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2024-04-30

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共8篇)

篇1: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党支部是我党的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党支部的工作在整个党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党建工作抓得好坏,对于党支部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是否能开创新局面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加强党支部先进性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做好“十一五”开局之初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党支部的客观需要。在这里着重谈一下健全支部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重形象,塑立党员表率形象。党支部党员所处的地位、环境和其工作性质、职责,决定了党支部党员干部更应率先垂范,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中心现有党员20人,支部书记多是兼职,而且倾向年轻化。加强思想宣传、理论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为够建和谐队伍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所以,党员素质的高低,为人民服务质量的好坏,党建工作是否制度化、规范化,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党支部党委中心工作,抓住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把握方向不 1

错位,积极主动不越位,履行职责不缺位,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党支部的各项工作。

二是抓学习,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学习,是共产党员政治生命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和培训,才能使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与时俱进,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为保证学习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抓不懈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和干部学习培训的机制。一是党组织要为党员学习培训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党员多读、多想、多写。学习包括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知识储备和更新;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过好党日,提高党员自身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把学习培训与提拔使用有机联系起来。当前,理论学习的重点是真信、真懂、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三是抓管理,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靠自觉,也要靠教育和管理。只有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使党员的思想、行为沿着先进性的轨道前进。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党员队伍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淡化理想信念,单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的淡忘党的宗旨,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有的淡漠党的纪律,自由主义严重等等。存在的这些情况和问题表明,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迫切需要的。一是建立党员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制度,掌握和摸清党员思想动态,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激发党员身份上的荣誉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和组织上的归宿感,使党员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处处以党员标准评判自己的言行,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教育和管理要注意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避免泛泛化。要把教育管理与党支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牢记根本宗旨,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双双出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抓动力,建立健全党员激励表彰机制。对于我们每个党员来说,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党组织应该为党员创造保持先进性的环境,要给予党员自身以动力,同时也要从外部给予一定的压力。激励表彰机制是促进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动力。激励表彰机制的功能,是激发、引导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是结合落实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将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二是完善党员表彰制度,规范表彰的层次、领域和范围、避免表彰的随意性,做到公正、公开,令人信服。

五是抓纪律,建立健全党员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对领导干部手中掌握权力的监督,才能防止和减少各种错误行为的发生。首先,强化党组织监督意识,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督职责;其次,加强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纪国法教育,认真学习和贯彻《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增强纪律观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再次,突出和加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监督、发挥先锋作用的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监督、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严肃党纪,按照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和平等的原则,健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把“入口关”,同时,正确把握相关政策,疏通党员“出口”关,对极个别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将严格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客观、公正、稳妥的处理。通过监督约束机制,使党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拒腐防变、干净干事。监督越有效、有力,党员先进性的建设就越有效、有力。

六是抓载体,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载体创新机制。一定的活动方式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创新载体,是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也是长效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保证。只

有创新载体,才能提高对党员干部的吸引力,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添新活力。所以,要强化创新意识,改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制度。要积极探索一切符合党员思想活动变化规律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设计和运用科学化、多样化、实效强的新载体,切实增强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运行的生机活力。

紧紧围绕我厂“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创新实践,谋求发展”主题教育,进一步引导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创造一流的施工业绩。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具体的、历史的,与时俱进的,那么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也不是固定的、封闭的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党建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

篇2: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我乡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我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乡人大主席周爱秋同志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两次排查会议,一把手亲自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抽调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国土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三夏”、“三秋”、及元旦和春节期间,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确保农忙、节日期间的社会稳定。

2、我乡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制度:一是民兵应急分队每天安排10人值班,两名班子成员带班,每村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值班;二是机关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机关和各村进行检查;三是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司法行政系统指导,自治性解决机制发育不足,村民调委会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民间组织,这种调解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影响较大,有许多不利因素:(1)、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负担;(2)、强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3)、增加了基层信访压力;二是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农村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村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同时,在行政协调过程中,由于受“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影响,个别基层干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会采取有悖于政策和原则的协调,给群众传递“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信号,使群众大量纠纷涌向信访部门,有的还以各种激化方式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农村的矛盾纠纷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我乡一直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使排查出的矛盾全部化解在基层。

2、做好村级调委会的管理工作。村级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法定组织。要使村级调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内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乡调委会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村调解员、治保委员进行

