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电影影评

2024-04-14

看起来很美电影影评(共12篇)

篇1:看起来很美电影影评

影片的结尾,深 夜 方槍槍在室外一块石头旁边睡着了,老师呼唤着他的名字……看这部电影的我也快睡着了,因为没有看懂。

第一遍看似懂非懂,里面演的无非是一些小孩儿生活在幼儿园利吃喝拉撒的琐事。直到让写影评时才感到后果的严重性,上网查资料,甚至下载了一部又看了两遍。认真看了以后,认为这样做对了,不是为应付作业,而是真正看懂了,甚至看到了自己。

影片的内容不多说了,导演是张元,中国第六代导演,通过这部电影由“地下”转到了“地上”。原著作者竟然是王朔,写完影评一定要读!影片获奖很多,在第三届欧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张元获得了罗伯特·布莱森大奖。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杰出艺术创新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意大利阿巴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四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都是对这部电影的肯定。

看了一下,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Red Flowers,译为小红花。我想这小红花在影片中极为重要。孩子们为了得到大人们的表扬和同龄人的羡慕,都努力遵守幼儿园的各种纪律,为自己争得更多小红花。小主人公方槍槍呢?最大的愿望是得到5朵小红花,即最多的小红花。为此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甚至努力克服自己各种各样的习性,而这正是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孩子的世界其实是大人世界的折射。

虽然孩子们看上去很天真,很可爱,但他们的世界依然有大人世界的影子。当我在影片中看到方槍槍为了融入这个小集体—幼儿园,做出各种各样事情,想到了现实中的我,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这个集体,而这个集体就是社会。我们或许都是方槍槍,幼儿园正是这个社会,在努力融入这个社会;我们或许都是方槍槍,在不断努力改变自己。影片定为喜剧,重新观看时我没有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就像是一个圈子,跳进去时才知道其中的事情,当跳出来时却发现又跳进了另一个圈子,不断循环……

影片的背景定位上世纪50.60年代,正是原著作者王朔幼儿时生活的时代,在那个年代里,人们都穿着中山装,反正不是灰色就是深蓝色,十分单调,思想被压抑着,大人们这样就得了,孩子们也要这样!在幼儿园,他们需要按照规定大小便、吃饭、做操睡觉、穿衣,里面的李老师也不断重复着一个词汇“不许”,“不许这个,不许那个……”,片中,老师一声哨响,小朋友一个个过来擦屁股,像极了工业化大生产中的机器,机械、麻木。孩子们天性就是童真、快乐、自由、活泼,但在那个幼儿园,却倍受压抑。我在思考,这一切就像是电影的名字《看上去很美》,可这是为了什么啊?这一切的循规蹈矩都有什么意义?难道就是为了看上去很美?这又是一部勇敢的表达自由的电影,看着影片中的方槍槍,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甚至看到了自己。儿时的我总是纳闷怎么有那么多规矩,也是不断反抗,可最后还 是一失败告终,但性子里总是不服输!我希望成年人多去看看这部电影,一方面是自我思考,另一方面也想想孩子们,不要把看上去很美好的事物强加在孩子们身上,这样会泯灭孩子们的个性。我们要知道人有个性才会使自己放射出光彩!在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是在反抗着命运的束缚?看了电影使我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不做方槍槍,虽然我也会迷失自我……

篇2:看起来很美电影影评

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其实很有震撼力,它揭露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了很多人都不敢说出来的一种教育现象,同时很大胆的把这一现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革新。我们要学会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惊奇孩子的惊奇,发现孩子的发现。但是,真正要去实施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的话,还 是很有难度的,在我们眼中,影片中的这种教育并非实质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种服从。我相信,很多像方槍槍这样是孩子是极其渴望这种教育模式的解脱,渴望一个无所顾忌的童年,他们希望在很多年以后回想起的是一个充满神奇、烂漫色彩的童年,而不是一种恐慌与后怕!

方槍槍无论如何都无法服从幼儿园中的规则,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反抗“,这个异类在老师眼中不但成了反面典型,更是被嘲讽的对象,而所有其它小朋友,因为都很受规则,所以也不愿意和他玩,只有南燕北燕多多少少还 有时候能成为他的知已,和他一齐疯,但毕竟也是被调教的过深,和他还 是能画清界渐渐的方槍槍越来越明显和大胆的反抗起来,他欺负其它小朋友,联合男孩子来欺负女孩子,彻底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的平静。 而此时,园长对他的教诲则点中了全片的主旨:“你应该记住,幼儿园的生活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篇3:延长产假只是“看起来很美”

愿望虽美好, 现实很残酷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女性休的产假越长, 越能安心地抚养下一代, 进而更好的保障妇女权益。但这一看似合理的建议为什么有很多人反对呢?这是因为我国女性目前遭遇的婚育歧视已经非常严重, 延长产假很可能会加重这一趋势, 损害女性就业这一更根本的权益。

2010年,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选取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深圳和昆明6个城市, 对女大学生就业招聘中的性别歧视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44%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中遭遇了婚育歧视, 而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外貌会成为求职障碍。在2013年人民网的一项调查中, 也超过四成网友认为生育是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女性的首要原因, 这两个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婚育歧视之严重。

