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2024-05-01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精选6篇)

篇1: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世界政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2008党史党建研究生班 邹旭东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西方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产物,同时也是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重要标识。易言之,现代政党是随着选举权的普及和政治参与的大众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同时,现代政党又是选举权普及和政治参与扩大进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党和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政党和政党政治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题域之一,进而又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摘自张小劲《关于比较政党研究基本路径的历史考察及其思考》

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 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 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 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 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 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 冲突。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摘自柴尚金《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我们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政党功能: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摘自百度网

当前,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党政治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运动中,不少国家的左翼政党积极跻身其中。许多跨国政党组织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世界性政党组织和区域组织加快介入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步伐。这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左翼政党积极参与反全球化运动

国际政党组织积极介入地区和国际事务

政党国际性组织在新世纪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政党国际组织,即社会党国际、基督教民主党国际、自由党国际和保守党国际。

——摘自金鑫《世界政党关注全球化》

冷战后政党政治的走向给我们的启示:

冷战后政党政治走向的几个特点,这对我们深化对政党政治的思考,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冷战后政党政治面临的新条件和新环境,使原有的政党政治模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情况的要求,各种类型的政党都在谋求通过改革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样,世界的政党政治也将趋向多样化。无论对哪个政党来说,改革都是大势所趋。需要强调的是,把这种趋势理解成走向多党制是毫无道理的。对各国来说,有生命力的政党体制只能是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体制。

第二,有影响力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保证不失去原有基本群众的条件下,将尽可能广泛地顾及不同利益集团、特别是中间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努力寻求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妥协、调和而不是对抗。国家职能要求政党担负更多的社会协调功能,也强化了这种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提出的政策和主张往往不完全反映政党的本质要求。所以,有时很难根据政党的行动纲领(甚至纲领)来确切地描述该政党。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党的纲领作为“旗臶”,其含义已经有所改变:与其说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为了招徕更多的支持者,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

第三,政党的上述取向,在相当程度上会带来意识形态的模糊不清。和以前政党之间的立场、观点、政策泾渭分明不同,政党的政策、甚至意识形态会出现相互交错、相互包容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以意识形态来确定政党关系的亲疏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肯定,任何一个有影响的、期望执政的党的观点和主张,都是这个党力图使自己适应尽可能广大的阶层的要求的结果。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不对别国党的内部事务说三道

四、也不允许别人对我们党说三道四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意味深长的。

第四,由于各国政党都面临通过改革来改进党的活动的任务,各类政党之间的相互借鉴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应当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的比较和借鉴。一方面应该看到,各国的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因国情、党情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任何对别国模式的移植和照搬照抄都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各国政党所处的时代相同,运作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具有相似性,某些方面的学习、借鉴又是可能的。由于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的是前者,而基本回避了后者。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摘自王长江《浅谈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世界政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政党政治还日益呈现出区域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正由原来的相对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政党的阶级基础逐渐“中间化”,一些国家的政党呈现“全民化”趋势。世界各国的政党在政策纲领、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求同存异”的愿望。

——摘自邓晓丹、陈业林《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执政就是政党对公共权力实施占有和运用的行为。政党首先是一个为了获得权力而组织起来的团体。因此,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想执政,并且是长期执政,但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本文试图探讨世界一些政党争取和保持执政的一些基本方略。

发展经济是执政政绩的关键 政党要发展壮大和保持执政地位,需要有切实的政绩。要获得民众的支持,政党必须有切实的政绩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让民众满意的政绩,就不可能得到民众对政权的信任、支持、拥护和认同。当代最主要的政绩是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一般来说,政党政绩突出时,执政地位就巩固,反之执政地位就会削弱。如果民生凋敝、国家衰败,政党的执政地位肯定会摇摇欲坠。

执政政绩的一个关键是促使经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确,在一个贫穷的社会里,谁能更有效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谁就更能代表民意。在全球化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否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执政党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本国发展水平,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很多国家的执政党都把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施政重点。

争取民意是政党执政的根本

执政对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通过执政,政党使得自己的纲领得以实施,满足大多数政党成员的政治诉求,满足党内精英分子的从政渴望。政党可以借助公共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可以利用制度的权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政党在执政后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力量,运用公共权力就能支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政党在执政后意识形态方面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国家宣传机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等。

政党要获得执政地位,理论上有多种途径,主要是合法途径、非常途径和建国途径。合法途径是指在国体、政体不变的情况下,政党遵照既有的宪法、法律和政治游戏规则,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通常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服从国家法律,依照法律行使公共权力。非常途径指政党不承认现存的政治体制,甚至现存的政治制度,目标是改变这种制度。这些政党往往通过极端的手段、乃至暴力斗争的形式取得政权。革命成功后的共产党执政属于这种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上台的政党也是这样。建国途径指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党在建国过程中获得执政地位。从殖民地独立的国家中,一些政党因为领导独立运动而自然成为执政党。当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党需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通过选举竞争取得执政地位。

一个政党能否发展壮大和上台执政,最根本的在于是否代表民意。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当代世界民主化潮流的汹涌,民主在纵深发展和全球扩张,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普遍提高。这些对政党的民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代各种各样政党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深刻而生动地证明这个简约而深邃的道理。

政党执政需要民意基础。在多党制民主选举的国家,这种民意直接地、周期性地通过选举显示出来。选举对西方政党的执政是至关重要的,参加选举是一些政党最重要的活动。选票的张数是衡量是否代表民意的最基本的指标。顺应民意的政党才能得到选民的认可,从而发展壮大,有机会上台执政。不能代表民意的政党,就在选举中失败。而背离民意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落。即使在非多党制甚至是非选举制的国家,民意也通过各种途径显露出来。如果政党不能代表民意,在突发的事件中民众的不满最终也会结束政党的执政地位,甚至是政党的存在。

争取民意就要联系民众、亲和民众。西方政党为了赢得选举和取得议席,试图以各种方式从民众中多拿选票。一是组织联系。西方很多国家政党重视同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通过联席会议、俱乐部等,扩大党与各阶层群众的对话与联系。二是政策联系。为了吸引民众,许多政党都重视施政方针的制定和完善。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党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

