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观后感

2024-05-02

《梵高传》观后感(精选11篇)

篇1:《梵高传》观后感

《梵高传》电影观后感

看了《梵高传》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首先,电影中梵高是个很普通的人,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毫无顾忌的去爱那些清贫的人。“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部电影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影片中梵高的弟弟提奥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电影中的凡高像个人群中的刺猬,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和父亲争吵,求婚引出自虐,不与传统妥协,不与社会妥协,和一个下等女人同居最后被那个女人抛弃,然后和高更争吵分离,甚至他出现暴力倾向……艺术家本来就是与俗常社会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话我们怎么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不寻常的另外一个新世界呢。也有人说艺术家就是善良的坏人。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

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虽然没有见过梵高的真画,但还是从网上的图片中了解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虽然我也不是很懂艺术,但却隐约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篇2:《梵高传》观后感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篇3: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年仅26岁的他,在巴黎偶然接触到梵高的绘画,被梵高辉煌的作品和悲惨的经历所震撼,于是背起行囊,走遍欧洲,拜访梵高的亲友,寻找有关梵高的第一手资料。他住过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上,感受梵高视野里的一切……接下来,在几近迷狂的状态下,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在此后三年中,书稿被美国17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因为那时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而荷兰画家梵高默默无闻。后来书稿由英国的一家小出版社勉强印了5000册。《渴望生活——梵高传》至今已被翻译成80多种文字,感动着世界各地的亿万读者。

欧文·斯通以过人的勇气和对艺术的热爱,把尚不被世人所知的梵高执著而忠实地表现出来。多年后他说:“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敏锐、勇气、热爱、执著、诚恳,置身于艰巨的写作中,隐藏于天才的光芒后,这是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所应具备的品质。欧文·斯通一生创作了25部传记小说,传主包括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文化名人。《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温森特·梵高,青年时代在研习绘画的同时,还曾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接受正规的教育,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因为梵高家族每一代总有个从事神职的人。面对人生之路的多种选择,是做牧师还是做教师、书商、画商?(当时梵高家族有一些人是欧洲艺术界很有名望的画商)梵高曾问教士曼德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位对他很有影响的教士回答:“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如果保持这种品格,无论做什么,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无疑,后来梵高充分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一切。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的弟弟提奥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唯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梵高坚定和持久的支持的人。提奥23岁就已是巴黎出色的画商,能辨识出梵高艺术作品的罕见品质。梵高在世期间,画界拒绝他,世俗的人不理解他,他没有收入,居无定所,病困交加,而提奥一直给予他温暖的支持。他们二人交谈时,梵高曾说:“我之所以在别的工作上一再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我天生就不适合干那些事。现在我可找到了这件永远不会失败的工作。啊,提奥,牢门总算打开了,你就是这个来为我打开大门的人!”

由于梵高经常在饥饿中无限度地作画、奔波,内心情感经常跌宕起伏,他健壮的身体过早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最纠缠他的是癫痫,在癫痫发作失去理智的时刻,他曾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由于他不愿给世人带来负担等原因,年仅37岁的他,在癫痫还没有摧毁他头脑的时候,选择了开枪自杀。数月后,提奥也辞世。

【选评】

《吃土豆的人》

德格鲁特家以土豆为主食。他们在吃晚饭时才喝上一杯清咖啡,也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片咸肉。他们种土豆、挖土豆、吃土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每晚他(温森特)都回到德格鲁特家去。他在那里一直干到他们一家困得再也坐不住了为止。每晚他都在色彩的配合、明暗的调配和比例的调整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然而翌日的白天他却发现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作品还是不完美。

……这些天他没日没夜地干,时常连饭也不吃。他靠着精神的力量维持着生命。……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机会,明天一早他就要永远地离开布拉邦特了。(这里的村民由于对他误解,掀起敌对的浪潮,他得离开此地。)

