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报刊名词解释

2024-04-28

政党报刊名词解释(精选4篇)

篇1:政党报刊名词解释

1、政党

2、政治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规范社会的管理。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3、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指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主权概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国让·布丹的作品中,对于布丹来说,主权是“属于共和国的绝对的,永久的权力。”主权不在个人,而在国家,因此主权是永久性的。主权是“主权者的独特特征,主权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屈服于他人的命令,因为只有主权者才能为隶属者制定法律,废除已经制定的法律,以及修改过时的法律。

4、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①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②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③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5、议会

议会,又称国会,起源于英国,是从封建性质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是一 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属该地区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议会除有立法的权力外还有签署外交条约、宣战或批准和谈、选举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预算等权力。在一些国家里议会还有选举国家元首的权力。但也有一些议会的权力比较少的

6、司法

司法(Justice),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三权分立”,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有严格界限和区分。

7、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8、政府

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是主权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国际行为主体。政府发布的行政命令、决策、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应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强制执行

狭义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

9、政党体制:

政党体制是各政党围绕影响、参与和执掌国家政权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党之间、政党与政权之间关系总体格局或结构。

政党体制研究各政党相互依存的形式和模式。

10、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或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关于政党的社会地位、作用和活动规则,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影响政党制度形成的因素:

①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②不同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程度。

③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④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的特点

①按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设立 ②成文法规定或宪法惯例规定

③影响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公民政治参与方式

11、执政党

执政党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又称在朝党。在各个不同政体的国家,执政党实现的方式各有不同,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议会竞选中获得多数议席;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总统竞选中取得总统职位的政党;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如果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几个政党就都是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是执政党

12、反对党

反对党或反对派是多党政治体制中与执政党对立的政党,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执政党的行为,同时也为在将来的选举中获胜从而成为执政党打基础。一般来说,反对党是最大的在野党。在反对党中,一般有相应的人对应政府中的各个部门官员,这些人叫做“影子”,他们组成了影子政府或影子内阁。例如,反对党中的外交部长候选人叫做影子外交部长。反对派的功能是令公共政策在决策时由更多角度考虑。美国民主党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是美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另一个是共和党。虽然“民主党”这个名称是在安德鲁·杰克逊(1829-1837)总统任期间所采用的,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于1792年创立的民主-共和党,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党。自从布莱安在1896年掌控民主党以来,民主党在经济议题上的立场开始比共和党更为左倾。自从1932年以来,罗斯福将他所提出的新政称为“自由主义”,成为了之后民主党的主要政策走向。民主党主张建立团结统一,消弭分歧的社会。

美国共和党

共和党是美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共和党的前身为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党。1825年,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其中一派组成国民共和党,1834年改称辉格党。1854年7月,辉格党与北部民主党和其他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组建共和党。在社会议题上倾向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接近自由意志主义。共和党支持较低税赋、主张限制政府规模。

英国保守党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工党。保守党在20世纪的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出过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著名首相,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下4次连续执政的业绩,不过保守党自从于1997年大选败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以后,它一直处于反对党的状态,直成2010年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重新上台执政。现任党魁是戴维·卡梅伦。

英国工党

工党,是英国的主要政党,成立于1900年2月27日,代表工人利益,立场属中间偏左。于1924年首次执政,自此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成为英国国会两大政党。党纲提出实现社会改造四项原则。第一、实施“国民最低生活标准”。第二、工业的民主管理,强调了工业国有化的必要性。第三、国家财政政策的改革,对高收入者征收重税来补贴社会公益事业,征收直接资产税以偿还战争费用。第四、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13、司法

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 “三权分立”制度下,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有严格界限和区分

14、司法机关:

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在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互不从属;在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而相对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

15、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第一大特点,主张司法权必须同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立,非经司法机关,非经正当司法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确立的,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排它性行使,司法组织和司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独立的内容:司法职能的中立性,政治权力的对抗性,司法机构的独立,司法职能的专业性,司法活动过程的排他性,16、撒切尔主义

放弃凯恩斯主义,以货币主义作为整治经济的基本方针。反对过去国家干预之下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提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采取控制货币发行量、治理通货膨胀、稳定币值、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来扭转经济衰退。①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制的政策。②实行有利于中上层阶级的税制并对若干福利措施实行改革。③ 改变对工会的态度和斗争策略即针锋相 对的正面斗争策略。④ 实行强硬而又务实的对外政策。⑤ 核心内容就是提倡自由价值观,恢复自由经济传统,推行“民众资本主义”,用“小政府“来代替“大政府”。即“法律管制下的自由”

17、两党制

两党制,指在治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选票,在无需其他政党的支持下,通过取得议会多数或总统职位,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一般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允许多党存在,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势力地位的只有两党,且处于相对对峙的局面,其他小党势单力孤,在政治竞争中难与两大党相抗衡,两党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量。

18、多党制

19、一党制 简答

1、政党的特征

2、政党的作用

3、政党制度的类型

4、两党制的实质、特点

5、两党制的分类(美国、英国)

6、多党制的特点

7、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8、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领导

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式

10、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1、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1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党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1)、西方学者对政党的认识

①政党是一群人以共同的努力,实现一致同意的特定主义,以增进国家利益

而联合的团体。——实现主义的团体

②在选举时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候选人和问题的特殊化组织。——选举的组织

③政党可以说是政治权力组织的结构,其特征是独占政治功能,稳定的结构,排他性的党员以及支配竞选的能力——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

④政党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那些期望获得职位的人可以通过它来达到目的——谋求职位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14、两类不同性质政党(资本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㈠诞生

①、政党的产生。不同的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总体看来: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治发展的客观结果。

②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势力的专制统治斗争中诞生的

③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中产生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工人组织。如英国的宪章派,法国的四季社和正义者同盟 ㈡、两类不同性质政党产生的条件

