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2024-04-17

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共14篇)

篇1: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开题报告与立项报告的区别

开题报告与立项报告看似类似(因为一级目录大致相同),但相比之下,重点和详略有明显变化,主要有以下实际区别:

1.立项报告强调“为什么(背景、意义、目标等)”,而开题报告强调“做哪些、怎样做(计划步骤、人员分工、任务方案等)”。

2.立项报告重视“凭什么(条件、师资、决心、前期成果等)”,而开题报告重视“已怎样、将怎样(进度、现状、估计、预见等)”。

3.立项报告关注“应怎样(假设、论述)”或“别人有什么问题(诊断、分析)”,而开题报告关注“自己已怎样(已然、既成)”或“我们决定怎样(用什么、做什么、怎样做)”。

上述三种说法相互交叉,有尚未厘清之嫌。则换一套说法,就是:

立项报告的是为了让他人(专家)觉得该课题很重要(有必要)、有意义(有价值)、有思路(有设想)、有可能(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即,立项报告是为了“争取认可”、“争取关注”、““争取支持”等。

而开题报告是为了让他人(专家)知道你是否在做(研究)了、你已经研究或实施得怎样了、有没有偏离方向、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有没有应引起注意的地方或矫正的地方。即,开题报告是为了争取“取得具体帮助”、“求得具体论证”、“听得具体意见”、“明确今后任务”等。故开题报告也可摆些具体实际的问题或困难,开诚公布地提出来,请与会人员共同议讨。

篇2: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调查报告和总结在写作上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和专题性的工作总结,无论从反映的内容或表达的形式上来看,都非常接近.这两种文体的相同点反映在:它们都是紧密配合形势,宣传党的任务,有较高的政策性;抓住点上材料,推动面上工作,有较广的指导性;运用事实说话,揭示事物本质,有较强的针对性.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1)从取材的范围看.调查报告反映的面较广,可以推广经验,可以反映情况,也可以研究,揭露问题,而总结往往是总体本单位某个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或某项工作的具体经验.(2)从反映的内容看.调查报告比较集中地说明一个问题,一项“事情,或者是阐述成绩,或者是揭露矛盾,一般不是既全面写成绩,又详细写问题的.而总结一般要考虑全过程,既要有基本情况的回顾,又要写取得的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还要写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些方面都要有所交代,当然也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从反映的时效来看.一般来说,调查报告配合形势的宣传要比总结迅速,及时,因为总结要到一定阶段才能撰写.(4)从使用的人称看.调查报告通常是调查组或记者来采写别单位的,常常用第三人称.而总结通常是本单位自己动笔撰写的,常常用第一人称.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工作是针对社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一般来说,社会调查工作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进行.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对于一项调查工作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准备工作充分,就能明确调查的中心和重点,使调查工作能比较顺利进行.1.课题的选定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调查的课题,它是整个调查工饿的关键环节.只有选定了课题,才能使调查工作明确方向,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去完成调查任务)因此,学员在选定课题时,要注意: 1)结合专业学习,选定课题.开展社会调查,是为了加深学员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应紧紧围绕专业特点来选择课题,并用专业知识来指导社会调查工作,在社会实践中使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2)课题宜小不宜大

我们要求写的是一篇字数在2000--2500字左右的小型调查报告,因此,选定课题时宜小不宜大.题目大了难于驾驭,容易出现面面俱到的毛病,而题目小,则容易写深写透,而且对初次作社会调查的人来说,更容易把握.3)课题选定应切合实际.选定课题时必须考虑课题是否有预期完成的主客观条件,要从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条件来选择和确定课题.主观条件主要是指调查者的自身条件,包括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素质,调研能力等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资料,时间,被调查对象能否合作,能否得到企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充分考虑了主客观条件,这样课题才有完成的可能.2, 拟订调查计划

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调查工作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在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任务的前提下,拟订出一个较详细的调查计划,具体规定出调查的地点,单位,时间,对象,调查重点,步骤的方法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二,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是整个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它的任务是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资料.调查的实施是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按照调查计划的内容和要求系统,客观,准确地获取材料.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调查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证,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调查时应采取适当有效的调查方式和具体方法.社会调查的调查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 1)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是指访谈对象是单个人情况下访谈,一般来说,选择这样的访谈对象要考虑其典型意义和特殊意义.访谈也基本上是限于访谈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回答者不会受到访谈夕外的第三人的直接影响.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时,要注意一次访问时间不宜太长,有时可能要反复若干次,访谈时内容可以宽些,不要局限在既定的题目上,在谈话过程中,要一边记,一边想,一边判断.谈一次,总结一次,分析一次,指出新问题,这样就起谈越深,材料也就越来越多,便于分析,提炼,概括.2)座谈会

