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2024-05-03

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精选8篇)

篇1: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论文1: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引言

现代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精神享受。

红色旅游更是备受关注,革命老区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

大别山是湖北地区革命的精神领域,承载着革命文化,现已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然而,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别山红色旅游为湖北省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而在红色旅游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新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及自己的调查总结出的几点问题。

(一)历史文化内涵未深化

大别山是我国的革命圣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红色旅游对其的开发并未深化,内容和形式太过单调,匮乏,严重缺乏文化感染力。

大别山和现在的大多红色旅游一样,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图片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很乏味,如果在红色旅游中不加以生动化、直观化,那么就更加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且,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缺少对其的深化,由此一来就更难吸引人了。

(二)旅游资源缺乏相结合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是历史文化,缺乏吸引力。

过于突出强调政治文化,没有适时地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进去。

大别山所在的红安实际上有许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富饶的农产品,天台山的秀美景色等都非常引人入胜。

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匮乏,缺乏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的管理规划。

红色旅游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像其他旅游景区游客长期稳定,由于没有很好地与其他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所以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导致没有达到想要的旅游效果。

(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本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正是如此,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强调其教育意义,致使旅游的意义丧失,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其实,人们对于大别山的历史事迹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红安曾经出过来那个人国家主席,新县出过多位将军,这些一直都鲜为人知。

虽然有许多的电影电视是讲述红安历史事迹的,但是人们并未透彻认识了解过,当然人们也就不会过度关注大别山这个红色旅游景区了,这主要还是由于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四)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大别山地区一直经济发展较慢,虽然红色旅游为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开发旅游也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由于大别山的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无法贯彻落实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

经济水平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也会阻碍人才的吸收,这都给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带来了负面影响。

经济的落后也会致使人们思想的落后,当地的许多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了人们无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得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发展带来新挑战,面对新问题就要制定新策略。

因此本文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一)充分发掘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政府和红色旅游开发机构应该在保证历史文化原状的基础上,对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收集相关的革命历史事迹,可以尝试着对历史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引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中去。

与此同时,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中加入声音,现在的多媒体已经相当发达,利用这些技术,使图片和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生动直观。

并且,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对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讲述一些他们的历史事迹和生活事件,不用太过严肃,这样既能够让人们了解故人,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历史文化。

(二)整合大别山红色资源及周围资源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然自然资源也相当繁盛。

红色旅游可以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此多元化大别山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当然在进行资源整合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在保留红色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将多种资源有效结合,综合开发,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保持长期稳定,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加大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现在的多媒体发达,已被广泛使用。

大别山红色旅游缺乏宣传,可以尝试拍一些景区的风景视频和历史文化视频,建立一个独立的大别山红色旅游网站,以此吸引游客前来。

当然也可以在大别山拍摄一些电影电视,既宣传了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又促进了大别山的经济发展。

大别山红色旅游属于政治项目,政府也应当为此出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和网站的建设,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

(四)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必然离不开经济支持。

目前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虽然已小有成效,却无法支撑更进一步的资源开发。

为此,政府和旅游部门可以尝试着吸引一些投资,适当收取一些税费,以此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解决之后,发掘更多的资源,开发更多的项目,吸引游客,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有所进步发展,那么再次适度开发资源将有效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结语

红色旅游实际上大多数是属于政府机关的政治项目,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旨在让人们了解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并带动大别山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应当加强创新,适时改善,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论文2: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的现状

1、国内历史文化村落主要研究领域及进展简述

目前我国关于历史文化村落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1历史文化村落特征研究

不少学者从生态学、建筑学、景观学、文化等方面对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特征及构造、村落空间、村落景观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归类.如彭一刚(1992)分析了传统村镇聚落物质空间形态特征[1].刘沛林(,)认为古村落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普遍受到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和诗画境界等人文理念的支配[2].

段进等以太湖流域古镇为例系统研究了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群序结构和拓扑关系[3].孙大章()将聚落按布局形制分自由式、线型式、街巷式、梳式、组团式、轴线式和围堡式[4].何依()以山西苏庄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了家族姓氏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5].还有大量研究以案例村落为对象,分析了其建筑特征、空间形态以及价值等.

1.2历史文化村落演变更新及动力机制研究

村落演变方面,赵勇()将中国古村落的主要成因归结为地理环境封闭、自然资源禀赋好、宗法制度较严和文化的认同.部分学者以特定地域为背景,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演变及其发展历程:陈伟()论述了徽州古村落的形成演变与两次文化嬗变的关系[7];

周庆华()结合陕北地区探讨了聚落演化的生态动因、适宜模式[8];郭晓东()从形态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解析了秦安县葫芦河流域乡村的聚落演变[9];林涛()对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进行了研究[10];张杰,庞骏(2012)以历史文化名村福全空间演变为例,构筑了系统协同的研究方法,

揭示了国家制度与大事件是引发古村落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11].程海帆等(2011)在基于旅游发展的背景之下,探讨了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12].

