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读后感

2024-04-19

柳毅传读后感(通用8篇)

篇1:柳毅传读后感

《柳毅传》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在的戏剧作品,是梦想与虚无的体现,结果也完美的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真谛。

柳毅在赴京赶考的路上偶遇了牧羊女,即为洞庭湖龙宫三公主。柳毅得知龙女遭遇,放弃科举,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到龙女。龙女因日思夜想柳毅,后同父亲化为渔家父女,以真情感化柳毅从而在一起。这是一段才子与佳人你侬我侬的爱情故事。

似乎在许多爱情故事里都是穷苦书生偶遇美丽少女,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形成一个流传千古唯美的爱情故事,这种情况大多与实际不相符合。例如《白娘子传奇》中的许仙和白素贞,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宁采臣和小倩,均为一介书生遇上仙灵或者鬼魅。不论刚开始的偶遇起因如何,或好或坏,只要有相遇便是美好的开始。主角之间是因情而纠缠,忽略不了故事之中的爱恨交织。

但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在刚开始表面似乎疯狂拒绝女主人公的关心和爱护。一介书生与名不正言不顺的女子有关系,怕是会坏了名声,有辱斯文。且书生的目标在于考取功名,儿女情长只会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影响前程。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穷酸书生呢?或许是因为写这类小说的基本上也是为了谋生而被迫营业的穷苦书生。作为书生一生平平无奇,唯读圣贤书,若无红花映衬,怕是作品无人问津。这类作者恰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现实中两者不可合并的事物合并以达看点。即使主人公不是书生,那么后世读书的肯定有书生这一类人群,在万众笔墨传抄修改中也应改变了其中的人物形象。

在《柳毅传》中,书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与龙女成婚,几经波折之后才终成眷属。在柳毅与龙女的道别中:“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其中“叹恨”两字已经表达完全柳毅的心意,也不难说柳毅对龙女为一见钟情,但因为当前时代背景以及书生于情于理对龙女的爱意不能表现出来。

当龙女决定嫁给柳毅时,他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这或许是书生的不违背礼义精神,守住自己的礼节。因为他本是以救人为目的,而并非为了想娶龙女。若他娶了龙女,即使他人不知,但在他心中却背负了杀夫娶妻的罪名。可以说柳毅坚守着自己的礼和志,将书生之道做到极致。他面对着巨大的诱惑,或许有动心但不会有所行动,强大的自制力使他在最后获得了幸福和长寿之体。

 

篇2:柳毅传读后感

先前读了太多伤痛之事,我倒是满心喜欢李朝威的《柳毅传》,写人神相恋故事而“风华悲壮”(汤显祖评语),别具特色。其中男主角柳毅的形象最为丰满,性格豪侠刚烈,当他于泾阳邂逅远嫁异地、被逼牧羊的洞庭龙女,得知她的悲惨遭遇后,顿时“气血俱动”,毅然为之千里传书。当钱塘君将龙女救归洞庭、威令柳毅娶她时,柳毅昂然不屈,严辞拒绝。其自尊自重的凛然正气,赢得了龙王的敬佩,并在几经曲折后,最终与龙女成婚。

这里的柳毅,勇敢,重义,自尊,正直,是最美好的男子形象;龙女,美丽,善良,诚实,守义,是最美好的女子形象。他们不怕苦难,意志坚定,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相比之下,莺莺、小玉显得过于懦弱无力,张生、李益更是自私无情。于是越发喜爱着柳毅和龙女,念念不忘。

 

篇3: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

关键词:柳毅传,结构,人物,想象

唐代的小说——唐传奇, 它汲取了古代神话、史传文学和六朝志怪小说的营养, 把处于雏形状态的小说, 发展到成熟的新阶段,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朝威的《柳毅传》, 则是唐传奇中的杰出代表。它写的是人神恋爱的故事, 将神怪、爱情、侠义三者交织在一起。故事完整, 结构严谨, 人物形象鲜明, 想象奇特,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曲折有致, 语言简洁流畅、生动传神。

