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析

2024-05-11

高考历史解析(精选8篇)

篇1:高考历史解析

1,哈尼族远祖是哪个个部族( B)

A.汉族 B.羌族 C.氐族 D.彝族

解析:根据史籍记载,哈尼族源于古羌人,是于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南的“和夷”部落。

2.哈尼族最初来自哪里( D )

A.东方沿海一带 B.中原黄河沿岸 C.云南土著 D.西北新疆、青海一带

解析:在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中,哈尼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遥远的“虎尼虎那”。另据史军超的专著《哈尼族文学史》考证,“虎尼虎那”在今青藏高原一带。

3.哈尼族著名的迁徙史诗巨作《哈尼阿波冲坡坡》在哪一年出版( C )

A.1988年 B.1987年 C.1986年 D.1985年

解析:于1986年,由哈尼歌手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等翻译整理出版。

4.《哈尼阿波冲坡坡》里提到的得威海现指哪里( D )

A.洱海 B.滇池 C.抚仙湖 D.青海湖

解析:《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先祖过江来》、《哈尼阿培烟嘎》分别称之为色厄、师厄、色隅、色鱼和许余[1],民间一致认为即今洱海之滨,与大理的古称“楪(shé)榆”、“斯榆”在发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西汉元封二年设立益州郡时,大理之地即用“楪榆”之称。

《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色厄有个海子,海里翻着波浪……大水名叫得威,木船飘在水上……得威海边有九个坝子,像九颗珍珠放出金光,个个坝子又平又宽,都像朝前伸平的手掌。这是哈尼先民眼里的大理,得威海自然即洱海。

5.哈尼族进入昆明是哪个朝代(C )

A唐朝 B.三国时期 C.战国中叶 D.元代

解析:由著名史学家白永芳考证,哈尼先民的“谷哈”时期相当于云南历史上的古滇时期,哈尼先民约于战国中期抵达滇池北岸,作为“纳贡者”在此与原住民“蒲尼”共同生活了近2,参与了古滇文明的创造。随着哈尼先民的发展兴盛,不堪奴役的哈尼先民与“蒲尼”统治阶级分庭抗衡,于西汉中期战败南迁。

6.昆明古哈尼人叫“谷哈密查”是什么意思(D )

A.打仗的地方 B.逃离的地方 C.美丽的地方 D.埋葬武器的地方

解析:哈尼人称昆明为“谷哈密查”,“谷”本意指三尖叉,在此泛指武器;“哈”意为埋藏;“密查”即地方。所谓“谷哈密查”,即“埋下武器的地方”。

7.哈尼族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是谁( C )

A.伏羲 B.扎纳 C.塔婆 D.塔婆么

解析:根据杨忠明先生著的《哈尼族简史》所述,哈尼族于公元五、六世纪向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从送咪窝开始至尊塔婆的十四代为哈尼族共同的元祖族谱,因为在这段时间哈尼族无任何分支。也就是说在塔婆是哈尼族的始祖。

8.哈尼族口传史诗中的女英雄是谁( B )

A.褒姒 B.戚姒 C.玛姒 D.厄戚

解析:在《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详细精彩的描写了戚姒在“谷哈密查”战争中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表现。

9.哈尼族的天文历法,每年是( 12 )个月,每月( 30 )天,共分( 3 )季。

A.10;30 ;4 B.12,30 3 C.10;36 4 D.12;36 3

解析:哈尼族形成了自己独特与水稻密切相关的原始历法(属于物候历),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冷季、吹风转热季和湿热季,每个季节四个月,共计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

10.哈尼族传统服色为( C )。

A.黑色 B.蓝色 C.藏青色 D.灰色

解析: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均是在衣服缝制前,将白布放入自植靛青树枝叶捂沤而成的靛汁和掺合醇酒的溶液中。

11.被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写进《农政全书》的是( A )。

A.梯田文化 B.迁徙史诗 C.刻木定水 D.棕扇舞

解析:哈尼族创造出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梯田文化,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深入西南山间考察时曾被哈尼人特有的梯田深深打动,认为这里的民族创造了一种新的田制,它应当被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之一,并将其写进《农政全书》。

12.东南亚哪个国家是哈尼族最早进入的国家。( C )

A.老挝 B.缅甸 C.越南 D.泰国

解析:著名学者何平对国外研究资料中关于哈尼族迁徙到东南亚国家的时间做总结得出:越南的哈尼族进入东南亚最早的国家。

13.哈尼族进入哀牢山脉,红河两岸是( D )时候。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解析:史军超对哈尼族口述史中的迁徙历史做了分期得出:开发、建设滇南哀牢山、无量山和红河、把边江、澜沧江三江两山时期,是从唐朝开始。

14.“多沙阿波”指的是( B )

A.田四浪 B.卢梅贝 C.龙韬 D.纳索

解析:19,卢梅贝参加了由女“苗王”马勃迈领导的起义,率领义军赶走了土司武装,被女“苗王”封为大将,横扫了多地的土司势力,后又被推选为联军统帅,义军增至万人,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在官军的镇压下,起义失败,卢梅贝在广大贫苦农民的掩护下,安全隐蔽下来。哈尼族人民崇敬卢梅贝为民除暴的英勇行为,都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15.十月年是( C )天开始。