科学执政是政党成熟的标志

一个成熟的政党,不仅能获得执政地位,而且要科学执掌政权。

科学执政的政党首先要妥善协调社会矛盾。

科学执政的政党要处理好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

——摘自陶文昭《世界政党执政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地呼唤着党建理论的充实和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识到,要把党建研究引向深入,十分有必要拓宽视野,把对世界各类政党及政党体制的研究作为党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讨。这是正确的。实践已经表明,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成为普遍现象、而政党政治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又有许多共性的情况下,研究、比较各类政党和政党体制的运作,总结他党发展的经验,吸取他党衰败的教训,不但对于我们把握时代趋势,了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少走弯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同政党之间可以比较、借鉴,通过比较和借鉴从中获得对我们党有益的东西,这是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在建国不久就已经明确表达过的思想。在50年代,除了向苏联共产党学习早已成为全党上下的长期共识之外,党的领导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周恩来在一次谈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批评和监督时谈到,“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我们不能学,那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制度,但是,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08页)刘少奇在1956 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举出瑞典首相坐公共汽车上班、华盛顿做八年总统之后退为平民、艾森豪威尔先贵为总司令、又当大学校长等例子,认为“资产阶级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647 页)这些思想都充分肯定了不同政党、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态度。

不同政党和政党体制之间之所以可以借鉴、比较,就在于它们有一定共同性。政党的阶级性不同,但政党都以取得政权或维持政权为基本目标,都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以保尽可能长期地执政,都要处理好和党的基本群众的关系,都要依靠党员来开展活动。因此,政党的活动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毛泽东当年认为斯大林破坏法制的行为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说明他也承认这些国家在操作机制上有某些可借鉴之处。

遗憾的是,这些重要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未能得到张扬。相反,在“左”的思想(此外还有大量复杂的客观原因)影响下,我们对几乎所有外来的东西都越来越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从而逐渐走上了一条自我封闭、教条僵化的道路。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泛滥,党内外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实行党政不分的党的一元化领导,都曾给我们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教训。我们常说,我们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因而犯错误和付出代价在所难免。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我们出现这些失误的同时,世界上有许多政党在探索克服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克服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和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子,有的党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当时我们能坚持学习、借鉴的思想,认真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党完全有可能避免重大错误,为此付出的“学费”也肯定要少得多。由此可见政党比较研究的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大量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情况下,在各国、各党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在政党操作方面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相似性的情况下,这种研究的意义不但不会缩小,而且将更进一步地扩大。

在了解了开展政党比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进一步探讨进行这一研究所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绝对不能把对别国党的比较、学习、借鉴等同于照搬照抄它们的模式。在世界各国,任何一个对本国政治和社会进程有影响的政党,或长期存在、有相当稳定性的政党体制,都是在不断适应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尽管这些政党和政党体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弊端,有的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矛盾,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生命力。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对这些政党和政党体制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然而在这里,必须明确区分这样一点,即:承认一个政党或一种政党体制有它存在的理由,并不等于认为这种类型的政党和政党体制对我们国家也同样适用。相反,一种政党和政党体制之所以长期为该国人民所接受,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本国国情的适应。离开了国情,它就很难生存。

其次,政党比较要贯彻尊重别国党、别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原则。在政党比较中,有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是需要澄清的。因为我们进行政党比较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观点必须坚持。此外,我们用来进行政党比较的根本思想武器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点上不应当有任何含糊。但是,澄清是非的目的不是要对别国党及其做法盖棺论定或施加影响,而是要通过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有数,既不封闭自己,也不随波逐流。就象邓小平再三强调的那样,党不论大小,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这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再次,政党比较要以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为落脚点。这是我们进行政党比较的目的所在。离开了这一点,研究这一问题就失去了意义。当前,在我们党的建设实践中,的确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但是,放眼世界,遇到问题的并不只是我们党,也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久经考验的政党和政党体制的日子也不好过,甚至已经发生危机。这说明,政党政治从总体上看处在一个变革的阶段。变革阶段既充满困难,又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党的建设是能够得到加强的。发展对各类政党的比较研究,是这种探索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把这一研究的根牢牢地扎在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上,这个课题就肯定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题。

——摘自王长江《政党比较——党建研究中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

以欧洲联合为目标的跨国政党合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出现。如基督教民主党人成立了“基督教精神的民主党国际秘书处”。[2](P.32)但其影响非常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为欧洲联合而进行的政党的跨国合作才渐成气候。1940年冬天“国际基督教民主联盟”建立;1943年6月,欧洲社会主义合众国运动成立;1947年3月,基督教民主党人又成立了国际新政党。1949年5月,西欧10国成立了一个联合机构——欧洲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下设立的一个议会性质的咨询议会中出现了三个政治小组,也有人称之为党团,它们是基督教民主党团,社会党党团和自由党党团。[3](P.82)从跨国政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跨国党团的发展是一个创新,为以后类似组织的创立树立了典范。1952年9月25日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根据部分成员国议员的建议设臵了一个代表机构——“共同大会”。1953年1月,共同大会的代表同意大会的专业委员会的构成除了反映国家的平衡外还要反映不同政治趋向的平衡。以此为契机,1953年3月,议员们自发地组建了党团。共同大会对这一发展因势利导,随后制定了组建党团的规则,并向党团提供财政补贴。最初形成的党团共有三个,它们是基督教民主党团、社会党党团和欧洲自由党及联盟党团。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大会取代了共同大会,议员们开始按党团就座。议会中的党团数量一直很少,直到1965年,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者才组建了一个新的党团——欧洲民主联盟党团。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扩大,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又出现了一个保守党党团。共产党党团也在这一年成立。除欧洲议会党团外,各类政党还在欧洲议会外建立了联系。欧共体各国社会党的最初合作是以社会党国际章程中指导成员党进行区域合作的条款为基础的。在共同大会社会党党团的提议下,1957年共同体六国的社会党在卢森堡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为政党的跨国合作提供了一种制度支持。[4](P.84)除了代表大会外,这期间还建立了一个常设的欧共体社会党联络处。基督教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的国际新政党是面向整个欧洲的。1965年国际新政党更名为欧洲基督教民主联盟。尽管这个组织面向整个欧洲,但和欧共体保持着联系。自由党家族的政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少有跨国合作的经历。1947年它们才建立了自由党世界联盟,后更名为自由党国际。1952年自由党欧洲联合运动成立。它是独立于自由党国际的,其成员主要来自欧共体成员国。[5](P.455-469)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政党家族外其他政党在欧洲议会外几乎没有欧洲联合框架下的跨国联系。即使这三个主流政党家族,其跨国联系的制度化程度也是很低的。

