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2024-05-15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通用9篇)

篇1: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多是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一切就都好。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偏重智力教育,事实上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倾向,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非是抵触所有的练习和考试,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在学生阶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忍耐,学会放弃,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就难以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习的快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家长强迫成长,变为我要学习,我要成长,我不再是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去做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学习不苦。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家长,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做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德行,强健孩子的体魄,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美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既看到学习的实在价值,又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意义。让孩子们懂得爱自己、爱生命,并能接受挑战,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共同体,老师、家长、孩子成为共同体,在班级里,在群内,一个影响一个,彼此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篇2: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读后感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读后感正文:读《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是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书,张文质老师以犀利的笔触,真实地展现了自己教育经历,文中所写并非都是美的场景,确更能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共鸣。看完《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应该说有很多震撼,我不知道能否用文字表达我内心的这种震撼,只是读着那些充满着温情的文字,我的生命的确就被滋润着,有一种很温暖很潮湿的感觉涌遍全身。书中“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重要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苦,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进,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舞,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为能力(一种临场智慧)。”――这是一段很让我感动的文字。从中我感到的,是对教育的甘苦的深切体会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还谈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顺其自然,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什么时候最好不介入,什么时候应该什么都没有看到。”读到这些,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真诚地反思自己身上的反教育现象,感慨颇多。凭心而论,自认为是一个富有教育良知的教师。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也会忍无可忍地抱着“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的“坚定立场” 采取一些企图立竿见影的方法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特别是今年刚接了一年级两个班,孩子无论是自律意识还是行为习惯都还差。面对这一群无上课下课意识的孩子真的有些急躁,甚至大声训斥。有时候自己勉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进步,利用课外活动,休息时间为他们开小灶,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剥夺孩子快乐玩耍时间,是好心做坏事;有时被琐碎小事闹心,使得原本敏感的心变得有些麻木,面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当成了司空见惯的正常事;有时面对学生的小小过失,竟然声嘶力竭、大声训斥!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规律,学会等待,一定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找回来,力争做到从容、悠闲,拥有良好的心态,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阳光、最灿烂的笑容辐射给孩子。让我们的教育“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要带着生命来上课,带着对生命的尊重来上课”“让爱心、宽容、期待、善待成为教育的起点”……

篇3: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一) 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

生命教育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 于90年代末引入我国大陆。大陆代表人物有刘济良、郑晓江、欧巧云等。生命教育最初起源于生死教育, 主要是针对滥用毒品、青少年自杀、杀人等现象而提出来的。因此, 生命教育是以认识生命感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教育活动, 目的是为了让人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最终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宗旨是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生命化教育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著名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育的要义是“一种全新的关于生命的教育理念,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模式, 简单地说, 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 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 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 完善生命的发展, 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重点在于“化”的过程, 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到具体教育之中, 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范本式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感性认知, 更是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理念和精神。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生命化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更具有过程化和常态性、是将生命教育“化”入整个教育的始终以及各个方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其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生命更好地发展。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 生命教育才有方向和保障;在生命化教育的过程中, 生命教育才能实现其目标, 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 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高职教育生命化

1. 从过程上看,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推移, 是彻头彻尾的生命教育。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生命由教育来成全。高职教育生命化, 是将生命这个教育的原点完完全全、从头至尾推移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点要从关注以技能为主、满足社会需求转移到关注生命成长、重视生命发展上来;把学生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如有热爱教育事业、培育生命成长的生命化教师;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生动活泼的生命化课堂;有让学生健康快乐、陶冶情操的生命化校园文化生活;有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塑造健全人格的生命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可使高职院校的师生深刻地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有效地防止伤害生命现象的发生。这样生命教育也就有了前提和保障, 有了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的延续性, 成为全过程的常规性教育, 不再是时有时无、时紧时松的阶段性教育。

2. 从深度上看,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 是生命教育。

纵观国内外研究, 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生死教育。如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 是因为要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而提出的;美国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形式出现的;日本是针对青少年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现象提出的;我国的生命教育是在借鉴国外、我国台湾等地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了解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这表明:生命教育较侧重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和教育。

