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2024-05-18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精选12篇)

篇1: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听得懂

高中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听讲,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用心来听,熟记高中物理概念定义,这是“知其然”,老师讲解的过程就是“知其所以然”,听懂,才会运用。

记牢固

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定义、定律、结论等,不要把这些看成可记可不记的知识,轻视了,高中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运用就会受阻,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就会因概念不清而丢分,掌握三基本:基本概念清、基本规律熟、基本方法会,这些都是要记住的范畴。只有这样,高中生学习物理才会得心应手,各种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会运用

会运用才是提高成绩的根本,就是对概念、公式等要掌握灵活,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公式的运用也是做到灵活多变,以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比如对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什么是动量、为什么动量会守恒这些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学起来就是枯燥的,甚至是难于理解的,而这些知识又影响着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试着把这些概念化的内容融于各种题型中,将其内化成高中生的基本知识,另辟思路,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学习效益会翻倍。

练得熟

高中物理知识是分板块的,各内容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练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了,也就轻车熟路了,各知识点之间就能形成一定的类比,高中生就可以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由点及面的综合运用了。

篇2: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篇3: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浅谈

例如, 让学生伸开手掌, 将掌心与桌面相切, 用力向下压桌面, 学生都感到手掌被向上挤压;接着叫他们一边向下压桌面一边用力向前推手掌, 当手掌相对于桌面运动时, 学生感到手掌既被向上挤压又被向后扯;再让学生一边向下压桌面, 一边用比较小的力向前推手掌, 他们还是觉得手掌既被向上挤压又被向后扯;接着指出这种“挤压”就是已经学过的弹力, 而两次向后“扯”的力就是将要学习的摩擦力;然后分析归纳给出摩擦力的概念.

一、摩擦力的概念

相互接触, 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时, 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的力, 叫做滑动 (静) 摩擦力.

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接触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存在;接触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 (滑动摩擦力) 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 ;接触面粗糙。这四点必须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

三、摩擦力的方向

1.概念法.判断摩擦力方向的依据是:滑动 (静) 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 跟正压力垂直且与物体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相反.确定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是关键。具体步骤为:选取研究对象 (受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选取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并确定接触面;找出研究对象相对于参考系的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向;滑动 (静) 摩擦力的方向跟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向相反且跟接触面相切.

2.运动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判断.例如, 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此时物体一定受到了水平面对它的静摩擦力作用与拉力F平衡, 方向与F相反.

3.反作用力法.先确定受力较小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方向, 再找出另一个与它接触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求解摩擦力时首先确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再具体进行求解.

1.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f=μ·FN, μ为动摩擦因数, 无单位, 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光滑程度等;FN为正压力, 不一定等于重力;Ff的大小与物体速度、接触面等无关.

2.静摩擦力的确定:静摩擦力的范围0≤f≤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正压力越大, 最大静摩擦力越大, 但静摩擦力不一定越大;一般情况下,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 (静) 摩擦力的大小也可用“运动状态法”及“反作用力法”求解, 但常常要利用整体与隔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 而摩擦力隐蔽性极强, 学生会感到很困难, 下面的例题对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图所示, 三个质量均为100kg的物体A、B、C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物体B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

当F=90N时, A、B、C相对静止, 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A、B、C受的摩擦力?

解:当F=90N时, A、B、C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对A:由平衡条件知, B对A的摩擦力f1=0.对B: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A对B的摩擦力f1′=0;因B处于平衡状态且C与B相对静止, 所以C对B的静摩擦力f2=F=90N, 方向水平向左.对C: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B对C的静摩擦力f2′=f2=90N, 方向水平向右;因为C处于平衡状态, 又与地面相对滑动, 所以地面对C的滑动摩擦力f3=f2′=90N, 方向水平向左.

五、注意事项

1.静止的物体可能不受摩擦力, 也可能受静摩擦力, 还可能受滑动摩擦力;同样运动的物体可能不受摩擦力, 也可能受静摩擦力, 还可能受滑动摩擦力.

