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2024-04-27

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精选11篇)

篇1: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

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本科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本科生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大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笔者结合学习体会,从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价值取向,主体地位的确立,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术活动等角度探讨该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培养自己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

一、确立起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



 在国家人才体系中,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其任务是创造新知识,创造新财富。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热衷于在政府机关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部门工作。有人这样形容,报考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据10月30日《工人日报》报道)。当下社会的公务员热,正折射着如今社会某种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勿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 如果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毕业后,考虑的不是在研究所、it公司等科研生产等创造财富和知识领域工作,而是削尖了脑袋往政府部门钻,可见他们读本科生的目的只是为了日后谋到一份公务员的职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理智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慵懒、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





二、恢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 创新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本科生教育中,本科生到底是不是培养关系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应该给予哪种意义上的界定?比如说,教育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回答是肯定的,本科生当然是教育关系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尽一致。在法律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我们把本科生当“生物”,大学生学习过程则应该是生物生长的过程,大学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生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如果是动物应该允许他长成老虎,也应该允许他长成猴子,因为老虎有老虎的威猛,猴子有猴子的机智;如果他是植物的,应

该允许他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也应该允许他长成一朵艳丽的奇葩,供人欣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允许其生长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满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具有这样的地位,就是恢复了他的主体地位。



三、重视大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



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计算机学科和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的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任。要达此目的,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必须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培养中打下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的本科生应重视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





1、科学哲学。

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



2、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

 理解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应学会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



3、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 经济学是社会学科中最独特、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因为经济学同时跨越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种文化”,正如P.A.Samuelson所说:“它是一门把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人文方面的诗意兼济一身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它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现代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实践需要大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C.H.Papadimitriou认为,如果计算机科学理论的下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Internet,那么博弈理论和数量经济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他在互联网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和市场机制,成功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分配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最终要应用于社会。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

学理论,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社会的需求,从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成果最后也要转为产品进入市场。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应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大胆创新,并且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最终转换为生产力。





4、清晰了解计算机学科和信息类学科的关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三个二级学科。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信息类学科的知识。当前IT领域的许多创新点处在这些学科的交叉点,如3G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无线移动的技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从事电信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涉足计算机软件,网络的研究。可见,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也应开阔视野,以创新的勇气,大胆踏入电信等领域的研究。





四、开展研究学术报告活动以端正大学生学术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于是边搞副业边学习,真正热爱所选专业,潜心钻研业务的人不多,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很不够。这就使得本科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本科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所应有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开展本科生学术报告活动不仅有利于端正本科生正确的学术态度,也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创新精神。



 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学术报告活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通过学术报告活动与同学、导师切磋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避免由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固有的框架,萌发创新思想。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通过经常性的学术报告,每个大学生不仅可以与自己的老师保持定期的直接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班中包括老师和同学的所有同行方便地进行直接交流;能不能经常做出有水平的报告,可以直接反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本身便是对每个大学生的一种压力,也是无形的竞争机制。大学生的某一论文或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攻坚,讨论,难点突破,到成果正确性的确认和成果的完善,都与学术报告活动直接相关。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生长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并经常作报告,是帮助他们出高水平论文的有效机制。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科研活动的性质和类型,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学校和老师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

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领大学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不断加大大学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从中接受指导,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篇2: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当今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创新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往往由于受到各种创新思维障碍的影响,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思维

影响因素

培养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二、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高校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在许多方面比传统教材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尤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好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和要求来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实验一直是理工科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方式安排、科研条件等原因,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实验是重复教材或讲义上的步骤,没有新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学生做的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制约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创新能力。

考试制度的僵化

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考试的方法。现行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上就是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学生只注重学业考试和学分的过关,而忽视了独立探索新知识能力的培养,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授课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见,培养教师的创新作风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另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 2 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2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 3 百度文库

篇3: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实用效能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第一, 能够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地进行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说是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 可以不断地增长科学知识、培养自己想要学习的技能, 也可以将学到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逐渐地转变为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相关技能, 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态度。只有让大学生不断地去接触社会, 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才能够不断地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最终促进大学生成为全方位的高素质、高标准的人才。

第二, 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自身创造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和其他的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并超越其他的国家, 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可是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就是要从我国的下一代入手, 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为我国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这一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时候, 能够充分地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想象力,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生产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身的开拓精神。

