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治

2024-05-01

政党政治(精选6篇)

篇1:政党政治

高三政治常识 政党和政党制度知识点: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

1、政党含义与类型:

(1)含义: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类型: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资本主义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②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 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人民政协: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它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篇2:政党政治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 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 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 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 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 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 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 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 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 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 》,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 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 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中华民国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 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中华民国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 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一党制 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一党专制,确立起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国民党“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

续维持事实上的一党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 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法西斯统治,遭到中国共产党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政权。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一党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权,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过程与革 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政权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是在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 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多党合作的体制 和运作机制。目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17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有9位;在29位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有14位;还有14位担任国务院部委或直属局的副部长、副局长。全国各 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县(处)以上的党外领导干部达9000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其运作主要包括政治协商、合作共事、互相监督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已经 相当制度化。其中,政治协商不仅包括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和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而且包括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 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合作共事不仅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的部分成员到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和有关会议讨论工作时可视需要邀请有关民主党派人士列席、政府有关部门可就专业性问题同民主党派对口协商等多种形式;互相监督也体现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民主党派可通过政协各种会议提出建议、向政协会议提出议案、政协委员视察或举报等形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同时召开会议(新闻媒体一般称为“两会”),已经成为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 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内容和

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 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民主党派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包括两方面的价值理念:一是在政治领域中表现为保证 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在社会领域中表现为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创造政治条件。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民主党派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民主党派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作用、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共产党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民主 党派参政的空间,增强民主党派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共产党的领 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 党制度的特色,也

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民主党派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窦爱芝编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宋春 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学院:化生学院专业:08化学姓名:林温琪

篇3:政党政治

关键词:政党政治,政治文化,南北议和,宋教仁,中央权威

一、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制度主义诠释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西方国家制度思想的引进,近代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期。面对清政府被推翻后的权力缺失,政党政治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追求。“当原有政治体系受到重创而无法恢复功能时,政党是重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在那些传统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不仅仅是辅助性组织,而目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对处于政治发展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在迫切需要一个或者以一个主要的思想政治力量来实现社会的整合时,填补这一政治权威真空的最佳组织政党也就自然应运而生。

以国会中保守党代表梁启超为首,强调突出政党启发民智,塑造公民的社会作用,认为“共和国政治之运用,全赖政党”进步党的宋教仁则指出:“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度者,则莫如政党政治”。

经过清末对西方多方面的学习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入,西方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民初在中国社会上成立了很多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党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政治发展水平与经济脱节,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发展,这表现为:“党派林立,党争不休,原则模糊,独立依附,惟利是趋,本性使然,党中见党,派复有派,分和无常,脱党跨党,进出自由,党德败坏,因人而党,主义无别,政见雷同”,其中并没有产生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我们对民初政党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分析,更能清楚地发现其从形成的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1、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从西方德国和亚洲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形成并发展自身现代化的国家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主导和推动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洋务派的自强运动由于是由地方汉族势力而非中央政府主导而缺乏中央集权统一领导而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由于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样缺乏中央权威领导而走向失败;“清末新政”虽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但是在地方主义盛行、军阀政治即将出现的晚清,中央权威早已丧失殆尽而无力主导新政的实施。可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清末新政的失败都昭示了强有力的中央权威的缺乏必然导致现代化的失败。

