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心的朋友

2024-04-17

牵心的朋友(共7篇)

篇1:牵心的朋友

牵心的她作文

她,在面对账务时看起来严肃认真。可回到家,看到我,咧开小嘴露出一对尖尖的小虎牙之后,就“原形毕露”了。

她会挤出一层层鱼尾纹,大笑着抱住我“宝贝儿!”然后蹭着我的脸。虽然我会故作不耐烦地挣脱着这“囚笼”,躲避着她嘟起的嘴唇,但是看着她提着菜哼着曲儿、打着旋儿转进了厨房,心中有再多的阴霾也被她的乐观拂去了。

我喜欢她的笑,那笑犹如夏日午后的阳光一般撞进我的心底,那样温暖。

我和她的相处就像哥们儿一样,一起放肆大笑,一起疯疯癫癫。她并不多看重我的成绩,或许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开心最重要。但我竟然不懂事的当真了。在一次成绩失败的“滑翔”后,她眼眸的.失望深及我的内心。就一眼,心底一颤,我竟让她难过了。不能说后来有多争气,但她眼中的鼓励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我喜欢她的眼睛,一双可以说话,有情感的眼睛,给我最坚定的信念。

她的眼睛不但会说话,而且总是水汪汪的,亦或是爱哭的缘故吧,她的心灵也似被泪冲的亮晶晶的,受不了一点污浊。电视里播报着某地的灾情,她会默默抽出纸巾走进卫生间;翻看着报纸,在几篇感人的报道一旁,有几滴水的渍迹,我知道,那又是她的泪;甚至在我眉飞色舞的地讲着学校的趣事趣事时,她笑着笑着,眼中又有泪光在打转了,是欣慰,是喜悦吧。

她流泪时,鼻翼先舒张几下,眼泪迅速地涌满了眼眶,睫毛不受控制的抖着,那几滴液珠却顽强的在眼眶边贴着,像坐索道一般,滑来滑去。这时,她会冲我滑稽地挤一下眼睛。她啊,明明想掩饰,可是泪珠却倏地掉了。她却吸吸鼻子,呵呵一笑,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喜欢她有些好笑的超低的泪点,让我知道了爱与善良,知道了怎样用温柔的眼光去感受这世界。

春暖花开之际,她带我看万物复苏,我喜欢和她躺在草坪上看湛蓝的天,闻初生小草的嫩嫩的芳香;夏荷盛放之时,她带我远离空调房,我喜欢和她趁着天蒙蒙亮时一起爬到有荫林的山坡上,支上吊床,摇着聊着笑着,感受着风的轻抚;秋叶纷飞之期,我会和她捡一把叶子,我喜欢和她幼稚地拔老根,再惩罚似的弹着脑门儿,一根一根的叶茎,一串一串的笑声;雪花漫舞之时,她总是穿得厚厚的,再伸出被手套裹得严严实实的小手搂着我,我喜欢她抬头帮我拂去头顶雪花的动作,但低头,她的丛丛银发又那样让人心疼和无助。无声,反搂,将泪止住。

现在的她一个人在家吧。在开开心心地做饭吗?在强忍着泪水听广播吗?在牵挂着学习疲惫的我吗?

我不知道,但我好想她,牵心的她,亲爱的妈妈。

篇2:牵心的朋友

2、如此多的人急于挤进你的生命,头破血流,我也曾如此。但而今只有我拼命退却,大约这样你会唯独记认我。

3、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4、别把“还有明天”当成不努力的借口。对时间无法把握的人,很难规划好未来。

5、如果你压抑,痛苦,忧伤,不自由,又怎么可能在心里腾出温暖的房间,让重要的人住在里面。如果一颗心千疮百孔,住在里面的人就会被雨水打湿。

6、人生其实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刺猬,抱着取暖,却伤了彼此。

7、对于爱情或友情,我只相信一句话。日久见人心,留到最后的才是好的。 我会冷暖自知,更会好自为之。

8、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

9、安心的幸福莫过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

10、爱一个人,不是一时的牵手,而是一世的牵心。

11、你天天那么闲,还活得那么累。

12、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抵得上千百次的告诫。

13、有些人,只能离开;有些东西,只能放弃;有些记忆,只能埋于心底;有些过去,只能选择遗忘。

14、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人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多一些勇气,去坚定自己的选择。

15、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16、你有很多暖心的朋友,但你还是要学会孤勇。

17、有些人不会忘,由于不舍得;有些人必需要忘,因为不值得。

18、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赢得掌声。

19、小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的甜蜜,恋爱时,怀念单身时的自由。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得到的同时也是在失去。