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我乡每年都组织两次全乡综治、民调主任培训班,通过邀请区综治办领导和律师给他们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提高他们处理纠纷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村级调委会的自治性,司法行政部门要尽量放权给村级调委会,地方行政部门则在调处过程中起监督作用,保障村级调解委员会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

3、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调解员的日常工资及误工补贴,调动其调解积极性;三是建立调解奖励措施,对调解成功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村级调委会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三、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平安建设”实践中,我乡紧紧抓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这个龙头,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建立机制入手,强化领导责任,保证目标实现。

1、根据全区“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及时对社会治综合治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党委书记任主任,四位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相关站所为成员单位,并结合我乡实际,制订双江乡“平安建设”实施方案,就当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乡的总体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我乡“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对“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到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平安建设”工作一票否决,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规定,采取各种措施使工作落到实处。

3、把“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班子成员每季度专题研究、分析综治工作,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四、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1、做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建章立制,规范基层基础工作标准,2006年我乡共建设11个规范化基层组织,准备在今年完成全乡23个行政村的规范化基层组织建设。

2、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深入各村指导治保、民调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治保、民调工作制度,使治保、民调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3: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 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 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 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 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 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 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 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 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 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 二 ) 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 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 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 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 三 ) 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 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 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 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 明确范围, 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 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 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 在有关社会团体 (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 二 ) 突出重点 ,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 ,不是行政管理, 也不是业务管理, 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 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 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 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 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年度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 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 三 ) 协调配合 , 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 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 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 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 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 形成日常联系机制, 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 疏通渠道, 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一 ) 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 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 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 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 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 二 ) 发挥代表人士专业技术特长优势 ,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 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 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 三 ) 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 , 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 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 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 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 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 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篇4:健全党员评价激励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党员评价激励;长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04-01

一、基本问题

1、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对先进性认识模糊,少数党员过分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忽视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党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发展党员工作弱化,在宣传力度、组织力度方面都不够,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3、党组织活动僵化,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局限在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发展党员上,党员过党组织生活没有意义;

4、制度机制建设虚化,重经济建设轻党的建设普遍存在,党员管理、党内帮扶等机制不健全;

5、组织凝聚力量退化,部份党员不关注党组织的建设情况,一般遇到困难和问题不会找党组织。

二、主要原因

1、党员评价指标设置不明确,评价机制内容不具体,评价价值取向不明确,造成对党员的评价处于做表面文章,未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乏规范性,实效性,对党员教育和管理更多的是形式化,深入教育少,效果不明显。对领导干部领域党员教育管理多,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少。发展党员的“入口关”有待提高,“出口关”的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需尽快完善。

2、激励机制不够科学,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确保激励机制的目的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如 “七一”之类的表彰活动,定期表彰的局限性导致一些典型事例缺乏实效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也主要集中在元旦、春节、“七一”和遭受自然灾害期间,一般采取给钱给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式,帮扶的形式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导致关怀帮扶工作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三、对策措施

1、确保党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根据新《党章》党员“八项义务”的要求,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要求,结合党员岗位职责,结合机关、事业、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党支部不同类型,以及党支部内党员实际情况一一制定评价指标,使评价工作更有生命力。实现评价党员模式由虚向实、由抽象到具体评价转变;实现了由凭印象、“算坨坨账”的粗放型评价,向凭条件、看指标、反映变化轨迹的精细化评价转变;实现了由年终“一锤定音”式的结果评价,向平时与年终相结合的过程评价转变;实现了由党内“自娱自乐”式的封闭评价,向党内外结合的更加民主的开放评价转变,从而使评价更加精细、准确、公正和科学,使得对党员的先进性情况的掌握更加精准。

2、切实增添党员生机与活力。虽然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生追求的高尚情操,但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服务人民群众过程中获取正当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健全党员评价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在党员队伍管理中不但要靠建立党员评价机制,达到“伯乐相马”的目的,还要通过建立党员评价激励机制,为党员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搭建平台,激发党员的奋发向上精神,用“赛场选马”的办法在竞争中识别和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党员评价激励机制必须把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用人上优胜劣汰,分配上奖优罚劣,形成正确的用人、分配和道德舆论导向。

