心世界更远!

人生是场戏,戏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真正美不美是要靠自己去把握,去思索。

篇2: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一座用美丽的古建筑改造成的幼儿园,一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孩,一些认真负责的漂亮老师,孩子们在阳光下尽情的玩耍……这一切,看上去多美啊!

《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教育,在那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儿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灭,一个个都成了成人的附庸,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看到这部影片,就像看到自己的平时的工作。其实,不应该只是老师,还有大多数的父母们,孩子们都对影片里的镜头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影片最让我感到心痛的是他在幼儿园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认可和肯定,他和班上的小女孩玩打针的游戏,被老师认为他在占女孩子便宜,不让其他同学和他玩,他不会穿脱衣服,不仅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反而被老师嘲笑讽刺,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没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一般小朋友该拥有的友谊,后来导致他变成了一个正真的问题小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上课一个人跑出去玩,最后园长对他说:“幼儿园是你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你不珍惜,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也回不去了。”然后对他的处罚竟然是把它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不准他出来。

本该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童年,在这部电影里童年却成了寂寞的表白,用镜头语言述说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成长的无奈。本该是和众多小朋友一些快乐的度过的童年,到了那里却让童年不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没烦恼。

小主人公方枪枪是个好可爱的小男孩,他大大的脑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那种全方面封闭的幼儿园中,他的天真,好奇,全被幼儿园的制度渐渐毁灭。在幼儿园中,一切都是统一的,甚至连拉屎撒尿都要规定时间。而方枪枪从一开始就游离于制度之外,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

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虽然小,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对长辈们,师长们的话是有筛选和鉴别的。一般来说,每个孩子起先都是有把事做好的良好愿望的。像方枪枪,他在刚到幼儿园时,是期望得到小红花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及时强化。要把“小红花”这个强化物用好。这样,方枪枪一定会进步。

影片多次有方枪枪想得到小红花的情节。记得小时候,我也拿到过很多小红花,那时觉得能拿到小红花简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真的很在乎。影片中的方枪枪,也想要得到小红花,可是他越来越发现,能否得到小红花,和自己的表现,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例如:方枪枪问老师“自己穿衣服,没有尿床,饭前洗手了,我为什么没有小红花?”而领导过问有的孩子为什么一朵小红花都没有时,老师马上就给方枪枪象征性的贴了一朵!他明白了,自己能否得到小红花,和自己的表现,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后来还把捡到的小红花送人,那时的他已经失去童真了。当他在幼儿园的集体宿舍醒来,他发现自己又尿床了。方枪枪知道自己将再一次得不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他哭,他闹,他要造反,他是老师眼里的坏男孩,对于他来说,幼儿园是他面对的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也是第一次,他打算用行动去挑战这个世界。

所以,方枪枪在接下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坏活动”。,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这种行为,简单的认为是孩子的品质有问题。试想,如果老师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能给他一朵小红花,在他孤独时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坏事”的时候加以引导,帮助他,鼓励其他孩子接纳他。我想结尾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了。这部影片就试着告诉我们,貌似合理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也许有很多像方枪枪这样的孩子在默默承受着这样的压力而无法解救自己。

影片还揭示了老师的一个卑鄙无耻的行为,就是在小朋友们中间散布“方枪枪是坏小孩”的流言,让所有小朋友都不要和他玩。无知的小朋友是善良的,因为善良,他们信任老师,认同方枪枪是坏小孩的观点,不和方枪枪一起玩。这同样也造成了老师扮猩猩后,方枪枪散播谣言说老师是妖怪会吃人,然后晚上所有的小朋友拿出鞋带系成一条把老师当妖怪捆起来……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可以对方枪枪好一点,公平一点,那么怎么会在方枪枪幼小的心里形成老师是妖怪的幻想呢?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培养幼儿的开放性思维,懂得换位思考,真正的去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把幼儿变成一个个没有思想的附属品。

篇3:延长产假只是“看起来很美”

愿望虽美好, 现实很残酷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女性休的产假越长, 越能安心地抚养下一代, 进而更好的保障妇女权益。但这一看似合理的建议为什么有很多人反对呢?这是因为我国女性目前遭遇的婚育歧视已经非常严重, 延长产假很可能会加重这一趋势, 损害女性就业这一更根本的权益。

