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2024-05-21

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共14篇)

篇1: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提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篇2: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北师大版

一、填空。(35分)

1、看图写数。

( ) ( ) ( ) ( )

( )>( ) ( )<( )

2、17里面有( )个一。

3、1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6,这个数是( )。

5、14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6、

⑴ 从左数圆柱排在第( ),从右数排在第( )。

⑵ 从右数第二个是( ),第7个是( )。

⑶ 把右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

⑷ 长方体有( )个,三角形有( )个,长方体比三角形多( )个

7、9和7的和是( ),差是( )。

8、在 ○ 里填上 +、或 - 。(6分)

18○5=13 9○5=47○4=11

14○4=10 5○4<88○7=15

9、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8分)

8 ○ 9 14 ○15-1 19 ○ 14+2 9 ○ 10-7

7 ○ 6+3 12 ○ 10+2 13 ○ 17 6+10○ 11

二、口算。(23分)

10C3= 3 + 7 = 10 + 7 = 12 + 3 = 8-0=

10 + 8= 2 + 10 = 4 + 4 = 15 + 0 = 8 + 4 =

6+6 = 10-4 = 5+9 = 6-6 = 4+11 =

6-6+5= 9+1-10= 2+6+5= 9-3+4=

三、数的分与合。(8分)

四、下面钟面各表示几时,请写下来 (8分)

( ) 快( )了 ( ) ( )过了一点儿

五、请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上线。(8分)

17-7 9+10 12-10 2+8

10+9 4+10 19-9 10-2

0+15 16-1 1+10 9-7

10+4 20-10 18-10 10+1

六、用数学。(18分)

(1)草地上有8只 ,又来了6只,一共有多少只 ?

篇3: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一、一题多用, 尽显习题的训练功能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 因此, 课本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开始, 几乎每个练习都安排有一组口算的习题。怎样用好这类习题呢?

也许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写一写得数, 然后校对一下答案就算完事。而我认为这样不能起到口算训练的效果, 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熟练”的要求。

我在做此类习题的时候, 常常会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

……

1. 全体起立, 每个学生从第一列开始认真报一报每一题的得数, 不比谁报得快, 只比谁报得准。

(学生认真地报答案, 陆续报完并坐下。)

2. 老师找到了那么多认真报得数的学生, 比如××、××, 还想继续找出几个最认真的。起立, 从最后一排往前再报一遍。

(兴许个别学生没报完就坐下了, 从后往前再报一遍可以给予弥补。)

3. 大家都报得非常认真, 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比赛。

(随意地指题, 让两个学生同时报答案, 几次后分出胜负。可以进行两三组比赛。)

4. 大家都想赢?这样吧,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练习的机会, 等会儿我们再比。自己认真地再报一报答案吧。

5. 同桌两人比比看, 看谁有进步?

6. 拿出你的笔, 写上你正确而漂亮的答案。

……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口算的练习都要经过这6小步, 可以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的。

总之, 一组简单的口算习题, 我们可以多次地、多种方法地使用, 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 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课后、在家里进行多少口算练习,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机会。

二、启发思考, 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 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同样的教材, 由于教材智力因素挖掘程度的不同, 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对于课本习题同样如此, 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

例如课本第92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当学生做完该题后,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第一组的得数越来越大, 第二组的得数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8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越来越大;7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说:“8加一个数, 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 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如果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小1, 得数也会一个比一个小1”。甚至还有学生有这样的发现:“8加上双数结果还是双数, 8加上单数结果就变成了单数”……

有时, 做完习题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的发现往往会比我们期待的更多、更精彩。

三、举一反三, 领会习题的内在意义

有些习题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但它却不是以一个新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 教材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例题教学, 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却是全新的。例如课本93页练习十二第9题填表:

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表格, 读懂表格也是一个难点。像这样的习题, 就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我在处理时, 是这样做的:

……

1. 通过观察、讨论, 正确找到表中的3个数学问题, 并正确解答。

2. 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有什么体会?

3. 练一练:

说说找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该怎么解答?

4. 比一比, 与刚才的表格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5. 再练一练:

你又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呢?怎么解答?

