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2024-05-10

新人教版师生交往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新人教版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3.6.2师生交往导学案

预习案 目标导航

学习内容: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2、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3、培养尊重 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学习重点:正确与老师交往。

学习难点: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的分歧。预习提示 :

一、仔细阅读教材,找出基础知识.(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把内容在书中圈划并做标注)

1、怎样理解“教学相长”?

2、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4、在师生交往中,怎样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学生预习完后,自己尝试归纳本节课知识结构框架 探究案

一、探索思考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长大了我就成了你》,让学生一起唱并思考:这首歌的歌词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说明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活动二:阅读感悟

●在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成就和喜悦;

●在我们犯错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拨正我们前进的航向; 从以上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活动三:情景在现

(1)假如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你会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与老师的批评?(2)你能给他们提出怎样的建议?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1)何老师与刘欢老师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活动五:示例启示

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后面的一个空位置上去,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发生„„

(1)老师是怎么想的?

(2)当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怎么办? 活动六:主题升华。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不仅直接使学生受益,还会增加与老师的交流,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和情感。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出意见,人无完人,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时,语气要委婉,时机要恰当。犯了错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把老师放在平等的、朋友的位置上,许多顾虑便可以消除,交往起来就少了障碍。

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校园到处体现着平等,洋溢着快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师生之间平时能够做到()A.没有矛盾 B.相互帮助 C.有效沟通 D.距离适度 2.交往是一门艺术,沟通需要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到()A.学会角色互换 B.得理不饶人 C.和老师称兄道弟 D.言听计从

3.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A.表扬是肯定,批评是蔑视 B.表扬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C. 表扬是爱护,批评是放弃 D.表扬是溺爱,批评是打击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老师讲课出错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合理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B.私下里与老师交流看法 C.课后写纸条给老师指出错误 D.当面指出,使老师难堪

5、下图是某学校开展的教学实验结果,这不仅提醒教师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也在警示学生()

A.不要太在意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B.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C.老师的表扬都能提高学生成绩 D.老师的批评会使学生成绩下降

(二)简答题

老师,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学生理应尊敬老师,学会与老师沟通、交往,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可在师生交往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音符闪现:

情景:小学路上,小强由于送一位盲人到亲戚家,晚到学校近二十分 钟,因而受到老师的严厉 批评。小强觉得委屈,心想做了好事还挨批评。

(1)行为选择:假如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做?

(2)心动行动:当你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意见发生分歧时,有什么好方法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三、展示交流:

为答谢师恩,请你写一句话,表达对老师真诚的祝福。

参考答案

预习案 答案提示:

1、(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2)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①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②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①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

②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怎样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①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②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探究案:

答案提示:活动一:答案提示:如:在学习中,老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老师扮演组织者角色;在课外交往中,老师扮演着陪伴者,朋友的角色,等等。

活动二:答案提示: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 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这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活动三:答案提示:(1)老师的表扬是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有助于激励我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是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反省自己,改进不足。(2)我会对他们说,我们作为学生要理解并且要体谅老师,与老师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及时做好沟通,等等。

活动四:答案提示:(1)启发:我们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听从老师的教导,和老师成为好朋友,等等。

(2)还要尊重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活动五:(1)略

(2)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C

2、A

3、B

4、D

5、B

二、简答题 :

答:(1)我会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解释晚到原因,争取得到 老师的谅解。

(2)如尝试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做到换位思考;课后用写小纸条的方式向老师作解释;原谅老师的错误,三、祝愿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符合题意即可)

篇2:新人教版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案新人教版

【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6——69,建国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台湾问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要让他们完整地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已久,以及我国的对台政策,他们又不能说完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段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较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所述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展变化的方针、主张。这样处理教材,比较有利于前述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本通过听歌曲、看录像、读文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本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本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学生听歌曲。引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问题。播放《台湾风光》录像片,导入新。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学习

统一

教师设问:

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造成的?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6,深入探究学习,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胡锦涛十七大讲话等我国一贯的对台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建国到如今的我国对台政策。

播放“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演习”,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政策,不排除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理解。

的 交

出示于右任的《望大陆》诗,设问:

诗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播放录像《罗青长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让学生了解大陆和台湾早就有和谈的意向。

出示一组大陆和台湾交往的图片,播放“大陆与台湾直航”新闻。

动脑筋: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出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

探索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你认为当前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和联系现实的能力。

板书

设计

第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毛泽东:武力解放——和平解放

“三不”——探亲、经济文化交流

邓小平:一国两制

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共识”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篇3: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 促进身体发展, 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增强相互理解, 交换意见和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

1. 体育课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内容

(1) 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又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动作技能的形成, 也是师生交往内容的一个方面, 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感知别人, 确定人的外部特征及其语言风格, 行为特征, 由此而形成互相交往的表象。

(2)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发口令、打手势和示范动作, 保护与帮助学生等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往, 以达到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的目的。

(3) 解决体育课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 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 也是通过有效交往活动来完成的。

2.良好的师生交往的主要心理效应

(1) 能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 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例如:上课时, 一位学生突然发出了一声怪叫, 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时就需要教师选择一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当面训斥学生, 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且影响教学, 会出现学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的现象。相反, 如果教师采用恰当的手段, 合理地解决, 使师生关系融洽, 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就会信赖的老师, 愿意向老师打开心扉, 决心以老师为榜样, 按老师指示行动, 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能改善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 促进行为规范化, 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 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 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高涨的情绪之中。从而强化知识信息的感受性, 使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3) 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对于人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 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 师生交往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交往认识自己的老师, 认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懂得在学习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性, 在师生交往中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发展, 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体育课中的生生交往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能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 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如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利用异性相吸心理, 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 促成学生在新组合中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学识、信任, 充分尊重彼此人格, 信赖交往, 密切关系。

1.学生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的动机形式, 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 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的团体展开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 这种合作是为了集体能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相互交流。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 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精神, 激发个人动机, 提高工作效率, 树立远大志向, 形成健全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彼此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 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 从而增强信心。当然, 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更富有生气, 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 竞争运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例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 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妒忌等消极心理。

2. 提高合作中的竞争, 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

(1) 注重引导, 加强教育

为了提高合作的竞争, 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 关键在与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 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心理。例如: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 竞争激烈, 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 或垂头丧气, 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 而反说胜利一方违反规则。如果采取强制措施, 学生会生成逆反心理, 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错。教师在指导时要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 引导他们学会沉着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培养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