座谈会是一种集体访问法,即将许多调查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访问,也就是通常说的”开调查会“.它是做好调查研究最简单易行又最可靠的方法,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座谈会的人数以5—7人为宜.访问前调查者应事先将所有参加座谈的人员名单,访问的具体内容,要求,举办的时间,地点等通知参加座谈会的所有被调查者.在调查座谈中,词查者还必须口问手写,与到会的被调查者一起讨论,由于座谈会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被调查者相互之间的多层次互动,因此它所获得的资料较其他访谈方式获得的信息更广泛,而且由于互相启发,互相核对,互相修正,使获得的资料更完整准确.3)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目的设计的问题,经被调查者作答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是运用最多的间接调查法.调查者把所要收集的材料编制成问卷,分发或寄送给调查对象,然后收回进行汇总分析.调查问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问卷题目.如《XX区下岗人员求职意向调查问卷》,题目要具体表明调查主题内容,不可笼统抽象.二,引言.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对被调查者的要求希望.三,指导语.说明问卷填写的方法和具体事项.四,问卷题项.这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题型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答题为不设备选答案(选项),由被调查人自由发表看法.封闭式答题要求被调查人在几个选项中选项目答.实践表明,问卷法要达到调查的预期的目的,就要以高质量的调查问卷为前提,在设计问卷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慎重对待每一个问题,同时,注意建立各个问题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由于问卷法适于大面积的调查,而且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又很多,因此,对于初次涉足调查工作的人来说,一般不常使用这种方法.4)观察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调查提纲,用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调查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观察现象和行为的发生,搜集到既原始又真实的资料.而且简便易行,灵活性较大,观察时间可长可短,观察者可多可少,并处于”局外旁观“的地位,不易被人注意.在使用观察法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信度和效度.5)文献法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除了要深入到实际之中,从与调查对象的接触直接搜集可供研究的资料外,也常用从各类报告,报表等文字材料中寻找值得研究的资料,这就是文献法.在使用文献法时要注意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总之,调查的方法很多,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调查到底应采用什么方法,应以能最有效地实现调查目的和要求为依据进行选定.三,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主要是在全面地占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资料的整理,分类是对资料进行检查,核对,归类,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大量的原始资料简化,系统化,条理化,使之适宜于进一步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剔除法

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鉴别,分清真伪,加以取舍.筛洗法

材料经过剔除后,还必须对材料加以研究,去粗取精,分清主次,筛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者反映问题实质的典型材料来.求实法

通过表面现象,努力把握实质.这是调查研究中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二分法

对各种材料,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事物的另一方面,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总之,研究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阶段,他为解答实际问题提供理论认识和客观依据,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四,总结阶段 主要是在对调查资料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说明调查结果或结论.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根据到现场了解或考察所得到的材料而写出的回答和说明一定问题的书面报告.一,调查报告的类型

调查报告按其内容,作用区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经验型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大量的常见的调查报告,一般是抓住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事物或经验,深入调查,给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它可以比较完整地,全面地总结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用实际材料说明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可以总结某企业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的具体经验,措施,办法和体会.2.基础型调查报告

这类报告比较系统深入地解剖社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各个行业,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基本情况,让有关方面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材料.3.揭露型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用大量确凿的事实,把长期被隐蔽的事情真相揭露出来,以澄清事实.这类报告常常问题尖锐,材料扎实,一针见血,引人注目.往往是供内部参考的.二,撰写调查报告的具体要求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和反映调查结果,这是写好调查报告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调查报告的写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1,观点和资料必须统一

调查报告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凭事实说话,然而仅有事实还不足以说明和解决问题,必须从所获得的事实材料中,概括,总结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做到观点和资料的统一,以观点统帅资料,用资料支持观点,既有深刻,全面的理论概括,又有具体生动的事实依据,二者缺一不可.2,资料必须生动,典型 能说明观点的资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最具典型意义的资料来说明观点.在写作的语言上,要求准确,易懂,简洁,生动.针对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反映形式.比如,适当的使用图表既可以清楚地反映问题,使人一目了然,又可以打破一味叙述论证的”呆板"形式,使人印象深刻.三,调查报告写作的一般格式(基本型)介绍

调查报告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不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依据调查的目的,内容,结果以及调查报告的读者对象和主要用途来决定的.但一般来说,各种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都可分成:标题——导言——主体——结尾——附录几个部分,下面作简要说明.1.标题

标题是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因素.标题要求简明,醒目,针对性强,能打动和吸引人.用得较多的标题形式有: 标题: 公文式标题:如《独生子女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新闻式标题:如《社区盛开科普花——上海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查》 正标题点明文章的主旨 副标题讲被调查的对象

1)直接陈述调查的对象或调查的问题,使调查内容一目了然.比如:《对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出口结算工作的调查》.2)以某种结论式的语言或判断句作为标题.比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影响》.3)以提问的形式作标题.比如:《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婚).对于揭示和分析某一现象的原因的社会调查来说,调查报告往往采用这种形式的标题.4)采用双标题的形式,即主标题和副标题形式.主标题以提问式,判断式,警句式表达,而副标题则以一般陈述式表达.比如:《如何立足市场 ——对三枪制衣有限公司的调查》.总之,标题的写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与报告的内容相符,不能使用超出报告内容的标题.2.导言

