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

2024-05-13

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共9篇)

篇1: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

关注学生就是关注未来

前一段时间去一所中学听课,是一节语文试卷讲评课。讲到阅读题时,老师让三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足有六七分钟的时间,其他同学无事可做,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趴在桌子上,更有的做起了其他学科的作业。我在想: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知识,六七分钟的时间只让三名同学有事可做,对其他同学来说不是白白的浪费吗?下课后就此和老师交流了一下,老师说,他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是啊,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关注的是自己怎么教,而忽略了让学生怎么学。这样的课堂谈不上是高效课堂。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德国教育专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就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走进我们的学校,看到的是醒目的标语,名人的挂像,而与学生相关的几乎寥寥无几。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没有主人影子的学校不可称之为优秀的学校。就连总书记的办公室也挂有自己的照片。今年我们改革了考评方式,让校长少讲点,让学生说话,让教师说话,让家长评价。看到一名学生在自己参加活动的照片下接受采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的学校就应该多关注学生,多展示学生,多表扬学生,多宣传学生。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在他们学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制作了一个宣传片,宣传片上是学生在奔跑、在游戏、在举手发言-----校长、上级领导甚至教师都很少看到。学生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被关注、被认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续、和教育效果也不相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圈,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学校、教师对学生关注项目和结论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和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也是不同的。我县一所小学很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建了亲情连接室,体质检测室。校长说他们学校到处都是学生画的横线,原来是学生在自己测试立定跳远。我们局纪委书记、政府督导室主任对一名中学校长说了这样一句恳切的话:你们学校学生成绩好,我们现在监测你们学校学生的视力,如果说成绩上去了,学生的眼镜增多了,那你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说成绩上去了,学生的视力没有下降,那才是成功的教育。每个学校如果都按领导说的去做,都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是学业成绩,那才是对学生负责,对祖国负责,对未来负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国家关注着学生,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资助体系,不让每一个贫困的孩子失学,免去了义务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现在还实施营养餐工程。每一个家庭也关注着孩子的成长。有一名县上领导参加了一次家长会,说了一句话让我铭记难忘。她说:“我后半生的幸福指数就看孩子了。希望老师好好的培养她。”关注学生就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和谐,就是关注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注学生是一种理念,要将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头眼底;关注学生是一种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关注学生是一种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们的深切呵护下自由幸福地成长!

篇2: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爱生命关注美好未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不珍爱生命?是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吗?生命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想要成功就必须珍爱生命。

生命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但要看自己的意识如何,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如何,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不能消灭我们对生命的意识与态度。只要我们在有限生命里不断地努力、拼搏。就无须诅咒自己的生命,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念之差。失败了我们从头再来。成功也无须骄傲,成功代表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收获,失败了也无须气馁,失败至少给了我们经验。失败了,但终有一天会成功的。

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生命最长久的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只要我们好好把握时间,让生活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的生命就会长久,我们不要轻易地就放弃生命。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的价值与珍贵是自己认识的问题,生命只给予人一次,人也只能在世上活一次,我们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碌碌无为。

马林尔也说过:“一个好人的生命等于别人的两倍,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留在别人的记忆里。”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我们不荒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命也是长久的。

我们在有限的生活里,我们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也算我们在生命里的一个挫折吧,挫折只会教导我们,不会让我们在朦胧的生命里迷失方向。我们要从乐观的角度上去看每一个问题。

挫折与痛苦只会引导我们走向光明之路。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让我们驾一叶扁舟于江渚之上,寻觅所谓的幸福。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就让生命带给我们幸福吧!

请珍爱生命,关注美好未来!