一、故事完整, 结构严谨

《柳毅传》故事完整, 结构严谨, 作家对材料的剪裁也很得体。这一特色, 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史传文学中的人物传记, 往往非常注重结构上的严谨完整。比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有关这个人的姓氏、家世、性格、主要事迹以及功过是非, 都有完备的叙述, 最后作者还要对这个人物进行简要评论。它对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叙, 又不像记流水账那样每件事都记录, 而是经过严格的选择,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进行叙述。唐传奇也是这样, 它的故事首尾完整, 但又不是刻板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记叙人物的一生, 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 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情节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柳毅传》叙述层次分明,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 它是紧紧围绕柳毅和龙女之间的爱情展开叙述的。小说先写柳毅科举考试落第, 准备去和同乡告别, 在路旁遇上龙女。龙女向柳毅哭诉:自己嫁了纨绔子弟, 受到公婆虐待, 请求柳毅给自己的父母报信。接着柳毅照龙女说的方法进入龙宫, 面见洞庭君并将龙女的书信交给他, 龙女得以回到龙宫, 随后钱塘君酒后逼迫柳毅与龙女成婚, 遭到柳毅拒绝。后来柳毅回乡, 娶了卢氏, 最后才知道卢氏就是龙女, 二人互叙衷肠, 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作者出来交代写这篇小说的缘起。

《柳毅传》的结构层次分明, 故事脉络清晰, 它以时间为序, 采用多种叙事方式, 使故事引人入胜。如龙女的不幸遭遇是通过龙女之口讲述的。到后来, 柳毅娶了两次亲, 结局都很不幸, 最后娶了卢氏, 发现她很像龙女, 试探地向卢氏提起往事, 而卢氏却说:“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理呢?”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 卢氏才承认自己就是龙女, 并叙述了柳毅离开龙宫之后的事情。二人互诉衷肠, 从此心心相印, 最后成仙。由此可见, 这篇小说故事完整, 结构严谨。

二、人物形象鲜明

《柳毅传》为我们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是它在创作上的一大亮点。《柳毅传》主要人物有四个:柳毅、龙女、洞庭君、钱塘君。这四个人物个性鲜明, 跃然纸上。在这四个人物中, 又数柳毅、钱塘君二人的个性最为鲜明。

柳毅是一个侠义之士, 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急人之困, 见义勇为, 又不求报答, 面对强权刚直不屈。虽然他科考失意, 但并未消沉堕落。遇到面带愁容的龙女, 他主动上前询问, 足见他对苦难者的同情与关怀。当听说龙女所受的委屈和送信的请求, 不禁义愤填膺, 将自身的挫折和失意全然置之度外, 慨然允诺。一个月后, 柳毅回到家乡, 就去洞庭访问, 说明他重诺言, 言出必行。待到他替龙女送了信, 龙女得以回到龙宫后, 面对洞庭君、钱塘君、龙女的感谢, 他沉稳谦恭, 并不居功自傲。而当钱塘君借酒意以威势压人, 想要强行把龙女许配给柳毅时, 虽然柳毅也喜欢龙女, 但他克制私情, 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 义正言辞地回绝。

钱塘君是一个被刻画得极为成功的人物, 在他身上既有神武勇猛, 嫉恶如仇, 敢作敢当的一面, 又有粗犷鲁莽, 知错就改的一面。他勇猛率直, 当听到侄女被欺, 不顾一切去为侄女报了仇, 并上报天帝, 敢作敢当。但他也有缺点, 在酒后对柳毅逼婚, 则显示出他的粗犷鲁莽, 恃强骄横的一面。但是, 这也更符合钱塘君的身份。当他的好意遭到柳毅的拒绝后, 他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诚恳地向柳毅表示歉意, 最后和柳毅成了好朋友。

《柳毅传》之所以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是因为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通过个性化的对话, 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洞庭君和战后归来的钱塘君的一段对话:“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问得急促答得干脆, 将两人的性格表现得非常鲜明。一个是非常急切焦虑, 一个是快人快口。问者专注、急切, 答者坦然、快意。

其次, 采用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 来写人物。如, 以柳毅的落榜遭遇, 反衬出他的急人所困, 见义勇为;以钱塘君的粗犷鲁莽, 反衬出柳毅的沉稳谦恭, 等等。

再次, 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例如, 柳毅看到钱塘君冲出宫去救人的那一段, 通过柳毅的大惊失色侧面表现当时惊心动魄的情景, 从而形象生动地写出钱塘君刚直勇猛、嫉恶如仇的性格。