篇4: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浅析

关键词:摩擦力;情景假设;实践

力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知识点多,力的种类繁多,成为高中物理的新难点。而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动静结合”,让摩擦力成为力学课堂中的第一个教学难点,如何就摩擦力相关知识点来进行教学,成为高中物理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文结合多年高中物理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课堂导入

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厌倦,例如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让班级中力气最大的男生上前来,先让他把3张部分重叠的纸拽开,再让其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本逐页对插在一起的书拽开。当学生不能拽开两本书的时候,可以再让一位学生上前来实验,还可以让两个学生同时拽这两本书。或者通过拧瓶盖的方法来进行课堂导入,即课上让学生拧开一个瓶盖都是水的饮料(请力气最大的学生来拧,制造悬念),等学生讲完为什么拧不开瓶盖后,老师再将瓶上的水擦去,轻松拧开。通过课前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摩擦力的思考。此外,还可以通过下雪后用瓷砖铺设的公共场所为什么要撒沙子等问题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深层思考。

二、生动形象,概念讲解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对摩擦力概念定位不是很清楚,导致在习题分析过程中对力的解析不正确,常常不能判断其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实验来进行概念上的讲解。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确定两个概念,即作用点是在接触面上,在受力物体上;方向是跟切面相切,并与物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时候可以进行“牙刷演示”,直接观察摩擦力的方向。先将一个牙刷向下放在粗糙的平面上,沿水平方向轻轻用力,使牙刷在受到力的同时不进行位移,让学生来观察牙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向什么方向弯曲就是平面运动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此时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之相反;把牙刷毛向上平放,再将另一个牙刷与第一个牙刷毛相对,再沿水平方向轻轻用力,使两支牙刷都不产生位移,此时再让学生来观察,让其了解到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牙刷毛分别向什么方向弯曲,从中可以轻松判断出摩擦力与作用力的方向。由此可以给出教材上的定义“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三、情景假设,实践验证

在进行理论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再通过实验逐一进行验证,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对物体运动做的是负功。物理老师应通过实验来进行指导。因为摩擦力除了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比如在光滑地板上有A、B两个物体,A在B上面,用力拽动B,这时A与B之前的摩擦力即为不做功。

此外,还可以模拟一些电影中常见的镜头,来进行对知识点的复习与验证。例如,影视作品中经常有人从山上掉下来,一路打滚滚进山沟。如果这个人不以滚动向下运动,而已滑动向下运动,结果会是如何?可以利用小木块代替人体,在下坡过程中给予一个初始的力,然后观察其运动状态,看是否会在坡底停下;同时再用椭圆体(模拟人体横向向下),一样给予一个初始的力,然后观察其运动状态,看是否能在坡底停下。这个实验和汽车在冰上刹车一样,如果没有ABS系统,那么刹车瞬间,使得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在光滑的路面上这么做会减少摩擦力,使得汽车需要更长的距離才能停下。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区别,巩固复习了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让学生清楚了解到,摩擦力与压力、物体接触面光滑度、物体接触面积有关。这些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遇到同样危险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

以上就是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物理教师只要抓住以上几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势必会在教学方面取得傲人的成绩,使学生的成绩不断得到提高,达到教学任务的目的和要求,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锋.“三步法”突破高中物理“摩擦力”难题[J].新课程:下,2015(01).

[2]刘培永.高中物理“静摩擦力”教学一得[J].教育文汇,2014(09).

篇5:高中物理 摩擦力教案

主题: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要点导学】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滑动趋势

(2)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 。(2)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无关。【范例精析】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接触的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D.物体间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

A.将木块和木桌的接触面刨光滑些

B.在木桌表面上垫一张平整的铁皮 C.使木块的滑动速度增大

篇6: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导入课题 展示两组图片,引出摩擦力课题。

图片一:带花纹的轮胎和鞋子。

问题:轮胎表面和鞋子底部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图片二:身体表面光滑的鱼。

问题:鱼类身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对自身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3.能初步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1.利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设置情景

认识不同

类型的摩

擦力 情景一:小明同学需将一个很重的箱子从A处搬到B处,经尝试,小明很难直接搬动它。(要求:小明独自完成任务,使用力气最少。)

问题一:小明该如何去做?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尝试推动箱子,发现箱子不容易推动。

问题二:小明怎样改进方案,能让箱子更容易推动?

情景三:发现浇油不环保,也很浪费。

问题三:能否有更轻松的办法?