(2) 增进合作, 加强交流

在体育课中, 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 还应该注重促进团体间、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 都应该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竞争, 强调双方的相互补充。例如, 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 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 不得倒下, 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 一定要从右边归队, 一次犯错就扣该队一分, 这时, 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 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针对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取其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一面, 就会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地发展, 正如谢瑞夫等人的罗伯斯洞实验所证明的, 两个团体处于冲突装态时, 建立一个方强烈向往的共同目标, 为达到共同标, 双方的交流与联系增加了, 敌对系就淡化了。

篇4:教学公正与课堂师生交往

摘 要 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教学公正是教育公正在课堂场域中的具体表现,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则,也是教育系统内部公正的应然体现。本文以溯源教学公正的意蕴为前提,聚焦于课堂师生际遇中的教学公正,从起点准备、分配取向和应得取向三个方面指出课堂教学公正之标准,通过消弭不均、排除干扰、摒弃偏见、消除歧视等途径实现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教学公正。

关键词 教学公正 师生交往 学生发展

教学公正是宏观的教育公正理念在课堂情境中的微观体现,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权利范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决定了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而“教学公正”是保证实现这种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原则。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公正理解偏差并由此滋生出一些课堂不公正现象,导致其实现效能的偏差。因此,厘清教学公正的意蕴及旨归是实现课堂教学公正的必要前提。

一、教学公正的多维解读

1.教学公正源起:三种差异的公正观

有关教育公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的公正观,他们受不同哲学观的指导,对公正的准则主张也不同。罗尔斯的公正观是“平等即公正”,他对“公正”的阐述是:“所有的社会益品——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必须平等地分配,除非对某一种或所有社会益品的不平等分配将有利于最少受惠者。”[1]他强调教育资源在分配时的均等化,他认为天赋较高者的成就是与那些天赋较低者的合作才达成的结果,因此,立于社会契约的原则,天赋较强者有责任及义务弥补天赋弱者的差距,他主张这样的平等以教育政策制度的形式来规定及兑现。诺齐克的公正观则是“按其选择所给予”,他强调个体权利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范畴,主张按个人的天赋来分配教育资源,给予的标准则是才能,支持程序公正,认为只要是正当的程序得来的结果,都是可以认可的。资源分配主张“各尽所择,按择给予”,政府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支持个体的选择。德沃金的教育公正观则是以上二者的兼具,既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天然禀赋,也不能绝对按其社会才能来分配教育资源,他主张以个人禀赋为前提,而后再以个体的志向为资源分配的依据。相比于罗尔斯主张的公共教育和诺齐克主张的精英教育,德沃金则是强调了在基本实现公共教育的前提下,再尊重个体的志向意愿选择。显然,这一主张更具有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罗尔斯所提倡的公正观可能会出现禀赋优越者食不果腹,天资匮乏者过犹不及的问题;诺齐克的公正观唯以才能为衡量标准,可能滋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弊病;德沃金的公正观则以促进个体发展来定位教育公正标尺,使教育达到“强者愈强,弱者愈强”,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由于教育的对象各具特色形态,教育公正的前提首先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其成为应该成为的人,是一种“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改造人的教育。因此,课堂场域中的教学公正是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往中,教育资源在教育政策法规初次公正分配下进行的二次分配。

2.教学公正之旨归

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教育,其教育宗旨是让每位适龄儿童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教学公正在课堂师生交往中的价值诉求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以“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教育公正在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中体现的更多的是“一视同仁”的标准,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亦是如此,甚少教师知晓教学公正也蕴含“因材给予”。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时教师须遵循“因材给予”的原则,反之则须遵循“一视同仁”,两者都是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基础。教育公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指向人的发展的公正,教育公正的价值不在于打磨受教育个体固有的棱角,而是使这种充满个体独立特性的棱角得到充分的张扬,发展成为一种更强大的张力。公正的课堂师生交往应该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公正的“过程”,使其得到关注、需求得到公正的满足。因此,教学公正的本质诉求,应该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发展”的“独立的结果公正”为标尺,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上坚持“赋其所需”,让每一位学习者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教学公正之衡量标准

教育公正的标志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它的出发点是调整教育来适应每个学生个体,在课堂师生交往环节中,教学公正得以公正地实现须遵循必要的取向标准。

1.起点准备:对学生“有知”

罗尔斯提出“无知之幕”,他认为理想的正义选择是在排除一切有关个人及社会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这样的公正主张在教学中却是不公正的,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站在整齐划一的同一起跑线上的均等给予,这样就会出现前面所述的禀赋优越者“食不果腹”、天资匮乏者“过犹不及”的尴尬境遇。事实上,教师对学生不是全然无知的,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公正标准的践行大多数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一知半解,而没有作为一项必须贯彻的程序,这在无形之中又是对学生的一种“无知”。因此,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到“有知”,给予每一位学生公正的关注。

2.分配取向:学生受益

教育教学资源的根本分配原则是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从教育中受益,并得到发展,具体来说,是遵循均等供给和需要供给互补的分配取向。均等供给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以法律法规、课程标准等形式规定的学生享有的权利到实然课堂上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利益,都必须做到均等供给,这是教育的底线,必须要得到保障。需要供给,是鉴于当前部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类资源能满足人更高层的发展需要,属于比教育培养目标底线更高一层的需求,在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存在不是所有学生都有与之相当接受能力的事实。因此,这类的教育资源应遵循“按需供给”的标准,其中的“按需”是根据学生是否具备相当的接受能力来判断的。教师课堂提问的层次性、作业设计的分层等都是按需分配取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3.应得取向:才能与所得相称

诺齐克认为个体的天赋属于个人所有的支配权利,也无须纠结它到底是否公正,如前所述,他的公正观是以“才能”为指向标准的。如果是以诺齐克的“才能”为标准取向,则可能出现如何确保才能的信度及效度的问题。对于大器晚成的人来说,前期的资源分配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尽管以才能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标准可能会出现以上的矛盾,对于这些大器晚成的分配不公问题,这种现象只能当作个案,不能当作一个具有争议的普遍性问题来讨论。至于标准才能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它,而是应该不断优化它的信度及效度。

三、课堂师生交往中实现教学公正的路径

根据苏君阳对教育公正本质的阐述,教学公正所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发展上的公正,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1.消弭不均,实然分配课堂资源