篇3: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和我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医生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政治学副教授福勒的新书《关联》(Connected)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和社会科学实验,描绘了一个12067人社群的相互关系,并绘制了这些人之间5万种不同的关系。他们的数据验证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六度连接”,同时发现人和人是“三度影响”(Three Degrees of Influence)的,即我们所说所做可能影响我们的朋友(一度)、朋友的朋友(两度)、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但个人影响很难再传达到四度以上的级别。

但是,这三度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本身具备传染性的流感,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还有可能通过语言、行为方式、状态等各种维度影响到你。

一个人如果有一位幸福感很强的亲密朋友(一度朋友),他/她感到快乐的几率增加15%,如果有一位朋友的朋友(二度朋友)幸福感很强,那他感到幸福的几率增加10%,如果是一位三度好友,则他感到幸福的几率会增加6%,当然一位不开心的朋友会让你感觉幸福几率下降7%。每增加一位朋友,将减少你2天/年的孤独时间。相比而言,一年增加1万美元的薪水,只会让你感到幸福的几率增加2%而已。

这两位科学家最初被全世界关注是因为他们对美国密西西比Framingham小镇心脏病传播的研究。这个小镇,自1948年至今一直被作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样本区域。两位作者通过对小镇居民家庭、朋友圈的调研,找出他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资料,最终发现,行为、心态有着和病毒一样的传播模式,最终导致心脏病也和流感一样会传染。

现实社交网络如此,在虚拟的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现实的社交网络和线上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又将如何相互影响?组织和新新人类们又该如何利用这种网络传播的特征来改进自己的状况?

现实人际社会

克里斯塔基斯2009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福勒毕业后因为相同的兴趣和克里斯塔基斯一起合作,并一起出版了这部《关联》。这部充满魅力、被科学家、创业者乃至政界人士争相追逐的书其实相当枯燥,大量的数据、实验和推演可能会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但两位作者思维的光芒隐藏在字里行间。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常生活的人际网络(social network),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而当我们准备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分别解析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单位个体……” 克里斯塔基斯在很早的时候就表达了对研究人类社会形成,人际网络出现以及它和我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兴趣。这或许是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现在,各种计量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的发达为科学地深入研究这一经典课题提供了便利。

根据作者研究,人类进化早期,有社交关系网络的群居人类可能更容易生存,因为他们分享食物和捕食者信息,最后导致生存下来的人类都更具有社交基因。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也称人类大脑进化到现在的尺寸,就是让他们保有一个150人大小的人际网络。所以,作者推测,那些最能操控人际社交网络,并让自己受益于网络的人群可能带有先天的社交基因。

作者的一系列研究不乏有意思的结论,例如,基因在孩子受欢迎程度中占有46%的重要性。一个人长期的幸福感50%取决于他们的基因,10%取决于生活质量等周围环境,还有40%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社交网络不只是一张网,它还有特殊的形状。假设有100人在排队进电影院看电影,这只是一个群落,并不构成网络。但如果你将这100人线性排列一起传水救火,就等于在这100人中加入了99个关联点,这是社交网的一种形状。而这张社交网就能够做一些光是一个群落的人不能做的事情,因而也具有更大能量。当然,这张网络也可以有其他形状,比如一棵“电话树”,即群落中的一人选择群落中的任意两人打电话,然后你就会得到和前一张完全不同的网络图。

当然人和人的关系图谱还有很多种不一样的形式,就像碳原子,以某种方式排列,就成为石墨,以另外一种方式排列,就成为钻石,两者结构不同,影响力和价值也差别巨大。

同时,网络中流通的信息不同,流通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显然,病毒流通的方式和观点流通的方式不同,观点流通的方式和现金流通的方式又不同,现金的流通和情绪的流通当然也完全不同。只是,无论是病毒、观点、现金、情绪,还是体重,他们最终都会因为一些很特殊的个人信息最终流传到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里。

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于,除了上述所有因素之外,你在这张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影响着信息的流通。比如你同时是《真爱至上》和《低俗小说》的粉丝,但在推荐这两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的时候,你的传播力度和速度和影响的人都完全不同,因为如果你是前者的信息中心,就必然是后者的信息末梢。