A.农历十月一日 B.农历十月十日 C.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 D.农历十月第一个亥猪日

解析:按照哈尼族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

篇2:高考历史解析

解析: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人口占比为61.8%。

2.哈尼族在全国的人口数排16,在云南的人口数排3,人口大约有163.97。

解析: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前五位: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

3.历史上哈尼族并没有遗传文字,现行的哈尼族文字是1957年创造的。它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解析:在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

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

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4.哈尼族共同祖先尊唐盘有7个儿子,分别叫唐盘漫、唐盘沙、唐盘兼(他朋橘)、唐盘布(它朋布)、唐盘忠、唐盘吹、唐盘乌。

解析:尊唐盘是哈尼族历史上的“百子之母”,也就是说从她开始,哈尼族产生很多分支,传说他生下七个儿子,形成七个胞族氏族部落。

5.哈尼族的族谱是父子连名,例如父亲叫BC,那么儿子叫CD。

解析:即父亲名的第二个字起,是儿子名的第一个字起。

6.哈尼族原始族谱有十四代,分别是送咪窝—窝腿雷—腿雷总—总嫫院—嫫院驾—驾提锡—提锡利—利跑奔—跑奔吾—吾牛然—牛然错—错嫫威—嫫威尊—尊唐盘。

7.哈尼族的神谱有十二代,分别是吴玛—玛汉—汉能—能绕—绕诺—诺拓—拓玛—玛俏—俏耀—耀等—等奔—奔送。

8.哈尼族的迁徙历史艰辛漫长,在《哈尼阿波冲坡坡》中的迁徙路线是: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噶则—惹罗普楚—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红河南岸哀牢山。大致经过3个省份,分别是青海、四川、云南。

9.哈尼族在昆明大约居住了近200年,现指昆明北郊蛇山一带。

篇3:高考历史试卷材料解析题浅析

一、合理审题,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要想正确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首先应严格审题,审题内容涉及审“求答词”以及“限定词”、审答题指向等,其中限定词又分为时间限定以及内容限定等不同方面。

例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记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三两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在上述例题中,“特点”是题目的求答词,而“明清之际”则限定了时间,“江南手工业发展”则限定了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则明确了答题指向要求,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些要点,才能获取正确、合理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思路, 反之则会分不清主次和侧重点,难以给出高质量的答案。

二、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程序,明确题目类型并了解考查要求

材料解析题包括图像表格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混合资料,又分为单则以及多则材料,着眼于设问角度,我们可以将材料解析题归纳为三大类:(1)问题相对简单,学生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点进行回答,有时候甚至无需加工答案,从原材料中即可找出问题答案。(2)从史料出发,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并论证相关问题。此种题目对考生知识储备量有一定要求,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平时所学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加以灵活运用,方可正确做出解答。(3)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学生必须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此种题目往往对学生提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求,重在知识迁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还应对社会现实问题予以充分关注。

此类解析题一般都以课本主干知识为基础,基于某一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从正面、反面,横向或纵向等不同角度组织材料,然后设置问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程度,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如例题: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同时附材料三则:(1)有子曰:孝弟(娣)也者,其为仁之本乎?———《论语· 学而》。(2)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娣)。———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3)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该题目材料内容取自不同历史时期,要求学生分别结合材料点明“仁的根本”,对儒家伦理主要内容加以归纳,并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各自做法,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所给材料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思想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概括。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首先应通读所给的三则材料,以掌握主题;阅读提示语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其积极作用”这一主题。其次应明确问题,基于问题精读材料,分析命题者所给的问题,吃透其中的关键字与词组,知道命题者发问的出发点,然后分析各段材料主旨大意,基本形成答题思路。最后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此环节必须逐字逐句研究分析,不可漏掉材料时间、关键词句以及事件等任一信息。

篇4:对一道历史高考题解析的商榷

[关键词]《齐民要术》自序儒家思想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05

对试题答案的科学解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意图,帮助学生弥补知识及能力的盲点和缺陷,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然而,如果解析不到位、不清楚,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判断,增加题目解答的难度,甚至会使学生原本已掌握的知识点模糊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下面,笔者就以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第2题的部分答案解析为例与大家共同商榷。

《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此题难度系数为0.55-0.41,属于中等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该题以《齐民要术》自序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论从史出、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选择项ABCD的分析、筛选、对比、排除等技巧,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为A。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却无法从这段材料中直接概括出结论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或仍旧对A选项不理解,认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从上古以来一直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儒家”对农业的重视仅仅在“《诗》《书》所述”中有所表述,只是材料表述的一个侧面。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完整信息,没有做到真正的“论从史出”。而对于该题的解析,笔者认为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切中要害、解答学生的疑惑。以下是网上几种对该题的答案解析。

