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2024-04-11

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三框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和优势。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比较鉴别能力,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分析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了解,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学生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除了中国共产党外,我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不同?这些都是第三框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三框是本课的最终归宿点。

三、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年龄特点上分析,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尚不能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知识体系。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在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下出现对我国政治制度不信任、不理解的现象。

2、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会主动做练习题复习巩固知识。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5大基本内容或特点,即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原因:第6课的核心内容,也是重要考点之一)难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高中生对我国政治制度了解少,并且存在对政治课程不信任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一方面通过讲授,突出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柜架。另一方面释疑解惑,区分易错、易混知识点,传授学习方法,应试技巧,拓展知识,训练思维。

六、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完成预习导学提纲。

2.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交流,生生互动,学生和教师双向交流,师生互动、思考、讨论、答疑,总结探究成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一般情况下,每年3月初,全国政协和人大都会联袂召开,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2014年3月3日)俞正声作报告

各位委员: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通过与这一事例,能说出人大和政协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与中国共产党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从中你能总结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一般程序吗?

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政治领导)

①↓

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政治协商)

②↓

交全国人大审议,在全国政协广泛征求意见(保证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决定权、监督权)

④↓

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⑤↓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

1、学生自读课文,找到相应正确答案:(3分钟)(1)民主党派的性质?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

(三)教师点拨,精讲内容(15分钟)1.我国的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的性质:政治联盟

2、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或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人民政协的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人民政协的成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③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注意:政治协商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主动邀请政协参加,而参政议政是中国政协主动参与。要注意明确二者的主动方。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小组讨论,判断对错,说出理由;(8分钟)

(1)我国实行多党合作,意味着我国实行多党制()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说明各民主党派能够参与大政方针的决定和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也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二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5)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有权制定宪法和法律。()(6)政协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7)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政治联盟。()(8)画出党、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

人民政协

中国共产党 国务院 全国人大 国务院

(四)知识小结(5分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概况、性质

2.多党合作制度的地位: 3.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特色)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个坚持”(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十六字方针”(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机构:人民政协(组成、性质、主题、职能)4.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5.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三、当堂检测(7分钟)

(五)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2011年高考江苏卷)201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提案”列为1号提案,建议国务院交由相关部门办理。这表明()

A.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B.国家机构致力于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 C.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人民政协拥有部分重大事务决定权

2、(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人民政协()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3、(2012年高考天津卷)从太空眺望地球,这个蓝色星球非常美丽。然而,地球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我国淡水资源尤为短缺。针对我国这一问题,56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恳请国家制定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提案》等多份提案。在政协委员推动下,2011年国家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协委员这一做法属于()A.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B.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质询权

C.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进行民主监督 D.参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

4.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促进党的领导的改善和加强 ③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 ④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5.关于我国政党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 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③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⑤政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⑥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政协,它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

A.②③⑤⑥ B. ①③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答案;ADCBD

(六)拓展提升(8分钟)

1、(2014大纲卷33)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二次会议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建言献策。与会人员结合六个专题深入研讨,提交人大发言120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上述事例中,政协的作用表现为:()①战略决策 ②政策谋划 ③组织实施 ④开展监督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思路: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二次会议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建言献策,是进行政策谋划,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②正确,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了政协具有民主监督的职能,④正确。政协不属于国家机构,没有战略决策权,也没有组织实施的职能。

2、(2014四川卷)

5、L市政协就市政府起草的《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开展协商,提出数百条建议,在最终提交给市人大会审议的草案中,有83处修改源于政协委员的智慧。这体现了()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 ②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 ③人民政协在立法领域有效开展政治协商 ④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3、(2014江苏卷)15.近期,暴力伤医事件接连发生。2014 年 3 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90 位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紧急提案”,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并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尽快制定《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这表明政协()A.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B.可以指导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C.积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D.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4、(2014上海卷)6.201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互联网金融这一话题各抒己见,为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出谋划策。这是政协委员在()A 行使国家权力 B参政议政 C制定政策法规

D实践基层民主自治

5、(2014海南卷)14.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治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助党委和政府搞好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和各界别人士的协商。全国政协重视协商民主,因为()①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协商民主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的前提 ③协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决策水平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AABD