老师对上述三个场景对应提出的三个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时介绍学生,解决方案中涉及的三种摩擦力分别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1.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三个问题:

回答问题一:推箱子。

回答问题二:给地面浇油。

回答问题三:给箱子底部放木棒。

3.学生跟随老师的分析,深刻思考,总结规律。

4.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发现: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条件,与初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发散思维,不再只受物理条条框框的公式限制,尽可能的发散思维,考虑解决方案,自己引出三种常见的摩擦力。

3.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4.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探究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的条件:

a.直接接触

b.接触面粗糙

c.两物体间有弹力

d.有相对运动

扩充: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A.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C.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压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3.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4.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1.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并确定探究的方向。

2.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3.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探究过程,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4.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它们的特点。

5.就此结论进行实验探究。

6.鼓励学生在学习完静摩擦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层探究。

7.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此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8.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个别指导,使得后进生能完成实验进展。

9.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10.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深层拓展,达到最优。 1.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3.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5.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6.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能从中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规范和过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

反馈练习

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已知钢与冰之间的μ=0.02) 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F来解答问题。

篇7:物理力学与摩擦力易错知识点分析

力学部分

1、分析、运动与观点

(1)三个分析①受力分析:对研究对象[多个物:隔离、整体法(何时用整体法)];顺序[重、电场力(F=kq1q2/r2、F=qE)、磁场力(FA=BIL,F=qvB)、弹、摩、题目中给定的力。]检验是否漏力、多力[常采用找施力物体法和状态法](电场和磁场中是否要考虑重力?基本粒子一般不需要考虑重力);②状态分析:(初末状态在图上标出a,v方向)、找临界条件、列临界方程;③过程分析:(判断:运动性质要依据初始运动状态和合外力情况,怎样运动,标出s;(2)三种运动(直线运动、一般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3)三个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和能量)。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区别

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上受力有关,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求滑动摩擦力时务必注意FN(正压力)的大小,特别注意区分其与物体重力的关系;

3、轻杆受力和轻绳受力情况不同(杆的受力方向不一定沿杆方向, 并可受压)

4、弹簧的弹力-----F=Kx, x一定要是形变量

5、竖直弹簧上物体质量变化后,平衡位置也变化

6、做图像题时要看清坐标,如是振动图像还是波形图,是v—t还是a—t、s—t

7、读图像时要注意横、纵坐标上的单位(μA,cm等)和数量级(10-4)

8、用牛顿第二定律时涉及连接体问题(两个及以上物体)时,a相同注意隔离法与整体法的联合运用,但a不同一般只能用隔离法;

9、超重,失重判断只看竖直方向的加速度a,物体所受重力(实重)不变,只是视重改变;卫星在发射和回收的过程中都是超重的;卫星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10、圆周运动一定要注意向心力的来源,不遗漏重力、洛仑滋力、电场力(画受力分析就不会错)! 知道绳子模型和轻杆模型的特点和临界条件。注意在电磁场中最高、低点变化

11、①在天体运动中注意卫星的高度和轨道半径的区别(什么是轨道半径),特别是椭圆运动;

②注意在地球表面物体近地卫星受力的区别:地表物体:由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作向心力;近地卫星:由万有引力提供作向心力;

③在不同轨道上过同一点注意分析其a,v (a同,V不同)

④变轨问题:注意喷气方向与前进方向相同还是相反。先减速到内轨(向前喷气);向后喷气,速度增大,加速到外轨道,在圆形轨道与椭圆轨道相切处,速率及向力加速度有什么关系。

12、在用动量定理时常遗忘重力;动量守恒定律清楚3条件(真正守恒、近似守恒、单方向守恒);注意规定正方向。

13、碰撞瞬间(特别是粘在一起、绳绷紧瞬间都有能量损失,不可遗漏)。(除非题干中说明是弹性碰撞)

14、求某力功率,要求出该力在速度方向上的分力(如斜面上重力的瞬时功率)。计算摩擦力做的功:Q=fd相对为系统损失机械能(也是产生的内能);

15、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重力势能要选好零势面。在复合场中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力学注意事项:

1.机械能变化看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

2.动能变化看合外力(包括重力)做功

3.重力势能变化看重力做功

4.弹性势变化要看弹簧弹力做功

5.电势能变化看电场力做功

6.分子势能变化看分子力做功

7.动量变化看合外力(包括重力)的冲量

8.在电场中确定的电荷电场力大小看电场线疏密程度

9.电势高低看是顺着电场线还是逆着电场线

10.弹力方向始终垂直接触面;绳子弹力可以突变;弹簧弹力瞬间一般看作不变

11.滑动摩擦力方向看与接触物的相对运动方向,f=μFN静摩擦力看和接触物的相对运动趋势

12.碰撞前后能量损失,子弹打木块前后满足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守恒.

