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2024-05-22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共17篇)

篇1:《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砬子山小学

刘利

以这一节课的反思,辐射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个人觉得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环节思考,正如校长所点评,教师备课本上体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应该是我分析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同时更要考虑的是学情,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这节课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标准。

改正措施:我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要流于形式。继续将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结合,设计科学的学习目标。

(1)、我要进一步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准确。

(2)、梳理知识,归纳方法,巩固练习,查缺补漏,发现自己的问题。

(3)、提高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我个人在课堂上的引导语言不够精。

改正措施:新授课抓住目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可以了,多余的话避免。练习课中的引导相对新授课明显提炼不够精当,思考一些引导语言留给优生提出。

3、提优补差落实不够。

改正措施:提优,这个优的对象选择中上等生,后进生不单留给组长,每组四号,我和组长共同帮扶,我要倾注的力量的比重大些,组长些基础的内容。

4、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和小组长的思维发散不够。

改正措施:还是得抓好预习,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自身的能力提升,思考如何将知识更有效的整合到一起。

5、每一个简单的事物对孩子都是一个教育和影响!我要记得这句话,我去发现,引导我的学生和我一起去发现,随时关注、发现问题。

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感谢帮助我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发现问题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篇2:《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篇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技术、能力、体能”相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法的选择上,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课堂的乐趣,体验直线跑技术,发展学生的体能。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传统的观念认为,直线跑的技术是教学内容,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不是教学内容,但在现行课程背景下,直线跑与直线跑的练习方法都是教学内容。“直线跑的练习方法”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跑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直线跑练习方法的学习,不仅能巩固直线跑的技术,培养自然跑的正确姿势,而且能发展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同时,还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技术储备体能与技能。

(二)学情分析

本课抓住学生的速度素质敏感期,以直线跑为载体,针对水平一(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但注意力不太持久,对于反复操练容易反感的特点,通过游戏及不断变化游戏方法、比赛等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快速跑的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思路

在准备部分,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采用音乐自编了一套有一定运动强度的棒操,代替了传统的准备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此阶段通过耍棒活动,合理调动了队伍,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基本部分,以《课标》与《纲要》为依据,遵循教材“三个一”的要求,采用游戏两人抢棒、四人同方向抢棒、四人循环抢棒传授技术,采用直线跑和跳的组合练习、迎面接力比赛巩固技术,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直线跑游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发展学生直线跑的能力。同时,根据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辅教材采用以上肢力量为主的“钻山洞”游戏,提高练习密度,增加运动负荷,提高教学效果。在结束部分,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自编了一套放松舞蹈,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直线跑的练习方法;素质练习:“洞”(直臂支撑)。

(二)教学重点:学会对准目标进行直线跑。

(三)教学难点:跑直线。

五、教学目标

(一)知道“火速抢棒”游戏的名称、方法与规则。

(二)80%左右的学生在“火速抢棒”游戏中能做到看棒直线跑,20%左右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动作。通过多种直线跑的方法发展学生直线跑的能力。

(三)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合作的意识与行为,既能为同伴加油,也能为对手喝彩。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学内容:1.课堂常规;2.队列练习;3.报数练习;4.报数游戏。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散开。

练习要求:队列整齐、精神饱满、动作标准、声音响亮、反应迅速、配合默契。

练习次数:各2次。

安全措施:学生间前后距离一臂,左右间隔半臂。

设计理念:根据《纲要》“七个一”开始有队列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队列练习的整体安排,在开始部分组织学生进行“报数”练习。为了体现队列练习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要求学生声音洪亮、短促、转头迅速,同时通过多种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

(二)准备部分

教学内容:1.准备活动操:棒操;2.耍棒:(1)绕棒跑;(2)花样跳;(3)小猴跳。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

练习方法:1.听音乐,跟着节拍做棒操;2.把棒立于地面,绕着棒进行逆(顺)时针跑;3.把棒平放在地面利用棒进行前后左右单双脚跳练习;4.把棒放胯下进行各种方位跳,最后跳到指定场地。

练习要求:动作有节奏且动作幅度大。

练习次数:棒操1次,耍棒活动2~3次。

安全措施: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前后两臂距离,左右两臂间隔。

设计理念:在准备部分,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创编了一套充满童趣的棒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与教师一起翩翩起舞,为主教材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组织学生利用体操棒进行耍棒练习,活动了学生的肢体,发展了学生的体能。整个准备部分紧凑、连贯,持续时间较长,体现了《纲要》“七个一”中准备兼体能的要求。