三、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想象丰富奇特

《柳毅传》讲述的是人神恋爱故事,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 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 与它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分不开的。在人们的思想中, 神是人间的主宰。人和神恋爱, 自然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愿望。中国魏晋时期的小说集《搜神记》中, 有《董永》一篇, 讲的是董永至孝, 而又家贫, 因为父亲的丧事欠了主人的债务。因为他的孝顺, 感动了天帝, 所以天帝命令织女下凡, 和他结为夫妻, 帮助他偿还债务。织女仅仅用了十天工夫, 就完成了任务。当然, 这个故事主要是强调董永的孝, 织女肯下嫁给他, 主要是看中他是孝子。这是一个人神结为夫妻的故事, 但强调的并不是董永和仙女的爱情, 后世的戏剧在改编后都增添了有关董永和仙女之间的爱情生活描写,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故事的内容。由此可见, 人神恋爱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好愿望。《柳毅传》中, 龙女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不幸妇女的化身, 龙女婚姻的不幸, 根源在于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人们更希望恋爱自由, 与相爱的人结为夫妻。而柳毅作为人间的一个正人君子, 将不幸的龙女救出火坑, 最终几经波折, 和龙女结为夫妻, 符合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愿望。

《柳毅传》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与它丰富奇特的想象是分不开的。龙王的女儿遭遇不幸, 竟托人间凡人柳毅传书, 传书需要进入龙宫, 进入龙宫的方式也很奇特, 按照这种奇特方式, 柳毅真的进了龙宫, 见到人世间没有的奇景, 还见到水府龙宫奇特的人, 以及他们的不同凡响的举动。作者大胆地驰骋想象, 使文中龙宫的种种景象、人情, 带上一种奇幻而美好的色彩。

四、情节波澜起伏, 曲折有致, 富于悬念

《柳毅传》五千字左右。但是, 它在情节安排上却能做到曲折婉转,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柳毅传》开头, 叙述书生柳毅科考落第, 准备去和同乡告别, 然后“至六七里, 鸟起马惊, 疾逸道左;又六七里, 乃止”, 一开头就让人觉得将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果然, 遇到一位漂亮的妇人在路边牧羊, “然而娥脸不舒, 巾袖无光, 凝听翔立, 若有所伺”, “若有所伺”, 即暗示着之前“鸟起马惊”与这位妇人有关, 这就给读者留下悬念:这个妇人如此美丽漂亮, 为什么要牧羊?又为什么愁容满面?她在等谁?为什么要等他?经过柳毅询问, 方知原委:原来这位妇人不是凡人, 竟然是洞庭龙君的女儿, 被嫁给泾川龙王的次子, 婚后被丈夫、公婆虐待, 她希望柳毅能为自己送信。读者此时已感惊异, 不禁要产生如此疑问:“人神殊途, 柳毅怎样才能去龙宫为龙女送信呢?”接着龙女告诉了柳毅进入龙宫的方法, 之后, 柳毅对龙女说:“吾为使者, 他日归洞庭, 幸勿相避。”龙女回答说:“宁止不避, 当如亲戚耳。”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写柳毅按龙女说的方法进入龙宫, 读者本以为一入龙宫, 就可以见龙王。哪知洞庭君在和太阳道士讲经。待见到洞庭君, 告诉他龙女的遭遇, 送上龙女的书信, 龙女受难的消息传入后宫, 众人齐哭, 洞庭君大惊, 命众人不要哭出声, 以免让钱塘君知道了。这里, 就制造悬念, 暗示钱塘君不同寻常, 读者也急于知道钱塘君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接着, 洞庭君给柳毅介绍了钱塘君身份、性格和遭遇。随后天崩地裂一声响, 一条赤龙冲破长空, 通过渲染、铺垫, 将钱塘君叱咤风云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钱塘君为龙女报了仇, 龙女也得以回到龙宫。接着, 龙宫为柳毅设宴, 钱塘君对柳毅提出婚事, 读者读到这里, 暗自为柳毅欣喜, 谁知柳毅断然拒绝, 读者不禁为柳毅惋惜。而柳毅回家之后, 两次婚姻都很不幸, 后来娶了卢氏, 幸福美满。婚后一个月后, 他觉得卢氏很像那个龙女, 于是试探地向妻子谈起之前的事, 而卢氏却说:“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理呢?”到这里, 读者也如在云里雾里, 猜疑卢氏是否就是龙女, 悬念由此又产生了。直到生下孩子之后, 谜底才揭开, 原来卢氏正是龙女, 龙女诉说了对柳毅执著的爱, 她化为卢氏与柳毅结合, 之所以生下孩子之后才说明真相, 是因为柳毅曾经拒绝过她, 在夫妻情深之时, 才说出她的身份, 至此悬念彻底揭开, 读者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不禁为龙女的痴情、对婚姻的慎重而感动。