2010年,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选取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深圳和昆明6个城市, 对女大学生就业招聘中的性别歧视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44%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中遭遇了婚育歧视, 而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外貌会成为求职障碍。在2013年人民网的一项调查中, 也超过四成网友认为生育是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女性的首要原因, 这两个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婚育歧视之严重。

如果产假延长, 甚至延至3年, 只会加重这种歧视, 甚至会导致一些企业不再招聘女性员工。即使国家强制规定企业女性员工的比例, 企业肯定也会找一些生育过的女性员工凑数, 而不会雇佣尚未生育的女性。这将让本已遭受歧视的女性更难就业, 如果就业权都无法保障, 讨论产假延长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勉强就业, 女性也会是如履薄冰, 即使有更长的产假, 也根本无法做到安心养育下一代。

更何况,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吸纳了我国80%的就业人口, 而据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的统计,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如果延长产假成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 最终可能只会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增加福利, 而数量众多的民企员工,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职工几乎与此无缘, 这种潜在的不公平, 也是不少人不赞成延长产假的原因。

那么, 产假延长既然不现实, 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好地抚育下一代, 更好地保障女性权益呢?

养育婴幼儿, 延长产假不如发展托儿所

实际上, 纠结于产假是否应该延长是把养育孩子完全看成了家庭的责任, 而忽视了在托儿所建设方面, 国家投入存在着巨大的不足。2009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至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曾经透露,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3岁以下幼儿的入园率仅为21.4%。然而, 在北京和上海接受调查的家长中, 分别有55.3%和69.8%的人认为3岁以下的幼儿适宜入托。

这说明, 大多数家长并不想牺牲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孩子, 有孩子入托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 英国的经验就很值得学习, 布莱尔政府时期, 由于英国女性就业率上升, 男性工作时间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需要进入托儿所。为此, 英国大力整合儿童教育、保育资源, 增加财政投入, 推进社区儿童中心建设, 为家长提供儿童保教、医疗保健和家庭支持等一站式的服务, 并建立了大量的日托所, 不断增加儿童保育时间, 以满足了英国家长的需求。

英国政府之所以愿意如此投入, 是因为他们相信“学前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 国家是最大的潜在受益者”———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女性就业率, 促进社会公平, 打造一个更繁荣的社会。

在这一点上, 日本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2013年, 安倍政府为了促进女性就业, 要求企业将现行法律规定的最长1年零6个月的产假延长至3年, 但实际上, 当时日本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多年前就开始实施3年产假制度, 但这些公司休满3年产假的员工比例都不足10%。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影响工作前途, 是女性员工不愿休假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讲, 虽然女性的产假可以休3年, 但按日本法律“育儿休假补贴”却领不满3年, 如果孩子满1岁后没能进托儿所, 最多只可以再领取半年。也就是说, 如果新妈妈打算自己在家照顾孩子, 那么以后一年半就只能依靠丈夫过活了。换言之, 即便发达如日本, 3年产假也是太长了, 政府补贴不了那么久, 对于家庭的负担也过重。

同时, 女性的生育适龄期一般是在20岁到39岁期间, 而对于职场女性来说, 这也是积累经验和实力的关键时期, 休3年的产假对职业生涯是很大的打击, 很可能一生再无晋升的希望。因此, 很多职业女性和有孩子的日本家庭更希望政府的育儿支援能放在金钱补贴和社会保育服务的基础建设上。Toray经营研究所的渥美由喜就认为:“日本目前需要的是能有利于新妈妈的工作环境以及方便男性获得产假的组织结构, 完备的托儿所也不可或缺。”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如发达国家完善, 如果大幅延长产假, 女性像现在一样, 在产假期间得到全额工资, 很难实现。延长假期的工资由谁发, 发多少也是问题。如果勉强实行, 为了养家糊口, 恐怕很多中国女性也会和日本女性一样, 早早的回到工作岗位。这样, 即使延长了产假, 也是有名无实。

延长产假不如推动男性参与育儿

表面上看, 延长产假是在保护妇女权益, 但实际上还是把养育孩子看成是母亲的义务。因为产假有着明确的性别指向, 而且给予母亲较长时间的产假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模式。