如果产假延长, 甚至延至3年, 只会加重这种歧视, 甚至会导致一些企业不再招聘女性员工。即使国家强制规定企业女性员工的比例, 企业肯定也会找一些生育过的女性员工凑数, 而不会雇佣尚未生育的女性。这将让本已遭受歧视的女性更难就业, 如果就业权都无法保障, 讨论产假延长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勉强就业, 女性也会是如履薄冰, 即使有更长的产假, 也根本无法做到安心养育下一代。

更何况,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吸纳了我国80%的就业人口, 而据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的统计,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如果延长产假成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 最终可能只会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增加福利, 而数量众多的民企员工,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职工几乎与此无缘, 这种潜在的不公平, 也是不少人不赞成延长产假的原因。

那么, 产假延长既然不现实, 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好地抚育下一代, 更好地保障女性权益呢?

养育婴幼儿, 延长产假不如发展托儿所

实际上, 纠结于产假是否应该延长是把养育孩子完全看成了家庭的责任, 而忽视了在托儿所建设方面, 国家投入存在着巨大的不足。2009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至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曾经透露,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3岁以下幼儿的入园率仅为21.4%。然而, 在北京和上海接受调查的家长中, 分别有55.3%和69.8%的人认为3岁以下的幼儿适宜入托。

这说明, 大多数家长并不想牺牲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孩子, 有孩子入托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 英国的经验就很值得学习, 布莱尔政府时期, 由于英国女性就业率上升, 男性工作时间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需要进入托儿所。为此, 英国大力整合儿童教育、保育资源, 增加财政投入, 推进社区儿童中心建设, 为家长提供儿童保教、医疗保健和家庭支持等一站式的服务, 并建立了大量的日托所, 不断增加儿童保育时间, 以满足了英国家长的需求。

英国政府之所以愿意如此投入, 是因为他们相信“学前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 国家是最大的潜在受益者”———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女性就业率, 促进社会公平, 打造一个更繁荣的社会。

在这一点上, 日本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2013年, 安倍政府为了促进女性就业, 要求企业将现行法律规定的最长1年零6个月的产假延长至3年, 但实际上, 当时日本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多年前就开始实施3年产假制度, 但这些公司休满3年产假的员工比例都不足10%。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影响工作前途, 是女性员工不愿休假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讲, 虽然女性的产假可以休3年, 但按日本法律“育儿休假补贴”却领不满3年, 如果孩子满1岁后没能进托儿所, 最多只可以再领取半年。也就是说, 如果新妈妈打算自己在家照顾孩子, 那么以后一年半就只能依靠丈夫过活了。换言之, 即便发达如日本, 3年产假也是太长了, 政府补贴不了那么久, 对于家庭的负担也过重。

同时, 女性的生育适龄期一般是在20岁到39岁期间, 而对于职场女性来说, 这也是积累经验和实力的关键时期, 休3年的产假对职业生涯是很大的打击, 很可能一生再无晋升的希望。因此, 很多职业女性和有孩子的日本家庭更希望政府的育儿支援能放在金钱补贴和社会保育服务的基础建设上。Toray经营研究所的渥美由喜就认为:“日本目前需要的是能有利于新妈妈的工作环境以及方便男性获得产假的组织结构, 完备的托儿所也不可或缺。”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如发达国家完善, 如果大幅延长产假, 女性像现在一样, 在产假期间得到全额工资, 很难实现。延长假期的工资由谁发, 发多少也是问题。如果勉强实行, 为了养家糊口, 恐怕很多中国女性也会和日本女性一样, 早早的回到工作岗位。这样, 即使延长了产假, 也是有名无实。

延长产假不如推动男性参与育儿

表面上看, 延长产假是在保护妇女权益, 但实际上还是把养育孩子看成是母亲的义务。因为产假有着明确的性别指向, 而且给予母亲较长时间的产假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模式。

而改变这种模式, 需要的男性在照顾婴儿中付出更多。基于这个想法, 欧盟推出了名为“父母假”的育儿假制度来部分替代产假, 并明确指出, 采取这一做法是为了“鼓励男性承担同等分量的家庭责任”, “提高女性就业的比重”。

但这一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 父母假这一制度为北欧首创, 可是直到1994年, 即父母假面世20年之后, 北欧五国中父亲所休的育儿假在所有育儿假期中所占的比重都较低, 其中最高的瑞典也只有12%, 最低的挪威仅为3.9%。

这说明父母假并没有造就更多“奶爸”, 由于各国在出台父母假的时候都相应将育儿假延长了, 它实际上还增加了母亲在家照顾婴幼儿的时间, 政策的这一实际结果完全与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北欧国家认为, 父母假没有改变育儿性别分工的主要原因, 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缺乏激励父亲休假的机制。于是, 1993年挪威创造性地在父母假中增添了配额制, 称为“父亲月”, 也就是在父母假中指定有一个月是给父亲提供的假期, 父亲不休假则视为放弃权利, 不能由母亲代替休假。