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上古的神农氏、尧舜禹以及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B、C 材料并没有体现,D 只是一个侧面。故应选 A。解析2:从题干材料中的“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了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而儒家非常尊崇神农、尧、舜之道,而《诗》《书》又是儒家的经典,从而说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答案为A。材料中虽然有改进生产工具的信息,但是改进工具是为了发展农业,是对农业重视的体现,显然B项不如A项全面,排除B。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历法,排除C。所给材料也没有涉及D项内容,排除D。解析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意在指出农业的重要,另外还提到《诗》《书》这些儒家经典,故而选A。材料中的史实名词往往是重点,看到史实我们不应当只想到是什么,更应想到这一史实与哪些大方向、大背景有关,例如《诗》《书》代表儒家文化。另外,答案要对材料全面总结概括,所以不仅要答出农业,还要有儒家。

以上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得出材料意在表明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并能联系儒家经典《诗》《书》进行分析,但亦没有完整领会材料内容和命题意图,所得结论并不能使人完全折服。

题目节选自《汉书·食货志》,原文为:“《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 食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从中可以看出,《齐民要术》自序中所引用、涉及典故和观点均根源于《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实际上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古代农业和商业的重视。对于该题目的解读若仅仅从材料“神农、尧”、“《诗》《书》所述”等字面解析学生难免牵强,但如果结合材料出处来解释,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解析,本义为解释并予以正确、合理的分析。教学中,我们通过对答案的准确解析以求画龙点睛之效,而学生在学习中参考问题的答案解析,也未尝不是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唯有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要以宽容开放的态度与同仁积极地交流、切磋,更要以严谨、细致、求实的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指导我们的学生。

篇5:高考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析

a.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都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b.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则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创新能力。因此,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篇6:高考历史解析

【说明解析】《考试说明》由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以及附录等几个部分所组成。除了考试内容略作调整外,其他部分基本上没有变化。如《考试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与去年完全一致,都强调“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试卷结构仍然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总共33题,132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总共六大题,原则上不超过15小题。历史部分必修占约90%,选修部分约10%。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考试内容的微调:与去年相比,古代部分把去年删除的“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又添加上;近代部分没有变化;现代部分删除“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选修部分的选修一没有变化;选修二删除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第一课中的《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仍然不在考试范围内。

【复习建议】

1.关注通史复习。在《说明》中是以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的顺序给出考试范围,所以我们应注意通史复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第一轮复习如若是按照教材专题史体系进行的,建议第二轮复习按通史体系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时空框架。

2.切忌丢掉课本。无论什么时候,历史复习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切忌丢掉书本,无限量的做题,甚至只做选择题战术。所以我们的学生应在三月底到四月初的时候,再把书本仔细的像犁地一样,仔仔细细的看一遍,包括书本上的大字部分、小字的阅读部分、插图、地图、注释、引言都应该看到。第二遍的时候侧重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三本必修中以政治史和经济史和必修三中的思想史和科技史为主,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以中国史为主。考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做题中最大限度的条读课本知识来解读材料,提炼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篇7:高考历史解析

历史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属于

A、河姆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正确答案:C

【名师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有关中国远古时代文化遗址的知识。在人教版的教材上,大汶口与龙山文化已经删除,只有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二者之中,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教材上如是表达)的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又名彩陶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据此只能选择C。

【名师点评】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知识点考察,成人高考已有好多年没有出现了。今年的考察,备选项之中的B、D虽超出考纲的范围,但题干的问题,还是在教材要求大家掌握之中的。在学校讲课时,是要求学员把远古时代的历史知识,要将地点、文化名城、文化特征等逐一对应好。这也是考试的侧重点所在。

2、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铸造于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时期

答案:B

【名师解析】此题是关于商代知识点的考察。关于夏、商两代,教材上所列出的考点很少,商朝重点重点掌握的除了建立者、都城之外,就是青铜器与甲骨文了。这个题的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住章节之中的大体框架就能回答。

【名师点评】这个题的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住章节之中的大体框架就能回答。在押题班时,老师层在此知识点上做过总结。

3、西汉时期,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名师解析】上面的四位汉代皇帝,教材所列知识点的考察只要是:汉高祖为西汉的建立者;文、景帝为文景之治的统治政策;汉武帝主有: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名师点评】历史人物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点,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是将每个人物分散在政治、经济、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代史的每章节编排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来编排的),大家在学习之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模块方式掌握之外,还应深一步去做:打破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全部分类整理。相关内容:押题班讲义P23 例3

4、日本佛教建筑唐招提寺被视为“艺术明珠”,其设计者是

A、李春 B、鉴真 C、玄奘 D、僧一行

答案:B

【名师解析】关于日本的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史上只是在唐朝提及,主要是日本的遣唐使。除此之外就是鉴真东渡涉及到日本。鉴真东渡后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玄奘主要是去天竺求取佛经,僧一行主要是第一次测出子午线的长度,李春主要是设计建造赵州桥。

【名师点评】除了李春以外,其余三者为僧人,这就要求大家如第三题一样,要将每个人的历史事件区别清楚。相关内容:保过班讲义P45,例4

5、下列各项中,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是

A、两税法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答案:B

【名师解析】A为唐代的赋税制度,C是明代的赋税制度,D是清代的赋税制度。

【名师点评】王安石变法在教材之上,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变法的原因、内容、结果。此题只是考察的内容。在选项上,与其他的赋税制度放在一起,给基础掌握不好的同学增加了难度。上课时老师要求学员记住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