而改变这种模式, 需要的男性在照顾婴儿中付出更多。基于这个想法, 欧盟推出了名为“父母假”的育儿假制度来部分替代产假, 并明确指出, 采取这一做法是为了“鼓励男性承担同等分量的家庭责任”, “提高女性就业的比重”。

但这一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 父母假这一制度为北欧首创, 可是直到1994年, 即父母假面世20年之后, 北欧五国中父亲所休的育儿假在所有育儿假期中所占的比重都较低, 其中最高的瑞典也只有12%, 最低的挪威仅为3.9%。

这说明父母假并没有造就更多“奶爸”, 由于各国在出台父母假的时候都相应将育儿假延长了, 它实际上还增加了母亲在家照顾婴幼儿的时间, 政策的这一实际结果完全与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北欧国家认为, 父母假没有改变育儿性别分工的主要原因, 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缺乏激励父亲休假的机制。于是, 1993年挪威创造性地在父母假中增添了配额制, 称为“父亲月”, 也就是在父母假中指定有一个月是给父亲提供的假期, 父亲不休假则视为放弃权利, 不能由母亲代替休假。

受到挪威的启发, 北欧其他几国也相继采取这一做法, 并制订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方面, 在经济补贴上对休假父亲采取更加优厚的政策。例如, 瑞典将父母假中属于父亲配额的两个月的补贴定为父亲工资的85%, 而母亲休假期间获得的补贴相当于她原先工资的75%。

这种配额制对于家庭育儿的影响立竿见影, 在配额制之前, 瑞典有46%的父亲会休假照顾新生儿, 而新政出台之后, 父亲休假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2%。人们普遍认为, 这一政策之所以大获成功, 主要是因为“要么采用、要么放弃”的原则使得雇员和雇主之间没有协商的必要, 休假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男性都要休假, 且双方在家务中分工基本类似, 也让雇主对员工的性别越来越不在意。

结果, 21世纪以来, 北欧各国的女性就业率不断攀升, 平均达到了80%以上, 与男性就业率已经非常接近。

而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于陪产假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 把设定陪产假相关内容的立法权下放给了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而大多数省份也都把晚婚晚育作为休陪产假的条件, 把这看成了奖励, 而非一种“强制”。

结语

篇4:看起来很美

事件从失踪破案,到移民一代、二代,恋爱结婚,读书求学,丧母,婚外恋,离家出走,同性恋。通过追叙、日记、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父亲、母亲、女儿等多维叙事角度展现出这个移民家庭三代人的生活。

主题涉及青春期成长,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生命和价值观的继承还是拒绝。我们在成长期一个挣扎和纠结的题目就是,究竟应该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还是听话地实践父母的期望?人应该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同包括缺点,还是拼命抹掉自我的痕迹,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在本书被列为亚马逊年度十部好书之一的时刻,我却一不小心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无论几代人如何努力挣扎,哪一条路都没有善终,悲剧在所难免。

玛丽琳的爱情。玛丽琳是莉迪娅的妈妈、詹姆斯的妻子,也是这个家庭里的白人女性。母亲在玛丽琳童年时就被丈夫遗弃,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玛丽琳为了爱情和家庭放弃了当医生的理想。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想再度寻梦,又因为第三次怀孕而放弃。她把全部希望转嫁到女儿莉迪娅身上,酿成新的悲剧。玛丽琳的爱情也因为詹姆斯的外遇而不再完美。

詹姆斯的美国梦。痛心疾首地想融入白人文化、和别人一样的詹姆斯,他以父母为耻,不让父母当众和自己说话,唯恐被同学发现他的身世。父母去世他也丝毫没有流露悲痛,倒仿佛松了口气。可怜父母的人生使命就是把儿子带到美国,然后双双离世。詹姆斯娶了金发碧眼的白人女子,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一样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可孩子们仍然重蹈自己当年覆辙,在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痛中艰难地生存。

小说从詹姆斯父母来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詹姆斯夫妇相遇相爱的五六十年代,再到女孩失踪也就是故事现在进行时的七十年代中期。跨度四十年,但在种族认识上没有很大变化。

本书作者为何会挑选这个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言说之后,但是种族矛盾仍然是如鲠在喉的社会问题。跨种族家庭在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的一九五八年更是罕见。七十年代已婚女性进入职场也面临着远比今天大的压力。