⑴、资产阶级政党政党产生的条件

①基本前提:社会划分为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 ②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③思想前提: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⑵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条件。②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条件

③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④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思想条件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产生的

15、西方政治文化的特点

①、强烈的公民意识

凡是当权的人行为傲慢又贪婪自肥,公民一定议论纷纷,众口喧腾,不仅会指摘这些不称职的人,而且也批评授权给这些人们的政体。

②、个人自由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③、反对党理论与多党竞争体制

反对党必须对国家履行校为重要的政治职责。它必须扮演宪法和法律的保扩者和拥护者,大臣行为的检交者,大臣们失职和不端行为的告发者的角色,并作为民族的领导者反对大医的识案,试国把他们赶出政府。

16、政党体制的类型

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出不同类型

①从政党数量的传统的三分法: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②从政党关系和政党取得政权的关系: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政党体制

竞争性政党体制:优势党制、两党制、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碎化

多党制。非竞争性政党体制:单一党制和霸权党制。单一党制:极权主义

一党制、权威主义一党制、实用主义一党制。霸权党制:意识形态霸权党

制和实用主义霸权党制。

③从政党力量和执政时间:一党主导制、一党优势制、一党独裁制、一

党独 大制;两党主导制、有限多党制

17、典型的政党体制

(一)两党制

1、在同时存在若干个政党的国家、其中两个较大的政党有能力单独获得多数选民的支两党制的主要特点:

①两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一个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通过政府工作来实现党的纲领和政策;另一个落选的党作为在野党和反对党监督政府的工作,挑剔政府工作的错误,并伺机取代其执政地位。形成长期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的模式。

②竞选中获胜的政党能全部掌握行政权,以本党的名义向选民负责。执政党在行政机构中比较一致地推行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政府明显地体现出执政党的意志

③两党体制下的一党单独执政,政府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内部意见不一致而破裂的情况,一党单独执政使政策成败责任分明。

18、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1)英国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① 下议会多数党成为执政党、组阁政权、内阁成员为同一政党的议员

②议会内有反对党和影子内阁监督政府

③内阁更换要通过议会大选来完成④执政党统揽立法、行政权

(2)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①总统选举获胜的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国会选举与能否执政无关。

②总统组织政府、选择政府阁员、不受国会限制、但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通过。

③总统享有最高行政权,对行政权控制牢固

④总统与国会相互独立,对立法权控制较弱(2)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的比较

①、意识形态上:英国,明显分歧。美国,无明显分歧 ②、政党关系上:英国,存在明显的执政党与反对党。美国,不存在明显的执政党与反对党

③选民基础:英国,界限分明。美国,存在跨党派支持现象 ④组织特点:英国,组织严密健全。美国,组织松散无固定党员 ⑤政党领袖:英国,在党内有权威。美国,在党内缺乏权威

(3)对两党制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如被看作是一个较负责的体制、公平的体制、鼓励和平的温和的政党活动体制。

②消极的评价:20世纪70年代英国工党副主席、后来成为英国社会民主党发起人之一的罗伊·詹金斯:“现代英国行动迟缓,缺乏创新,抵制主动变革,不仅排斥经济上的改革,也排斥社会和政治上的改革”,主张“冲破英国的政治模式”。

19、多党制

在同时存在若干个政党的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能力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单独执政,形成由两个以上政党或政党联盟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的模式(政党体制)(1)多党制形成的原因

①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最终形成多股政治派别。(阶级结构、种族结构、宗教信仰、政治(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结构

②国家的政治体制对政多党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③比例选举制度与多党制的形成密切相关。西方的选举制度分为单一选区选举制和比例选区选举制。

单一选区选举制——全国划分若干选区、一个选区一名议员、政党推举的候选人获相对多数选票取得议员资格。(多者全得)

(2)多名比例选举制——全国划分若干选区、一个选区多名议员,政党或政党联盟、或其推举的候选人所得选票数,在达到所规定的一个议席所得票数的最低比例时,就可获得一名议员资格。比例选举制有两种主要形式:政党比例选举制和候选人比例选举制。比例选举制有两种主要形式:政党比例选举制和候选人比例选举制(可转让投票制)。

①政党比例选举制——各政党在多数议席选区中提出一份政党候选人名单,选民以政党为投票对象,议席数是按照政党所获选票的比例分配给各政党。

②候选人比例选举制——各政党在多数议席选区中提出一份政党候选人名单,选票印有候选人的名字,选民以候选人为投票对象,选民要排列候选人名单以圈选。

候选人比例选举制(单一可转让投票制)有两种转让形式:最低当选人余票转让和淘汰候选人得票转让

①最低当选人余票转让——在选举中获最低当选票数的候选人,其所不需的剩余票数,依照选民的第二偏好转让给其他未当选的候选人。

②淘汰候选人得票转让——在选举中被淘汰的得票最低的候选人,将其选票依照选民的第二偏好转让给其他未当选的候选人。

政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应当最终与其在议会中所获席位成正比。

(3)多党制的特点

①各政党力量相对均衡、比较活跃、能在议会中获得一定比例的议席。

②大多数国家一个政党不能单独取得执政地位,由此形成联合执政。

③存在多种形式的政党联盟。如选举联盟、议会联盟、执政联盟等。

④在多党制不成熟时期,当联合政府中出现政党分歧时、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引起社会不稳定。

⑤选民没有直接决定谁组成政府的发言权,导致各政党在政府组成中重新博弈

20、政党体制对政党执政的影响 N×R=C或 N×R≠C或N×R≈C 假设:其中C代表一个国家特定时期民众利益要求的总数(常数),N代表一个国家的政党数目,R代表每个政党能够反映的民众的各种要求

21、对政党体制的简评:

政党体制是特定民族国家政治生态环境的产物。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德的多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特定民族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有不同的特点。特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不能照般套用的,同样其在长期政治发展中形成的政党体制也是不能照般、移植套用。任何照般移植套用的模式都不适合自身民族的特点和国情,简单照般套用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政党体制。

22、英国议会两院制度

(一)、英国下议院

⑴下议院的产生:议员650人、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全国现650个选区,每区一人,18岁公民有选举权、21岁公民有2名选民提名和8名选民同意可登记为该区下议院议员候选人,每名候选人交150英镑保证金,得票不足1/8者,其保证金由国家没收。

⑵、下议院的构成:

①下议院领导机构:议长、秘书长、警卫长、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牧师各1人;副秘书长、副警卫长各2人组成

②下议院委员会:全院委员会(筹款委员会)、③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

下议院各党派组织:议会党团和督导员(党鞭)

(3)下议院的职权

①立法权:提出、讨论和通过法案

②财政权:审议和批准政府预算、拨款、征税和发 行公债

③监督权:质询、倒阁、调查和弹劾

批准任命权:批准条约、人事任命

(二)英国上议院

(1)上议院的产生:议员约1200人、不是选举产生、有世袭贵族、终身贵族、宗教贵族和王室贵族构成

世袭贵族:21岁世袭贵族是当然的上议院议员、死后由长子继承。(2)上议院的地位和作用:

①每年开会140天,每周3天,议长由大法官兼任,首相提名英国王任命。

拥有“延搁否决权”和一定的司法权

②公共意见的形成和传播功能

③ 立法案件的审议功能

④ 个人议案的审议功能

(三)、英国的立法程序:

议案提出、一读会宣布、专门委员会审议、二读会辩论、三读会表决、送回他院、国王批准。

23、美国的国会两院制度

(一)众议院(1)众议院构成

①常设委员会(22个):主要有程序委员会、筹款委员会、拨款委员会、商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银行财政都市事务委员会、武装服务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等,委员会人数依据政党在全院实力比例分配。

②特别委员会(2)众议院的职权

与参议院共同拥有的职权:立法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其中修改宪法 需要参、众两院2/3以上议员同意和3/4以上州议会批准、修宪案才能成立。

众议院的职权:弹劾权、首先提出财政议案、特殊情况下选出总统权(前2名中选出)

(二)、参议院

议员100人,每州2人代表各州,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议员资格30岁、9年国籍。议长由副总统兼任,没有投票权、有决定性一票。(1)参议院构成

①常设委员会(16个):主要有拨款委员会、商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银行住宅都市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司法委员会、武装服务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等。委员由政党提名、全院选举产生。

②特别委员会(2)参议院的职权

①与众议院共同拥有的职权:立法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②众议院的职权:批准或否决权、审判参议院的弹劾案、首先提出财政议案、特殊情况下选出副总统权(前3名中选出)

(三)美国国会的重要权力:

立法权、预算权批准任命权、调查权、弹劾权

(四)美国立法程序:提出议案、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两院协议和总统签署

(五)政党围绕议会或国会的活动

①提出议员候选人

②组织议员选举

③组建议会党团

④参加各委员会

⑤提出相关议案

⑥审议批准议案

(六)政党控制议会的基本方式

①通过议案控制本党议员

②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

③通过议员的数量控制议长职位

④通过议会党团实力控制各委员会

24、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一)、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⑴执政党控制着政府的组成。影响执政党控制政府的因素:政治体制和政党体制。⑵执政党控制着政府的职位。执政党把本党的党员送进政府担任政府内的政务官职位,来体现执政党对政府的控制,实现政党的政策和主张 ⑶执政党控制着政府的决策。西方执政党政府决策的来源:

①竞选时竞选纲领中的政策主张

②执政后的具体决策主张(总统制和内阁制有所不同)

③利益集团对执政党政策的要求(院外活动、压力集团)

④ 对思想库的利用

⑤吸收在野党有价值的批评变为执政党的政策

⑥ 能否兑现竞选政策承诺是民众检验执政党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反对党与政府的关系: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推翻政府

25、司法的特点和职能(1)司法特点:

①中立性;按制度和程序办事,不按人的意志办事

②独立性:马克思:“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法官以服从法律为

天职。”

③统一性:

④公正性:

(2)司法职能: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特殊侦查权、违宪审查

26、政党与司法的关系

政党性质——政治组织。司法性质——公共权力。不同性质的政党与司法的关系不同 相同性质的政党与司法的关系不同

政党与司法的关系

(1)、司法独立:政党不能向司法机关发号施令、法官政治立场中立,司法机关无党组织。

(2)、执政党控制司法的基本方式。不同政治体制和政党体制的国家控制方式不完 全相同。①对大法官产生过程的参与控制②对政府中司法部长职位的控制(3)、政党控制司法的特点:间接性、隐蔽性,法官存在政党倾向

27、美国政党与司法的关系 以大法官为例

(1)、联邦大法官在任职后以选民身份掩盖党员身份。

大法官在任职后,仍然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总统选举的投票,从中体现大法官的政党偏好。大法官选举谁当总统,表明大法官的政党倾向和意识形态。

(2)、联邦大法官在任职前通常都参与过政党政治。

大法官们或者当选过议员,或者担任过政府大员,并都积极参与过政党政治的活动。从美国法官的构成来看,大多数被提名法官职位的人选都有某些政治活动的背景。在某种程度上法官职位的任命还被看成是政治委任制度的一部分,那些为政党服务的人相比那些没有这些经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一个联邦职位作为酬劳。

(3)、联邦大法官以派别之分替代党派身份。

联邦大法官通常被划分为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间派。自由派常常被认为是倾向民主党的人,保守派常常被认为是倾向共和党的人。大法官的派别之分实质为党派之分,只不过派别之分掩盖了大法官所自然应对的党派归属。只要承认大法官的派别之分,就很难否认他们的党派倾向。

