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2024-05-23

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精选9篇)

篇1: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05012004080 数本专业 庄惠强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课堂由原来的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本文主要结合教育实习的教学经历,着重从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赏识性激励机制的运用三个方面,阐述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师生互动 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交流与心灵对话的舞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心理相容。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若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也就不会认同教师的劳动,自然不可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实践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心理相容的班级,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互动自然积极,学生思维敏捷,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课后仍流连忘返。反之,则课堂毫无生机,师生的潜能都无法得到开发。基于此,我深刻认识到师生互动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下结合本次教育实习,浅谈如何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一、创设师生共融的课堂心理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课堂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同时教学是师生间的一种交流,它不仅包括以知识、技能的教授与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交流,还包括以师生间的心理相互影响为主要特征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的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习、领悟出前所未有的知识、情感体验,真正达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具体来说,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表达需要,正面刺激教师的情绪,还能够切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使学生产生愉快、互动的积极态度和体验。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思维也相对比较容易激活,能够萌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推动整个课堂不断延伸与深化,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为促进课堂教学的信息交流顺利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适宜的课堂心理氛围,将逻辑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在我看来,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首要在于教学情境的设置。一般教学情境的设置,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虽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却无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也得不到体现。此外,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教材中的现成教学方案,缺乏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此,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质疑、共同析疑的过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案只是作为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诱饵,教师只是作为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不是以一个权威、标准的强者姿态出现,讨论过程也不要过早地给予暗示,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与讨论时间。对于这点,我在本次教育实习中深有体会,师生相融、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课堂到处焕发着生命力,而强势、刻板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课堂缺乏生命力。

二、捕捉亮点,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理性的预设,但预设经常被人误认为是给学生挖了一个陷阱,等着学生往里跳,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其实不然,精彩的课堂动态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预设,还要关注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从学生出发灵活演绎教案,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与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对于一节成功的课,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发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更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善于捕捉亮点资源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适当加以“放大”,并及时转化成新的动态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学生来说,自己的创意深受教师的青睐与欣赏,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的需要,也刺激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认知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只是只言片语,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争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此而生。如在讲“函数的零点”时,我用

xx(0.5)的零点在哪个区间内?很多学生马上想到用计算下题:求函数f(x)log2器来计算,结果花了很多时间还没有算好,我就稍微提示一下:“这个题目是指数和对数的综合应用,我们前面在研究指对数的性质,通常是通过对图像的研究

x而得到性质”,结果很多学生马上就想到用图像来解决问题,设y1log2和y2(0.5)x,画出这两个图像找出相交点,就可以得出结果。

因此,教师应该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努力达到两者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出教学的光彩夺目。课堂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多一份发展,师生互动、智慧火花的碰撞会多一份精彩,课堂教学则多一份生命活力。此外,教师也应该加强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智慧,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师如果装聋作哑、蒙混过关的话,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巧妙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发展,形成活而不放的教学风格,力求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三、灵活运用赏识激励,促进师生情感融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而师生之间这种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的情感,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给予学生一片张扬个性和放飞思维的空间。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将释放出超常的能力,师生互动自然焕发光彩,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同时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一旦拥有成功的体验或许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在本次教育实习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发现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引发课堂的发言高潮,课堂互动效果较好,学生也较易接受新知识。如在讲解下题:已知函数f(x)(log2)log26,x[2,4],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不同水平的x2x学生就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层次比较低的学生就采用定义法,直接证明这个函数

xt,在定义域是单调递增,然后得到答案;另一类同学是利用换元的思想,令log2t[1,2],得到一个二次函数,通过配方得到答案。虽然两种解题方法各有千秋,但针对这两类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当中,对于每一道题目,他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能够影响师生互动,从而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门前一声友好的问候,单独和学生聊天或写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这样会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赞可夫的大量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而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积极热情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它可以成为一种润滑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过程的展开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学生在友好、和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果就差。这在另一方面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

总之,通过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的初步探讨,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更确切地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提高课堂驾驭与应变能力,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保证教学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应燕舞.滋生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营养源”——基于新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2006年杭州市数学年会评选论文.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9月第九期,3-8页.3.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2: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数学与应用数学)