高职教育生命化, 不仅表明高职院校将生命的感性教育融于职业教育中, 而且还深入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层次。生命化的职业院校, 所有的工作都不再把人单纯作为经济工具和职业操手来培养, 而是以生命的发展来对待。通过生命化课堂、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校园生活、生命化实践和生命化家庭等教育因素, 不仅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且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造,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因而,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 是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

3. 从广度上看,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扩展, 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由于得不到认可和支持, 专业生命教育教师甚少, 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只是在出现危害生命的现象时, 如:学生自杀或学生打架伤人, 才作为危机干预手段, 开展生命教育。这完全是一种短期的、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一种更宽泛的生命教育视野,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广泛性、全员性、普遍性。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项工作都直面学生生命、“成全”生命的成长。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家庭, 所有的教育资源全员介入、共同携手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因此,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在广度上的扩展, 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是平台更广阔、发展空间更大的生命教育;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教育。

二、规律化、生活化、个性化:更新原则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 规律化:彰显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性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规律的教育。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 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要坚持规律化的原则。即要尊重生命, 不是要改造生命;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要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科学的危机干预手段进行;要用开放、灵动、因人而异的科学方法进行, 决不能违背规律、毫无顾忌、随心所欲。

(二) 个性化:反映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特殊性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 肯定人的独特性, 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冯建军教授说:“教育应该是‘量体裁衣’, 为生命独特性的实践创造条件。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 创设适应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 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有文化底蕴不厚、自卑心理较重、社会职业角色多样性等特征, 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及职业选择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个性化原则, 实行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还要尊重个体学生的不同差异, 实施特色化教育, 解决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困惑、烦恼, 不能搞一刀切。

(三) 生活化:体现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常规性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的统一体。人的生活必须以生命为基础, 人的生命又必须由生活来显现。两者密不可分, 互为表里。

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发展方式, 是生活的重要构成要素。生命化教育就是源于生活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也要在广大学生的生活中进行, 要坚持生活化原则, 要有常规性。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用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及生活中的苦乐哀怨等人生现象, 教育每一位学生敬畏生命、活在当下、热爱生活、憧憬未来。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种种体验, 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 把生命教育泛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内蕴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活动、交往、实习与实践之中, 即让生活生命化。绝不能把生命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

三、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更新途径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 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证。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 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 只重视学生的职业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等错误观念, 树立生命化教育的新理念, 以生命为教育原点, 以“成全”生命发展为己任。

(二)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开辟生命教育新途径

1. 构建生命化的教育课堂, 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 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实现生命成长、人生意义提升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师生生命发展的一段共同经历;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安全、愉悦, 包容着生命中暂时的缺陷, 也呼唤着生命智慧潜能的觉醒”。高职院校更高层次的生命教育, 也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因为, 这样的课堂能为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环境和氛围保障, 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完善。

2. 培养一支生命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生的生命教育, 必须由教师来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扮演新角色, 做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道德,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他们不仅关怀学生的生命, 也关怀自己的生命, 是把教育当成事业, 充满人文关怀、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教师。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水平不高等实际, 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生命化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就有了根基和保障, 就有了力量的源泉和事业的“卫道士”。

3. 搞好生命化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的生活观单调, 生命活力消解, 甚至有扭曲的现象, 一些人把“上课、考试、实习、过年”的周而复始看作他们的大学生活;郁闷、无聊是他们的常用字词;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是一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 搞好校园生活, 让学生快乐、充实、幸福地生活, 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职业院校生命教育的重大课题。教师不仅要从从物质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还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品位。

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 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 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利用高职院校的灵活办学机制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并对社会实践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管理, 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思考和感悟, 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成长。