《柳毅传》的这些艺术特色, 使它成为唐传奇的名篇, 对后世戏剧影响深远, 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就有好几篇类似的作品。直到现在, 评剧里还有《张羽煮海》, 越剧和京剧里也还有《龙女牧羊》。这一动人的人神恋爱故事, 已经成为不同剧种的一个经典剧目。

参考文献

[1]施瑛.唐代传奇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篇4:柳毅传读后感

关键词:柳毅传书 唐传奇 元杂剧 世俗化

汪辟疆《唐人小说·序列》:“唐人小说,元明人多取其本事,演为杂剧。”元杂剧《柳毅传书》就是其中的典型,它的故事情节完全脱胎于唐传奇《柳毅传》,但由于唐、元之间时间跨度大,社会生活已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所以作品的内容、思想、艺术性以及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和创作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向世俗化转变。

一、人物形象塑造世俗化

在唐人传奇中,柳毅的形象可以说是儒生与侠客完美结合的典范,谦谦君子,饱读诗书,同时又侠肝义胆,救人于危难之中。落第回乡的柳毅,心情自然是失意郁闷的,此时的他本最需要别人的抚慰,但是当他路遇牧羊女,见她“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便主动上前询问:“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对苦难者的同情与关怀溢于言表。而闻知龙女的悲惨遭遇时,马上就激于义愤,气血俱动,恨不能为龙女排忧解难、伸张正义,所以急忙询问去龙宫的方法,急人之急;但在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他则先有一番说教:“只是小娘子当初何不便随顺了他,免得这般受苦。”可见杂剧中的他第一反应是伦理纲常,夫唱妇随,三从四德的观念,因而很自然地劝龙女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从局外人来看,正所谓“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对于破坏人家的婚姻,柳毅还是心存顾虑的,在龙女的坚持之下,他才勉强答应传书。

到达龙宫后,面见龙王,《柳毅传》的柳毅器宇轩昂,不卑不亢,自称“大王之乡人也”,而在杂剧中,柳毅一见龙王就惊拜失态,更似一凡夫俗子。尤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柳毅拒绝与龙女成婚的原因竟然是“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以不愿“杀其夫而夺其妻”来辞婚只是托词而已,而在传奇中,柳毅形象就显得高尚单纯得的多,在得知龙女的真实身份后,他自陈两大原因:“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善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义正词严,义薄云天。

为什么柳毅的形象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与现实中唐代、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学是一定现实的反映,唐代是科举制度兴盛发达的时代,读书人通过读书考试便可为官,成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极有可能的事,读书人就是官员的预备队,前程不可估量,因而整个社会对读书人礼遇有加,读书人轻易不能得罪,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元代,外族入侵并统治天下,科举取士人数很少,甚至有时就不开科,只是做做样子,名存实亡,绝大多数读书人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当时就有“九儒十丐”之说,因而社会对书生也谈不上有什么尊重,这一点在传奇和杂剧中有很好的体现,当柳毅到龙宫见龙王之前,接待的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有很大差异,唐传奇中,“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礼数周到,极为恭敬,而在杂剧中,是一夜叉引路,口出不逊:“兀那厮,你是何人?”“兀那秀才,你合着眼跟的我去来”“兀那秀才,你则在这里候着。”一口一个那厮,极为轻蔑不屑。由此可以看出,唐、元两朝读书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高高在上的士人已沦落成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平民。