张 青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张 青

论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形式单调。

二、内容偏颇。

三、深度不够。

四、互动作用失衡。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教学观。

二、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 师生互动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已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顺应新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拟定了新课程标准,改用了新教材,在具体实施时,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整合、交流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真正存在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归纳出了四个方面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起一点作用,从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㈠ 形式单调:师生间的互动较多,学生间的互动较少。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 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㈡深度不够: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㈢内容偏颇:认知互动较多,行为互动较少。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㈣ 互动作用失衡:单向型互动较多,成员型互动较少。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㈠ 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 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一位教师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这些节日是纪念什么的节日。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喊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这位教师,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他怎么就没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他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他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这位教师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活鲜的潜力。

㈡ 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1、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当教师把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我先让同桌同学实验:①、两人同时相对走来,再背对走开;②、同时同向走去。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先做,体会、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比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固练习要好得多。在研究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 动。我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数学课件开展互动,还可以进行游戏性互动。我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他教的是《秋天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①走进秋天,亲身体验——“我们眼中的秋天”。秋天,教师和家长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树下捡落叶,在田间看稻田,在花前赏菊花,在山头听鸟鸣,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感受、交流,收集秋天的图片。②开展竞赛,合作贴图——“我们手中的秋天”。以开展小组合作贴图竞赛的形式创设竞赛情境,学生一边动手合作将准备的图片贴成一幅图画,一边商量贴什么图和怎样贴图。③看图引思,分享趣事——“我们心中的秋天”。以书上的情境图为依据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图像情境,激发学生对秋天趣事进行回忆和想象,在师生、生生的询问交流中一起分享心中的秋天。随后,虚拟“秋天”,让学生以“秋天,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吐露真情。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不仅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还在关爱大自然、关爱社会中学会了人文关怀。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

霍懋征老师说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不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化,每人都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它同学的解题过程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思维碰撞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㈢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创造时机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㈣ 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份。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 参考文献]:

篇3: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直至今天“因材施教”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教学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引进课堂。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唇干口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是远远地坐在后面角落,不停地玩手机、玩平板电脑等。一节课45分钟下来,教师辛苦,个别学生玩手机眼睛也酸,课堂收益也不大。想要扭转这种局面,好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动脑筋想办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尽量吃透,深入浅出,启发学生,循循善诱,还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基础,难点重点讲解,对基础差点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笔者在讲授《电子技术应用》内容时,利用学生对各种家用电器、学生电器(手机、mp5、平板电脑等)是如何工作的强烈好奇心,多做一些电子电器的基本检测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生如何判断家用电器的简单故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因好奇而感兴趣,在学习时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自身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层次较高,专业性、实用性较强。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专长,功底扎实。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首先渊博的知识,要求教师博览群书,精通所教学科,对所教学的知识有较系统而透彻的了解,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广泛涉猎相关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及教育规律的应用能力。教师工作实上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收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诸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三、师生互动、教学做合一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措施。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讲得再好,一切努力都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产生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笔者认为要上好每节课,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校要重视学生德育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提高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远大理想。其次,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从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关爱帮助学生,学校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尽量关爱每位同学,启发他们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大学教师不像中学老师有升学率的压力,有早晚自习,在大学学习靠的是自觉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笔者在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了下面几种互动方法:1.运用“二会、二懂”的方法进行基本技能互动教学。“二会”是指通过演示教学(各种教学演示板如彩色电视机故障演示教学板)、演示实验,教师教学生做(测试),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一会应用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对元器件进行好坏判断、极性判别、参数的检测;二会用万用表对三极管放大电路、振荡电路、集成块各脚在线电位进行测量,掌握判定三极管、集成块是否正常工作的检测方法。“二懂”是指通过必要的电路原理教学,使学生一懂电路的工作原理(直流通路、交流回路),信号的来龙去脉,以及信号幅值和频率的变化;二懂元件的作用(放大、振荡、运算、耦合、传输、选频、滤波、陷波、检波、整流、阻尼等等)。2.组建制作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或组装无线话筒、迷你广播电台、助听器、小型单放机、超外差式收音机、功率放大器、逆变电源等。通过对这些电子器件、维修设备(工具)的制作和组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故障、排出故障的能力。3.在校园网建立师生互动平台(BBS),师生沟通交流、教师授业解惑。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摘要: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思想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以两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教师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其二,学生应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二者有机结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篇4:师生互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作为英语教学亦不例外,学生能否学好英语,一方面靠教师教,另一方面靠学生学。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前者是学好英语的根据,后者是学会英语的条件,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教学里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为学生学好英语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是否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和学习上的需要采取了良好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英语。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关键还在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牢固掌握语言、词汇、语法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持之以恒地练习,日积月累得到的。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传授“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知识为主体,以“翻译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语言知识消极的接受器,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学习的兴趣,到头来只是机械地学到了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而没有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更谈不上运用英语交际,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原则,不能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和新的教学大纲的出现,英语教学从教材到教学方法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学生被动而机械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就必须实行改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引起重心的转移。他宣称:“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只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而组织起来。”那么在新的教材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对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五步”教学方法,这五个教学步骤是: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下面笔者分别就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谈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复习(Revision)