受到挪威的启发, 北欧其他几国也相继采取这一做法, 并制订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方面, 在经济补贴上对休假父亲采取更加优厚的政策。例如, 瑞典将父母假中属于父亲配额的两个月的补贴定为父亲工资的85%, 而母亲休假期间获得的补贴相当于她原先工资的75%。

这种配额制对于家庭育儿的影响立竿见影, 在配额制之前, 瑞典有46%的父亲会休假照顾新生儿, 而新政出台之后, 父亲休假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2%。人们普遍认为, 这一政策之所以大获成功, 主要是因为“要么采用、要么放弃”的原则使得雇员和雇主之间没有协商的必要, 休假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男性都要休假, 且双方在家务中分工基本类似, 也让雇主对员工的性别越来越不在意。

结果, 21世纪以来, 北欧各国的女性就业率不断攀升, 平均达到了80%以上, 与男性就业率已经非常接近。

而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于陪产假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 把设定陪产假相关内容的立法权下放给了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而大多数省份也都把晚婚晚育作为休陪产假的条件, 把这看成了奖励, 而非一种“强制”。

结语

篇4:看起来很美

事件从失踪破案,到移民一代、二代,恋爱结婚,读书求学,丧母,婚外恋,离家出走,同性恋。通过追叙、日记、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父亲、母亲、女儿等多维叙事角度展现出这个移民家庭三代人的生活。

主题涉及青春期成长,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生命和价值观的继承还是拒绝。我们在成长期一个挣扎和纠结的题目就是,究竟应该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还是听话地实践父母的期望?人应该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同包括缺点,还是拼命抹掉自我的痕迹,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在本书被列为亚马逊年度十部好书之一的时刻,我却一不小心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无论几代人如何努力挣扎,哪一条路都没有善终,悲剧在所难免。

玛丽琳的爱情。玛丽琳是莉迪娅的妈妈、詹姆斯的妻子,也是这个家庭里的白人女性。母亲在玛丽琳童年时就被丈夫遗弃,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玛丽琳为了爱情和家庭放弃了当医生的理想。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想再度寻梦,又因为第三次怀孕而放弃。她把全部希望转嫁到女儿莉迪娅身上,酿成新的悲剧。玛丽琳的爱情也因为詹姆斯的外遇而不再完美。

詹姆斯的美国梦。痛心疾首地想融入白人文化、和别人一样的詹姆斯,他以父母为耻,不让父母当众和自己说话,唯恐被同学发现他的身世。父母去世他也丝毫没有流露悲痛,倒仿佛松了口气。可怜父母的人生使命就是把儿子带到美国,然后双双离世。詹姆斯娶了金发碧眼的白人女子,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一样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可孩子们仍然重蹈自己当年覆辙,在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痛中艰难地生存。

小说从詹姆斯父母来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詹姆斯夫妇相遇相爱的五六十年代,再到女孩失踪也就是故事现在进行时的七十年代中期。跨度四十年,但在种族认识上没有很大变化。

本书作者为何会挑选这个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言说之后,但是种族矛盾仍然是如鲠在喉的社会问题。跨种族家庭在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的一九五八年更是罕见。七十年代已婚女性进入职场也面临着远比今天大的压力。

看起来很美。这如同一幅名画,用细致精心的笔触描述了温柔的亮色,讲述了当种族融合还没有发达到像今天这个水平的美国小镇上一个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最后结尾是夫妻重回彼此怀抱。儿子在度过桀骜不驯的青春期后,肯定也会逐渐变得温良恭俭让,小说也用一句话暗示了他与同性伴侣的美妙结局,这个细节很带喜感,仿佛能听见作家在吃吃地笑。可是如果把这样一幅画放在强烈的X光照射下,透过聚焦透视的荧光显微镜,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压抑和绝望。

无关乎移民,所有的挣扎矛盾并非只因为主人公是移民,而是人生本身有一部分就是绝望。结尾的大团圆是如此的脆弱。女孩已经死去,妻子的医生梦这一辈子彻底难圆,就连寄托在女儿身上的希望也随她的死亡而变泡影。她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家庭、婚姻,成了镜花水月。虽然两人又回到了一个屋檐下,但是曾经破了的镜子能复合得毫无痕迹吗?这个复合的结尾更像是两个小时的电影快要结束而必须草草安上的一个喜庆终局;而散场之后的真实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

詹姆斯作为丈夫和父亲,第一代移民,终身教授,他始终没有从十几岁移民坐船来美登陆埃利斯岛的那个少年长成一个稳健成熟的男人,所以他才会渴望儿子女儿能成为他没有成为的人,被同学喜爱追捧的明星。