4. 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责无旁贷, 家庭也不能退出教育舞台。帮助学生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 建立家庭、学校双向互动机制, 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 帮助学生按照生命化教育理念优化其家庭环境, 如建议家长要结合子女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情况, 提出切合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实际要求;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 使学生和家长学会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和伤害生命等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更健康、更和谐、更有生命情感;使生命教育得以全方位实现。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篇4: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发展,因此“教书”不是教师的目的,“育人”、“成全生命”才是目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更应成为生命的缔造者。在根本上,教师关注的不应该单是知识,而应该是个体生命。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决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现在多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也说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可是实际上,我们有多少教师在备课时了解过学生呢?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也听过不少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虽然是借班上课,但是老师在上课之前总要和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和互动,不仅利用交流充分地了解学生,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言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况,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那么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把握住难点;如果在上课之前多想一想学生在自己提问后的回答的可能情况,在课堂上就能处变不惊;如果在平时能多和学生交流,那么就能了解学生的需要,上出学生所感兴趣的课来。

当然生命化教育并不是排斥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关注生命的和谐、自由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学中的只是传授者转变为生命发展的促进者,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选择的策略,帮助他们自主建构、自我发展。

二、由教学的控制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命化的课堂则提倡教学民主,打破了教师的“控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生命化的课堂提倡师生互动、交流,因此比以往的课堂增加了由互动、交流生发的知识;生命化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秩序和教师的“控制”,成为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那样,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从而正确引导;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发问。

实际上,生命化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能引导好课堂,就必须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自身就必须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和创造;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还必须加强专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首先让自己成为生命化的教师,才能实施生命化的教育,践行生命化的教育理念。

三、由被动的执行者向主动的建构者转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教学,教师是教学计划、教材、教参、教案的忠实的执行者。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教学计划和教材由国家规定;教师“怎么教”,在统一配发的教学参考书中做了详细的规范,甚至作业怎么布置都有同步的练习配套;教师“考什么,怎么考”,也不需要教师“操心”。教育从起点到终点,教师除了“严格执行”,不需要任何创造。

生命化的教育,赋予了教师自主、创造的权利。因为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传授“死”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待教学资源的理解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生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想,并且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学生敞开。这样,教学中的所有的知识都取决于师生的互动及其共同构建,师生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复制者,而是知识的构建者。

篇5: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刘建始

最近读了《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以及《教师生命教育》等书,并看了一所学校“生命教育方案”,受益匪浅。最关键是让我明白了“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提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

篇6:构建生命化课堂 尝试阳光教育

汪疃中学 鲍京源

阳光教育是富有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它主要表现为口头表扬、书面鼓励性评价、肢体爱抚、创设表现机会等方法; 阳光教育是正面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与反面教育、挫折教育一样都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又体现为许多的具体方法,甚至形成一定的操作规律;阳光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心态,它指的就是以欣赏的心态赏识学生的整个人,一个具有灵魂的生命体,而不单单是赏识学生的优点。但总的说来,我们更应该把“阳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赏识寻优、正面激励。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我校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阳光教育。

一、阳光教育与我校的课程改革

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远离学生、不切实际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为真正的了解学生,我校都要向学生进行如下问题的问卷调查:“你喜欢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老师对你说什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你最不愿看到老师的哪一面,你最不喜欢老师对你说什么?”“你认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和你喜不喜欢老师有关系?”并将问卷调查情况反馈给教师。

从所有学生的问卷中,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尊重、理解、重视和爱!即得到阳光教育。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我校办学目标的应

有之意,而客观的审视我校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权威者的姿态、俯视的目光和永远严肃的面孔在我们的课堂中还普遍存在,师生间的距离在扩大,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阳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强调学生的成功体验。老师的赞赏、鼓励,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这是学生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所说的阳光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和我校的实际,我们将阳光教育作为打造具有创新、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的突破口,并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

二、阳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老师把阳光洒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1)阳光环境,强调制度跟进,保证阳光教育高效开展

“我努力,我进步,我自信。我成功”;“我敢大声地说,今天我表现很棒” 如今,在校园里,在一些宣传牌上,阳光教育的标语随处可见,真正起到了随时随地都能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作用。

学校制定、完善了《关于把阳光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来的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学校经常对广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阳光教育的运用情况,对反馈上来的一些情况,学校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老师更好地搞好教学。