6、清代,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 B、设立行省 C、废除丞相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A为秦始皇时期的设置,B为元朝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举措,C是明朝为加强中皇采取的措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之后,历代皇帝都加强皇权,D项是一项非常重点的考项,因为它的设置,就是军机大臣,也只有跪笔受录的权利了使得皇权达到了顶峰。

【名师点评】清代的皇帝众多,教材上(古代史)提及的有康熙、雍正、乾隆等,需要大家将各位皇帝的行为准确的对应好才能得分。相关知识:保过班讲义P65,图表。

7、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A

【名师解析】此题在最近的几年的成考之中已经考过,出题者在短时间内再次考察此知识点,并且以极为类似的形式出现,实属少见。B约开放的共计10个,大家在记忆的时候可灵活掌握,如或者只记开放通商口岸少的条约的,不记这10个。C只是开放了天津,D是重庆等4个。

【名师点评】跳跃的 掌握,要求大家将签订的时间、内容(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等)、危害等详细掌握。在掌握的过程之中,因为条约较多,容易记混,最好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将每个条约对比训练。相关知识:保过班讲义重点图表3

8、外国侵略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法战争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答案:B

【名师解析】外国军队在进入北京(近代史)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被烧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

【名师点评】此题大家容易错的地方是将答案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备选答案之中没有此项,使得这题的难度大大降低。相似题目:押题班讲义P54。

9、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A

【名师解析】 A是最大的,D是最早的。B、C为民用企业。

【名师点评】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福的口号,举办的军事与民用企业,教材之上有一个表格要求大家掌握,在掌握之时,要特别侧重于最大、最早等知识点。上课时重点提及此知识点,要求学员牢记。

10、下列各项中,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的是

A、百日维新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A

【名师解析】辛亥革命教材上侧重于革命党人的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与革命斗争的经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没有涉及科举;五四运动主要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没涉及科举。

【名师点评】这个题在成考之中属于较偏的一个,以前的科举考试,在教材上曾详细的讲述了什么时间废除的。但现在的教材已删除,只有在戊戌变法的章节之中,在列举维新人士的主张之时提出,一带而过。同时,作为成考考试的准备来说,又不是重点,故此显得有些偏。11、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A、李大钊 B、李达 C、陈潭秋 D、陈独秀

答案:A

【名师解析】B、C是在中共一大的会议上提及到的。D陈独秀在教材上提及到的文章有《警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名师点评】关于新文化运动,要求大家将代表人物的作品及其主要的观点进行掌握。这样才可在掌握新文化运动总体的知识之上,细化到每个人。上课时对此做了列表记忆。

12、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打击的军阀是

A、孙传芳 B、吴佩孚 C、张作霖 D、陈炯明

答案:D

【名师解析】对于A、B、C三项而言,是北伐时讨伐的对象。

【名师点评】国民大革命时期,在北伐前期,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两次东征陈炯明。在第二次东征之时,将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对于这个知识点,是大家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假设时间没有记住,但根据题干之中的广东革命政府,也能选择D。此知识点要求学员重点掌握。

1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最早的一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太原会战

答案:A

【名师解析】在教材之上,已经删除了武汉会战这一部分。其余的三次会战侧重于:送沪会战的******的积极抗战,徐州会战的台儿庄大捷,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名师点评】这个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的,在教材上,一般来说,事件是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来排列的,太原会战的时间没有提及,只能据此来推测。上课时做过类似的题目。

14、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牙最早出现于

A、西班牙 B、法国 C、意大利 D、葡萄牙

答案:C

【名师解析】教材之上曾明确地在文艺复兴一节之中指出: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方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地区。

【名师点评】此题没有任何的选项对比与干扰的因素,只有记住教材的所指,就能得分。要求学员记牢的知识点。

1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的一个产业部门首先开始的,这个产业部门是

A、冶铁业 B、棉纺织业 C、造船业 D、铁路运输业

答案:B

【名师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据此可以退出答案为B。

【名师点评】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到蒸汽时代,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气标志性的机器就是蒸汽机,但大家不要因此选择D,而应紧紧扣紧题干所问:首先开始的部门。此知识点上课时做过强化练习,做笔记的学员不会出错。16、18世纪末,宣告“人是生而自由的,并且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的法律文伯是

A、《大抗议书》 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 D、《****宣言》

答案:D

【名师解析】 A、B两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限制王权的文件,重点在于限制王权。C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制定的宪法,重点是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只有D是法国大革命过程之中针对封建等级社会提出的人生而自由的口号。

【名师点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中的注明文件及其内容,是大家必须掌握的。在掌握的过程之中,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或者说是历史背景去理解同是资产阶级革命,但颁布的文件内容不同的原因。相关知识:押题班讲义P12。

1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不包括

A、电灯 B、塑料 C、蒸汽机 D、无线通讯设备 答案:B 【名师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在四个方面: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内燃机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化学工业的建立;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其中化学工业的建立主要说的是化学炸药的发明。没有提及塑料。

【名师点评】这个题与16题一样,需要大家牢牢掌握对应的知识点的。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下列国家最后对德宣战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答案:A

【名师解析】在萨拉热窝事件之中,提及到B、C、D三国对德国的宣战。在一战结束的部分,提到1917年的三件大事:俄国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美国队德国宣战。由此选择A。