玛丽琳作为白人女性,自己在少女时代倔强地挣脱了母亲的羁绊,活得我行我素,个性鲜明。她不愿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名校高才生,做家庭主妇、教授夫人,而是去念了大学并计划接着念医学院。更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执意嫁给亚裔寒门子弟詹姆斯。可是当生活渐渐变得坚硬,窒息了她的灵魂成长空间,她被迫放弃了自己少女时的追求和理想,活得非常像她母亲,终于变成了她自己讨厌的人,甚至还不如—因为她母亲并不曾像她管教女儿那样来管教她。她和詹姆斯两人的“完美配合”彻底剥夺了女儿的氧气,造成最后的悲剧。这不是一部移民小说,也不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每一代人的“自我”不得圆满地成熟结果,便如鬼魅般附体于下一代身上,继续蚕食他们的快乐和阳光。

这本书试图将太多的因素混到一起,无怪乎得到美国亚马逊读者的青睐。它的确有点像亚马逊和沃尔玛,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一部节奏流畅的情景喜剧,冲突激烈,包袱不断,很多人看完笑完就过去了。但也有少数拧巴者如我,会在合上书之际,咀嚼那些未尽之意。美国亚马逊上关于这本书的近千条留言中,打最高分五分的有一半,打一到二分的占十分之一。我特意找出打一分的评价来读,其中一条很有代表性: 这本书太压抑了,我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读它。

作者伍绮诗说,写作如同向世界呐喊。我听到了她的呐喊,但这声音中并无太多中文痕迹。甚至为了让白人读者也有更多代入感,把本来完全可以是一个中国女人的玛丽琳设置成了白人妇女,并衍生了她和母亲之间的两代人矛盾,顺带写到她母亲作为白人社会的一分子对她的婚姻的拒绝。可是玛丽琳对子女的管束方式却又相当的东方,几乎找不到任何西方母亲的民主和尊重,更像是前两年在美国乃至整个地球父母界引起激烈争辩的话题人物“虎妈”。作为妻子,她也包揽百分之百的家务,不惜把自己的理想彻底牺牲。恰巧和玛丽琳同时代并同样作为全职母亲的爱丽丝·门罗却养育了三个孩子,还没妨碍她获得诺贝尔奖。难道嫁给中国人,就连三观和生活习惯都变成东方的了?

作者自述,虽然父母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美搞科研的香港人,但她自己从小生活在亚裔人口极少的小镇,学校里只有她一个亚裔学生,至今完全不会说广东话。她坦言在描写中国文化时总有一种冒名顶替的心虚感。

我感觉也是如此。这是一部仿似以移民家庭为主题的小说,但写的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我不知道移民的标签是否更易于这部处女作的市场推广,还是局限了她的作品被人深入解读。挂羊头卖狗肉的前提是羊肉比狗肉金贵。如果反之,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处女作有处女作的无奈。期望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听说她在酝酿写她的家乡俄亥俄州二十世纪初的故事,或许这次不需要再贴移民标签了吧。

篇5:《看起来很美》观后感

看了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的电影后,我陷入了沉思。

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看过会觉得很好笑,戏中的孩子方枪枪很可爱,也很调皮!是的,孩子的确很可爱!但剧中的情节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孩子,4岁还没到的孩子被爸爸拉进了全托的幼儿园,当时我看他的表情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怕”,怕陌生的环境;怕陌生的人;怕遇到的种种事情;怕爸爸把他扔在这里,不管了。

这部作品通过方枪枪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经历,表现了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强力塑造,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情结,其中不乏尖锐的隐喻。所以,看上去很苦,很委屈的时候,是我们最真实最美的时候;而等生活过的看上去很美,很坚强的时候,心里却其实早就很苦很累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有个统一的制度,就是奖励小朋友“小红花”,谁的小红花多,谁就是好孩子,这个影片也不例外,可剧中的小主人公方枪枪并不懂“小红花”有什么用,结果他的“小红花”是最少的,可当他很努力的做好自己时,老师却还是没有给他。

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规定时间以外来接孩子,巧的是这位爸爸是后勤部副部长(军队幼儿园),幼儿园的上级。他注意到了小红花榜,发现方枪枪还未有小红花,而自己的儿子也不多,便以领导的姿态说:要加强对这位小朋友的帮助啊。乖巧的李老师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红花的就是其子与方枪枪。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方枪枪莫明的得了一朵小红花,这时的方枪枪觉得小红花不是表现好才得来的。

从此,方枪枪不再为小红花而奋斗了。看到这里不仅让我深思,的确,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社会中也有发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接触到的是各行各业的家长,不管是什么样的家长对孩子都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墙上的“看谁小红花最多”这一块,几乎每天有家长会去瞄几眼,然后当着老师的面说,“你怎么这么少啊,什么表现差了?”有些家长就直接来问我,“我家孩子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请老师不必客气,要打要骂都可以。”

每当听到的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有些后怕,家长们为什么要口是心非,如果我真的打了,骂了,还不是背后被他们骂死,当然我是不提倡用暴力去教育孩子的,但有一点我是很公平的,不管是谁家的孩子,谁好,谁就是“好孩子”,而不是看“内部”的,但值得实话实说的是,剧中的李老师很会“做人”,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候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要看怎么把遇到的事情变的柔和化,而不是变的很僵硬!