课堂中的资源分配是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追求的目标是实然的公正。蔡春博士认为,“实然公正”是一种实质公正或结果公正,衡量的标尺是“教育是否使学生成为了其所可能成为的人”[2]。它是教师在遵循教育政策、教育制度、课程标准等前提下以自主支配的方式实现的。课堂资源分配是否公正,直接影响学生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关系到教育目的——“学生是否成为可能成为的人”的实现。课堂资源的分配包括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在课堂师生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在时间上对全体学生有所兼顾,避免让课堂成为教师眷顾部分优等学生的专场戏;另一方面,教师在空间资源的分配上,应关注到课堂中不同区域的学生,应对课堂上的空间座位安排适时作周期性调整,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同等享受到这些空间与时间资源。

2.排除干扰,切实保障学生课堂参与

陈婉婕认为,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旨归是“使每个人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3]。本文所指的课堂参与机会公正是指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参与机会的所有者,应对课堂参与机会实施的对象范围、时间分配、频率分布、情感精力的投入都要体现公正,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表现机会和发展机会,不因课堂的空间布局而忽视部分学生的参与,不以学生的成绩优劣来划分参与机会的多寡,不因教师的个人喜好赋予学生不同的课堂参与机会。

3.摒弃偏见,依“据”评价学生个体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一种价值判断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缺乏公正性的课堂学生评价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效应,反而将产生诸多负面效应。无疑,教师对学生持有偏见的评价只是让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却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由此也会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学生评价中须秉持公正原则,应充分认识到课堂评价的服务指向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外部的考试管理部门;课堂评价的初衷及旨归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提供更多的早期反馈来改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作的各项“决定”是以课堂上所观察到的学生学习信息为主要依据,而不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

4.消除歧视,倾斜对待弱势群体

罗尔斯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是指社会条件较不利者,表现为经济、文化及社会地位低的社会群体人员,关于对这一群体的补偿公正问题,罗尔斯提出了“不平等资源的分配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资源分配原则[1]。杨燕华认为,弱势群体包括以下群体:(1)家庭贫困人员子女;(2)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孩子;(3)流动人口的子女;(4)反社会行为的成员子女;(5)单亲家庭的孩子[4]。本文中所指的课堂弱势群体除了包括以上分类以外,还包括班级上学习存在困难的后进生群体,以及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安全感的学生。教师在课堂师生交往过程中非但不能歧视他们,反而应该保护这些弱势群体所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从课堂时间分配、教师情感投入、课堂提问的频度、班级团体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教育关怀,让他们成为众多培养对象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有“差距”的一员,防止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三种不同的公正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

[2]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教育研究,2010(10).

[3] 陈婉婕.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问题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3.

[4] 杨燕华.论教育公正[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作者:张瑞(1980-),女,河南项城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郭丽青(1990-),女,江西瑞金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篇5:新人教版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上课班级 八(5)、(6)

教材分析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友好交往与互通有无应该是国共两党及广大民众所渴望的。中央人民政府三代领导认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作出积极努力

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许多问题非常敏感。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正确引导,强化学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思想意识。

课标要求

1.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解能够掌握党和政府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通过探究合作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处理方法:通过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思考、讨论、理解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而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处理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上的统一,都有明显的不同,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 1

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

★(自学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时间6分钟)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组织学生根据 “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三、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四、课堂小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民的共同愿望。

板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离别增乡愁

二、携手泯恩仇

三、统一展宏图

篇6:《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题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

李 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该部分课程,目标是: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二框内容。第一框《走近老师》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从而更好地认识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第二框《师生交往》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恰当处理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谊。

二、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的学生会讨厌老师、讨厌学习。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尊敬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成为本课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愿意与老师交往,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力目标:

掌握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知识目标:

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知道师生交往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构建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谈话: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交往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与老师交往中,我们该如何走近老师、亲近老师,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如何处理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和烦恼,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师生交往》这一框题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感知教材

教师PPT出示《师生交往》学案,检查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整体统计自主学习效果。学生结合学案看阅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关学习内容,对照答案交换检查学案完成情况。环节过渡: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走近老师、了解老师,下面我们进入活动探究一“教师的角色”。

(三)合作探究,知识内化

1、教师的角色(走近教师)

(1)我们在与老师的接触中,对老师究竟了解多少?老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吗?引导学生看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四个场景图片,说出老师扮演着什么角色,回想跟老师交往的场景,还有哪些角色?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与老师交往场景,分析老师扮演的角色。(2)老师出示PPT,总结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

老师是学生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塑造人格的引领者、遇到困难时的救助者、心理疏导的保健员、运动场上的合作者、社团活动的组织者„ „

老师把学生当成朋友,真诚与学生交流;老师把学生当成儿女,悉心呵护学生成长。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让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生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出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和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呢?

2、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学生看教材回答: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相长,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2)教师出示PPT,进一步引领学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跟我们接触的老师有很多,追忆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并简要说一说喜欢他的理由。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出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共同品质”: 知识渊博、公正平等、关爱学生、亲近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工作敬业、热情宽容„

„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我们该怎样对待老师呢?(3)看漫画,讨论交流:

环节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校召开运动会老师工作出现疏忽差错 当被老师误解时老师工作生活出现烦恼 结合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总结出示“如何对待老师” ①班级及学校活动积极参与(报名、训练、参赛)、建言献策、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②被老师误解时要冷静、要谅解和宽容,不能与老师顶撞和当面争执,不要抵制老师的教学及管理,找合适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向老师说明实情(用小纸条给老师留言、书信、请他人帮忙协调)。体谅老师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③老师工作出现疏忽差错是,不能坐等看老师笑话,要体谅宽容老师、要善意地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人无完人,坦诚交往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④当老师有烦恼时,我们应主动为老师分担烦恼,多帮助老师,平时好好表现,刻苦学习,遵规守纪,不为老师增添烦恼。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帮助老师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通过四副漫画我们总结出构建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对我们有三点要求: 老师出示PPT,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做上标记。

环节过渡:我们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得到表扬、受到批评、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下面我们随小华跟妈妈交流第二个话题。

3、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掌握缓解师生间矛盾冲突的方法技能。

(1)课件播放小华与妈妈的对话,学生结合对话内容全班分三个大组讨论三个话题 A、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

B、如何对待老师的批评?(错了受批评、委屈受批评、不当的批评方式)C、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后怎么办?