导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导言在调查报告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确定文章的基调,清理材料,作为报告的起点.导言应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简明扼要而又重点突出.导言部分的具体写法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导言: 开展社会调查的背景:调查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开展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过程以及调查中运用的方式,方法.1)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提供开展社会调查的背景材料.如开展调研的缘由,目的,意义,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等.2)介绍开展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过程以及调查中运用的方式,方法.3.主体

也就是调查报告的正文.主体部分要求详细而具体地展开全文内容,要有情况,有分析,观点鲜明,材料确凿,层次分明.主体部分结构的安排要根据调查的内容来确定.要 表现什么样的材料,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报告主体部分就要努力为这两者服务.主体部分的安排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主体: 概述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出问题或事物的规律.1)根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时间顺序,从纵的角度来描述分析.这种结构有利于说清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来龙去脉,使人们既了解问题的起因,又了解它的发展,变化和状况.便于比较,层层推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2)根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特征或不同方面,从横的角度逐一描述,分析和比较.这样可以使与某一现象或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得到集中的讨论.使人们对报告的中心问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运用这种结构时,要注意把握调查对象的重点特征,不可面面俱到,一一列举.3)将上述两种结构相结合,以其中一种结构为主.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的重要的调查报告往往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能更透彻揭示事物间的实质联系,以得到正确的结论.4.结尾

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措施和办法).调查报告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通过主体部分的系统分析,顺水推舟地得出结论;有的总结全文,突出基本观点;有的强调揭示出问题的严重性以引起重视;有的根据分析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和办法.结尾应注意的是:一要简练,二要注意不写与主体部分重复的内容,以免画蛇添足.5,附录

调查资料中篇幅长而又很重要的图表和文字说明资料可作为附录附在报告之后.总之,调查报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调查来说,撰写调查报告的最好方式就是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构思.但要注意调查报告在内容上的整体性和结构安排上的逻辑性.* 标题: 公文式标题:如《独生子女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新闻式标题:如《社区盛开科普花——上海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查》 正标题点明文章的主旨 副标题讲被调查的对象 * 正文: 导言: 开展社会调查的背景:调查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开展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过程以及调查中运用的方式,方法.主体: 概述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篇3:谈报告文学与通讯的本质区别

何为“报告”?《辞源》中的解释是“宣告”的意思。其词意来自于《汉书·王莽传》:“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很显然, 报告文学的题材, 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性, 即如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所言:“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离开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文章写得再长, 再有文采, 也不能称为“报告文学”。

诚然, 作为比较详尽、生动地报告新闻事件或人物发生 (成长) 经过及结果 (经验) 的新闻通讯, 与报告文学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好的长篇通讯, 如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咐》等, 完全可以视为准报告文学。但就整体而言, 报告文学所反映的“特定形象”及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显著性和新鲜性等, 要比一般通讯强一些, 内涵也更深、更丰富一些。也就是说, 衡量通讯题材的新闻价值的尺度比较宽泛, 重大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可以写成通讯, 凡人小事、日常变化等等也可以写成通讯, 只是分量轻重、篇幅长短不同而已。报告文学则不行, 既然要向世人“报告”, 就要对题材进行严格的筛选, 让人觉得确有报告的价值。否则, 那就没有必要耗费笔墨, 洋洋万言, 耗费那么多纸张了。

有人也许认为, 新闻既然与文学杂交, 产生了报告文学, 那就完全可以“价值不大故事凑”, 在人物做的事情上及取得的成绩、政绩上多下些功夫, 多用些笔墨, 然后适当多些描写、议论和抒情, 就可以与通讯区别开来, 成为像样的报告文学。对此, 我也持一种反对的意见。

我承认报告文学首先是“事学”, 但报告文学也是“人学”, 越是好的报告文学, 越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性格、悲欢离合和其中所提示的社会意义, 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这样三个目的。这也正是文章的新闻性所要求的。不注意这一点, 仅仅写出笔下人物做了些什么, 一件件罗列, 一件件渲染, 一件件铺陈, 还不能说这篇文章就算合格。

好的报告文学, 搭的架子也应该比通讯更大一些。因为它特别强调时代精神, 强调作为知识分子写作方式的理性精神。所以在写作中, 要充分展示客观现实, 同时要解释现实的存在, 还要对现实中值得警醒或反思的现象、问题等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如果把通讯的构架比作一栋砖瓦结构的平房的话, 那么报告文学的构架就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惟有如此, 方能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在更大的时空区间展现背景, 刻画人物, 容纳细节, 烘托环境, 表达主题。