所以,在一个群落中,你不可能简单地找一个中心点,而是要更详细地了解这个系统,知道他们是怎么连接的,哪种信息在如何传播。了解这一切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而所有事物,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一旦被放到社交网络中,都将被放大,但总的来说,好处被放大的倍数比坏处被放大的倍数大,这也是人类社交关系网和社会最终形成的意义所在。

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的研究之所以被政界人士关注也是基于此。理论上讲,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每一个网络,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心点所在,那么无论是用来传播新理念或者阻止自杀、吸烟等坏习惯都将事半功倍。所以,作者鼓励政府研究各种社交网络,并研究这些网络是如何影响人的举止行为和态度的,以保证政策的快速有效实行。

从现实到虚拟

谈到当今盛行的互联网和虚拟社交网络,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认为虚拟社交网络的确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但几千年来基因进化的结果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人类的基本社交关系还延续了线下的实际方式。

比如,罗马军团的一个基本单位就是百人军团,是由10个10人小组组成,每10人一个领队,10位领队向一位百夫长汇报。而当今美国部队仍然按照这个模式组建,只是人数略长,在120或者150之间。而当你问到身边的每个人,她/他有多少好朋友的时候,一般的回答都是个位数,并没有比他们祖母或者曾祖母时代更多。

新技术只是加强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未改变其方式。因为,现代社会有了电话、电报、雷达、收音机、互联网,但人脑对社交网络的容量只有这么大。所有这些现代技术虽然很炫目,但人脑的物理大小才是最终决定社交网络大小的关键。

“所以,我们并不称Facebook、Twitter等为‘社交网络’(online networking),而是称其为‘选择性广播’(selective broadcasting)。如果沿着这个方向思考,我们一定会得到更有意思的结论。”克里斯塔基斯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同样,互联网和虚拟社交网络也无法改变人们的爱情观、暴力倾向等,因为这些都是人的基本属性。事实上,我们看到身边不少人是从Match和eHarmony网站上找到伴侣的,在网络上寻找伴侣也的确是很有效率的方式之一,但这一方式迄今只占所有婚恋比例的3%,绝大部分人还是在自己身边的三度关系内寻找终身伴侣。

网络不曾真正改变世界,同样,人际社交网络也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社会问题。而且人们都有保护私隐的本能,不乐意被过分地和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也不乐意被某些事物完全疏远,即使它们不见得特别相关——社交网络存在甜蜜点。

西北大学的布莱恩·伍兹曾经研究过这个甜蜜点的课题。他研究了百老汇350家音乐公司的总监、制作人、演员、服装设计师等等人员,描绘出他们间的关系。他画了一个坐标,Y轴表示百老汇音乐剧的商业成功度,X轴表示工作人员关系的密切程度。他最后发现,所有人都相互认识,彼此关系密切的公司制作的音乐剧,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甚至最后以失败告终;那些之前没有人合作过,彼此间极少联系的公司制作的音乐剧,也同样会失败;成功的音乐剧团队的成员的特征是,有些人有过合作,同时有些人彼此生疏。

篇4:迷牵心宿

铁未消,

动天撼地意飞扬;

意未犹,

战沙场,

升天落地浮潺湲;

苦闷甚,

乐何知,

篇5:爱上朋友的朋友

Q在论坛outing活动中和一个相熟已久的男生相邀喝酒,结果发生了一夜情。彼此回归到正常生活后有2个礼拜没有联系。这2个礼拜,我渐渐明白我们的一夜情并非偶然,我早就对他有好感。他对我也肯定感觉不错,而且我们都单身。这层纸,要不要捅破?

Sally,上海

一夜情之后两周都没有联系,你凭什么确定他和你一样认定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情之所至呢?你所说的这层纸真的存在吗?我相信一些生性腼腆的人可能会借酒表白心意,但若此成立,你现在根本无须考量是否要“捅破”,因为那一夜已是新关系的开始。若对方在此之后两周都不闻不问,我只能理解这不过是酒壮怂人胆,借酒为自己找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借口。如果爱的方向不对。那及时将它封锁也不失为积极的补救。

闺密做了小三,要不要告诉她父母?

Q我的好朋友做了小三,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震惊的同时还为她感到担心和心痛,可是我的话她现在根本就听不进去。我无法独自说服她,但也不能广而告知,想了一囤,觉得只有告诉她的父母,但这样会有效吗?会让她逆反吗?