我校苏国粉老师在教学反思本上记录这样一件真实案例: 我班有个男孩叫于

祥鹏,他思维活跃,口齿伶俐,缺点是做事没有思维性。有一阵,因为连续几次的粗心我批评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男孩沉默了!这一周,我看到他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面对你严肃的目光,我真有些害怕,难道我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我知道您对我很失望,说实话,我也很讨厌自己”看着这消沉的语句,我知道自己的教育走入了误区,思考良久,我提笔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没想到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你伤感了这么久,真对不起!其实,我一直很欣赏你能言善辩的口才,但我更相信你会努力使自己言行一致,对吗?短短的几句话,他又变得像以前一样了开朗了。

(2)不断学习、反思,引导教师深层次的领会阳光教育的理念。

2008年,学校召开专题会议,正式提出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课题。为了便于广大教师学习、领会、把握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学校购置了朱永新、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大批著作供教师阅读、学习。同时,学校还从《山东教育》、《人民教育》等报刊摘录有关阳光教育的理论性文章,印发给教师,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以往教学行为,留有反思笔记。在初期我们将阳光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日常的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树标、学标、达标”活动中都将课堂教学实施阳光教育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这些都有力地强化了教师阳光教育的意识和理念。(3)开展专题活动,引领阳光教育走向深入

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赏识产生了一些疑惑,陷入了迷惘。为此,每学期,学校都召开“阳光教育”专题研讨会。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谈对阳光教育的认识,交流个人实施阳光教育的做法与体会。通过研讨大家明白,赏识不等于一味的表扬;廉价的表扬不是赏识;赏识需要批评,需要有理智、灵活的批评… …随着研讨的深入、实践的深化,阳光教育的策略不断优化,阳光教育的方法不断丰富,阳光教育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2.学校领导以温暖的目光看待教师,建立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生需要阳光。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来自领导的温暖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指出,领导的关怀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金创军老师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他既高兴又担心。领导这样对他说:“让你带这个班,因为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学校信任你,你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领导的信任与鼓励,让他坚定了信心,也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几年的历练,如今,金创军老师已经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骨干,师德方面的典范。

2008年学校让丛晓红老师担任初四的数学教学,并任班主任工作。面对领导的充分信任,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克服自己在知识上、经验上的不足,丛老师自费购买了大量有关教学的书籍,认真钻研教研教材、研究习题;在班级管理上,她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吸取班级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爱心+诚心”的班级管理之路。“我们更多的是把她当做朋友,我们愿意和她交流、说自己的心里话。”班级的学生在谈到她时自豪的说。在当年的中考中,她所带的班,普高录

取达22人,录取率达50%,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

正是在这种温暖的关怀、赏识的目光中,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也使得学校更加和谐。

三、阳光教育让我们的校园熠熠生辉(1)课堂教学明显优化,生命化课堂开始显现

创造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着重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命化教学的运用情况,并将这一情况,列入到教师的课堂考核中,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就是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通过师生的努力来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情况与氛围的创设,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思中有所得。“生命化课堂”不是神秘的、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之上、一言一行之中,于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能让我也来发表一下想法么?”“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你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你提出的问题,我现在不能回答你,我需要查一查资料,你也可以查一查,我们比一比。看谁查的快,好吗?”… …这些尊重学生、亲切的语言就成为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平台。于是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熠熠生辉。

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改实验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有20多人在文登市、威海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2)赏识教育营造出了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收获了阳光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惊喜!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变化是显著的,成果是辉煌的;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正在我校逐步得到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用赏识去发现、洞察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已经成为我校的教学策略和基本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阳光教育开始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现、赞赏、认同每一个孩子已经成为每一名教师的习惯;学习正在变的更加主动,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了合作、探究、交流;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飘洒着浓郁的书香、阳光化的人文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每一个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多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干群之间更加团结,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篇7:《让生命化蛹为蝶》读后感