他工作了好几个钟头。德格鲁特一家对他是理解的,所以他们在晚饭后依然留在桌旁……到10点钟时,德格鲁特一家全都快睡着了,而温森特也已把精力耗尽了。为了这幅油画他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于是,他收起画具,吻过斯蒂恩,告别了她的一家。在漆黑的夜色中,他拖着疲乏的脚步走回家来。

在画室里,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整个搞错了,它缺少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精神不在上面。啊,他又失败了。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正像在布鲁塞尔时皮特告诫他的,他离模特儿太近了,因此无法掌握透视比例,他一直是按照自然来作画的,现在他则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储藏室的窗子。温森特从椅子上站起身,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点评:梵高认为,上流社会的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他对这个阶层不感兴趣。他喜欢到底层贫困的人群中寻找绘画素材,他对干力气活的农民、矿工以及被生活蹂躏的女性,有着天然的怜爱。他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穷困潦倒,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他的那些杰作都是这样不舍昼夜一遍又一遍地研磨出来的。要表现一个艺术家,必须深入到他狂热不懈的创作过程中,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那些作品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传记作者还需准确有力地表达出那些作品的精神及艺术价值。)

《向南,向南,向着太阳》《阿尔》《奥维尔》

“提奥,我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巴黎曾使温森特感到兴奋。他喝下了太多的苦艾酒,吸了太多的烟,参加了太多的群体活动。他被塞得满满的。他迫切地希望离开,独自去某个安静的地方,在那儿他可以把那充沛汹涌的精力倾注到他的本行工作上。

在巴黎,他过着有保障的生活,有友谊,有爱。在提奥那里,永远有个为他准备好的温暖舒适的家。……他知道,只要他一离开巴黎,麻烦事就来了。离开了提奥,他的生活费就安排不好,他就得有一半的时间勒紧肚皮过日子。

(点评:在艺术之都巴黎,提奥领他见识了印象派画家德加、马奈等人的绘画,经历了这场必要的冲击之后,梵高还是选择了适于艺术的孤独生活。天才要的不是常人的生活,他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创造的力量,那才是他的生命。)

阿尔人对温森特敬而远之。他们看见他日出之前就背着沉重的画架跑出城去,头上从不戴帽子,下巴急切地伸向前方,眼睛带着一种狂热兴奋的神情。他们看见他回来时,脸上的两眼像两个冒火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夹着一幅未干的油画,而且自己跟自己打着手势。于是,城里人给他起了个名字——“伏热”(红头发的疯子)。

(点评:从周围人的眼睛里、他们对待这个人的态度中,表现梵高对艺术罕见的迷恋;生动的肖像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天才的精神气质。)

他从不戴帽子。烈日慢慢地把他头顶上的头发晒秃了。当他夜间躺在小旅店的铜架床上时,他觉得自己的头就像装在一个火球里一样。阳光把他照得眼花缭乱。他分不清田野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但是,当他回到旅店时,他却发现,那幅油画不知怎么竟然把大自然的灿烂辉煌摹写下来了。

(点评:梵高在阿尔的烈阳和狂风里,迎向他创作的顶峰。他最著名的作品——金黄的“向日葵”系列、神秘的“黄房子”系列、明亮的“麦田”系列以及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等,都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然而等到下次发作控制了我……我可能连自杀都做不到了……”(画完《麦田上的乌鸦》的次日下午)他把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点评:天才总是这样,如流星一样划过,留下伟大的璀璨无比的美,丰富万众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笔极其漂亮,整部作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言行,还是描述、分析,都能迅美地传达天才的魂。)

(以上选文出自[美国]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括号内楷体部分均为本文作者注释,选文略有整合。)

篇4:梵高传读后感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温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努力从要淹没他的滚滚波涛中,抬起高贵的头,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另外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正是这个理想国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穷困潦倒之时,对生命仍是充满着最质朴的热爱。当星夜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的天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美,更富于创造力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将悬挂在卢浮宫里”这是温森特・梵高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嘲讽,可他依然保持初衷,梦想不动摇一丝一毫。这并非自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肯定,这是王者的风范,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未来!每当我梦想着“清华北大”的时候,总有人去撕破我的梦想,可是我不甘,“当你自己都还没有踏上金字塔的顶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从不在乎他人的冷讽,同梵高一样,坚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远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篇5:梵高传读后感