剧中有些情节很好笑,方枪枪把李老师比作吃小孩的大灰狼,更好笑的是方枪枪还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在方枪枪的组织领导下,小朋友们进行了对李大灰狼的“围捕”行动,但老师毕竟是老师,李老师迅速控制了局面,并严厉清查谣言的源头?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老师,方枪枪十分恐惧,但由于谣言传播的无序性,一个替罪羔羊的出现使方枪枪迅速摆脱了困境。

为什么方枪枪会把李老师当作是大灰狼呢?而没有把唐老师比作是大灰狼呢?可见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李老师不是一个受小朋友喜欢的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我班级的孩子们,有时也隐隐约约听见孩子们在讨论着喜欢哪一个老师,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只要我去上课他们就特别的兴奋!可能这跟小朋友的年龄也有关系,像方枪枪这种现象主要是出现在小托班,小托班的孩子胆子小,还容易受骗,想象力也强!

把老师比作是大灰狼也并不算是奇怪的事,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孩子们不喜欢李老师,大灰狼是一只可怕的动物,也就是说在他们心目中李老师很可怕!要做好一名幼儿教师很难,要做好一名小朋友喜欢的幼儿教师更难!班上像方枪枪这样调皮、捣蛋、恶劣、任性,叛逆的小孩子一定会有几个。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呢?这也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思考!

《看上去很美》这个影片我足足看了三遍,我想看过的人(指不是幼儿教师)一定会说这个李老师很凶,只是教没有育,但如果你站在李老师的角度上去想想,又会是怎么样呢?李老师很辛苦,的确很辛苦——既要做老师,又要做阿姨!从早上叫小朋友起床到晚上入寝都是她在召唤,其他老师、阿姨都只是帮帮而已。那么多的孩子,她既要生活上的培养,又要学习上的教育,遇到像方枪枪那样的.孩子真的是很无奈了,所以说作为旁观者清,我还是很理解李老师的。

当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还是会为剧中的李老师提提建议,我觉得李老师对调皮的孩子缺少耐心,如果孩子做了坏事,教师应该蹲下,牵起孩子的小手,温柔的跟他说话。这叫“柔中施教”。老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这一点剧中的李老师刚见到方枪枪时是这样的,但之后就没有过,特别是孩子感到孤独时,害怕时,教师就更应该这样,然后慢慢的牵起小孩的手温柔的跟他说话。

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和态度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容自然会听的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与教师贴的更近了,尤其对于调皮的幼儿,他们更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亲近和注意,当教师蹲下来和他们视线交流处在同一高度时,他们会觉得老师是那么的可亲可爱,自然而然的,你训诫他的话也就听进去了。

像剧中有一段就是李老师和小朋友在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方枪枪站在一旁看,然后那个唐老师就是蹲下来温柔的向枪枪讲李老师和小朋友做的游戏的内容,之后,枪枪就对这个游戏的情节记得特别的清楚,还把李老师当作了大灰狼。不过,这个过程可能对有些幼儿比较漫长,所以一定要具有耐心,往往调皮的孩子都是希望引起老师注意的,特别希望能拥有很多的朋友。

《看上去很美》这个影片还让我明白了教师要懂得享受孩子,让自己的职业做的幸福、快乐、没有抱怨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孩子们一颗天真的童心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孩子们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他们懂得感恩你,你就必须先学会感恩孩子们,呵护孩子们,尊重孩子们,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离孩子的童心世界更远!

篇6:看上去很美 影评

观后感

刚刚看到这本电影的时候,就纯粹的觉得讲的是我们童年的时候,上幼儿园 1100404114 曹邵君 的时候。只是讲的是回忆罢了。从方枪枪一开始进入幼儿园以及后面发生的种种事情,很大部分,和我的小时候非常相像。

一个刚刚进入集体的方枪枪,不认识大家,难免会受到同学的排斥。想想我也是如此,刚刚转专业,根本和大家不熟。当然这需要慢慢的 一个磨合期 啊。于是乎,方枪枪开始和女生一起玩,等等等等,但是,一个男孩和很多女孩玩,当然会受到排斥。一个人玩旋转的木马,一个人荡秋千,总是一个人。

到后来,放枪枪和一个小女孩南燕玩的很好。两个同病相连的人。被剪头发,小红花,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当然,方枪枪第一朵小红花,也是唯一的一朵小红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得到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制度化,这也是现在一个社会状况吧。

当方枪枪开始变坏的时候,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只不过是吸引同学的注意吧。但是没那么肤浅吧~当方枪枪逃出围墙,那段最美丽的风景的时候,以及说道自己不想读幼儿园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想那么制度化吧。反观现在的我们,初中,高中大部分只是应试教育,做不到个性的发展。到了大学,虽然相对好一点。但是不是真的没有那么的制度化?也许,只有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吧。

