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苍凉作文

2024-05-06

岁月苍凉作文(共10篇)

篇1:岁月苍凉作文

八月,苍凉了岁月作文500字

Part1默然

繁闷冗长的夏季,总是夹着淡淡的花香,以及丝丝的忧愁,但,于我而言,除了冰冷,还是冰冷。不知所措。站在偌大的广场中心,正午的太阳,毒辣辣的阳光,在头顶上方张牙舞爪,放肆着,似乎想穿透我的灵魂。突然,想知道这副躯壳下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看看这皮囊下躲藏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家伙,——无疑是一个丑陋、自私,虚伪而又懦弱的笨家伙,还有恶心。对,就是恶心。经过广场的人,向我投来各型各色的眼神,我很反感,那是讽刺、讥笑、不屑、鄙视、以及同情。我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同情,我不需要同情!我回给他们的是一个凛冽的眼神,随之是一个默然的背影,绝尘而去。

Part2夜未央

夜,如约而至,偌大的东莞,在黑夜的笼罩下,深沉而压抑。此时,我倒有点错觉,仿佛这座陌生的城市,有点王家卫电影里,深夜里伫立在窗前的张曼玉,点燃一根香烟,颓废到天明的`韵味。然而,错觉,始终是错觉。东莞,越是平静,越是灯红酒绿,奢靡不断。夜,越来越深,一种奢靡的气息,充恻着城市上空——东莞,是不夜城。凌晨4点,站在狭窄的阳台,望着夜幕出神。我不是张曼玉,没有她那份潇洒,也没有她那份孤清,我有的,只是颓败、有的只是落寞,以及反反复复的小情绪。盯着天空的眼睛,突然有点发涩。夜,是思念的温床。突然很想那一座城市,以及那一座城市的某些人。东莞,跟那座城市隔得太遥远,太遥远,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思念、思念、思念、思念……嘴边,反复念着这两个字。眼角突然有点湿润,眼里有点闪烁,像启明时的星,明明灭灭,若隐若现,忽而又黯淡下去。还没天亮。仍是一派死寂。夜,将远方吞噬得尸骨无存。望着远方,眼睛里时无尽的空洞。在黎明之前,有一滴泪水,滑过脸庞,滴落在地板上,声音,异常清晰。那是,思念在蔓延……仍是无底的眼神,没有焦距。岁月,曾几何时变得这么苍凉?——可,到底是谁,苍凉了岁月?

篇2:岁月苍凉作文

风风雨雨是常事,云云朵朵是故事。有风有雨不一定有云朵,有云有朵不一定来风雨。几许烟雨自有由来,几缕浅思风尘淡行。流水的红叶,飘香的花照,人在沧海中,桑田淡泊里。

修一世的善良,播一生的大爱。一壶暖茶品出了禅意,一朵云彩体会了潇洒,一朵红花看淡了生命。

篇3:彭德怀三线建设苍凉岁月

很多年后,77岁的王春才回忆起与彭德怀三线建设时期共事的日子,仍是思绪难平,他是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在他的案头上,整齐摆放着他所著的四版《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一书。

作为一代开国元帅,彭德怀驰骋沙场、金戈铁马的形象深入人心,最后含冤而死让世人痛心无比,遗憾不已。然而,彭德怀在三线工作一年多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彭老总将他一生战斗工作的最后岁月留给了中国大三线这片热土,他是忍辱受命,出征三线,虽然深处逆境,他巡视的足迹仍然踏遍三线的座座大山深沟,带动了全国人民积极支援三线建设。”王春才对《小康》记者说。

1965年11月底,彭德怀受毛泽东委托出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此时的王春才在西南局国防工办从事三线建设军工协调工作,成了彭德怀手下的一兵,见到了敬重多年的元帅,王春才却多了一份伤感,那位有着“谁敢横刀立马”豪气的彭德怀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更多时候留给人们一个苍凉而孤独的背影。

“臭了还可以香起来”

1983年第5期《人物》刊登了王春才写的《多亏贺老总捅了一棍子》一篇文章,得到了原西南三线军委军工局局长徐奕的关注,徐曾经是贺龙的警卫武官,他立即约见了王春才,鼓励他既然能写好贺龙,也能写好彭德怀。 “我们提供情况,你来写,让我们一起用西南三线故事为彭老总补碑。”

一语点醒王春才。在此后的多年里,他采访了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秘书綦魁英、警卫参谋景希珍,以及当年100多位“三线人”,搜集到第一手彭德怀在三线资料。然而采访的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艰难,100人中有人因为当年愧对彭德怀选择了逃避,更多人对那个年代心仍有余悸而选择了“谨慎”。

历史终究是最公平的。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罢官去职。他把崭新的蔚蓝色元帅服及几枚勋章上交到军委办公厅,默默收拾起一支左轮手枪、一枚红星勋章离开了中南海永福堂,去到京郊一个叫挂甲屯吴家花园的地方,在那里开垦荒田,过庶民生活。

时间一晃就是6年。

1965年9月11日,党中央的一个决定打破了彭德怀本已平静的生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彭真亲自约见彭德怀,向他转达了毛主席希望他去西南抓三线建设的建议。彭德怀感到非常惊讶,当即坦率表示自己缺少这方面工作经验,难以胜任,更重要的是,自己已经是一个政治上“臭”了的人,谁还会听他的话?当天晚上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下决心当一辈子农民。