读了《梵高传》有感梵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油画在拍卖行以天价成交。你问他们最喜欢哪一个画家,他们总是说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既愤怒又感动。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做事马虎的人,就是因为马虎,我曾多次与满分擦肩而过,记得有一次英语考试,比较简单,我几乎都会做。发试卷时,同学们都考得不错,唯独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粗心,竟然忘记写一题十分简单的题目。唉!。这件事使我刚刚树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这粗心不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我在课间写作业,十分不认真。要么一边讲话一边写作业,要么就是一边管闲事一边写作业。所以我常常写错字。

有一次我把吞字写成了舌字,老师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让我悲痛欲绝呀!因为当时整章试卷只错了这一题。我宁愿错在别的地方,也不要错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字上。马克?吐温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能够将坏习惯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赶下楼梯。”在这个寒假,我决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掉。我找了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独自写作业,不再关心外面的一切,就像个隐世高人。做完作业后,我一定要检查,正确率比平时高了很多。看来,只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这个毛病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梵高。

篇6:梵高传读后感

逐梦青年

在不了解梵高时,我只知道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但认真读完《梵高传》才发现,他不只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逐梦的人。在逐梦道路上,梵高从未停止,他也从未放弃。即使是受到每个人的嘲讽,即使只有一个亲人支持他,梵高也从未放弃追逐梦想。

每个月靠弟弟提奥的150法郎维持基本生活,其实只要放弃绘画,梵高依旧可以做个牧师。梵高出生于艺术家族,其实他根本就可以做一个卖画的资本阶级的人。可是他没有,他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了艺术,他牺牲了一切。我们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么美,画作多么精致,却从未了解过每幅画背后那个为了梦想永不言弃的梵高。哪怕身无分文,也绝不放弃绘画;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也绝不停止追梦。只要不放弃,梦想永远近在咫尺。

创造疯子

从最开始的暗淡无光,到最后的鲜艳色彩,梵高的画技越来越高超,他的创造力越来越强。自然之美被梵高画得淋漓尽致。梵高不畏惧酷暑,不畏惧严寒。他为了艺术绘画竭尽一切,接近疯狂。或许不敢想象,即使在圣雷米病院,他也能创造出传世奇作。对于色彩的迷恋,对于创造的疯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阳光的炽热,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绘画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黄色,星夜的蓝色,梵高想象与创造齐头并进。他的作品里,仿佛一切都活了过来。

渴望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来说,生活里大部分都充斥着颜料画笔是很常见的。从早晨到夜晚,他总是需要大量时间来来绘画。即使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卖出一两幅画,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都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渴望。梵高的个性孤僻,生活里只有印象派的疯子画家愿意与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为了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梵高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对于艰苦生活依旧不放弃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却又精彩,他的生活艰苦却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过,经历过,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梵高渴望生活,热爱生活。从最开始空白的画布到最后精彩的画作,支撑着梵高的正是他对于生活无穷的喜爱。每一幅画作都是对于梵高的诠释。这一生支撑着梵高不放弃的便是对于生活的渴望。

篇7:《渴望生活——梵高传》阅读教程

1. 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了解梵高生平,通过欣赏梵高作品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

2. 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批注字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入解读。

3. 通过讨论交流、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辅助材料:

1.《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作者:丁宁)

2.《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刘海燕)

3.《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作者:王松泉、王静义)

4.《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作者:易延坚)

5.《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作者:唐仕伦)

6《最后的梵高》(作者:冯骥才)

7《投给燃烧的感情》(作者:林清玄)

8.《火中取栗的人》(作者:周晗)

9.《亲爱的文森特·梵高》(作者:安妮宝贝)

10.《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作者:海子)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导入——让学生“爱”上梵高

(一)教学重点:了解梵高生平、作品及创作背景。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阅读书籍并收集梵高相关生平资料,制作成PPT,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