6. 与刚才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

……

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学会了看表格的方法:有时需要横着看, 有时却需要竖着看;还知道完成表格首先要找到问题, 再根据具体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用加法, 有时却用减法等等。当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变式练习:

如此“举一反三”, 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解答表格中的问题, 而且还能体会到用表格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捷与明了, 习题的价值与意义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细究, 体现习题的思维价值

有些习题, 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是需要“深入加工”的,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行细究。

例如课本第58页练习七的第4题:

不计算, 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画“√”。

当学生正确地做完题目, 说清“为什么”后, 我随手写下了“3+5=8”, 并抛出问题:根据你刚才的体会, 你能很快地编出得数比8小的加法算式吗?学生有的减少第一个加数, 编出了2+5、1+5、0+5;有的减少第二个加数, 编出了3+4、3+3、3+2等等;还有的同时减少两个加数, 编出了2+4、2+3等等。接着, 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又提炼出了方法:只要让其中一个加数减少, 或者让两个加数同时减少, 就能让得数变小;相反, 就能让得数变大。同样地,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8-2=6”编出得数比6小 (或大) 的减法算式。

如此“细究”, 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 拓展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可能。

五、多样呈现, 落实习题的预设目标

有时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 能真正实现习题的目标价值。

例如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 再数出来。如果像课本那样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准”而舍去了“估”的过程, 直接用数的方法得到答案, 这样就达不到“估一估”的目的, 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

1. 投影出示有10个草莓的图片, 数一数有多少个草莓?

2. 投影出示习题中的第一幅图, 只能看一会儿, 要求估一估比10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3. 数一数草莓到底是多少个,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4. 出示习题中的第二幅图, 仍要求只能看一会儿, 估一估比刚才的14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5. 认真数一数、圈一圈,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

表面上看, 这样的处理与直接出示习题让学生做没有什么分别, 从量化的作业结果来看, 也不会区分出什么优劣。但是这样的处理, 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估”了, 既落实了习题的预设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由此可见, 习题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样化的。

六、渗透孕伏, 品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往往会认为数学思想是那么高深莫测, 不会在一年级涉及, 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到四年级才教学, 低年级没有这部分内容, 所以不用管。其实不然, 在一年级上册, 很多习题中就蕴含了数学思想,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习题教学时, 不能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

例如课本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当学生做完这三组题后,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自己做题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每组的两道题得数是相同的, 而且学生发现, 算下面的题目就是像上面的题目那样“想”的, 例如算9+5, 就可以想9+1+4, 这样能算得又对又快。显然, 学生对于“9+5”转化成“9+1+4”已经有了很真实的体验, 转化的数学思想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发芽了。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 但可以提炼的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却也不少。例如学统计的时候, 就蕴含了分类的思想与列表格的策略;结合小棒图认数,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图形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运用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减法想加法又是互逆思想与倒推思想的渗透……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注意。

篇4: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1. 在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

A. 0B.-3.5

C. D.

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a4=a12

B. (a3)4=a7

C. a4÷a=a4

D. (2a3)3 =8a9

3. 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m-n)2=m2-n2

B. (2x-1)(2x+1)=2x2-1

C. (3x-y)2=3x2-6xy+y2

D. (2a-b)2=4a2-4ab+b2

4. 如果多项式y2+ky+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A. ± 2B. 2

C. ± 4D. 4

5.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2)=a2-4

B. a2-b2+7=(a+b)(a-b)+7

C. x2+4x+3=(x+2)2-1

D. 4a2-1=(2a+1)(2a-1)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如果∠A∶∠B ∶∠C=3 ∶ 4 ∶ 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6 ∶ 8 ∶ 1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4)如果三边长分别是n2-1,2n,n2+1(n>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A. 1B. 2

C. 3 D. 4

7. 如图1,观察(1)、(2)、(3)的变化规律,则第(4)个图形应为().

8.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A⊥AB,若AB=3,BC=5,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6

B. 10

C. 12

D. 15

9. 在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这5种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为().

A. 1B. 2

C. 3D. 4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0. 如图3,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11. 计算:a2·a3=,(-xy2)4=.

12. 计算:(x-2)(x+4)=,a+b2=.

13. 分解因式:2ax-4ay=2a.

14. 若a2=5,b4=10,则(ab2)2=.

15. 一根新生的芦苇高出水面1尺,一阵风吹过,芦苇被吹倒向一边,顶端齐至水面,芦苇移动的水平距离为5尺,则水池的深度和芦苇的长度分别是

.

16. 如图4,△ABC沿着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若BE=2 cm,则CF=.

17. 如图5,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PCD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与△P′CB重合,若PC=1,则PP′=.

18. 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12 cm,那么对角线BD=cm,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19. 如图6,照相时为了把近处的较高物体照下来,常常保持镜头中心不动,使相机旋转一定的角度,若A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30°,那么B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

三、解答题(共63分)

20. (12分)计算:

(1) 2a2·(-3a)3+5a5.