促进各国政党加强欧洲议会外合作的是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21条第3款规定,共同体大会的代表是由各国议会每年指派的或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6](P.201)但由于种种原因,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提上议事日程。各类政党因为欧洲议会选举而加强了合作,这种合作的结果就是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

1973年秋,欧共体社会党常设联络处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该小组被授权起草关于建立社会党联盟的报告。1974年4月欧共体社会党联盟正式成立。1972年,自由党国际巴黎大会也决定成立欧共体范围内的自由党跨国政党联盟。1976年3月26日欧洲自由民主联盟正式成立。欧洲基督教民主联盟在70年代初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小组,筹备建立了一个面向欧共体成员国的政党联盟。1976年4月29日,欧洲人民党——基督教民主联盟正式成立。作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种新生力量,绿党在1984年也建立了一个跨国协调组织——欧洲绿党协调。尽管它成立在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后,但也被认为是对欧洲议会直接选举的反应。[7](P.63)欧洲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被很多人看成是划时代的大事。早在1971年,亨克〃弗列德灵就认为,随着权力结构从民族国家层次向欧洲层次的转移将自动出现政党的“共同市场”。[8]而在跨国政党联盟成立之后,另一个学者马昆德也发出了“政党之欧洲”的预言。[9](P.425-445)政党的“共同市场”和“政党之欧洲”含义都是政党将在欧洲层次上发挥类似其在国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欧洲将超越民族国家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比利时前首相、欧洲人民党前主席莱昂〃廷德曼斯指出:只有欧洲层次的政党才能成为跨越公众的期望和政治的无能之间的鸿沟的桥梁,并把这些期望变成具体的政策性建议。[10](P.316)人们从跨国政党联盟和欧洲议会党团身上看到了国内政党体系中议会外政党和议会党团的影子。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跨国政党联盟的成立被视为“欧盟跨国政党网络”形成的标志。

二、发展

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后,欧盟跨国政党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除了欧洲议会党团、欧洲跨国政党联盟外,又在新成立的区域委员会中出现了新的党团。

(一)欧洲议会党团。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之前党团的特点是:

一、党团数量少,代表性不强。由于欧洲议会议员是各国议会委派的,这就导致各国议会中的小党无缘进入欧洲议会,使欧洲议会党团的格局不能反映欧洲政党结构的实际情况。二是欧洲议员具有双重身份,且流动性太强。欧洲议员同时是国家议会议员和欧洲议会议员,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效忠冲突”。同时,由于各国议会换届的时间和任职的年限不同,欧洲议员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了党团内部的协调与合作。第三,欧洲议会党团和欧洲主要政党家族呈明显的对映关系,党团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例如社会党党团是由共同体各国的社会党议员组成的,基督教民主党团是由基督教民主类政党的欧洲议员组成的。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后,欧洲议会党团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党团的数量增加了。欧洲议会直接选举后,议会的席位大幅度的增加,从198席增加到410席(1979年),而目 前更是多达625席,从而使非主流政党有可能进入欧洲议会。同时在欧洲议会选举过程中,大多数选民认为欧洲政治不如国内政治重要,因而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国内政治。在欧洲选举中,选民可以投反对党的票以表达对执政党国内政策的不满,而不会冒政府倒台的风险。由于这些抗议票的存在,执政党往往会丢失选票,而反对党和小党或新出现的党则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雷夫因而把欧洲议会选举称为二流选举。[11]这种“二流”性质使欧洲议会中的非主流政党的数量大增,从1979年至今,大约为8~11个。

其次,欧洲议会党团呈现出强烈的内生发展趋向。迪韦尔热教授把政党的生成模式分为两类,即由议会党团生成的内生模式和由工会等议会外组织生成的外生模式。[12](P.1-37)根据这一理论,直接选举后的欧洲议会党团明显呈现出内生特征。1.欧洲议会关于组成党团的最低限额的规定对小党团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前的规则是,由全部来自一个国家的议员组成的党团的最低限额为29人,两个国家的为23人,三个国家的为18人,4个国家的为14人。[13]为了组成党团,人数较少的政党家族不得不与其它家族的政党共同组团。2.《单一欧洲法令》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洲议会的权力有了较大的增加,而要行使这样的权力则要获得欧洲议员的绝对多数(而不是参与投票的议员的多数)的支持才是可能的。但要获得这样的绝对多数并不容易。例如在1989年,欧洲议员总数为548人,其中社会党党团为181人,人民党党团为121人,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团为49人,欧洲民主党团为34人。即使是只有20%的缺勤率也要求欧洲议会在得到占出勤人数的61%支持的情况下才能行使权力,而欧洲议会的缺勤率通常为30%。这意味着人民党和社会党两大党团要占到欧洲议会总席位的66.5%才能行使欧洲议会的权力。对由保守党组成的欧洲民主党团来说,它不愿意看到欧洲人民党和欧洲社会党两大党团的垄断得以维持,但也不愿意看到由于欧洲人民党的削弱和保守党的边缘化而使欧洲的法律和政策更加受到左翼的影响。这就导致了1993年1月欧洲人民党团和欧洲民主党团的合并。如今,除了社会党党团外,其余党团的组成都受到欧洲议会规则的影响不再由单一类型的政党代表构成。欧洲议会党团的内生型发展趋势说明它和跨国政党联盟的关系并不是国家政党体系中议会党团和议会外政党的关系。