汲汲,芜湖既然是好友,你们一定有许多心意相通的地方,若她连你的劝告都置若罔闻,我无法断定她是否会因为父母的劝说而改变心意。究其做小三的原因,无外乎为财或为情。若是为财,那走到这一步想必已经有驷马难追的“果敢”,所做一切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这样的朋友除了祝福她好自为之,就是敬而远之。若她是为情而纵身跳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劝说而是倾听,没有一个女孩子希望自己的感情是不见光的,你劝说的那些道理她一定都知道。在许多小三的故事背后,是一个女孩子的天真幼稚和痴傻忘我,去了解你女友飞蛾扑火中的隐情,帮助她在狂热中理性起来,促使她理清思绪和前景是硬道理。此时此刻,若能够站在她的角度替她多一份思考,要比单纯的说教和阻止有效得多。

我的告白他没接收怎么办?

Q刚开始我们的关系只是朋友的朋友,但随着接触的深入,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他。我单身,他也没有女朋友,我想要自己争取幸福,所以便跟他告白,现在的状况是,他没有说接受我,也没有要拒绝我。这算是个什么态度?下一步我该做什么?现在我都不敢去参加朋友聚会,生怕彼此尴尬。

Elieen,宁波

无论男女,在被别人喜欢的时候,除了接受、拒绝这两种很明确的态度之外,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状态——谈不上多喜欢可也不讨厌。我猜想他对于你的感觉可能就是这中间的状态,你这位朋友现在处于情感空窗期,也许是他还没有遇见特别让自己心动的女生,也许是他还不清楚自己想要寻找怎样的另一半。若是前者,那么现在的你对他来说可能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若是后者,或许他还需要时间来了解自己和你之间是否合适。总之,你并不是他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心有灵犀的对象。不过坊间也有许多日久生情的情感故事,如果你觉得他是你愿意等待和值得争取的对象,我个人认为不妨和过去一样继续和他交往,让时间帮助你们来做最后的决定。关键要看你是否做好愿赌服输的心理准备,若最后他的选择不是你,你是否可以笑着说:至少我努力过。

他难道只想要做爱?

Q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老公想要亲近都被我拒绝了。我原本没有想过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料前些天他为此事跟我大发雷霆。我觉得很委屈,不做爱就要跟我吵架吗?对男人来说,他们眼里只有这件事吗?

笑如,深圳

篇6:脉脉:维系朋友的朋友

“我们的愿景是缔造出一个全新的、以往没有的社交模式。”在眼球聚焦和口水纷飞之中,脉脉创始人林凡说,“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传递信任。”

2002年,林凡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去美国读了半年书就回来了,跟着他的师兄王小川创办搜狗。“我一直想解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林凡在搜狗做了七年CTO,之后离职加入大街网,任技术合伙人。从处理海量信息,到开始思考茫茫人海中如何有效率地“找人办事”,林凡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找工作、找律师、找保姆等等需求,本质上都是找人办事,这个需求贯穿在很多领域。”林凡说,在线下找人,有朋友背书的情况比较容易获得对方信任,这种人脉的力量到线上依然很重要。但是纯粹的工具应用,不利于维系人脉,社交产品能解决这个问题。

2013年10月,脉脉上线,基本没有做推广,依靠口碑传播。功能主打两方面:一是管理用户的人脉关系,二是匿名八卦。“现在各种各样的人都到脉脉上来,有说在上面可以找到投资的,有招聘人才的。”林凡说,如今脉脉每天能产生数千条匿名八卦信息,用户总量达到约80万,其中具有互联网工作背景的用户占70%,日活跃用户数在五、六万人,每天新增用户约一万。

职场社交应用的需求相对分散:结识朋友、吐槽同事、找工作、找投资、找员工……脉脉正在考虑把更多功能加进来,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工具是微信,脉脉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林凡用“工作版微信”来描述脉脉的定位。“大家在职场上应该有个专门的东西去维系和使用人脉,因为工作关系比较特殊。工作中结识的人,可能不会成为好朋友,但平时工作中又需要经常往来。这时候加个微信,你在朋友圈里发今天去哪玩、吃了什么之类的就不太好。职场联系人可能更关注你在工作上有哪些问题、观点。”林凡认为工作和生活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就需要差异化的工具。

脉脉的社交模式强调“朋友的朋友”之间的连接,这与基于朋友关系的微信、完全向大众公开的微博不同,脉脉上的关系是半公开的,只有特定的一部分人能看到彼此。林凡认为,社交的本质意义在于找到相同的圈子,在圈子里的讨论交流才能产生价值。“比如我在脉脉上认识了一些电影导演,本来我一辈子可能都不会认识导演,现在认识了,就会发现打开了一个新的圈子。”林凡说,“所以不管实名还是匿名,重要的是你能在人们的讨论中认识到其中一些人,发现新的关系存在。”