【名师点评】此题只要记得一战时为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并将1917年的三件大事结合在一起就能答对。课上根据一战做过专项分析,要求学员牢记。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攻克柏林的是

A、苏军 B、美军 C、法军 D、英军

答案:A

【名师解析】此题在二战一节之中有一单独标题:苏军攻占柏林。

【名师点评】此题没有难度而言,也没有干扰因素,易得分数。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的知识点。20、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要点之一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没有意识形态色彩 B、有助于西欧经济恢复

C、成为冷战爆发的标志 D、有利于欧洲各国的联合

答案:B

【名师解析】A不正确在于冷战政策的定义之中就指出:冷战的出因具有意识形态的成分,而马歇尔计划属于冷战政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故不对。C错于:冷站政策的开始的标志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与题干所提供的材料没有关系。

【名师点评】这个题考查的比较全面,要讲教材所讲的知识与此段材料相结合才能选对。相关知识:保过班讲义P34,例5。

二、非选择题:41-46小题,共7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公元前1046年,活动于关中渭水流域的周族在武王姬发统帅下,东进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初年,广建封国,拱卫王室,扩展疆域,“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图4为西周分封示意图。

概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内容:将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纳贡,派兵随从作战。

作用:巩固了国家政权;西周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

【名师解析】此题虽为材料题,实际上就是回答教材上分封制的内容,将教材上完整自然段答在这儿就可以。

【名师点评】这个题作为材料题出现,但不如选择题20题那样需要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难度不大。且保过班讲义P65页例题与此题类似。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历史性选择。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概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

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解析与【名师点评】

此题和41一样,只要将教材上的完整自然段答在这儿就得满分,虽为材料题,但不许材料提供的“东西”来组织答案。题的难度不大。相关知识:保过班讲义P35。

43、回答问题。(12分)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改革。概述罗斯福新政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内容及新政的作用。

答案: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布国家工业复兴法,整顿工业企业;整农业,鼓励农民缩减生产规模;大社会福利,兴办公共工程。

作用:减轻了经济危机危害,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名师解析】

这个题回答的时候按照教材来表述即可,但在此应该注意题诗怎么问的:新政的作用。回答这点时,主要是指新政采取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不用去评价:没有根本上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出路,只是缓和了矛盾。

【名师点评】

此题出的是紧扣时代脉搏,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要只是将历史看做过去的事情,要与时代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当今是金融危机的时期。

2010年成人高考历史总结及以后复习建议

2010年的成人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总体难度变化不大,难易度适中,完全按照成人高考大纲的说明进行命题,无极其偏颇与难的题。但今年的考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考察的知识点在强调基础之上,具有专门系统的味道,比如中国古代史中的

第3题 西汉时期,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第5题:于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是

A、两税法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第6题:清代,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 B、设立行省 C、废除丞相 D、设立军机处

上述三个题,在基础知识上面,考察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安石变法与清代的军机处。完全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的考察,但选项之中的备选项,具有很强的干扰性,几乎把教材上属于同一个知识系类的知识点都列出,第3中的汉代皇帝,第5题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第6题中加强君主****的措施,一一列出后让你选择正确的答案,这使得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同学,做起来看着每个答案都正确,不知道选哪一个。这种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也比比皆是,如第11、12、13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复习之中,不要只是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复习,应该在教材基础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系统的训练。也就是说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如: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科技成就(其中可分天文、学术、医学等),中国近现代的条约(可分:赔款数目、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世界历史上的科技革命(第一次与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对比),世界历史上的工人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著名文件等等。通过这样分门别类的整理,不但可以巩固原有的基础知识,更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在对比与分类之中将知识点更牢固的掌握。这是以后大家再复习历史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长时间的命题,原先知识点表面化考察的命题会更加侧重于如今年一样的细化命题。这种细化在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比较上,中国历史更为突出,这在今年的命题上也得到反映。对于世界历史,大家最好从国别的角度去分类整理复习。

篇8:高考历史解析

1.题型概述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前因”类设问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背景是指对事件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历史事件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意义上说, “背景”的内涵比“条件”和“原因”更宽广, 即“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2.解题策略

解答“前因”类材料解析题, 首先应当界定一个起止时间段, 即确定一个不远不近、紧扣主题、关系紧密的切入点, 以材料所述事件为终点;其次检索其间的重要历史事件, 与材料关系密切者优先考虑;最后根据分值情况优化组合, 决定取舍。

3.真题例析

示例1 (广东卷文综第38题)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 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近代学制中, 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2) 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 其原因是什么? (6分)

(3) 结合材料二, 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 (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 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 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以“背景”“原因”为侧重点, 兼顾具体历史事件发展、变迁过程的考查。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学科设置中, 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14—15世纪的西欧、20世纪前期的中国尤其如此。通过学制、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查背景和原因, 堪称本题的一大亮点。

【参考答案】 (1) 思潮: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西欧的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 学派:儒家。

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 更加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3)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 但仍坚持“中体西用”, 癸卯学制中儒学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份量仍很重;1912年, 封建帝制被推翻, 中华民国成立, 倡导民主共和, 取消了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 1922 年的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变式练习