篇3: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未来

我们的语文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存在其中, 我们在研究教育理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小的时候是怎么学习语文的, 我们自己是怎样爱上文学的, 我们往往忽视了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语文首先是一种情感的愉悦, 其次才是思维的改变。忽视了这两点, 所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无从谈起。

语文学习情感的愉悦和思维的改变往往是从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和一本本具体的书籍开始的, 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也往往是从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和一本本具体的书籍开始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不慎之又慎。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 因为我们肩上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指导学生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文章的表层, 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顾随先生说“文学是人生的反映, 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 则力量薄弱”。我觉得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若仅为教语文而教语文, 则同样力量薄弱。语文教学应该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

可是, 要做到这点真的是很难的, 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自己感觉在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之后, 在边教边学边读书的十多年之后, 算是刚刚知道了一点点教语文的道理, 想想曾经把那么多年的时间用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上, 真是可惜。在这里我只是想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感受而已, 真是不胜惶恐。

“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这几个字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 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 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懂一些, 能精更好,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固然会有很多的参考资料, 而且各种参考资料还很全, 正因如此, 我们应该怎样指导不该怎样指导就更取决我们语文教师了, 具体怎么做呢?我的看法是:

首先, 教师自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对读过的书要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抛开教案和教参,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得我在教学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时, 在学生朗诵之后, 我问学生“这首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 我让学生阐述了自己认为好的原因之后, 表达了我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我认为这首诗只是有些章节好, 而多数章节不好, 而后我简单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理论, 并就其中一些章节发表了我个人的看法, 例如:“理想被玷污了, 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 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 以后要当心!/英雄失去理想, 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 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借此, 我让学生明白好的诗歌应该是抒情言志的, 真正的理想是不会被玷污、也不会被扒窃的, 真正的英雄不会失去理想, 而庸人往往也不会真正地拥有理想。我觉得这样做比单单利用“教参”给学生讲解课文带来的收益要大的多。

其次, 我觉得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时候最好具备一点版本目录学的知识。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同时也是个版本目录学家, 他在《8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中告诫学子“泛滥无归, 终身无得。得门而入, 事半功倍”。现在学生的读书环境真是很尴尬, 农村的学生尤为可怜, 一方面是自己手头的书籍极度匮乏, 可选择性太小;一方面是古今中外文献之富, 无法形容, 别说人的一生, 就是三辈子、五辈子也读不完, 如何去选择又太难。哪些书必须读, 哪些书没有必要读, 哪些需要精读, 哪些需要略读, 尤其是对待中国古籍,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更应慎重。应该如何取舍, 有点版本目录学的知识是必要的。暑假前有学生表示想读一读《论语》和《楚辞》, 我就告诉他《论语》谁注解的比较好, 《楚辞》谁注解的比较好, 并且告诉他最好是买中华书局或者是上海古籍出的。相信这样做, 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而且是负责任的。

再次, 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没有这一点为基础, 则前两点常常落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既能做学生的老师, 又能做学生的朋友, 这样学生对文学的愉悦才会更有保障, 教师的行为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古人说“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教师的行为有时真的会影响学生一生的。

总之, 教语文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 语文教师不要把目光锁定在一些看似容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而应该终身学习、终身读书, 这样做既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其实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 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摘要:现在一些学生似乎比较钟情于“同学录”, 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大搞特搞, 而现在的“同学录”也花样翻新, 里面需要填写的内容越来越多, 其中往往有这样一条“你的理想是__”, 学生们都会在这个栏目上填些什么呢?“运动员、科学家、电脑专家、歌唱家、演员、主持人、考上大学、当国家主席……”真是花样翻新呀, 可这些算不算是理想呢?“理想”一词我们的古人称之为“志”, 《说文解字》对“志”的解释是“志者, 意也”, “意”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意者, 志也”。志意就是人心之所向, 是人们日思夜想, 魂牵梦绕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才是人的理想。而我们的学生所说的理想充其量不过只是一种目标而已, 而且纯粹是只为一已之利的目标。理想应该是一种境界, 而绝非带有功利色彩的目标。孔子说的“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 老者安之”是一种境界, 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那么崇高的境界到了我们的学生这里就变成了带有功利色彩的具体目标了呢?再看看学生们在“你的爱好是__”这一栏目下会填些什么吧, “玩、游戏、电脑、唱歌、看电视……”, 而在“你最向往的国家是__”这一栏目下,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填的竟然是“美国和韩国”。还有几个学生是爱读书、爱学习, 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的?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这其中自然有家庭的、社会的、舆论导向的诸多因素, 其中有没有教育的因素呢?有没有语文教育的因素呢?