第三, 能够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发展。我国是目前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所以我国不断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国人口的增加, 但是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独生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的问题不断增多, 最主要的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在学校方面比较难管理, 最主要的是家庭方面的难处, 而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出现, 使得大学生逐渐地走出了学习的校园, 逐渐地走入到社会当中, 走入了基层当中, 在一起相处的过程当中,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感觉到了生存的危机, 也接受了社会给予的挑战, 可以说社会实践就是对大学生的一次最为彻底的教育, 这一教育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谦虚品格的形成,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国家这两个字的了解, 这些成就对于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素质以及培养其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但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以及不断变换的新形势下, 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 实践效果缺乏科学性的评判。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来说,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完善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对于学校的课程来说, 大学生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是多方面共同合成的结构, 并不是说一次考试, 一份实践报告就能够说明问题。这也间接地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评价机制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的。

第二, 经费问题。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涉及学生和教师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而且面对前期工作也会投入一定的经费, 所以说经费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 也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根据社会实践的经费额度来进行准备的, 只要经费能够得到保证, 那么相应的活动就能够很快地落到实处。但是一旦经费出现不足或者没有经费的情况, 那么相关的活动就会减半或者无法实施, 这样的情况不仅损害了对方的利益, 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严肃性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经费的缺乏对实现社会实践来说是不现实的。

3 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3.1 实施行之有效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开始到最终的结束、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的经费方面都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运作,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学生会、团委会或者是学生自由组织的团体提出实践活动的项目方案, 这样整个项目都是由学生自己掌管, 这样也能够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的条理, 也可以联系更多的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3.2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实用效能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有了30多年的时间, 在这30多年的时间内,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也研究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新型的实践模式, 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在暑假所展开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使得我们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用效能方面缺乏统一的构建,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 所以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地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都是在除了暑假的其他时间当中, 不断地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实用效能, 创新实践的模式、丰富实践的内涵,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云, 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篇4: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历史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9-02

比较法就是一种确立事物间统一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要求人们依照既定的标准把彼此间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照,然后,确立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相异之处。同异关系可以在同类事物之间,可以在不同类型却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之间。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能动反应,多指对事物从具体到抽象或从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只有比较,人们才能够探索出事物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之不同”,从而,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

运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总结等,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较好地完成这个学习目标呢?

一、强化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并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还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从宏观上说,比较方法的理论与要求都涵盖于其中,我们要自觉运用比较法来备课、上课、评价,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意识,指导他们逐步掌握这一学习方法。

人们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向来注重比较法的运用。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才让我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历史。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比较法对资本主义产生前后的各种形态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比较研究之后,才形成了《资本论》这一巨著。列宁也是结合当时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论断。毛泽东在其《矛盾论》等系列著作中,更是娴熟地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我们能够正确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只有运用比较法,我们才能够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我们才能科学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国家与世界之间,它们既存有区别又彼此联系,而且,联系的状况又是繁杂不一的,既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还要相互排斥。“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要想正确认识这些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对它们进行比较,而且,运用比较法更利于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强化结构体系,运用比较法梳理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有三个模块,共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作为学生的备选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兴趣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知识结构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理清其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它们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真正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全面贯通地研究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还能够挖掘出教材的思想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鉴别其中的是非、美丑与善恶、,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并展望未来;通过中国与外国的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比较法学习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考试说明》,都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本质上都包含或隐藏着比较的要求。重视学生运用比较能力的培养,就是交给了他们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基本概念,清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掌握历史知识,进而,触类旁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掌握比较法还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基本环节,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能够学会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深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过去与现在、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问题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因果相循的。既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惯纵,也有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从一个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不平衡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基本环节的研究。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潜心探求教法、学法,发挥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加强相关应用技巧的研究。从导入新课到内容讲解再到课堂小结;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学法运用到考核形式再到评价方式,我们都要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为历史教学的比较研究提供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培养他们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百度文库.

篇5:同济大学创新思维期末论文

很快,为期一个月的创新思维课程就要结束了,期间我跟随时东兵老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创新思维的种种方法,上了一学期的课,也算是感觉到自己原本僵化的思维逐渐活络起来。下面,作为这一学期的总结和心得,我将介绍我对创新思维的种种想法和看法。

什么是创新思维?第一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人们克服惯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体现在一个“新”上。而我想,我之所以学习创新思维,就是想具有“新的眼光”,克服原油的思维定势,打破技术系统旧有的阻碍模式,得到一个新的答案。

首先,系统的来说,创新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细分来说,逻辑思维又分为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分析和综合思维,类比思维,有序思维和收敛思维等等。而非逻辑思维则细分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和幻想思维等等。

