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练习六

2024-05-04

第七单元练习六(精选8篇)

篇1:第七单元练习六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七单元练习题精选

翻译词组。(15分)

1.一些信纸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电话号码_________________

3.在报上__________________ 4.征求笔友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封信__________________ 6.myfavouritesubjects____________

7.youre-mailaddress_________ 8.ofcourse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faxnumber______________ 10.blackandblue________________

篇2:第七单元练习六

一、用“√”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因为(wâi wãi)菜肴(yáo áo)芳菲(fēi fěi)晴朗(lǎnɡ lánɡ)青苔(tái tāi)污垢(ɡòu hòu)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àn dìnɡ shùn xī sōnɡ xiâ fǔ zhù yù zhào

()()()()()pái huái áo xiánɡ sǒnɡ lì zhēnɡ zhào shuǐ qú

()()()()()

三、辨字组词。

熊()兆()耸()座()低()能()桃()耳()坐()底()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相()相()日()月()()()为师()师()友()()相通 五()八()

五、逆向思考根据意思写成语。

1.喻事物的实际价值。()2.能给人以教益与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3.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4.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5.都到天和云外了,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六、按要求写句子。

1.麋鹿的经过充满传奇色彩。(改病句)

2.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缩句)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4.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5.妈妈对我说:“放学后,你在家等我,一起去姥姥家。”(改为转述句)

6.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改为拟人句)

7.小朋友们在水里游得飞快。(改为比喻句)

七、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读书的心得,其中最能给人以启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读书全在自用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重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处处留心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贵能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小养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

八、默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夏大的成功。

2.()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3.()雪下得很大,大家()是坚持到校了。4.()雪下得再大,大家()要坚持到校。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用“ ”划去。2.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A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B 形容不断积累。()

C 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句子,用“﹏﹏﹏”划出来。

4.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什么新闻了?请你简要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的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文中“兴许”是什么意思?请你换两个近义词:

、。(2分)2.照样子写词语:花开花落、。(2分)3.哪句话概括了这段的意思?请用“————”划下来。(2分)4.用“~~~~”画出沈括观察思考的语句。(2分)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4分)

22、古诗两首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_____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_____与_____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以_____的手法,借__________的形象来壁喻__________。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及诗意。

3、来自古诗的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渠:相当于“它”,诗中指_____。为:_____。绝:__________;绝知:_______________。躬:_____。

23、学与问

1、《学与问》这是一篇__________的文章,课文围绕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_____的习惯。

2、哥白尼:_____天文学家,创立__________,巨著_______________ 沈括:__________,创作科学巨著《__________》。西方人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芒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尽”为_____,指桃花凋谢,“始”为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敏而好学 君子之学必好问 三人行有我师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学而各,问而广,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24、大自然的文字

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__________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伊林:__________,科学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4、了解大自然的各种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_____,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报的注意点:

篇3:第七单元练习六

一、单元共性的体现及落实要略

一个单元中的若干篇课文, 肯定有一两个共性。如何找准单元共性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或文体上。一是它的主题内容:人与动物的感情。这个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在单元提示中已经写明:“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二是它的文体特征: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类文章, 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对这两个共性, 教学时必须明确和突出, 可以这样落实。

第一个共性是价值观方面的。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同样要载道。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 说说或写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从课文走向生活, 由书本认识走向生活体验, 既是拓展又是升华。

第二个共性是智能方面的实践。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先要求讲清, 即讲清楚基本情节;再要求讲顺, 能较顺畅地讲下来;最后要求讲生动, 力求绘声绘色。

二、比较和梳理单元中的文本个性

文本个性是每一个文本的魅力所在。一般说来, 文本的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而文本个性的发现则要困难得多。可以从这样几个视点来寻找文本的个性, 仍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1.从主题思想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但表现的角度、形式或者程度却各不相同。《老人与海鸥》写的是动物的人性, 即情感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跑进家来的松鼠》 写的是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前一篇中的海鸥具有了人性, 后一篇中的松鼠却还是松鼠, 两篇课文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最后一头战象》 写的是动物的士性。题目中的一个“战”字, 就是主题所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嘎羧像一个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耿耿于怀的就是战场、战友、战斗。《金色的脚印》写的是双重感情, 一是狐狸之间的动物亲情;二是狐狸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是写动物与人的感情, 四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扛起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2.从谋篇布局上。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从学科的角度讲, 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使命。《老人与海鸥》是对称性结构, 主要由两大块构成, 正如题目所示:一块写老人, 一块写海鸥。提纲挈领, 结构明白。《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线性结构, 文章按照松鼠在“我家”的表现一路写下来, 几桩事情就像一根藤上的几个葫芦。《最后一头战象》的结构是跳跃式的, 它先交代了嘎羧的历史, 然后二十六年一跃而过, 接着集中写它临终前的几个情景:披戴象鞍、告别乡民、重访战场、挖坑自埋, 文章的后半部分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 也是并列式的。《金色的脚印》的构思相对要复杂得多, 它是双线并进式的, 一条是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的线, 一条是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线。文章围绕一个“救”字, 写了“在救—想救—不救—被救”的复杂过程。在救, 指老狐狸想方设法在营救;想救, 指正太郎想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不救, 指正太郎觉得让老狐狸自己救出小狐狸更亲;被救, 指当正太郎遇难时老狐狸救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章谋篇布局上, 这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呈梯度式递进。