在一个故宫大院下拍摄的 电影,从小红花到军人身上佩戴的大红花。这本电影很大的可能就是通过现在的 儿童来讽刺当代的社会吧。制度化,制度化,还是制度化。

《看上去很美》,是的,电影的名字是:看上去,很美。只不过是看上去罢了。这本电影肯定还有跟深层的意义,只不过我没挖掘到而已。

综观现在的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现在的有些地方实施了课改,比如杭州余杭。课改后,虽然个性稍稍的得到了发展,但是,重点率本科率慢慢的都下降下来了。学校采取 的措施就是取消一切社团活动。仅仅是挂着这个名号而已。

总的来说,制度化是罪魁祸首。要注重个性发展,我想,在我们这个国家,应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吧~

篇7:《看上去很美》影评

世界上有至高无上的规矩,也有自由无往的灵魂。但孩子们的世界也不是一尘不染。

电影《看上去很美》讲述了我们都熟知的故事,当刚刚入园的方枪枪为了被强行剪去小辫儿而伤心哭泣时,小红花是影片当中唯一引人注目的亮色,完全以小孩子的视角透过的镜头,暗示了初来乍到的方枪枪对这些规范的恐惧,而逃跑却只是无力的反抗。当然最终是抵不过这些力量的。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所以,这个幼儿园就是中国的缩影。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都存在潜规则,在儿童世界里,或许这只关系到跟谁玩和不跟谁玩。简单直接,但不能例外。于是电影里我们时常看到主人公方枪枪形单影只、孤身奋战。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张,因为确实,方枪枪由始至终没有成功进入到任何一个小团体里。并不是他不够好不够吸引力,仅仅因为他是后来者,而他的伙伴们没有足够勇气,战胜自身可卑而又强大无比的从众心理。

方枪枪为了小红花,由好变坏,其实他也并不是坏孩子,他只是想引起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但无论如何,当他是自己穿衣服自己拉出屎的时候却也没有人鼓励他给他小红花,当他跟张一起的时候欺负小朋友的时候或者制造谣言时却依然逍遥法外。直到最后,孔园长和老师们命令所有的小朋友孤立方枪枪。直到这个时候,似乎我们

看到点什么了。电影的结局,方枪枪一个人离队,对其他小朋友大声呼道:你们去告诉老师啊去告诉老师我不好好排队!但是没有一个小朋友理他。

其实最无聊的事情并不是在你捣蛋的时候有人来管你,而是在你放任一切行为之时所有的人都视而不见。而存活于这个社会的我们呢,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不甘屈服于社会的一些规则于是反抗,还号称不被金钱诱惑之类。然而时间久了,当棱角都磨圆了的时候,却又见其屈服于默规金钱之下暗地争取着自己的小红花。

电影《看上去很美》看上去是温暖的,实际上是尖锐的。我们都曾经是一个方枪枪,然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变得现实、圆滑、功利、胆怯,成长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体验那些快乐悲伤,释放那些内心的冲动与美好。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2010级6班

10304026

篇8:留学生活看起来很美

201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为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为20万人,比例达21.1%。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数字!

在国内,“高中留学热”已是一个持续多年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出国留学人数,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个别地区甚至是翻番。近年在一些地方的留学中介机构业务统计中,高中生留学人数已占到业务量的一半以上。到2009年,中国的高中留学生输出人数已占世界第一。

因为这种火爆的势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高中,纷纷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调整招生政策,把中国作为他们的重点招生区域,都试图在这座“金矿”里分到一杯羹。

留学,这个曾经是只属于大学生的专属权利,这个曾经高不可及的奢侈梦想,正在成为很多中国“草根高中生”的生活常态。

中国的高中生留学群体,实际上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到国外上高中,毕业后考取国外大学;另一类是在国内高中毕业后再报考国外大学。

选择到国外读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来就已决定将来会到国外大学留学的学生,提前进入国外高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早点适应当地生活,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这一类学生的留学原因中,很多人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移民。

而高中毕业即选择留学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也不尽相同,总体看,这一部分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满足于国内高等教育,选择那些世界级的名校“购买优质教育资源”;第二种是成绩中上的学生,面对国内高考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既无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和自己心仪专业的绝对实力,又不甘心进入国内的一般大学,转而选择了国外大学,即使是在同等学习条件下,这样还可以多出一段拓宽视野、增加见识的经历;第三种则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差生”居多,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他们把留学作为“镀金”的一种手段。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人的视野不再是局限于一隅;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这两者结合的背景,似乎可以解释出现“留学热”的原因。

按照平均水平计算,留学所需的费用至少是国内的10倍以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能出国留学的学生,一定是那些钱多得没地方用的“富二代”,这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还有很多留学生来自于一般家庭,甚至是负债留学,他们把留学作为给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什么原因,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留学,都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空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十七八岁的年纪,独自开始面对外面的一切,除了新鲜,还有种种不可预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留学安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中国留学生因为各种不同原因被伤害或伤害别人的事件。其中又特别是被称为“小留学生”的高中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独立生活能力,都还正处于成长阶段,在陌生的环境中,一些人的心理出现问题,还有一些人迷失了方向。

篇9:只是看起来很美?

超强功能=超级垃圾?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通信工具了,它现在正逐渐成为通信工具+MP3+MP4+游戏机+收音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的超级集合体,感觉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变形金刚》里面的几个机器人组合成为的超级机器人——但它一样有被击败的时候。这种全能型的手机的确是让大家的生活更加方便,也更加娱乐化了,但是仔细想想,这是我们需要的手机吗?