28、美国政党影响司法之表现

(一)政党政治影响联邦大法官的提名和任命(二)政党政治影响联邦大法官的惩戒与退休(三)政党意识影响联邦大法官审理重大案件

29、美国政党对司法的影响

(一)政党影响司法受三权分立体制的制约(二)政党对司法的影响必须让步于法律信仰和司法权威

(三)对于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总统有时无能为力

(四)总统任命的法官可以背离党派立场(五)政党影响司法是合力的结果 美国政党对司法的作用 机制的启示

(一)政党应当采用隐性的方式影响司法

(二)正确认识司法独立,实现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相统一

30、美国民主党(1)政策主张

①民主党主张建立团结统一,消弭分歧的社会。积极的政府财政、增加就业、强调二次分配、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降低教育费用、完善医疗保障政策等。

②主张限制枪支、提高最低工资,支持同性恋婚姻、妇女堕胎权利;关注环境、劳工、移民、少数族裔。他们自称是“人民的党”。

③外交上维护国家安全、强调美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民主党的选民构成:工会会员、各种移民团体、天主教和犹太教徒、黑人

(2)奥巴马主要政策主张

①延续民主党传统政策,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缓和贫富矛盾,创造共同繁荣 ②推出金融救援计划 :向创造就业机会的美国公司提供临时税收优惠外交和安全政策思路是注重以谈判商协及多边合作解决重大国际问题,重新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并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领导人谈判;与中国建立长期、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关系。

31、共和党

(一)基本立场:国家主义、赞成银行制度、保护关税、发展工业,反对奴隶制度(南北有分歧)和“行政越权”,主张私有财产及继承权,企业自由贫富并存、保守式改革等,相信黑人比白人低劣。

(二)党员构成:种植场主、银行家、工业家、律师、医生、牧师以及依靠他们的人

(三)共和党的政治思想

①在社会议题上倾向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接近自由意志主义,与华尔街(大企业)和商业街(地区的小型商行)有紧密关系,很少获得工会团体的支持。

②共和党支持较低税赋、主张限制政府规模、支持商业发展;在社会议题如堕胎上共和党则支持政府介入。

③ 经济自由意志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两派不是互相排斥,往往互相重叠。

(四)共和党的政策主张(1)经济政策

① 主张私人企业和个人决策对于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性,②支持对商业有利的自由市场政策、经济自由主义、限制政府规模和政府管制。

③减少所得税率会增加GDP成长,额外的成长也因此会替政府带来更多额外的收入

(2)社会政策

①大多数反对堕胎,反对合法化同性婚姻、支持“以信仰为基础的行动”。

②支持减少福利制度补助、反对政府为消除歧视而施加的雇佣种族配额

③支持死刑以及其严格的惩罚措施,支持买卖和拥有枪械的权利。大多数人支持透过学券制和许可证学校制来增加学生和家长们选择学校的自由,谴责公立学校制度以及教师组成的工会。④宗教派系支持在公立学校组织例行的祷告,在教导进化论的同时也应教导创造论或智能设计论。

(3)外交政策:反恐战争上支持新保守主义政策,在中东和全世界散布美国民主。

①支持联合国内部改革。反对签订京都议定书,认为伤害美国的经济,无法约束中国等大量制造全球暖化的国家。

②支持自由贸易协议,尤其是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 在处置非法移民的问题上有重大分歧,商业团体派系欢迎更多的移民

33、绿党

绿党成立于1973年(人民党),后称生态党,1975年改称绿党,是较有影响的全国性政党。

基本原则:人们应该生活在—个和协、自然的环境中,因此必须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基本主张:单方面裁军,禁止核武器以及化学和生物武器,使英国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结束使用核电站,计划给人们提供物质保障,土地改革,分散主义,实行比例代表制,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偿和无偿援助。

组织原则:分散主义和非等级划度。

34、英国政党 英国保守党

保守党全称是保守统一党,原名托利党,1833年改为保守党。1886年,部分自由党人因反对爱尔兰自治而脱离了自由党,组“国家统一党”,后来保守党和国家统一党结成联盟。1912年,国家统一党并入保守党,称为保守党。为了表示保守党是坚定主张维护联合王国的统一和团结。是英国右翼的代表。现代保守主义的构成

传统主义:传统主义义强调爱国主义和国家权威,反对妇女解放、种族平等、坠胎合法化及离婚自由等改革,赞成死刑;在国际上,倾向于反列英国更多港入欧洲事务。托利主义和伯克主义是以传统之父。个人主义:源于自由贸易主义。

维护小资产阶级和J业主的利益,主张保护私有财产,赞成自由放任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征税并撤销对企业经背的管制

反对扩大福利国家,认为福利国家会破坏自力更生和创业精神,是贫穷和失业的根源

进步主义:主要创立人是R·A·巴特勒,《工业宪章》主要制定人;接受和赞成福利国家及凯思斯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的方法。吸引政治上的中间地带

保守党组织机构体系

议会党团:由下院内的保守党全体议员组成。

中央总部(中央办公室):是在党的领袖的直接领导之下,进行组织工作和政策研究工作的机构。

全国联合会:议会外保守党的全国群众性组织

保守党的理论基础

保守党的理论基础的特性:非教条性和发展性

非教条性即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最弱

保守党的理论基础是保守主义,但理论更灵活更能适合实际

发展性即保守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发展性五个阶段。

英国工党

工党的社会主义目标和纲领

从费边社会主义转变为民主社会主义诞生时是职工大会在议会中的一个代表机构,目的是把工人代表选进议会,争取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立法 党纲提出实现社会改造四项原则 第一、实施“国民最低生活标准”