至于赢利模式,林凡坦言还不清晰,未来可能会为一些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也可能尝试对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我们希望先做社交,进而在关系链的基础上做职场服务,比如招聘求职、投融资合作等。”

篇7:没有朋友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需要从蛛丝马迹的互动中,去猜想、挖掘、定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每次新增一个联系人,迅速地浏览一遍对方的朋友圈后,总能发出“原来他们俩也认识”的感慨,同时也得出“原来他还有这一面”的结论。是谁发明了“圈”这个精妙的说法,它封闭又敏感,拒绝接纳新成员,又时刻渴望被窥视。你只知道你的朋友列表里有谁,却无法囊括对方的联系人,所以你回复时,不知道有谁沉默地盯着你们的互动,也不知道他回复别人时,又是怎样的。就像我加过的一个青年,朋友圈里满是豪言壮语,“不想被任何名利捆绑”,几天后我又在一个富二代朋友晒的新车照片下看到他的回复,充斥着“兄弟啊牛啊改天一起聚聚啊”这些热忱的字眼。

朋友圈最伟大的功能,就是分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没法判断对方是公开还是分组,还是就你一人可见。这功能给了多少人伪装的机会——有人跟男友稳定交往三年,对外则一直宣称单身;有人在这个组里装完孙子,又到那个组里去扮大爷,它给了一些人活在平行时空的机会,给了收取不必要的艳羡的权利,也给了从日常生活中叛逃的可能。谁都想要借虚假的朋友圈,活出现实里不存在的风生水起。

朋友圈所呈现的,大多是提炼后的人生。旅途中可能抓拍了七八十张照片,最后能通过层层遴选的,不过那么三两张;通宵做报告,累到极点,最后公开的却是一句“年轻就属于奋斗”;和伙伴一道做项目,不管抱怨过多少次对方的不靠谱,结束时还是要摆上集体照,感慨“相聚是缘,有你真好”。当然,围观群众也很上道,女生自拍一律默契点赞,发深夜两点落地窗前万家灯火的就恭称“某总”,至于考前拍概率论封面声称终于要开始复习的,评论里都会默契地回“学霸轻虐”。

这种互动,也未必不出于真心。当他人用心也用力地证明自我时,我们也乐于成为点赞之交。这种看似虚伪的社交下,其实藏着一点“揾食不易”的同理心,一点礼尚往来的私心,一点想开拓人际关系的野心,这些心思拼凑起来,也够大家和和睦睦地在朋友圈里天天见。

有时我也会懊恼地想,朋友圈里,其实压根就没有朋友啊。真正亲密的人,总是即时性地跟你分享喜怒哀乐,哪顾得上纠结到底要为这张抓拍选用哪款滤镜。就像逢年过节,你跟大部分人转发老套的祝福短信,末尾还不忘署名,生怕这一点社交的努力白费。而跟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人,却不必假借节日的名头问候,在你们絮絮叨叨的对话间,便是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快乐”。人世间最郑重其事的庆祝方式,都该是朴素而随意的,不必有蜡烛,也不需要烟火。

真正的感情,从来不是靠点赞维持的。只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太过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声。

所以,一旦某个人停止了晒图,我总愿意相信,他是不必再向朋友圈索要安全感了。这安全感可能来自于强大的自我建设,也可能是因为被人摆在了聊天页面的置顶。我有个女朋友,做了多年的单身公害——对,就是那种深夜传自拍配歌词,传泳衣照说“哎哟又胖了怎么办”的女生。一整个暑假,在铺天盖地的旅游照支教照旧同学合照中,都没瞥到她的踪影。我激荡着八卦之心,兜着“不会被屏蔽了吧”的揣测,委婉地向她提问,她却是难得的直白:“太麻烦了,懒得发。”

我当然不信。

过了好一会儿,她突然发过来一大段话。

“那天给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都是原片。反正你也能想象,有些笑得眼睛都没了,有些是麒麟臂。结果他来了句,你好可爱啊。你看得出来,他是真觉得那个肉乎乎的小姑娘可爱。

“我现在就想扎着马尾陪他上自习,不想再硬凹姿态,证明自己活得千姿百态。要是有个人能够接受你的原片,你就懒得再为无关紧要的人,动用修图软件。”

上一篇:献给教师们的座右铭下一篇:精细化工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