首先,手机功能的增强只会带来手机操作的复杂,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手机引入了QWERTY键盘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文字输入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但由于手机机身的限制,往往QWERTY键盘面积被压缩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想用双手操作吧,又施展不开;想用单手输入吧,这手指的运动范围也大了点,容易疲劳。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设计其实更适合英语系国家的用户,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种设计就形同虚设,还不如全屏触控操作方式,操作起来更加直观方便。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现在市场上手机的三个热点功能——音乐、拍照和游戏。音乐手机的效果如何,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我们就没必要来说了。就说说音乐手机的后台播放功能吧,相信市面上支持MP3后台播放的手机是屈指可数,就算支持MP3后台播放,一旦有电话进来,MP3功能都会自动关闭而不是进入自动静音状态。这样一来,我们如果打完了电话想继续听音乐就只有进入菜单重新开启播放功能才行,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至于拍照功能,笔者相信大部分的人只不过是想在心灵有所感触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留住纪念,而不是想像个专业摄像师那样成天拿着一个数码相机到处穿街走巷,更何况拿着的还只是个手机,而一些所谓可以达到专业水准的拍摄手机的价格都快赶上一台专业的单反数码相机了,这显然不是一部手机应该具有的价格。游戏的确是很多年轻人的酷爱,但是手机游戏现在的水准大家也可以看得到,我想我还不如买台PSP更靠谱些。

“超薄”是种遗憾

提起超薄,就让我想起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超薄机型——NEC N900,当然它的推出的确让人瞠目结舌,只可惜被很多网友评价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没有给NEC这一品牌带来多好的口碑。虽然超薄机型现在是设计得越来越成熟,但仍然是技术有余,人性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超薄机型自身的一些局限而造成的,尤其是手握感和键盘操作舒适程度这两个方面。现在手机的技术是越来越高超,内部的很多元件已经十分精简和全能,但是如果要让手机的这些元件像PC领域那样追求更精更细的技术似乎是不太现实的,要知道这花费的成本及所能实现的价值已经是不对等了,所以手机内的这些元件的体积已经很难再压缩了。如果想要减少机身厚度就唯有增加机身的长宽,这样设计出来的超薄机型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宽而扁,而这种设计又会造成人们在握持和操作上的诸多不便,而那些手形较小的用户使用起来就更加不舒服了。而且从散热的角度来说,超薄的机身也不利于元件的散热,使用时间过长反而会影响到整机的性能。此外,超薄机型的键盘也有很多缺陷,因为机身的厚度被压缩了,按键的键程自然要缩短,这让键盘的手感普遍偏硬,长时间操作的话手指就会有不舒适感。

总的说来,超薄设计只是展示厂商实力的舞台,而对手机本身来说,超薄并不意味着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好处,更加谈不上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电池也是痛超强的功能加上超薄的设计,你说这样的手机可以待机多久?起码也可以3天吧?3天!那已是3年前的手机了,现在的顶多1天,这还是长的。你得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肯花几千元买超强超薄手机的用户根本就不在乎多花几百再去买一块电池。

以上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手机功能的提升以及超薄设计的盛行,手机电池的容量和现在的手机设计方向产生了矛盾。要知道电池容量和它的体积是成正比的,机身超薄就意味着电池的容量在缩小。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多数的厂商都放弃了待机时间而选择了功能和超薄,这也使得大家都不得不忍受时不时就得充电的烦恼。当然,也会有人肯多花些钱去配几块原装电池,但是要知道,我们需要的只是手机,手机是干什么的?打电话才是它最大的功能。从来都没想过为了要使用手机却还得给它多准备几块电池,这让我们这群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也不得不承受额外的心痛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清楚我们到底需要怎样一款手机了吧?其实我们的要求很低,只需要操作比较容易快捷,功能不用多但要实用,用起来舒适放心就可以了,而这些要求对各个厂商来说应该不难吧?

术语词典:QWERTY键盘

篇10:看起来很美电影影评

看起来很美!-驾驭标致的视觉享受

根植于法兰西肥沃的文化土壤的法国汽车设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法国人对创新理念的重视,以及其富于创造激情及想象力的气质在汽车设计上一展无遗.在世界汽车设计的各大门派中,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至今仍无能出其右者.与中规中矩的德国车、日本车不同,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前卫和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在设计车型时,对创意元素毫不吝啬:大胆的颜色、流畅圆润的车身造型、精细的局部设计足以让其他车型相形见绌.他们创造出的.独树一帜的汽车造型一次次的成为对传统轿车造型的挑战,进而引发一次次的时尚潮流,使汽车在发挥性能的基础上充分的艺术化.