3、建立政治利益激励机制,形成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在招聘、录用、选拔领导等工作中,使那些德才兼备、富有政治责任感、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廉洁奉公、深受群众拥戴、“口碑”较好、评价显著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拔到干部和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担当重任,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同时使那些碌碌无为、“口碑”欠佳的人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党员队伍中形成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良好风气,才能把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和统一到谋发展、干事业、创业绩、做贡献上来。江津区在加大年轻党员干部选拔工作力度时,把党员干部的评价列为重点考察内容,将评价考察结果作为重要选拔依据,对全面完成职位工作目标任务、评价显著的党员干部及时提拔重用或在政治上给予一定的待遇,使一大批评价突出的年轻党员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4、建立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正确分配导向。适当的物质利益激励是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党员在为党和人民工作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劳动,获得适当的物质利益十分必要。建立党员物质利益激励机制,有利于体现按劳分配、论功计酬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定势,把党员的评价好坏与薪酬、奖惩挂钩统一起来,对那些评价突出,但暂不符合录用、升职条件的党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真正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篇5: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提要]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通过着力打造并夯实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动态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健全并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朱维华(1966-),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衷彦(1960-),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吴伟(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南昌 330004)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实质,以健全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并夯实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和动态管理平台这三大平台。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三)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明确范围,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在有关社会团体(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突出重点,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业务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日常联系机制,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疏通渠道,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二)发挥代表,z,_It-专业技术特长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三)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统战工作要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努力夯实工作平台,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篇6:建立健全反邪教工作长效机制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反邪教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某个部门、某种手段、某种措施难以奏效,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建立健全全社会反对邪教的工作机制,通过实行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来解决。

一、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一)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和教育制度。党委政府及其专门部门通过采取适当方式,定期向各级领导干部通报与邪教组织斗争的形势。将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加强反邪教知识教育。通过党内情况通报和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执政意识、政权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做好反邪教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广泛深入开展以基层为重点的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警示教育活动是从源头上遏制邪教滋生蔓延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形式,围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知荣明耻、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在精神文明创建、党员思想教育、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积极开展反邪教相关知识的教育,切实使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积极推进反邪教警示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上讲台活动。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接受能力,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广泛开展校园拒绝邪教活动。加强对学生反邪教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对伪科学和邪教的免疫能力,不给邪教活动以可乘之机,挫败邪教组织向青少年和大、中、小学校渗透的图谋。

(四)认真落实对邪教参与者的日常帮教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挤压邪教活动的空间。对“法轮功”痴迷者要突出落实好由基层党政组织和相关单位、部门人员组成的帮教小组,强化帮教责任,落实帮教措施,确保教育转化和巩固工作落到实处。对“法轮功”以外的其他邪教成员和被裹挟群众,要由基层党政组织负责,切实开展面对面教育和警示教育,使其真正脱离邪教,并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二、建立健全防范控制机制

防范控制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将邪教组织的活动,以及破坏稳定的因素处置在萌芽状态。防范可分为社会防范和专门防范。

社会防范,就是依靠基层组织和社会各方力量对邪教组织活动进行防范。一是进一步落实各类组织的具体任务。尤其是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防控责任,明确并落实防控人员以及他们各自的任务、分工、责任,从体制上解决基层防范处理邪教工作无专人抓、专人管,工作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对有邪教重点人员的单位和地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逐人签订防控工作责任书,切实落实“包保”防控责任。二是把邪教组织活动情况的排查作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和重点排查,及时掌握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及重点人员的动向,加强对邪教骨干及重点人员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将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对被裹胁群众要逐个甄别,对邪教参与者,切实落实帮教防控措施。三是借助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平台,扎实推进“无邪教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无邪教乡镇、街道、村社、学校、企业、机关等创建活动,把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整合起来,把各个阶段的工作连结起来,把临时性的防控措施与建立长效防控机制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遏制邪教的捣乱破坏活动。

专门防范,就是依靠维护治安秩序的专门机关的专门力量对邪教组织活动进行防范。一是对邪教组织重点人员的防范。主要是对社会治安稳定有现实危害、顽固不化的邪教骨干和其他邪教重点人员进行防范。二是对邪教组织及共其成员可能使用的物品的防范。主要是指用于宣扬邪教内容的出版物、邪教组织秘密印制的标识物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这些物品是邪教组织控制其成员思想的工具,又是邪教组织聚敛钱财的工具。专门机关应加强对印刷、刊刻、复制等行业以及互联网的管理监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落实。三是对邪教组织及其活动场所的防范。主要包括: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情况复杂,各种邪教人员容易混迹其中,伺机作案;公共交通工个也是邪教人员用于传送相关物品的重要渠道,加强管理,有利于堵塞邪教物品的传播渠道。四是对邪教组织及其成员易利用事件的防范。主要是指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主要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外化。虽然这些矛盾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被邪教组织利用,将人们生活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政治化,以此为借口唆使当事人将矛头直接指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和政府,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对一些群体性事件,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化解矛盾,以防被邪教组织及其成员利用。