这篇文章以蝴蝶作为美丽而崇高的人生的象征,它以“蝴蝶总理”的人生际遇雄辩的启示人们:在经历了“穿破命运之茧”的苦痛之后,我们将一如那破茧而出的蝴蝶,拥有一段美丽而辉煌的人生。

他的成功不是靠投机取巧得来的,也不是靠运气得来的,更不是只靠一天两天的努力取得的,而是他从小起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才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功。目标就是海上的灯塔和指南针,有了它我们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才不会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有时会去羡慕那些不经意间成功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的幸运儿;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走得最远最好的!也许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低微的门第、丑陋的相貌……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茧”;然而有些东西则人人可以选择:自尊、自信、自强……它们会帮助我们穿破命运之茧!

在历经十几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终于完成了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走向成熟……

篇8:语文生命化教育审思

师从程少堂教授的“岭南闲樵”李伦琰老师玩的自然是“语文味”道, 崇尚简约然不简单的“/wx简约”丁卫军老师自然玩他的“简约”风格, 创设“精致语文”理念的徐杰老师自然讲究把玩的“精致”, 喜欢足球的葛武生老师自然把玩别具一格的“足球语文”, ……

追求生命化教育的凌宗伟老师每天给我们送来一个励志故事, 已经使得大家感奋不已, 今天凌老师又给群友带来了全市公开课《老王》的教学实录, 我们自然该从生命化的角度仔细玩味。

教例简述

一.通读课文, 看看文章最主要写了什么?

谈话、讨论:一共写了几件事情!哪件事情是作者最用心写的?

二.精读第三件事。

齐读:从“有一天”一直读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讨论:老王临死前还来“我”家送东西, 从这里,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

(1) 他只说:“我不吃。”

(2)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有味地自由阅读:“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和“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比读、讨论: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的描写, 遣词造句有什么不同。

人物描述方面:“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心情方面:前面:“可笑”、“吃惊”/“抱歉”、“害怕”

归结写法 (细节) 、情感 (牵挂)

三.探究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联系课前学习资料:了解作者和她的丈夫。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一:生命的反应

虚假已经成为语文公开课堂不能承受之痛。凌老师执教的《老王》这堂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状态的真实反映。这堂课首先遭遇的是“没有学生反应”症。在教学起始阶段, 教学第一环节“把握文章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 学生有三处明显的不反应。而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 、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 (2) 、为什么不用“骑”而用“蹬”? (3) 、这篇文章主要写老王临死前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认同不认同?学习者面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反应, 课堂观察者可能有许多诊断性报告, 可能是学生预习不充分, 也可能是学生语文基础太差, 也可能是老师预习指导不到位。但笔者以为这些对一堂现实的课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应有语文课堂的现场观, 离开了语文教学现场的任何评述都是不恰当的, 也是不负责任的。那么这堂课语文教学的现实是什么?摆在教者面前赤裸裸的现实是如何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反应, 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由“不应”转为“反应”, 由“消极反应”转入“积极反应”。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热情与智慧的引领。凌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一是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关于“蹬”与“骑”, “主顾”与“顾主”这两组词的辨析, 凌老师是采用了让学生查词典的方法进行了突破, 巧妙地解决了学习疑难, 而非仅仅达成教学目标。二是拉近教者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心病还需心药治, 学生的不反应也可能是借班上课 (笔者没有亲临课堂现场) , 也可能是公开课的特殊课堂氛围, 农村初二学生面对南通地区的诸多教师、专家莅临多少应有的怯场吧。这个教学环节凌老师采用了两次“友情提醒”:“有的词语不理解, 迅速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字典上有没有‘顾主’这个词啊!”“有的事情, 要有个认同或不认同, 不能居中, 不能够骑墙。骑墙是比较可怕的, 你们互相交流一下!”“友情提醒”语言本文多次出现, 这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治疗心理不应的良药, 传达了教者平易的教风, 创设了课堂民主的氛围。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是尊重了学习者的课堂生命。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二:生命的温度