1.3村落保护及规划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保护理论研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评价体系、保护内容、保护措施与方法,整治技术,保护与发展的模式等.

篇2: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论文1: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环保观念不断普及,人们渐渐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国内很多地区都开辟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相关项目。

生态旅游在发展地区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减少了旅游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备受推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

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

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

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

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

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

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发布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

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

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

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

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

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环境保护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切实对当地环境进行保护,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用来持续地维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濒危动物的保护、水体污染的治理等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还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自觉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论文2:阳朔徒步旅游线路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对策

徒步旅游在国外得到了很大的欢迎,虽然国内的徒步旅游才刚刚兴起,但是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终将得到人们的喜爱。

阳朔作为旅游名县,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探索徒步旅游的发展之路。

阳朔在徒步旅游中拥有极大的优势,徒步阳朔,可以感受漓江山水之精华,体验田园风光之恬静,探访古镇老村之神秘,亲临山岭间隙之悠闲,这些都是徒步旅游者所向往的。

一、我国徒步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便有了尼泊尔的远足旅游,从此徒步旅游在国外便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从初开始,徒步运动才在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大城市崭露头角,之后在国内各地也逐步兴起和发展。

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大型徒步大会不少于30至50起(比如;北京谷桃花节徒步大会、广东肇庆国际市民七星湖徒步大会、桂林漓江徒步)。

二、桂林阳朔县徒步旅游线路及其特点

(一)路线及特点

在查阅众多资料情况下,总结出桂林阳朔的四大徒步旅游线路:漓江(冠岩至兴坪段)、漓江下游(阳朔大桥至普益)、遇龙河、古石城。

这些徒步旅游线路处于桂林独特的山水美景之间,具有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

阳朔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中国最美的五大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遇龙河漂流等等。

阳朔地区植被种类丰富、农产品繁多、果园交错,属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1.目前徒步旅游不大受欢迎

篇3: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然而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问题却非常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三本院校为例,从2004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至今,先后已有七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共约250人,目前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不及10人。在笔者的调查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这样的低行业就业率不是个例。

就在2014年武汉举行的旅游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中,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司长魏洪涛也道出了旅游教育与就业的困境:“我国每年本科、专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近37万人,但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旅游企业都在喊缺人。”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低行业就业率的原因

造成这种结果应该说旅游企业、旅游高校、旅游专业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面

1、就业价值观。从教八年,经常与学生探讨就业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比较排斥端茶倒水这样的“伺候人”的服务工作,总认为自己本科毕业应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寒窗苦读近二十年,又跟初中毕业生回到同样的起点,甚至起点更低(毕竟他们已经有了三五年的工作经历),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所以这样的就业价值观导致了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2、没有培养起真正的专业兴趣。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抱着对旅游这项活动的的喜爱来选择旅游专业的,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更有的学生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仅仅凭“旅游很火”的感觉而盲目地选择旅游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当初进入这个专业学习就是迫不得已,因为考得分不够高,所以没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被迫调到这个专业。学习四年,仍然没有培养起对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兴趣。

(二)高校方面

1、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旅游高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都是跟风而上,也是凭“旅游很火”的感觉而盲目设置旅游专业。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更没重视去研究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高校是完全没有重视实践的意识,而有的高校是有这样的意识,但没有开展实践的条件。而旅游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所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本科生只是了解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往往眼高手低,力不从心。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

3、师资缺乏。绝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现在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的多数是由地理专业、历史专业转过来的,他们无论在业务结构还是业务水平都有所欠缺。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也多半没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所以具有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的师资极其缺乏。

(三)旅游企业方面

除了以上的几个问题外,旅游企业也应该看到其自身的问题。我国处在旅游发展的快速阶段,旅游企业也参差不齐。以酒店为例,大多数酒店的员工流失率比较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酒店基层工作量比较大,待遇比较低,酒店的管理不够科学,高强度的辛苦付出与微薄的收入对比使得还有选择机会的本科毕业生心理失衡,最终离开这个行业。基于以上分析,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低行业就业率,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国家旅游人事司司长魏洪涛表示,我国是旅游劳动力大国,去年旅游产业直接就业达2278万人。但人才问题制约产业发展,各种新人才缺乏,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领军性人才、国际化人才普遍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旅游业人才流失的问题。