这个决定让毛泽东颇感意外,他决定亲自找彭德怀谈一谈。

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位老战友终于在北京中南海又相见,两双大手紧紧相握。

坐下后,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彭德怀也点了一支。

“记得你好像早戒烟了嘛。”毛主席笑着说。

“是戒了,庐山会议又抽上了,很凶。”彭德怀深深吸了一口气。

“你这个人哪,还是那个犟脾气。你去三线也许会搞出一点名堂来,将来还可以带兵去打仗,以便恢复名誉。”毛泽东说。

“我已经被批臭了,还是不去好,在庐山会议我给你做过三个保证。”听到“名誉”二字,彭德挤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

“哪三条?”毛泽东问。

“在任何情况下不做反革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自杀;今后工作不好做了,劳动生产,自食其力。”彭德怀说。

毛泽东微微点了点头:“你说的后两条保证我记得,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来,也许真理还在你那边,你也不要发牢骚,臭了还可以香起来嘛!”

彭德怀心里微微一热。

“你搞军事这么多年,三线建设与军事有密切关系,让你到三线任副总指挥,对你没什么保密的,你想看什么地方就看什么地方。德怀,你还是去西南吧!”

所有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主席,我听你的,去西南!”彭德怀响亮回应。

多年后,彭德怀还时常和身边工作人员讲起那次和毛泽东会面的情景,在他看来,那次谈话后他卸下了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三线。

“在内部监控之下使用”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怀到达成都,落脚永兴巷7号,头几天精神很愉快,每天听完工作汇报就打拳散步品尝美食,他还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当头一棒。

12月4日,彭德怀偶然翻阅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气得一拳击在了报纸上,彭德怀认为这是在影射自己。他大口地抽着烟,在屋里来回踱步。他隐约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事实上,彭德怀的感觉是对的,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对陈伯达等人说:“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彭德怀来到成都时,大三线的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三线的整体布局大体已经确定,邓小平、贺龙、彭真、薄一波等人都亲自到过三线视察。彭德怀到任后,花了五天时间听完三线负责人员的专门汇报后,谦虚地说:“我没有搞过工业,对三线建设是外行,我是来学习的。”

实际上彭德怀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没有实际领导工业经验,但军事家特有的战略眼光和缜密思维还是让他一语中的道出了三线发展方向。

“纵观全局,应该突出‘一点、一片、一线’战略,集中力量保攀枝花建设,在大西南地图上,这是一个点。”接着他转过身,指着挂图说:“成昆铁路、贵昆铁路是通向攀枝花的大动脉,与攀钢要同步建设,这是一线,贵州六盘水煤矿基地的建设要跟上,与其配套的电站及其他国防工业项目也要跟上,这是一片。”听者连连点头,彭德怀希望尽快可以到三线各工地看看,“我彭德怀也67岁了,还想拼命干一下,只要我们苦干几年,就会打开三线建设局面。”

作为一代元帅和曾经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在三线却只是分管煤炭、天然气、水电工作的“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并且不是常委,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对于这一点,彭德怀也有所察觉,因为他发现从来没有人敢单独向他汇报工作,而且建委各局向他汇报工作时,唯独没有汇报军工规划建设情况。

这并不是简单的遗忘,1965年冬天,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重庆渝州宾馆召开的工交系统领导干部会议上,转达了中央对彭德怀三线工作的任命后,曾若有所思地说:“他的指示你们觉得不合适可以不办,三线军工就不要接触了,群众也少接触。”西南局还确定了一条原则,有关军工生产建设的会议不让彭德怀参加。

王春才从那时起心里就有疑问,当日后他有机会拜访原西南三线建委第一副主任程子华时,终于解开了心中那个谜。“彭德怀到三线建委,干什么工作,分管什么业务,我们做不了主,都是中央决定的。”程子华说。这句话在原西南三线建委常委、原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朱光那里也得到了印证,朱光向王春才回忆说那时候他向彭真建议让彭德怀分管三线军工,彭真回答说:“他管得了吗?”

尽管彭德怀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都深埋在了内心,原西南三线建委第四副主任钱敏在接受王春才采访时说:“彭德怀同志很大度,从未提过他分工的事。”“1966年3月,西南三线建委在锦江宾馆大礼堂召开了三线建设工作会议,彭德怀副主任很守时,每次提前到会,我总是见他一人空坐在椅子上,心里很不好受。”王春才回忆道。

程子华、朱光、钱敏都曾经是彭德怀的部下,此刻又可以与彭德怀在三线共事,都觉得惊喜激动,他们都很尊重曾经的老领导,让他们感动的是,彭德怀尽管不直接接触军工工作,但仍然心系军工建设,他曾经对朱光表示:“老朱,你放心,兵器工业哪一块用电用煤我保证供应。”

“彭德怀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安危,在没有平反的情况下,到西南支援三线建设,但是在三线他没有得到重用,他是在内部监控之下使用的。”王春才感叹道。

英雄末路的身影

1966年初,彭德怀决定去成昆铁路沿线看看,那是他曾经血洒战场的地方,他对那里饱含感情。成昆线被喻为“早穿棉衣午穿纱、风气飞沙天变黄”,沿线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其修建难度在世界铁路修建史上都罕见。