这学期,就我个人认为,老师着重讲的是归纳思维,类比思维,收敛和发散思维,还有联想思维。而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求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包括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侧向思维,主要是运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思路,二是多向思维,只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形成多种方案。三是逆向思维,指凡事反过来想一想,多问为什么,多做换位思考。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目光被固定的套路所遮蔽,常常难以多方面考虑问题,老师曾今举过个例子,如何将许多根钉子连在一起,这个问题乍一看难以回答,钉子上并没有可以连接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想,这些钉子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要连接起来,要找什么支撑点,那么钉子的哪个部分是稳定的支撑点呢?那么我们可以发现,钉子尖部是可以作为连接点的,而钉子平整的底部则可以作为下部稳定的支撑点,所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而对于联想思维,我又想到了老师出的另外一道题目,十棵树载十行,我们平时想到种树时会理所当然的想到是横纵排列的,亦或是45度斜着排列的,那么根据平常的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试验一下不难发现是难以种出10行的,当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要种十行,那么最终种出来的不太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这样缺乏操作性,那么我们姑且认为种出来的是一个对称的图形,那么我们会想,对称?10行的话,则是2×5或是5×2,我们会想出5个点,每个点发散出两条线,那么哪个图形具有这个特征呢?很好,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五角星,画出来后,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这个图形是满足题目要求的。

令我欣喜的是,这学期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还学习到了TRIZ理论,我记得同学们多次运用到了兔子吃草的那个例子,从而我也了解到了TRIZ理论的九步法:1,问题分析2,问题模型的分析3,陈

述最终理想解(IFR)和物理矛盾4,运用物-场资源5,知识库的运用6,转化或替代问题7,原理解评价8,原理解最大化9,解决方案的专家分析。

对于这九步法,我想到的是,解决问题并非是全无方法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在初始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再总结,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转换角度,转化或替代问题,让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我想,这是TRIZ理论带给我的启示。

学习了创新思维理论之后,我的确发现了自己原本闭塞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同时也能时常有新奇的想法,增强了我解决办法的能力。我想创新思维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提升能力,从而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当然我相信创新思维的存在,也更加有助于提升我的感性思维,是我的脑海中会时常有灵感的火花涌现。

篇6: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扩散思考怀疑否定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呼唤创新,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想象力以及敢于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性的教育来培养,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 一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

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那又何来创新?怎样创新?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改变以往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的马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打破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建立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师生在融洽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悬念,诱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力求探索的强烈愿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步入创新的境地,体验到寻求知识的快乐,为人的智慧感到骄傲。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发现、看到并且进入更深的问题。在积极活跃的环境中,学生的智慧会像火花一样喷发,他们为所获得的收获而惊喜,为每一次发现而激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像一颗颗火星,燃烧成一片,创造出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强劲动力,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好奇心强,可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和丰富的思想素材。我们所熟知的电磁感应现象就是由于法拉第好奇而发现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做个思想活跃的人,做个好奇的人,要有“奇事必究”的热情、“奇事必探”的勇气。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唯有自信才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

“推出主意的第一秘诀是认为出主意不难”,要想推出良质智慧,首先要对事物抱有信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赏识教育”法,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诚心诚意地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多动脑、勤思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观察、发现科学的真理。阿基米德就是在洗澡时注意到从水线上升的水的容积等于自己身体的体积,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教师应始终带着欣赏、鼓励、关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才能。赏识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自信能使他们勇敢地步入知识的海洋,去探索未知的真理。每个教师,对待学生都应像父母对待蹒跚而行的孩子一样,无数次跌倒,要鼓励他们无数次地站起来,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样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所有创新思维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力促使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学说,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时期,也是思绪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不受拘束的进行扩散思考,就像洒水器喷水一样地就一个问题做多方面的联想,培养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问题的态度。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改进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当摆出足够的办法后,再加以集中思考,宛如经过凸透镜上的光集于一点的焦点一样。鼓励学生勤动脑,做一个思想活跃的人,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锲而不舍地抱定“想干点什么”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使之成为强劲的动力,乃至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为完成其抱负所需要的、逾越壁垒所需要的独特的思想。

五、培养学生怀疑和否定的精神,打破对旧的东西的膜拜心理。

巴甫洛夫曾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正因为敢于怀疑,巴甫洛夫才去摸索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才能发现条件反射的学说,创立有关高级神经活动的新科学。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在给学生分析控制电路时,常鼓励学生对电路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再把大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这种讨论中,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获益匪浅。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激活,会源源不断地冒出一些新奇的观点,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多思考、多动脑的习惯,打破了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及死板机械的接收,拓宽了思路,不仅学懂,关键是要学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教学中,应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日]高桥浩.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篇7: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试论建国以来大陆与台湾土地政策之比较