语文课堂的生命状态应该有三种行为姿势:步行、滑行、飞行。飞行着是令人艳羡的高蹈, 是许多人理想中的语文, 也成了不少语文老师的理想, 然而迷人的星空离我们语文常态的课堂毕竟太遥远;滑行着也可以有酣畅淋漓的速度, 按着预设的轨道爽然前行让我们教师的阅读有了释放的自由快感, 然而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堂阅读, 我们一不留神就会漂移出境, 也应慎重畅想。步行着, 可脚踩大地, 亦可仰望星空, 只有步行者的语文课堂, 才有可能是常态的语文课堂;只有步行者的速度, 才有可能是体悟生命语文应有的速度。

精读活动环节, 凌老师没有作高空的飞行, 阔谈知识分子的勇气、胸襟与责任意识, 这是对作家立场的尊重;也没有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围绕教学预设匀速、加速地自由滑行, 这是对现实课堂的尊重。凌老师采用了教子学步“亦扶亦放”的教学策略, 首先从生活体验、朗读训练入手, 步履蹒跚、小心翼翼, 不求步步莲花, 但求步步落实。因此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艰难的起步, 继而直立行走, 甚至华丽转身精彩的全程。

“直着走, 如何走?有没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的?我试了几次, 直着走, 不大好走。好, 你来试一下?”生命的教育, 需要言传, 更需要身教。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 需要生活的参与, 生命的互动。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总是用一个热情的生命去点燃一群生命的热烈。

师:“我们站起来读一下。”/生: (小声朗读) /师:不要害怕, 声音大一点。读出一个将死之人的味道来。他读得有没有味道?/生: (有感情的朗读) ……我不是要钱……/师:有味道!这是语言的味道, 是语文的味道, 也是生命的味道。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总是用一个生命的触须唤醒一群生命的触觉。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三:生命的质量

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 有朝一日, 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 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 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无”中生“有”, 使阅读者享受阅读, 使得阅读更加富有而充实;从“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使得阅读采取谦卑的态度, 使得阅读更加丰厚而深刻。充实、丰厚、深刻的阅读才是优质的语文阅读, 才是引发学习者生命热情的生命阅读。

凌老师智慧地挖掘文本自身的资源储藏, 采用“比较阅读法”, 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的变化”, 将学生的课堂阅读引向阅读的纵深地带。“有味地自由阅读”环节是这堂课最为精实、精彩的生命瞬间:

比读、讨论: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的描写, 遣词造句有什么不同。

人物描述方面:“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教者抓住老王外貌描写的两个细微之处, 引导学生作了精细的切片分析, 让学生看到每个外貌描写的细胞, 从中发掘出“质”的相同及“核”的不同。语言的“比较”是语文学习的形式, 也是语文训练的内容:“比较教学”是教学方法, 也是学习过程。“比较教学”让语文阅读走向深入, 也让学生的课堂体验走向生命的深处。

心情方面:前面:“可笑”、“吃惊”/“抱歉”、“害怕”

生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的不是人为割裂的生命课堂, 教者通过语言的抓手之禾, 分蘖出情感之苗叶。学生从连续回答“没有变化”到慢慢发现前面的一段作者是感到“可笑”、“吃惊”, 又惊喜地发现后面一段作者的情感的变化为“抱歉”和“害怕”。

篇9:绿色生命教育的游戏化探索

绿色生命课程以“为幼儿幸福快乐的一生奠定基础”为宗旨,实施课程的目的是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学习中理解快乐,在感恩中分享快乐,凸显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育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快乐幼儿”的育人目标。

绿色生态环境教育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突出而倍受关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看,幼儿绿色生态环境教育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呼唤绿色,保护生命,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幼儿体会自然生命的可贵,做感恩生活、保护生命的小卫士,感知生命的可贵。

绿色生命课程具有清晰的导向:以生命赖以表征的生活作为优化和充实的内容,旨在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和生存的品质,使幼儿认识生命、保护生命、感恩生命,为幼儿健全人格、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绿色生命课程”理念在游戏探索中启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其他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