(2)-2a·(3a2-a+3).

(3) (-3x+y)(3x+y).

(4)2a-b2-(-2a)2.

21. (6分)因式分解:

(1) 4x3-16xy2.

(2) a3+6a2+9a.

22. (7分)作图题:将图7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再将三角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3. (8分)如图8,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C作CH⊥BD于点H,∠DCH=30°,求∠OCH 的大小.

24. (8分)如图9,在梯形ABCD中,AD∥BC,BE∥CD,△AEB的周长为24 cm,DE=6 cm,求梯形ABCD的周长.

25. (7分)当a为何值时,(x2+ax+1)(x2-3x+2) 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2项?

26. (7分)图10所示的一块地,AD=12 m,CD=9 m,∠ADC=90°,AB=39 m,BC=36 m,求这块地的面积.

27. (8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对角线也相等,所以正方形是一个“主要线段只有两种长度的图形”,请画出两个具有这样性质的图形,并加以说明.

篇5: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口算比赛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8+6= 6-6= 5+3= 7+5= 4+7= 10-3= 5+8= 8+4= 4+9= 5+4=

8+8=1+96+3= 8-5= 9+2= 5+9=

8+5=7+617+2= 6+7= 10-7+3=

7+6-10=9-4= 5+6= 6+9= 10+4=

9-6=7+48+7=9+37+0=9+514-4= 5-0= 3+9=

= 7+9= 6-4= 8-2=

9-1== 5+9= 2+8=

12-2-8=9-1+4= 3+6= 8+2= 20-6= =

= = = 6+6= 9+7= 3+5= 7+7= 10-1= 9+6= 9+8=

13-10=

10-7= 14+5= 8+7=

7-6+4= 8+2+3=3+3+44+8= 2+9= 9+8= 8+10= 2+6= 8+1=

17-10=9-210-8=10+76+4= 8+3= 6+2= 5+10= 0+9= 6+8= 9+4= 7-7= 5+7= 10-9=

13-3+0= =4+4+98-1= 10-6= 3+4= 3+7=8+9=8-7=

= =9-3= 8-3= 3+8=7+8= 6+5= 4+6=7-6=10+6=8-0= 9+9=

9+5-2=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26 ()+13=26 ()-12=30 22+()=30

2、在○里填上“>、<、=”。

21+29○40 53-23○53-25

51-29○32 34+25○25+43

3、□里最大能填几。

57-□>30 25>18+□

4、买一台计算器要29元,一个地球仪12元,买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元,如果有50元,大约还剩()元。

二、直接写得数。

1、8+48= 12+60= 86-50= 93-40+22=

49-30= 27-9= 9+72= 65+13+20=

2、用竖式计算。

77-29= 49+38=

篇7: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一)班级:姓名:得分:

7+7=7+5=8+10=7+3=5+8= 18-4=19-4=15+2=19-7=8+5= 19-6=1+18=1+13=15

2+17=8+8=14-3=1

1+9=4+14=14+2=18

1+14=1+11=10+5=19

5+3=10+8=13-3=20

15+3=8+3=2+11=1

17+2=18+2=4+16=12

17-2=6+10=11+8=2

8+6=15-4=3+14=5

7+1=13-2=8-1=16

5+5=10-2=15+4=17

5+6=10-3=17-1=18

6+8=10+10=1+12=2

7+7=5+8=8+5=18

15-12+16=14-4+8=2

16-6+9=10+5-2=15

18-8-5=19-9+5=5

12+2-12=14-14+19=2

篇8: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揭示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等。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接受式学习, 常常是老师提出已成定论的理论,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理论成功地解决问题、解释现象, 即大功告成。老师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对教材毫无疑义, 能解出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 而解题能力差、总要提问的学生当然不是好学生。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 那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尽全力解答学生的疑惑。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产生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问题意识的基础, 要让学生在数学课中产生问题, 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用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生活中各种现象的习惯, 从中发现问题。教师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提问和思维技巧的指导,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让学生学会提问。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 具体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 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求知欲, 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 趣中生疑, 由疑引思, 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课堂上留出问题空间, 让学生产生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作为教师, 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 消除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但不能越俎代庖, 替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 而应在获得结论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解决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并想办法解决。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 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 以产生新的问题终。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要留有余地, 生成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充分的活动空间, 能够畅所欲言, 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和新的创意, 甚至是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和问题。没有必要将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 完全可以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 这实际上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惧怕犯错误的心理是阻碍问题意识萌发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触动思维因子, 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复存在。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问,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消除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敢问、多问, 只要是自己疑惑的都可以问。二是让学生相互解疑, 其实有的问题学生也能相互解答, 老师对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和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都要给予鼓励。要有意识地关注羞于课堂发言的学生和“后进生”, 要预留问题给他们。其次改变课堂教学绝对的“话语权威”的角色, 应平等、善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力求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质疑问难, 使数学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 教师都不应泼冷水, 横加指责, 都须给予热情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自信, 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莫让问题止于教师, 问题意识强的学生, 往往会有偏离常人思维习惯的倾向。对此, 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容忍和支持。对于学生提出的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 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 坦率地面对自身不足, 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搪塞。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崇拜, 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 往往会中止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可能被束之高阁。因此, 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 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 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四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提出更多问题

