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实现师生配合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章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充分利用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阐述了优化心理学教育的若干教学策略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优化教学实现师生配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化教学实现师生配合论文 篇1:

浅谈少儿舞蹈教育的优化教学

【摘 要】优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教学安排;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快乐的舞蹈世界,让他们在舞蹈中得到快乐,享受美感。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依据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教学安排;其目的是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某种个性特点方面,提高孩子们的教养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孩子们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他们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他们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少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他们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只有将舞蹈艺术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才能将少儿舞蹈艺术教育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优化教育是建设和完善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备课过程的优化

教师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备课过程也是教师深刻把握教材和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过程。

所谓:“堂上一节课,堂下千滴汗”,正是说明了备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备课是把握教材的二次学习过程,它包括了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两个方面。自我学习是将动作的线路、要领等进行了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两个方面。自我学习是将动作的线路、要领等进行再次学习,根据经验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具体化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主次分明,使教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提高教材实施的准确性和目的性。同时要善于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方法,汲取其精华,完善自我。备课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也是对教材的不断优化和对教学经验的反复检验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

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教材的優化,课堂语言的优化和课堂组织的优化。

1.课堂教材的优化

课堂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的实用性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何在现有的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其优化过程呢?选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内容上应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特点。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包括对舞蹈语汇、动作的创编都必须独具匠心,不能成人化、呆板。在孩子们眼中,大千世界,新奇无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点,分析处理人和物,最后加以直观表现,就会产生艺术化的童趣。

例如,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以一首童谣入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经过“抗争”,跋山涉水,终于兴高采烈地来到姥姥门前,坐在了她们各自的位置上期盼着大戏的开幕。大戏开幕了,小姑娘们在看戏的时候各自脸上丰富的表情,反映出戏曲的精彩。看戏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欢热闹、喜欢参与和乐于模仿的特点,所以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观赏兴趣。

2.课堂语言的优化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口传身授”,“口传”是前提。

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实现的。舞蹈教师的语言受其专业的制约,应当是舞蹈动作、舞蹈作品的贴切翻译,是对舞蹈艺术最准确、最凝练的表述。恰如其分的比喻、提示、引导,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舞蹈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在舞蹈教学中若只让孩子们盲目地跟着老师模仿,不用语言与他们交流,他们便不能明白动作的规格要领在何处,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小孩子,更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在视觉上给孩子们美的享受,在听觉上也要带来心灵的触动,教师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平和的语调,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去讲授动作。它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什么内容讲述在前,什么内容讲述在后会使孩子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不致于让孩子们的思维混乱。如学习“头的环动”时,先要让孩子们掌握低头、仰头、左右倾头的准确部位,再进行头的环动练习,这样他们就会很好地掌握。如果教师在教授时没有理清思路,孩子们在做动作时就会出现错误,这时再去纠正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最后,教师语言的形象性也能使孩子们学得巧、学得快、学得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激情,促使他们在兴奋之中完成动作,减少舞蹈学习的痛苦成分。

如“交替步”,把两脚比喻为“好朋友,你走我也走,永远都是好朋友”;教手臂伸展时,用“小树发芽了”来比喻,等等,通过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情绪愉悦积极学习。

3.课堂组织的优化

课堂组织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和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组织的科学化会对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提高课堂组织科学化水平是课堂组织优化的中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是根据个人对课堂组织的理解和其它客观因素来形成的。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措施来组织教学,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课堂组织的优化准则是课堂气氛符合舞蹈教学的需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计划组织严谨,教学时间的科学合理利用,掌握他们心理和学习能力,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的选择合理的运用,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状态。