四、课后巩固提高

熟记今天所讲的重难点知识。

篇2: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召开民主座谈会的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各民主党派,并派代表发言。通过座谈会的召开,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通力合作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教学重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模拟活动为主题,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召开座谈会,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等问题进行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使得青少年能够健康文明的上网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

活动准备:

(1)分组:按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通过讨论,各组成员确定本组代表作为发言人。

(2)角色定位: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湖南省某市委),学生——活动的参与者(代表湖南省某市各民主党派)

(3)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召开座谈会

活动主题:政治协商——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

第一步召开大会

大会第一项:某市委代表发言。

教师讲话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二项:某市各民主党派自我介绍。

各组代表(代表八大民主党派)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商讨问题

大会第三项:就市委草拟的商讨问题,各民主党派就商讨问题发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四项:市委代表以及各民主党派代表就发言问题进行协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结束大会

大会第五项:达成共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六项:共产党代表总结本次商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设计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二)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的民主党派及性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⑴ 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⑵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⑶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⑷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⑸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⑹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⑴ 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 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三)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2.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案

(一)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制定《青少年文明上网条例》

第一步召开大会

市委代表:在座的各位,今天我们就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协商下,我们能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保障青少年能够健康文明的上网。首先,请各民主党派自我介绍,最好能够在青少年上网问题上谈谈你们党派的专长。

问题1:你们组所代表的民主党派是:。问题2:简述你们党派的信息。(视野拓展中有部分资料)

第二步商讨问题

市委代表: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毫无例外的具有双面性,正确应用网络,会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起很大作用,反之,它的虚拟性以及网络所传递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共产党的考虑,发动各党派的力量。

问题1:对于促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我们党讨论的结果是:。问题2:会议讨论以后,我们党对别的党派提出的意见是如何认为的?。

第三步结束大会

市委代表:通过务民主党派人士的讨论,以及综合各民主党派的意见,我们就青少年健

康文明上网问题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优化网络环境(网络内部以及社会环境)

2.加强青少年自身道德建设

3.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应该大力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自觉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进行抵制。

本次座谈会上,大家都积极参与,发表了意见,得出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认为这个座谈会它的优点在哪?存在哪些有不足?

优点。不足。

(二)基础知识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⑵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适合国情优势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三)视野拓展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主席:周铁农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目前有党员8.2万多人。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2.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主席:蒋树声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盟员18.44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主席:陈昌智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于1945年12月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目前有成员10.9万人。创始人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

4.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主席:严隽琪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民进有会员10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

5.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主席:桑国卫

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2万多人。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6.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主席:万 钢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

7.九三学社

主席:韩启德

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万多人。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九三学社积极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和政府先后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以及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调研,提出了多项重要建议,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教扶贫、智力支边活动,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创造了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经验;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贡献

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九三学社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主席:林文漪

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目前有成员2100多人。主要创始人为谢雪红、杨克煌。

(四)巩固练习

1.(2008广东单科)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固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C)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D.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2.(2009北京宣武)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提案权,但又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提案(A)

A.通过后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B.是否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C.是否有一定的制度保障D.是否可以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附:参考答案

篇3: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设计的逻辑误区

一、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

要构建合理的高考制度, 首先需要明确高考的基本功能。

说到高考的功能, 可能一言难尽, 特别是在中国, 由于高考太重要, 所以其功能也太复杂。

刘海峰教授认为:“现在的高考除了其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 也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1]

而蔡达峰教授和赵银生博士都认为, 高考是选拔性的能力考试而非学业考试, 其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的课程内容, 而在于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高考仅仅是指高校为招生选拔而设置的测试。

笔者认为, “高考”实际上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很明显, 高考的基本功能就是为高等教育服务。如果没有高等教育, 也就不需要高考;设置高考,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选拔适当的人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考的其他功能都是围绕高考的基本功能而产生的附加功能。其中有些附加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比如以前的高考还承担“引导、评价、检验中学教育的功能”, 但是,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逐步建立以后, “引导、评价、检验中学教育的功能”主要由高中毕业会考来承担, 高考已经渐渐卸除这一功能。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及高考制度的设计原理