教师——强化记忆者

学生——复现记忆者和巩固记忆者

每课开始时,教师总要选择前面一课或某几课的内容,甚至还可能是过去很长时间所学的但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一些口头或书面的练习进行复习,此时教师是“强化记忆者”,他确立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方式、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学生是“复现记忆者和巩固记忆者”,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口头、笔头的练习。例如:JEFC Book I,Unit 24,Lesson 95,教师确立以下三个复习内容和复习方式:(1)通过问值日生复习“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2)让全班学生集体说出“The days of the week”,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七排唱英语歌“The days of the week”。(3)让一些学生(两人一组)到教室前面表演第94课所学的两段对话,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口头复习练习。

二、介绍(Presentation)

教师——示范表演者

学生——静听、观察、模仿者

新的语言离不开教师的介绍和讲解,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但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炼,切忌冗长,接着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能理解,此时教师充分充当“示范表演者”。在介绍新的语言这一步骤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学生一般是静听、观察、模仿,但学生要集中思想地听,满怀兴趣地观察,跃跃欲试地模仿。有时教师根据需要,经过课前有意识地安排,在介绍新的语言时还要一些学生当助手,参与示范表演,其他学生静听、观察、模仿。

三、操练(Drill)

教师——组织者、指挥者

学生——初步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者

在介绍新的语言之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模仿运用新的语言,这就是进行操练。操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齐声进行。在这一步骤里,教师既是“组织者”——决定是否让全班、分组、分排或分行进行操练,也是“指挥者”——颇像乐队的指挥。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组织下从全班开始,然后是分组、分排、分行地反复互相练习,直到初步掌握为止。例如:JEFC Book I,Unit 24, Lesson 95, 在介绍新的语言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学生跟着教师朗读两组对话,然后分组、分排、分行进行对话练习。

四、练习(Practice)

教师——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

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者

学习新的语言,最终要达到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不是机械地背诵几个句型,而是要求学生能自然流利地,且能举一反三地运用语言于实践,这就需要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练习阶段,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教师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辅导,仔细听,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语言,而学生在这一阶段则是抓紧时间运用语言,特别是练习运用语言流利程度。学生可以是两人小组练习,也可以是三四人小组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单个人练习。例如:JEFC Book I,Unit 24, Lesson 95,教师在操练环节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分组或独立地进行两个对话练习,同时教师帮助学生用学过的一些词语去替换对话中的“a ruler”和“colour pencils”。这样可以灵活多变地运用语言,这个阶段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五、巩固(Consolidation)

教师——帮手(后来是记分员)

学生——巩固、加深记忆者

学生学习新的语言,形成技能技巧,最终体现在全面的听、说、读、写上。听、说、读、写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当学生口头熟练掌握了语言之后,接着便是通过笔头的练习来达到“写”的技能训练,这不仅是“写”的技能练习过程,也是巩固、加深记忆的过程,这就是“巩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帮手”(后来是记分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口头练习,然后检查、批改学生的笔头作业,找出典型问题,及时纠正,个别辅导。例如:JEFC Book I,Unit 24, Lesson 95,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口头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三个练习,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练习做在练习本上,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并检查、批改学生所做练习。

篇5: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小学体育课堂需要师生良好的互动,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小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体育新课改以后,对小学体育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对小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给予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提高体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课堂体育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小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真正的主人。现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将学生作为自己完成教育目标的工具;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和谐;学生不配合教师的工作等情况。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通过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如何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一、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则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观念,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必须要谨记自己的工作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只有学生存在才能证明教师的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情感等,赢得学生的信赖,得到学生的赞赏,这才是合格体育教师的表现。

我在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根据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快乐成长,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体育课是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授课。在体育课堂上,当小学生出现打架事件时,我不会去责备学生,而是尊重学生。我会先了解情况,分别对打架的学生进行教育,最终让他们握手言和。同学之间的情感是最纯洁的,体育教师有责任通过体育课培养小学生之间的感情。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感受,遇到问题要冷静解决,避免体罚学生,减少师生关系出现矛盾的情况。