1966年3月22日,彭德怀坐在颠簸的汽车上到达了成昆铁路峨眉山段,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很多三线单位负责同志在此迎候,邀请他视察。这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3月24日,彭德怀一行来到了乌斯河隧道,如雷的掌声响彻漫山遍野。透过望远镜,彭德怀看到了峭壁上的人影在向他欢呼,他激动地回应:“你们干得很顽强,我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意!”接着,他踩着泥浆走进了3000米长的隧道。

彭德怀敢言的性格一点没变,他一针见血指出了花果山煤矿存在的弊病,在那个报喜不报忧的年代,人们都为他捏把汗。这只是彭德怀三线视察工作的缩影,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三次长途视察,足迹遍及四川以及贵州20个县市,15个工矿企业区。

在1966年5月下旬视察完川东大足重型汽车厂工地后,他突然接到西南三线建委的电话,让他马上返回成都,学习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正如彭德怀之前所预料的,暴风雨还是真真切切地来临了,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一场批判会正等待着他。

西南三县建委局级以上干部20多人的批判会本来开得并不热烈,大家都有点儿心不在焉,最后在一个西南局负责人的引导下才勉强找出一些批判理由,大抵都是“你彭德怀是老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贯反对毛主席、反党,到西南后仍不知悔改,给群众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反复争辩后,彭德怀悲凉地留下了一句:“我已经是政治上的僵尸了,有什么好批的!”

“我永远都记得他在永兴巷、玉沙路背着手,看批判他的大字报的场景,英雄末路的身影让人感到心痛。”王春才说。

在造反派的冲击下,西南局与三线建委机关已不能正常运转,彭德怀在困惑中致信毛泽东,在信末他表示:“西南局和三线建委对我很不信任,怕我扩大个人影响,既然如此,请求去参加农业生产。”最后他感叹道:“我现在能见到毛主席就好了。”

然而,彭德怀这封信并没有使他得到毛泽东的保护,在江青的指挥下,一个“揪彭兵团”成立了,很快到了成都。

1966年12月22日凌晨三时,寒风凛冽,一伙红卫兵翻墙进入永兴巷7号,红卫兵不顾綦魁英、景希珍的指责,大吼道:“彭德怀!跟我们走一趟!我们不会伤害你,有问题要和你谈。”

让人意外的是,彭德怀从容地穿上了衣服,坐上了红卫兵的大卡车,向东郊成都地质学院驶去。钱敏立即把这件事上报周恩来,周恩来迅速指示,让成都军区派人与红卫兵一同坐火车护送彭德怀回京,要绝对保证彭德怀的安全。

在火车上,红卫兵又对彭德怀进行了审讯式的批斗,当乘客认出彭德怀时,都在感叹曾经的一代元帅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在北京含恨辞世,遗体很快被运走,秘密火化。

四年后,人们在成都东郊火葬场的骨灰寄存室找到了彭德怀的骨灰,姓名那一栏填着“王川”,编号“273”。

1987年12月25日,王春才在北京中央军委彭德怀传记编写组顾问浦安修家中,将化名“王川”的彭德怀骨灰寄存单原件小纸条递给浦安修,老人很坚强,戴上老花镜,良久地端详着那骨灰寄存单,面露沉重之色奋笔为《彭德怀在三线》一书题词曰:“人间毁誉淡然对之,身处逆境忠贞不矢。”

(文中相关史实援引自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一书,王春才著)

链接

1964年 “三线”建设

篇4:苍凉中学生作文

苍凉,词典里解释有四:一是寒凉,一是苍茫凄凉,一是凄惨,一是形容诗文字画的苍老朴素,英语名人名言。我的理解,是一种姿态。潮汐漫过堤岸的姿态,晚风扫过辽阔平原的姿态,石窟内缄默了千年的雕塑的姿态。

有时候,在梦里,我站荒岛环顾四周。花不是花,路不像路。分明是真正生活过的地方,仿佛身在别处。这种感觉让人由衷不舒服。或者在此地此刻,硬实的泥土下面,就掩藏着一些关于记忆的机密,被时间熔化,变形,锻造成为另一处陌生的风景。

并非寻访者。倘若要我说出真实的存在,印象里也能搜索出一两处。但并不想强迫自己去探究。真、假、对、错、虚、实。这些对我已经毫无意味。我端定,看生命被卷进一道道的工序里:加工、打磨成为一颗坚实的种子,再从我的掌纹间掉落。它背离想象很远,好吧,我承认我耿耿于怀――直到后来,我站在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楼底部,这座楼房从砌造之日就被钉上了爆破的标签,我仰视它、贴近它、抚摸它,它的命运就是我命运的写照。殊途同归。总有一天,我鼻端充斥的`气息,会将生与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世界大同,而我归于寂默,英语名人名言。

夏季降临时候,我手持断弦,穿过狭窄的背街长巷,听风在巷子深处呼吸。我想起那个孩子,身形瘦小,倔着脸一言不发,和我一样穿行在长巷。来来往往,周而复始。她总是勾着头,眼里是我看不清楚的蒙蒙雾气。在那样的黄昏,长巷里满是细密如荒草蓬勃生长的阳光,她从我的身旁经过,像一朵飘过的蓝莲花。我是否对她产生窥视的欲望?我瞄见自己的坚定与快乐,竟是生生地匍匐在她的背影上,随她摇曳的步伐一并散开去了。