三、建立健全依法惩处机制

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如何惩处邪教违法犯罪活动作了明确规定。我们要依照法律规定,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原则出发,切实建立健全依法惩处机制。按照“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形成组织,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的新时期维护稳定工作总要求,以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有效处置”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情报搜集研判和深入侦查获取犯罪证据的工作水平,及时发现有有效处置各种邪教组织的活动,依法打击邪教犯罪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到“抓早打小”,防止危害,教育群众。同时,要根据邪教本身固有的顽固性、反复性的特点,掌握邪教活动情况,适时开展区域性的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止邪教组织坐大成势。

在依法处理工作中,要坚持“宽严相济”,把不明真相参与邪教活动的人同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进行非法活动、蓄意破坏社会稳定的犯罪分子区别开来。对受蒙骗的群众要立足于教育。对构成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和骨干分子,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具体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和执法尺度,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教育和惩治两手并用,扩大教育面,缩小惩处面,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既消除社会危害、又不造成矛盾叠加的工作效果。

四、建立健全社会关爱机制

对“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实行帮教救助,建立健全关爱机制,实施“社会关爱”工程,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法轮功”等邪教痴迷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误入邪教,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经教育摆脱邪教桎梏后,会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对社会不完全适应。有的还有一些思想疑虑,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出现反复。与此同时,“法轮功”等邪教还会对他们进行拉拢和恐吓,诱迫他们再次违法犯罪。因此,建立健全关爱机制,实施“社会关爱”工程,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将使他们进一步坚定信心,顺利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

建立健全关爱机制,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就是要发挥政策优势,对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脱离邪教的人员,做到“在政治上不歧视、工作上给出路、生活上多关心”,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建立责任制,充分调动单位、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力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救助活动。对思想上有疑虑、出现波动的,要努力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深化认识,坚定抵御邪教的信心。对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实际问题的,要按照有关政策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对刑释解教人员要认真落实好就业扶持、劳动保障等相关政策。对发生反复的,要深入查找原因,研究落实接茬帮教措施,力争促其彻底脱离邪教。

对误入邪教的人员,要逐渐矫正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抵御邪教的能力,真正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生活。

篇7: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XX公司“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XX公司“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学习是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建立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是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建设的制度保证。要使每个党员达到“三高一流”,就必须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二、建立健全对标管理机制

与时俱进地制定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形成对标管理机制,使党员能够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先进性的要求。对标党的宗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经受各种考验的能力强不强;对标形势任务,检查思想观念是否僵化保守,完成工作目标的信心足不足;对标岗位职责,检查工作的本领和技能是否扎实,胜任本岗位的本事过不过硬;对标群众测评,检查工作作风是否转变,离群众的期望远不远。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动力和不竭源泉。结合落实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建立“党员示范点”、“党员责任区”、“示范岗”等责任制,同时把“争创一流业绩”、“争当创业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四、建立健全监督评议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对党员进行严格监督,才能防止和减少各种错误行为的发生。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职机构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

五、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党员作为党内生活主人翁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相信、依靠群众的观点不能丢。

七、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在建立考核评估体系中突出“四性”:一是注重考核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的评估、不仅应关注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应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领导发展的能力;不仅应考核经济发展,还应考核企业各项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的能力;不仅应考核其工作现状,还应评估其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增强考核评估指标的针对性。(既充分考虑“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又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的不同职责,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三是提高考核评估的可操作性。(制定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便于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四是扩大考核评估的群众性。下一步打算

一是意见征集制度。各级党组织要有常年意见征集意识。(每年六月、十二月组织专题多渠道征集意见和建议。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梳理和反馈。党员领导人员每年到基层调研、指导检查工作不少于两个月。并认真组织分管、主管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