二、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课是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体育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多练习体育运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促进小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才刚刚开始,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分寸,合理进行教学安排活动量,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项目。要想增强师生互动效率,教师就要发挥体育课的特点,多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性格。

我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利用好每一次体育教研机会,与其他体育教师交流切磋体育教学经验,缩短体育教师与小学生的差距,将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体育教学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比如小学生上一节课是主科,我就会在体育课堂上选择比较轻松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做游戏,放松他们的身心;如果小学生上一节课是音乐美术等副科,他们的情绪已经得到放松,我就会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多讲解一些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让小学生真正学会体育,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

三、师生互换角色,调整体育教学观念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学思想陈旧,还一直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上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把小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新时期的小学体育课堂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术装备,合理调节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让小学体育课成为小学生成长中重要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之间影响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认真对待课堂教学,认真对每一个小学生负责,将小学体育教学列为工作的重点。

与小学生互动有很多技巧,体育教师不能假装严肃,要和蔼可亲,管理好体育课堂并不是靠教师假装的“威严”,而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我在体育课上会与小学生做游戏,讲笑话,想办法缓解体育课堂上的枯燥课堂氛围。经常转换角色,体验做学生的感受,是一个小学体育教师要掌握的技能。比如在组织小学生踢足球比赛时,其中一队正好缺一名队员,这时我就会参与到其中,不仅能监督保护小学生不发生安全事故,还能与学生增进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他们也会对体育教师产生深厚的感情。小学生比较单纯和可爱,是非常容易接触的,只要小学体育教师能够用真心去对待他们,就一定能够与小学生和谐相处。

四、培养学生兴趣,选择适当的互动游戏

要想让小学生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就必须使小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我在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遇事不慌张,将小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使小学生在体育课堂感觉到非常的温暖。比如,在与小学生相处中,我会尽量满足小学生的要求。比如我在选择做游戏的时候会征求他们的意见,选择他们喜爱的游戏进行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适当的互动游戏能够使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6: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在心灵互动中促进师生的情感升华。教育是心灵间的交融与呼唤。在心灵互动的教学中,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由情入理,情理交融,实现心与心的相互契合、情与情的相互悦纳,形成师生的情感合力;从唤醒灵魂出发,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使教学发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探讨、发表见解、争论辩论等途径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探讨知识能给个人和人类带来的祸福,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对于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

在心灵互动中丰富师生的体验和精神。虽然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见多识广,但是在当今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或许并不能成为知识和道德的代言人。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同道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建议者,而非单纯的控制者、支配者。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围绕一个目标相向而行、同向互动、默契协调、共同达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更重视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条件以增强师生间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和深层次的交往互动,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什么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合作、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什么是善意、诚恳、激励、关怀和博爱,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篇7: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简述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作者:陈艺文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 要:从目前的钢琴教学情况来看,钢琴的整体演奏水平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钢琴教学已经形成了独特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措施,钢琴教学取得了一定教学成绩,实现了教学目标。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师生互动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且其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其积极性和重要程度已经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不断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就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并加强师生互动,逐渐完善钢琴教学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钢琴教学现状,并讨论了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在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最后讨论了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钢琴教学;创新思维;师生互动目前钢琴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小学和专业的音乐艺术院校均有开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钢琴演奏来陶冶情操,培养音乐素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截至目前为止,钢琴教学已经广泛的开展于大中小学中,相对于普通的中小学,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无论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规范一些。从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情况来看,对钢琴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钢琴教学已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钢琴教学已经开始顺应整个社会发展形势和音乐发展趋势,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改革了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其能更好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1.2 钢琴教学细化并规范了考试和考查的程序,实现了量化考核

为了保证钢琴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绩,我们细化并规范了钢琴考试和考查的程序,利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钢琴教学进行考核,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1.3 钢琴教学对学生总体学习时间做了硬性的规定

钢琴教学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作为保障,从目前的钢琴教学来看,对学生总体学习时间做了硬性的规定,从学习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