篇4:让教育关注学生的未来

【关键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39-03

人可以设计自己的未来,至少可以通过设计让自己当前的每一步走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理解了生涯教育的内涵之后所得出的结论。长期以来,许多高考中落榜的学生涌向社会后,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无助又失落。他们走向社会才发现,原来每一个岗位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机会面前他们都显得那么无知,他们多年所接受的教育中没有学过应该怎么去求职,应该怎么选择迎面而来的不同职业,应该怎么认识自己,怎么去实现没有考上大学的人生理想。这样的学生在普通中学占大多数,他们没有骄人的学习成绩,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甚至不具备起码的学习习惯,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终将会成功,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也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可是,他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让这些经历了诸多失败的、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的高中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生也能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在了解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志向,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那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大的改变。

一、高中生涯教育及其特征

“生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自20世紀7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此做过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在上海、北京、江苏、广州等城市中学已开展广泛的生涯规划教育,前期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生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至关重要。所谓生涯教育实际是一种教育构想,它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的生涯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志愿选择正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拐点,同时,高中阶段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讲,必然要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起作用就不仅局限在帮助学生合理的选择文理科及填报志愿,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思考未来,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这对学生整个生涯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种按部就班的完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目的显然有些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普通中学,这种教育模式只会造就更多社会问题。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大量失业,专业不对口、从事职业不理想等等现状反映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缺失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影响。随着国家对高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认识,追求“升学质量”代替了单纯的“升学数量”,指导学校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培养和对生涯发展的关注。

首先,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生涯教育对高中生来讲更是一种提高综合能力的风向标。这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均以“社会设计”为基础,缺乏学生的自主设计和自主选择,这种模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大潮中落败,涌向社会的他们无助而失落,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接触到关于社会和职业选择的知识,更无法对高考失败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至少应该懂得如何促进自己的生涯发展,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高中教育期间探索自我职业需求,发现自我成长的方向,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使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观念。学生在生涯教育模式中建立自己的生活形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更多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同时即开始自我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生涯教育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但更大的危机其实表现在很多学生辛苦读完大学却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亦或是上大学的同时已经失掉了对大学的兴趣,因为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还有更多失业者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那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自己都不具备,尽管他们学历并不低。有专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成为我国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一现象在警示我们:普通中学的高中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那就是指导学生准确定位,适时引入职业指导和咨询,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就业现状与前景的基础上,进行生涯准备与规划,形成新的学习观和职业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求,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充满活力和信心。

第三,生涯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体现

生命关怀注重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以此为视野,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高中生今后职业的谋求,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生涯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如家长、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高考得中,至少我们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发光、发热。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可以在认识自我的同时决策自己的行为,产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就感。普通高中长期以来就存在学生管理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归根结底在于学生无力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普通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掌握有差异,学习能力和智力也是有差异的。许多同学面对自己可怜的成绩单痛苦的选择了放弃学业,如果他们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他们一定可以选择继续。生涯教育引入普通中学,可以使能够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能够考上高职的学生选择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和更适合自己的高职院校;那些不能或无望高考的学生给他们希望和阳光,了解不同社会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为此有目的的完成三年高中的学习。

三、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增强环境分析评估能力

自我认识是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自我是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自我认识主要是指正确客观地评估与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智商、情商等,即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然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有时会随时间或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人最难认识的是自我。全面地认识自我除了通过自我意识、自行思考的途径之外,还必须借助老

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最好能到职业倾向测评机构寻求专家的帮助。总之,自我了解及自我评价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生涯必须思考的起点,是职业生涯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次,高中生还要分析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人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外在的环境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活动空间、发展条件、成功的机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已经开始向普通高中下移。高中生要想在今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再也不能“两耳不闻传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加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互联网、报纸、广播及父母、同学和老师等渠道,寻求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职业有用的信息,增加对社会政治、经济及职业发展态势的了解,为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首先,建立分级实施系统连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自己职业及人生的规划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渐明确的过程,依据高中生在不同年级的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并分级实施。例如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設置为:让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职业、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了解,指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外在环境等进行思考。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可以通过发放关于专业介绍、职业介绍的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习;也可开设专家讲座等方式,这些方式既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思考。高三阶段的学生学习很紧张,不适宜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应当将这一阶段的教学放在高考后。此外,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取得实效,学校应利用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式来开展,使职业生涯课程开设形式灵活多样,以保证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落实到实处。第三,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实践和实际行动才能获得的一种能力,只有让学生通过系列的亲身体验与参与,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和感受,能获得第一手的职业信息,检验自己对这项职业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让自己逐渐适应工作和社会环境,认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促进自己对生涯教育的认识”。在高中教育阶段,学校要摒弃高考面前分数至上的观念,从升学主义的案臼中走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观工厂、参与实践的机会,多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开放封闭的校门,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加强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世界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应用性。