(二)跨国政党联盟。它成立之后并没有发挥人们所期望的作用。首先,在起草共同的欧洲选举纲领方面遇到了麻烦。就欧洲人民党而言,德国党强调建立反社会党人的阵线,而比、荷和意三国的党则认为这会破坏其国内政治舞台上基督教民主党与社会党人的联盟,因为在这些国家这种联盟不仅平常,而且已经成为国内政党体系稳定的基础。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联盟的纲领由于其规定各部分都对成员党有约束力而被认为是联盟主义倾向最浓的纲领。但由于多数成员党要求保留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所谓有约束力的部分不过是各成员党在多元主义、人权和民主等问题上普遍的认同而已。欧洲社会党联盟在第一次欧洲议会选举时因意见分歧不得不放弃起草共同纲领,只达成了一个含糊的政治声明。其次,由于上述原因,各跨国政党联盟成员党之间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人们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几乎看不到跨国政党联盟的影子。另外,跨国政党联盟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组织机构也很不完备,专职办公人员则只有几个。

但随着欧洲联合的进展,跨国政党联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80年代欧共体各国为建立欧洲联盟而进行了谈判,特别是围绕《马约》而进行的谈判和批准过程,对跨国政党联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进行条约谈判的政府间会议的政治性强(即为欧洲政治和经济联盟做准备),与会者都希望以意识形态为界寻求同盟者,而不是单纯地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会议的议程由欧盟首脑会议确定,因而每次首脑会议之前的跨国政党联盟政党领导人会议就成了制定共同政策的一个场所。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参加者是政党联盟成员党的领导人,执政的成员党的政府总理,政党联盟的主席和副主席、该政党联盟欧洲议会党团的领导人以及在欧盟委员会中的委员,并且由于该会议的部分与会者将参加紧接着召开的欧洲理事会,该会议对欧盟政治进程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政党领导人会议的作用增强并得以制度化,这是90年代以来跨国政党联盟发展的一大特点。实践证明,各国 党需要跨国政党联盟这样一个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对各国的反对党来说更是这样。由于反对党不能参加政府间会议,它们只能通过跨国政党联盟对政府间会议施加影响。如果一国反对党的建议得到跨国政党联盟的采纳,该跨国政党联盟中作为执政党的他国政府首脑则在政府间会议上予以支持。

1992年签署的《马约》包括了一个所谓的政党条款,为此,三个主要的跨国政党联盟联合提出了一个文件,号召制定一个欧洲政党法案。1992年11月,欧洲社会党联盟更名为欧洲社会党;1993年6月,绿党协调解散,成立了绿党欧洲联盟;1993年12月,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联盟更名为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欧洲人民党的名称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即由原来的“欧洲人民党——欧共体基督教民主联盟”更名为“欧洲人民党——基督教民主”,去掉了“联盟”两字。

(三)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区域委员会是由《马约》确定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和区域当局在欧盟表达其利益的要求。如果说理事会代表了国家的利益,欧洲议会代表了欧洲公民的利益,那么区域委员会则代表了地方或区域当局的利益。区域委员会有222个成员和同等数量的候补成员。[14] 和欧洲议会一样,区域委员会成立之后不久就成立了党团。目前共有4个,分别是欧洲人民党党团、欧洲社会党党团、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党团和欧洲联盟党团。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的产生是欧洲跨国政党体系的又一重大发展。

三、制度化

政党的制度化是指“从可耗尽的组织向一种制度过渡。该组织失去了它作为工具的特点,它本身就变得有价值了,它的目标同它自身是不可分离不可区分的。这样它存在的本身就成为它的大部分支持者的目标。”[15](P.53)欧盟跨国政党的制度化就是指其从可“耗尽的”组织,从基本上是国内政党的工具变为欧盟政治的一部分,国内和欧洲的政治家离开它就不能对欧盟施加影响。

欧洲议会党团的制度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欧洲议会党团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构成了欧盟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欧洲议会规则第29条对欧洲议会党团的存在作了正式的规定。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尽管党团的变动比较大,但党团主体(三个主流党团)仍是基本稳定,党团的数量也大致稳定在8~11个。各党团的组织结构也都大致相似。在经济方面,欧洲议会有专门的党团预算开支,这笔开支要占到欧洲议会预算的10%以上。在政治方面,根据欧洲议会程序规则,任命议会委员会委员,议会内部的领导职位,发言时间的分配都是根据党团规模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而向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提出口头质询的权利、就重大紧急议题要求辩论的权利,要有党团或委员会或29名议员一起才能获得,党团的优势非常明显。[13]为了获得这种优势,欧洲议员都尽量参加某个党团,党团的稳定性因而有了保证。其次,党团已经成为欧洲议会重要的决策和组织机构。主要表现在:(1)党团在欧洲议会内部的人事安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欧洲议会中最重要的官员均由选举产生,而选举中党团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党团的名义推选的候选人更容易为其它党团接受,党团之间也往往会达成某种交易。(2)包括核心机构在内的议会各个机构基本上是由各党团的代表组成的。议长会议由议长、副议长和党团的主席组成,各专门委员会也是按党团的比例组成的,其领导人的设臵也体现了党团的比例。欧洲议会的司务署和秘书处的各总司的官员也来自不同的党派。全体大会是议会的最高决策机关,也是以党团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可以说欧洲议会的活动主要表现为欧洲议会党团的活动。