第二、工业的民主管理,强调了工业国有化的必要性 第三、国家财政政策的改革,对高收入者征收重税来补贴社会公益事业,征收直接资产税以偿还战争费用

第四、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工党的组织机构

议会党团:下院中的全体工党议员组成

议会外群众组织:分中央、地区、选区和支部四个层次

(1)中央机构。有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执委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又叫年会。党章规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执委会是中央行政领导机构

(2)地区机构。工党地区组织分两个层次,即大区组织和郡市组织

(3)选区工党组织。“选区工党”是工党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全国600多个选区有选区工党,中心任务就是搞竞选。

(4)基层组织。工党的基层组织是选区工党的支部。支部一般按地方议会的小选区或教区来设置,也叫小选区委员会或街道工党。目的是为党员提供参加本地区工党活动的机会;保持必要的选举机制;从事宣传及其他活动。支部工作受它所属选区执委会的指导。

35、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的特点(1)、阶级激烈对抗的社会(2)、明确的奋斗目标(3)、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①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

②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创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

③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4)、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具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纪律。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36、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②经济建设是党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③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④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 ⑤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

3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各民族觉醒,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际条件(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条件(3)新文化运动——文化条件

(4)、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阶级条件(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论条件

38、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是“源”(2)马克思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理论是“本”(3)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根”(4)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是“基”(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是“石”

39、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5)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2:政党报刊名词解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蜜蜂华报》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由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创办,为其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刊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出版的最早的中文刊物,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任主编,该报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内容。该报虽创刊于上海,却目标定向于全国,发行区域大但发行量小,一年后即停刊。《万国公报》 :深具影响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申报》 :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英国商人美查。该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字林沪报》 :1882年5月18日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比素以报道迅速见长的《申报》新闻也要早一天。该报还采取扩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与《申报》竞争最剧烈的一家商业报纸。

《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是中外合资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了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

《循环日报》 :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公开鼓吹变法,其宗旨是:“变法自强”,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它还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中外纪闻》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于北京,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为《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强学报》 :强学会上海分会机关报,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于上海。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创办5天,发行两期后即遭查封。《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梁启超任主笔,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处69期。

《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的喉舌。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出资、何穗田和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初为5日刊,20期后改为旬刊,系澳门出版的第二份中文报纸。它是一份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百日维新失败后,其他维新派的报刊被迫终刊,而《知新报》仍继续出版,乃当时中国唯一仍鼓吹维新变法的报刊。

《湘报》 :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谭嗣同、唐才常等集资创办,唐才常任主编。该报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杂事、商务等栏目,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文字浅显,言论激烈。

《国闻报》 :它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严复。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各地新闻、外译新闻等。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意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中国日报》 :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的最大特点,即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开智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1900年11月在横滨创刊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主要依附《清议报》,内容和《清议报》相似。

《译书汇编》 :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该刊“专以编译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其办报宗旨。其宣传内容主要有:(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此外,它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

《清议报》 :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两份报刊之一,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 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该报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而停刊。

《新民丛报》 :它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效仿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科技文明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养的倡导,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时报》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该报从创刊始,就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的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大公报》 :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总揽经营和编务。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2)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京话日报》 :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该报政治上主张保皇立宪,从一创刊就宣传它是中国人办的报纸,“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饱受读者信任和赞许,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权贵。

《东方杂志》 :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负责编辑工作。该报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内容除自己的社论外,还经常选录多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奏折等,资料性较强,类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后,逐渐采取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仍坚持改良主义,但它宣传欧美,也译载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后,保守反动。五四运动后又进行改革,社会科学论著增多,科技文章减少,介绍时政。1948年停刊。

《大江报》 :文学社机关报,1911年1月3日创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中华民国公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由牟鸿勋出任第一任社长。该报主要内容是刊载军政府和下属各部门以及各革命团体的公告,报道有关武昌起义以及各省光复消息,评论革命形势和军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逐成为黎元洪控制下的舆论工具。

竖三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皆为于右任创办,被人称为“竖三民”。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造清朝气数已尽的舆论。1909年8月14日,报馆被查封,前后出版仅92天。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用原有馆址和设备又创立《民吁日报》,该报存在仅48天,于1909年11月19日被封。1910年10月11日,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为同盟会机关报,1913年9月4日,被袁世凯政府查封。“竖三民”的创办发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使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隐退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数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四开四版周刊。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1)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2)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3)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其实出内容有:(1)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2)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3)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天津学生联合汇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述评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它以“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共产党》月刊: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文献资料。(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态。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劳动界》 :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刊物。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由新青年社发行,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出至1921年1月23日第24期停刊。该刊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力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情况,被工人称为自己的“喉舌”和“明星”。它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劳动者》 :他是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的。该刊创刊的目的也是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从而进一步将工人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从内容上看,它比《劳动界》和《劳动音》要逊色得多。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劳动音》 :五四时期的通俗工人刊物。1920年11月7日在北京创刊,周刊。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办,邓中夏、罗章龙、陈德荣等参加编辑工作。其宗旨为:提高工人的觉悟,促进工人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曾在北方工人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中俄通讯社: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办,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成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1925年8月1日,中俄社停止工作。

四大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是指:北京《晨报》副刊,北京《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和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五四”以前,我国报纸上的副刊一般以刊载诗文小说和一些消闲无聊的文学为主,一向不为编辑和读者所重视,被称为“报屁股”。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新思潮的广泛传播,报纸的副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被先进知识分子用作宣传新思潮的重要阵地,上述“四大副刊”便是在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四个副刊,他们不同程度的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1918年10月4日成立,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向导》周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它积极评说时政,同帝国主义反动宣传工具进行激烈的舆论斗争,批驳何种错误思想与主张。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新青年》季刊: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揭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先驱》 :首批团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唯一由地方图案刊转为中央团刊的。1922年1月15日创刊于北京。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活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1923年8月15日在上海终刊。《中国青年》 :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的宗旨是“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其基本内容有:(1)帮助青年争取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2)评书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3)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作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编辑。其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其特点是善于用生动、具体的事实,从工人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及工人的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证明资本家对工人掠夺、压迫的残酷程度,启发工人的觉悟,并及时报道各地的罢工斗争和建立工会的消息,指导工人运动。