那个夏夜恍然若梦。是清醒地走着,边走边仓皇回望的。我总是想象她从我身后突然闪现,带一点狡黠的光亮。街灯一盏盏地寂灭,我仍然孤单,宽大的袖袍挟裹的,仅仅是我自己。

篇5:岁月苍凉作文

梦起,缘生。你可愿陪我看尽长安叶落,繁华苍凉。

你是大唐长孙,太宗长子。那一年玄武门之变,李渊传位于李世民。你成了大唐太子,被无数人期望的目光注视,你是储君不二人选。可突来的腿疾,让你不甘,母亲的离世,更带走这宫城留给你的最后一点温情。你被这身为储君而背负的厚望,折磨到发狂,被束缚的心一点点放纵。你愈发放肆的行为,引得朝野议论纷纷,该来的终是来了,齐王李佑谋反。东宫被牵连。你父皇大怒,将你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你抑郁而终,那日,太宗下旨为你罢朝,以国公之礼葬之。你还终是让你父皇失望了,从此只得一座坟茔向西北而望,可长安依旧笑繁华。

那一年你一袭白衣胜雪,执剑而往,一首《蜀道难》让贺老金龟解酒,称你为谪仙,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你是如此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是如此的狂傲。但偌大的长安却容不下你的豪情,你被玄宗赐金放还。一首《将进酒》,你散尽千金。成也金樽,败也金樽。你是盛唐一匹脱缰的野马,你的狂傲不羁是后世每一个人心中脱离藩篱的一个梦。

那一年,你怀一颗少年心,进京应试一句“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写尽开元盛世的繁华。可政治永远不像它表面那样单纯。官官相护,官场倾轧,一次次打击了你,张九龄的离去更让你对官场彻底失望。你不顾形势凶险,一句“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你被贬凉州。再次回京,你发现它不再是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了,你心灰意冷,放空自我,一心钻研佛学,隐于朝堂之中,度过了苍凉的晚年。你是大唐一颗温润光洁的珍珠。只身玉立在熙熙攘攘的长安,便已站成了大唐一道最迷人的风景。

你是大唐的女儿,玄宗的梅妃。你是痛苦中的美丽,绝望中的微焰,无凭可依,却又那样真实。曾经,你是明皇心头的一点朱砂;曾经,满园梅花散落成雨。但不久杨贵妃恃宠入宫,七月七日长生殿,许下一世长安的誓言。但你却只是在上阳宫漠然的听着,终于,六军不发明皇束手了,杨贵妃死了。歌近尽了牡丹,闹罢了笙歌。冬天来了,你的梅花终于开了,傲然的站在风里,衬着繁华尽后的长安,落了满地苍凉。

如今,大雁塔依旧矗立,可长安却失了大唐的身影;