看起来很美。这如同一幅名画,用细致精心的笔触描述了温柔的亮色,讲述了当种族融合还没有发达到像今天这个水平的美国小镇上一个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最后结尾是夫妻重回彼此怀抱。儿子在度过桀骜不驯的青春期后,肯定也会逐渐变得温良恭俭让,小说也用一句话暗示了他与同性伴侣的美妙结局,这个细节很带喜感,仿佛能听见作家在吃吃地笑。可是如果把这样一幅画放在强烈的X光照射下,透过聚焦透视的荧光显微镜,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压抑和绝望。

无关乎移民,所有的挣扎矛盾并非只因为主人公是移民,而是人生本身有一部分就是绝望。结尾的大团圆是如此的脆弱。女孩已经死去,妻子的医生梦这一辈子彻底难圆,就连寄托在女儿身上的希望也随她的死亡而变泡影。她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家庭、婚姻,成了镜花水月。虽然两人又回到了一个屋檐下,但是曾经破了的镜子能复合得毫无痕迹吗?这个复合的结尾更像是两个小时的电影快要结束而必须草草安上的一个喜庆终局;而散场之后的真实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

詹姆斯作为丈夫和父亲,第一代移民,终身教授,他始终没有从十几岁移民坐船来美登陆埃利斯岛的那个少年长成一个稳健成熟的男人,所以他才会渴望儿子女儿能成为他没有成为的人,被同学喜爱追捧的明星。

玛丽琳作为白人女性,自己在少女时代倔强地挣脱了母亲的羁绊,活得我行我素,个性鲜明。她不愿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名校高才生,做家庭主妇、教授夫人,而是去念了大学并计划接着念医学院。更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执意嫁给亚裔寒门子弟詹姆斯。可是当生活渐渐变得坚硬,窒息了她的灵魂成长空间,她被迫放弃了自己少女时的追求和理想,活得非常像她母亲,终于变成了她自己讨厌的人,甚至还不如—因为她母亲并不曾像她管教女儿那样来管教她。她和詹姆斯两人的“完美配合”彻底剥夺了女儿的氧气,造成最后的悲剧。这不是一部移民小说,也不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每一代人的“自我”不得圆满地成熟结果,便如鬼魅般附体于下一代身上,继续蚕食他们的快乐和阳光。

这本书试图将太多的因素混到一起,无怪乎得到美国亚马逊读者的青睐。它的确有点像亚马逊和沃尔玛,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一部节奏流畅的情景喜剧,冲突激烈,包袱不断,很多人看完笑完就过去了。但也有少数拧巴者如我,会在合上书之际,咀嚼那些未尽之意。美国亚马逊上关于这本书的近千条留言中,打最高分五分的有一半,打一到二分的占十分之一。我特意找出打一分的评价来读,其中一条很有代表性: 这本书太压抑了,我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读它。

作者伍绮诗说,写作如同向世界呐喊。我听到了她的呐喊,但这声音中并无太多中文痕迹。甚至为了让白人读者也有更多代入感,把本来完全可以是一个中国女人的玛丽琳设置成了白人妇女,并衍生了她和母亲之间的两代人矛盾,顺带写到她母亲作为白人社会的一分子对她的婚姻的拒绝。可是玛丽琳对子女的管束方式却又相当的东方,几乎找不到任何西方母亲的民主和尊重,更像是前两年在美国乃至整个地球父母界引起激烈争辩的话题人物“虎妈”。作为妻子,她也包揽百分之百的家务,不惜把自己的理想彻底牺牲。恰巧和玛丽琳同时代并同样作为全职母亲的爱丽丝·门罗却养育了三个孩子,还没妨碍她获得诺贝尔奖。难道嫁给中国人,就连三观和生活习惯都变成东方的了?