(2)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方法技能。

A、老师的表扬是肯定、鼓励和期待,要化作我们学习生活和前进的动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表扬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不能翘尾巴。

B、老师的批评是关心、提醒和劝诫,错了受批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面对委屈受批,我们要冷静,要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批评是对我们的爱和成长负责,要谅解宽容老师的批评,不要当面顶撞老师,事后找老师说明实情,沟通观点;面对老师不当的批评方式甚至是惩罚,我们应该冷静理智对待,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不直接与老师对抗,可以事后跟老师主动沟通,也可以通过他人(老师、领导)寻求帮助。

C、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后,我们先应冷静反思,查找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问题?主动认错,积极改错,千万不可与老师对着干,不能让矛盾升级,不能出现过激言行。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老师可以接受的方式主动跟老师沟通,尊重理解至上,求同存异。环节过渡:“教学相长”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要求,“亦师亦友”更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那么我们在与老师的接触中如何跟老师做朋友呢?

4、亦师亦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教师出示课件“亦师亦友”,引领学生初步理解亦师亦友的特征 播放小华与妈妈交流的第三课话题“跟老师做朋友”(2)请同学们帮小华出出主意,该如何跟老师做朋友? 学生举手发言后老师总结交往的方法技巧:

平等相待、尊重差异、相互关爱、沟通理解、讲究礼仪 过渡:通过开展四个教学探究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四)教学活动小结

(1)学生谈收获后教师出示知识结构框架图(2)引领学生一同复习知识点。我的收获正确对待表扬批评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真诚交流理解至上相互关爱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师生交往亦师相互关心亦友正确对待矛盾冲突彼此尊重礼貌待师 过渡: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师生关系是我们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层人际关系,它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跟老师间都希望搭建一种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民主平等、和谐幸福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桥梁,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五)拓展空间

或许你曾经受过委屈却没有机会申辩,或许你曾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或许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动着你我。今天,让我们主动跟老师沟通,把自己的心声告诉他(她),让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

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100字左右的短信或心愿卡,向老师表达你的感受,与老师开展交流互动。

(1)学生独立完成感言,教师播放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篇7: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自主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的学习,人人学的开心,学的轻松。这不仅让我们互相补足了缺点,互相学习,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小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使我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强烈。在小组合作时,组长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由组长分布给每个组员职务,例如,有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及讲解者。合作时,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当同学有不 理解的问题时,其他组员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在于交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失效教学.构建教学双边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

互信互动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深度参与。“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在满足教师与学生渴望分享的心理需要的同时,营建了一种平等、互信、和谐的课堂氛围。“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保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要求教师充分展现个人的学识修养与人格魅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当下实践的范例,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关键词:互动式

课堂教学

多向

开放

一、我们需要多向的、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

1、与传统的、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其情志,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式有一种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单向、封闭的;有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向、互动、开放的;有一种打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旗号、撒手放羊的„„现代社会需要多向、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求同和封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派生出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课堂教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有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学生的“学”,仍然类似“带着脚镣的舞蹈”——束缚着,难以施展。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人的回忆性文章中,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况,其中大多还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无须“言必称希腊”。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至圣孔子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启不发”等教育名言。亚圣孟子也提出要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就中国传统教育问题采访时说: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确实有“粗暴、专横、压抑”的一面,而且情况还相当严重。他同时还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也非常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几千年漫长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我们应当秉持批判与吸收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教育,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要以多向替代单向,以开放替代封闭,以互动替代压抑。

2、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我们需要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回到现实中来,现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仅我们广州市就有“生态课堂”“高效课堂”“以写带读”“项目式学习”等等课改课题,这些积极的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好的做法,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如一言堂、满堂灌,如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练习等。我们自己有时上课也会这样,为了赶进度,为了图省事,还是我自己一讲到底吧;有学生不听,顾不得了,有学生打瞌睡,提醒一下,也随他去吧。我们会把前人总结出的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强行地灌输给学生,照这些方法去做,拿分就行。大陆提“素质教育”,香港提“全人教育”,单向的、封闭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3、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必将引起教育模式化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就拿师生关系来说,过去教师因为年长于学生,往往见识比学生多,阅读比学生多,经历比学生丰富,可以高高在上地去“教训”学生;信息化时代不同了,师生共同面对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往往谁用得多,用得好,谁获得的信息就多。加上精力、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量往往不逊于我们教师。为师者有专业知识的优势,为学者有精力充沛的优势,韩愈《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啊。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这些为师者应抱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竞争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这对我们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无疑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多向的,是开放的,是探究的,是以人为本的,是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创新型社会要求的。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互动式课堂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专家们的论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小组的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互动”只是方式、手段,它的核心应是:尊重而非尊严,平等而非偏私,个性而非模制,沟通而非阻塞,开放而非扼杀。过于强调师之尊严,往往容易忽视对生的尊重;你质疑我的说法,挑战我的观点,那还了得,我的颜面何在,只有动用我的权威,维护我的尊严。我喜欢聪明伶俐的、惟命是从的,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专给我找麻烦,我当然不喜欢;把机会留给那些心仪的学生,厌恶的靠边站;殊不知,那些看似捣蛋的,呆笨的,却自有他的优点,他的天地,他的未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性好各异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促使他们朝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变成同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缺乏个性的“产品”。“互动”就是强调沟通,我向你“传道授业”,你可以提出你的疑惑,甚至质疑我的看法;此生与彼生也应互相交流,交流观点,交流思想,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共赢。学生的答案往往不合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幼稚甚至荒诞,对此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善于诱导。我在教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玛蒂尔德后传”为题,续写故事。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有玛蒂尔德变得愈加坚强勇敢的,有精神失常住进医院的,有悔恨不已一命呜呼的,有怀恨在心立志报复的,还有更为荒诞科幻的。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前因”,再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才更合理。那些想法独特甚至怪异的,也要表扬他的独特性、大胆性。

“互动”是方式,是手段,我们所强调的“尊重”“平等”“个性”“沟通”“开放”都要通过课堂的“互动”来实现。“一言堂”做不到,“满堂灌”做不到,惟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做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那种事事都由教师替代与规定的,怎么能培养出掌握“渔”术的善钓者呢?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所倡导的互动式课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己去发现”的环境。