作 者:车文 作者单位:刊 名:高科技与产业化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篇11:看上去很美影评

《看上去很美》影评 看上去很美》 09 广告 2 班 俞媛媛 0901303213

一直以来都很少接触国产的影片,觉得很闷很无聊,至于国产 文艺片则更是被排斥的一方。可是,在课上看的这部《看上去很美》 却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当然这是在老师的讲解前提下。影片改拍自王朔的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一个名叫方 枪枪的小男孩被作为一名军人的父亲丢进幼儿园后发生的一系列的 故事。如果没有老师的提示,我想像我自己这样一个对国产文艺片没 什么了解的人很有可能会将它作为一部喜剧片来对待,因为其中的确 有很多搞笑的成分在。可是,在对它有了一点了解和接触后,你会发 现那些笑话的背后是满满的无法掩盖的一种悲哀。上过影视文化这门课的人都知道镜头在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而《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开场没多久就出现了被广角镜头变形了的 李老师,其寓意我想应该是暗示了李老师更或是其他人物变形了的内 心吧。而从这部影片的背景基调来看,无论是高耸的围墙还是灰暗的 色调,无处不显示着一种压抑,就像是一座大监狱,而方枪枪种种行 为被压制,小朋友们被迫的“统一”则更是透露出了一种悲哀。小红花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更是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一次 又一次的发展。事实上,这个幼儿园就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而孔 院长、李老师他们则是国家破落、制式化制度的代表。幼儿园里小朋 友被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样的一件事,这难道不是中国教

育的悲哀吗。而老师先是很有原则的不到时间不让家长接孩子,可一 听说来的家长是领导,就迫不及待的打破了这个原则,更是因为领导 的一句话而为两个没有小红花的小朋友填上了小红花,根本没有顾及 到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怎样的影响,我想着不单单是中国教育的悲 哀,同样也是中国官场的悲哀。最后从我自身的情感角度出发。也许是我生对了年代,从小到 大我没有经历过幼儿园里那种所有人做同一件事,更有甚者做得还是 那些没有尊严可言的事以及那集中营般的生活。在我看来,那是极度 扭曲的一个世界,没有性别的区分、没有自尊、没有人格。看影片的 时刻,我不停地听到教室里其他同学此起彼落的唏嘘声,我想大家应 该和我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吧。但是这些唏嘘声也许也是社会进步的一 个体现,毕竟方枪枪般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中国的教育也在一步步的 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上这些是我看了这部影片的一些小小想法,无论怎样,作为 一个中国人,我只希望中国的未来能在这些借鉴下朝着更光明的路途 前进!中国,加油




篇12:看上去很美影评(定稿)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从方枪枪身上我窥见了自己的影子。幼儿园时第一次有老师对我父母说:这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五分钟都坐不住,你们最好带她去看看医生。不同在于我老师当时还没有想出孤立、关禁闭等方法。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雪景,看上去很美的雪景。然而这雪景却是方枪枪悲剧生活的开始,他被遗弃在了托儿所。雪,看上去很美,但却很凉、很冷。父亲无情的转身离去,留下他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方枪枪恐惧的大哭。从一个安全的、可依赖的环境中强行剥离出的痛苦,没能受到及时的安慰。

方枪枪试图融入这个集体,试图去争取小红花,但他失败了。他在早上集体排泄时拉不出来,在和他人共用一盆水、一块毛巾撅着屁股让老师擦时感到羞耻,在晚上睡觉时又会尿床。他想要小红花,当捡到那朵小红花时他是如此兴奋、爱惜、小心翼翼的将它用手帕包好。但他却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一朵小红花,所有老师都觉得是他不听话、不上进,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一开始提到方枪枪刚好4岁,他此时极有可能处于肛欲期。从心理学上分析,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这两个月中,如果成年人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太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大,会扰乱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的次数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没有人真正去关心他,只知道强迫,只讲求统一,压抑的环境,冷漠而势利的老师,方枪枪失望了。此时觉得老师在剪他辫子时说的“我这是为你好”是多么可笑。

当因为部长的一句话而获得小红花时,方枪枪对于这样的这制度感到了迷茫。他开始不再那么向往小红花,他将老师想象成妖怪,煽动大家反抗。然而,实力的差距使这种程度的“起义”显得可笑。方枪枪一步一步变得反抗敌对攻击,当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也觉得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罪犯,方枪枪愤怒了。对于完全没有自我的教育,对于一味求同的教育厌恶反抗。

确实这样的教育制度让人深恶痛绝。《教育自由: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维度》一文中写道:“人是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一切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者,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教育制度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应当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应当为扩展人的教育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服务。教育制度与教育自由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张力关系,教育制度扩张了个人的教育自由,并通过一系列内在的社会机制使个人的教育自由成为可能。”的确,统一的制度看上去很美,像不断重复花纹,会呈现美态,但人不是物体,他需要自由,他必定存在不同。

强制性的训练只给方枪枪留下悲惨的童年经验,而这经验影响了他的人格发展,因为无法摆脱的忧郁、沮丧、压抑而变得反叛、破坏、敏感。影片最后方枪枪看到向往的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统一,那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是整部影片少见的暖色调,出现在此处却如此讽刺。最后方枪枪睡在冷硬的石块上,显得孤独而无助。

上一篇: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家访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