那么, 高考如何为高等教育服务呢?这里又要从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

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这两个维度。

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 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 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2]胡建华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3]唐玉光认为:“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由上可见,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 这是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的。

笔者也认为,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在历史上, 特别是高等教育刚刚产生的时候, 社会分工不是很明显, 高等教育的内容不是很广泛, 主要集中在通识的人文方面, 不需要突出专业教育的内容, 所以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可以认为是通识教育。但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 特别是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 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日益在向专业角度发展。现实中, 不管是哈佛大学, 还是北京大学,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按照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培养人才。将来, 高等教育分专业培养人才, 这个基本方向不会改变, 这是由社会分工的基本要求决定的。目前之所以出现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之争议, 主要是因为一些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过分看重专业知识的传输, 忽略了基本的通识人文知识的培养, 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畸形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 办法就是在坚持专业教育的同时, 增强通识人文知识的教育, 使大学毕业生知识更加全面, 素质更加协调。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 并没有改变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这个基本性质。

在明确了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这个基本以后, 高考如何为高等教育服务这个问题就容易回答了:高考就是通过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人才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其中的核心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人才进入高校。

高考制度的核心任务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人才进入高校。这里有两个要素需要准确把握:第一是“高中毕业生”, 也就是说, 这些人已经从高中合格毕业了, 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合格了, 达到了一个合格的水平;第二是因为后面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 所以在选拔的时候需要考量的是他们哪些人具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如果没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 那就没有必要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如果某人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不如别人, 那么, 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应该分配给那些更加具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人。

正是基于上述原理, 笔者认为应该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现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 废除高考中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高考按照专业来分类进行命题考试[5]。

三、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设计的逻辑误区

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把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科目作为决定性因素, 这种制度设计其实陷入了一个逻辑误区:本来应该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当中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人, 现在却把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全部忽略了。这就像我们要从100名运动员当中选拔1名跳高运动员, 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对参与竞争的人做两方面的测试:一是基本身体素质的测试, 包括跑步能力、仰卧起坐能力和俯卧撑能力等等;二是跳高兴趣、跳高潜质、跳高基础的测试。其中基本身体素质的测试应该是一个水平测试, 只要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了, 它不应该纳入后面的选拔性测试。假设这100名运动员当中有60名的基本身体素质合格了, 那么, 这60名运动员就应该开始后面的选拔性测试。这个时候, 就不应该再考虑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方面的成绩了, 应该完全由他们的跳高兴趣、跳高潜质、跳高基础等跳高方面的测试成绩来决定。假如我们的选拔制度放弃跳高兴趣、跳高潜质、跳高基础等方面的测试, 完全由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身体基本素质来决定, 最后我们可能会把刘翔安排来跳高, 这就是我们选拔制度的灾难。这种灾难会在两个方向发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 它会引导那些本来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的人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 全力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科目, 成为应试教育机器。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的基础教育沦为应试教育, 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中的语文、数学、外语, 这三个科目因为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 成为应试科目。

在高等教育方面, 它会导致那些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的人因为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科目差而失去进入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相反, 那些没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的人反而会凭借自己的语文、数学、外语优势而获得进入高校的机会。这样, 对高等教育毫无疑问也是一个灾难。

四、分专业高考制度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废除高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外语, 大家担心的是会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偏科,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对这个问题, 笔者首先主张用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来调节, 让高考从其中脱离出来。实际上, 当一个人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并拿到高中毕业证书的时候, 他的基础教育已经合格了已经符合社会的期待了, 谈何偏科?

另外,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6]其中包括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以及流动和变化。“全面发展”的“全面”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而不具有绝对的内涵。但许多人总喜欢把“全面”绝对化, 似乎“全面”就是无一缺陷, 无一短处, 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好, 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实际上,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即构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体力、智力、才能、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 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 全面发展的个人, 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如果无视人的个别差异, 强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发展, 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碌碌无为、毫无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庸才。

实行分专业高考, 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破解现行的应试教育, 使广大学生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苦苦地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也许有人会认为:高考废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公共科目, 但在专业科目里面还是有竞争呀, 还是有人为了考试而奔命了。笔者承认在专业科目的考试中还会有竞争, 但是这种竞争是正向促进的竞争, 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意义的竞争。这个时候, 考试的要求和社会、个人的需要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比如我们要选拔跳高运动员, 在他们的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公共项目都合格的情况下, 他们的竞争转移到了跳高兴趣、跳高潜质、跳高基础方面的竞争, 这种竞争是有促进作用的, 而不再是无谓的消耗, 所以这已经不再是应试教育, 而是正常的竞争生态。

分专业高考制度, 将能否进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交由他们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来决定, 还能体现学生们个性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在兴趣引导下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北京文学, 2006 (1) :125~127.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23.