作者自述,虽然父母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美搞科研的香港人,但她自己从小生活在亚裔人口极少的小镇,学校里只有她一个亚裔学生,至今完全不会说广东话。她坦言在描写中国文化时总有一种冒名顶替的心虚感。

我感觉也是如此。这是一部仿似以移民家庭为主题的小说,但写的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我不知道移民的标签是否更易于这部处女作的市场推广,还是局限了她的作品被人深入解读。挂羊头卖狗肉的前提是羊肉比狗肉金贵。如果反之,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处女作有处女作的无奈。期望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听说她在酝酿写她的家乡俄亥俄州二十世纪初的故事,或许这次不需要再贴移民标签了吧。

篇5:看起来很美电影观后感800字

影片开始方枪枪在父亲的陪伴下被送到这所由李老师带班的寄宿学校,导演就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与现代教育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故事。在我们现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再去看上个世纪90年代大背景下的方枪枪所遭遇的有个性张扬到规则约束之下的孤独和无奈,使我感觉可悲又可笑。

看上去很美,也许是看上去小红花很美吧,所有的事情都统一在规则的脚步下开展,排队吃饭排队上课就连上厕所脱裤子都排队,在如此规则的要求下完成的统一确实看上去很美,但孩子内心的苦闷,天性的压抑又有谁来为这份美丽负责呢?

看完这部影片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被规则蒙上双眼,自己班里的张恩齐,萧羽凡没有生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幼儿园,他们两个和故事里的方枪枪很相似,庆幸自己没有像李老师一样对孩子进行一刀切,没有用规则来强化要求孩子,庆幸自己没有变成一个抹杀孩子天性的杀手,庆幸自己的孩子们没有变成规则的受害者。

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我们张扬个性,因材施教。故事里的方枪枪在进入到幼儿园,就被李老师用大剪刀一剪剪断了方枪枪这些年来的小辫子,看着大大的剪刀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的是什么?老师美曰其名:这是为了你好。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疚责而懊悔,想到开学的时候,班里有一名幼儿,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拿着他的抱抱熊。在开始的两周里我允许,在第三周时,我从他的手里拿走了,那个对他来讲意义不同的抱抱熊,现在想想,孩子可怜的眼神,我当时还美曰其名:“小熊要睡觉了”。但反思自我这又与故事里面的李老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在规则的要求下。没有给到孩子安全感,和心灵的慰藉。自己在无形中使孩子因规则而在新环境中孤独。

篇6: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记者在走访人才市场时发现,招聘储备干部的企业还真不少。但一些招聘单位对储备干部的工作含糊其词,不少求职者也表示“储备干部”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

求职调查:储备干部,求多知少

对于海投一族的晓寒来说,储备干部之所以能成为职位搜索关键词,正是出于“干部”二字的分量。“对于我们求职初期的文科毕业生来说,简历都会大量投向这一类行政管理岗位。有干部两个字,听着也踏实,似乎以后发展会比较好点。”

晓寒用了“似乎”来预估对储备干部一职的期待,看似对职位职能并不明晰。而据晓寒介绍,身边不少开始找工作的同学在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都填有“储备干部”。至于所应聘的“储备干部”工作后都干些啥,他们均表示并不太了解。

在记者对求职群里30名应届生求职者的随机调查中,表示有投过“储备干部”岗位的有21个,大部分都是通过网投方式;在求职前有所了解的仅有7个人。有不少求职者认为,储备干部一职更多的是从事一线销售工作。

储备干部到底是干吗的,说辞颇多,莫衷一是。求职者吴敏表示:“实际上先让打杂!等有机会公司给扶正。”应届生小刘则表示,储备干部在他眼里一直是“经理秘书”的代名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内容肯定就有很大区别。”求职者小莫表示。

企业回应:储干”转正并非传说,但概率低流失快

经济回暖,不少企业人才储备模式少了外聘,更多以内部培养为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有中坚管理阶层和优秀的人才,除了外聘,企业越来越重视自我造血,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这就是储备干部”,福建省四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就业促进会理事钟秋芳表示,储备干部是企业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人才,

尽管求职者众,但也有不少人对于招聘单位承诺的入职后表现突出就提升成“干部”表示怀疑。更有不少人表示,这是企业在找不到基层职工的情况下,给求职者画的一个“饼”,看上去很美,却几乎吃不到。

对于人才市场上企业宣称的3-6个月普遍成长期,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培训师郑旺泉也表示怀疑:一个应届毕业生通过培训,在短短3-6个月的时间内就成长为管理层干部,除非是小公司,要不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储备干部这个饼搁在求职者面前,能不能吃到,其实还得看求职者自己。”做人力资源开发的钟秋芳接触过的有人才需求的企业颇多。在她看来,3-6个月实现储备干部转正并非传说,但“成活率”不高。