(三)展示内容示例:介绍梵高生平、代表画作及其背后的故事;播放刻画梵高的民谣;高度评价《梵高传》的价值;甚至对书的封面、封底都做动情的解说。

(四)辅助材料:《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画作欣赏》、网站“梵高艺术馆”全部内容。

第二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一)教学重点:理清梵高的人生经历,分析梵高人物性格。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对词语或段落进行批注、填写传记阅读积累表。教师从旁辅导,选出优秀的批注和读书笔记进行交流;组织学生阅读辅助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

(三)学生批注示例:“读温森特独白式的告别时,脑海里涌现起许多阅读过的片段,那些鲜活的或已经死去的生命,一个个呈现在眼前,有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情绪深深地把我带进书里的每一个文字,这种感动源于一种悲凉但有力地陈述,而非煽情的修辞。”

(四)辅助材料:《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

第三周:读书交流——畅谈感受,鼓励多元解读

(一)教学重点: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梵高的人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具体要求: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解答,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就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尝试进行评论性文章写作。

(三)讨论问题示例:评价与他“死也不分离”的好弟弟提奥;探讨梵高一生寻找的“橘黄色”的深层涵义、如何看待梵高的自杀行为、将梵高和《活着》当中的富贵进行比较……并可从文本衍生开来,讨论假设性问题——你愿不愿意经历梵高的生命?梵高的身上,是不是证实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梵高求婚、传教成功,他会不会是一位成功商人或伟大牧师?梵高更爱生活,还是更爱自己?

(四)辅助材料:《最后的梵高》《投给燃烧的感情》《火中取栗的人》《亲爱的文森特·梵高》《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第四周:读书展示——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一)教学重点:通过内容抢答赛、短剧表演、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写推荐词等活动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二)具体要求:师生共同商议将梵高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并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从读书笔记、批注中归纳梵高不同时期的生活样貌和精神状态,继而探讨合适的表演形式,设计读书报告会。

(三)读书报告会流程:

1.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以梵高作品拍卖会的形式展示梵高著名画作,通过学生估价与画作的实际价格对比,导入读书会。

2.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专题阅读汇报

【第一组】前期——序幕(伦敦)、第一卷(博里纳日)

(1)展示形式:内容抢答赛。

(2)提出问题:梵高尝试过很多职业,可最终他选择了绘画,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中期——第二至五卷(埃顿、海牙、纽恩南、巴黎)

(1)展示形式:通过一幕短剧来体现梵高走上绘画艺术道路时遭遇的挫折和质疑,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读书笔记交流。

(3)提出问题:梵高生前无人关注,死后却名扬万里,你认为梵高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组】后期——第六至八卷(阿尔、圣雷米、奥维尔)

(1)展示形式:A.手抄报、书法展示。B.朗诵第三部分梵高经典文段,表现梵高独特的艺术追求、人生理想和心路历程。

(2)提出问题:本书书名是“渴望生活”,梵高渴望怎样的生活?

活动二:阅读感悟——问题讨论环节

就刚才活动一中各小组出示的三个问题集体探讨。

活动三:写作拓展——为《梵高传》写推荐词

借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语言形式,为《梵高传》写推荐词,吸引亲朋好友读这本书。

五、教学成果

PPT、读书笔记、评论性小论文、改编剧本、改编诗歌、手抄报、书法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每一个读书环节中,学生参与性高。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讨论交流时,学生不仅“入乎其内”与文本对话,也“出乎其外”与自己对话;读书报告会上,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们抢答争先恐后,短剧表演惟妙惟肖,交流在理在情,朗诵感情充沛……充分的前期工作与默契的现场展示让读书会现场高潮迭起。

2. 结论性评价:此次读书会历时一个多月,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料。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推荐好书,关心下一次读书会的时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就不仅是游戏了,还有更热门的话题:你在读什么书?有家长反馈,孩子似乎突然长大了,且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老师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步提升,写作中开始有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逐步开展对读整本书、读一个作家、读一类作品的读书活动的尝试。