好奇心人皆有之, 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但教学实践中, 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 教师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 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衡量他们, 而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赞赏他们的奇思异想, 允许出错, 并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如课堂上可经常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问题时, 教师都认真解答,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 让他们有成就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走近学生, 共同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努力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成为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篇9: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小明的作业本上有以下题目:① =4a2;② · =

5a;③a==;④-= .做错的题是( ).

A. ①B. ②

C. ③ D. ④

2. 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 ).

A. a2 - b2 =(a+b)(a -b)

B. (a - b)2 = a2-2ab+b2

C. (a +b)2= a2 +2ab +b2

D. a2 + ab= a(a+b)

3. 如图3,在底面周长为12,高为8的圆柱体上有A、B两点,则A、B两点的最短距离为().

A. 4 B. 8

C. 10D. 5

4. 如图4,矩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a2和9,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3a+9B. 3a-9

C. a2-9D. 3a-3

5. 图5的4个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①② B. ②④C. ②③ D. ③④

6. 下列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1=a(a-1)+1

B. x2-4y2=(x+4y)(x-4y)

C. x2y2-1=(xy+1)(xy-1)

D. x2+y2=(x+y)2

7. 如图6,△A′B′C′ 是由△ABC绕点P通过旋转得到的,若线段 AA′长度为 a,点A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为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A. ab

C. a=bD. a、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8. 如图7,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点O为矩形对角线的交点.直线MN经过点O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先沿直线MN剪开,并将直角梯形MNCD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后,恰与直角梯形MNBA完全重合;再将重合后的直角梯形MNCD以直线MN为轴翻转,此时所得到的图形是().

9. 有下列说法:①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②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1个B. 2个

C. 3个 D. 4个

10. 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图8所示的图形,问:它绕着圆心O旋转多大角度后和它自身重合?甲同学回答45°;乙同学回答60°;丙同学回答90°;丁同学回答135°.以上4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 用计算器探索: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1, , ,…, ,如果从中选出若干个数,使它们的和大于3,那么至少需要选

个数.

12. 某同学学习了编程后,写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当输入一个数值后,屏幕输出的结果总比该数的平方大1.若该同学按此程序输入 后,把屏幕输出的结果再次输入,则最后屏幕输出的结果为.

13. 如图9,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是.

14. 如图10,长方形纸片ABCD,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S△ABF =24,则EC的长为.

15. 如果x2+6x+k2恰好是另一个整式的平方,则k的值为.

16. 如图11,在小方格的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将正方形ABCD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正方形A′B′C′D′,则在正方形ABCD平移到正方形A′B′C′D′的过程中,所经过或覆盖区域的面积为.

17. 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能成为一个整式的完全平方式,那么所添加的单项式可以是.

18. 如图12,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0分)因式分解:(1)36a2-(a2+9)2.

(2)(x2-2x)2-2x(2-x)+1.

20. (8分)化简求值:

a+b2-a-b22a-bb+2ab2+4a2(其中a=-1,b=2).

21. (9分)如图13,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AB的左侧,分别以△ABC的三边为直径作3个半圆围成图中的阴影部分.

(1)图中△ABC是什么特殊三角形?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作出阴影部分关于AB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

22. (9分)图14的方格中是美丽可爱的小金鱼,在方格中分别画出原图形向右平移5格和把原图形以点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小金鱼(只要求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不要求写出作图步骤和过程).

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 cm,则小金鱼所占的面积为cm2 (直接写出结果).

23. ( 8分)如图15, ABCD中,E、F为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 = DF.小明说:“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小东说:“你说的对,若点E在DB的延长线上,点F在BD的延长线上,且BE = DF,得到的四边形AECF也是平行四边形.”小东的说法有道理吗?请画出图形,并给出说明.