2、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那么,互动式课堂教学到底应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变;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师生互动,教师要善于引导,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师仍然要认真备课,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整堂课都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只是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教师把学生强拉过来,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达到目的的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一般说来他们年幼,见识少,阅读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距离自己久远的时代,他们可能了解得更少,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达到那个目标呢?鲁迅的《祝福》中有一个次要而又关键的人物——柳妈,要认识这个人物,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课堂互动是需要的,通过学生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人物理解的情况,如果不到位,教师就要发挥“导”的作用了。从柳妈的身份、地位说起,从她唆使祥林嫂捐门槛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分析,从而得出柳妈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又不自觉地成为封建礼教杀人帮凶的妇女形象这样一个结论,再深入一点,进而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所以,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导”好整个课堂,要“导”出课堂的精彩。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近、学识相近,思维水平相近,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差异在。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擅说有的擅思,有的腼腆有的大方,有的形象思维好有的抽象思维强„„教师不应仅凭自己的喜好而关注某类学生忽视另类学生。好表现的,就提供机会让他表现;不愿抛头露面的反而应鼓励他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得好但写不好,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其说,而多指导他的写。阅读多写得好的,就多讲评和展示他的作文,给他参加作文竞赛的机会。我们广州市培英中学每年的艺术节中都有一个传统项目——“李圣华杯演讲、朗诵比赛”,我们就给那些擅长朗诵和演讲的学生这样一个表现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发现并造就了一批“辩手”“主持”“主播”。

师生互动,既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整个课堂就会和谐而热烈,生动而活泼。师生互动,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而使自己的教学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我的问题是深了还是浅了,学生的理解有无偏差,到不到位,通过互动,可以及时得到了解。不注重课堂互动的教师,往往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收获。

互动式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要促进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化的合作探究。我们很多学校还是大班级教育,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课堂上很难做到关照得面面俱到。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小组化的课堂合作探究方式。以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打破了学生个个面朝讲台黑板听课的惯例,而是生生面面相坐,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里还有各种分工,学生既能独立思考,更能小组互动,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现在广州市白云区的许多学校也实行了这种做法,其中我们广州市培英中学实验学校也是这么做的。不仅如此,我们这些广州市第二批骨干教师到香港学校跟岗学习,发现香港的一些学校也在实行这种做法。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之所以受青睐,就在于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动”起来,学生不只是盛知识的罐子,更是课堂的主人。“动”不是乱动,是紧紧围绕本堂课设定的“目标”在动,是有效的动,是高效的动,是互动。

“动”起来,答案就是丰富多彩的了,就不仅仅是标准答案了。互动式课堂教学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多鼓励,多引导,多激发。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

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阿房宫到底存在不存在?项羽到底有没有火烧阿房宫?现代考古证明阿房宫根本就没建起来,杜牧为什么要把阿房宫写得那么辉煌壮丽?你对花380亿元再造阿房宫是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想法,帮他分析其中合理的成分,指出不够严谨的地方。

总是说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总是说我们的教育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GDP现已世界第二,我们的创造发明还是层出不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如航空航天领域;因此,我们不要轻率地否定我们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确实要看到我们教育存在的不足,对儿童思维的限制甚至扼杀。小到幼儿园、小学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到我们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往往还是欧美人提出、制造在先,我们只是紧紧跟进而已。举例说明,在想象力方面,在科幻方面,我们好像还停留在嫦娥奔月和《西游记》时代;而西方,从007系列,到《侏罗纪公园》,到《阿凡达》,那种超前的观念我们远远不及,可怕的是人家甚至把很多过去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正在一一变成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有所反思,有所检讨,那就从我们的课堂做起,从互动式课堂教学做起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指出:“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要相信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大胆告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实行教学民主,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我曾经参观过全国教改名校——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他们认真分析了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发现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感知、情绪,视学生为容器,严重地被物化,而不是被人化。他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他们提出的“课堂主题”就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我们在杜郎口中学观课,看到的就是师生的充分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在这方面,杜郎口中学是一个楷模,是一面旗帜。

三、我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略)

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注重结果的学科本位教学倾向提出的,结合 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转变”:即

1、把课堂教学中学生消极接受局面转变到把课堂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的局面。

2、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转变到通过构建信息交互体系,开展师生、生生、教学个体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行为。同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把单一的结果评价方式转变到立体的过程评价上来。通过实验与研究我们构建了《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偏重书本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使教育回归到人性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上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生动、活泼、高效、互动的方向发展。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笔者及多数教师实践证明,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还有许多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运用、总结,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汉语拼音字母书写错误及其纠正

一、笔画方向错 笔画方向错,主要是指整圆笔画和半圆笔画的运笔方向错了。初学拼音者,有的习惯将整圆笔画,按顺时针方向,从上往右下运笔,如“O↘”;有的习惯将整圆或半圆笔画,从下往左上或右上运笔,如“↖C、O↗”。整圆笔画的正确书写,应该是从上方落笔,往左下方运笔,一笔写成,如“↙O”。半圆笔画的正确书写,无论是左半圆,还是右半圆,都应该从上方落笔,左半圆从上往左下顺势运笔,右半圆从上往右下顺势运笔,一笔写成,如“p”中的“﹚↘”及“q”中的“↙﹙”。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阳平声调调号的笔画方向。初学者易受汉字笔画“撇”的影响,写阳平声调调号时,从右上往左下运笔。如此运笔是不对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从左下向右上运笔,这样运笔正好可以示意出调值的朗读轨迹

二、笔画顺序错 书写“i、j、ü”这几个字母,有些初学者喜欢先写上面的“点”,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从上到下”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些字母中的点画,应该最后书写。书写“f和t”两个字母,有些初学者习惯首先写“横”,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先横后竖”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两个字母中的横画,其实应该最后书写。书写字母“x”,有人习惯先写右斜竖,后写左斜竖,这也是不对的。书写“x”应该是先写左斜竖,后写右斜竖,因为这样写可便于x后面字母的书写。