如今,西安依旧辉煌,可世间再寻不到大唐的繁华。

篇6:握一把苍凉诗歌

尘封的幽怨已渐飘散

不去辨清是否融入空气

窗外的阳光有种刺痛感

也许重生就会有削骨的感觉

青春,不经意走远

带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带着天长地久的誓言

带着离别的情缘

走得如此悄无声息

风雨中,无人理睬我的叹息

我如此惆怅,任岁月白了我三千青丝

雨巷里如丁香般的女子不见了

满含深情的诗篇已不再残存

记忆的断层让往事成了白纸

不曾想忘,却不得不忘

疮痍的心已将过往消逝

再见时,你的面容已无法记得

今日我优雅的转身

正如你当年的绝决

曾经有过太多的理由

让自己为爱跋涉,为情等待

如今却没有一个借口

挽留一份过往

过去只是一场梦

冬天的誓言会在春天里消失殆尽

只有自己强迫自己醒来

记忆那个阴暗的角落

悄悄吞噬本已受伤的神经

多少脆弱的弦就这样断了

不想让人知道

那个曾经把你捧在手心的人

是他把你扔在绝情谷

找不到来时的路

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借口

来缝补千疮百孔的伤口

挣扎只是想多赚一点阳光

但这也已成一种奢望

多少次寻找

多少次跌撞

多少次受伤

黑夜里常纠结着发狂

总是期待有个拐角

让疲惫的心能够稍作喘息

岁月吹老了生命

光阴还是自顾自的向前

多少的感叹来不及写在纸端

多少的无奈烧红了双眼

惆怅的文字蘸满了冰冷的墨汁

远方,未来有多长

是否有故事演绎我的寂寞行程

是否有命运的诗篇为我重新而作

旧事已然发黄

我和你那段缘分

三千痴缠已了

挥挥手独自带上影儿上路

把自己搁浅在沉默的时光里

让时间成为治愈伤口的良方

还我一个完整的灵魂

看淡每一段过往。

春绿秋黄

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才能把不堪丢在远远的背后

不知道还要难过多久

才能让久违的情花重开在心头

不想零落,却止不住热泪两行

独念风凉叶落肩头

我该用什么承受这份沉重的离别

明年枝头是否还能见到今日的忧伤

故事还将上演

只是主角不再是你我九

人生如烟如梦

一切都将随风飘散

心结只待慢慢化开

也许世界还是素白

但有期待就会有希望

角落里开出最美的花朵

摘下别在发间

篇7:古老的瘟疫弥漫在岁月的苍凉里

人与老鼠的战争

让我们先从鼠疫说起。

鼠疫就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野鼠和家鼠)和它们身上的蚤类携带该病菌,并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流行性鼠疫,全球性鼠疫发生过3次,死亡人数过亿,不少城镇灭绝。据文献统计,死于流行性鼠疫的人数,超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无怪乎人们惊恐地称这种疾病为“黑色妖魔”。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时值埃塞俄比亚的查士丁尼王朝,此次流行便以“查士丁尼瘟疫”之名载入史册。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1346~1665),其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十字军远征,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但不少史学家认为此次流行可能起源于中国西部、印度、中亚和俄罗斯南部,上述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古老的鼠疫疫源地。

而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一位做香料生意的意大利商人,拥有一艘专门用来运送香料的船只。迷人的香料,使许许多多老鼠闻味而至。1347年的某一天,意大利商人的这艘满载着香料的船只来到黑海港口,停靠在热亚那的一座仓库旁边。是长途跋涉累了,还是久住船上需要换换地方,船上的老鼠竟然都跑到岸上,进入了仓库。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许多,这位意大利商人也没觉得有何奇怪。谁会去理会老鼠上岸呢? 但过了一段时间,热亚那的居民相继患上了淋巴结肿大的病症。人们惊恐地发现自己的皮肤上居然长出了深色的疙瘩——“黑死病”可怕的色素点。

没过多久,这种病迅速地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鼠疫流行了整整300年,欧洲人民在惶惶不安中度日。这次鼠疫大流行,使得欧洲不少城镇人口灭绝,死亡人数高达2500万,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做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1个月后竟达8000人。著名文学家佩皮斯在1665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的天哪!大街上没有人走动,景象一片凄惨。许多人病倒在街头。我遇到的每个人都对我说,某某病了,某某死了……”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销声匿迹,鼠疫流行才随之平息。

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死病”。作为黑死病的间接后果,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随着瘟疫瞬间就被摧毁了,人们不再相信天主教宣扬的上帝拯救论,随之促成了宗教改革,和后来的宗教战争。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就在这次鼠疫大流行中,中华大地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光绪年间,香港流行了一次严重鼠疫。“鼠疫传至香港,华人染疫而死者超过2000人,离港避难者多达8万人。”1892年5月,“鼠疫由广西、粤南地区传至广州。”1894年3月,“广州鼠疫大作,初发于城南南胜里,不到十日蔓延全城,死者数万人,全城陷入恐怖景象,历时半年始息。”1910年,我国东三省发生鼠疫。“满洲里首见鼠疫,病死人口,旋由铁路线,传至哈尔滨、长春、奉天等地,又入侵直隶、山东。”据不完全统计,这次鼠疫流行夺走了5到6万人的性命。

19世纪末,医学家找到了引起淋巴肿大和出血症的真凶,这就是由老鼠带来的鼠疫杆菌。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链霉素、磺胺药类,鼠疫便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但是,1994年9、10月间,鼠疫又在印度爆发。被蔓延的鼠疫吓得惊恐万状的30万印度苏拉特市民,逃向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病菌和恐惧心理带到了各地。不到两周的时间,这种可怕的瘟疫已蔓延到印度的7个邦和新德里行政区。专家认为,苏拉特市极为肮脏的环境导致流行性鼠疫暴发,该市每天清出1400吨垃圾,垃圾遍地为老鼠的繁衍、滋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这场鼠疫,不仅造成生命和经济的严重损失,印度政府努力打造的现代化形象,也因为鼠疫的流行而遭严重打击。

有科学家预言:“人类传染病总体上朝着消灭的方向发展”,但印度鼠疫的流行,表明这种瘟疫并没有绝迹。

人类征服天花的道路

另一种恐怖程度可以与鼠疫相比的传染病是天花。

几个世纪前,世界上大约60%的人口受到天花的威胁,1/4的感染者会死亡,大多数幸存者会失明或留下疤痕。幸运的是,天花现在已被人类彻底消灭,成了第一种、也是至今惟一一种被消灭的传染病。

天花危害人类的历史可能比鼠疫还要久远。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有有关天花疾病的记载。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5个人中即有一个人脸上有麻点,甚至连皇帝也无法幸免。据载顺治皇帝即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护侍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父皇。法皇路易十五、英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美洲的天花,是16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载公元1872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座城市就有2585人死亡。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在1.5亿以上。在俄国,从1900年到1909年的10年中,死于天花者竟达50万人。

十五六世纪,西班牙人把天花作为武器输入了美洲,方法是将病人的衣物毯子等送给印第安人,然后任其传播,这次瘟疫的后果是摧毁了印加、阿斯特克这些超大型的美洲帝国。所不同的是美洲大陆比欧亚大陆更加封闭,人的天然抵抗力更低,社会也没有旧大陆的一些医学、体制和风俗上的防疫手段,比如把病人连房子用具一块烧掉等等,因此造成的损失更为可怕:印第安人口从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前的近2000万锐减到几十万。这是世界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晋代科学家葛洪所著的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其流行情况:“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近人根据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推断此病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我国的,因战争中由俘虏带来,故名“虏疮”。