跨国政党联盟并不是欧盟的一个机构,因此对跨国政党联盟制度化的考察要从它们内部运作机制发展情况及其与欧盟机构的联系及来看。

首先,就内部运作机制来看,跨国政党联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被视为国内政党组织在欧洲层次上的延伸,而不是某种议会外政党。[16](P.142)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们的决策权极为弱小。例如1993年之前社会党联盟执行局和代表大会仅能以多数原则通过一些对成员党没有约束力的建议,而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必须要执行局全体一致和代表大会 的2/3的多数同意才能通过。即便如此,欧洲社会党联盟仍没有执行这些决定的手段,因为它即不能开除也不能处罚任何政党。《马约》签署之后,这些政党联盟试图发挥传统政党那样的功能。例如,1995年通过的欧洲社会党章程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在联盟和整个欧洲范围内加强改良运动,在各国政党、各国议会党团和欧洲议会党团之间发展更紧密的合作,制定共同的欧洲政策,增强同欧洲贸易联盟和专业协会的接触,采取共同的欧洲议会选举纲领等。这些目标类似于传统政党的目标:为政党代表谋求政治职位,通过制度化的体系制定政策,为各层次政党官员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渠道,同传统市民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同时,每个跨国政党联盟在欧洲层次上都有常设的一系列办公室和机关,都有一个执行委员会,它们由各国政党的代表(通常是国际书记)和欧洲议会党团的代表共同组成,每年开6次会;每个政党联盟都有一个主席和若干副主席,主席通常是国内政党领导人,副主席有国内政党的高级官员和欧盟机构中的高级官员;欧洲人民党和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各有一个特别的领导委员会来管理跨国政党联盟的日常运营。主席、执行委员会和领导委员会在履行其职责时受到政党联盟秘书处的帮助。政党领导人会议成为新的决策机构。从1974年开始,各跨国政党联盟就举行非正式的领导人会议。90年代初,除绿党外的三个跨国政党联盟的章程都把政党领导人会议视为最高决策机关。

其次,与欧盟机构的联系也得以深化。90年代之前,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联系的渠道是欧洲议会党团,但欧洲议会党团并不承认自己是相应跨国政党联盟在欧洲议会中的代表。而政党联盟对欧共体机构内的政党成员的影响几乎不存在。90年代之后,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对欧洲议会党团的控制有所加强。欧洲议会三大主要的党团在其内部的规定中公开承认它们分别是欧洲社会党、欧洲人民党和欧洲自由民主与改良党的党团,政党联盟领导人会议有权批准哪个政党或个人参加欧洲议会党团。(注:绿党是个例外。绿党党团无权参加欧洲绿党联盟的代表大会,而欧洲绿党联盟也不依靠绿党党团的资源。)欧洲议会党团领导人可以出席政党领导人会议。

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其它机构的联系也取得了进展。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全面参与了各自跨国政党联盟的工作。由于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出席者包括各成员党的领导人、政府首脑和欧洲议会党团的主席,而政府首脑又是欧盟理事会的成员,因而通过政党领导人会议的工作对欧盟理事会的影响也在增加。历史地看,跨国政党联盟与欧盟机构的关系经历了从与欧洲议会党团的单一联系向与整个欧盟机构中的政党成员的广泛联系的方向演变,这种变化尤其集中表现在政党领导人会议上欧盟理事会参与角色的变化上。政党联盟对欧盟机构中政党成员的行为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增强,说明政党联盟在欧洲层次上的制度化取得了进展,尽管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区域委员会中的党团在成立后也迅速制度化,已经成为增强区域委员会的影响和作用的推动力量。在区域委员会内部,党团在选举区域委员会主席、各专业委员会主席和执行局的成员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在区域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主席的人选问题上党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委员会的主席是由两个最大的党团——人民党党团和社会党党团经过协商轮流担任。最重要的是由于党团的存在,使区域委员会更容易形成建议,从而对欧洲建设施加影响。

——摘自王明进《欧盟的跨国政党网络》

西方政党存在组织的上下分层,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联系总体不紧密。而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联系紧密,上下组织分明,内在联系紧,存在着较强的制约关系。

西方政党组织在横向上扩展性不大,没有整体性的交叉。而中国共产党组织,则扩展性大,存在整体性的交叉。

西方政党组织的内部结构,总体呈现“松散状”,政党组织的内部关联不紧。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内部结构,总体呈现“紧密状”,政党组织内部关联密切。

西方政党的组织,与社会的其他组织,绝大多数不存在组织层面的联系,更没有组织意义上的隶属、支配关系,政党是相对独立、分离的政治组织。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则不 同,与其他社会组织总体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覆盖、交叉、重合、包容的组织。——摘自郭亚丁《中西政党组织结构比较分析》

篇2: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据1994年统计,世界上有政党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近200个国家,占世界220多个国家的91%。只有大约20多个国家没有政党。没有政党的国家,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从历史到现在从未有过政党,如:马尔代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等。有的是由军人直接掌权,禁止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纳共和国、利比里亚、利比亚等。尽管有如上国家不存在政党,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政党存在,政党是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那什么是政党?政党是怎样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

一、政党 1.什么是政党?

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也有人认为政党是: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

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表达民意的组织;持共同政见的一部分人的团体;政党是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媒介和仲裁人的组织;人们表达政治利益,利益聚合和传递的组织或集团;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政治组织;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的政治集团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也就是说,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有自己的组织纲领和政治纲领,以取得和维护政权为目的。

政党既不是虽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不是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而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与阶级是分不开的。

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区别在哪里?”比如说:共青团、工会、妇联等 2.政党的特征?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主要关于政党获得政权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获得政权后的执政目标。例如英国工党的纲领之一就是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B.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主要是为了夺取和维持政权。具体表现为:控制选举、控制议会和控制政府。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推翻中国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台湾的国民党、民进党之争是为了政权、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也是为了政权。C具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一般政党均具有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全国性的大党均设有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等。例如中国共产党:

D.政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

E.政党必然拥有一定的数量的党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发展到8512.7多万。

政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阶级性、与政权相连、具有组织纪律性。那么政党是怎样产生的呢?

3.政党是怎样产生的?