(三)学校要重视学生生涯教育,为高中生涯教育提供教师资源和制度保障

高中生涯教育对于中小城市来讲还属新生事物,推广和实施必然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认识到生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亚于文化课教育,生涯教育的实施不仅推动基础教育,提高学校育人功能,也是符合学生特定时期的需求的教育。

另外,学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资金和时间的保障,例如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甚至要聘请专家,好的教育必然需要更专业、更科学。

第三,生涯教育的师资来源。师资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聘请社会力量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分年级讲座,班主任加以协助。其好处是师资比较专业、实施效果好。另一种是对各班主任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其好处是师资资源只在学校内部调配,组织实施方便。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所修课程与班主任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存在矛盾,难以深入研究职业生涯教育,因而效果可能不够理想,也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另外,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也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或社会力量,也需支付部分费用。所以生涯教育在普通中学有效实施的确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如果结果是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那么,即使是艰难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晨元,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初探——对北京中加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I],中国基础教育,2008,6.

[2]赵士果,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徐州市区普通高中为例,现代教育论从,2008,12.

[3]马赛葛,论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中生涯教育[J],成才之路,2009,12.

篇5:关注学生心理 做智慧型班主任

——暑期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张同辉 关注学生心理 做智慧型班主任

——暑期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心理素质,15%取决于智力水平。”不管是对残疾人而言,还是对运动员来说,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他们成功的必须准备。自己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这次的班主任培训给了我一个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专家翟召博、应力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同事拨云见日的点拨确实给我了很多启发。

一、关爱是班主任工作的根基

在此次的班主任培训中无论专家还是同事都指出:关爱学生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代替的,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情绪情感、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拥有博爱思想。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学生的关爱更应如此。我们既要关爱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更要关爱中等生与后进生,而不能允许有被师爱遗忘的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中等生与后进生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与赏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平时的言行中观其一斑,甚至在他们的一些非正常言行中都潜藏着这样的动机。

在2010年9月我做了九年级七班的班主任,学生们是可爱的,学习优异而活泼的学生更得到了我的喜爱,平时我很少关注到安静的后进生。在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一名后进生坐在靠外的位置上,我由于上课的需要就俯下身询问了她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是我这个无心的举动,却博得了此学生对我的喜欢。她在元旦送了我一个小礼物并夹着一张纸条:老师,我虽然以前学习不好,但我一定会努力的!从此这个沉默的如空气的学生渐渐的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育人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艰苦的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可急躁,否则,极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或者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同时,师爱一定要真诚,与学生沟通要推心置腹,将心比心,努力达到共鸣的理想教育效果。

二、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保障

翟召博老师强调指出:爱孩子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仅仅给予学生关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当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学生向我们期望的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奖惩手段、创新手段、激励手段、暗示手段等等。当然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就要适当的把多种手段为我所用,做一个亦师亦友的“多面”班主任。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一年中,班级中有五十名学生,可以说每一名学生都是特殊的一个。甚至有几个学生都是存在问题的学生。其中一名张姓学生学习不太好特别爱惹事,我在他的身上几乎用上了我的所有“手段”。有一次是在晚上,我正在洗漱准备睡觉,突然接到了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在电话中她用非常沉重的口气告诉我,张姓学生恐吓她的女儿,而且是不止一次。当天下午放学她的女儿做值日离校稍微晚了会,自行车的气被撒了,凭一个成年人得直觉,她觉得还是那个张姓学生做的。最后她说,张姓学生已经给她和她的女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我先选择了几个学生做了外围调查,查看了学校的监控记录,掌握了一定的依据,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在班内进行了通报。由于此学生虽然调皮但在老师面前想表现好这一特点,表达出了我对他极度的失望。此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并无类似问题再犯。