课题来源

科研

课题类别

理论研究

本课题完成情况,包括研究过程,结果,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的选题,开题是在我自己查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引下展开的。在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翻阅多篇期刊,论文后,整理出文章的思路,落笔完成论文初稿。由于论文写作中论证部分力度不够,文章结构不很合理,思路不够清晰。在导师指导下,我又重新搜集资料,理清思路,经过认真修改,完成二稿的写作。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又对论文的词句进行润色加工,对论文的观点反复论证,对引文出处严格审核,对论文格式严格把关等等,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形成定稿。

本文的写作成果是通过国外与国内对创新思维教育的比较,取长补短,得出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些教学方法的有积极意义的借鉴和启示,并对学生创新思维做出预测,最后总结出今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有限,对这一课题很难做到全面,深刻,客观的认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总的来说,文章的理论性有待提高。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签章)

篇8: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一、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立性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感到比较机械呆板的章节。教师若在教学中适当地启发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从各种角度、各种方向去观察、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扩充思维领域, 增加思维的机遇,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已知tanα=-5, 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一:所求三角函数值的角度是已知三角函数值角度的2倍, 先由同角关系求出sinα、cosα, 再由二倍角公式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解法一:∵tanα=-5﹤0, ∴α是第二象限角或是第四象限角。

分析二:先用二倍角公式求出tan2α的值, 再由同角关系求出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tana=-5﹤-1﹤0,

由图1正切函数图像知α的范围:

即2α是第三象限角, 由倍角公式得

方法二的解, 培养了学生认真解决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消除了学生由来确定2α的范围的模糊认识。

分析三:由二倍角公式、同角关系, 将所求的三角函数值都转化用tanα式子表示。

解法三:。 (万能公式)

通过多析多解, 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独创性、变异性思维,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一题多变解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广阔性

在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是基础, 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因此, 教师应从“善教”与“会学”上努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在乐中学会, 在不教时会学, 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很有好处。

例如教师讲析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I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后启发学生:如图2, M (x0, y0) 是圆 (x-a) 2+ (y-b) 2=I2上一点, 如何求过M点的切线呢?

学生分析:此题关键是确定直线PM的斜率, Kpm知道了, 切线的斜率就解决了。由点斜式便可求出切线方程。

又因为两直线的斜率积等于-1, 是两直线垂直的必要条件, 故对加以讨论。

(1) 当Kpm不存在圯切线的斜率K=0, 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是Y=Y。 (2) 当Kpm=0圯切线的斜率不存在, 切线方程为:X=X。 (3) 当Kpm存在且不等于零圯切线的斜率, 切线方程为:

学生思维转化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 学生的口味该调一调, 为此教师又导出新的思维方式:

如图3, 已知圆 (x-a) 2+ (y-b) 2=I2的切线斜率为K1, 切线的方程如何求呢?

学生分析:所求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1x+b, 此题关键转到了b上。又由切线性质知,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即d=r, 从中求得b, 或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只有一个交点, 解方程组:

令驻=0求出b1, 切线方程便可以求出。此题也可设出切点M (x0, y0) , 求切线方程。

篇9:赏识学生创新思维

欣赏学生一切好奇与想象

创新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课堂生成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日常英语课堂通过转型学教模式、变革学教形式、营造学教氛围,在师生民主平等、学教合作互助的交集中,生发出创新思维的新境界和课堂生成的新景观。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教师课前备课设计的全部演绎,即简单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顺势而为的动态生成过程,其间有师生教学间知识群落的传递、消化、吸收,也有师生互动互学中对知识群落的再生长和再建构。学生所产生的有价值的“高见”和“问题”,往往成为了课堂教学可遇不可求的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勇于蹲下身子、敢于放下架子,欣赏学生的一切好奇与想象,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信息,活化运用,引导成为学生素养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张扬的契机。事实上,一节课的精彩绽放点往往源于学生的自我超越和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所产生的生成效应。

创新思维,课堂生成的核心

人类思维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决定了人们活动的定性与变量。常规思维沿袭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非常规思维则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违反常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以常规思维占主导,其优势为比较经济、有序,但其墨守成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则是很好的弥补,尤其是一些貌似无头绪却隐含着无限创新的问题群。例如,苏教版年津英语4B Unit 6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如果停留于教材,学生的思维就限于食品与水果。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引导,就如点燃创新思维火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各自最喜爱的人物、学科、动物、玩具、衣服、颜色等。教学中,孩子们的对话内容内容丰富多元,完全超越教学文本材料,明显地刻着非常规思维的烙印,呈现出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生成妙境。