七、教学反思

“读一本书,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本好的人物传记,是进行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最好读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往往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形成。再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语言鉴赏和使用能力的提升。

选择带领学生读《梵高传》,不单纯局限于了解梵高生平、欣赏梵高作品,更希望学生读懂他的内心,感受他的热情,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阅读他的传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次阅读活动共分四周进行,在导读课上,通过学生自主宣传、介绍此书,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一本传记,不仅局限于读这本传记本身,与本书、传主相关鉴赏、评价、研究类的文章著作,都要辅助阅读,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广度、深度。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教师推荐大量阅读辅助材料,辅助学生在读书笔记和小论文的写作中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

讨论交流是推进阅读的重要环节。边读书边交流,不仅在每周阅读课上交流,在课外也时不时与学生“聊书”。这对学生的阅读既是督促又是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讨论、倾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作品解读。

篇8:梵高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人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高中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人肝肠摧断、《永别了武器》之尾声让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读信之状令人垂泪沾衣„原以为自己长大了,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神经渐趋淡漠,不至轻易为一个故事动感情。可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灵魂,你的那颗心又怎可安然藏匿和隐遁?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从豆瓣得其名而买之的,最初是因其评分和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在当当反反复复下上架数次才最终下定决定买了回来。全书520多页,42万字,近乎半部多《红楼梦》的厚度了。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觉得心灵空虚难耐,容不得半点间隙,才从架上取下《梵高传》抱床上躺而读之。原打算五天读完,但实际三天就搞定了。没经过情感基调的转换,也没有边读边整理自己的思绪,就如投入恋爱般的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婚礼”。读学术着作如嚼干蜡,而周国平先生所谓的“青春期”的阅读状态,唯有这类蕴涵人类伟大情感的着作方能具之吧。梵高是一个赤子。我无法确切赤子的定义,故仅从几个外围特征来简要叙述。

梵高情感状态的自然单纯。情感的单纯,并非情感的单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无杂念和自然状态。梵高的爱情经历,充满坎坷,几乎一无所获,但其爱情的状态,却饱满而高洁。青春懵懂时的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却被草地出门;在迷人的乡村作画,爱上了失去丈夫的美丽表姐,情感热烈不可自抑,却换来“不、决不、决不”的绝情回答,及乱伦的强烈谴责;在海牙,贫困交加的梵高,认识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许以婚期,成为梵高第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但妓女恶习难改,终与梵高决裂而去,并留下浪荡的坏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纽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热的爱慕,这是一个39岁的叫玛高特的女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说,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情,遂决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观及女性家族的强烈反对,玛高特以服毒自尽而定格了她的爱情;在阳光强烈的阿尔,梵高被一个叫玛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里那日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这女孩子将自己给予了梵高,两人缠绵而激烈,梵高醒后,玛雅不见了踪影,这种类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爱的表达方式,叫人顿感伤怀;也是在阿尔,梵高为了亲近一位叫拉舍尔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偿五个法郎的代价„这就是梵高的全部爱情经历,显得简单、纯粹、随性、热切、痴癫。爱情之于梵高,已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了,他这种自然癫狂式的爱情,就像他喜欢画的狂热的太阳,炽热地燃烧着他的激情,释放着他内在的生命力,激发着他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只有赤子才能有的爱情状态,因为人人不可能成为赤子,甚至厌恶赤子,因此梵高的爱情经历势必是为某些人唾弃和不齿,但这又何妨其艺术上的伟大?