篇6: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姓名的教育价值

一、建班之初,尽快记住学生姓名

班级刚刚组建时,由于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彼此之间都会有一种渴望被人认识、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显得尤其突出。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如果能够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姓名,会让学生增加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利于班集体的快速形成,更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在晨读课、自习课等时间,拿着座次表依次对照学生来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记姓名”,虽然也可以让班主任凭借记忆力记住学生的姓名,但它却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它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姓名成了老师的备课内容之一,老师记住的只是学生的姓名;另一方面,它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间的“相识”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认齐同学”。这种记学生姓名的办法亟待改进,为此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找到了一条记住学生姓名的路径。

第一个环节,说说我是谁。每接一个新班级时, 笔者都会在学生入班报到之前给他们写一封信,把自己介绍给学生。同时,也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介绍自己的小材料,可以是幻灯片、小视频,也可以是平面海报、演讲稿。开学第一天上午,召开一个“加长版”的班会课,主题就是“说说我是谁”,让每一个学生在两分钟之内借助前期准备的材料把自己介绍清楚,不仅包括自己姓名的由来,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第二个环节,看看我是谁。“加长版”班会课结束后,当天下午笔者会组织一个手工课,学生在自由组合成小组后,合作完成“座位牌”的制作。“座位牌”的样式由小组内学生独创,但是必须保证别人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自己的姓名, 醒目且大方。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面前就有了自己的“名牌”,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随时随地“看看我是谁”。第三个环节,找找我是谁。前两个环节都是在开学第一天之内完成,第三个环节的时间就不再固定。笔者会在开学一周之内,开展一系列与姓名有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姓名接龙大赛、猜猜我是谁等班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师生之间迅速记住了彼此的姓名,更有力地促进了班级精神的快速形成。

二、常规管理,艺术使用学生姓名

在一节主题班会示范课上,年轻的班主任激情满满,滔滔不绝,各种环节设计恰到好处,得到了不少听课教师的好评。但是,笔者发现这个老师很少喊学生的姓名,而是用“你来说”“你来回答”这样的语句进行提问。这位老师是在自己的班级里讲课, 并且已经教这些学生一年多,学生的姓名他肯定是熟悉的,那么他为什么会省略学生的姓名?这应该就是我们的认识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跟学生之间熟悉了,姓名也就不再重要了,在与学生交往中就会无意识地省掉学生的姓名。其实,这个时候省掉的不仅是姓名,更是姓名的教育价值。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第一条是“记住学生姓名”,《守则》之所以把“记住学生姓名”作为第一条,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重要,记住学生姓名对于教师和教育来说处于首要的地位;二是因为顺序,记住学生姓名只是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仅仅是开始而已。事实上,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合理、创新地开发学生姓名资源价值,让学生的姓名始终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考量一个班主任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借助姓名这一资源做过一些创新性的实践,大致可以归纳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名,强化责任意识。我们班实行班务认领制度,班级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专门的同学保管,为了更加明确学生对物品的保管责任,我们会以学生的姓名命名该物品。比如,王涛牌黑板擦,张帅型拖把……以此类推,我们的学习小组、劳动小组不是用数字命名,而是用组长的姓名命名,让组长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意识。二是“奖励”命名,鼓励创新意识。我们的第二类命名属于奖励类型的,就是把学生的一些创新做法等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比如,一次班级活动,谁的策划案获得了通过,这次活动便以他的姓名命名;一项班级管理制度,谁的方案可行,就以他的姓名命名这些规章制度;谁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班级会专设 “某某某周”,用一周的时间来奖励学生的努力。

篇7:关注未来,要从关注学生兴趣开始

【关键词】关注;未来;学生;兴趣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每一个人都会说,那就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青少年的兴趣发展得怎么样是一个重要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情。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好自己的兴趣,从兴趣转变为志趣,为学生一身的发展奠定基础,是我们当代教育及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依据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认识和对待孩子们的思维世界,给孩子们划定了许多的条条框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人身道路的谋划。很多孩子就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尊重,产生逆反心理,迷恋网吧。所以,关爱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开始。