近代中国中央权威的缺失源于洋务运动中地方实力发展而导致的地方主义。新崛起的地方权力所带来的好处使人们看到了地方性组织的优势,这些独立地方性的发展总的来说削弱了一切可能对现代化有利的政治条件,现代化事业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指导。当然中央政策和决断的不断失误也使地方的离心力加大,而新型军队的改造也使地方实力增强,为以后的军阀政治埋下了祸根。地方主义削弱了近代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所必须的中央政府的权威。而提倡宪政的宋教仁被刺杀可以折射出当时的许多人和事,也对历史产生了恶劣影响。一个就是对中国宪政民主的沉重打击。无论从当时的政坛还是到今天的许多所谓主流历史学家,均普遍把这件事情无限升级,认为这意味着宪政民主在中国就像宋的个人命运一样死路一条。独裁专制集权的思潮重新占有市场,袁世凯甚至最终想回到帝制的老路上。第二是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线。这是一个应该被反复强调的恶性事件,用武力来解决政治分歧的做法开创了日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先河。第三是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一点法治观念在处置这件事情时被是被断然抛弃。所谓法院既在政府藩篱之下,此案果诉至该院,能否望其加罪,政府无所阻挠,此更为一大疑问。想当然地认为法院会被政府影响,便要求改变国家的司法体系,这种对法治的公然践踏的行径,与宋的法治思想真是南辕北辙。这样导致的结果,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国民党内部要求在宪政框架下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呼声,尽管强大,却并不被领袖接受,最后在有罪推断的前提下,依据宪法当选的民国总统袁世凯,被当作了必须采用军事手段消灭的敌人;而在自身军事实力不够的前提下,国民党不惜鼓动和联合地方军阀……

政党之间的竞争使得派系斗争更加激烈,地方主义更加盛行,本来就缺失的中央权威得不到重建。在中国急需中央权威来主导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时候,民初中国资产阶级在政党政治运作上却舍本逐末,放弃外争民族独立,内谋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与社会进步这一时代主题,而把主要政治目标和精力放在争夺国会和内阁席位上,从而在政党政治的运作中犯下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事实上,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无力肩负起建立统一的中央权威来主导和推动近代中国制度变迁的重任。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实力均十分脆弱,由于它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不可能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一分高低,因此,一遇到官僚买办的武力胁迫,它就会转向或妥协,委曲求全,等到气候有利,它又会出来为自身的发展而抗争。政治上的反复无常就会使其日趋丧失影响而走向衰败。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初的政党在政治上已经彻底地蜕变成了民初北洋军阀政治的附庸与装饰品。这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环境下,政党与军阀、议会与专制,这两种本来互相排斥的东西,相互妥协,相互渗透,就这样奇妙地统一起来。很显然,政党政治的主要倡导者资产阶级的这种附庸地位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掌握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来推动政治文化变迁了。

就近代中国的国情而言,实现政治文化变迁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来统一主导和推动。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会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主导和推动力量,而在民初的政党政治中,他们盲目追求西方政党政治而忽视掌握中央权威的做法,更是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必然性。

2、缺乏政党形成的社会力量基础

西方的政党政治和国会,议会的发展形成它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日益强大的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日益强大,作为社会力量主导和推动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发生变迁。德、日是典型的国家中心主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是现代化政党政治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民初政党政治更多的是受英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当时大多看到的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民主制度,而忽略了对制度变迁的方式的学习。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忽视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而一味的强调模仿英美自由主义模式来实现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综观民初以国会为基础,政党政治活动的全部过程,初则“集会结社,犹为疯狂”,但是不到两年,“政党之名,报章论坛,绝鲜有人称述”。这时候的著名人物有宋教仁,早年以《间岛问题》、《承化寺说》等文扬名天下,早在武昌起义时,他与黄兴同赴武汉,起草了《鄂州约法》。这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了,对日后的《临时约法》影响深远。此外,翻译的《英国制度要览》、《日本宪法》等著作,亦让革命党内许多人对宪政这个新生事物有个感性的认识,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宋教仁很有贡献的。袁世凯出山担任清王朝内阁总理后,指挥北洋系军队,很有战斗力。同盟会军事领袖黄兴到湖北指挥革命军作战,屡遭败绩。怎么来完成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大业呢?于是,革命党人就想到策反袁世凯。他们愿意推选袁世凯为共和国总统。参加了革命的原立宪派人士如张謇等人,就认为袁世凯很能干,训练北洋新军很有成绩,经济建设也很有成绩,政治上支持立宪运动,将来要把国家治理好,“非袁莫属”。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总统制,而孙中山一接手总统职务,就一筹莫展。与袁世凯妥协可以完成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任务。于是,在南北和谈中达成协议,袁世凯逼清帝和平退位,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国家统一,完成了反满的革命任务。人人都希望国家尽快稳定,以便进行建设。