要做到这样几点, 就要认真地加以采访, 采访得越深入、越细致、越理性, 报告文学就写得越生动、越感人、越具有文学素质。在这里, 有三点必须牢牢把握, 那就是不允许虚构, 不允许夸大, 不允许任意的合理想象。原因很简单, 报告文学既然脱胎于新闻, 对于传播时效性和客观真实性的要求, 应当同新闻一样严格,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模糊和淡化。如果报告文学不能保真, 它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久而久之, 人们就不会相信报告文学, 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另外, 报告文学一有编造、虚假的成分, 也会给文中的人物造成不利。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宣传的对象品质恶劣、胡诌八咧, 有意给自己涂脂抹粉;严重了还会惹出官司, 使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皆受牵连。所以, 报告文学不但总体和本质要真实, 情节和细节要真实, 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也要真实。

真实性从何而来?光靠坐在屋里苦想不行, 仅凭现成材料或作者经验也不行, 必须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而又客观的采访, 有时还要亲身体验和感受。我的体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有些情节特别是细节, 往往超出作者的想象, 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 是很难挖掘得到的。可以这样讲, 一篇报告文学若情节和细节都是大路货, 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那么, 它的文学性就大打折扣了。

篇4: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WTO经济导刊》副社长,《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中央企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引领中国企业进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新时期。随着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对其上市公司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求的落实,2009年无疑将迎来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井喷年”。但是如何编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确区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以财务信息为中心的年度报告是第一步。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相对传统的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定期报告(年报、季报等)而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一般同时披露,因而在有些方面的信息披露是相同的或者信息来源是一样的。比如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的治理情况、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公司的经营业绩数据等等。

总体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传统年度报告有显著的区别。

一、报告的主体内涵不同。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传统年度报告的主体都是公司本身,但是其体现的公司理念是不一样的。传统年度报告体现的是公司以股东为利益中心而存在,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现的是企业作为其利益相关方而存在。

二、报告的对象侧重点不同。虽然年度报告是向社会公开的,但其报告对象主要是股东和投资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象是包括股东和投资者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

三、报告的内容全面性不同。传统的报告主要是以财务为重点的经济业绩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的综合报告。并且传统年度报告的经济业绩还不能完全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经济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传统报告是部分经济责任报告,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是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综合性业绩报告。

四、报告的时间效应不同。传统年度报告主要报告过去一年时间的财务绩效,对未来的指向性有限,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因其内容更加全面,因而更能帮助读者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

五、报告的过程不同。传统年度报告过程主要以财务人员为主,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涉及更多的公司核心部门。除企业的财务和信息披露部门之外,还应报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产供销、研发、企业文化等等。

六、报告沟通功能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传统年度报告具有更多地内外沟通功能。对内,它以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式将财务、产供销和研发等公司核心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起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对话新机制;对外,能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联络,有助于建立公司与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关系,是公司与外部沟通的新手段和新内容。

七、报告的目的不同。传统的报告是向股东和投资者报告,是为取得股东和投资者的认可和资金的继续支持。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是向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方报告,是为取得公司利益相关方的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实现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八、报告的属性不同。传统年度报告具有法律上或行政上的强制性,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目前还是自愿性质的。

九、报告的依据不同。传统年度报告依据的是会计有关法规等,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要依据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规则。

十、报告对管理层的作用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面评估公司对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本所做的贡献,从而可以更加完整地反映组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有助于管理层提高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评估能力。

篇5: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一、调研报告的特点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

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二、调研报告格式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

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篇6:述职报告与工作报告的区别

应用文在写作时,并不是对每个部分平均分配笔墨,把所有的材料罗列开来,而是有所侧重,详略得当。在这点上,述职报告与个人工作总结在写作的侧重点,主要着笔的地方也有所不同。个人工作总结一般以归纳工作事实、汇总工作成果为主。重点在于阐述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都可以归纳在总结之中。而述职报告则必须以报告履行职责情况、报告德才能绩为主,重点在于展示履行职责的思路、过程和能力,重点和范围有确定性,仅限于职责的范围之内,围绕职责这个基点精选材料,职责范围外的概不涉及。

篇7: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一是行文目的、用途不一样。这是两类文种最基本的区别。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审批,重在呈请;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景,提出意见或提议,答复上级询问,一般不需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二是呈送时间不一样。请示需要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这正如平常工作中所说的“事前要请示,事后要报告”。

三是主送机关不一样。请示一般只主送一个直接上级机关。不宜多头、多级主送,以免因职责不明、或者互相推诿影响到办文效率和质量。即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单位上报请示,也应根据资料分别写明主送、抄送机关,以根据主次分清承办职责,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请示的问题。而报告有时可多级多头主送,如情景紧急需要上级领导机关尽快明白的灾情、疫情等等。

四是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一样。请示均属承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处理,明确作答,限期批复;报告多属阅知件,除需批转的提议报告外,收文机关对其它报告都不可作答复。如果把请示误写为报告,就可能因不一样处理方式而误时误事。

五是涉及资料不一样。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指示,凡是下级机关、单位无权处理、无力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机关批准认定的问题,均可写为请示。由此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和请求批转的请示等三类。其中第一类多涉及法规政策上、认识上的问题,第二类多涉及人事、财务、机构等等方面的具体事项。而报告按其资料可分为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工作报告、反映情景的情景报告、提出意见提议的提议报告、答复上级询问的答复报告、报送文件、材料或物品的报送报告。