首先,关注学生发展方面的兴趣。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其兴趣,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发展。90年的一天,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家长说一说,我想去学习贵州某书法刊授”。说他与他的爸爸谈过这事,他爸不同意。我当时对他说,我怎么去谈呢?他肯定会向我老师要成绩,我怎么办呢?他叫我老师想办法。我说行,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学习和专长两不误,每期给我写两份计划,一份学习计划,一份专业培训计划,有其中一个计划完成不好,就停止书法学习。他太想学习书法了,根本没考虑就答应了。接下来,我去给他的家长做工作,同意了。我又给这个学生两大块黑板报的训练场地,把学习以外的精力就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半年不到,他临摹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有板有眼。两年后,考入了师范美术专业班。再过了三年,自己独自在县城举办了一期画展。现在他是重庆市级骨干教师。现在有时还在回想,如果当时没有答应满足他的兴趣要求会是什么样的呢,真是不敢想。

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通常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出现消极的、反叛的心理。例如,某语文老师在对待学生要记住60个球星的名字时说,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记球星的名字,你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记背一篇课文有用。学生没说什么,只是照旧没有去背课文,依旧要去背她的球星,并且有更多的学生在记背球星、歌星、影星,让你老师气去吧。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思考,让他们记各种“星”,引导他们深入的去了解这些“星”的成长过程,并作为主题班会的内容,交流各自的心得,或许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学生限制在书本上?

其次,要关注学生思维方面的兴趣。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尊重。初中学生急切要求和盼望平等、自由,盼望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尊重。在思维方式上,他们的思维发散、富于想象,同时又显得幼稚。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师和家长们总是居高临下,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展示我们的见多识广,“吃的盐比你们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总是要求学生该这样做、该那样思考,学生稍有违反,那就是大逆不道。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把学生完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我不想在这里谈什么创造的重要,只是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连一点自己的思维空间都没有,又谈何创造?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又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向学生道歉我们的过错?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而非要把他们的思维规范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第三,要关注学生在集体生活方面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是枯燥的,在生活上是孤独的。按照学生的话说,他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很想与同伴多交流生活,多携手去实践、去体验实际生活。可是,学习任务的繁重,特别是在“安全责任一票否决”的今天,有多少学校和老师能够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实际生活?家长们也老是怕自己的孩子出什么差错,总是觉得把学生放在学校比较安全,仿佛学生在学校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即使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也是自己玩自己的,孩子玩孩子的。特别是在经济和教育都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这样的情况,代沟怎能不加大?集体活动的贫乏,学生怎能不去寻找自己的天地?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并不能代替一切!

所以我们要与学生沟通,首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要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辛苦的但又是有乐趣的,感受到只要去创造,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

当然,关爱孩子,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必须用基本道德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为学生创造“绿色的心理空间”。

关爱我们的孩子吧,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努力发挥他们的潜力吧!我相信,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会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王欣.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看提高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许婷.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教育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李忠勇.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