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Whig,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Tory,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1688年两党由于一致反对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变方式发动“光荣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全然不顾国内外的普遍反对,违背以前政府制定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宣誓条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里任职。此后进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非国教教徒以信教自由,并命令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在各主教区的教坛上宣读,引起英国国教会主教们的普遍反对。同时詹姆斯二世残酷迫害清教徒。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严重危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688年6月20日,詹姆士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消息传到伦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后经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一个《权利宣言》。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辉格党在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政变后成为执政党。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人成分逐步发生变化,辉格党内的部分土地贵族、银行家、军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党,使该党实力增强,而辉格党因其分裂逐步丧失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1783~1830年托利党执政。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组阁时期,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1832年选举改革以后,扩大了普选权。为争夺选民,获取议会多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建立选区协会,作为竞选机构。随着议会和两党制的确立及发展,两党在19世纪中叶都成为有严密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后,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党。与此同时,自由党逐步衰落,该党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大批工业资本家转向保守党。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工党崛起。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到80年代末,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有社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英国共产党、合作党、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民族阵线以及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等。

美国政党的产生是18世纪末的事情。当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在1776年起草《独立宣言》和1787年起草《宪法》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到政党在政府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的确,他们通过各种宪法上的安排,诸如分权、约束和平衡、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使得新的合众国远离政党和小党派的影响。当时华盛顿就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新兴的国家没有政党一样也能存在,他曾说,“如果党派存在,我们得使它们合而为一。”但是,随着1789年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开始,围绕着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还是反对建立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精英中出现了分歧。以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人,赞成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被人们称为联邦主义者;而反对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的人叫反联邦主义者。当时的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由于反对不把人权法案列入宪法中,并且反对总统可以毫无限制地连选连任,因而不是一个联邦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个反联邦主义者,因为反联邦主义者过分相信州的权力和州的主权,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联邦制度,中央政府只负责外交之类的事务,与公民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也不能直接管辖他们。事实上,在关于民主和集权、对待法国大革命、以及政府的性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观点都是完全相反的。汉密尔顿派以“制宪运动”的功臣自居,自称“联邦党人”,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称为“反联邦党人”。虽然这种划分是没有根据的,但一个松散的组织“联邦党”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

华盛顿作为无党派人士当了8年总统,接下来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个联邦党人。但在这12年中,政府中真正掌权的是汉密尔顿。所以,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手下当了4年有名无实的国务卿之后,于1793年辞去了国务卿的职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及以后的4年里,托马斯·杰斐逊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民主共和党”,它是美国现在民主党的前身。由此,当时北部的自由工商业者,依靠国内市场的小手工业者,如铁器、农具、金属纽扣制造商,和南部生产烟草、蔗糖、痛恨商人贵族*买贵卖的小种植园主以及自由职业者站到了民主共和党的一边。而所有因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发了财的投机家,依靠英国提供资金或倾销英货的新英格兰商人,以及持有英国证券的投资者,南部的大地主和保守的英格兰牧师,都积极参加或拥护汉密尔顿的联邦党。在18世纪的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斗争贯穿始终。美国的两党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初步形成,不过还没有成为巩固的政党形式。后来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西方国家政党产生于议会内部。是不是都是这样呢?不是的。对那些没有议会和民主而言的发展中国家,政党的产生则是依靠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实现的。

比如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建立起来的。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03年俄国创立了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政党产生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产生于议会内部(西方国家),一是产生于议会外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一般产生于议会外部,特别是产生于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过程。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既然段必然形成的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是各个阶级政治发展和他们政治斗争的产物。将会随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政党产生需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 4.政党的类型 见课件 5.政党的作用

1.政府与公众的联系纽带;2.大众利益聚合、利益表达的工具;3.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4.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工具;5.组织政府的基本力量;6.进行政治录用的重要途径;7.进行政治监督的重要机制。

二、政党制度 1.含义

政党制度是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政党制度是政党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明文规定的,比如我国1993年宪法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认可的。比如刚才讲到的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

2.政党制度的类型

按性质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按一国内执政政党的数量可以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

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指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由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的代表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多党制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日本、丹麦。(1)两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操纵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轮流执政,互相对峙的一种政党制度。

资产阶级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它也是资本主义两党制的起源国家和典型国家。19世纪30年代,保守党和自由党分别为英国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代表,两党开始轮流执政,两党制在英国正式确立。20世纪20年代,自由党分裂被工党所代替,从那时至今,英国一直是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党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工党: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托尼.布莱尔。曾于1945年-1951年,1964年-1970年,1974年-1979年上台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执政至2010年,现有党员38.8万名,是英国第一大党,近年来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

保守党:主要反对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为现名,领袖威廉.黑格。该党从1979年-1997年连续4次执政、成为20世纪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是执政时间最长,大选得胜次数最多的政党,1997年大选残败至今。2010年,年仅43岁的戴维·卡梅伦当选。

两党制的另一个典型是美国,美国的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从此,两党共存,轮流执政至今 已有140多年。2000年7月美国共和党的小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入主白宫。2008年11月5日美国民主党的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入主白宫。

两党制的特点: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相互拆台、相互攻击,轮流执政,是执政党和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A基本上保持了轮流执政的格局,执政时间大体相当。B两党始终处于竞争对立的状态。C两党都享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D两党都打着全民政党的旗号。

两党制可以使一个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相互制约,兼具民主政治特征,但代表性较低,两党共识程度较低。

(2)多党制

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多党势均力敌,谁的力量都不足以战胜对方,因此只能选择观点差不多的党派联合。经济上的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

典型代表是法国、德国。多党制的特点:党派众多,关系复杂。(印度有200多个政党)党派结合,结盟之争。倒阁频繁,政局不稳。例:日本政府更迭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防止独裁,起到监督作用。第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

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尼泊尔大选)调节其内部矛盾(水门事件)

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金钱、钞票和选票)

4.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性质决定的。

为什么必须多党合作?中国自己的特点,战争年代敌人强大。和平年代,地域大、民族多、人口多。也是有民族党派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而是带有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和共产党的主张不是对立的。

这种政党制度:① 不同于一党专制的模式,一党制不允许其他党派的存在,更不允许反对派存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是在中共法定执政党地位之下,其他法定党派参与政治协商和执行过程但不可取代中共的领导地位。