3 .从表达方法上。 认识、理解和学习运用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之一。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当尽量发现其个性。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故事, 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的, 但细细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差异。《老人与海鸥》的表达手法大体为:先叙述再描写, 老人关心海鸥这部分因为时间长事情多, 作者采用了叙述, 而海鸥送别老人这部分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跑进家来的松鼠》采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手法, 先一一叙述奇怪的事情, 最后议论点题:“唉,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 住在我们家里, 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 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 是没有用的。”结尾处的这一段议论, 既是小结又是升华, 十分需要。《最后一头战象》采用先叙述后描写。叙述嘎羧的历史, 描写嘎羧临终前的四个具体情景。《金色的脚印》则是叙述与描写交替推进, 重要的地方用描写, 次要的地方用叙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不是随意的, 而应由具体的内容和主题来决定。假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没有最后的议论, 文章的主题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模糊, 假如《最后一头战象》全部都像开头部分概括叙述, 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4 .从语言运用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的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通过认识、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二是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饰品, 能陡然增添魅力, 经典作品往往特别讲究;三是句子形式, 用长句还是短句, 用整句还是散句, 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等, 都是有艺术性的;再是语言的气与势, 优秀的作品, 其语言通常内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气势……这四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而言, 在语言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人与海鸥》,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口吻来写, 语言亲切自然;《跑进家来的松鼠》, 作者采用儿童的视角, 用拟人化的手法, 语言风趣活泼;《最后一头战象》情节感人, 场面宏大, 因而语汇丰富, 用笔凝重, 有一种浩然正气;《金色的脚印》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清新晓畅。

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肯定都存在着个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就得整体把握, 对单元共性和各篇课文的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 对文本个性的准确认识, 不是翻翻参考资料和看看别人的课堂实录就能达到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章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从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缺少把握文本的能力, 有的只知道每个文本都存在着区别, 而无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清究竟区别在哪里。

三、发现个性的意义及教学要略

有的放矢, 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准则, 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本个性是我们的“的”, 具体的教学就是“放矢”。寻找和发现个性的目的, 就在于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达到高效、省时之目的。概括地说,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把控文本个性。如何把控, 这里提出若干建议。

(一) 备课———要有单元教学的战略眼光

以单元为框架的教材结构, 就应当牢牢树立单元意识, 从单元的视角来观照。备课时, 首先要仔细研究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共性, 并通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研究每一个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个性, 然后整体勾画这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厘清哪些要素是单元中重复出现的, 哪些要素只有在某篇课文中出现。据此作出判断:对重复出现的, 放在哪里讲, 对唯一出现的, 讲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既高效又省时。如果孤立地进行备课、教学, 没有瞻前顾后, 难免该教的不教, 不该教的重复教。

(二) 比较———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多维度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共性是从比较中来的, 个性也是通过比较发现的。当明确了单元共性之后, 就要有选择地进行具体比较,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文与文的比较是多维度的, 可以比较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可以比较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比较语言特色, 等等。

(三) 教法———要灵活选用与文本相称的

思想感情方面的共性存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每个文本鲜明个性的闪耀, 这又要求教学时必须灵活选择与个性相对称的方法。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最鲜明的个性。《老人与海鸥》最突出的个性是对称结构, 前半部分写老人热爱海鸥, 后半部分写海鸥送别老人, 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板块式结构。《最后一头战象》的个性是作者紧抓一个“战”字, 用“佩戴象鞍”等情景来表现, 这四个情景非常生动感人, 不妨采用细细品味式的教学方法。《金色的脚印》的个性是情节双线并进, 不妨采用分头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医生的高明在于能对症下药, 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对准文本个性采用相应方法实施教学。