(一)高校应当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低行业就业率这个问题上,学生、学校、企业三者都有责任,但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学校。学生素质的提升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高质量师资的培养,通过多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选择这个专业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并积极创新恰当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给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企业也要正视自身问题。旅游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有挑选人才的资格,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正视自身的问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比较低下,主要是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扭转这一局面,旅游企业需创造良好的环境,设置合理的薪资条件来吸引本科毕业生,并给与其职业晋升与职业规划创造条件,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篇4: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旅游业 职业意识 专业意识 规则意识

一.职业意识的概念界定

高翔的《应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新生的起始教育》中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追求和全面、清醒的认识(包括职业的就业现状、职业的发展前景等)①;陈绍碧的《浅谈职高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中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等必备成分的总和②。在查阅了众多学者的定义以后,结合自己所研究的主题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从事职业所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品德(责任感、团队精神)、要求(职业规则等)的认识和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包括对职业的追求和对职业目标的认识),以及对所从事职业所持的评价和情感等心理成分的综合。

二.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意识的内容构成

根据本文有关对职业意识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职业意识应该包括职业专业意识、品德意识、规则意识、目标意识、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等五个方面。

1.秉承“顾客即上帝,一切为顾客”的专业服务意识

旅游行业的实质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中有一条铁的定律就是“顾客至上”,谁赢得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目前行业内提出的“个性化服务”、“私人定制服务”等服务理念都是在此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有从心底接纳了“顾客即上帝,一切为顾客”,员工才有动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创新工作方法,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旅游服务。

2.强化“企业是我家,成功靠大家”的职业品德意识

作为职业人,最重要的职业品德就是充分的责任感和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将所就职的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庭来细心呵护和经营,充分担负起个人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以绝对忠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维护企业,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无坚不摧的;同理,企业里的每个员工就像家庭的每个成员一样,缺一不可,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扶持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前进才能让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充分的团队合作态度和必要的团队合作方法是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也是历年来各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是最为看重的职业素质之一。

3.内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职业规则意识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职业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规则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有序,以便有更高的效率。因此,每个集体内的个体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规则的制约,违规就会受到惩罚。而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员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让员工“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就一个企业内部而言,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则意识越高,员工逾矩的可能性就越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就越小,员工工作所产生的效率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自然也就越高。

4.明确“从基层做起,从战胜自我做起”的职业目标意识

从事好一份职业,首先就要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只有在方向明确和正确的前提下,才能有职业的未来。我们的高等教育目前服务的人群已经是“90后”甚至是开始是“00后”的一代了,对于这一代学生而言,他们从来就不缺少梦想和自信,他们有着对自己人生蓝图的宏伟规划。但是,笔者在针对自己所工作学校的学生调研后发现,这一代学生真正迷茫的是当理想目标和现实存在着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的时候他们该怎么办?他们本能的选择是逃避和拒绝。“我不想我以后一辈子给人家端盘子,擦桌子”,“我的目标是做职业经理人,服务员的工作太苦太累了不是我想要的”这些直白的拒绝理由揭示了学生害怕从基层做起,从零开始的胆怯心理。因此,正确而合理的职业目标的树立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也是帮助学生向职业人成功转变的重要一步。

5.树立“服务方便你我,服务改变生活”的职业认同意识

长期受“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乃至于社会普通公众将把旅游业一类的服务行业看成是伺候人的行业,把从事该行业的服务员工看成是读书不好或者没有本事的人。由于旅游业长期在社会上受上述有色眼光的“误读”和“轻视”,导致了高校学生对于进入旅游行业就职的职业认同度和荣誉感是极度缺乏的。即便毕业后进入了这个行业工作的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或者是经济上的压力的权宜之计,找到了更好的“下家”就会马上换,旅游行业员工高流失率也大多也源于此。

三.加强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职业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系统化整体概念,高校对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工程。

1.从“出口”反追“入口”,科学设置课程,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已经成为了众多普通高等学校改革的主流方向。鉴于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联系的密切程度,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显然应该是这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后,专业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众教育的今天,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行业的需要,也就是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切实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来思考专业课程设置,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构成,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未来行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引入行业标准和专家,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教学改革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做出改变不难,难的是找准改革的方向。在全面贯彻从“出口”反追“入口”办学思想的前提下,行业、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

结合教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在适合的专业课程引入合适的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要求,让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进课堂,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行业、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对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也有着重要意义。

3.深化校企合作,分阶段实习实训,强化学生职业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教育是一种习惯养成式教育,单靠老师说教是无法深入内心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利保证。它要求学校不仅是从形式上更要从内容上重视企业、重视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不单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实习实训,更要把我们的企业、行业引进校园、引进课堂。

此外,我们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开展实践的规划也要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不间断开展的原则进行设置,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时刻都能够感受到行业实践的压力,将行业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4.普及专业导师制,做实大学生涯规划,因人而异分阶段规划职业生涯