[3]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19.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第2版) .5.

[5]李雪岩, 龙耀.教育品牌战略下的“分专业高考制度”初探.教学与管理, 2007 (16) .

篇4: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1.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

3.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

2.学会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

3.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辩论导入

课代表主持课堂辩论:正方——多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反方——多党制不利于社会稳定。(略)

教师点评:正方立足于多党制有利于防止执政党的蜕变。有多个政党加强监督,增强执政党的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稳定。反方则认为多党竞争争夺选民必然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激化社会矛盾;各政党在选举中为了迎合选民的需求甚至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潜藏着不稳定的因素;多党轮流执政政权频繁更替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不要一味甚至盲目地羡慕。

过渡:任何一个组织,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学校、班级有两种状态是大家不赞成的——独裁和极端民主。每一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关键是统一全社会的思想,那怎样才能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呢?中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个平衡点。

二、自主学习

请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某一方面及原因。(略)

教师结合学生谈到的相关内容点拨。

(1)关系:友党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你知道美国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吗?友党关系具体表现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2)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组织上是独立的。

(3)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方针是历史上形成的。

(4)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要求,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法律地位平等。那政治地位平等吗?(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5)机构: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在政协里,各个党派、各个阶层、各个界别、各个民族、各个宗教的政协委员,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人民政协属于国家机关吗?(政协是具有最广泛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因为其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性质决定职能是理解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过渡:每年3月份都召开“两会”,你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哪个先开吗?(一般先开政治协商会议。)那你知道为什么先开政治协商会议吗?(广泛充分地听取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

三、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协商的结果只是决策参考,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协商意义不大。有人认为:民主不在于最后的表决,而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充分的讨论。对此,你怎么看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一方面,协商不等于决策,但通过对话、商讨、妥协和审议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参与民主政治,寻找到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另一方面,没有选举的协商可能演变成一种你来我往、议而不决的表演游戏,甚至别有用心的人还可能借用协商结果的不确定性把协商变成一种拖延战术。可见,选举民主中有协商,但重在选举;协商民主中有选举,但重在协商。

我国政党制度所强调的合作共事、民主协商,倡导的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充分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精髓。执政党和参政党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双向监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

四、总结提升

其实,协商和选举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20世纪90年代,随着选举民主受到挑战,西方也开始兴起协商民主理论。

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需要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对协商比较认同,政治协商会议比人民代表大会更早,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相继而生: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的开始。协商民主发展至今,不仅指的是人民政协,近年来的听证会、对话会、论证会、恳谈会等都是其新形式。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民主制度写进报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既有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又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二者相结合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

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为其存在不足而否认其是适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

五、课后延伸

请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采访学校教师中的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请他(她)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最后撰写一篇走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一气呵成上完这节课,我清晰地感受到这节课巧妙地处理了三个关系:

知与信的关系。这一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不是难懂而是不信服,设计的时候我的着力点就是如何通过问题的思辨和理性分析让学生“信服”,短短的课堂辩论学生懂得了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平衡点的探索结果。学生开始理性地认识和看待我国的政党制度。

详与略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的五点内容固然是这节课的重点,如果逐一分析不仅课堂效率不高而且重点不突出。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概括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其认为最重要的某一方面及原因,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学生没有谈及多党合作的机构时,我巧妙地一语过渡到了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合作探究环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详略得当而且过渡不露任何痕迹。

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从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分析到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民主制度写进报告;从协商民主与我国人民政协相继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选举民主受到挑战,西方也开始兴起协商民主理论。一个饱满的立体的课堂呈现在眼前,学生跨越了时空,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专家点评