从传奇到杂剧,龙女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作品一开始写龙女牧羊于路边,与素不相识的柳毅相见,当柳毅问她为何如此悲苦的时候,小说中的描写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舅姑毁黜以至此”这一表情和回答,生动细腻地刻画龙女这样一个出身尊贵的闺阁女子,要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披露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时,难以启齿、欲说还休的矛盾复杂心理,不想说又不能不说,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又不能不有所迟疑、犹豫,又怕受到对方轻视的顾虑;而在杂剧中龙女就直接得多:“妾身是洞庭湖龙女三娘。俺父亲将我与泾河小龙为妻,颇奈泾河小龙,暴躁不仁,为婢仆所惑,使琴瑟不和……折倒的我憔瘦了也。”大胆吐露了对公公及小龙的埋怨和对牧羊生活的强烈不满,之后的一句“意下肯否”请求中更具急迫性,龙女形象显得刚烈直率。两者相较,龙女形象由大家闺秀向市井女性转变,变得世俗。此外,尽管在小说、戏剧中龙女都反抗礼教,大胆追求爱情,但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总体来说,在杂剧中龙女的反抗更为强烈,个性也更为突出。在小说中,龙女的性格大致还属于内敛型,“歔欷流涕,悲不自胜”,让柳毅传书实在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当柳毅救她脱离苦海,纵有爱慕之意,也只能放在心中,后来柳毅两夫人先后去世,她才与之结为夫妻,婚后也谨言慎行,直到生下孩子后才敢告诉柳毅真实身份,显得温柔贤惠、知书达礼;而在杂剧中,龙女的个性鲜明突出。当公公责怪她“性子乖劣”,要她与小龙相和时,她并不唯唯诺诺,也不求情诉苦讨饶,而是据理力争、反唇相讥:“非关媳妇儿事,这都是小龙听信婢仆,无端生出是非。媳妇也是龙子龙孙,岂肯反落鱼虾之手?”,以致老龙极为震怒,毫不留情将她发配去泾河牧羊。当柳毅要她说说夫家如何待她时,她毫不顾忌“家丑不外扬”的道理,不加掩饰,直言不讳,极力痛诉小龙的不是,再遇柳毅,她的心事坦露无遗,“则我这重迭迭的眷姻可也堪自哂,若不成就燕尔新婚,我则待收拾些珍宝物,报答您的大恩人。”“俺满口儿要结姻”,大胆泼辣,甚至对她的叔叔,因为提亲不成,她也挖苦讽刺:“还卖弄剑舌枪唇,兀的不羞杀你大媒人。”显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龙女的性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研究者认为是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如程国赋就认为,“《柳毅传》与元曲的差异还表现在女子地位的提高上”[1]。

这固然有道理,但我还倾向于认为小说中龙女的创作原型是贵族家庭的闺阁女子,戏剧中创作原型应该是市民阶层的平民女子,贵族家庭的女子必须遵守一些繁文缛节,而普通平民家庭则没有太多的规矩约束,正如戏剧中的龙女可以抛头露面一样。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创作者的心态,我们发现关注社会底层女子的命运,极力抒写她们反抗精神的恰恰从元代杂剧创作开始,在这些作品中,女子反抗封建礼教极为坚决和激烈,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有研究者曾谈到:“如果说,封建社会不尊重人,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那么,从妇女身上能更清楚地看出这种专制精神。然而,戏曲却给了在儒家文化典籍中一直‘缺席的妇女以一席之地,许多戏剧艺术家对备受欺凌的女性倾注了极大热情。”[2]这并不是偶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要归结到创作者的身上,由于读书人不能够正常地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社会地位低下,又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极为困苦,有一部分人就参与了杂剧的创作。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必然要反映到作品中去,作品中女子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其实也正是他们对社会制度的强烈反抗,只不过这种反抗显得含蓄而委婉罢了,毕竟公开地反抗会招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换句话说,关注女子的命运即是关注他们自身,以“美人”自比,借他人之酒浇自己之块垒,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离骚》中“香草美人”传统对于杂剧创作者的影响。

二、人物、情节设置世俗化

相较于唐传奇《柳毅传》,元杂剧《柳毅传书》添加了许多人物,也增删了不少故事情节,使得故事内容更加具体完整,但也促成了故事情节的世俗化。

众多的人物粉墨登场,增加了不少“戏份”,如泾河老龙王出现了并与龙女之间有一番对话还形成了冲突,还出现了柳毅告别母亲进京赶考的场景,以及火龙与小龙交战时被老龙派遣观战的雷公电母,这些在唐传奇中一笔带过,甚至没有的人物在元杂剧中都一一呈现出来,或是故事的背景,或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但是其中的重头戏还是钱塘君与泾河小龙争斗的场面,这一情节在唐传奇中只是侧面描写,通过洞庭君与钱塘君寥寥几句对话就交待完了,如钱塘君问曰:“无情郎安在?”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食之矣”。但在元杂剧中却是正面描写两龙斗法各显神通的场景,浓墨重彩,大肆渲染,极尽描摹之能事,杂剧一本四折,这一情节居然占据第二折的绝大部分篇幅。究其缘由,主要与传奇和杂剧的文体特点有关。