(四) 训练———要集中兵力采用专项强化

有些文本个性, 用不着多讲, 可以集中兵力直接通过训练来完成。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许多教师都感觉难教, 因为它时间跨度长, 内容高度政治化, 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抓住“演讲词”这一个性特点, 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也许能有所感悟。先讲清作者当时的身份,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再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听众?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前面和后面应该有什么变化?然后要学生一段一段地用演讲的口吻试着读读。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肯定比引经据典地讲解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第七单元练习六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陈锡银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二、根据提示写词语。(15分)

1.像“悬梁刺股”这样表示勤学的成语有:、、。

2.读“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

3.仿照“无影无踪”的构词方式,写3个这样的成语:

、、。

4.在课堂上,我们了解到好多新词儿,如:炒股、曝光、地球村、、、、。

5.按示例,写出能与下列词语搭配的词语。

例:开阔:视野、眼界

探求:、发现:、

三、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小时候我不爱读书,老师用关于读书的名言开导我:“,。”后来,我对读书有了兴趣,最爱读科技小制作的课外书,但很少动手做,老师用陆游的一句诗告诫我:“,”(4分)

2.写一个关于读书的句子,用上“不要……而要……”。(2分)

3.你一定积累了好多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请写一句。 (2分)

4.请你以“书”为内容,写一句打比方的句子。(2分)

5. 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2分)

国际奥委会2007年9月14日正式宣布有7座城市申办2016年奥运会。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自代诗人写的《》,诗人想告诉我们的道理。(3分)

2.《冬夜读书示子聿》说明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诗句是:,。这首诗的作者是,你知道的他的诗作还有《》等。(3分)

3.《学与问》中哥白尼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沈括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4.《大自然的文字》的作者采用“”的写法,先介绍了,然后分别介绍了、、、这4种大自然的文字,最后再总结。它告诉我们,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6分)

5.我最喜欢第七单元的《》一课,因为。(3分)

五、细心解读下面的漫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请简要写一写。(4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读书是美容

美容作为弥补自然缺憾的一种方式,成为当今的一大时尚。作为一个注重打扮的人,我想介绍的是另一种美容之法——读书。

读书能增补感知的不足,使人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倾心交流,知无穷,去浮躁。读书,使弱者获得信心和勇气;读书,使悍夫收敛粗蛮,弃粗俗趋向儒雅;读书,使男子更潇洒,为女子添风韵。小长工高玉宝,靠着书籍的滋润,写出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圆了同代人不敢奢求的梦想。蔡文姬、李清照,虽无西施之貌,却留下了千古美文,字字句句,感动后世。

知识可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矮个的鲁迅、残腿的张海迪都在文学的天空中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写就了( )的篇章。知识使人从落魄的境遇中解脱,苏东坡面对荒蛮的流放之地,唱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

当人间的繁华与我擦肩而过,当权势的倾轧在世间上演,知识使人挣脱了世俗的困惑。宽容的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放松得不能再放松。我曾在山区工作过几年,面对物质生活的简朴和单调,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伴我度过了那段的时光,让我咀嚼出岁月的恬淡。那时候,用悠然忘我和超凡脱俗来形容也不算夸张。多年以后,当我厌倦于案牍、为俗事而伤神时,我才恍然记起那段平凡的岁月,因为它是那么()。

1.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鸿篇巨制 令人神往 激越词章 感人至深)

2.从品词语、悟感情的角度在第二自然段加上两处批注,用“”在文中画出批注的句子,并用“(1)、(2)”标出,再把批注内容写下来。(4分)

批注(1):

批注(2):

3.理解句子。(2分)

(1)“我才恍然记起那段平凡的岁月”这句话中“平凡的岁月”是指。

(2)“……伴我度过了那段的时光,让我咀嚼出平凡的恬淡。”这句话的意思是。

4.作者说“读书是美容”的原因有:(4分)

(1);(2);

(3);(4)。

5.读了这篇文章你自然会想到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在勉励人勤奋读书方面,你的“名言”是:。(2分)

七、习作天地。(30分)

书是什么?有人说书是明灯;有人说书是阶梯;有人说书是良药……是呀,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书本身。你最喜欢读的是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请以“向你推荐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不少500字的文章。

《三年级(上)第七、八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药品班长打扮想念疼痛应该兄弟单独

二、yūnshì tiáo wòmóuchónɡkònɡxiànɡ

三、学海有路老幼滂沱不倦心意一生百尺一步

四、1.严格严重严肃

2.略

3.晴清清蜻情请青青

4.略

五、地毯被弄脏了为打翻墨水心疼六、略

七、1.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修行在个人

2.珍惜 忘记

3.欢度节日家乡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一)1. :“,!!!”