六是写作重点不一样。请示和报告虽然都要陈述、汇报情景,但报告的重点就在汇报工作情景,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而请示中陈述情景只是作为请示原因,即使反映情景所占篇幅再大,其重点仍在请示事项。

七是文面结构形式不一样。请示多采用篇段合一式、三段式或总分条文式结构,篇幅一般较短。报告常用总分条文式、分部式或贯通式(多段式)结构,篇幅一般较长。

篇8: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事件既然有发生的客观时间序列, 那为何不直接按照此叙述呢?兹维坦·托多洛夫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叙事时间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原始事件的时间是立体的, 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而叙事的时间是线性的, 需要通过话语将事件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将事件“一件一件地叙述”, 实现了从立体转化为线性、从现实跳跃至文本。

但如若按照“一件一件地”叙述, 就有着诸多排列组合, 相应有了多种叙述的可能, 而每个组合的“叙述”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 写作者可根据写作需要选择相应的叙述组合。

另一方面, 如果事件按照原有时间的发展写作, 事件会呈现得不生动, 读者也无法把握重点, 也就产生不了兴趣。而如果适当地调整时间顺序, 文本故事就会变得精彩。以上两个方面, 即提出叙事时间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叙事时间主要从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来表现,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比较二者差异, 进而指导公文写作。

一、时序安排

简单来说, 时序是按时间的先后进行故事的叙述。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这一过程体现出客观的发展顺序, 即故事时间顺序, 而叙述者在文本中对事件的发生时间重新安排, 即文本时间顺序。

跟报告文学对顺叙、倒叙、插叙多种时序的运用相比, 公文只求事实清楚、完整, 不求新鲜、生动,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一地使用顺叙。

如傅秀堂的《抗击98大洪水的长江委人》中有这样一段叙事:“1998年2月, 长江委科学预报, 长江今年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96年大洪水刚过, 按一般规律, 继发大洪水的概率应该不会太高……自6月11日以来, 长江流域有12次降雨过程……6月30日, 国家防总发出……7月17日, 国家防总再次……部署迎战长江第二次洪峰。7月24日, 第三次洪峰到了……1996年大洪水就很危险, 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曾亲临指挥;1998年, 洪湖大堤更险。”以上文字, 从“自6月11日以来”“6月30日”“7月17日”“7月24日”几个时间点看, 可以毫无疑问地得知运用了顺叙, 而“96年大洪水刚过, 按一般规律, 继发大洪水的概率应该不会太高”“1996年大洪水就很危险, 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曾亲临指挥”正是插叙的运用。

同样以洪灾为主要叙述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3〕18号) 中只运用顺叙来表述:“今年入汛以来, 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雨过程……雅安、都江堰等地先后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 即分叙。它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事件, 采用“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方法进行叙述。在报告文学中, 分叙的运用还是较为普遍的, 如:吴申的《西岳群英谱》、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等。在公文中, 分叙用得较少, 但在通报中叙述不同单位在事件中的表现或作用时就有可能用到。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案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国办发〔2007〕41号) 中分别叙述了河南省濮阳县违规修建办公楼及领导干部住宅楼问题、山西省粮食局违规修建培训中心及“粮神殿”问题、甘肃省兰州市财政局违规修建综合办公楼问题和山西忻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违规修建办公楼等问题。

二、时点层次

作为报告文学, 其叙述的时点层次分为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作者采访的时间点、作者写作时的时间点。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上叙述几乎在每篇中都能看到。但报告文学的作者很多时候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对事件的了解是通过“事后采访”得来的, 叙述事件时还需要借助与事件相关的人。李春雷的《木棉花开》中不时地出现采访的情形:“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作斌告诉我, 当时的省委真是左右为难……”“公元2007年11月, 我去采访的时候, 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还有的报告文学交待写作时间, 暗含深意。如魏钢焰的《忆铁人》结尾“当我搁下笔……推敲、沉思:铁人会怎么评价这篇稿子呢?”体现出责任感;麦天枢《活祭》中“当我就要住笔的时候, 又有消息从岳阳来……”预示着事件还没有结束。

和报告文学相比, 公文叙述的时点只有事件原发层次的时间点。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3〕18号) 中:“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 台风进入活跃期, 自然灾害多发, 必须高度警惕。据气象部门预报, 近期四川、山东、山西等部分地区还将出现强降雨过程……抗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虽然报告文学和公文叙述时都存在立足事件原发的时间点, 但仍有区别。在截取事件的时间点上, 报告文学通常会具体到事件发生的最精确时间, 如×时×分×秒, 而公文除了用于告知重要情况的通报、向上级反映情况的报告可能会在时间上要求精确外, 通常在叙述上不会那么细化。如2011年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在报告文学中时间的表述是这样的:“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 而在公文中则是表述为“7·23”。