首先,两者的文学特质不同,传奇是语言艺术,读者主要通过阅读想象来获取故事情节,感知故事信息,而杂剧却是舞台艺术,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可以调动观众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情感体验。因而在传奇中可能只需蜻蜓点水式的交待的事件在杂剧中都要具体“演”出来,表演就需要人物出场,对话或旁白,让观众一目了然。

其次,小说在封建社会称为“稗官野史”,戏剧也被视为“末技”,两者虽同属于俗文学范畴,但还是有差别的。唐传奇起源于“温卷”之风,士人应试之前,常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为考中进士科创造条件,当时称之为“温卷”,因而非常讲究文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论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3]。而杂剧语言则比较通俗易懂,精致的描写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晦涩难懂的,因而只能加以删减。

再次,两者的审美主体或受众不同,唐传奇的读者基本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文人,讲究作品的文采和审美趣味,注重审美愉悦;而戏剧的观众主要是市民阶层,看戏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虽然杂剧中也有教化、审美的成分,但那毕竟是次要的。戏剧为了能吸引客人就不得不迎合观众的心理,使得情节更符合生活的逻辑,但这还不够,还要更世俗化、戏剧化。因而两龙相斗、各显神通的场面当然不能错过,当然要大写特写,要使得场面激烈好看、热闹异常还间以插科打诨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三、故事主题的世俗化

侠义和爱情是柳毅故事的两大主题,在唐传奇《柳毅传》中分别通过柳毅和龙女来表现,柳毅为龙女传书,尽管看到此女有殊色,但心中并没有丝毫杂念,在钱塘君威逼他成亲的情况下更是严词拒绝,龙宫虽好,他绝不高攀,表现了一股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虽然在与龙女告别时不自然流露出叹恨之色,但并无半点非分之想,果然在他离开龙宫后就已觅得张氏成婚,可以说他的侠义行为光明磊落,并无太多情爱的影子;而龙女的形象则主要体现在爱情的主题之上,在得救之后,她爱上了柳毅这样一个义薄云天的人间奇男子,对他忠贞不渝,想把自己托付给柳毅,固然有报恩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他的敬佩与仰慕,因而她拒绝父母欲将她配嫁于濯锦小儿某的要求,违背了父母之命,最终与柳毅结为秦晋之好,纯见一片真心,让人感动。但在元杂剧《柳毅传书》中,这两个主题都有所淡化,强调更多的是姻缘二字,这两字在文中频频出现,如泾水小龙与龙女琴瑟不谐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他“躁暴不仁,为婢仆所惑”,而是“有我父老龙与我娶了个媳妇,是龙女三娘。我与他前世无缘,不知怎么说,但见了他影儿,煞是不快活。”龙女泾河牧羊时也曾有类似的语言:“可怜我差迟了这夫妇情,错配了这姻缘簿”,甚至明明是柳毅自己因为怪龙女不漂亮而拒绝婚事,在得知真相后悔不迭,自怨自艾时也不忘把责任推到姻缘上,“感龙王许配良姻,奈因咱衰老萱亲。若非是前生缘薄,怎舍得年少佳人”,只认为是缘薄福浅,而钱塘君也随声附和,“正是姻缘姻缘,事非偶然”,最后几经波折,龙女设计与柳毅结亲,柳毅的反应则认为是奇事,并禀告母亲:“这个新妇那里真姓卢来?就是孩儿当日在泾河岸上替他寄书的龙女三娘,冒姓卢氏,与孩儿成其夫妇,岂不是前生前世的姻缘也?”而当两人结为夫妻,龙女的父亲洞庭君仍有一番说词“姻缘本人物非殊,宿缘在根蒂难除。”由此可知,“姻缘”贯穿于整部戏中,几乎在每个人物心中都根深蒂固。在这里爱情也许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宿命,这就不得不引起人的思考。我们看到元杂剧已不再表现单纯的爱情或是爱情本身,而是掺杂了更多的非人为的因素,从爱情到姻缘主题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和接收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有研究者认为:“善恶报应信仰确实是一种普遍的民俗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宋元戏曲作者也有深刻的影响”“宋元戏曲具有明显的描摹世态、揄扬善恶的本体特征”[4]。由此可知,戏曲除了娱乐大众外还附带教化功能,戏曲作家往往通过作品来评判是非,劝善惩恶,警示民众。在这里,姻缘就与善恶报应息息相关,因而柳毅的侠义行为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行善事,善有善报,其结果应该是圆满的,而泾河小龙的负心行为是作恶,理所当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丢掉了性命,恶有恶报,《柳毅传》中本不经意的描写被极度地夸张渲染。正缘于这样的创作动机,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由于宋元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和不断壮大,他们信奉的已不再是儒家正统的道德规范,而是热衷于追求世俗的享乐,追求功名利禄,行善积德、因果报应才是他们真正的信仰,姻缘说、宿命论恰恰迎合市民阶层的普遍心理,没有功利色彩的真正爱情对他们来说并不真实可信,前世今生的姻缘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理解,于是淡化爱情本身,强化姻缘机遇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世俗化之路也注定不可避免。