一个教学设计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它写得有多么规范,而在于它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既能体现教学的逻辑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夏群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曾参与南京市的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

首先,寻找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它将一个意识形态的话题,一个似乎只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题,转化为一个学生可以辩论、可以探究、可以交流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将教材所代表的国家立场,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可以经验到的事实。比如:“班级中的独裁和极端民主”是学生所经验的,当我们把这两种小社会层面的状态,推及更大的范围,推及政治的层面,学生就有了对政党制度的间接体验,就有了参与的空间、讨论的空间。

其次,用民主的方式来组织政党制度的教学。如果真理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真理的化身,那么学生就只能顶礼膜拜地接受了。它的课堂语言特征是:教师自身完全排除了“我认为”,只用“我们认为”等复数形式来表述真理,这样的课堂也只能是“专制”的。相反,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合作探究,以理服人,在质疑中寻求共识,这就是民主的课堂。民主方式的教学,其本身就是对民主的政党制度的最好诠释。

第三,辩证思维方式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多党制和一党制、独裁与极端民主、多党制的利与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等,特别是民主的形式与民主的内容的关系。在这些辩证关系中,学生体会到:政党制度的选择,其关键在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正像鞋与脚的关系一样,鞋的好坏关键看是否适合脚。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中国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科目: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姓名:王伟

学号:2011150143

一 教材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教版第 2 册第 7.2 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对于民族关系有了基本了解也为下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理解所以这一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的去关心国家民族方面 的大政方针。但是呢因为教授的学生多为汉族所以对于此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那么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估计有难度。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及其基本内容以及自治权。

依据:1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及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太难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并且这是本节的中枢是教材的重点内容。2自治权的内容要着重讲因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难点: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要加以突出因为绝大数学生是汉族对于民族的一些政策不是有太深的感触所以是个难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以问题带动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通过叙述、描绘、解释等来传授知识、讲解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5)读书指导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6)练习法。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PPT课件 ;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课堂习题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在开始之前呢请大家看一则材料并且思考问题(PPT展示材料与问题)在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世界,为什么中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 生:1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国家民族团结中起了重要作用。2平等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大家的思想非常的敏锐。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呢就是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框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大家看了以后呢请同学来谈谈感想。生:看了视频后觉得国家是日益的繁荣与发展了而中国的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定保障作用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的保障。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于国家的发展有自己的很好的见解。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为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重要的作用。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主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对于含义我们要从内部了解适当的分解加以分析抓住关键词:国家的统一领导

自治机关

自治权通过对这3个词 的把握进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的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前提下进行,没有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无从谈起。其次自治机关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的特点:自治机关作为统一国家中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具有二重性特点:既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权机关,即行使同级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机关,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的机关。既是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权力机关,又是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最后自治权含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有了了解啊!生:有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自治权的内容。大家看到书上相关的地方或者看PPT看看我们的自治权包括哪些? 生:看书或者看PPT 师:看了上述的内容那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有哪些自治权呢?

生:内容:

1、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规

2、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

3、变通执行权

4、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的教科文事业

师: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一一对上面的权力进行分析。首先是经济自治权,这个怎么理解能,上数民族地区是怎样来实现的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就你知道的了解到的来谈谈 生:少数民族地区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方针与战略,实现经济的发展。师:是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依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比如有的地区适合养牛羊而不适合种植,那就不能盲目地种植等等。那接下来在看看立法自治权,关于立法自治权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呢 ?

生:民族自治地区能够依据本民族的情况制定法律法规。

师:是的,从上面的材料(PPT)能够看出民族区域地方能够充分的发挥立法自治权对吧!生:对。

师:好那我们在来看看什么是变通执行权呢?请大家看了材料在来回答老师(PPT)生:在不与国家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

师:是的,在不与国家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师:最后再来看看文化管理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师:从上述的各种权利来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带去实惠,所以能够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拥护。(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的精神。

师: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接下来一起来思考一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异同。

师:对于异同老师给列举出来了大家一起看看共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不是国家主权实体 不同点: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为了社会稳定解决民族问题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权限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的实际观察国家法律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范围不同:特别行政区是港澳。民族区域自治是5大民族自治区。