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和对常规的突破,由于这种“非常规思维能力”基于教材,源于创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它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邻近发展区”,成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力生长点。作为课堂生成核心动力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在邻近发展区里的创新能量。

学教生成,创新思维的磁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言而喻,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的起始阶段。而生成则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以及师生互动中,超出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和新境界。即学教生成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在适当的条件下,学教生成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例如,在教学“Family tree”时,某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人物图片说:“Who's the man?”一学生回答:“He's father and grandpa.”问题出现:一个“他”是he,那么两个怎么说呢?老师针对问题借助手势引导:“Is it right?”马上有同学纠正:“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课堂中不经意的错误小插曲,生成了别开洞天的大智慧。甚而有之,一个学生竟然提出回答“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也不正确,老师问的是Who's the man?而回答 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对吗?”多么有思辨的问题啊。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也向师生提出了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课堂上众说纷纭,创新的智慧在碰撞,最终产生“He's father,and he's grandpa.”这种不曾学过但却意会的自然生成,课堂闪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当然,创新思维若离开课堂生成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绝非学生鹦鹉学舌的训练场,教学过程绝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之话的走秀过程。所以,创新思维磁场下的课堂生成,不仅鼓励学生质疑书本、同学、老师,更鼓励有创新烙印的超越,赏识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例如,同样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英语4B Unit 6 read and write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时,教师可以在示范model的基础上提供对话的逻辑框架:“What's your favourite…?——I like… They're…——But I don't like… They're…”然后,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填空替换,形成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对话语料。很多学生突破了课本常规思维的定式,围绕重点句式进行了举一反三的改编,其生成精彩不言而喻。

架构创新生成通道

创新是思维的高层品质。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课堂生成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的产物,生成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从这意义上讲,生成与创新是命脉相连、互相依存的。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内外打通,主动建构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论视角,着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决定必须转型教学模式 遵循《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习得,其最终目标是能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正确、灵活、得体的运用,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包括在一定语言情境中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多元语言素养的整体考量,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具体关照。这就需要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以激发并维护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感为本,培植成就感,扶助每个学生搭建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由此,英语教学要从“接受模式”到“互动模式”的转型,增强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便之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endprint

如教学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思路自编“M & S”游戏,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S”类词汇,如apple,orange,etc,得出其“M”是fruit。以此类推,通过复习English,Chinese,etc;bird,cat,etc;red,white,etc;skirt,jacket,etc.等各类词语,为后面创新的延伸拓展提供了预设的依据,拓宽了创新思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学语料循序渐进,从“A:What's your fvourite…?”“B:I like…,because…”到“B:I like…But I don't like…,because…”教师都是在自然的对话中示范model,而后自然提供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互动交流时空,语言操练组织形式多元展开,从个人自述到同桌对话到小组分享到最后自由式的访问调查,学生从文本中走出,真实走进生活,在贴地而行的实践中创新思维火花,精彩生成不断。

体验得滋味,变革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习得规律,他们既会是争强好胜的竞争对手,又会是互通有无的合作伙伴。这角色的转换全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终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通有无,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提升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综合素养。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迸发于互相间的你追我赶,需要教师的睿智引导、循循善诱,这其中教师的拿捏至关重要。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让小组成员充分分享讨论,创设民主宽松的合作氛围,提供给学生弹性空间,自主选择任务,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其间,学生的分享交流,让学习共同体成员获得了知识经验,同时,在交往竞赛中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新的生成,学习成效完全高出目标要求,课堂精彩不期而遇。

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境界,其核心要素即思维的创新意识、勇气、习惯和品质都是对创新历程的一种经验累积,绝非停留于对创新目标的简单追求和创新成果的直接获得。基于创新思维综合经验的累积,要求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应是民主的、尊重的,只有教师赏识的视角才能激发学生有勇气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发问、寻问空间,并及时给予肯定,引导推进思索,在寻求思维碰撞互动中最终生成精彩。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是赏识的,心是平等的,尊重和相信学生,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任何困惑,让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才能为课堂的创新生成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生成是多元的,随时需要自由呼吸弹性、灵动的思维氧分,悦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课堂生成不能固于预设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需要激发与呵护每个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师生个体的生命活力,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促成三维目标的融合,真正让每节课成为创新与生成的融通旅程,使学与教呈现出别样精彩。

篇10: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__”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__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篇11: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上一篇:小学复习实施打算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