《工人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大革命时期持续时间最久的党刊之一。1921年7月创刊于北京。该刊着重报道各地工人,特别是华北各地工人的生活境况。报道工人运动及罢工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高潮和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实际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政治周报》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先后担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它的内容主要是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国民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还发表了不少的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注重用事实说话。

《中国工人》 :中华总工会机关报,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由中共中央主办,1925年5月成为中华总工会机关刊物。它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热血日报》 :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同月27日被迫停刊,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而专门出版的四开四版日报,由瞿秋白主编。它旗帜鲜明,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时效性,作为群众运动的喉舌,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发表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运动的斗争形势,及时指出斗争的方向和要求,与《向导》周刊配合,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世界日报》 :由成舍我个人创办的民间报刊。它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曾聘请刘半农为副刊主编,发表过鲁迅的作品。

新记《大公报》 :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1926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其办报方针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时事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国闻通讯社: 20年代较有影响的著名私营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大公报》新记公司成立后,成为《大公报》附属机构。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设有英文部,向国外提供英文稿。1936年因淞沪抗战而停办。

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是国民党的中央宣传机构。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初期规模小,设备简陋,萧同兹上任后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通讯社开始发展壮大,国民党拨专款资助。1932年-1937年间,中央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立分社及“通讯员办事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并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与国外通讯社互换新闻。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各报从国外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日报》 :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1927年9月15日停刊。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攻拥蒋。1928年2月1日,上海版《中央日报》创刊,同年10月31日后停刊,1929年2月1日在南京出版,叶楚伧任社长,严慎予任总编辑。1932年实行社长负责制后,程沧波任社长,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进行改进。《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网中心之一,成为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

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广播网的中心。1928年8月1日正式开播于南京。1929年从德国购进大功率发射机,功率位居亚洲之冠。其广播节目有新闻、杂谈、演讲、教育、文艺节目等类型,其中新闻所占分量较重。

《布尔塞维克》 :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1932年7月1日终刊,瞿秋白主编。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它的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民心,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但是该刊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红旗》 :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橱窗刊时注重鼓动性,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对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加强了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

《上海报》 :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报纸,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报纸”。1929年4月12日创刊,其前身为《白话日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它是一张通俗报纸,创办第一天就公开宣告它和一切旧式报纸不同,它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是它的主要使命。它的内容除有社论、短评、消息、通讯、读者来信外,还有诗歌、故事、杂谈小品等,并配以漫画插图,图文并茂,活泼生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劳动者阅读,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报纸。

《红旗日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其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设有社论、专电、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国际消息、小说等栏目。除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外,还看在中共中央的宣言、决议、通告等,也发表中央领导人论述革命形势的理论文章。1930年10月30日起,《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随报附送。1931年3月8日终刊。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简称“左翼记联”,由中国新闻研究会创立。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除此之外,它还利用一些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1936年5月,联盟宣告结束。

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主要宣传内容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经劳战报和根据地消息。还编印“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

《红色中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创刊-1934年10月3日,在江西瑞金出版。开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4个单位的联合机关报。(2)1935年11月25日-1937年1月29日,在陕西瓦窑堡出版,开始只标明是中共西北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后改称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称,“它的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生动活泼的报纸,除社论、新闻外,还辟有多种栏目。它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其在宣传上也犯过一些错误。

《红星报》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和陆定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红星报》除社论、要闻外,还设有《党的生活》、《列宁室》等10余个专栏副刊。《青年实话》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创刊于江西永丰,陆定

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它“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设置了多种栏目。刊登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的青年群众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各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动员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宣传报道上,注意青年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版面编排也注意配有插图、漫画。

《解放日报》 :它是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博古为第一任社长,它是由延安的《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而成。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即时发表不少评论,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建国后,《解放日报》成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新华通讯社:它的独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博古任社长。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孩子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延安为总社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新华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演讲、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当时它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件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传播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主张。1943年春停播,直到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救亡日报》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夏衍。初为国共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党掌握的报纸。它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是一张专靠己写、评论、实地采访以及文艺作品为内容的小型报。该报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坚持办报与组织救亡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抗日群众建立密切关系。

《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潘梓年任社长。在创刊词中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篇3:政党报刊名词解释

关键词:美国政党报刊论战,专业化编辑,社论,新闻自由

美国政党报刊从1783年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到1860年林肯入主白宫止, 历经70多年。美国报刊史学者将政党报刊分为三个时期:1783年~1801年是早期;1801年~1833年为中期;1833年~1860年进入晚期。在此期间的美国报刊冲突被称为美国政党报刊论战, 特别是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 报刊论战尤为激烈, 在美国报刊发展史上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的美国, 围绕建国方略和联邦宪法等问题形成了全国性党派, 即以汉密尔顿和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和麦迪逊为首的反联邦党。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各自创办报刊, 成为自己政党的代言人, 从而美国报刊分属两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约翰·芬诺编辑的支持联邦党人的《合众国公报》和菲利普·弗雷诺编辑的代表反联邦党人的《国民公报》。两派报刊由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幕后操纵, 为维护各自政党利益, 经常在报刊上互相谩骂, 论战不断升级。从笔战上升为谩骂攻击, 再到街头殴斗, 最终激化为持械决斗。1804年7月, 美国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首任财政部长在报刊上发表了攻击其政敌艾伦·伯尔———时任副总统的政治主张的言论导致两人之间发生决斗, 汉密尔顿重伤而死。