13.存在滑动摩擦力,系统机械能一定不守恒,存在静摩擦力,系统机械能可以守恒。

1.摩擦力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篇8:高中物理摩擦力的分析思路浅探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 力。产生摩擦 力的条件为:

条件一,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 力,且接触面 粗糙。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学生对接触面粗糙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易忽略弹力的存在。往往,见到相互 接触的物体,就简单地认 为满足了 弹力产生 的基本条 件。其实,看上去接触的物体,而没有任何挤压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要判断弹力的有无,个人认为用假设法比较便捷,即假设撤掉其中一个接触物,看对另一接触物有无影响,若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该处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弹力,也就不可能有摩擦力了。

条件二,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

相对滑动比较容易判断,而相对滑 动趋势,因为具有隐蔽和可变的特性,想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判断方法,是比较困难的。针对当前学生比较疑惑 的问题,举例分析如下。

一、滑动摩擦力的分析

滑动摩擦力的判断。在满足前两个条件后,只需要知道被研究的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很容易判断,但需要弄清以下两点。

(1)认清正压力

正压力就是物体在相对运动中,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如果是平面,正压力的 方向垂直 于平面,如果是曲面,正压力方向垂直于该点的切线方向。

【例1】将一个 质量为m的物体,从斜面顶端 由静止匀 加速滑下,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求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解析:重力分解 如图1所示,G1=mgcosα,G2=mgsinα

且 N=G1=mgcosα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正压力FN=N=mgcosα

所以:f=μF=μmgcosα

(2)明确相对滑动方向,认清“相对”二字

滑动摩擦力既有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滑动摩擦力是成对出现在两个接触物之间的,A对B有摩擦力,同时B对A也有摩擦力。

【例2】如图2甲所示,长木板a放在光滑 的水平面 上,质量为1kg的小滑块b以水平初速度v0=6m/s从a的左端冲上长木板,运动过程中a、b的v-t图线如图2乙所示。试求:从t=0开始到t=3s的过程中,小滑块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长木板a放在光滑 水平面上,质量为1kg的小滑块b以水平初 速度v0=6m/s从a的左端冲上长木板。b相对长木板a有向右的运动,因此,b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滑块减速;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摩擦力成对出现,同时a受到b的摩擦力,方向向右,为动力,使长木板a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加速运动。由题意可知,2秒末实现共速,两者间没有相对滑动,各自受力平衡,一起匀速直线运动。a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右,运动方向也向右,由此可知,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由2乙图可知:木块的加速度为2m/s,

则f=ma=2N

从t=0开始到t=2s的过程中,a,b间有摩擦力,而在t=2s到t=3s时间段由没有摩擦力。

分析计算可知,在t=0,t=3s内,b向右运动的位移x=8m。

摩擦力对b做的功为:Wf=-fx=-16J

小滑块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16J。

二、静摩擦力的分析

静摩擦力问题的难点是静摩擦力 方向的判 断。由于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是物体相对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最有效的分析思路是借助物理规律或条件来分析。

(1)利用受力平衡解决摩擦力问题

教学中,二力平衡是学生容易接受 的初中知 识,由二力平衡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也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

【例3】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 擦因数均 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 弹簧被压 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3所示。力F作用在B上后,求木块A、B所受的静摩擦力。

解析:由题意可求得A、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分别为12.5N和15N,当夹一弹簧处于静止状态时,由平衡条件可得,A、B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均为8N,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拉力F的方向与弹簧弹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为9N,但小于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块B仍处于静止状态,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而木块A与地面的 静摩擦力 不变,仍为8N。

(2)通过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假设接触面光滑,先判断被研究物体在光滑条件下的相对滑动方向,这个方向即在实际情况下的相对滑动趋势方向,则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例4】把一个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当传送带 匀速向上 运动时(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无相对运动),如图4所示,则物体受到的力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接触面的支持力,试判断此时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方法一,因为物体随传送带匀速向上运动,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状态平衡,故可以判定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方法二,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将沿着斜面下滑,即物体有沿斜面向下的相对滑动趋势,由于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因此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3)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用牛顿第二定 律 分析静摩擦力