全面普及本科学生导师制这个制度对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受师生比条件的限制和导师自身工作的繁杂的影响,有的学校的导师制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学校的导师指导工作也仅仅是救火消防员式的消极被动式开展。

专业导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上出现的问题,首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规划专业学习和发展目标。在新生刚迈入大学门槛的时候,由导师牵头结合专业引导教学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入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如此,学生在大四毕业初入职场之际将会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职业发展的脚步也会更加坚定。

5.树立优秀校友典型,重视专业引导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很多人都将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偏低归结为待遇不高,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在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该校学生职业认同感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归根结底,该校办学历史较长,很多往届毕业生都已经成为了目前上海旅游业的主力军,学校每周都会邀请成功的校友返校对学弟学妹进行专业引导、择业指导方面的教育,传递专业发展的正能量,真实的案例教学往往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效果要好百倍不止。通过长期的榜样式引导,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就会由心底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行业和企业将再也不用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的拒绝而扼腕叹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合理的职业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与行业、与社会和谐共荣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前提,更是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我们只有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光林职业意识与职业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2.

2.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承祥.酒店用工荒分析与应对措施初探[J].职业,2013(23).

4.黄炜炜.浅谈餐饮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3)

注 释

①高翔:《应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新生的起始教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第25页.

②陈绍碧:《浅谈职高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第57页.

基金项目:本文是校级一般教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03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1、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2、探究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作用

3、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问题分析

4、中欧农产品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5、“一带一路”环境下的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路径探索

6、“互联网+”视阈下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流通状况研究

7、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经济的促进分析

8、河南省中小型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9、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研究

10、中国-泰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农产品贸易的分析

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12、国家间冲突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3、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展望

14、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15、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16、“一带一路”倡议下优化中越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路径研究

17、中俄农产品贸易复杂度与二元边际的实证分解

18、基于后金融危机状况下的农产品贸易

19、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前景

20、陕西省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21、国际农产品贸易:基于复杂网络的分析

22、美国农业补贴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3、农产品贸易驱动下中国与湄公河沿岸国家的虚拟水流动关系研究

24、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25、“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提升的策略与实施

26、“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中亚5国蔬菜类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27、“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加拿大农产品贸易合作研究

28、菲律宾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29、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30、20x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特点及未来展望

3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特征研究

32、中巴农产品贸易增长成因——基于CMS模型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

33、中荷农产品贸易特征与趋势展望

3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农产品贸易特征研究

35、FTA视角下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研究

36、“澜湄合作”背景下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农产品贸易合作的路径优化与前景

37、“逆全球化”形势下农产品贸易壁垒新动向及我国应对策略

38、农产品贸易与新新贸易理论:文献述评

39、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下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研究——基于中国已签订13个自由贸易协定农产品贸易的模拟分析

40、中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

2、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

3、我国渔业发展供求分析及趋势研究

4、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5、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

6、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7、甘肃省正宁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8、农村饮用水取水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

9、机翼形量水槽标准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10、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

11、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

12、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

13、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

14、国有森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15、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16、油松侧柏元宝枫蒸腾耗水的空穴栓塞和水容调节机制

17、河北林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18、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研究

19、森林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研究

20、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21、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

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23、定南县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4、帽儿山林场林地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25、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

26、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

27、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28、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

29、虹吸式波涌管灌试验系统研究

30、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

31、黑龙江省林业市场化与民营资本投资机制研究

32、小麦质量等级标准的比较研究

33、广西水牛奶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34、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

35、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

36、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模式案例研究

37、基于遥感和GIS的棉花面积提取和产量估测研究

38、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

3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

40、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

41、四川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42、现代渔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研究

43、耕地保护实践及改进对策研究

44、基于寒地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研究

45、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46、中华鳖的营养研究

47、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8、宜都市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49、放牧强度对东非狼尾草+白三叶型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50、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西藏园艺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探讨

2、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3、从指导教师角度谈园艺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

4、台风对浙江省设施园艺的影响及防避措施

5、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

6、园艺专业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8、复合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探究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及其清洁生产

10、建设高校园艺实习基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11、云斑白条天牛对园艺作物的危害及习性

12、园林园艺类中高职里面课程结构衔接对策

13、现代园艺专科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4、园艺植物繁殖学教学改革探索

15、设施园艺智能化发展趋势与路径

16、果树园艺技术与果树营养诊断策略之我见

17、施用外源物质对园艺作物抗逆性影响研究进展

18、“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9、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20、提高“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质量的探讨

21、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22、浅析影响阜新市设施园艺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23、高等职业教育中设施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4、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创新--以淮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为例

25、“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为例

26、《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27、园艺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28、园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提升的研究

29、教学植物标本室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江苏牧院园林园艺系植物标本室为例

30、职高园艺专业课的教学体会

31、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3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试过程评价改革