钟秋芳进一步解释:“一般情况下,企业招进的100个储备干部里面,有两三个能在3-6个月的时间内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很不错了。”由于不少应届生对于实际工作和工作预期有落差,造成这个岗位的流失率极高。相对的,“储干”的成活率自然也就走低。

PSP薄膜材料有限公司HR王于仁也对现在的招聘形式表示担忧。去年9月份,在他招进的10个销售储备干部中,现在只剩下两个还留在单位。

“一般来说,大企业打出的招聘旗帜还是可信的。”职业经理人胡磊表示,能否从“储备”升级到“正统”,除了看职场人的工作能力表现外,还要看单位的机构设置。“不管岗位名称好听与否,成功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机会。”

专家建议:3招教你辨真假“储干”招聘

钟秋芳认为,对于基层工作心态不平稳也造成求职者对储备干部的认知存在偏差。“连普通员工的工作都没做好,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干部?”解开这个“扣”,求职者的困惑、用人单位的苦恼也就迎刃而解。

但王于仁也表示,大学生求职心切,的确不乏一些企业别有用心,打“储干”的幌子招销售人员。更是有一些皮包公司以招聘储备干部为名,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对于这种情形,他建议求职者,在面试前一定要对应聘的企业先在网络上有个大概的了解。

职业经理人胡磊则建议应届生们,不管是面试储备干部还是任何其他岗位,都应该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了解岗位信息,以及针对性对这个岗位面试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预估和回答准备。

篇7: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事实究竟如何?笔者谏言,已经有国际性的投资商进入到这两家的股权中,国美何永乐都应该有自己成熟的思维方式,初恋的干涩确实不应该是国美或永乐再回味起来的时的感觉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小家电的毛利确实与大家电相比要高出很多,但是小家电是否真正可以让每个人掘得一桶亮灿灿的黄金?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小家电是一个品牌集中度相对要低的多的行业,购买的冲动性特点比较强。目前国内的家电巨头,出了美的本身非常成功之外,如科龙,格力及格兰仕等都制定了自己进军小家电的战略意图,并且在人力资源及土地、资金、宣传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和倾斜。近几年,随着国内的苏泊尔,九阳及尚朋堂等品牌的操作成功,让已经在家电零售中获得不菲利润的国美,永乐想入非非,也难怪。但是从近几年崛起的小家电品牌中如东菱,苏泊尔,无一不是依靠了自己原来就具备的一些产业优势,东菱的世界电水壶制造大王和面包机的主要出口商,苏泊尔饭煲的硬质内胆氧化处理技术,五金冲压和喷吐技术等,因此,如果不对现有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很容易陷入你行,我为什么不行的思维怪圈,

因为从实力上分析,国美,永乐并不弱于东菱和苏泊尔,但是仅靠实力就能保证结果吗?

小家电竞争究竟依靠什么?

国美,永乐的战略取向引起我们对小家电竞争的根本资源的思考?没有核心技术的掌握,九阳豆浆机不可能在国内长期垄断70%的市场份额!没有家电生产成本的成功控制,东菱不可能卖出几十元的咖啡机,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遍布大江南北;没有家电成本的成功控制,美的不可能卖出3升电饭煲79元的促销零售价;没有德豪润达全球面包机全球出口老大的长期的技术积累,也不会有短短3年ACA北美电器迅速的崛起!

所以,小家电真正的的竞争的关键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核心技术和生产成本的优势。而简单的通过贴牌能够在近几年生存超过三年不关门大吉的品牌几乎没有。

这很正常,最近几年经销商也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他们在选择品牌的时候越来越看重对方是否拥有自己的生产和技术开发能力了。没有配件将会造成配件供应的困难,造成大批的残次品堆在仓库,而厂家又不给退厂,只能咬掉牙齿往肚子里咽,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则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小家电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年初的新品到了年底就需要更新了,没有新品投入就意味着自己将会获取比别人更少的利润。所以生产能力和研发技术是保证小家电持续运作的关键因素。许多大型商场和电器连锁,也直接对外声明不经销贴牌的产品或品牌。不是没有道理的。

篇8:留学生活看起来很美

201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为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为20万人,比例达21.1%。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数字!