三、时距处理

时距, 是指叙述时长与故事时长相互比照而形成的时间关系。当叙述时长与故事时长相近时, 即为等时叙述;当叙述时长短于故事时长时, 即为加速叙述;当叙述时长比故事时长还要长时, 即为减速叙述。

这三种时距的运用在报告文学中均有体现, 如《孤城记》中运用了等时叙述:“烫!开始吴军还以为自己在做梦……看看手机, 是晚上9点半。窗外已经人声鼎沸了……突然, 灯又灭了。吴军的心沉了下去。灯又亮了!他不再说话……死死盯着电灯。又亮, 又灭……终于, 电流稳定了”;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中运用了加速叙述:“自小学后, 蒋敏离开了北川, 在绵阳上了中学, 之后, 上了四川省警校。警校毕业, 她分回到了北川, 在擂鼓镇派出所工作。工作4年后, 蒋敏再次离开了北川……调到了距离成都只有30公里的彭州”;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中则运用了减速叙述:“裁判员发出‘开始’的口令。小栾轻捷地跃进几步, 挥出剑去……小栾越逼越紧, 对方一直推到‘警戒线’上, 出现短暂的相峙。小栾奋臂挥剑, ‘啪’的一声, 把对方的剑向外一击……对方本能地把剑向内拨去……这正是小栾所预料的。她连续转入第二战术意图。趁对方头一个防守动作还没完成, 一抖腕子, 把剑抽了出来……同时弓步向前, 飞剑直刺……”

公文除了在表彰或惩戒性的决定和通报中可能会采用等时叙述外, 几乎都用加速叙述, 通常体现在“近年来”“××年以来”“×月×日以来”等表述上。因公文讲求简明、高效, 故不采用减速叙述。同样是写冰雪灾害, 报告文学《孤城记》中运用了等时叙述, 而公文则采用加速叙述, 如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冰雪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发布的紧急通知中这样写道:“1月13日以来, 我省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气象部门预报, 未来几天全省大范围将维持雨雪冰冻天气, 局部地区还将降大雪。”同样是写运动员获胜, 《扬眉剑出鞘》中运用了减速叙述, 而公文则采用加速叙述, 以《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上虞市获奖运动员的决定》 (虞政发〔2010〕18号) 为例, “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 我市运动员……奋力拼搏, 取得了1枚金牌、1枚铜牌和2个第七名、1个第八名的优异成绩。”

虽然报告文学和公文都采用加速叙述, 但二者存在区别。《天堂上的云朵》中在叙述蒋敏一家在汶川地震中的遭遇时, 先简单介绍了蒋敏的生活经历, 她所发生事件的时间点如“自小学后”“在绵阳上了中学之后”“警校毕业”“工作4年后”, 虽然加速叙述了, 却与客观相符;而公文为了体现其实用性和定向性, 在加速叙述上人为地用“近日来”等表述减去了无关紧要的时间, 把重点指向了要叙述的事件。

以上从叙事时间的角度出发, 具体分析了公文与报告文学在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的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指导公文的写作。公文写作时需要考虑到其自身特点、发文目的等, 客观、准确、直接地叙述事件。

摘要:在社会重大事件的表述上, 公文与报告文学具有叙事内容的相似性, 但从叙事时间看公文与报告文学的写作, 二者有所区别, 主要在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了解区别, 有利于指导公文写作。

关键词:公文,报告文学,叙事时间

参考文献

[1]里蒙·凯南, 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出版社, 第6~7页.

[2]长江水利网http://www.cjw.com.cn/.长江文化.

[3]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公文公报.

[4]周淼龙.非虚构叙事艺术:报告文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137页.

[5]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08年02月15日4版.

篇9: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摘要】目前,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较为盛行。然而,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辅导功能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机结合、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部分高校久未根治。考虑到江苏大学近几年才引入这一模式,该问题表露得更为具体。本文特以其为例对该校师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职能区别,发现两者职能存在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两者都管”或“两不管”的现象,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 学业导师 辅导员 职能区别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師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導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4]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1,(11).

[5]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篇10: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是两种容易用错的公文,造成用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历史上,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公文种类中,只有报告没有请示,其规定是“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都用报告。这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问题。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专门发出通知,提出“报告和请示必须分开使用”,“报告中不能写请示事项”。但这只是一个意见,未形成正式制度,因而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实践中反而出现了“请示报告”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种。另一方面,有些上级机关的领导干部对于下级机关请示工作,往往用“打个报告上来我们审批”的说法代替要下级机关写请示,这也造成了下级机关报告、请示不分的情况。现行的《公文处理办法》已经明确了报告与请示是两个不同的文种,因而不应该再出现二者不分的情况了。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文时间不同。报告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和掌握情况,它所涉及的工作或事项,可能尚未进行或办理,可能正在进行或办理,也可能已经完成或办毕。因此,报告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行文。而请示中的工作或事项,必须经过上级机关审核、批准后方能实施、办理。因此,请示必须事前行文,切不可“先斩后奏”。毛泽东说过:“事前请示、事后报告”。