33、绿化工职业标准与都市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研究

34、关于高职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35、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与实践

36、新形势下园艺专业实践性教学实习三知培养模式探索

37、三结合教学方式提高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效果

38、浅析园艺植物果实品质的调控

39、设施园艺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政策分析

40、我国设施园艺智能化生产装备发展现状

41、园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探讨--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42、高职类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43、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4、园艺概论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5、园艺专题与讨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6、园艺教育先驱引领专业发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

47、园艺藤本植物习性及分类探究

48、职业学校园艺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49、《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50、高职类都市园艺专业市场调研与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51、高校《设施园艺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52、双循环互动教学方式在园艺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

53、《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54、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建设途径

55、园艺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浅谈

56、中职园艺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57、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58、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分析

59、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措施与成效

60、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61、在多变中寻求园艺实训课的有效教学评价

62、4种园艺废弃物还田对设施西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3、论现阶段园艺园林绿化树木的有效防控

64、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65、《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6、《观赏园艺学》网络教学模式建设的研究

67、城市商业区园艺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探讨

68、采后热处理对减少园艺产品微生物侵染的应用

69、我国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

篇6: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1、导游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探索

2、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调查研究——以某某为例

3、休闲旅游实施的可行性研究——以某某为例

4、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某某旅行社为例

5、如何避免旅行社之间的低价恶性竞争

6、浅谈网络在旅行社经营过程中的运用——以某某为例

7、旅行社业的品牌建设——以某某旅行社为例

8、论导游工作中的“角色转换”

9、浅谈导游技巧的灵活运用

10、试论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的认识和运用

11、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探讨

12、推行“带薪度假”政策的可行性研究——以某某为例

13、关于旅游行业人才危机的思考

14、谈“佣金制”的实施对导游管理的影响

15、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以某某旅行社为例

16、旅游广告在旅游产品推广中的应用

17、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

18、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

19、长沙(或某个城市)旅游市场促销策略的选择

20、如何有效开发学生旅游市场

21、旅行团出游过程中游客心态研究

22、旅游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售后服务工作

23、论导游人员营销意识的培养

24、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某某地为例

25、休闲活动中的自驾游趋势分析——以某某地为例

26、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某某地为例

27、试论“农家乐”现象产生的必然性

28、旅游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

29、浅谈某某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

30、浅谈导游的薪酬制度

31、浅谈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

32、浅谈旅游线路的设计——以某某线路为例

附件3:2011届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

论文可从论文题库中选题也可自主选题,选题必须符合行业特点,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字数在 5000字左右,论文观点鲜明正确,文题相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论据确凿,材料翔实,实验数据可靠,有说服力,有较强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一、毕业论文内容组成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l、论文题目;

2、摘要(中文);

3、关键词;

4、正文;5参考文献、;

6、附录(可选)。

二、毕业论文撰写内容要求

(下述各项以打印稿为准,手写稿参照执行,所有内容统一采用 A4纸打印、装订,一律制成WORD文档,同时交电子稿和打印稿)

1、题目(小二号字,黑体,居中)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个汉字。

2、摘要(“摘要”用五号黑体,摘要内容用五号宋体)

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 200字左右。

3、关键词(字体同摘要)

关键词是表述设计(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 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

4、正文(正文一级标题用小三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三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正文用四号宋体)

5、参考文献(五号字体)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l)连续出版物(期刊)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2)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 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

序号 作者,题名,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 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6、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调查问卷、公式推演、编写程序、原始数据附表等,应放在附录中,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超过正文。

附件4: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一、格式

报告的正文由调查目标、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正文主体等五个部分构成。其中调查目标即通过调查要验证什么样的研究假设,拟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拟解决什么问题、拟起到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等;调查时间即起止的调查时间;调查对象即调查中面对的具体对象,如单位和人群;调查方式即调查中所用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正文主体字数为3000字以上,包括调查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和体会等,内容应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用四号宋体打印。页面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各部分标题用四号黑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4磅。正文层次一般不超过5级,分别用“一”、“二”、“三”……;“㈠”、“㈡”、“㈢”……;“1.”、“2.”、“3.”……;“⑴”、“⑵”、“⑶”……;“①”、“②”、“③”……表示。

图、表、公式: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连续编号,如:图

一、表

二、公式

一等;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应该置于表的上方,图序及图名、表序及表名之间应该空三格左右;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的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解下列出各部分的内容,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该与正文表述一致;表中参数应该表明量和单位的符号;图序和图名、表序和表名采用五号楷体字;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的行末,其间不加黑线。另外,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行间距。

调查报告中如果参考了部分文献资料,可以作注释或在文章末尾注明,其他不要求撰写参考文献。

二、示例

调查报告题目(小二号宋体加黑)