2.年轻人脸色苍白

3.略

4.坚强的意志

(二)1.一件棉衣

2.C C

3.寒冷 崭新 昂贵 困难4.略

九、略

《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一)弥漫凝结缭绕缀满揣摩奥妙歌颂声律

(二)竞抑挫腾畜欣欣泰姿禁谐卷益(造句略)

(三)激动顽强激励希望坚强期望

(四)1.略2.(1)大地沐春晖(2)梅开春烂漫(3)依然十里杏花红

(4)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5)略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诗句略)

4.(1)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2)夜幕渐渐摄氏飘荡笼罩 长堤淹没模糊蒸腾慢慢

轻轻一层又一层

(3)忽如一夜春风来

(4)增添欢乐祥和浏览漫游万紫千红

二、1.“!。,?”

2. míng jìn zhú chái

3.那好吧,我再牺牲一个兄弟,把幸福和光明输送给您。

4.蜡烛流下的是愧疚的泪、感激的泪,是火柴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它。

5.略

三、略

四、略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理睬羞惭耽误晶莹明媚

暂时友谊莲蓬白昼暮春

二、jièhuánzàiwēng

三、1.措措:安排。绝绝:断。

炙炙:烤熟的肉。济济:救济。

2.(1)仰望远眺凝视(2)谈话议论演讲

3.略

四、略

五、1.(3)

2.(1)√(2)√(3)×(4)×

(5)√(6)√(7)√(8)×

六、略

七、1.颂安按壮

2.嘱咐照料

3.缓慢怀疑

4.略5.略

八、略

《六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鉴别徘徊沈括预兆水渠耸立翱翔辅助

二、1.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2.不遗余力

3.略

4.倒计时一头雾水豆腐渣工程多媒体

5.奥秘 答案问题 目标

三、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读书时,你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而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会一无所获。

3.略

4.略

5.难道国际奥委会2007年9月14日没有正式宣布有7座城市申办2016年奥运会吗?

四、略

五、略

六、1.感人至深激越词章鸿篇巨制令人神往

2.略3.略

4.(1)增补感知不足;(2)弥补身体缺陷;

(3)挣脱世俗困惑;(4)生活变得充实富有。

5.略

七、略

《智慧地图(十九)》参考答案:

篇5:第七单元练习六

共12分)1.(2分)下面调查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

A.5月4日是什么节日     B.某班谁在期末考试中数学得第一     C.某班学生的身高     D.谁最适合当班长     2.(2分)下面哪种动物最多()小鸟 √ √ √ 兔子 √ √ √ √ √  松鼠 √ √ √√ √ √ √  鸭子 √ √ √√ √ √  A.小鸟     B.松鼠     C.鸭子     3.(2分)要表示11月份王老师家各项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选用()更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以上都合适     4.(2分)能够清楚表示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的是()。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统计表     5.(2分)某天散步时,爷爷先走了一会儿,到了公园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往前走了一段路就转身走回家了。下面各图中,正确表示爷爷出去散步时的情景的是()。

A.B.C.6.(2分)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2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有6个红球、8个绿球和10个白球。江江从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的可能性最大。

A.红球     B.绿球     C.白球     二、填空题(共6题;

共10分)7.(2分)某中学要了解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在全校八年级中抽取了30名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样本是:_______ . 8.(2分)要体现某市的居民收入多少,应采用_______统计图,要观察一个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采用_______统计图. 9.(1分)医生需要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_______统计图 10.(3分)常用的统计图有_______统计图,_______统计图,_______统计图。

11.(1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_______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容易看出增减变化情况。

12.(1分)盒子里有7个白球和1个红球,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_______球的可能性最大。

三、应用题(共3题;

共16分)13.(3分)周正同学一至六年级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情况如下图,看图填空。

一至三年级时周正的身高比全市男生平均身高_______一些;

_______年级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相同;

五、六年级时比全市男生平均身高_______一些。

14.(10分)下面是某市某小区李阿姨家2月、4月、6月、8月四个月的水费支出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李阿姨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多少元?(2)2月份比6月份的水费少几分之几? 15.(3分)逸夫小学红领巾电视台每周播放2小时.如图是各类节目的播放时间统计图. ①“学法交流”的播放时间是_______分钟. ②_______节目播放的时间最短,占总时间的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1、2-1、3-1、4-1、5-1、6-1、二、填空题(共6题;