这个时期, 两派报刊相互诽谤谩骂并进行人身攻击, 被美国著名新闻史学家莫特称为“新闻事业的黑暗时期”, 并长期被新闻界人士所诟病。虽然美国政党报刊猖獗一时, 极尽党同伐异之能事, 但是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美国建国初期的政党报刊。正如专门研究美国初期报业的戴维·斯隆教授指出, 我们不能用今天无党派偏见的新闻标准评价当时的报纸, 因为它们的最高目标是为党派事业服务。斯隆认为, 这种政党报刊得到了公众和新闻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并为政党体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而这种稳定对于这个新生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就新闻业本身的发展而言, 美国政党报刊时期的论战, 使得报刊既是论战的牺牲品, 又是论战的受益者。本文将从后一个角度探讨政党报刊论战对美国新闻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战催生专业化编辑;产生报刊社论;深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

专业化编辑的诞生

美国政党报刊论战的年代, 新闻业最显著的变化是专业化编辑的诞生。建国之前的殖民地和独立战争时期, 大多数印刷所是家庭经营, 印刷商和一两个学徒工构成一个报馆。当时, 印刷商办报是为了牟利, 大多数办报者不是工匠就是商人, 文化水平不高, 写作能力差。办报者的主要工作, 就是在其他发行的报纸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东抄西摘, 鲜有独创。报馆一般不需要写稿人, 即使需要, 也是那些愿意做“报纸投稿人”又不索取稿酬的朋友帮忙。“当报纸从纯粹发布消息的机制变成公众舆论的载体和主导, 变成政党相互斗争的政治工具时, 就引起报纸行业内部组织的变化, 在收集新闻和发布新闻之间又有了一个新的环节, 这就是编辑。”美国政党报刊论战时期, 由于国家政治形势和报刊业务更为复杂, 报纸作为政党的舆论工具需要有人修改稿子, 强化报纸的政治立场, 于是专业化编辑应运而生。

编辑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出现在18世纪90年代。编辑作为报刊的负责人, 不仅仅是印刷商, 还是报纸的写作者和评论者。“编辑独自一人对报刊负责。他的观点, 是他工作的指南;他可以采纳建议, 但决不屈从于他人的授意;他可以把公众利益作为其目标, 但公众的意愿决不应该成为他的准则。”约翰·芬诺是第一个具有这种特点的编辑。1789年4月15日, 芬诺成为新创刊的《合众国公报》的编辑。芬诺进入出版业标志着新闻专业化发展的开始。教师出身的芬诺, 打破了传统的以学徒工身份进入出版业的先例———此前的编辑和发行人大多出身于印刷所。芬诺成为把自己看做一个编辑而不是印刷商的第一人, 即投身报纸的目的不像之前的印刷商是为了牟利, 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作为编辑, 芬诺集“编”和“写”于一身, 享有突出地位, 并为这一职业树立了声望。此后其他人遵循此方向, 乃至身兼数职的印刷商分为编辑、发行人、记者和排字工人等职位。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认为, 编辑的产生, 不能仅仅视为是业务或技巧的发展, 更重要的, 它是报纸成为政党代言人之后不同党派报纸之间论战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专业化编辑的产生, 社论开始大量出现在报刊上。

报刊社论的产生

社论是编辑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 集中反映政党对重大事件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因此,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把社论比喻为“报纸的心脏”。最初, 美国报刊中出现了评语, 它是对大篇幅的新闻报道进行评注;之后, 发展为编辑就某一特定的重大事件撰写的观点鲜明的短评;到18世纪90年代, 由报纸编辑撰写的真正意义上的社论以各种专栏的形式出现在美国大多数报纸中, 并对美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在政党报刊论战的年代, 报刊对政党事业的支持是其存在的首要目的, 越来越多的编辑认同这种观点。因此, 人们把报刊理解为党派斗争的重要部分。为了实现支持党派事业这一伟大目标, 报纸编辑极力运用社论专栏说服读者支持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不断升级的政治争论中, 双方都坚信报刊的影响力, 并努力运用报刊社论阐明其强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以此作为宣传政治主张、支配舆论的重要工具。所以, 政党报刊论战使社论得以产生, 并被广泛运用。

由于当时人们的政治思想还不成熟, 在“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信念支配下, 认为只有一方是正确的, 对立的一方在撒谎, 由此导致报刊社论充斥着粗话谩骂。这种粗话谩骂之风长期受到读者的批评谴责, 但这种谴责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政党报刊之间这种肆无忌惮的论战方式, 促进了美国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如果当时让党派制定衡量新闻界的标准, 18世纪90年代的报纸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而且报人们在履行其伟大使命的过程中确立了一种观念:政治活动是值得新闻界关注的重大主题。从而激发了新闻界人士浓厚的参政意识, 播下了新闻媒体日后被称为“第四权力”的种子。

新闻自由认识的深化

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 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 这表明报刊在宪法保护下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年轻的共和国在面对如何实现宪法所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为此, 两派政党报刊18世纪末就新闻自由的认识第一次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在此期间, 由于反联邦派报刊《曙光女神报》的编辑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在社论中公开批评政府, 而于1789年6月26日以煽动诽谤性文字攻击总统和政府而被起诉。但贝奇坚信这种政治迫害, 不会使他放弃追求新闻自由和支持反联邦派的事业。随着1800年总统大选的临近, 联邦派运用《煽动叛乱法》在全国范围内攻击各主要反联邦派报纸。反联邦派报纸《申特布里和诺森伯兰报》的编辑托马斯·库伯, 在报纸社论中由于抨击联邦党政府的一些行政措施有悖宪法精神而遭到迫害。为此, 库伯被判入狱6个月, 罚金400美元。但他发誓将利用一切现有的合法手段捍卫新闻自由, 决不屈服。当时, 很多反联邦派报刊的编辑都面临直接或间接的起诉, 联邦派想以此迫使反联邦派报刊停止刊登反政府言论, 但是反联邦派则坚信报刊批评和质疑政府是正当合法的, 新闻自由是构建共和政府的基石。