在国内,“高中留学热”已是一个持续多年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出国留学人数,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个别地区甚至是翻番。近年在一些地方的留学中介机构业务统计中,高中生留学人数已占到业务量的一半以上。到2009年,中国的高中留学生输出人数已占世界第一。

因为这种火爆的势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高中,纷纷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调整招生政策,把中国作为他们的重点招生区域,都试图在这座“金矿”里分到一杯羹。

留学,这个曾经是只属于大学生的专属权利,这个曾经高不可及的奢侈梦想,正在成为很多中国“草根高中生”的生活常态。

中国的高中生留学群体,实际上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到国外上高中,毕业后考取国外大学;另一类是在国内高中毕业后再报考国外大学。

选择到国外读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来就已决定将来会到国外大学留学的学生,提前进入国外高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早点适应当地生活,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这一类学生的留学原因中,很多人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移民。

而高中毕业即选择留学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也不尽相同,总体看,这一部分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满足于国内高等教育,选择那些世界级的名校“购买优质教育资源”;第二种是成绩中上的学生,面对国内高考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既无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和自己心仪专业的绝对实力,又不甘心进入国内的一般大学,转而选择了国外大学,即使是在同等学习条件下,这样还可以多出一段拓宽视野、增加见识的经历;第三种则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差生”居多,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他们把留学作为“镀金”的一种手段。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人的视野不再是局限于一隅;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这两者结合的背景,似乎可以解释出现“留学热”的原因。

按照平均水平计算,留学所需的费用至少是国内的10倍以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能出国留学的学生,一定是那些钱多得没地方用的“富二代”,这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还有很多留学生来自于一般家庭,甚至是负债留学,他们把留学作为给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什么原因,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留学,都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空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十七八岁的年纪,独自开始面对外面的一切,除了新鲜,还有种种不可预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留学安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中国留学生因为各种不同原因被伤害或伤害别人的事件。其中又特别是被称为“小留学生”的高中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独立生活能力,都还正处于成长阶段,在陌生的环境中,一些人的心理出现问题,还有一些人迷失了方向。

篇9:只是看起来很美?

超强功能=超级垃圾?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通信工具了,它现在正逐渐成为通信工具+MP3+MP4+游戏机+收音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的超级集合体,感觉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变形金刚》里面的几个机器人组合成为的超级机器人——但它一样有被击败的时候。这种全能型的手机的确是让大家的生活更加方便,也更加娱乐化了,但是仔细想想,这是我们需要的手机吗?

首先,手机功能的增强只会带来手机操作的复杂,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手机引入了QWERTY键盘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文字输入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但由于手机机身的限制,往往QWERTY键盘面积被压缩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想用双手操作吧,又施展不开;想用单手输入吧,这手指的运动范围也大了点,容易疲劳。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设计其实更适合英语系国家的用户,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种设计就形同虚设,还不如全屏触控操作方式,操作起来更加直观方便。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现在市场上手机的三个热点功能——音乐、拍照和游戏。音乐手机的效果如何,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我们就没必要来说了。就说说音乐手机的后台播放功能吧,相信市面上支持MP3后台播放的手机是屈指可数,就算支持MP3后台播放,一旦有电话进来,MP3功能都会自动关闭而不是进入自动静音状态。这样一来,我们如果打完了电话想继续听音乐就只有进入菜单重新开启播放功能才行,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至于拍照功能,笔者相信大部分的人只不过是想在心灵有所感触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留住纪念,而不是想像个专业摄像师那样成天拿着一个数码相机到处穿街走巷,更何况拿着的还只是个手机,而一些所谓可以达到专业水准的拍摄手机的价格都快赶上一台专业的单反数码相机了,这显然不是一部手机应该具有的价格。游戏的确是很多年轻人的酷爱,但是手机游戏现在的水准大家也可以看得到,我想我还不如买台PSP更靠谱些。