1.4 钢琴教学加重了对经典曲目的训练力度

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一样,需要进行分类训练,对经典曲目要着重训练,使学生对钢琴中的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回旋曲等有足够的了解。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从目前的钢琴教学中来看,为了提高钢琴教学成绩实现钢琴教学目标,对钢琴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了钢琴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钢琴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新思维,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来指导钢琴教学工作,使钢琴教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实现与时代共同发展。另一种方式是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目前的钢琴教学来看,开展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有其必要性,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开展创新思维是钢琴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钢琴教学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思路。而创新思维可以促进钢琴教学的整体发展,对钢琴教学的思路创新很有必要,是钢琴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师生互动是钢琴教学的重要手段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促进学生学习钢琴演奏和乐曲训练很有必要,通过师生互动,钢琴教学效果得到快速提高,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2.3 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对钢琴教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从教学手段创新上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对钢琴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对钢琴教学的整体发展有正面积极的作用。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

在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开展是极其必要的,考虑到二者对钢琴教学的正面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在钢琴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促进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快速提高,保证钢琴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钢琴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主要应采取以下方式:

3.1 创新思维应从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改革入手

钢琴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主要是改变陈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使钢琴教学能够在正确思维的指导下发展。所以,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开展应以教学思路改革为主,将教学思路改革融入其中。

3.2 创新思维应符合钢琴教学发展实际,应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

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开展,必须是以钢琴教学发展实际为基础的,必须要让钢琴教学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钢琴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要保证有正确的思路指导并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3.3 师生互动应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出发点

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础和出发点的,讲究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所以,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4 师生互动应注重教学成效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成效,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从目前的钢琴教学活动来看,师生互动均是以提高教学成效为出发点,由此可见,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教学成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必要性,以及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开展方式,从实际的钢琴教学来看,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对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着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创新思维对钢琴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使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达到了适应教学发展的目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所以,钢琴教学中的思维创新十分重要。

4.2 创新思维对钢琴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同时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所以,对于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4.3 师生互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手段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创新了原有的教学手段,使钢琴教学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所以,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非常重要。

4.4 师生互动带给我们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创新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创新了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能够符合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要对钢琴教学创新的重要作用有着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篇8: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互动问题,问题根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语言互动和内隐的思想情感互动, 师生的思想情感互动最终都多以语言的表达交流体现出来。所以, 作为注重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否真的同老师有了思想情感上的碰撞, 我们可以从学生与老师的言语交流互动中感受出来。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实现预设教学效果的必经途径, 所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切实的必要。

然而, 仔细观察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 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语文老师们意识不到互动的必要性, 更多的是不知道该如何互动。分析这些“不知道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的根源, 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寻找:

一、教师的专业态度问题

这里的教师态度既包括有意识的形式化言语开放权, 也包括因为自身敏锐性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识的假对话。

(一) 形式化言语开放权

例如:新课标强调开放性, 许多语文老师秉承这个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多样观点, 但问题是, 在学生各抒己见以后, 很多教师却没有把学生的观点消化分析后并予以引导甚至纠正的能力, 于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自己有把握的观点进行点评, 不符合教师已有观点的异类观点被老师一语带过;这样一来, 那些发表了与老师不同观点的学生观点就成了无效观点, 而那些观点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很多就潜藏着学生的疑惑, 疑惑未得到解决,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肯定就有所偏差;这样开放性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成为真实地开放讨论。

(二) 假对话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问学生诸如“这样写美不美?”“你觉得是不是?”等问题, 然后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美”、“是”, 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假对话还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假象, 教师沉溺于这种假对话和假活跃还浑然不自知。

二、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

良好的师生互动由教师主导, 教师对互动的内容有引导和导向作用, 所以教师是实现良好教学互动的关键因素;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基本都是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来实现。

(一) 情境设置能力

情境设置主要通过教学工具 (如多媒体等) 的辅助, 或教师的语言表述来完成;教师设置到位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准确感受文本描述, 学生的准确体验感受是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

1. 专业运用教学工具能力欠缺。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了大量建筑物描写和服装服饰描写,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气派和华贵, 这不只是靠教师单纯的语言叙述就能做到的, 很多老师会选择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资料, 可是多数学生的反应只是淡淡的, 完全没有文中描写的林黛玉那样深觉外祖母家果与别处不同;所以只一味还原当时的描述总归还是不到位, 既是与别处不同, 那一定不能少了呈现当时的“别处”是什么光景。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运用教学工具能力, 没有让教学工具发挥最大化作用, 直接影响了教师情境设置的质量。

2.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欠缺。例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 里面有大量的反讽式描写, 像“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这叫‘发扬国光’。”这种反讽式的描写叙述, 是通过影像资料无法呈现的, 那如何设置这种无画面的情境, 并通过这种情境让学生读懂这个“挂”字的讽刺意味, 这就完全依赖教师的语言表述来完成。