调查目标(黑体四号):×××××××××××××××××(宋体四号)调查时间(黑体四号):×××××××××××××××××(宋体四号)调查对象(黑体四号):×××××××××××××××××(宋体四号)调查方式(黑体四号):×××××××××××××××××(宋体四号)

正文(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4磅):×××××××××××××××××××××××××××××××××××××××××××××××××××××××××××××××××××××××××××××××××××××××××××××××××××××

一、(黑体四号)××××××××××

×××××××××××××××××××××××××××××××××××××××××××××××××××××××××××××××××××××××××××××××××××××××××××××××××××××××××××××××××××××××××××××××××××××××××××××××××××××××××××××××××××××××××××××××××××××××××××××××××××××××××××××××××××××××××××××××××××××××××××××××××××××××××××××××××××××××××××××××××××××××××××××××××××××××××××××××××××××××××××××××××××××××××××××××××××××××××××××××××××××××

二、(黑体四号)××××××××××

××××××××××××××××××××××××××××××××××××××××××××××××××××××××××××××××××××××××××××××××××××××××××××××××××××××××××××××××××××××××××××××××××××××

××××××××××××××××××××××××××××××××××××××××××××××××××××××××××××××××××××

附件5:活动方案策划书的撰写格式(参考)

活动策划书格式要求

一、策划书名称

写清策划书名称,简单明了,如“××活动策划书”,“××”为活动内容或活动主题,不需要冠以酒店名称。如果需要冠名,则可考虑以正、副标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诸如“酒店活动策划书”等模糊标题。

二、活动背景、目的与意义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与活动意义要贯穿一致,突出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活动背景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鲜明体现在活动主题上;活动目的即活动举办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陈述活动目的要简洁明了,要具体化;活动意义其中包括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效益,及预期在活动中产生怎样的效果或影响等,书写应明确、具体、到位。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该项必须详细写出,非一次性举办的常规活动、项目活动必须列出时间安排表。活动时间与地点要考虑周密,充分顾到各种客观情况,比如场地申请、场地因素、天气状况等等。

四、活动开展形式

须注明所开展活动的形式,比如文艺演出、文体竞赛、影视欣赏、知识宣传、展览、调查、讲座等。

五、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为活动举办的关键部分。活动内容要符合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与启示意义。杜绝涉及非健康文化的消极内容。要详细介绍出所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如影片放映要写出影片的性质、名称和大致内容。

六、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主体部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数据等,便于统筹。活动开展应包括活动流程安排、奖项设置、时间设定等。涉及到奖项评定标准、活动规则的内容可选择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活动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㈠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海报宣传、前期报名、赞助经费等);

㈡活动举办阶段(包括人员的组织配置、场地安排情况等);

注:须注明开展活动的阶段负责人、指导单位、参加人数等信息。

㈢活动后续阶段(包括结果公示、活动展开情况总结等);

注:如有涉及卫生、环境等情况,应及时清理。

七、活动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要要尽量符合实际花费;写出每一笔经费预算开支。

八、活动安全

对于大型活动和户外活动,要成立安全小组,指定第一安全负责人,充分考虑安全隐患,把人身安全放在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在策划书的结尾,除写明策划单位、策划时间以外,负责人须亲自签名,以示责任。

附件6:指导老师邮箱号码及联系方式:

王爱娥:***;waexy@sohu.com;刘骏飞:***;junfei.liu@163.com;刘红梅:***;cozymei@163.com;卢竹:***;lz_9083@hotmail.com胥郁:***;xuyu1006zyn@yahoo.com.cn杨志慧:***,huihui6575@163.com;代利利:***,lsd961122@163.com

篇7: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引言

虽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平稳,旅游产业繁荣景气,但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报告》显示,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88,处虽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平稳,旅游产业繁荣景于“一般”水平,比下降5.78。我国每年气,但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报培养包括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旅游专业人才约30万人,但这一规模与我国旅游业每年70万的专业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因此,人才的缺乏无疑成为了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20全国共有1061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旅游大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2.91万人,毕业14.32万人,在校39.35万人。分为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类,共包括22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括13个专业,全国共招生U.95万人,毕业13.5万人,在校生36.68万人。年旅游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5.00万人,毕业生6.16万人,在校生15.53万人。2013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数为18.54万,其中专科生毕业生数为14.3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7.24%。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层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各省市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格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同时,由于各高职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等也不尽相同。然而,通过横向比较,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规格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本以旅行社、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方向为主,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一些院校把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笼统定位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既没有结合区域的旅游资源特征,也没有体现出本校的专业特色。同时,还存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上把握不准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过于过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弱化了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的学生最终因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旅游人才市场急需的实践能力强、具备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管理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管理知识与理论不足,最终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1.2课程建设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上没有平衡好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些高职院校课程理念传统,注重知识本位,重理论轻实践,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缺乏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体现能力本位。与之相反,有些高职院校又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养成和后续发展的知识储备。