注释:

[1]程国赋:《<柳毅传>的演变过程》,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王淼:《元代戏曲中女性地位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4]戴峰:《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篇5:语文 -柳毅传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具体内容见课文)

二、导入课文。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在唐人传奇中,很多 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

小说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的几个阶段

①古代神话: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②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

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

二、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

④唐人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

⑤宋人“话本”。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

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

⑥明清小说。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①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如《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六七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两件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

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看官听说”、“闲话休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语气。

五、解读文本。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篇6:柳毅传节选原文翻译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乘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耶?”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置书囊中,因复问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祗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

“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头焉。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指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伺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言。”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毅对曰:“然。”毅遂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闲驱泾水之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因取书进之。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命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饿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

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辞归宫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篇7:柳毅传读后感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阅读下列文段,并完成文后问题

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伪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已去,勿复如是!”钱塘复再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仰唯唯 唯唯:恭敬地连连答应的声音。b.然而刚肠激发 刚肠:刚烈的性情。c.不遑辞候 不遑:不能。

d.顽童之为是心 为是心:存这样的心。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b.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c.飨德怀恩,词不悉心。d.从此已去,勿复如是!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向者辰发灵虚,已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答:

②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答: 4.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钱塘君对柳毅恭谦有礼,以诚相待,并讲了一篇有情有理的话,先是对柳毅表示感激,后又诚恳自责,表示道歉。这些描写反映了钱塘君亲切、可爱的一面。

b.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对话,一个问得急促,突出问者的专注、急切;一个答得干脆,显示了答者对其所作所为的毫不在意,一意孤行。

篇8:柳毅传读后感

1. 儒学思想对《柳毅传》的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至唐代而一变”, 与志怪小说不同, 唐传奇重在“托讽喻以纾牢愁, 谈祸福以寓劝惩”, 更贴近现实人生。《柳毅传》虽讲述了儒生柳毅与龙女的故事, 其中不乏鬼神怪异之事, 但重点仍在于刻画柳毅这个重信重义的士子形象, 旨在表现士子阶层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格, 这与儒家重视现实人生的特质密切相关。