梵高的艺术作品显得朴拙、粗糙,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对艺术的敏锐感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将绘画作为毕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际遇。梵高的绘画起始于博里那日当神父的日子,那是一个煤矿区,村民生活极度困苦,他因为参与工人的罢工而被免除神职,在穷困潦倒中,简单描摹一些静物则带给了他些许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绘画的对象和风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层百姓简单、粗糙、原始、真实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这也赋予了他的画极强的生命力,有一种令人无法抑制的张力和情绪。后来梵高到了巴黎,渐从印象派画风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值得指出的是,他一生追逐强烈的太阳,所以他后来一直寓居于地中海北岸阳光强烈的阿尔画画,这里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夕阳播种者》就是梵高追求强烈的太阳色调来表现有生命力的事物的画作,但这种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及的“日神”精神,已经强烈地透支着他的生命力,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生命气息的微弱,于是他患上了间歇性癫痫病,不时地处于疯癫状态!周国平在书的扉页上说: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灵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作品的生命力,本质上源于他对人类伟大的同情心和对自然的无限亲和力。他能够捕捉到低下层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能够提炼出自然界最原始最天然的那股神秘力量,他能够坚守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忍受无穷的困苦„

梵高一生清贫如洗,经常饥寒交迫,一直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在中国文学史上,梵高让我想起曹雪芹公的一生,难道这是艺术家普遍的生活状态?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帝的不公。伏尔泰乃一代文豪、思想巨擘,也被驱逐甚至蹲过监狱,但他一生过着贵族式的奢华生活,温柔富贵乡也并未腐蚀他的才华和思想。可见,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前提,但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感悟能力和才华,而不可只归因于模式化的环境造就了艺术家。因此梵高的个人生活环境,某种程度的确强化着他的创造力,但他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独特的理解力,才使得他没有放弃他之所爱,最终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回归梵高真实的生活,濮存昕说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过一个正常人、拥有体面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能力吗?我认为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我宁愿相信人的能力生来是恒定的等同的,某方面长于别人势必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梵高绘画突出的才华,是否正抵消和抑制了他其它某些能力的发展!他因为失去乌苏拉而放弃了原本有机会继承他叔叔的画商事业,他因为内心正义感的驱使而被免黜了薪水丰厚的神职,后来一直靠着他弟弟每月寄给他的钱来生活,而这一寄就是整整十年,每月150法郎,已算不少,正是他弟弟提奥的资助,才使他一直“活着”!写到这儿,鼻孔酸楚,眼眶湿润,提奥是一个颇具慧眼、内心细腻温柔、情感丰富之人,他就像梵高的一个妻子,关心支持着他哥哥的绘画事业,我自己在想,这部传记的主角,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梵高,另一个是提奥!梵高就像马克思,而提奥就像恩格斯!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关于梵高之死。艺术家之死总是一个悲怆和哀伤的命题。梵高之死,也诠释了一个艺术家正常的死亡方式。我始终认为,什么样的死法,都是平等的,并无值得与否、高尚与否之分,死亡只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再简单不过,何必拘泥于手段的取舍。但我还是恨左轮手枪,少年维特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而梵高也是用左轮手枪自杀的。梵高在奥威尔静养时,“他感到头脑空虚,生命的源泉已经枯涸,仿佛在过去十年里,从他手下涌现出来的成百上千的铅笔和彩色图画中的每一幅,都带走了他的一小部分生命”,他觉得累了,对大自然已提不起兴趣,感觉一切都平淡无奇,他知道自己艺术创作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加上近些年患上的间歇性癫痫病,而且一直在给弟弟增加生活负担,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朝自己腹部开了一枪,不久便死去。六个月后,他弟弟提奥也郁郁离开了人间,他还有小孩,还有妻子。最终,提奥妻子将他的灵柩迁往奥威尔,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碑上写道“他们死时也不分离”!读毕掩卷躺下,顿感眼泪夺眶而出,抱枕恸哭,但不可思议自己,是为梵高而泣,还是为自己而涕,瞬间时光,爷爷慈祥的笑容与将逝的挣扎,两年来始终萦绕在梦境,生命如此脆弱,我们有什么资格浪费生命?

他年若是有机会去荷兰,怎能不去去文森特梵高博物馆看看那《向日葵》和《星空》!

篇二:梵高传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着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篇三:梵高传读后感

从不曾想过,能和那么疯狂的艺术家有接触。但是,这次我真正受到了艺术的“猛烈轰炸”。乍看这本书时,我着实被这五百多的书页吓了一跳,心想:这要读多长时间呐!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以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茶饭不思,把这本《梵高传》当成了精神上的粮食,啃呀啃,大半天过去了,我也读完了。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正的酸,真正的甜,真正的苦,真正的辣!