最早防治天花的方法,是中国人发现的人痘接种法: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而后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不久便传到了国外。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中国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公元18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蒙塔古(1689~1762) 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效果很好,颇为感动。由于她的兄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她决定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1717年在大使馆外科医生的照顾下,她的儿子接种了人痘。事后,她把成功的消息写信回国告诉了她的朋友。1718年6月蒙塔古夫人返英后,又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起来。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18世纪初叶,非洲北部突尼斯也开始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洲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堀江元道两人。公元1752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法在日本也流传起来。

18世纪,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后,在英国流传达40年之久。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琴纳(1749~1823)幼时也种过人痘,后来他在行医过程中,通过挤牛奶妇女的经验知道: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了。琴纳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接种牛痘法。公元1805年,种牛痘法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

20世纪,由于接种牛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天花病毒越来越无处藏身。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的梅尔镇发现了最后一例天花。1980年5月,第23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

流感百年肆虐史

流感是一种并不起眼的小病毒,但它的危害却是巨大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流行性感冒流行的记载。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万人死亡,惊慌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是行星带来的厄运所致,所以将这种病命名为“Influenza”,意即“魔鬼”。今天,虽然科学已经证明是流感病毒感染所致,但这个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

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广泛,死亡率高,造成严重影响。但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要数1918年的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

1915年春,英格兰就发现了零星的流感病人,到1917年,欧洲大陆也发生了少量的流感流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不断扩大,到1918年美国被卷入战争,大批运输船将美国士兵从大西洋彼岸运到欧洲,在这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期间,从阿拉斯加到美国本土的流感病毒在美军士兵中肆虐。据记载,一个兵营就有500多人患流感倒下,患病死亡的就有50多人,幸存的士兵又将流感病毒带到欧洲战场,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流感大流行。这次流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人数为50385人,而非战斗死亡人数为5586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患流感死亡。全世界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的死亡总数。

1918年流感大流行后,世界平静了一段时间。1957年,流感再度在全世界大肆狂虐,它越海跨洋,势不可挡。这次流感起源于我国贵州省,突然南窜,两周后骚扰了亚洲的所有国家,接着又在澳洲、美洲和欧洲登陆,漫游了无数国家。从这一年春天到秋天,全球共有15亿人患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孩子死于这场灾难。

1958年试制成我国首批流感疫苗,并在人体接种取得了良好免疫效果,这样我国自己研制的流感疫苗终于诞生了。

1968年,流感从我国的香港开始流行起来,然后向四周扩散蔓延,最终再次席卷了全世界,以至于医学家们将这次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命名为“亚洲甲型香港株”。

1977年11月,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流感,从病人鼻咽部取出来的分泌物,立即被送到了英国和美国的病毒学研究中心,让病毒学家们来进行检验。这一次,警钟又被敲响了!一种被称为甲型流感病毒的新毒株——澳大利亚型流感病毒出现了。

自1968年以后,世界范围的流感几乎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1998年~1999年在英国发生的流感使医院内人满为患,病床短缺,手术床被占用,手术被迫取消;殡仪馆、停尸房爆满,葬礼被迫取消。

最近一次是在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爆发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10万人就有861人感染。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1998年至1999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26.49%,非高峰期也有10%的发病率。

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基因为了不断适应新环境可以迅速变异,人们很难制造出一劳永逸消灭这种病毒的疫苗。目前流感的周期性流行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霍乱8次世界性大流行

霍乱是“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这种叫做霍乱弧菌的菱形细菌,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它能够寄存在肉类、牛奶、苹果等食物上数天。是发病急、传播快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生物型霍乱的地方性流行区,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在1817年,一种特别严重和致命的霍乱病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突然流行。在此后的15年中,霍乱向西传到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与较早发生的黑死病相似,它是通过旅行者、商人和水手传播的。报道说,霍乱开始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波斯传到欧洲后,欧洲人开始惊慌起来。到1830年,霍乱已传到俄罗斯,因而有些欧洲国家试图限制旅行者入境。在英吉利海峡,英国军舰拦截从疫病流行地区驶来的货船。但是霍乱病仍在蔓延。到1831年,霍乱病传到英国,致使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然后船舶又载着霍乱病菌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

霍乱迅速流行而事先没有预兆。在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用什么药物来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得了此病便活不成了。据统计,在1830年的霍乱爆发时,每20个俄罗斯人中就有1人死亡,每30个波兰人中也有1人死亡。到1832年,霍乱才逐渐消失。在19世纪,霍乱又多次流行,但不再有如此毁灭性的影响。

对于19世纪初的人类来说,这种可怕瘟疫发生、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宗教领袖们把病魔的蔓延看做上天对“人类的傲慢”所做的惩罚,许多人为自己的“罪孽深重”而祈求宽恕。当患者从肠痉挛到腹泻,到呕吐、发烧,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面临死亡时,人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但就在灾难和恐惧中,人类也开始了科学探索。在1883年的第5次霍乱流行期间,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了病原体霍乱弧菌,并提出了判断疾病病原体的科赫法则,这一系列的杰出工作使他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奖。

从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共发生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我国。