(三)基本部分

教学内容:

1. 直线跑的练习方法

(1)两人之间的“火速抢棒”:两人面对面错肩站立,右手悬空扶棒,听到哨声后同时去扶对方的棒。

(2)四人同方向“火速抢棒”:四人成一路纵队,右手悬空扶棒,哨声后,依次去扶前面学生的棒,排头学生去扶排尾学生的棒。

(3)四人不同方向“火速抢棒”:四人一组站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右手扶棒,哨声后,依次循环去扶前面学生的棒。

(4)组合练习:加大距离直线跑+小猴跳:两人一组,面对面错肩站立,右手悬空扶棒,哨声后同时进行直线跑,去抢对方的棒,拿到对方的棒后再小马跳回到起点。

(5)迎面接力比赛:面对面四人为一组,哨声后由一方开始,直线跑过去与对面第一人进行击掌,对面第一人方可跑出,其余人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伍获胜。

2. 素质练习:“洞”(直臂支撑)

(1)单人洞:用身体做单个“洞”。

(2)两人合作:一人做洞一人钻。

(3)小组合作:钻水帘洞,即一人钻,其余人做“洞”。

安全措施:考虑到相向直线跑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采用了错肩站立的方法,同时严格注意学生活动的时间和彼此相隔的距离,以确保学生安全活动。

(四)结束部分

教学内容:放松舞蹈(幸福的脸)。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

练习要求:跟着音乐节奏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练习次数:1次

安全措施:学生相隔两臂距离。

设计理念:根据《纲要》“七个一”的放松活动内容化的要求,笔者根据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了活泼轻快的儿童歌曲《幸福的脸》,并根据歌词内容创编了简单的韵律动作,学生跟着教师翩翩起舞,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七、课后反思

(一)精讲多练,提高练习密度

宁波江北区团队给出的数据分析“时间哪里去了?”让笔者印象深刻:一堂课4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只有15分9秒。回顾本节课,笔者认为首先在主教材的练习环节上设置过多,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对于反复进行同一练习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无法激发保持学习兴趣,所以在设置练习环节时想通过不断变化练习方式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热情,但忽视了二年级学生接受理解能力较弱,一旦练习方法多了,会导致讲解示范时间增多,如果去掉1~2个练习手段,从而节约讲解示范时间和队伍调动时间,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其次,在教师统一口令下的练习过多,因此,学生等待准备的时间花费比较多。对此,建议可以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练习时间。例如,在两人互相抢棒游戏中,在教师统一口令下练习1~2次,当学生知道怎么“玩”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练习。同时合作练习的对象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练习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密度,而且还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规则讲解时一定要做到“高效”即清晰简要,易于学生明白。

(二)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以《纲要》为依据,遵循“教材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个教材——直线跑、一个组合——跑跳组合、一个游戏(比赛)——抢棒游戏、迎面接力跑比赛。在跑跳组合练习中,笔者最初的设计是因为要体现一物多用原则同时又想符合小猴学本领的教学情境,所以笔者设置了直线跑和“小猴跳”的组合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先直线跑后小猴跳,其节奏由快转慢,学生很难适应,再加上学生急于比赛获胜加之跳的距离过长,经常会出现学生偷懒的情景——学生拖着纸棒跑过来。“为了组合而组合”不仅没有达到增强体能的效果,而且还因部分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使规则形同虚设,减少了学生练习兴致,降低了课堂效果。

(三)随机应变,追求课堂灵动

课堂教学中,各种始料未及的“课堂意外”会不期而至。例如,在第二教材素质练习“钻水帘洞”环节中,原本笔者为防止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作弊”,要求第一个学生必须站着准备,待哨声响后才能开始“钻”。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们总会迫不及待习惯性地做好爬的姿势进行准备,此时笔者忽视了学生急迫想要为自己组争光想要赢的心理特点,每次当学生没有跟着预设走时,便硬生生地指挥学生让他们按照笔者的要求进行准备,结果出现了笔者费力组织而学生却“玩”得不尽兴的情况。又如,在上述环节中,因为在平常的试教中学生都是穿着长裤上课,所以并没有出现膝盖“见红”的情况。然而,在展示课时当学生穿着短裤出现时,笔者却没有引起注意,特别是当个别学生出现膝盖“见红”时,笔者仍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仍然按照课前预设引导学生练习,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由此,笔者想到,课堂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完全由课前的预设排定,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

指导教师点评:

(一)体现“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的思想

本课教学和设计以“技术教学”维度为主,采用“两人抢棒、四人同方向抢棒、四人循环抢棒”等直线跑的练习方法(游戏)传授直线跑技术,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直线跑的技术,在多种直线跑的练习过程中发展体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多种直线跑的游戏后,能在课外自行或与同伴一起组织游戏。

(二)准备、结束部分教学创新、有效

准备部分中配乐自编了一套有一定运动强度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棒操,代替了传统的准备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耍棒练习,合理调动了队伍,提高了课堂效率。在结束部分,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自编了一套放松舞蹈,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三)建议:

1.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巡视与观察。如组织学生进行迎面接力比赛时,教师应正确评判,不能因为教师的观察不到位而错判学生的成绩。

2. 课堂教学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如执教“钻山洞”环节时由于学生“钻山洞”时膝盖与地面直接接触,导致部分学生的膝盖有轻微“擦伤”现象。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告知学生钻时膝关节不能着地或“山洞”应该高一些等要求,确保学生的安全。

篇4:《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实例与反思

课例: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形椰子汁饮料罐。谁能以饮料罐为例,说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边说边指出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一边说一边摸了摸饮料罐的侧面)

师:你们能画出这个饮料罐侧面的商标纸的展开图吗?

生:能!

师:请大家量出相关数据,再画出侧面商标纸的展开图。

(生纷纷动手测量、画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生1:画的是长方形。

生2:所画长方形长15.7㎝,宽14㎝。

师:为什么这样画呢?

生3:因为我量出饮料罐的底面直径是5㎝,它的底面周长就是15.7㎝,也就是所画的长方形的长。而饮料罐的高是14㎝,所以长方形宽就14㎝。

师:你们知道所画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吗?

生齐答:219.8cm2

师:219.8 cm2是饮料罐哪部分的面积?用手摸一摸。

生1:是商标纸的面积。

生2:是饮料罐的侧面积。(用手摸给老师看)

师:现在你们知道圆柱侧面积怎么计算了吗?

(学生相互交流归纳)

生:圆柱侧面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师:饮料罐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生:铁皮!

师:你们能算出制造这个饮料罐一共需要多少铁皮吗?

(同桌讨论,计算)

生:我先计算出一个底面的面积,再用刚才算出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得到一共用铁皮259.05 cm2。

师:这就是饮料罐的表面积。如果保留整数是多少?

生1:259 cm2。因为0.05 cm2可以忽略不计。

生2:260 cm2。因为实际制造饮料罐时需要的材料要比计算结果多一些。不信大家看饮料罐的接头。(边讲边指给大家看)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机灵鬼。这是又一种取进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请举例说说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进一法”。

…………

师:(出示一个无盖铁皮茶缸)制造这个茶缸要多少铁皮?怎么算?

(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1:计算时应注意茶缸只有一个底面用了铁皮。

生2:还应该告诉我们一些有用的数据。

师:你们需要哪些数据?

生3:底面直径和高。

师:底面直径10㎝,高12㎝。(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生纷纷动笔计算)

………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无底、无盖的圆柱形物体?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

师: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希望大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自学教材,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

师:(课外实践)量一量家中水桶或茶叶罐的直径和高,计算需要多少材料,写一篇数学作文。

反思:

一、使用教材要有创造性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材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权更动。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把教材看成“知识点”的代名词,教学也不在是简单

的“知识移植”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堂不在限于教科书。所以,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不能把教学看作复制与实践教材,而应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因时、因地、因生、因己灵活地处理教材,创生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學习、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案。面对这节课内容,教者没有就教材教教材,而是把这节课内容看成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载体,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与体悟的活动。课中所用教具、学具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选例题都是教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经验而设计的,可谓恰到好处。

二、教学内容要有情境性

要保障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就得使学生直面应答性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会直接地作用于这种应答性情境,解决自己的学习课题。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情境。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围绕生活情境思考问题,学生在生活需要所生发出的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交流、合作,不知不觉的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制作茶缸要多少铁皮、“进一法”的认识都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最后教者安排一篇数学作文,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式多样性

篇5: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的练习题

(1)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的直径是60厘米,高是4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3)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内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在池内周围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5分米,在这个盒子的侧面帖上商标纸,需多少平方米的纸?