舞蹈教师示范动作是少儿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孩子们掌握技能的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把舞蹈教材准确、生动、形象地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让孩子们对舞蹈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引起学习的愿望,练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同时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初学者在刚接触一个新动作时,难免会出现手脚无法协调进行的现象,常会在前一动作与后一动作的连接上短暂停顿,这便需要教师局部分解示范,让孩子们把动作分解成为单一于动作、下肢动作以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等,反复交替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每个舞蹈动作之问的过渡环节,在动作衔接的地方要再次示范,这样他们才能明白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动作的灵活性与感染力。示范时伴随讲解,阐述明白动作的方法和要领,使孩子们明确每个动作的产生、方向、路线及全身动作的配合等。讲解尽量形象、生动,要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三、教与学的优化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目的的实现者、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孩子们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研究他们个性,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能够使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促进他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然而,在当前少儿舞蹈的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制约和教师在舞蹈认识方面自身的局限,一度忽视了对孩子们舞蹈兴趣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对孩子们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规律认识不够,对少儿舞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首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在日常少儿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孩子们单纯去模仿学习舞蹈动作,并以学会教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引导他们去理解舞蹈本身及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其次,缺乏對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创新不够。例如一些老师在舞蹈教学中过分追求练习动作的规范和准确性,而忽视孩子们情感的愉悦性,导致许多孩子常为学习新的动作感到疲劳,为重复旧的动作而感到厌倦。

教与学的优化关系是为了增进教与学之间的了解,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改良他们的学习心态。简言之,教与学的优化关系是心态优化的关系。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引导、疏导孩子们,掌握知识的过程。

少儿舞蹈优化教学是完善系统化、科学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材的优化提高了教材的自身价值和科学实用性,课堂语言和课堂组织的优化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教与学的优化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备课优化更加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应抓住契机,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创编丰富多彩、形式迥异的少儿舞蹈。在少儿舞蹈活动中,还要更多、更广泛地注意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有效地依靠趣味性来调动他们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作者:吴连花

优化教学实现师生配合论文 篇2:

优化心理学教育的教学策略

摘要:文章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充分利用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阐述了优化心理学教育的若干教学策略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修养等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具体措施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反映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和选择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能使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能使教学富有特色;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扎实,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也获得发展,更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优化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运用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师应该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技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领悟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的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个别、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丰富充实学生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从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学生心理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心理学教学中,创造机会,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譬如在观察一些学生“注意力”为什么容易分散时,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还与“注意力”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发现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而有的总是发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注意”不稳定,容易转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这样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的学生“注意”的特点,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学生的分心现象,不仅掌握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充分利用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时,就很容易地总结出该规律。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学习充分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又充满乐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感情、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生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源,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怎样帮助其解决生理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困扰,理应成为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2.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典型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地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在讲解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成为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心理、特殊行为形成的原因,就可清楚学生的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心理现象和案例,就很形象、细腻地描写、展现了心理问题和现象,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都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形象地分析、研究,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结局。就算出现了囚徒困境的情形,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得到警惕,让人想办法尽量避免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对于学生的顺利成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极其有益。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总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就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就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1.发现式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在发现式学习中,自己动手动脑,巩固了知识,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减少对一些资料及其书本的依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

(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帮助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完成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自然条件下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思维发展规律等等,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有机会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再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让家长配合活动,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心理学教学中,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以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就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

2.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在心理学教学中,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还会产生增值效应,可持续推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成为教学生命力持续的重要动力源泉。

3.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关系。心理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实际教学带来了许多好处。笔者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学生讨论异常激烈,思维活跃,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五、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优化利用

电教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加工,使看不见、观不清的理论变成看得见、认得清,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在心理学教学中效果显著。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传媒技术和手段,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感知觉教学中,制作和运用了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在过去这一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和负担。此外,使用电教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作用,产生美感。在认识美的同时,使对所见所闻进行自觉不自觉的辨析、思考,使身心沉浸在这种美感中,由此按照美的规律去发挥自我、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袁爱玲.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2).

[2]苏莉莉.多媒体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09,(1).

[3]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6).