自1961年起,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开始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向毗邻国家和地区蔓延,波及到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350万以上,称为霍乱的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

1992年10月,由非o1群的一个血清型——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某些地区,至1993年4月已报告10万余病人,现已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有取代埃尔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将其称为霍乱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1997年7月,霍乱又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营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

篇8:苍凉的辛酸

趴在窗前,不知是雨下的过大还是什么

泪水,浸湿了眼角

我说,我又想起你了

你曾经说过,会给我一个独一无二

我最爱的栗子糕,你会一直为我买来

我以为,我会一直幸福下去,做她们眼里永远羡慕的女孩

可是,最后有一天我才发现,你,已经离开我好久了

我任性,自私,想把你永远留在我身边

做我的永远

可是后来,赫赫,我想笑,想大笑

再很久很久的以后,我终于可以释然了

我曾经以为你会永远当我的永远

但是后来我才发现

喜欢一个人就是开始叫做会永远一起

后来叫做自作多情

赫赫,我知道我爱的是人渣

那又怎样,爱过痛过

我开始疲倦了

我累了,没什么

你走吧,尽管你不知道我喜欢你

而我,一直在扮演一个笑话…………

篇9:苍凉阅读附答案

①认识塔里木河,我收获的却是苍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了“苍凉”两个字的释义:凄凉。其实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不错,苍凉里是包含着凄凉的成分,但不能因此就把苍凉与凄凉一锅煮了。以我的真实感受,凄凉不过是心灵里一块缓慢融化的残冰,而苍凉就如同置身于一片迷茫、空旷的雪原,你很难确切知道它的边际在那里。

②塔里木河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本来,在我的西部之旅中,是没有塔里木河的。不是我不想见识这条西部最长的河流,而恰恰是因为它实在太长,使我望尘莫及。

③那是五月初,一场沙尘暴刚刚谢幕,烈日便在大漠堂而皇之地登场。那天,我兴冲冲地向罗布泊中的楼兰遗址贸然前行,不料,车出米兰镇不远即被路卡强行拦阻,多年积存的那么一点心愿陡然落空,不觉怅然弥怀。于是,我只好抱着舍而求其次的想法,转道去了塔里木河。

④眼下正是高山冰雪消融的季节,按说,靠雪水滋养的塔里木河该是血脉贲张的。然而,当我翻越一座沙梁又一座沙梁,直到抵达一处凹槽形的地带时,陪同的向导这才把真相端给我:这就是塔里木河。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心里直犯嘀咕,塔里木河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呢?是不是向导蒙骗了自己?向导见我神情不爽,反问道,你说塔里木河该是什么样子?我哑然。就在那一刻,我心中萦绕已久的梦突然间破灭了。我怔怔地站在河岸的沙丘上,半天都没有醒过神来。

⑤于是,我不得不接受眼前与想象反差极大的现实,开始打量这条早已枯竭的河流。尽管当时沙漠中的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但是,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和旷世的苍凉扑面而来。在下心里想,与其说我来领略塔里木河的雄姿,倒不如说是来凭吊它的亡灵。

⑥这里,我不妨用战栗的目光勾勒一幅苍白的.素描:宽不过百米的塔里木河,如同一条干瘪而扭曲的血管,自西向东,从沙漠里来,再到沙漠中去。没有水。也没有飞鸟。河底偶尔可以见到一小片潮湿的沙土,上面长满了瘦弱的芦苇和罗布麻。河岸即是一座座不规则的沙丘,它们从南北两个方向楔入河床,窄一点的地方即将完成合龙。靠近河道的两边,是大片的胡杨林带,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死亡和正在死亡,然而一棵也没有倒下,全都以站立的姿态晓喻生命的坚强。胡杨林外,点缀着一些红柳、芨芨草与骆驼刺的影子,即便是万物争荣的五月,它们仍然摆脱不掉死神的纠缠。更远处,便是连绵不尽的沙山了。

⑦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行。

⑧令人费解的是,作为本地人的向导,心情反而比我显得轻松多了,他先是坐在胡杨的凉阴下过足了烟瘾,然后便像一只跳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的。我问他找什么,他说找“钱路”啊。我不解,又不必细问,只能姑妄听之。此人后来告诉我,他早年就在这一带放牧,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塔里木河彻底断流以后,牧放不下去了,于是他就打起了那些死去胡杨的主意,用枯木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佛雕,远销到东南亚,生意可好着呢。尽管他说话时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还是感到震惊,为其对一条河流的死亡熟视无睹而震惊,更为人类的贪婪而悲哀。600多千米长的塔里木河如今已变成一具骷髅,人们还不肯放过它,仍然还在不断地从死者身上搜刮剩下的那么一点点财富,人性之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⑨对于塔里木河,我虽然没有直接承受过它的恩泽,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为一条河流的灵魂祈祷,又何尝不是在为我们自身的宿命超度和祈祷呢?所以整整一个中午,我的心境都是苍凉的,像一个失魂者,在塔里木河边徘徊。此时,我也在寻找,一把牧人丢弃的羊铲,一只用来盛水或酒的瓦罐,都能引起我的无尽遐想。后来我在一个河流拐弯的地方,偶尔发现了一只独木舟,舟身几乎被风沙掩埋,只露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不知道它搁浅于何时,更不知道谁曾划着它在流水间穿行,但是我敢肯定,这个独木舟和它的主人曾经与塔里木河相濡以沫,想必也像我一样,曾有过美好的憧憬,痛苦过,也快乐过。然而划着划着,河流消失了,主人不得不弃舟而去,连一个告别的手势也没有留下。

⑩这仿佛像一个预言,或者谶语。面对着它们,我已经无话可说。一切的一切,似都包含在这无边的苍凉之中……

(有删减)

1。“苍凉”一词在文章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苍凉”一词梳理作者的思路。

2。文章第⑥段对实际见到的塔里木河情景的描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行。

(2)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

4。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作者在塔里木河感受到的是苍凉而不是凄凉?