24. (12分)如图16,在△ABC中,AB = AC,将△ABC沿CA方向平移CA的长,得△EFA.

(1)若△ABC的面积为3 cm2,求四边形BCEF的面积.

(2)试猜想AF与BE有何关系.

(3)若∠BAC = 60°,求∠FEB的大小.

25. (10分)如图17,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DC.由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出图1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

(1)求四边形ABCD 4个内角的大小.

(2)现有这样的等腰梯形若干个,你能利用它们拼出一个菱形吗?若能,请你画出大致的示意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篇10: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口述计算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1~9的移动纸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

一、基本复习

1、第1题。

引导学生竖着看,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辅导。

出示加法表,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开火车,回答表中所有试题。

2、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辅导。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讲评。

3、第4题。

引导学生说题意,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回答并订正。

4、第6题。

教师出示移动纸带,告诉学生计算方法,

教师移动纸带,指名学生口答。

二、巩固练习

1、第7题。

展示第7题,讲解做法。

指名学生完成第1道题,然后学生完成后面的题,教师巡视辅导。

指名回答并讲评。

2、第8题。

弄清题意,每辆车只坐15人,弄清每个组的人数。

学生思考:哪两个小组坐一辆车最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3、第9题。

开火车按顺序回答。

三、提高练习。

完成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讲评。

四、布置作业

第3、5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7+5=口6+9=口

想:7和几能凑成十?想:9和几能凑成十?

篇11:一年级上册数学提问题

第七、八单元A

一、数一数,填一填。(共12分)

二、填空题。(共12分)

1.2个十是()。

2.6+10=()。

3.15-10=()。

4.1+9+8=()。

三、看图。(共22分)1.再过1个小时是几时?

2.看一看,写出每个时钟的时间。

3.四、连一连。(共16分)

五、能力题。(共20分)1.先找规律,再填数。

2.根据所给的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和时针。

3.看钟面写时间。

六、小小数学家。(共18分)1.

(1)兔哥哥拔了多少棵白菜?

(2)兔弟弟比兔哥哥少拔了几棵?

2.三个小朋友在一起踢毽子,小红踢了10下,小明踢了9下,小刚踢了7下。

篇12:一年级上册拼音题

二、读一读,按要求分类写下(15分)

p iu zi sh w ying ie k yi wu er n u en yuan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三、下列音节的标调哪种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打“√”。(8分)

xié( ) shǔi( ) niú( ) hǔan( )

xíe( ) shuǐ( ) níu( ) huǎn( )

què( ) bái( ) léi( ) zhúo( )

qùe( ) baí( ) leí( ) zhuō( )

四、填空。(8分)

b-( )→( bái) q-( )→què

x-un→( ) j-ü-àn→( )

l-üè→( ) ɡ-()-ó→ɡuó

( )-ín→mín x-i-ǎo→( )

五、看图,选音节写下来。(20分)

dúshū mǔjī qìqiú huāgǒu yuèliàng

báitù nàozhōng xiānhè chēlún lǎohǔ

六、看图选择正确的音节。(8分)

shǔiguǒ( ) xǐquè( )

shuǐguǒ( ) xǐqüè xǐqüè( )

zhúzi( ) hémáo( )

zúzi( ) hémiáo( )

七、看图加上声调。(12分)

(dɑbɑicɑI) ( fuwuyuɑn)

( shenɡɡuoqi ) (xiɑojiɑoche)

chifɑn zhishu

八、读一读,找一找,把符合图意的句子和图连起来。(8分)

九、把字和音节连起来。(10分)

卧 zuò 舟 mài

坐 nán 麦 shǐ

南 hòu 矢 chǐ

前 wò 齿 gē

后 qián 戈 zhōu

十、读儿歌,回答问题。(用拼音回答)(3分)

wǒ yào shànɡ xué le

wǒ yào shànɡ xué le ,

yī jiā rén dōu chònɡ wǒ xiào.