共10分)7-1、8-1、9-1、10-1、11-1、12-1、三、应用题(共3题;

篇6: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练习题B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的括号里画“”。冒昧(mâiwâi)反驳(bóbō)逻辑(jìjí)惬意(qiâxiá)融洽(qiáqià)洗漱(sùshù)模范(fānfàn)振兴中华(xīngxìng)

三、补充词语。

风()日()()疲()尽()()有力形()影()和()相()()()与共受()()浅年()古稀年()气()得意()()()武()威灯()酒()

四、按要求填词。

近义词:疲倦—()收拾—()担心—()反义词:完美—()充足—()反驳—()

五、选词填空。

1、坚持维持保持

(1)我们只要能够()平和的心态,就能收获快乐。(2)工作人员正在()会场的秩序。(3)爸爸病了,但仍()工作。

2、果然居然偶然安然

(4)他()和大家顶嘴。

(5)不出所料,这件事()是他做的。

(6)在大街上我()碰到一个分别已久的朋友。(7)这件事来得太()了,我始料不及。

六、用最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使句子意思不变。

1、我爱游泳。

2、从小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

3、我的成绩在全班排第一。我一点儿也不骄傲。

七、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那个商店很小。(改夸张句)

2、小姑娘红润的脸蛋真好看!(改比喻句)

3、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改拟人句)

4、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陈述句)

八、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明明全神贯注、集中全部精力听老师讲课。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进行疾病。

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先自()一文,作者是(),我从句话中体会到()。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说明与人相处要()。

3、书信一般是由五部份组成:(),(),(),(),()。

4、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

5、莫以()而(),莫以()而()。

6、()(,),行成于(),毁于()。

十、整理下面的句子,使之成为一段通顺的话。()去海南的时候,每到收椰子的季节,爸爸、妈妈总要采

椰子来吃。

()椰子的肉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榨油。

()没有熟透的椰子,汁水很少,里面的肉一点味道都有。()它的皮可以加工制成笤帚,还可以制成精美的毯„„()熟透了,汁水就多了,肉也甜了。()椰子真是全身都是宝呀!

()它的壳子可以雕成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品,叫做雕。

十一、写话。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 热仿佛一下子就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 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读了描写爬山虎的这一段话,请仿照这种方法来赞美 你喜欢的一种植物。

十二、阅读理解。璞玉的结局

我的爷爷是个玉雕艺人,一辈子不知做过多少(精致精美)的玉器。晚年的时候,爷爷的名声在同行里尽人皆知,许多富人把拥有一件出自爷爷之手的玉器引为骄傲。爷爷要退休了,他为他的东家干了一辈子,他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只是想得到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一块璞玉。爷爷一生为东家赢得了无数财富,这个小小的要求,他想东家一定会满足他,却不想东家笑笑说:“我正准备要你帮我做最后一个物件,就用这块璞玉,您用出全身的手艺,能把它做成什么就是什么!”爷爷听后非常(气恼埋怨),怨恨东家的无情,自

己老了,不中用了,连这点儿情面都不给。爷爷感慨世态

炎凉,把全部的沮丧发泄到玉上,他做了一件非常(粗陋丑陋)的玉船。爷爷默默地离开,东家紧赶慢赶追来,郑重而诚恳地送给爷爷一个锦缎的盒子:“老人家,您为我做了一辈子,这点儿东西,留给您做个纪念吧!”爷爷打开一看,不禁汗颜:盒子里装的正是自己做的最后一件玉雕。就这样,爷爷一辈子不知为别人打造了多少件精美的玉器,却把最粗糙的一件留给了自己。这件玉雕至今摆在我家最(显著显眼)的位置上,爷爷常说:“我们用双手打造着自己的未来和归宿,一念之差的不负责任,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联系文章,理解下面的词语。

梦寐以求:世态炎凉:

2、在文中括号里用“”画出正确的词语。

3、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璞玉的结局是什么?你认为璞玉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

篇7:二年级英语第七单元练习题

一、新词自测

1.提供;供应2.进步;进展

3.种类;表格4.科技;技术

二、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It(依靠)where you live.

2.I will(保持联系)with my best friend forever.

3.(填写;填充)the form before you join the club.

三、翻译句子

1.你同时可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

2.我们的老师有丰富的经验。

篇8:第七单元练习六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上一篇:教师转变观念的计划下一篇:多媒体课件的意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