【例5】如图5所示,在外力F作用下运送物体,分析甲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解析:情况一,甲、乙一起匀速运动,甲物块运 动状态不 变,水平方向无其他拉力或推力,所以,甲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情况二,甲、乙一起向右匀加速运动,由于甲物体向右加速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知,物体向右加速的原因只能是受到静摩擦力作用,所以,甲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则f=ma。

情况三,甲、乙一起向右匀减速运动,甲物体也向右做减速运动。甲做匀减速运动,必然受到阻力 作用,这个阻力只能是摩擦力,也就是说甲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则f=ma。

(4)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等 大反向的特点分析静摩擦力

【例6】三块相 同的砖被压在两竖直方向的木板之间,设每块砖的质 量为m,则A与左板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___。

解析:方法一,把3块砖看成一个整体,整体受到重力3mg,整体两边 所受的压 力相同,所以两边所受的摩擦力也相同,由平衡条件可知,向下的重力3mg与两边的摩擦力之和相等,所以A与左板间、C与右板间受到竖直向上的,大小为3mg/2的摩擦力。

再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A与左板间竖直向 上的摩擦 力为3mg/2,由力的平 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mg/2,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对B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也为mg/2。

方法二,分析B的受力可知,B受到重力mg。由于B的两边所受的 压力相同,故两边所 受的摩擦 力也相同,由平衡条件可知,向下的重力mg与两边的摩擦力之和相等,所以A对B、C对B的摩擦力均为mg/2,且方向竖直向上。

再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A对B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2,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也为mg/2,再由力的 平衡可得,A受左板的摩擦力 方向竖直 向上,大小为mg+mg/2=3mg/2。

摘要:学生在受力分析时,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摩擦力,而在摩擦力的分析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更加难以琢磨。因此,由于对摩擦力的分析失误,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准确无误地分析判断摩擦力,首先要真正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其次在进行具体分析时还要思路清晰,掌握方法。本文从摩擦力产生条件入手,从多个角度举例说明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篇9:高中物理摩擦力的分析思路浅探

[关键词]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产生条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45

高中学生对摩擦力的学习,特别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常常会感到困难,其实只要掌握了相应的方法,这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受力分析中,要准确把握摩擦力的情况,首先要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深刻的理解。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为:

条件一,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且接触面粗糙。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学生对接触面粗糙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易忽略弹力的存在。往往,见到相互接触的物体,就简单地认为满足了弹力产生的基本条件。其实,看上去接触的物体,而没有任何挤压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要判断弹力的有无,个人认为用假设法比较便捷,即假设撤掉其中一个接触物,看对另一接触物有无影响,若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该处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弹力,也就不可能有摩擦力了。

条件二,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

相对滑动比较容易判断,而相对滑动趋势,因为具有隐蔽和可变的特性,想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判断方法,是比较困难的。针对当前学生比较疑惑的问题,举例分析如下。

一、滑动摩擦力的分析

滑动摩擦力的判断。在满足前两个条件后,只需要知道被研究的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很容易判断,但需要弄清以下两点。

(1)认清正压力

正压力就是物体在相对运动中,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如果是平面,正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如果是曲面,正压力方向垂直于该点的切线方向。

二、静摩擦力的分析

静摩擦力问题的难点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由于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是物体相对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最有效的分析思路是借助物理规律或条件来分析。

(1)利用受力平衡解决摩擦力问题

教学中,二力平衡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初中知识,由二力平衡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也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

【例3】 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3所示。力F作用在B上后,求木块A、B所受的静摩擦力。

解析: 由题意可求得A、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分别为12.5N和15N,当夹一弹簧处于静止状态时,由平衡条件可得,A、B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均为8N,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拉力F的方向与弹簧弹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为9N,但小于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块B仍处于静止状态,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而木块A与地面的静摩擦力不变,仍为8N。

(2)通过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假设接触面光滑,先判断被研究物体在光滑条件下的相对滑动方向,这个方向即在实际情况下的相对滑动趋势方向,则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例4】

把一个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当传送带匀速向上运动时(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无相对运动),如图4所示,则物体受到的力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接触面的支持力,试判断此时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 方法一,因为物体随传送带匀速向上运动,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状态平衡,故可以判定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方法二,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将沿着斜面下滑,即物体有沿斜面向下的相对滑动趋势,由于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因此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3)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静摩擦力