第二、行文内容不同。报告可以是一文一事,作专题性报告;也可以一文数事,作综合性报告。请示必须一文一事,便于上级机关及时审批。如果在一份请示中写了几件事项,上级机关在审核时可能会因为有些事项尚需研究而不能立即批复,从而延误本可立即批复事项的办理。公文学堂http://www.gwxt.net 第三、行文目的不同。报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掌握情况,或者提出意见、建议,一般无需上级机关批准。请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上级机关的审核、批准,必须要求上级机关及时给予批复。

第四、处理方式不同。与下级机关发出报告和请示的目的不同相对应,上级机关在收到报告和请示时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对报告一般只作为“阅件”在一定范围内传阅,然后立卷归档。面对请示则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及时批复。

篇11: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是两种容易用错的公文,造成用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历史上,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公文种类中,只有报告没有请示,其规定是“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都用报告。这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问题。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专门发出通知,提出“报告和请示必须分开使用”,“报告中不能写请示事项”。但这只是一个意见,未形成正式制度,因而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实践中反而出现了“请示报告”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种。另一方面,有些上级机关的领导干部对于下级机关请示工作,往往用“打个报告上来我们审批”的说法代替要下级机关写请示,这也造成了下级机关报告、请示不分的情况。现行的《公文处理办法》已经明确了报告与请示是两个不同的文种,因而不应该再出现二者不分的情况了。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文时间不同。报告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和掌握情况,它所涉及的工作或事项,可能尚未进行或办理,可能正在进行或办理,也可能已经完成或办毕。因此,报告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行文。而请示中的工作或事项,必须经过上级机关审核、批准后方能实施、办理。因此,请示必须事前行文,切不可“先斩后奏”。毛泽东说过:“事前请示、事后报告”。

第二、行文内容不同。报告可以是一文一事,作专题性报告;也可以一文数事,作综合性报告。请示必须一文一事,便于上级机关及时审批。如果在一份请示中写了几件事项,上级机关在审核时可能会因为有些事项尚需研究而不能立即批复,从而延误本可立即批复事项的办理。

第三、行文目的不同。报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掌握情况,或

者提出意见、建议,一般无需上级机关批准。请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上级机关的审核、批准,必须要求上级机关及时给予批复。

篇12: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区别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篇13: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最近在科教频道上看到说泡菜中的乳酸菌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 并且是人体消化系统重要的一部分, 不仅帮助分解食物, 还可以抑制其他有害菌群。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乳酸菌在人体中的含量会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所以我想是否能够通过食用泡菜来对其进行补充。那么哪种泡菜对乳酸菌的补充是更有效率的呢?于是我们对于泡菜制作工艺的差异对产生乳酸菌含量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研究内容

1.不同的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相同) 对于泡菜中乳酸菌生成量的影响。

2.不同的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相同) 对于泡菜中乳酸菌生成量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统计法:先制作四种泡菜并在制作过程中每日纪录每种泡菜中的乳酸菌含量, 测定的仪器使用的是分光光度计。测定每日的泡菜含量之后也统计每种泡菜中乳酸菌每日增加量。乳酸菌数量的测量方法是抽样统计法。

2.对比法:将统计出来的数据绘制成线装统计图和表格, 并比较每种泡菜中乳酸菌每日增长量的差异和总增长量的差异并排序。最终找出能够最大效率摄取乳酸菌的一种泡菜。

四、研究过程

1.第一周查阅资料, 分析前人已有的实验结论及过程, 了解适合乳酸菌产生的条件。

2.第二周设计实验, 确定实验方案。写开题报告并制作答辩用ppt。

3.第三周至第六周:实验实施, 并记录数据。

4.第七周分析数据制作表格。

5.第八周写结题报告和结题展示用ppt。

五、小组分工

1.查阅资料过程全员参加, 资料汇总整理由王宇轩负责。

2.实验过程全员参加, 王琦提供泡菜坛所需资金。样本采集由王宇轩杨乙譞负责。原材料 (食材) 购买全员参加。

3.实验数据整理对比分析全员参加, 结论由王宇轩汇总。

4.报告ppt由杨乙譞丁保钦负责。

5.结题报告全员参加, 王琦, 康行健执笔。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乳酸菌生长情况统计及分析:

由于乳酸菌属于细菌, 使用计数法并不能很好地测出实际乳酸菌数量。由于随着乳酸菌量大增加泡菜腌渍液会变得浑浊, 所以用透光度的变化量来比较乳酸菌的变化量, 这样的比较结果更加准确。下图为泡菜腌渍液的透光度变化及比较图:

1.四种泡菜的综合对比

对于并没有特别爱好的泡菜种类多人来说用此图进行比较。从图中来看乳酸菌数量最多且增长较快的是韩式泡菜。不论是萝卜还是白菜均是韩式泡菜乳酸菌含量较高, 所以补充乳酸菌较快的泡菜种类的是韩式泡菜。