“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是一场汇聚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会, 在科技、文化、艺术、建筑和生活各个方面引领了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5年, 巴拿马世博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共有31个国家参加, 参展品20多万件, 参展人数达到1900万, 可谓规模空前。此次世博会上, 中国获奖共计1211项, 包括大奖章57枚, 名誉奖章74枚, 金牌奖章258枚, 银牌奖章337枚, 铜牌奖章258枚, 状词奖章227枚。正是100年前, “摔瓶”的成功创意使茅台酒获得金奖。此外, 获得金、银奖项的还有苏绣、湖南的菊花石、上海的“葛德和”陶器和“美华利”插屏钟、北京的鼻烟壶、“胡开文”地球墨、浙江的湖笔、乐清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等。

材料二

材料三1982年, 中国贸促会首次参加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办的世博会。1993年, 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公约》, 成为国际展览局的第46个成员。2010年, 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53届世博会。图1为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的入口, 带梁枋彩画的大门、橘黄琉璃瓦的屋檐和红色的柱子, 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1915年世博会在旧金山举办的背景及其纪念意义, 分析中国组团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有利条件。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中国展馆面积及获奖产品反映的实质问题。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贸促会首次参加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背景。

【解析】题干选取中国与世博会的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 从“条件”和“背景”角度设问。这就要求考生“穿越”到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 刨根问底, 寻因析源。

【参考答案】 (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世界博览会在远离战火的美国旧金山举办。

意义:为纪念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1915 年的世博会被命名为巴拿马世博会。

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 通过参与世博会宣传产品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华民国政府希望借世博会重塑国际形象。

(2) 农业馆、工艺馆面积较大, 中国参展商品大多技术含量较低;交通馆、矿业馆面积较小, 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获奖产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 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尚无突破。

(3)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二、内容和措施类设问

1.题型概述

高考历史试题内容和措施类设问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方面, 有的侧重材料, 有的侧重教材, 有的两者兼顾。根据2015年试题来看, 材料中的人物、事件、文件大多来自教材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 此类试题更类似于语文方面的提炼关键词、概括核心语句类试题, 属于大文科的综合范畴, 是对“文史不分家”的有力诠注。

2.解题策略

必须审清问题, 根据要求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必要时联系所学知识, 严格、精细地组织答案。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 应特别注意材料首尾的关键句、材料的出处及注释或说明等。一般而言, 解答此类试题, 需要把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类似“蚂蚁搬家”的方法, 就是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专用名词、特殊概念等直接“复制”“粘贴”到答案中去;二是类似 “蜜蜂酿蜜”的方法, 就是采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加工整理, 提炼概括, 形成比原始材料更简洁的答案。

3.真题例析

示例2 (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4 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 当秦禁学, 自喜, 谓读书无益。洎践祚 (及登基) 以来, 时方省书, 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 多不是……吾生不学书, 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 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 宜自书, 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材料二1942 年5 月22 日, 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 唯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 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 还有二十棵西红柿, 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 (女儿名) 长得更高了, 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 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 假如在一块的话, 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分离二十一个月了, 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 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 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家书》

材料三1944年6月6日, 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 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 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 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 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 多读些人物传记, 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作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 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 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 根据材料一, 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 分)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分)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 (4分) 结合所知识, 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2分)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4分)

(3) 根据材料三回答, 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 (6 分)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分)

(4) 综合以上材料, 请自选一个角度, 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6分) (要求:观点鲜明, 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家书, 充满新意。虽然问法不同, 但是基本任务都是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考查原因、意义等, 最后升华为自选角度谈认识。

【参考答案】 (1) 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焚书坑儒。

(2) 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 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名称:诺曼底登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家书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著名人物的家书往往与民族命运、国家大事密切联系;自古以来, 家书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4.变式练习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秦《田律》规定:“春二月, 毋敢伐材木及壅堤水。不夏月, 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 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 杀之。”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 以时种树, 务修田畴, 滋植桑麻。肥硗 (硗:土地坚硬不肥沃) 高下, 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 以树竹木, 春伐枯槁, 夏取果蓏, 秋畜蔬食, 冬伐薪杪, 以为民资。”

材料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材料三枝干横斜叶半黄, 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 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田汉写漳州的诗

材料四城镇建设, 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 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 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 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 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古代中国先民环境观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措施。

(2) 秦朝在阴山一带设立了什么地方行政机构?材料二描绘了哪一时期什么民族的游牧风光?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4) 概括材料四体现的核心理念。

【解析】第一问实则要求意译材料一的古文, 加以简要概括。第二问借助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 回归教材知识, 实现文史的有机结合。第三问必须紧密结合“1958年”的时代特征和诗句中的“炉焰”“炼钢”等关键词作答。第四问则考查当代的人居观念。

【参考答案】 (1) 内容:古代人民反对过度捕鱼和焚毁山林;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古代人民已经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措施:战国秦汉时期,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秦朝重视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平衡;《田律》是较早的环保法令。

(2) 机构:九原郡。

时期:魏晋时期。民族:鲜卑族。

(3) 现象:“大跃进”时期, 大炼钢铁。

看待:违背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4) 尊重自然, 人本和谐, 天人合一, 传承文化。