(2 )结合全文,谈谈究竟是哪些东西让作者感受到了“苍凉”。

1。参考答案:“苍凉”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文章开篇点题,写出了“苍凉”和“凄凉”的区别;接着在交代到塔里木河的原因之后,写想象中塔里木河的情景;然后写实际见到的塔里木河情景所引起的苍凉之感;再后来写向导与“我”的苍凉之感完全不同的反应;最后写自己面对塔里木河的苍凉所产生的感叹。

解析:“苍凉”是文眼,是文章结构的线索,也是思路梳理的中心词。先大致切分文本层次,再按层次分点概括;语言要简洁。

2。参考答案:①写出了塔里木河的荒凉现状,也展现在这荒凉之中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②这与作者上文想象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引起作者下文表达反思和感悟。③也自然引出下文“我”和向导不同反应的比较,深化文章情感表达。

解析:句段作用分析,常规化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注意读懂本段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联。

3。参考答案:(1)我面对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有一种作为人类的愧疚感。祈求它不要最终消失,也为已经消失的感到哀伤。

(2)我坚信河流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河流的死亡实际上是一部分人类文明的消失。

解析:一看上下文,二要联系文本主题,三要注意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的区分,关键是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4。参考答案:(1)凄凉是像心灵里一块缓缓融化的残冰,总有一天会消融尽,而苍凉却是无边无尽的。塔里木河给我的感觉是彻骨、旷世的寒冷,看不到希望,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因而是苍凉。

(2)塔里木河的荒凉现状,人类的贪婪与麻木,人类的一部分文明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了。

篇10:苍凉伤感唯美语录

莫名其妙的世界 奋斗就是王道。

又逢秋天,封印了悲伤,典藏了回忆,起步,迈向梦想。

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反顾!

人生如烟花,不可能永远悬挂天际;只要曾经绚烂过,便不枉此生。

我在此岸,你在彼岸。两两相望,两两相忘。

你就像场戏剧,随时随地转换面具。

自此,鞠躬鸣谢,感谢你的出现。

从此、华丽落幕,你、不再属于我的世界。

时间不是让人不痛,也不是让人忘记痛,而是让人习惯痛。

想着过去的记忆,品着现在的心酸,念着未来的坎坷。

用文字寄托那一生的悲伤 、

所有的人都会为爱的人难过,只有日光盛开在最明媚的角落。

秋来艳红已逝去 冬至白雪浸相思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彼岸花,美丽而忧伤。

黄昏再美丽,终究要天黑。情已到尽头,何必苦留恋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流星雨又来临,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东西,它叫做幸福!

习惯游荡于夜间,在偏僻地小巷,寻找天使遗落的幸福

蒲公英带着我对你的思念,飘向世界每一个有你走过的角落。

你曾为了她的逃离颓废痛苦,也曾为了破镜重圆抱着她哭。

如 煙 花 般 璀 璨 即 逝 的、還 有 我 們 的 青 春 。

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

话是人说的,屁也是人放的,说话和放屁一样,都是一口气而已。

一缕阳光随风飞入你心窝、可心中总有种痛痛的感觉

绵绵的小雨,只不过更好的渲染离别的伤感

满载青春的时光,怎么说忘就忘了,那一段记不起的小时光。

花丛路人扰清梦,道是花香诱人醉。

曾经拼了命的追,如今发了疯的退…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的就会到来…

我以为我害怕的,是告别的时刻,原来,我同样害怕重逢

在这繁忙的城市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最后连经过的风景都不愿瞥一眼。

就算我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也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忧伤。

许多人,许多事,过去了,就让它成为风景。

看樱花花谢漫天转,流年轻许,谁画谁容颜,谁写谁眷恋?

初见,惊艳,再见,眷恋,三见。依恋。不见,失念....

保持我的微笑,继续我的骄傲!

如果时光能倒流,有些东西就不那么珍贵了。

---唱罢半生浮尘曲,流连今世解语花。

你不必逞强不必说谎懂你的人自然会知道你原本的模样.

一颗流浪的心忽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歇的去处。

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灰暗的尘埃。

强迫自己忘了他,办法很简单就装傻。

我没有畏惧即使我一直是一个人。

不多言语久伴而不离.

浮光掠影,淡淡的,染去那悲凉。

你可否在黑夜中向我伸出手带来一丝光

我跟着时光走,却让青春离我而去。

复杂的社会 纠结的人群 悱恻的人心

谁愿与我为友哪怕我不善言辞不苟言笑无利可图。

上一篇:劳务队结算管理办法下一篇:服务企业满意度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