梵高的一生美丽动人。不是说梵高的相貌是美丽动人的,五岁以下的孩子准能被他吓着,面容上的缺憾,造就了他心灵上的美丽。他拥有永恒的亲情,兄弟俩情深义重,死也要葬在一起;他拥有痴狂的爱情,爱的每一个女子,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即使是妓女,也爱的那么疯狂;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友情,朋友保尔和他一起画画,一起吃喝,一起谈笑„„他更拥有那剩下的向日葵,如狂流般的星空,留着大胡子的、淳朴的邮递员„„

梵高的一生又有那么多的遗憾与苦涩。他爱过很多女子,却到死时也没有一个妻子。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什么事都跟他作对,做不好一个画商,做不好一个教士。()连他耗尽心血的画在他生前也没得到别人的认可。上帝对他更是那么的残忍,他三十七八岁就离开了他爱着的,为之疯狂的世界,令人扼腕叹息。还有那么多精彩瞬间等他来捕捉呢。

篇9: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通过本书所了解到的更真实的梵高是怎样的呢?他矛盾,纠结,情绪波动,非常努力执著,无论是早年对宗教的探究,还是后来专注练习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管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还是穷困潦倒,都没有彻底放弃努力,大多数时候他异常孤独,无论是在家人和朋友中间,都不被理解。当然他很多时候也不客观,不惜刻意获取提奥的支持,提奥与他“同心同命”,对其一生给予默默无私的帮助,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在阿尔勒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死后关于他自杀的臆测,反映了多数人的恶,这常常出现的多数人的恶曾经害过多少人呢,还好文森特有这么多的书信存世,加之传记作者孜孜不倦的研究,才很好地呈现了事实与真相。

阅读本书还能体会到:一是坚持的重要性,梵高有很多机会可能成为平凡的牧师、蹩脚的绘画销售员等等,还好他一直坚持,从模仿中创新,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二是机遇的不可捉摸,本书通过详细的论述可以说完全否定了梵高自杀的可能,但恰恰是当年失意画家自杀引发的轰动,使梵高得以为大众关注进而接受;三是平静接受事实,梵高虽然更可能是死于他人枪击,却并不去揭发开枪者,可见其心理上已经准备好平静地迎接死亡,当然这对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不失为一种解脱。

篇10: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通过本书所了解到的更真实的梵高是怎样的呢?他矛盾,纠结,情绪波动,非常努力执著,无论是早年对宗教的探究,还是后来专注练习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管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还是穷困潦倒,都没有彻底放弃努力,大多数时候他异常孤独,无论是在家人和朋友中间,都不被理解。当然他很多时候也不客观,不惜刻意获取提奥的支持,提奥与他“同心同命”,对其一生给予默默无私的帮助,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在阿尔勒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死后关于他自杀的臆测,反映了多数人的恶,这常常出现的多数人的恶曾经害过多少人呢,还好文森特有这么多的书信存世,加之传记作者孜孜不倦的研究,才很好地呈现了事实与真相。

阅读本书还能体会到:一是坚持的重要性,梵高有很多机会可能成为平凡的牧师、蹩脚的绘画销售员等等,还好他一直坚持,从模仿中创新,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二是机遇的不可捉摸,本书通过详细的论述可以说完全否定了梵高自杀的可能,但恰恰是当年失意画家自杀引发的轰动,使梵高得以为大众关注进而接受;三是平静接受事实,梵高虽然更可能是死于他人枪击,却并不去揭发开枪者,可见其心理上已经准备好平静地迎接死亡,当然这对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不失为一种解脱。

篇11: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刘志媛

因为喜欢绘画,所以非常关注画家的生活。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似的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所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因而慢慢梵高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假期。我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我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

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当晚,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上一篇:局青年座谈会的通知下一篇:何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