三、笔画数目错 笔画数目错,包括多了笔画和少了笔画两种情况。比如字母“k”应该是两画,有人却把它写成了三画。这是由于将其中应该为一画的“<”笔画,断开来写成两画而造成的。又如“w”也应该是两画,有人却把它写成了四画。这是由于将其中应该为一画的“∨”笔画,运笔途中通过强行改变书写方向,将拐角处由左下向右上的顺势运笔,人为地改成从右上向左下运笔,从而使顺势一画变成逆势两画而造成的。“α、b、d、ɡ、n、p、q、u”这八个字母,都是两画,初学者可能都会写成一画。这种少笔画的错误纠正,如能结合纠正运笔方向的错误而进行,则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字母位置错 这种错误是指书写小写汉语拼音字母时,字母占错了四线格的位置。比如字母“i和j ”上的点,应该写在第二线之上,有人却写在了第二线之下。再如字母“p和q”应该占中下格,有人却把它们写在了中上格上。纠正这种错误,需要反复强调字母的规范位置。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占中格的应该有13个,它们是α、c、e、m、n、o、r、s、u、v、w、x、z;占中上格的应该有8个,它们是b、d、f、h、i、k、l、t;占中下格的应该有4个,它们是ɡ、p、q、y;占上中下格的只有1个,它是j。

五、字母形体错 字母形体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小写混写,如“y”写成“Y”或“Y”写成“y”,“k”写成“K”或“K”写成“k”。这种混写,是由大小写形体相近,不易分辨而造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小写形体的比较,通过强化书写训练克服之。另一种是印刷体和手写体混写,如“f”写成 “挕薄U庵执砦螅饕怯捎诮淌Φ陌迨槲蟮级斐傻摹K裕谄匆艚萄е校淌ψ陨硎紫纫岣吖娣兑馐叮细裼帽曜嫉氖樾词痉度フ返匾佳 轻松愉快学拼音《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要求,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做了明确的定位。但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而且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感容易转移。根据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儿童心理、年龄的特点,笔者认为拼音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使拼音教学既生动又活泼,下面谈一些拙见。

一、教给方法,玩中学习。在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我们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把一套根据拼音字母的外形和读音特点编写的拼音字母手指操和拼音字母儿歌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做边念。如白鹅倒影e e e,一个叉叉x x x等。学生在做、唱、玩中学会了这些抽象的拼音字母,学的轻松,学的高兴。

二、编讲故事,化难为易。

故事对与低年级学生特别具有吸引力。教学拼音前,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说或选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短小、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教学“j、q、x”与“?”相拼的省写规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老师在完成复习、认读后,板书j、q、x与?相拼音节以及j、q、x与i相拼的音节,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j、q、x与?相拼时,?上的两点没有了,学生对?上两点的省略产生疑义,认为老师写错了,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写对不对。接着老师给学生讲自编的故事《骄傲的小鱼》,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学生明白了故事的答案。这时老师适时地教给学生一句顺口溜:“小?真骄傲,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去掉骄傲帽。”帮助学生记忆“j、q、x”与“?”相拼的省写规则。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营造氛围,多拼多读。拼音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拼音学习的大环境。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拼音卡片;把自己的名字拼出来,贴在课桌上;在教室的物品上贴上拼音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拼音的环境,让学生多看、多拼、多读,使学生在拼拼、读读、贴贴、做做中体验学习拼音的乐趣,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分组合作,探究发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拼音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去精神。如在教学“ang、eng、ing、ong”一课时,“ang、eng、ing、ong”的发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老师先演示 “ang ”的发音幻灯片,教给学生“ang ”的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再发“ng”,中间连起来发音,气流从鼻腔里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体会、掌握 “ang ”的发音方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eng、ing、ong”的读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试着练习发音。最后再听录音,巩固发音要领。因为学生是通过自己分组合作探究,找到了鼻韵母的发音规律,因而记得特别牢。汉语拼音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汉语拼音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工具,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拼音教学的特点,优化拼音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拼音并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特点

(一)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形象性汉语拼音教学形象性的特点是由儿童心理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的。汉语拼音教材的本身就注重形象性。例如声母韵母的教学,教材几乎给每个声母韵母都配了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描绘发音方法;有的是描绘字母的外形。教材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形象、生动。

(二)汉语拼音教学具有情趣性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于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更有兴趣,而且教师只有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学生才能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汉语拼音教学具有记忆性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会读,会写,所有的声、韵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怎样让学生记牢,记准,记得快,这是汉语拼音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实践性。第一阶段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是让学生会拼读音节。而且教材在编写时也是在学习声韵母的过程中穿插着音节的拼读,而不是学完声韵母,再学拼读。因而在教学拼音时不但要让学生会写、会读,还要会用。这就决定了拼音教学实践性的特点。

二、汉语拼音教学优化策略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学习拼音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汉语拼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保证学习效果。1.以“歌”激趣。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儿歌有较强的偏爱,在拼音教学中采用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声韵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记忆的速度。此外,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或编制歌诀,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ü上两点省写规则时,可编成这样的儿歌:“小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2.以“图”激趣。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地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b”时就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编了这样一首儿歌:“一台收音机,天线已竖起,只要b—b,声音就响起。”再如,让学生记忆“b”的外形特征时,同样运用插图:同学们,b像什么,学生说像收音机。左边的竖像什么?学生说像收音机的天线。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一台收音机,天线高高竖起,这就是“b”(边说边在黑板上书写)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以“动”激趣。以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为核心的活动教学形式,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ai、ei、ui”三个韵母时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说:现在咱们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就是用单韵母组成今天所学的复韵母。教师发卡片,卡片上有a、i、u等单韵母,同学们手里拿着卡片。游戏开始后,大家一边唱《找朋友》的歌,一边快速找到自己的朋友,组成几个今天学过的复韵母。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单韵母的顺序,看谁掌握得快!这一教学活动形式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增强了教学的效果。4.以“境”激趣。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这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还以上述一课为例,一上课教师放《找朋友》音乐。启示语:同学们唱得真好。你们知道吗?咱们学过的单韵母也喜欢交朋友。你看(教师抽动投影片,演示a、e、u和i组成ai、ei、ui的情景),它们组成了新的韵母,名字叫复韵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韵母。在此教师创设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展开学习。

(二)着力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要充分发掘汉语拼音的图、形、音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1.概括思维的培养。概括思维就是把事物中蕴含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概括出教学内容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训练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例如在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抄写“ui和iu”带调的字母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标声调。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两个字母是怎样排列的,再观察调号都在什么位置,观察后学生概括出“i、u”并列调号在后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学生再也写不错了。2.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声母“d”时,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大马奔驰”的插图,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建立起字母“d”与插图的联系,从而实现对声母“d”的读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头脑中已有的大马奔驰时发出的声音,来学习“d”的读音,进而完成了对“d”的学习,而且也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3.比较思维的培养。比较思维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d、t、n、l”时就引导学生与“b、p、m、f”相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发现:“b半圆往右,d半圆往左;f像正放的拐棍,而t像倒放的……”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加深了记忆。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引导学生比较,不仅会加快记忆速度,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4.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有人认为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而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声母“t”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思考“t”像什么,学生会得出:像伞把、像镰刀、像鱼钩、像倒放着的“f”等许多不同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篇8:交往教学论中师生关系的解读