“超薄”是种遗憾

提起超薄,就让我想起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超薄机型——NEC N900,当然它的推出的确让人瞠目结舌,只可惜被很多网友评价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没有给NEC这一品牌带来多好的口碑。虽然超薄机型现在是设计得越来越成熟,但仍然是技术有余,人性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超薄机型自身的一些局限而造成的,尤其是手握感和键盘操作舒适程度这两个方面。现在手机的技术是越来越高超,内部的很多元件已经十分精简和全能,但是如果要让手机的这些元件像PC领域那样追求更精更细的技术似乎是不太现实的,要知道这花费的成本及所能实现的价值已经是不对等了,所以手机内的这些元件的体积已经很难再压缩了。如果想要减少机身厚度就唯有增加机身的长宽,这样设计出来的超薄机型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宽而扁,而这种设计又会造成人们在握持和操作上的诸多不便,而那些手形较小的用户使用起来就更加不舒服了。而且从散热的角度来说,超薄的机身也不利于元件的散热,使用时间过长反而会影响到整机的性能。此外,超薄机型的键盘也有很多缺陷,因为机身的厚度被压缩了,按键的键程自然要缩短,这让键盘的手感普遍偏硬,长时间操作的话手指就会有不舒适感。

总的说来,超薄设计只是展示厂商实力的舞台,而对手机本身来说,超薄并不意味着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好处,更加谈不上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电池也是痛超强的功能加上超薄的设计,你说这样的手机可以待机多久?起码也可以3天吧?3天!那已是3年前的手机了,现在的顶多1天,这还是长的。你得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肯花几千元买超强超薄手机的用户根本就不在乎多花几百再去买一块电池。

以上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手机功能的提升以及超薄设计的盛行,手机电池的容量和现在的手机设计方向产生了矛盾。要知道电池容量和它的体积是成正比的,机身超薄就意味着电池的容量在缩小。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多数的厂商都放弃了待机时间而选择了功能和超薄,这也使得大家都不得不忍受时不时就得充电的烦恼。当然,也会有人肯多花些钱去配几块原装电池,但是要知道,我们需要的只是手机,手机是干什么的?打电话才是它最大的功能。从来都没想过为了要使用手机却还得给它多准备几块电池,这让我们这群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也不得不承受额外的心痛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清楚我们到底需要怎样一款手机了吧?其实我们的要求很低,只需要操作比较容易快捷,功能不用多但要实用,用起来舒适放心就可以了,而这些要求对各个厂商来说应该不难吧?

术语词典:QWERTY键盘

篇10:《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20xx年上映,讲述了小男孩方枪枪在幼儿园经历的故事。在这里我想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方枪枪在影片中的经历。

小小的方枪枪进入幼儿园后,要时常接受孤独。在他尿裤子后,他犯错误后,他就失去了与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还好,有时有陈南燕和陈北燕的陪伴,电影中有个镜头,在厕所里的方枪枪和朋友搬过一把椅子,两人站在椅子上正好能够通过窗户看到院子的小朋友们玩耍的情景。如果没有这把椅子,两个人就只能静静的听窗外的欢笑声了。

幼儿园这个小小的社会让方枪枪遇到了让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得不到他想要的5朵小红花。不知道这个年龄的方枪枪是不是真的明白5朵小红花意味着什么,需要怎么才能得到。但是方枪枪却因为小红花的问题表现出兴奋和随之而来的落寞,这无疑影响着一个孩子性格的成长。这种奖惩制度规范了很多孩子,孩子们也因此表现的更好,但背后对孩子们还有着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方枪枪在幼儿园中还经历了一件大事,他将梦见李老师是妖怪的事情告诉了小朋友,小朋友们也深信不疑。这是为什么?因为李老师平时的凶恶让小朋友们感到害怕,他们在这一点上最容易和方枪枪达成共识吗?但是,最后却以方枪枪被孤立收场,他与陈南燕和陈北燕的友情也破碎了。

幼儿园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幼儿园看上去还是很美,孩子们天真烂漫,秩序井然的玩耍着。但是孩子们真的没有烦恼吗?大多数孩子都听老师的话,按着幼儿园要求的程序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谁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或者去挽救一下孩子们容易破碎的友情?被孤立后的方枪枪,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孩,他在孤独中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他也在孤独中成长。

方枪枪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教育的问题又离我们很近。

或许电影导演或是原作者都没有着力揭露教育问题,但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影响一个老师去提出电影背后的教育问题,去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很美好,但教育不能看上去很美。

上一篇:授予医师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通知下一篇:柯达:精彩瞬间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