二是谈心谈话制度。(在每位党员入党周年纪念日前后、党员工作岗位变动和受到组织表彰或处理时,由所在党组织指定专人与党员进行谈心。)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特点,分别采取“启发式”、“鼓励式”、“诫勉式”、“慰问式”、“互动式”十五字工作法进行。三是创建和谐企业制度。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保障”,为“打造一流品牌”目标提供政治保证,是保障公司开展先进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是跟踪记实制度。由党支部为每位党员分别建立“党员记实手册”。(每年对党员参加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爱心捐助以及受到各级表彰奖励、提拔重用、纪律处分、阶段性工作成绩等情况如实登记,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五是整改提高制度。党委把每年元月、七月确定为整改提高月。(对领导班子集体存在的问题,采取上下结合,左右联动、主辅配合、点面互动、党群联手等方法进行整改。对涉及党员个人的问题,在党员自查自改的基础上,党组织采取对照标准“照镜子”,因人制宜“结对子”,分类指导“搭梯子”,党员群众“定尺子”等形式促进党员尽快整改、转化提高。)

篇8: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 大学生群体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艰苦奋斗意识不足;有的学生政治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弱化;有的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因此,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长效工作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注重和谐, 在乎动而有序、变而规范。工作机制运行得有序、有效并且长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推动工作机制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二是要有比较规范、配套、具体、和谐的工作方法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调查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科学预见性

目前, 信息来源多样化, 文化市场比较繁荣, 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 因此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学生喜欢聚在一起, 有的学生喜欢与教师攀谈, 有的学生喜欢独处一地, 还有的学生喜欢与电脑相伴。鉴于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昔日单向的教育模式已收效渐微, 而深入学生, 与学生互动交流, 注意学生情绪变化并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预见性, 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定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旨在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避免问题深入发生。因此笔者认为, 调查研究首先要从重视学生的情绪着手, 分析重点, 防患于未然。情绪作为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思想感情的流露与宣泄,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思想问题、思想动向以及某种需要。分析学生的情绪并不是泛泛分析, 而是要分析情绪的重点, 即在一定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共同讨论、共同倾力所表达的一种心理反映。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接近学生, 有计划地抽出时间与他们沟通, 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例如:可以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某一阶段的心理反映与需要, 设置专题讨论, 有计划开展活动。

二、建立健全具体而和谐的育人方法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设置与安排, 其目的不仅是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防患于未然,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头脑、有智慧、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的人。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具体而和谐的育人方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 主渠道显性教育与网络隐性教育相结合

所谓主渠道显性教育, 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但这里要特别注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设置时要讲求“新”。第一, 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 教学内容要不断优化、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 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基本原理, 而要选取最能反映时代发展最新要求、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简、高效、创新和实用。第三, 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不断更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教学, 重视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来考虑问题, 积极探索专题讲座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网络隐性教育是诸多隐性教育方式中的一种, 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网络,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设置有针对性的内容,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特点在于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悟教育工作者预先设置的教育内容,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层次。要创设高质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学生, 整合新颖且满足学生需要的素材,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还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增强辨别是非、分析研究的能力。主渠道显性教育与网络隐性教育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应积极推广和使用。

2. 人际关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际关系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人际关系理论知识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它不仅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而且是社会知识、民族文化的教育。它对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还未真正进行过人生的历练, 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 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 容易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表现出幼稚或片面, 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因此, 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减小心理压力, 激发生活的勇气,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任务。

3.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 是针对大学生在学校各个阶段遇到的适应、交往、成长、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 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交流心得、增加见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学校定期组织、以院系为单位而开展的活动, 院系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体验活动和专题讲座活动等。体验活动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开展的, 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心智,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成功体验、挫折体验、交往体验等, 特点是具有趣味性、潜移默化性;专题讲座活动是学校不定期聘请社会各界权威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以增进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要着力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 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下乡考察、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内涵丰富、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增强社会责任感。

4. 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动力源表现之所在。

考评机制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督促性, 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的考评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机制要建立理性、综合、重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要具有全面性, 评价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激励机制是通过表扬与批评, 颁发奖状、奖金等形式, 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手段, 以达到鼓励、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它往往与个人自身的利益和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建立以奖励为主, 评先评优、专项基金设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 要建立以奖学金为主, 评优、组织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时代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将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 因此, 必须加紧加快探索建立健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的步伐,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工作心得演讲稿下一篇:平凡的爱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