儒家重视伦理道德, 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儒家仁学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 进而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心理模式与道德标准在《柳毅传》的人物塑造方面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柳毅听闻牧羊女的不幸遭遇后, 义愤填膺, 大义凛然地答应救她于危难之中;当他看到牧羊女愁泣时, “深为之戚”, 柳毅的恻隐之心正是“仁者爱人”——儒家仁学发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的体现。对于牧羊女的嘱托, 柳毅无私地急人之难, 言必信, 行必果;遭遇钱塘君逼婚时, 柳毅不忘行义初衷, “夫始以义行为之志, 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 重义轻身, 正直磊落;面对暴烈的钱塘君, 他“敢以不伏之心, 胜王不道之气”, 坚持道义, 誓死不屈, 柳毅集信、义于一身正是“杀身成仁”——儒家仁学发展为对内的理想人格的体现。儒家仁学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推行“仁政”、推崇“仁君”, 这种社会理想在文中也有体现, 洞庭龙君正是一个具有儒家文化品格的仁德之君。他谦恭有礼, 初见柳毅自称暗昧, 丝毫没有君王盛气凌人的架子;钱塘君惩治泾川次子归来, 他首先关心的是“所杀几何”“伤稼乎”, 得知后果, 他不禁“抚然”, 责怪爱弟的草率并告诫他勿再如此, 洞庭龙君的贤德爱民与儒家所倡导的“仁君仁政”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重视道德伦理教化的特质在小说的情节结构方面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柳毅传》采用了善恶有报的构思模式, 柳毅救龙女终得善果;而泾川次子耽于淫乐、负弃龙女, 最终自食恶果。值得关注的是, 文中钱塘君惩治泾川次子后至九天以告上帝, 上帝知道龙女蒙冤受辱不仅宽宥了钱塘君的过错还赦免了他之前的过失, 钱塘君作为连结柳毅与泾川次子这一善一恶形象间的纽带, 也受到了天地主宰者上帝以善恶有报为标准的丈量, 在无形中将善恶有报的模式推至整个天地, 加深了小说道德伦理教化的目的。

2. 佛道文化在《柳毅传》中的体现

《柳毅传》中多神仙灵怪, 儒生柳毅最终也化为“活神仙”, 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万物有灵的特征;文中, “洎开元中, 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 精索道术”、柳毅赠表弟薛嘏长寿之药等情节, 直接体现了道教重生、贵术的观念;小说中不乏洞庭湖忽现碧山等丰富大胆的想象, 人间与神界相通, 受到了道教自由想象观念的影响。而小说中善恶有报的情节设置与佛教相信因果、止恶向善的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虽受佛道文化影响, 但《柳毅传》绝非为了宗教宣传, 而重在表现现实人生。作者在小说结尾点明了创作动机“愚义之, 为斯文”, 直观地说明了小说重在表现作者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 因此, 佛道观念只是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已。

二、《柳毅传》与中唐士子阶层文化心理特征

唐中期, 科举制的兴盛促进了士子阶层的崛起, 面对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的时局,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子阶层关注社会现实, 力图通过重建儒家文化秩序来改变现状。这种文化心理特征反映在小说创作中, 就产生了不同于六朝志怪小说而更贴近现实人生的唐传奇。

《柳毅传》虽写了人神交往的故事, 但重点在于表达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在内容上, 小说描写柳毅与龙女结为美满家庭、洞庭龙君一家间的关系等均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状况。在人物塑造方面, 文中的神仙灵怪虽有过人之处, 但都讲人礼、懂人情, 带上了人的社会属性;柳毅虽为落第儒生但却承载着儒家所推崇的优秀品质, 成为“义夫”、“真儒”的典范, 洞庭龙君虽为神仙也体现着儒家仁君的特质, 他们的身上无不寄托着中唐士子的价值追求与人格社会理想。在情节结构上, 小说采用了善恶有报的构思模式, 也与中唐士子阶层力图重建儒家文化秩序密不可分。

《柳毅传》不同于前代小说, 文辞华美、文采斐然, 这是中唐科举对士子创作心态影响的结果。唐中期科举制兴盛, 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们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更加注重文辞表达, 无形中影响了小说创作。《柳毅传》在人物刻画、场景描绘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展示出非凡的文采。文中, 钱塘君的出场令人难忘, “天坼地裂”、“云烟沸涌”、“电目血舌, 朱鳞火鬣”, 仅一个怒飞而去的瞬间就使钱塘君刚烈勇猛的形象跃然纸上;龙宫宴饮场面的描写绘声绘色, “清音宛转, 如诉如慕, 坐客听之, 不觉泪下”,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钱塘君威逼柳毅成婚一段最为精彩, 柳毅大义凛然的反驳, 句句在理, 铿锵有力, 其重信守义、威武不屈的优秀品德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结构特征对《柳毅传》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唐士子阶层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文采的文化心理特征使《柳毅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于六朝志怪小说的新特征。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唐传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摘要: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以《柳毅传》为代表, 探析唐传奇在中唐特殊文化心理背景影响下出现的新特征, 窥探传统文化心理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儒学思想,佛道文化,中唐士子阶层

参考文献

[1].鲁迅校录、王中立译注.唐宋传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2].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上一篇:2023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分析下一篇:陈中副区长调研科技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