针对政党报刊是否可以批评政府及政府官员, 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论争一直持续至1800年———联邦派竞选总统连任败北, 反联邦派杰斐逊竞选成功。1801年杰斐逊就任总统之后废除了《外侨与煽动叛乱法》。两派报刊就《外侨与煽动叛乱法》所产生的论战, 把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原则付诸实践, 深化了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认识:报刊可以自由表达意见, 公开批评政府的行为。这些均表明报刊对政府行为提出异议是正当合法的, 新闻自由观念在报刊实践中逐渐得到深化。

综观美国政党报刊论战, 报刊和政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报刊政治化。在不同党派的争斗过程中, 报刊依附于政党, 成为彼此较量的舆论宣传工具, 报刊的政治作用发挥到极致。政党报刊论战对新闻业的贡献不可小觑:它催生了专业化编辑;产生了报刊社论;提高了编辑的政治意识和记者的参政兴趣, 深化了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促使新闻自由理念贯穿到整个报刊活动中, 从而推动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美国新闻史》, 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2].马凌:《美国建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形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2 (12) 。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雪林出版社, 2004年版。

[4].Balance and State Journal (Albany, N.Y.) .1January, 1811.

[5].Carol Sue Humphrey, The Press of the Young Republic, London:Greenwood Press1996, P.51.

篇4:政党报刊名词解释

【摘 要】通过分析报刊与政党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来研究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报刊作为传播媒介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员,一直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报刊的发展一直被纳入到一定的社会规范、制度中进行约束。我将以报刊的发展为主线,在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变化中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报刊的发展;新闻事业发展;政党政策;新闻自由

0.引言

通过研究各个时期发生的与报刊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来探讨报刊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两者间关系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

研究报刊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动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因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我采用逆向思维的模式。首先,通过网上的资料查阅到,报刊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450年,印刷的报纸开始在欧洲发行,不过,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入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并以周报的形式发行,很快波及整个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这一次飞跃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1]

通过研究各个时期发生的与报刊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来探讨报刊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两者间关系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重要时间划分阶段之外,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在古代以及近代时期,传播制度应属于集权主义范围,政府对传播媒介的发展采取的是干预主义的态度,政府与报刊更是政治权威下绝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就拿中国来说,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代,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由各进奏院的进奏官自发地向地方藩镇传发“报状”和“进奏院状”的体制到了宋代就有了重大的改变,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2]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代各个时期都很注意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可见,这是一种单一的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报纸,但是,正是这种为服务中央集权制度而产生,并且在历代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报纸形式,为中国的报刊奠定了基础,正如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情况一样,中国报刊与政党的关系也在最开始的时候达到了最为紧密的服务关系。

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传播制度。施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将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共产主义”四种,传播制度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不同的传播制度中,传播媒介与政府有着不同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推移,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报刊的发展也出了一份力,这就是新闻自由思想的提出。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是资产阶级在利用新闻传播事业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提出来的。他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出版自由”其次是“言论自由”最后才是“新闻自由”[3]所谓“出版自由”是针对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度而提出的,认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和自由体,是任何人不经许可都可以发行的东西。但是,在此之前,英国实行了“出版特许制度”,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享有绝对的统治权,直到1659年,这项制度废除后,新闻出版自由才得以在英国确立。由此可见,报刊和政党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作用于报刊的发展,而相关报刊与传播的思想也反作用于社会进步。

马克思就是从争取新闻自由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文章都是专门论述新闻自由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签署出版法令时指出:“一旦新制度确定起来,对报刊的各种行政干预就必须停止。而将依照最开明与最进步的法律,并在对法庭负责的范围内对出版实行充分的自由。”早在延安时期,马泽东就认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报刊的发展是离不开新闻自由思想的,正是这种思想的逐步推进才使报刊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报纸在政治和经济中所拥有的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作为活字媒体不断细化的报纸名称的变迁可以看到今日报纸的形成过程。在英国,报纸最初形成于将事件和丑闻作为新闻印制出来的时期。后来进入陆续发行的“柯兰特”时期,再接下来是每周定期以小册子形式发行的时期,最后是册子形式的最后阶段。到19世纪中期,报纸开始大致形成有别于杂志的形式。这一形式确立的过程,也是报纸从出自保存目的的“每天发行的编年史”变化为随读随扔的“为期一天的畅销书”的过程。[4]

在我看来,现在的报刊在某些层面与政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作为政党,作为统治者,他要将他的想法和思想传达出去形成一种舆论,达成一种共识。而在西方,作为党派竞争者,例如美国,他们有多党派竞争的过程,这些多党派国家,他们在想确立自己的施政纲领的时候,想要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的思想。这时候,报刊等传媒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了。

在我国,政府对报刊的管理从未停止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新闻自由,我认为这种干涉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的传播领域有好处的。例如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问题得到治理,全国纳入治理整顿的1452种报刊中,停办677种,划转302种,实行官办分离310种,改为免费赠阅94种,明显减轻了基层和农民的负担。

综上所述,报刊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不断稳步前进的。这种趋势是向着两者相互协调,互利互助的方向发展的。 [科]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 http://wapiknow.baidu.com/question/13....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蔡铭泽编著.新闻学概论新编(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4](日)佐藤卓己著.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优秀教案下一篇:仁爱八年级下英语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