【例5】 如图5所示,在外力F作用下运送物体,分析甲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解析: 情况一,甲、乙一起匀速运动,甲物块运动状态不变,水平方向无其他拉力或推力,所以,甲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情况二,甲、乙一起向右匀加速运动,由于甲物体向右加速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知,物体向右加速的原因只能是受到静摩擦力作用,所以,甲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则f=ma。

情况三,甲、乙一起向右匀减速运动,甲物体也向右做减速运动。甲做匀减速运动,必然受到阻力作用,这个阻力只能是摩擦力,也就是说甲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则f=ma。

(4)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的特点分析静摩擦力

【例6】 三块相同的砖被压在两竖直方向的木板之间,设每块砖的质量为m,则A与左板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 。

解析: 方法一,把3块砖看成一个整体,整体受到重力3mg,整体两边所受的压力相同,所以两边所受的摩擦力也相同,由平衡条件可知,向下的重力3mg与两边的摩擦力之和相等,所以A与左板间、C与右板间受到竖直向上的,大小为3mg/2的摩擦力。

再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A与左板间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为3mg/2,由力的平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mg/2,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对B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也为mg/2。

方法二,分析B的受力可知,B受到重力mg。由于B的两边所受的压力相同,故两边所受的摩擦力也相同,由平衡条件可知,向下的重力mg与两边的摩擦力之和相等,所以A对B、C对B的摩擦力均为mg/2,且方向竖直向上。

再以A为研究对象,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A对B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2,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也为mg/2,再由力的平衡可得,A受左板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mg/2=3mg/2。

篇10:高中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激发对摩擦力产生好奇心;自我获取和构建摩擦力知识;顿悟物理分析、对比、概括等思维品质;培养物理实验探索的能力等要素。

二、核心概念 摩擦力及产生机理

三、问题思辨

课堂教学设计,始终保持对学科问题的惊疑和追问;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善于发问,更加深入认识学科问题;对自我教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完善自我教学方式、反省自我教学存在问题。问题思辨侧重点是发现教学的疑难问题、寻找造成疑难问题的原因和设计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思路,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讨。

四、教学过程

【激发好奇心】活动时间:上课0-5分钟之内

【情景创设】运用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播放:超市电梯、传送到运输物品、学生爬杆、运动鞋凹凸底面、汽车轮胎的花纹、自行车转轴上油等等。

【激发好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跟着电梯一起运动?学生爬杆如何向上运动?运动鞋花纹作用是什么?转轴上油起什么作用?

【自我获取构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活动时间:上课6-10分钟之内 【深度阅读】布置阅读内容、规定阅读时间5分钟;提出阅读要求:摩擦力类别及特点、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通过对两种摩擦力对比分析,概括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解疑归纳】师生交流阅读的结果,教师帮助学生解答一些阅读过程疑惑问题,对摩擦力知识内容进行归纳。

【解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活动时间:上课11-20分钟之内 【设置问题】物理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摩擦力及方向 例题1: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1页例题2 例题2: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1页变式1 【分析困惑】师生共同研讨解例题1、2两题的疑惑问题是什么(例如“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提出消除疑惑的办法。

【效果评价】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5页变式1 依照学生完成题目情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

【实验探究-培养学科实践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时间:上课21-40分钟之内

【实验内容】:物理1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P71页《实验与探究》 【实验要求】

1、观察:

物体静止、物体刚运动、物体运动过程等三种情况,弹簧秤读数的任何变化。

2、处理:

弹簧力大小可以直接读出,而摩擦力是否能直接读出? 物体静止时,弹簧力是否等于摩擦力?物体运动时,弹簧力是否等于摩擦力?两者大小相等条件是什么?

物体刚运动时,弹簧秤读数为什么突然变小,是什么原因? 【汇报成果】学生汇报观察和数据处理的结果,对结果表达自我的看法。

表达追求是“自圆其说”。

【布置作业】活动时间:上课41-45分钟之内 【总结】归纳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

篇11: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 演示实验 讨论分析 多媒体辅助 学法:观察法 探究实验法 讨论归纳法 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 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 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 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以致用

篇12: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评课人:吴胜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这节课采用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三维目标定位准确

(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目标写得较空,应改成: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二)新课教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提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应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可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六、课的特色鲜明

情景创设、探究安排、实验设计、媒体运用等方面有所创新。

七、教师的引导能力强

提问、启发恰当,教师教学基本功好,善于即时应变。

附:《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对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上一篇: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下一篇:中考百日誓师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