三、比较类设问

1.题型概述

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 因而比较类材料解析题数量明显较多, 命题人将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 融入试题, 要求比较异同, 探究规律。这类试题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知识 (时代、事件、人物、文件等) , 确定比较项, 进而设置问题。

2.解题策略

审题时, 首先必须明确比较项, 注意审视试题是否直接列出。其次对比相关的知识要素, 或横向对比, 或纵向对比;或寻求共性, 或寻求个性。一般说来, 材料往往呈现出具体的数据、事件、机构、方式等, 编写答案时, 上述内容应完成“华丽转身”, 不论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都需要提纲挈领, 要点精致, 层次分明。

3.真题例析

示例3 (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 题)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 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作一些比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依据材料, 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7分)

(2) 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 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 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8分)

(3) 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7分)

【解析】此题的主要任务是在对比中概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如①时期的“法”、②时期的“统一”、③时期的“强盛”等, ⑥时期的“再次统一”和“小国林立”等。

【参考答案】 (1)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两国都出现了以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②公元前3世纪, 两国都完成了统一。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两国都达到了强盛时期。④公元3世纪, 两国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内乱、统治危机以及出现了结束危机的短暂统一和安定局面。⑤公元4世纪, 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分裂的状况。

(2) 现象:两国在几乎同一时期都出现相似的国家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现象。

发现:从历史轨迹来看, 两国都出现了国家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轨迹。从变化节奏来看, 两国都是长期统一与暂时分裂。

认识:统一是主流, 分裂是支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 不同:中国在6世纪实现了再次统一, 而欧洲维持了分裂局面。

原因:古代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王朝继承, 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的两大制度特点有利于统一。

4.变式练习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45 年, 巴黎出版商打算将1727年英国出版的《科技百科全书》译成法文, 后来发现该书已落后于形势, 遂决定新编一部法国的《百科全书》。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 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 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代表人物。除该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外, 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它写过文艺批评和历史稿件, 卢梭写过音乐方面的条目, 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等人, 都是《百科全书》哲学方面的撰稿人。《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从1751年开始, 至1772年完成, 历时20 余年。全书共32 卷, 包括正文17卷, 附录4卷, 图片11卷。

就在《百科全书》问世的第二年,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 二月, 《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陆费墀为总校官, 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戴震、邵晋涵、姚鼐、朱筠等名人学士亦参与进来。同时, 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据统计, 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 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时代背景、涵盖内容两方面进行中、法比较。

【解析】解题时切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比较。仔细审题, 实则要求比较《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的时代背景、涵盖内容。列出一个纵横各二栏的简表, 有助于组织答案, 且避免遗漏某些比较项。

【参考答案】背景:中国方面, 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法国方面,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和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内容:《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四部, 总结了古典文化, 禁毁书籍数量可观。《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 宣扬科学和理性, 是18 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四、特点 (特征) 类设问

1.题型概述

特点是指历史事物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说比较类试题兼顾异同的话, 那么特点类试题便只“标新立异”了。与比较类设问类似, 特点仍然从比较中产生。一般设问方法是“×××与×××相比有何特点”“×××区别于×××的地方是什么”。

2.解题策略

正因为与比较类设问颇为类似, 考生应从题型特点和设问方式等方面着眼, 走出寻找“交集”的惯性思维误区, 不“求同”而“存异”。

3.真题例析

示例4 (海南卷历史第28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8分)

【解析】“看分答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 即先根据分值判断答案要点的数量, 随后结合题意和设问要求组织答案内容。在答案编写形式上, 要合理使用标点符号或数码序号, 力争答案要点条理明确、层次清楚, 使人一目了然。

【参考答案】 (1) 立法机构健全, 国会拥有征税权, 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2)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 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变式练习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规定, 国务院决定在2015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调查时点为2015年11月1日零时。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与政治权利有关。为摸清国内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数, 我国决定在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的内容直接服务于目的, 只针对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的关系等6项进行了调查。

材料二1982年普查第一次邀请了美国专家参与项目设计, 被称为和国际接轨的普查。此后, 每隔十年普查一次人口, 逢“十”之年普查, 两次普查中间再进行一次1%人口的抽样调查, 第一次抽查是1987年, 此后都固定在两次中间的逢“五”之年。

材料三现代人口普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790—1870 年, 先后有美、英、法等国进行了人口普查, 普查范围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 年, 埃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此期间进行了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后, 苏联于192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 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围增加到总人口的76%。③ 从1950年到现在, 通称战后人口普查。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1953年举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使全世界进行过普查的人口增加为世界人口的98%。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的背景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普查的特点。

(3) 结合相关史实, 分析材料三所述人口普查的时代特征。

【解析】此题以2015年的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为引子, 提供中国、世界人口普查的材料, 以考查“特征”为主, 旁及“背景”和“作用”。因为人口普查是中学历史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 所以 “特点”基本上要从材料中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 (1) 背景:结束了长期战乱, 新中国成立。作用: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2) 与国际人口普查接轨;定期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

(3) 1790—1870 年: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出于制定法律或掠夺殖民地的需要,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确定本国及其殖民地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潜在资源。1871—1950年: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 引起了调查新领土劳动潜力的兴趣;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0年以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 获得了独立, 纷纷进行新的人口普查, 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口资料。