② 也不同于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模式(不平等竞争型的政党制度)③ 不同于两党制或多党制(平等竞争型的政党制度)。

在中国各党派不存在竞争,不存在竞选、民主党派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政府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影响政策制定。

特点:见课件

多党合作的机构:人民政协

优越性:有利于更好地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完成。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我国不能实行多党制的原因:(1)是由我国的性质和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2)历史证明多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行不通1911-1913年曾经试过,当时有300多个政党,但实力都较小,1912年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自上海动身赴北京。这时全国各省正式的参众两院议员已选出,纷纷北上,宋以国民党代理党魁身份,选举后变成了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再赴北京途中遇刺,袁世凯恢复帝制,当了皇帝。多党联合执政,走民主共和之路行不同。

(3)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和危害:

篇3: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比较

一、中国与西方政党之间的关系比较

在西方国家, 政党之间天生是一种竞争对手关系。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选举上, 各政党围绕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展开激烈竞争。选举结果一经分晓, 政党间便形成新的政治关系, 即执政与在野。需要强调的是, 多党制下政党之间可能基于相似的利益要求而结成政党联盟, 从而出现政党间的暂时合作现象。但这种合作是权宜之计, 一旦政党间利益出现分化和冲突, 合作关系就会破裂。[1]

在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相互合作的亲密友党, 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 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是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与具体利益差异这一利益格局之上的, 双方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因而, 这种团结合作关系全面而持久,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执政、参政模式与西方的执政、在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二、中国与西方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比较

政党与代议机构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西方国家, 政党离开议会难有作为, 议会离开政党则无法运行。在中国, 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同样存在密切的联系, 但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一) 政党与代议机构产生的顺序不同

在西方, 特别是早期建立议会的国家, 如英国、美国, 是先有议会, 后有政党。现代意义的政党, 是在议会派别斗争中孕育产生的, 在议会中进行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来掌握、控制政权。

与此相反, 中国共产党是在没有议会、没有任何政治民主形式的条件下, 秘密地、“非法地”建立, 被迫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政权, 然后建立民主代议制度的。[2]各民主党派的产生也都在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之前。因此,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先有中国共产党, 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 然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二) 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地位不同

西方国家政党是通过竞选在议会中取得领导地位, 议会没有一个法定的、惟一的执政党, 各政党在议会中的地位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当然, 由于政体不同, 这种确定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英国和美国就有不同。

与西方不同,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领导地位是法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它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同西方国家执政党主要是管辖国家最高行政大权的情况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家的党, 它对全部的国家政权机关、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生活实行领导, 自然包括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它与人大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三) 政党在代议机构立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在西方国家, 各政党成员争当议员而进入议会, 为的是利用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 在立法和各项议案的审议中发挥控制或制约作用, 为本党利益服务。在组织机构方面, 不论是多数党还是少数党, 也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 在议会中都普遍建立了党团组织, 以干预立法。

在中国, 除了中国共产党在人大常委会设有“党组”之外, 其他党派都没有建立组织机构。共产党对人大活动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就重大问题以及领导人选提出决策建议和任免建议;通过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的党组干预立法;通过在人大代表、人大领导机构和专门委员会中占有人数多和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优势, 来保障体现本党意志的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决策和立法案在审议中获得顺利通过。可见, 执政党对人大立法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决定性的。

而就参政党来说, 它在人大立法过程中的作用, 也与西方国家在野党的干预方式完全不同。在人大会议以外的协商中, 民主党派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或专题报告, 供执政党决策参考;在人大审议法案或议案的过程中,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人大代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投票表决, 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虽然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人大代表不以党派的名义进行活动和提出议案, 但是, 他们在以人民代表身份行事的同时, 实际上也表达了他所属党派及其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 因而显示和发挥了双重身份的作用。

总之,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与西方的政党和议会的关系存在诸多差别, 其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中国与西方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比较

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类型的政党在执政后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各国由于政体不同, 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 西方的党政关系

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党政关系属于党政分开的类型, 政党与政府具有明确的界限。这种界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政党和政府在组织结构上是分开的。政党有自身的一套组织体系, 政府也有自身的结构序列, 两者相互独立, 彼此之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统属关系。其二, 政党和政府在职能上是分开的。只有在选举中胜出的政党执政, 才与政府发生直接联系。任何政党对社会都没有领导权, 只有政治影响力。政党充当的是公民与政府之间利益和政策的“转换器”的角色, 而不是直接代替政府作出各种决策。其三, 政党和政府在人员的活动上是分开的。西方国家的有关法律都对文官的“政治中立”做出了明确规定, 文官不得在其行政行为中表现出党派政治倾向, 更不得参加党派组织及其活动。少数国家即使允许公务员参加政党及其活动, 也往往规定许多限制。

(二) 中国的党政关系

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决定了中国的党政关系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领导与执政这种“双重”角色集于一身的地位, 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比西方执政党重大得多, 同政府、社会的联系也密切得多。中国共产党不但要“运转国家机器”, 而且要设计、修改、完善“国家机器”;不但肩负着政治领导职能, 同时还肩负着执政职能。

对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其积极效应和明显的弊端。其积极效应表现为有利于实现全面的社会整合, 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国家任务的完成。明显的弊端则表现为使国家政治权力不能合理配置, 导致权力过分集中, 责任主体比较模糊。这些弊端实际上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 使党的政治回旋余地缩小, 对党的发展是不利的。[3]

四、中国与西方政党与军队的关系比较

在政党政治条件下, 执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 行使着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要权力, 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领导和掌握军队。在政党与军队关系方面,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重大区别。

在当代西方国家, 军队是“国家化”的军队, 执政党与军队的关系是一种文武关系。任何政党都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都无权也无法控制军队;军队只忠于国家, 而不忠于任何政党。这种军队对党派的中立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军队向国家负责而不向政党负责;军队只由国家而不由政党直接掌握与控制。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国家政党并非完全不掌握军队, 只是不直接掌握。它是通过政府、议会这一中间环节进行的, 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轮替性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 共产党与军队的关系遵循“党指挥枪”的原则, 即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缔造的军队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军队中设置的各级组织而成为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 从而把军队牢牢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除了共产党, 任何党派都不能分享绝对领导权, 更不能在军队中建立组织。这一军事领导制度之所以深植于中国大地,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和军队在利益指向上的高度一致性。

必须指出, “军队国家化”与“军队是国家的”有着本质区别。军队自产生以来, 就是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军队具有国家性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 军队不仅具有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国家性质, 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性质。脱离执政者领导, 军队的国家性质必然发生根本变异。可以明确地说, 我国的军队是属于国家的, 是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存在的, 但并不是“国家化”的属性。“国家化”的政党军队关系, 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使军队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力量, 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系、中华民族复兴之所求,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茜.中西政党制度结构功能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5) .