(2)课程设置雷同,既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也没有按照区域所需求的旅游人才规格来设置课程。

(3)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智慧的旅游、在线旅游以及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等内容因大多数院校未能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跟不上行业发展。

(4)现代旅游专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设置的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少,但所占的学时比重轻,对于学生的创新、协作、沟通等能力培养不足W。

1.3“双师型”教师资源贫乏,实习实训环节有待改善

目前,在髙职院校中,从旅游企业调人任教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多数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有些教师没有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少,缺乏实际岗位上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同时,由于旅游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参与不足,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计划和内容得不到有效地落实和有力地保障。

1.4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案例教学是各院校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使用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以及“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加强。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2.1多方联动,打造“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

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充分整合各种有用资源,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教研究机构等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助、资源共享的平台,需要成立“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如图1所示,从而形成政、校、企等诸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样不仅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实训场所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机制保障。

通过成立联盟,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大学和职教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使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又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从而使联盟具有以下职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环境;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认证考试组织、协调与管理;规划专业教材的编写;为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科研活动等提供智力支持;收集研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建议;进行“课程改革”、“认证考试”;分享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互动共贏,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诸元素之间的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互享,使培养人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转化脱节等“两张皮”现象,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多方联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2.2把握市场需求,研究岗位分析

由于各地方旅游资源的不同,从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以及规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地方旅游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学生就业岗位,认真研究岗位分析,从而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培养急需和紧缺的合格人才。比如,贵州、安徽、海南三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趋势明显;内蒙A、三峡库区、苏北地区对旅游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人才备需求旺盛;泸州、吉林省对旅游规划与项目开发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而黑龙江省和湖北省旅游商品的设计人才严重短缺京津冀旅游圈的建设对北京市旅游人才新需求必然增加。这些市场需求就为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调研发现,旅游企业岗位如旅行社核心岗位中的计调、导游等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流程。比如,计调的工作任务包括价格谈判、线路设计、采购等,需要的都是建立在专业功底基础上的沟通、协调、设计、销售的综合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或工作的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而通过岗位任务分析确定能力,进而根据能力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更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再比如,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酒店外语应用能力体现了员工在酒店中的岗位级别。管理的职位在酒店越高,对他们酒店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就越高,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酒店国际化的发展,也为人才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分析’按照“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的阶梯设计好学牛.的职业发展升迁路径,见表1,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2.3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学生应从内心真正理解服务的本质和服务的回报,需要学习操作性的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相关技能,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有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有批判和创新精神而且热爱这个行业。高职教育正是培养既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均有各自的任务,专业教育是一种行动的、促使学生跟现实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教育,可以为个体在社会上的谋生做准备,因而广受欢迎。而通识教育旨在培育“社会人”,是一种思辨的、基于大脑思考的一种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智力、体能、道德、情感各方面均能和谐发展,具有非实用性、非功利性,需要依赖课堂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亲身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教育中融人通识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贯穿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而在通识教育中可适当融人专业方面的内容,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内容,而且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要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全人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人才,就应该做到两者的整合与统一。

2.4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的教学方案

结合旅游行业淡季与旺季的特点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按照学期安排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寒暑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可实施差异化的学训交替式的学训方案,如表2所示,通过人学后第1学年暑假实训的职业认证培养学生定位职业角色的能力;通过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训练、考证和寒暑假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并提髙学生职业素养;通过第3学年的管理运行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以上4种能力由浅人深,逐步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贯穿始终,实现人才“交互成长”和“素质养成”。既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也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2.5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把旅游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4个模块,并据此构建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要紧跟行业发展,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一方面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自驾游管理、餐饮创意设计等新课程,同时,创新性地将一些跨领域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管理学类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将与动物、植物、地理、生态等有关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等相关课程进行。

(3)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满足个性需求。目前,由于旅游护理、旅游营销与策划等方向“小而精”领域人才缺乏严重。因此,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为学生自主和更加合理的进行职业规划创造条件。例如开设急救护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私人旅游顾问等课程以满足新兴职业的需求。

3结语

篇8: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科大学2008级本科毕业生6个专业(临床、护理、中医、检验、麻醉、影像)共4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92.2%。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用于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感。整个量表有10个问题,均为李克特4点量表。中文版的GSES最近在我国的大学生中使用,发现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间标准分为25分,低于25分表明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高于29分说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