2.四川泡菜中四川白菜泡菜和萝卜泡菜乳酸菌数量的对比

对于偏爱四川泡菜的人来说用此图进行对比。四川白菜泡菜和萝卜泡菜为较常见的泡菜种类。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四川萝卜泡菜在增长速度上稍快于白菜泡菜。但成品的乳酸菌含量是萝卜泡菜更加高。所以喜欢四川泡菜的人食用萝卜泡菜可以更加快速地补充乳酸菌。

3.韩式泡菜的萝卜泡菜和白菜泡菜乳酸菌数量对比图

对于较喜爱韩式泡菜的人们将用此表进行分析。同样在韩式泡菜中萝卜和白菜也是较为常见的制作材料而从表中可以看出韩式白菜泡菜的最终乳酸菌含量基本均高于萝卜泡菜, 因此韩式白菜泡菜补充乳酸菌效率更高。

综上来说补充乳酸菌效率高低的顺序是韩式白菜第一, 韩式萝卜第二, 四川萝卜第三, 四川白菜第四。以上排序均以最终乳酸菌数量峰值进行比较。

4.研究中数据分析

(1) 泡菜最佳食用时间

以上排序是将各种泡菜中乳酸菌含量最高值进行排序。但从表中不难看出泡菜中乳酸菌含量并不总是随制作时间增加而增加, 而是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图可得:韩式泡菜乳酸菌含量在第四日达到峰值, 四川泡菜在第五日达到峰值, 之后乳酸菌含量开始下降, 因此韩式泡菜第四日食用最佳, 四川泡菜第五日食用最佳。

(2) 数据异常分析

在表中还可以看出的是第二日所测的菌液透光率相比第一天有明显上升, 然而假设应当是时间增加则菌量增加直到峰值。对于这个现象, 我们小组内的讨论结果是由于泡菜装坛时需要提前使用白酒进行消毒处理, 因此罐中剩余的白酒对乳酸菌造成了一定的杀伤, 致使第二日的乳酸菌量有所下降。

总结与反思

篇14:对于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关键词】杭州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 父母 成长

从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的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在农村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目更是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近年来更是出现了留守儿童自杀问题等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孩子长期生存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在生活品行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家里,他们的叛逆心理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经常顶撞年迈的长辈甚至出现殴打长辈的情况。而在学校,更是因为缺乏家庭的管教,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旷课,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严重的教育问题。这些都是孩子对于缺少父母的爱的一种侧面表现。

调研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杭州市为调研对象。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据最新统计,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已达65万,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杭州。同时,省内也有大量人员在杭州工作,此次我们选择了杭州客运中心与杭州城站两个地点发放问卷。主要考虑到两处人员密集,且大多数是返乡人群,有利于问卷发放和调研的开展,周围商铺较多,可以了解杭州当地人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

一、调研结果

经过精确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父母在外工作时,仍会担心独自在家的孩子,大多数人会把孩子委托给其他人照顾。其中,有约66.8%的人表示是由自己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有约11.5%的人表示是由其他亲戚来照顾孩子,有约7.7%的人表示会把孩子委托给其他监护人照顾,但仍有约8.0%的人表示孩子是独自在家的。

当问到在自己周围或家乡留守儿童多不多时,有50.3%的人表示留守儿童比较多,有18.7%的人表示留守儿童比较少,25.2%的人表示留守儿童不算多,还有4.5%的人对这一情况并不了解。

由于部分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成长通常会面临一些困难。有64.8%的人认为这些孩子会感到亲情的缺失与空白;49.7%的人认为经济条件落后不能够保证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完成学业;49.6%的人认为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孩子的学习条件差;40.6%的人认为隔代或亲戚对孩子的管理会有疏忽;38.5%的人認为因为孩子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也有7.2%的人认为在其他方面孩子也会有一些困难。

而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方面,有39.4%的人表示对这一现象很关心,有50.4%的人对这一现象比较关心,也有4.8%表示对这一现象并不关心。在了解留守儿童这一信息渠道方面,有50.8的人表示是通过自己或周边人的经历了解的,55.8%的人表示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的,10.4%的人表示是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的,也有0.72%的人表示是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这一情况的。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也需要得到改善与解决,许多人对此献计献策。54.7%的人认为要通过发展当地经济来改善解决,54.9%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与支持,54,2%的人认为学校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注与关爱,44.7%的人认为社会上一些组织要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帮助,也有6.6%的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在需要长期在外打工的人中,每年只能回家1~2次的有44.6%,每年可以回家3~4次的有28.5%,每年可以回家4次以上的有23.4%。在他们的收入中,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孩子的学费,16.0%的人认为孩子的学费对他们来说完全没负担,64.9%的人认为孩子的学费也可以接受,也有19.1%的人认为孩子上学对他们的负担较大,学费勉强承受。

一、结语

上一篇:小至杜甫下一篇:2015素质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