[2]赵旺龙.比较视野中的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J].人大研究, 2007 (2) .

篇4: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关键词】政党制度比较启示

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普遍发展的时代,政党的活动对国家事务和公众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是当今世界两种基本类型的政党制度。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比较这两种政党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以便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而对待西方政党制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盲目照搬,一方面可研究借鉴其某些民主的形式。

1、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共同特征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任何政党,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无论它们的意识形态、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如何,它们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1.它们都是阶级社会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某一阶级或某一社会群体的代表;2.它们都是为适应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需要而建众起来的政治组织;3.它们的活动也都不能不遵循一些共同的的基本规律:如建立组织、制定纲领、发展党员、参与政权等。

2、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差异

虽然同样作为国家政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政党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1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民主党派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下改组成立的,他们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其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纲领也基本一致。在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共同斗争的过程中,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长期的合作共事中,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形成了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后来更发展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关系是历史形成的,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而产生的。

2.2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基础上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它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各部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异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合法利益和要求,可以通过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得到有效的反映。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其阶级基础最早是社会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和阶层,之后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它反映了垄断资本集团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长期斗争的产物。

2.3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个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的政治制度。我国的这种政党制度呈现出的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格局。

2.4政党的活动方式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并且有以整套具体的制度,如民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等。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合作基础,都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政治力量。

3、比较的结论和启示

3.1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贯彻多党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要完善多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特别要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功能。

3.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中民主的精神和某些形式可以参考借鉴

诚然,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不少的弊端,它并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就如多党制和两党制都强调民主的精神,即使是形式上的民主,也具有强大的异体监督制约功能,可以迫使执政党尊重民众意愿,较好的防止专权与腐败。

篇5: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二、政党制度

1、政党含义与类型:

(1)含义: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类型: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资本主义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②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 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人民政协: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篇6: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

第二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第一框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横:立法、行政、司法。纵:中央到地方。

1、国家机构的含义p45 国家机构的含义: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的组织机构,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2、国家机构组织体系,根据职能划分p46 ①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或者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关)② 立法机关:有权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法律的机关,国家机构重要组成部分(资:议会、国会)

③ 行政机关:国家管理机关,政府,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政府职能。

④ 司法机关: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法院,广义包括检察院,一府两院含义 ⑤ 暴力机关: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常备军,警察,监狱。第二框 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p48 我国国家机构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中央到地方,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特别行政区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2、中央的国家机关的职权p4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央-地方-一个体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国家主席: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连续任期不超过2届,职权: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交权。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相应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 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第三框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p52 含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指的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 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行政权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对人民负责的原则p53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做到以下三点: 1

① 密切联系群众

②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③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的原则p5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如何依法治国

①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③ 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 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公民法制观念 第二节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第一框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58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自由: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和被选举的条件,选代表,被选为代表

选民: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赞成,反对,弃权,选其他,过程法律规定(该直接选的不能间接选举)

我国选举: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县乡镇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和确定人大代表候选人,投票和宣布选票结果

第二,言论、出版、结社、机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让人民敢于真是表达自己的意愿,自由是相对的,也要受法律约束,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

第三,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监督、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选民和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选出来的代表,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对其失职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检举。依法行使监督权,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2、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62 ① 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 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第二框 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权力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①捍卫主权②捍卫领土③捍卫政权统一④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分裂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国家安全①严守国家秘密②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③报告危险国家安全的行为 国家荣誉①增强名族自豪感②增强民族自尊心③增强民族自信心

国家利益①维护国家安定政治稳定的政治局面②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第三框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p66 2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力和履行宪法、法律规定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共民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原则p68 权力和义务相辅相成,珍惜权力,履行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p69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力,我们要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高三政治学攻略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框 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1、政党的产生p74 政党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政党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政党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是政党产生的思想条件。

2、政党的特征p75 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 第三、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3、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p76 现代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

第一,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第二,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77(一个奋斗目标、两个先锋、三个代表,四个指导思想)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p78 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不能成为中国的领导阶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通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第三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p80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p81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来合理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障。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P82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五,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 第四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检验中,这一理论还会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源泉。这是一条符合国情、集中体现我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党坚持的路线不能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他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科学发展观

立足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发展需求提出来的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框 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类型P88 4

含义: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者干预政治的制度

类型: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划分依据:政党性质 资本主义国情不同,资本主义政党存在多种形式,分为两党制和多党制。

两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两个人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操纵议会选举或者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相互对峙 代表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美最为典型

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并立,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政党联盟来操纵议会或者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代表国家;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典、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p90 其多党轮流执政,防止独裁,是历史的进步,但绝对不是最民主的,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作用有①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统治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权③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④不管如何执政,没有改变其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P91 名称:我国是一个多党共存的国家,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党)、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工农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个民党派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反帝,民主,反独裁,为国家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革命主党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事业建设

2、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p92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执政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执政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与西方的多党制。

2、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政协 贾庆林 中共党员 政协主席 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具有三大职能:

政治协商:对国家或者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问题,进行磋商 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执行

参政议政:对国家或者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问题调查并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框 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

1、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p95 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执政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我国的的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 我国国家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

上一篇:3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下一篇:班级公约高中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