(二) 问题设置能力

问题设置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思想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升, 只有通过对难度适宜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提升, 引导学生真切实在的思考是实现师生有意义互动的基础;而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对学生水平和教师自我认知的不够都会导致问题设置的不到位。

1. 对学生水平认知不够。学生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时的学习难易度不一, 比如:相较于文言诗歌《锦瑟》, 学生更能理解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同班级的水平不一, 比如:一个教师带了多个班级的语文, 把同一篇课文的同一个问题去问不同班级的学生, 有的班级就能回答出来, 有的就不能;还有学生的年龄心智, 比如:在上《拿来主义》的时候, 直接问学生“鲁迅利用孱头、昏蛋和废物分别代表了对文化继承的哪三种态度?”时, 学生会很久回答不出, 如果先问“你觉得孱头、昏蛋和废物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一样, 哪些地方不一样?”再问“注意他们的不一样表现, 你觉得他们的心理分别是怎样的?如果让你排列一下, 哪种人的心理最怯懦?”最后“你觉得鲁迅想通过他们的一样表现来表达国人对文化继承的哪三种态度?”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更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

2. 对教师自我的认知不足。这种自我认知不足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提问时没有换角度思考, 太过沉溺于自己的已知世界, 以至于忘记了去顾及学生的未知世界, 比如:在上《赤壁赋》的时候, 教师对于苏轼的水月之理是已知的, 可是在上课面对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的时候, 教师想当然地沉溺在自己的已知世界里去解说, 而不曾了解学生对这个道理的理解难度在哪里, 那么教师问得再多都徒然, 学生始终觉得未曾走进老师所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付坚.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2]翁敏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 2008.

篇9:浅析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

一、把握心理善引导,营造师生互动课堂气氛

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应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把握好教学方向,设定好既定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能够形成最佳课堂互动气氛。

1. 教师应该把最好的状态和仪表展示给学生。教师也是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教学生涯中,一个成功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制力的教师,当你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你就应该意识到你必须收敛你所有的负面情绪,以免给学生这堂课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應该梳理自己的情绪,带着饱满的感情、胸怀着渊博的学识,用端庄大方的仪表来面对自己的弟子,引导和教诲他们,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要求教师要衣着得体,语言规范。试想一个衣着邋遢的教师,哪个学生能喜欢呢?在学生幼小心灵的认知中,往往从教师的形象来决定自己的好恶,衣着整洁、端庄大方的教师,首先在仪表上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一个从外表看来就不被学生接受的教师,怎样才能开展好他的教学工作呢?师道讲究尊严,这尊严是为了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有一种敬重的、认真的态度,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课前各种准备,端正仪表,让自己微笑着走进课堂,用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叩开学生的心窗。

2. 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要良性引导和暗示。百度百科说: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

课堂中,老师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表达知识的意蕴,单纯的语言成分和声调占45%,另外55%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带着表情、语调、动作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很快融入角色,吸收知识养分。肢体语言是人自然的表现,很少带有欺骗性。教师要大公无私、襟怀坦白,在课堂中不要融入不良情绪并传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你的肢体语言感受到不愉快并产生抗拒性。因为,学生必须先接受一个老师,才会接受他所传递的知识,才会沉浸在他的课堂之中,喜欢他,学习他,听他的教诲。

二、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达到最佳课堂互动效果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营造良好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理应如王阳明所说,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鼓舞”,他手舞足蹈,内心充满了喜悦,不能控制这种喜爱的情绪,就会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去学习你讲授的知识,这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巨大作用才会体现出来,诚如马克思所说:内因是关键。

1.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在他的课堂上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听老师菩提祖师讲经时: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从这个故事来讲,祖师是位好老师,虽然孙悟空很聪明,但是如果祖师没有调动他的情绪,他也不会这么喜欢祖师的课。反之,有的同学心态一直很消极,在课堂上也不愿意参与积极踊跃的互动,不愿意和同学竞争,得过且过,这时教师就要找到症结所在,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让他们在轻松、喜爱的心情里,去接受学习,尝试学习,热爱学习。

2.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兴趣和成就感上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无时不忘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赞扬,鼓励和提携。那么,如何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大量获取知识呢?在我教学时,为达到课堂最佳效果,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学《蚂蚁》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观察蚂蚁,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这样,上课时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观察蚂蚁的经过,而且讲起来滔滔不绝。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丰富教材内容,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上一篇:数列综合题型总结下一篇:美丽的南长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