(5)一个压路机的滚筒横截面的`直径是1米,长是1.8米,转一周能压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分钟转8周,半小时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6)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7)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米,底面半径是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8)一个圆柱高9分米,侧面积226.08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9)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0)做5节底面直径是2分米,长8分米的圆柱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篇6:《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篇7: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讲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篇8:《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一、现阶段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中存在的 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更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过程, 课后练习被视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不分轻重, 题题落实;有的习惯在一个章节或专题教学完成后集中处理解决;有的一带而过简单化处理;也有的将之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 在课堂教学中顺带解决。

(二) 片面追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或重复训练, 忽视了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主动性参与性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后练习题中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实现, 导致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缺失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 片面追求练习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发展

有的老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特别是那些开放性拓展性题目时, 习惯就题论题, 看重教学指导书提供的参考答案, 喜欢进行答案的正误校对, 而忽视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对学习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这样的简单操作, 易使学生独立求知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削弱。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置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大致分为“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积累与应用”、“写作”三个方面。本文重点针对“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中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类练习题进行分析。

(一) 文本研习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的文本研习的设计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教材中涉及的题目大都针对文本内容提出, 又与专题重点知识相联, 目的在于方便学生预习, 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研习延伸能力, 引导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材中的文本研习题也注重知识的重复和巩固:有些练习题注重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题既注重知识的局部训练, 也照顾内容的综合概括。通过处理这种练习, 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总结概括中找出规律,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将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教材的文本研习题还注重知识的延伸:有的课后练习题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自学习惯为目的。

(二) 问题探讨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问题探讨”主要围绕着对文本的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等方面展开。通过相关问题的训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同时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促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有关《安妮日记》的问题探讨型题目设计:

(1)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 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 安妮仍然能说, “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2) 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对此你如何理解?

(3) 《安妮日记》中有很多章节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 选取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段诵读。

(4) 读了安妮的日记, 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 你将为她写一则什么样的墓志铭?

问题1、2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题3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朗读的能力, 问题4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在处理问题3时, 刻意安排学生讨论, 通过反复的朗读, 体会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而墓志铭的写作交流和朗诵, 更是调动了很多同学的悲伤情绪, 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

(三) 活动体验型题目的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苏教版教材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增加了活动体验的内容, 以期学生能在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评价中,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体验文学带来的不同感受,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指向性非常强的题目, 例如:

(1) 如果有条件, 集体观看《辛德勒名单》, 围绕“人性和兽性的冲突”的主题, 组织一次讨论。

(2) 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苏轼和柳宗元生平的资料, 思考他们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有些活动体验型练习题还刻意引导学生扩大视野, 增大阅读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借助课后练习, 精心设计, 多向拓展。将书本和课外阅读、语文单科活动和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多向拓展。如: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 将它们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 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可拓展成: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片段, 讨论交流在黛玉和刘姥姥眼中, 贾府在环境布置、生活特点、人物性格、人情世故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你眼中的大观园是怎样的?

还可拓展成:请你从建筑学或室内设计学的角度谈谈大观园。

这样拓展阅读范围设题, 既让学生看到了奢华鼎盛时期的贾府, 也了解到“呼啦啦似大厦倾”时的贾府, 还可以在阅读中去了解中式建筑及室内陈设的特点, 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究兴趣, 激发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 在互助合作的讨论交流中也能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三、对运用和处理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课外课后练习当成课内课后练习的追加。课外课后练习应当是知识的发展的深化, 是学习能力的改善, 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 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 发展个人的爱好的需要, 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语文教师应:

(一) 应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题

不必将课后练习题题布置, 逐一落实。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 应少而精且目的明确, 要尽力让所选题目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 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备课, 亲自做课后练习题, 进一步领会教材的精神, 发掘教材和习题的联系, 了解习题的难易度和解题方法, 选用合适的, 删改不合适的, 增补空缺的。

(二)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布置课后练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如果否认学生个体的差异, 势必会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可以在布置与实施过程中根据练习题的内容、要求和难度, 采取分层策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做。如文本研习, 可设计预习和巩固练习两种形式, 每生必做, 以保证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得到发展;问题探究性练习, 分为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题型灵活多样, 偏重理解、想象和创新解答, 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独立探究, 其他人可选择合作探究方式。

(三) 立足文本练习题, 适当补充, 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来适当补充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样化课后练习。如书面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形式的;识记性的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结合的;甚至观察思考与调查探究等多层面进行, 目的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丰富和积累愉快而幸福的学习经历。也可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练习, 通过做批注、圈划要点、口头概括、书面表达等方式进行, 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的平台, 更是教学资源宝库。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 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吃透教材, 把握重点, 改变教法, 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让课后练习题体现出更多的效用。

摘要: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布置、有效实施课后练习是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但长期以来, 语文课后练习的低效反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培俊.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设计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张如意, 黄之能.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2) .