lí kāi le yòu ér yuán,

wǒ jiù yào jìn xué xiào,

yòu ér yuán lǐ zhēnɡ hónɡ huā ,

zài xué xiào yào zhēnɡ sān hǎo。

篇13: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提问能力

一、奠定基础

问题就是疑点, 在语文学习中它可能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 也可能是一句话, 又可能是文章内容暗含的, 或者是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的问题等。在教学中我结合例子具体向学生说明, 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是问题。如在教学《人有两个宝》一课的生字时, 很多同学不知“工”字是什么意思, 我及时告诉他们这就是问题。解释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创造”一词, 多数同学说不上来, 我告诉他们这也是问题。再如《我叫“神舟号”》一课, 教学“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 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这一段时, 我设计的问题是:“飞船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告诉学生这是文章暗含的问题, “嫦娥”到底是谁?这是由文章联想到的, 也是一个问题。就这样逐步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琢磨、领会问题的内涵。

二、赶“鸭子”上架

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问题之后, 我就赶“鸭子”上架了。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了, 而是“逼”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我设计了如下“四步预习读书法”: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全文, 目标是正确朗读课文;再读课文, 在文中圈出生字, 不懂的可以想一想、问一问, 目标是把课文读通顺;三读课文, 目标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四读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可以慢读, 反复读, 想想从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产生了哪些疑问, 目标是学会读书思考。我给每个学生印发了一张“四步预习读书法”, 让他们贴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每次预习课文的时候, 学生先看一看该怎样预习, 回家后, 家长也可以根据这种预习方法指导学生预习, 让预习落到实处, 逐步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三、扶“鸭子”上架

1. 对文本认真阅读和整体感知

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和整体感知, 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质疑时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如在《人有两个宝》一课中, 有学生问:“人的两个宝是什么?”由此可见, 提问是和认真阅读、积极动脑紧密相连的, 因此每次质疑前我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 并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专心, 提示学生边读书边勾勾画画, 在生疑之处打上“?”, 从而养成读、思、问的习惯。

2. 在评价中认识问题的价值

评价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为使学生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我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评价。首先展示学生的原始问题, 让学生浏览所有问题, 了解评价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判断, 你认为哪些问题提得好, 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进入评价过程。学生根据评价逐渐明白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北风和小鱼》一课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北风和小鱼真的会说话吗”, 对这个问题只要是读过童话故事的都知道, 对进一步思考没有帮助。而有个同学却提出了:“冬天小鱼为什么不怕冷?”这是一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评价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

3. 在问题整合中提升问题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较低, 其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散乱的, 缺乏深度的。因此,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十分必要, 这样才可以提高思考问题的层次。在学习《东方明珠》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搭设了这样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 结果学生提出了十多个问题, 再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中心;然后围绕文章的中心对问题进行筛选, 学生从十多个问题中筛选出四个问题: (1) 东方明珠在哪里? (2) 为什么叫东方明珠? (3) 广播电视塔为什么像一个巨人? (4) 晚上塔是什么样的?把这些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上海广播电视塔为什么叫东方明珠?”以学生整合出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 以一问牵全篇, 引导学生展开对全文的解读, 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 视野由局部到整体, 片面到全面, 提升了问题的价值, 训练了学生整合问题的能力。

4. 在问题解决中体验问题的价值

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是自主思维的成果。在这个思维空间里, 学生既能内化文章, 又能体验问题的价值, 并发展能力。在教学《看菊花》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带我去看菊花?”显然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肯定这个问题的同时让全体同学去突破它, 让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体验问题的价值。学生先在文中画出有关描写菊花的语句, 然后探讨菊花的个性, 学生深感这个问题提得好, 一下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问题的价值。

篇14: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独立;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习惯;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5-0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儿童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文字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对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理解或没有正确阅读、完整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一年级尤为明显。一年级是儿童接触数学的开始年级,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必能为今后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培养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导儿童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

一年级儿童由于其识字量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所以阅读能力往往不够。他们在做数学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在平常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在图下面画”,下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图下面画○”,许多儿童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先把例题中的“○”涂成“”,然后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儿童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例如在儿童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在题目上注上拼音,然后再独立读题,并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在读题时还可以让儿童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儿童理解题义。读题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儿童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 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理解的读题习惯: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一所中学的教研人员Fuentes根据他十年的数学经验认为,要让儿童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就必须学会理解这种数学文本。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如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儿童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儿童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儿童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儿童养成完整地读题,再理解题意,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一年级儿童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儿童正确理解阅读习惯时,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阅读、比较、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①7-3=、7+3=;②6+4=、6-4=;让儿童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儿童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样的结论儿童能记得特别牢。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儿童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儿童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三、 帮助儿童学会把握关键词:

一年级儿童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不能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及错误。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儿童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画出来,这样一画,有些画错的儿童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自己改正。实践中证明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所带来的错误。

上一篇:中国寺庙对联大全下一篇:道德讲堂——文明礼仪 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