在教学实践中,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有些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的教师产生怀疑或者关系恶化, 那么他们就容易对任课教师产生反感心理, 进而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学习成绩也就迅速下滑;而有些学生从心底敬佩某位任课教师, 师生关系融洽, 即使之前不喜欢这门科目, 也会爱屋及乌, 将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科目的热爱上来。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 在传统的教学观点中, 并没有充分重视师生关系这个重要因素。在战后初期到70年代以前, 在联邦德国, 几乎所有教学论学派都没有研究过这师生关系这个因素, 无论是克拉夫基提出的教学论分析, 还是柏林教学论学派提出的教学结构分析, 都没有将这个因素归入影响教学的诸因素之列[1]。为了弥补师生关系被这些教学论学派忽略所造成的缺陷, 1971年K.沙勒与K H.舍费尔首次提出了将师生交往这一因素纳入教学论思想, 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学派[2]。除此以外, 60年代末联邦德国发生的教育危机也是该教学论产生的一个契机。当时的教师和学生家长都不再对学校教育抱有希望, 对他们而言, 学校教育的专制性完全不符合民主社会的本质。在这个教育背景下, 人们希望一种适应民主社会的教育模式可以出现, 该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 强调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此背景下, 交往教学论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

之后, 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正式提出了一种交往教学本质观。“教学———这也是交往, 或这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 这指的就是教学的本质。教学———这是一种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有组织的交往, 换而言之,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3]在那时, 季亚琴科已经在教学本体论层面上对交往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交往体现了教学的本质, 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

相比之下,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 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此期间, 人们只是从国外文献的翻译中借鉴学习, 并没有对这个研究进行太多的创新。进入90年代, 交往教学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有些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发生于教学过程当中的社会交往现象, 有些学者开始关注交往对教学的作用。紧接着, 人们逐渐改变研究方向, 开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交往对象行为差异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主体差异。目前,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方面逐渐走向多元化, 既有从交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角度进行探索的, 也有把交往视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的, 也有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交往作为教学的本质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解读的。[4]

从以上发现我们可以总结出, 交往教学论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理论,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师生交往为契机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完全实现自我, 并由此达到最高教学目标———“解放”。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 也可以说是特别的精神活动的方式, 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方式的具体表现[5]。通过师生交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交往教学论的基础上, 对师生关系进行内在的解读。

二、交往教学论的解析

交往教学论将教学过程看作一种交往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凭借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6]。接下来是从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有效性两方面对交往教学论进行深一步地解构与分析。

(一) 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

1, 教学过程的交往性

交往教学论的重点是交往, 所以此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过程, 而任何交往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真理。交往教学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R·温克尔 (R.Winkel) 将交往公理整理为以下十一条:永恒性、关系性、确定性、经济性、场合性、可获性、角色关系的两种可能性、成分的双重性、可控性、有干扰性、工具性与目的性[7]。这些公理对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要意识到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教室这一场合中, 所有的学生都处于交往中, 即使是那些默默无语的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师生之间要交往, 同时也应促进生生之间的交往。那也就意味着, 教师不应唱“独角戏”, 搞“一言堂”, 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同时, 教师应该开展合作性学习, 创设小组活动,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撞出思想的火花。

2, 交往教学论的最高目标是“解放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交往教学论的观点还来自法兰克福学派, 因此交往教学论将其观点中有关人性的实现与个性的解放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至于“解放”,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 真正给予学生同等的自由与权力, 不只是指引学生听从自己的命令走。学生在以往的课堂上, 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单纯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而缺少了个体主体性, 学生不是被当作独立的个体, 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 整齐划一, 教师没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 “解放”应该是积极的解放。也就是说, 教师将传统的专制的教学模式自由转化为积极的对称的自由。所谓的“对称”指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 对称的自由意味着不是由教师放手施舍给学生的那种自由, 而是学生本身所享有的自由的权利[8]。在“解放学生”的前提下, 赋予学生积极的自由与权力, 那么学生的自我发展便足以得到保证。

3, 合理交往原则

交往教学论把“解放学生”作为目标的同时, 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原则, 那就是合理交往。这种交往应该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教师摒弃其在课堂中居高临下、权威的地位, 而是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式的教学对话。在给出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引领者的身份, 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通过生生交往获得对知识的认知。其次, 交往的参与者不是完全对称的, 所以必须相互取长补短, 互补兴趣, 并理性地采取合理恰当的行动。教师因为其本身的资历、年龄、经验, 必定是与学生处于不同的水平上,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交往过程中, 应该保证采取合理的活动, 使教学过程、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才能从根源上确保交往的合理性。

(二) 交往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 它以课堂教学为发生背景, 师生间以知识为中介、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互动为内在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的人际沟通活动[9]。在这种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上, 以下是保证有效交往教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1, 以知识为中介是交往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交往区别于其他人际交往活动在于, 教学的中介是特定的文化, 是经过人类历史经验累积、并结合人类的认知结构特点经过后期加工, 并有利于学生掌握, 从而帮助学生社会化的有效中介。在以交往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将知识内化,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吸收并很好地掌握, 使之与教学目标的其他方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很好地融合。教师只有在这一方面做到位了, 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很好地体现。

2, 对话是有效交往教学的基本形式

交往的基本形式就是对话。对话分为三种:师生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10]。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说过, 教育的关系就是一种纯粹的 (师生之间) 的对话关系。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我建构主要就是在师生间的对话中实现。生生之间的对话是保证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 使学生进行资源共享, 对师生对话进行补充, 并且将生生对话后的点反馈到师生对话中,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课堂中的对话。最后一点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体现师生双方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学生学习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而这种与文本的对话就是使学生发现间接经验、探索内在的对话。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 此对话过程体现了学习者的生命体验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认识, 引导他们自己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