[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篇9:《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将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篇10:《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③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5分米,高也是5分米,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④把一根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形木材,沿着直径对半锯开,每块木材的表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⑤一个圆柱体木料,如果把高减少2分米,表面积就减少9.42平方分米,求减少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⑥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10厘米,将一个物体放入容器内,水面上升1.5厘米,求这个物体的体积?

⑦有铁皮30平方米,最多能做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分米的无盖水桶多少个?

⑧有一根长1米的圆柱形钢材,把它截成4段都是圆柱形钢材,表面积增加56.52平方分米,已知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原来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

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篇11: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沙沟小学 孙庆刚

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课前,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多数学生整理得都比较完整,说明学生已形成了能力。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后,还要强化教材的重点。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学生更进一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复习时,先让学生看书、交流,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的效果。如:S侧=ch,S表=S侧+2S底,V柱=sh,V锥= 1/3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为了深化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S侧=ch这个公式中,谁容易成为间接条件呢?题里往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呢?(r或者d)这样S侧=ch,这个公式就可以写成什么呢?

S侧 =2πrh或S侧=πdh,这样学生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对公式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公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2:《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以后, 作为检查复习, 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 并分别告诉条件: (单位:厘米) r=3, d=4, c=6.28, 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 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 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 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 (单位:厘米) h=7, h=6, h=3, 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 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 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所得数据, 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 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 学生学得轻松, 练得有趣。在这节课中,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也一个圆柱体的管子, 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 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 再换个角度, 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对于表面积的处理, 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 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学生在书本中画, 小组讨论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积极主动, 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 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 互相讨论, 合作交流, 终于发现了知识, 领悟了知识,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一是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数学问题,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 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 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 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 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 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 (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 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 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 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是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辩论澄清的过程, 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 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实际出发,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 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篇13:《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学反思

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篇14:《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课标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②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3)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19-20页例

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篇15:圆柱表面积教学反思

方法一:用一张纸盖住圆柱,沿着边缘剪(不会很圆)

方法二:把圆柱立起来用笔描绘出来地面再剪(不好描,自然不会很圆)

方法三:用尺子量出直径,算出半径,用圆规画出圆再剪(有点接近了,但是直径不会很精确)

方法四:把圆柱压扁,量出直径,接着同上做法(误解,这里的直径其实是半个圆的周长)

篇16:《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后自我反思

然而, 真正能够吸引学生, 吸引听课者的课, 不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常规课, 而是大胆创新教材设计的新型课。这次听到张老师执教六年级二班圆柱的表面积, 真是一次值得学习的课。她改变了以往上这堂课的惯例, 保留了传统的结构复习, 推导侧面积的公式以外, 更大的亮点是要求孩子们认真分析不同已知条件下怎样求侧面积, 以达到对公式深层次的运用和理解。全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完成, 再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能对知识点深入掌握。

让学生发现已知条件环节,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设计, 和试讲班级对比起来, 第二轮上课时的班级孩子发散思维更好一些, 孩子们都能发现已知半径和高, 已知直径和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 在第二次上课的班级中, 孩子们甚至在想已知面积和高, 已知体积和高, 介于要运用开根运算, 张老师很好的肯定了学生, 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方法要到中学是才能完成, 孩子个个喜悦, 觉得自己很棒。

面对这一现实, 我认为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有必要。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 各级学校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资源, 是诸多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材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和不可代替性。但是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 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 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 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空间。“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 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课题确立后, 以理论指导实践, 对“死”教材大胆地“活”用, 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和每一班、每一位学生的实际, 大胆的处理教材。首先是删减。教材中有些内容是学生无法当堂完成的任务, 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其删减。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都太难, 太繁杂的内容可把它大胆地删去, 可把它放在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下节课再交流最合适。其次是增扩。教材中有些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时, 可以设计几个相关联的复习活动, 以降低活动的难度, 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低, 因缺乏挑战性而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这时可为学生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活动, 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是调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调整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编排, 一般一节课一个小课题。

我校张老师执教的本节课以学生为本, 安排好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复习, 动手探索侧面积公式, 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完成了化曲为直的转化, 孩子们自己悟出了侧面积的公式推导, 然后是对公式的理解运用上画了很多时间。如此创新使用教材, 打破常规课, 既可以激发学生活力, 又可以激发听课老师们的思考。

篇17: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练习题

2、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练习: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完善工作任务管理机制下一篇:电网运行方式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