五、影响和评述类设问

1.题型概述

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来说, 原因、背景、条件类试题属于“瞻前”, 影响、意义、作用类试题属于“顾后”。影响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对其后历史产生的价值和发生的作用, 意义也是指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效果或作用, 两者属于近义概念。评价的对象大致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两类, 评价的方面包括功过是非、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有辩证观点 (一分为二)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注意特定的历史环境等。

2.解题策略

史论结合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要求。“史”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 “论”是指观点。史论结合, 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 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 做到材料 (史实) 和观点相统一。因此, 既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 也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之论。

3.真题例析

示例5 (山东卷文综第49 题)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2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 图3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2和图3, 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 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10分)

【解析】图2中主要有两条信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代表中国国民党) 和五星铁锤镰刀旗 (代表中国共产党) 交织;横幅写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字样。图3中的主要信息也有两个:哈尔滨、苏军烈士纪念碑。“合作”二字贯穿始终, 渗透图文。题干文字提示“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可谓点到为止。在说明合作的重要性时, 必须明确指出这两种合作, 即中国国内的国共合作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参考答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4.变式练习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材料三

(1) 根据所学知识, 写出材料一所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只写序号) 。

(2) 概括材料二表述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秦灭六国的积极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德国统一的重大影响。

(4) 上述材料评价秦朝统一、德国统一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试题将历史地图与史家评议相结合, “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分析德国统一的影响, 思路也很巧妙。评价侧重点涉及史观考查, 成为试题的点睛之笔。从排序到概括观点, 从分析意义、影响到史学研究, 设问层层递进。

【参考答案】 (1) ②④③①⑥⑤。

(2) 观点: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拿土地贿赂秦国, 亏损了本国的力量。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安定的生产环境, 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发明较多;德国统一在原料、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推动了经济发展;德国经济迅速赶超英、法, 仅次于美国。

(4) 秦朝统一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德国统一侧重经济、科技方面。

六、启示和开放探究类设问

1.题型概述

启示, 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启示和认识类问题极少独立设问, 通常设置在其他一系列问题之后, 起“点睛”的作用。其明显特征是借助“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设问。开放探究性试题具有历史小论文的某些特性, 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公式等材料作为载体,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材料给定的探究范围, 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 要求考生选定或提取一种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不论论证哪一种观点, 也不论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均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两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感悟能力。

2.解题策略

启示类试题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一般出现在材料解析题的最后部分。在解题时, 应尽量避免两个极端倾向:一是认为分值不大、无从下笔而放弃作答;二是脱离主题、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不着边际。为此, 首先应当确定题干所列材料始终贯穿的主题。其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时代主旋律等整合答案。启示类试题和开放探究性试题的答案往往不是教条固定的, 而是多元开放的。只要不违背题目宗旨, 且观点明确、原理突出、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术语运用恰当, 即可得分。围绕主题进行发散扩展, 适当多写出几条答案, 在“采意”给分的条件下不失为一大答题策略。

3.真题例析

示例6 (安徽卷文综第37题)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 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 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 最终独占鳌头, 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表6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 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 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 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 若一直忽略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 则不仅损害自身, 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 结合所学知识, 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部分) ”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8分)

(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10分)

(3) 根据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12分)

【解析】试题层层递进, 在补充史实、分析原因、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考查启示。启示必须紧扣“世界经济”这一主题。在不背离主题的前提下, 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又具有相对的灵活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成为默认的评分规则。

【参考答案】 (1) 大事:1588年, 英国击毁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有利于其海外扩张。

大事:1785年,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理由:促进“蒸汽时代”的到来。

(2) 二战后, 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 不同:英国方面, 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 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方面, 利用资金、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以资本输出为主, 通过谈判协商, 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的发展时, 应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追求互利共赢。

示例7 (全国Ⅰ 卷文综第41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 科学技术 × (劳动力+ 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 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 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齐世荣《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数学公式类的表述首次出现在高考历史开放探究性试题中。开放探究性试题的答案应当精选史实、揭示规律、升华认识。如果善于思维、惯于总结, 貌似高深莫测的设问, 就可以成为得心应手的得分点。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二战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营者革命”, 使管理日益科学化。

4.变式练习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斯民之苦暴税久矣, 有积累莫返之害, 有所税非所出之害, 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意思是说, 历代税赋改革, 每改革一次, 税就加重一次, 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 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按统一标准征税。

现代有史学家把 “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 即: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 两税法+ 杂派= 租庸调+杂派+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

通式:bn=a+nx。

———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运用所学知识, 解读材料中通式的各要素, 并进行简要评价。

【解析】此题是以“黄宗羲定律”为主题进行开放探究性设问的尝试。仅看通式容易让人费解, 因而必须重视套用历朝税费改革的推理过程。对于拥有数学归纳推理基本知识的考生来说, 细读前三个例式, 结合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改革免役钱法、明朝一条鞭法等历史概念, 可逐项解读通式的组成要素。评价则应从文科研究可以借鉴理科方法的可取之处、但无法严格量化运算两方面进行。

上一篇:高一学生开学日记下一篇:活出不一样的自己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