作者:任梦云

优化教学实现师生配合论文 篇3:

新课标视域下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找到一种适应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按照素质教育、教改创新等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课堂生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恪守如下两大基准:一是要以效果和质量为标准,简言之就是要整合一切要素使音乐教学效果达成较高的质量、释放最大的效率。二是时间标准,也就是音乐老师要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优化;新课标;教学效能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强调音乐教育要实现从面向精英到面向大众的转型,必须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这从导向上引导着也倒逼着一线音乐教师必须自觉、认真地曲探寻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音乐课程系统。笔者认为,按照素质教育、教改创新等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课堂生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恪守如下两大基准:一是要以效果和质量为标准,简言之就是要整合一切要素使音乐教学效果达成较高的质量、释放最大的效率。二是时间标准,也就是音乐老师要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一、优化音乐课程教学过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效平台,因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对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依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心理品质、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的陶冶与提升,所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关注学生音乐双基与素养增强,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课堂不是完整、和谐的音乐课堂。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本身具有的情感性、表现性、愉悦性、实践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非常一致,对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持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审美、启智、育人的效果。

(三)有利于推行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必将涉及课堂教学的改革,找到适应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学习目标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其创造性思维,陶冶其情操。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应优化音乐的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制订要体现相对全面性、具体性、扎实性、创新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

音乐课是既要讲授音乐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实践证明,我们在优化音乐教学时可从如下路径循序推进:

(1)以意境启发兴趣,以感受激发想象。音乐是听觉艺术、音响艺术和时间艺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想象。音乐欣赏强调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需要欣赏者将情感、人生经历、审美经验等与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审美等要素相互交融,是彼此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音乐教师作为学生领略音乐魅力的引路人,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准确、深刻、到位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应尽量深和广的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意境。边聆听边搜集背景资料,将自己充分的沉浸于音乐之中通过内心的感受来激发出创设意境的方法。

(2)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最恰当的意境。音乐教学中,只有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最恰当的意境,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中低年级的音乐欣赏中,有很多是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意境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内容激发兴趣。如《三只小猪》、《快乐的小熊猫》、《四小天鹅舞曲》等,结合相应的童话故事引入歌曲。同时,要关注重要声音聆听,引出音乐主题,并善于将图片、音响、语言相结合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律动,以求身临其境。

(3)回归音乐文化本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使音乐教育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品性,绽露出它独特的魅力。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对音乐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5课的《牧童之歌》一课中,有两首音乐作品都是和牧童有关的题材。学生在欣赏牧童同一题材的音乐时,要通过聆听和各种活动去了解两首歌的文化背景、音乐类型及风格,从多角度去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多媒体教学,制作以中国水墨画为主调的课件配合音乐的播放,通过视觉的感受将学生带入音乐的民间风格中。

(4)重视课堂教学组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更决定着教学的效率效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5)针对不同课型采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研究证实,小学生在认知方面表现出的优点是求知欲旺、模仿力强,不过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具有持久性不强、耐力差等问题。为了扬长避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采用灵活、多样、生动、通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如其分才能够针对性强、教学效能高。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应依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规划教学结构,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用引导、鼓励、表扬等教学技巧,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要多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

三、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的方法与内容

以评代教,是指在教学中评价更多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信息传递的另一种渠道。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学习方向、激励学习动力的作用。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展开。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

概括来说,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导向性原则。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评价应以生为本,应始终坚持有利于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为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激发潜能、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发展音乐感知、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等能力,促成青少年循序渐进地提高文化素养、价值判断能力,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同时,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评价也必须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准,并为学校等层面加强、改进、提高音乐教育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

(四)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研究表明,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比音乐学习获得的结果,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愉快和满足。因此音乐教学评价不能只限于结果的评价。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与正确的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其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当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独特的见解时,不要仅给与简单的判断,还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给答案一个很好的注解,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形成的原因给其他孩子一个学习的方法和方向。

评价是引导、评价是鼓励、评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老师的有效评价不仅能够带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适当的鼓励,学生更能在其中体会到一种修正、榜样与力量。老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存在与“对、错”的简单判别,停留在“好棒啊!、太好了”的传统单一。而是应该更有针对性,具体答案,具体分析。回答得好,好在哪里。别的同学要从中听到、学习哪些?今后回答的努力方向如何?回答得不准确,不准确在什么地方?应该回答到什么样的范围内?应该从哪些地方去重新思考?评价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新的学习点。老师在学,学生也在学;老师在促进孩子们新一轮地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升华与精炼;孩子们在学,学习如何在答案中确定自己的获得,领会新的起点。也正是因为评价如此重要而不可或缺,所以我们更应该优化好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作者:暴煜

上一篇:电视纪录片政治经济学论文下一篇:数学课件制作整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