师: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 师:第一,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第二,从民族组成来说,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第四,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华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五,从革命发展来说,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总之,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中国各族人民必然的正确的选择。对于上述的其中几点予以分析

师:只有好的东西人民才会支持正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才使其持存了这么久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呢: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师:今天学习的内容差不多了现在进行一个小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师:最后做些联系题来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知识 选择:

2010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34.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树立宗教和谐理念,推广宗教和谐价值。宗教和谐价值的推广是基于

①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③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

④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完全消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我国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各种宗教教义各不相同,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问题,故不选④,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0江苏卷)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

①积极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得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①④与题目意思无关。【答案】D 材料分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八学习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对新课进行巩固学习,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也能适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够有针对性地安排复习和调整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个人看书归纳相结合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检查自己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增强,与人合作交流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篇6:新医改制度设计凸显中国特色

三年回眸,新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功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从最初决策、基本框架的确定到具体实施中的不断完善,医改三年是一个科学决策、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尊重民意、吸纳民智、发扬民主的过程。新医改方案“三年磨一剑”

从调研、起草到最终出台,新医改方案经历了三年的酝酿期。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对记者说,新医改方案从最初酝酿到定稿通过,经历了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三次国务院常务会、一次政治局常委会。“可以说,新医改方案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路径的确定,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

自2006年7月起,卫生、财政、社保、药监四部门就医改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调研。随后,国务院又分别向各省区市,各阶层、各行业和社会群体广泛征求意见。“座谈会开了不计其数,其中由国务院领导亲自主持的座谈会就开了五六次。”侯岩说。

新医改方案还首次“借助外脑”,引入境外商业咨询机构参与政策设计。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家境内外机构参与了对新医改方案进行独立平行研究。

充分尊重民意、吸取民智是新医改制度设计的最大亮点。

国家医改办组织力量编写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还专门编印出版了《医改与我》的小画册,通过40个简明扼要的问题设计,加上通俗易懂的配图,向普通群众宣传介绍新医改。

此后,社会各界邮件、传真、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最后,国家医改办收到的意见建议多达35929件。根据这些建议,草案最终进行了190余处较大修改。

基层制度创新“一剑舞三年”

如果说新医改在顶层设计是“三年磨一剑”的话,那么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就是“一剑舞三年”。

国家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新医改在制度设计上,十分重视地方的首创精神。各地在改革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一些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实践创新均得到认真总结并在全国推广。许多配套文件的形成,也来源于基层的试点和实践。

安徽省在国内最先取消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施零差价;为保证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安徽设计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如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保障制度、规范化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竞争性的用人制度等等。

作为一个人口大省、财政穷省,安徽并不具备改革优势,但安徽省能够率先在取消药品加成和零差价方面取得突破,对于新医改的全盘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类似“安徽模式”的制度的创新在三年医改过程中比比皆是。如陕西的“神木模式”、江苏的“镇江模式”、湖南的“桑植模式”“蓝山模式”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的“子长模式”。陕西省子长县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后,患者负担下降,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子长的经验为“十二五”全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我们在北京研究时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决断,是地方的探索给我们开拓了思路。”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说。

“在自上而下搞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自下而上的路径探索,是这一轮医改在制度设计上的显著特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正是这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丰富着医改新政实施路径,为新医改注入了创新活力,使医改更具可操作性。

新医改凸显“中国模式”优势

作为一项关系13亿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公共政策,三年新医改的顺利推进,背后还体现“中国模式”的强大执行力。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新医改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进而统一思想、摒除杂音,为新医改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组织保障方面,新医改在中央层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直接领导,成立了国家医改办公室,组成专门机构,抽调精干人员;在地方层面各级都有专门的机构来综合协调体制改革工作。

此外,新医改的实施运行突破了以往卫生部门单打独斗和政府独立决策的既定改革模式,从而整合了行政和社会的力量,提高了医改工作的执行力和效率。新医改在推行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对干部的培训。从2009年起,国务院召集各个省份分管医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京就医改进行专题培训,并签订责任状。与此同时,国家医改办召开现场经验会,组织各地参观学习。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地方决策者们对医改有了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到了来自中央的强大推动力。

上一篇:技能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盆栽》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