篇8: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

现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所带的班级显示出来的几个明显的问题, 谈谈一些处理的方法。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能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 同时, 对于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然而,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这种不足。通过与科任老师的交流, 我了解到班上部分成绩老是处于中游的学生, 却盲目随大流报考专升本插班生考试。为此, 我与他们一起分析其学习的总体情况以及历届本专业专升本的成功率,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形势的严峻, 并鼓励他们争取先就业再进修。另外, 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或本身一些存在的缺陷而将自己孤立起来, 形成了封闭的性格。例如, 我班上的某同学由于家庭困难, 在班级里都是沉默寡言, 很少与其他同学一起, 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我知道, 如果他长期这样下去, 大学毕业后必定难以适应这个社会。为此, 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 尊重其人格, 发现闪光点, 给予信任和激励, 用其所长, 启迪他自爱自强, 结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心交流, 他变得乐观起来, 慢慢地融入班集体之中。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但有些学生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 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 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的不公而怨天尤人, 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记得一开始带这个班的时候, 班上相当部分学生刚从高中来到远离家乡的这所大学, 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人际环境中都不能很快地适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能渐渐融入周围环境, 并开始新的生活。但小部分学生还是不能适应。班上有几个学生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山村, 为了读大学, 家里己竭尽所能凑了一部分的钱给他们交学费, 但由于是B线的大学, 学费昂贵, 依然有相当部分学费要缓交。这几位同学为此心理负担很重, 加上平时生活节俭, 在生活各方面无法与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相比, 他们常觉得自己低人一头, 也因此影响了学习以及跟其他同学的正常相处。为此, 我多次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 并邀请高年级的同学到班上, 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上的交流, 让大家抛开其它不良的因素, 认识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前面的道路对全班同学而言机会是均等的。使之能够解开心结, 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 后来, 同学们渐渐明白, 只要努力, 就能战胜困难, 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慢慢的, 他们在心理上都能接受现实的环境了, 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了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乐于与人交往,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 在与人相处时, 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而有些学生总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远离集体, 这种学生由于没有或极少与别人进行沟通, 所以性格往往较偏激, 容易与他人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学发生口头或行动上的冲突, 令其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为此, 我在学习之余多次组织班内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鼓励同学们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 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从而走出个人狭窄的小圈子, 融入集体。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具有合理的行为。即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应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具有理智性。然而个别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起伏较大, 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这种例子在我们学校较普遍的为停电时起哄、乱扔酒瓶等行为, 不顾及他人安全。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时, 没能理智地调节个人情绪, 而是任由厌倦感不断滋生, 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 干脆破罐子破摔, 从而成了问题学生。对于这种情况, 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 寻找问题的起因, 往往有情绪出现都可以从耐心的交谈中找出其缘由。有些同学是因为与家庭产生冲突得不到化解而产生消极思想的, 有些是因为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有些是不体谅校方的实际问题等等, 反正原因是五花八门, 要尽早作其思想工作, 加强个别教育, 与科任老师或辅导员作好沟通工作, 共同商讨对策解决问题, 尽量避免恶果的产生。

总之,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我的体会是:结合学生实际, 从学生心理出发,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样才有可能将学生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P345) .

篇9: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未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55-01

一、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矛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但仍具有片面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的自我意识从儿童期开始发展,到青年期逐步走向完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开始了独立生活,因而成人感、独立感骤然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崇尚竞争和自我实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然而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真正成熟,因此有时候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获得成功时会极度自信,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十分美好,一旦遭遇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多种矛盾。渴望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青年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对事物都会有自己一个想当然的认识,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某些事又是什么样的。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不相符合,如何面对现实、把握现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而有些学生却处理不了?其实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甚至是遗传都能够影响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教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有50%都是来源于家庭,比如说氛围比较民主的家庭,孩子一般适应能力强、有主见;而专制型的家庭,孩子一般比较懦弱、敏感、抗挫折能力较差。

另外,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当中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才能称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我们常说一个人很成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为人处世比较符合社会标准。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我们的学生在小学、中学,学校考虑最多的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一切都有了,很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所以有些学生大学毕业了第一次面对社会、面对职场的时候常常无所适从。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一提及心理辅导就认为是对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甚至把“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有毛病”等同起來,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和情绪波动等困难时,不愿、不敢、不懂向老师和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寻求帮助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一些学生工作者虽然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不多,认为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仅适用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自己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认为心理咨询知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而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导的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

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重要目标。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应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比较广泛的,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做心理测评、创建心理辅导网页、团体咨询等,辅导员也可以利用机会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三)完善DPI三维模式

DPI三维模式即心理发展—心理预防—心理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早在1984年就曾指出:“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的模式。其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预防的实质则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和组织丰富的教育性活动,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提供知识性服务,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会适应环境,防患于未然。而心理干预则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运作机制。作为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应该遵循DPI三维模式,集心理发展、预防、干预为一体,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工作不留死角。

近几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而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学生工的辅导员,做好学横心理健康工作责无旁贷,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一定要先学习“为什么做”、“怎么做”,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念、方向和方法,才能避免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真正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未来。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薛春玲(1983- ),女,河南孟州市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陈曦(1980- ),女,河南焦作市人,黄河科技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宋国萍.心理诊所[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2022过春节作文500字下一篇:春天,是一首直抵心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