3, 互动是有效教学交往的保证

交往以互动为基础, 互动是交往发生的推动力。交往活动表现在外, 而互动是内在机制的体现。教学交往活动的本质就是师生间的心理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发生在课堂上, 师生间、生生间, 是一个多方面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交往具有动态性, 该过程包括沟通、认知、互动。这三个阶段, 无一例外, 都有互动的存在。这些心灵和外在的互动相结合, 促进了教学交往发生的有效性, 不只是流于外在形式上的交往。

4, 学生的持续发展是交往教学的根本目的

交往是教学的外在表现形态, 也是教学的内在属性之一, 但它不等同于目的。只有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才算是教学交往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交往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 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那种单纯把交往视为教学目的的做法, 带来的只是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以及所谓的气氛活跃, 却丢掉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关注交往的目的性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交往内容、设计交往活动、确定交往话题。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交往话题或对话内容既是预设的, 同时也是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之后, 学生能够在教师准备的这些内容之后得到发展, 那么有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交往教学论中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论中,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如果缺乏与学生的交往, 就减少了学生在交往中培养各种能力的机会。交往教学论中应该把“师生交往关系”纳入教学内容, 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理想的呢?在交往教学过程中, 我们该如何培养师生关系,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一) 倡导对称的师生交往形式

舍费尔把交往分为两种, 即对称的形式和补充的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指, 交往的参加者双方———教师和学生, 他们具有相同的自由活动余地和同等的说话权利, 没有哪一方是优先于另一方的, 不允许一方支配另一方, 更不允许压制对方。而第二种形式则意味着参与交往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由, 一部分人在交往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在现今的课堂中,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单向的补充性关系为主, 师生间缺少真正的平等。这与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定义“平等中的首席”是相违背的。因此, 师生交往的形式应该发生改变, 从以往传统的单向作用形式过渡为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

(二)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的质量

师生交往中的一种典型的关系是“主体———客体”, 这其实是一种降格。交往本身其实更应该注重“主体—主体”。交往主体的客体化是指交往的其中一方并不平等看待另一方, 而是把交往的对方看作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目的及需要。这样就剥夺了交往的另一方的独立性, 而成为另一方的附属, 这种师生关系的质量无法保障。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 我国有学者根据对中小学课堂的观察, 将师生互动模式归为以下九类, 分别是指令———服从、指令———交涉、指令———抗争、建议———筛选、建议———采纳、建议———参考、参与———协从、参与———支配、参与———合作。在这九种模式中, 只有最后一种形式才体现了平等的交往主体关系[11]。这就提醒教师在交往过程中, 要注意师生交往的质量, 集中于交往的主体化, 而不是将学生客体化, 也不能将学生片面化。

(三) 追求教学中师生间的真诚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互动,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而成的师生关系表现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方式。所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都以独立的完整的人的形式存在, 同时也作为合作者、一起创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融洽的民主平等关系。那么在交往过程中, 师生的真诚交流是极为重要的。纵观现在中小学课堂, 交往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公正的现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不平等也是不真实的, 所谓的师生对话通常是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某些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明显比其他同学多, 这就使交往机会变得不公平, 师生的交往内容不平等。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的内容也大不相同。根据很多实证资料研究, 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 成绩差的学生一般只回答“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 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则回答“论证性”较强的复杂问题。这在潜意识给学生的交流就是不真诚的, 戴上了成绩这顶无形的帽子;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教师在分配教学资源时, 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采取好的方式和言语行为, 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偏向于用简单、应付的方式对待。种种这些都显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也不真诚的。在交往教学论指导下, 师生间的交流应该注重内在真实的互动, 以合理、平等、民主为交往原则, 倡导开放的、融洽的、真挚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同时, 交往教学论认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充满真诚的和毫无保留的。教师不再是扮演权威的角色, 而应该民主地对待学生, 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与此同时, 师生双方要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交往教学中, 在教学中展示自我, 发展个性[12]。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传达真理, 进行活生生、真诚有效的交流, 这样才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四) 创设教学过程中的愉快气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倡导真实、接受、理解的课堂心理气氛, 这种课堂气氛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民主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一样, 具有独立人格价值, 教师赋予学生权力。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 学生才敢想、敢问、敢做,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别人的思想, 大胆质疑自己的设想, 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获得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13]。这也是实现学生“解放自己”的目标的关键所在。师生关系也是一种艺术, 平行的、互惠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及创造性精神,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术的提升, 教育知识的增加;反之, 不仅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而且整个社会的状况就会显得停滞, 萧条。教师与学生应该在愉快的气氛中表达友好与关爱, 同时也要恰当的运用非语言信息, 双方应该开放接纳地倾听并做适度的回应, 同时也得学会舍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这样的愉快气氛和平等互动的形式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从而促进学习与教学。

(五) 解决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冲突

在精英与体制文化影响下, 教师被社会默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教师一直在社会中保持着权威的地位, 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传达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其成绩。在工具化的驱使下, 教师的情感角色慢慢淡化, 与学生失去了心灵的沟通;另一方面, 学生眼中所感知的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权威者、统治者, 处于绝对的地位, 因而学生不敢说自己想说的话, 只是一味的顺从、到抵抗和戒备。正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冲突, 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僵化。那么, 在交往教学观认为, 师生间应该互相调整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再只是领导者, 而是民主的决策者。同时学生角色从单纯地从属者转变为主体, 与教师间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张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交往教学论观点看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交往的必要条件。在师生关系中, 学生自始至终要充当主体的角色, 与教师进行平等交往;同时教师要注意用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互动, 积极创设愉快、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追求真诚平等的师生交流, 培养师生间积极的师生关系。正是这样的平等开放的教学交往活动, 开明合作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得以逐步地形成和发展, 从而达到真正的“解放自我”, 丰富其人性。

参考文献

[1][2]李其龙.交往教学论学派[J].外国教育资料, 1989, (6) :18-24.

[3][4]张捷.教学与交往之间——历史的看与现实的听[J].教育评论, 2007, (1) :48-50.

[5][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

[6]张琳娜.论交往教学[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28 (3) :114-116.

[7][8]李其龙.交往教学论学派[J].外国教育资料, 1989, (6) :18-24.

[9]张琳娜.论交往教学[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28 (3) :114-116.

[10]韩民清著.文化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242.

[11]张捷.教学与交往之间——历史的看与现实的听[J].教育评论, 2007, (1) :48-50.

[12]李磊.交往教学:展示个性实现自我[J].现代科学教育, 2009, (3) :40-42.

上一篇:爱书者下一篇:海尔市场营销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