职业价值观问卷[2]:使用凌文辁等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该问卷是根据文献结合我国国情编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共22题,其中包括:声望地位因素项目(9题)、保健因素项目(6题)和自我发展因素项目(7题)。对每一题目的评定按Likert自评式五点量表进行: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按照“很重要”、“重要”、“有些重要”、“一般”、“不太重要”5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给予5分~1分,对被试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3]:采用由解亚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该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点评分:0 分———不采取,1 分———偶尔采取,2分———有时采取,3分———经常采取。

1.3 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由研究人员将调查对象集中,发放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为避免被试者由于顾虑影响答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完成,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分析

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从总体上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为25.84(N=415,SD=5.77),分布在25分以下人数为161人,占总体人数的38.8%,高于29分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21.2%。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民族、城乡和家庭状况方面的差异。由表1可知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民族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分析显示回族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高于汉族。在性别差异上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高于女生。

2.2 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状况

职业价值观结果分析。由表2可知,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为:声望地位3.38±0.69,保健3.60±0.74,自我发展3.61±0.74。在保健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07),即非独生子女在求职中更加注重保健因素。在自我发展维度方面回族和汉族毕业生存在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06),即回族毕业生在求职中更注重自我发展因素。

2.3 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及社会实践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对方式总体分布为:积极型应对方式2.89±0.50,消极型应对方式2.60±0.61。由表3可知,有丰富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主要采取积极型应对方式,缺乏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主要采取消极型应对方式。

2.4 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24分者分为低自我效能组,30分~40分者分为高自我效能感组。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见表4)。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毕业生主要采取积极型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毕业生主要采取消极型应对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两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进一步作回归分析结果为两变量有直线回归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

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效能感总体平均分为25.84±5.77,与中国常模水平接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民族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民族上产生这种差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有关,回族学生从小受民族信仰的熏陶,伊斯兰教的平等观及“两世吉庆”的思想,使其心态相对汉族大学生比较稳定,且回族学生自律性强,其行为被否认的可能也相应的减少[4]。男性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有很大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角色定位是独立自强,求助于他人是示弱的表现,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着他们对自身的要求。

3.2 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为:首先关注自我发展,其次为保健因素,最后为声望地位。在一项针对医患关系的调查中,多数医学生认同医生收红包是“损坏医生和医院声誉、形象”[5]。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更加理性务实,面对竞争激烈和逐渐完善的就业市场,他们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也求实惠重收入,不再追求虚名,而更加注重实际[6]。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在声望地位、保健、自我发展三个不同维度上由于不同人口变量而存在差异。主要为:①在保健维度方面非独生子女在求职中在保健因素上比独生子女更加注重。这可能和毕业生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关注,而非独生子女因为家庭中还有兄弟姐妹,甚至有的家庭还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更加注重保健因素,更希望工作稳定,有满意的收入和福利,有良好的环境和住房等。②在自我发展维度方面回族毕业生在求职中更注重自我发展因素,明显高于汉族毕业生。这可能与回族毕业生从小受民族信仰的熏陶,伊斯兰教的平等观及“两世吉庆”的思想有关。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在择业的时候更加注重自我发展。

3.3 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对方式分析

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应对方式整体偏向于积极型应对方式。有丰富社会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主要采取积极型应对方式,而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主要采取消极型应对方式。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有丰富社会实践经历的医学生有着丰富的面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应对经验,人际关系处理适当,对医患关系问题易于把握,当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能够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3.4 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毕业生主要采取积极型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毕业生主要采取消极型应对方式。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高,应对方式由消极型逐渐转变为积极型。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信心比较充足,应对方式更加积极,会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并能够掌握情境的变化发展信息。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医患关系等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并付出极大地努力,也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自信心不足,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容易放弃努力选择退避,甚至于寄托与幻想,也可能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7]。

综上所述,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接近我国常模,在性别、民族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价值观从声望地位、保健及自我发展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毕业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其次为保健,最后为声望地位。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在职业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中更加注重声望地位、保健、自我发展因素。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高,应对方式由消极型逐渐转向积极型。所以提高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医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压力及医患关系等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450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1自我效能感总体平均分为25.84±5.77,与中国常模水平接近。受性别、民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职业价值观特点为:首先关注自我发展,其次为保健因素,最后为声望地位。3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毕业生主要采取积极型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毕业生主要采取消极型应对方式。结论 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和应对方式。所以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可以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孜孜.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1.

[2]王荣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曹宁宁,宋丽贞,朱东林,等.高校毕业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42-45.

[4]王国宁,王志英,姚丽,等.宁夏回族大学生自尊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0):950-952.

[5]陈杰,许飞龙,王聪,等.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利益关系若干问题的认知——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认知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3,34(4):35-38.

[6]荆雷,张亚宁,卢莉.医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价值观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77-778.

上一篇:夹皮沟镇社会环境简况下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比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