“绿色生命课程”的内容是在绿色生命课程目标支配下,由起主导作用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的实践直接经验融化在一起的“合金”。 新《纲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 “绿色生命课程”是游戏型课程,是幼儿自己的课程,幼儿喜欢的课程方式是游戏的、活动的、玩乐的。

“绿色生命课程”的核心理念:“感恩生命、适应未来”。

感恩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再认识,再发现,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我们要培育的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感恩生活的未来小公民,用一套灵活的机制发掘各种资源,为幼儿懂得感恩充分发挥环境及文化的潜在影响作用。

幼儿要适应未来,无论是绿色生命活动节,还是日常活动、主题活动,都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以生活化为学习单元,主张以“生活化”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利于幼儿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关心环境、适应未来、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绿色生命课程”希望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形成健康的身心品质,为幼儿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我们以《指南》为指导,以五大领域内容为蓝本和基础,依托一日生活,开展综合性的、主体性的、实践性的活动,使幼儿在与环境(人、事、物)、知识、文化等相互作用中,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潜能,获得不断发展。

绿色生命课程以教育游戏观来指导课程实践,以游戏活动为主,是幼儿情感、态度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的学习形式。师生围绕游戏核心内容,共同确立角色分配、场地空间、材料设施等,在过程中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途径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分享、评价,帮助幼儿寻找游戏新的发展生长点。注重生活游戏,这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的现场中展开的活动形式。

二、“绿色生命课程”内容在游戏实施中架构

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支配下,由起主导作用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融化在一起的“合金”, 绿色生命课程的研究内容:1.确定适合在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包括做人习惯、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2. 研发养成良好习惯的“四合”绿色生命课程:包括教育目标与幼儿生命成长吻合;课程的构建与幼儿生活活动融合;教师的追求与办园教育理想契合;校园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合。

幼儿的课程让幼儿做主,护航绿色生命课程实施才能得以顺利深入地开展。“绿色生命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以生成游戏活动为主干,预设游戏活动为辅助,节日游戏活动为特色,关注幼儿一日游戏生活点点滴滴,培养幼儿快乐、感恩、合作、创造的学习品质。通过“游戏活动”的基本形态,科学合理渗透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内容,以构建学习活动;通过“品书香——快乐阅读”、“求创新——探索科技”、“赏艺术——幼儿音乐”、“感亲恩——亲子活动”四大节日游戏活动,以构建体验活动。

在课程总目标建立的基础上,我们还结合实际情况,内化《指南》到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再细化到游戏探究、一日生活游戏、节日游戏实践、亲子游戏互动这四块教育活动目标,通过三级目标体系实现课程理念和促进幼儿发展。

三、“绿色生命课程”实践在游戏整合中发展

“绿色生命课程”的开展整合了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各项资源,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有利于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也有利于发掘活动的文化价值,使我们的活动更加科学、完善及可持续发展。

全方位整合资源,开发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课程内容。我们从社会资源的整合、园本资源库的建设这两方面进行了资源的全面开发。

在“绿色生命课程”中开发绿色生命园本资源库,并进行整合。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为指导,以班级为基点,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五大领域内容为主体课程蓝本,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措施,以“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及评价等”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绿色生命特色的课程园本资源库。《园本资源库》专人负责,进行存档,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教学资源化管理,对共享资源库进行了清晰的分类,便于查询使用:备课资源库、教具资源库、动画资源库、课件资源库、素材资源库。遵循三个原则对资源库的信息技术进行使用管理:其一,游戏需求;其二,采集便利;其三,共享均衡。同时,在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对游戏课程的关注和教师游戏课程的有效执行为引领,以科学性、普适性、便捷性、持续性和实践性原则进行资源库的使用反馈,解决调整。

“绿色生命课程”是在游戏玩乐中进行的,“绿色生命课程”的主旋律是感恩中带着梦想的健康成长,是幼儿、教师、家长在游戏中的旅行,为幼儿快乐幸福的一生奠定基础!

上一篇:进口产品代理合同下一篇:鼠年喜庆的新春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