事实上辛亥革命后的南北和谈正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民初中国的资产阶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很软弱的。软弱的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民初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之主导力量的现实,也决定了它无法在社会上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不可能在政治上造成一个强固的核心势力。既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无强固的政治核心,就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不能形成阶级意识非常明确的、坚固的、强大的政党,当时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同湖北军政府新军的作战中,军费开支来自于西方列强银行的贷款,而新军的军费则来自乡绅,官绅的捐款。

以软弱的资产阶级为靠山的革命军,在由缺乏“社会力量主导”的经济和阶级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地走西方英美自由主义的议会民主道路,妄图在不掌握中央权威的前提下依靠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来推动新的政治结构的建立,显然是没有找到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3、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妥协后的政党政治发展

辛亥革命中南方的革命派和北方的拥袁派南北议和妥协后却互不信任,谣言四起。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袁世凯告诉政界人士说,现在的政治体制,总统不负责任,难道国家灭亡了,当总统的也可以不负责任吗?事实上,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临时约法》,袁世凯没有参与讨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遵守?他从来不认为他的权力来自于南方革命党人的选举,他一直是作为军事领袖而获得政治地位的。现在,摆在宋教仁面前关键的问题是,国民党如何处理与袁世凯的关系?袁世凯并没有参与议会选举,他也没有党派,并不在乎谁在国会占据多数席位,但很在乎总统选举。将来正式国会成立后,选举谁当总统,就成了宋教仁的一个大难题。事实证明,要袁世凯当一个无为的总统,实在不靠谱,将来的责任内阁制也很难落实。在规划建立革命政府的过程中,章太炎就告诫同盟会,“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只有天下为公,才能达到推翻清王朝的目的。如果你们组织一党的政府,人心就会解体。你们并没有战斗的能力,就不要以一党之私来妨碍革命的大局。当孙中山放弃了自己革命的战斗计划,章太炎、宋教仁的规划才得到落实。而袁世凯方面,蔡锷建议他“明颁禁令,申明条例,以振纲维,而杜流弊”,提出的“军人不党主义”,为政治层面的政党政治提供条件。南京临时参议院于1912年3月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宋教仁所主张的责任内阁制。用内阁权力来架空袁世凯的总统权力,谋求同盟会未来的执政。在此前后,中国政坛上涌现了组织政党的热潮,当时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是属于拥护袁世凯的政治派系。

宋教仁看到中国社会上政治派系很多,将来难免出现政治风潮,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要让总统作为国家的象征,维持政局的稳定,让内阁承担实际的行政责任,一旦发生政治风潮,由总理承担责任,撤换总理一职,元首不负责任,国家政治局面仍然是稳定的。理论运用起来,就成了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宪政规划,这就是宋教仁的政治思想中对于内阁制的倡议与实践。

4、传统政治文化的路径依赖

在民初的政党政治中,除了政治、经济结构的缺失以及观念与时机相脱节的原因之外,意识形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传统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早已成为社会的“共享信仰”。尽管辛亥革命开始使“民主”和“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要一下子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它与社会变革并不完全同步。

由于人们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忠君爱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才会出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丑闻。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和中国广大农村人民意识形态的缺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也很难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当政党政治失败时“吾多数国民视之,犹风马牛不相及”,当袁世凯迫害政党,解散国会,毁约法,立帝制的时候,人民群众多不管不问,政党多孤立无援,徒呼奈何,这样的政党政治怎能与共和国相适应。

政党政治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背景,这包括人们对政党组织、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价值判断、认同心理和评价取向等因素。人们的共和观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顽强;人治观念也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缺乏规范认同等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近代中国是贫乏的,资产阶级还没有在社会建立一种广泛的认同,只有经过了后来“新文化运动”,才不断的将新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二、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启示

民初政党政治在袁世凯操纵国会当选为大总统后彻底宣告失败,此后直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前,中国一直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政党政治在中国的失败,证明单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引进如果不能同中国的政治文化想吻合,就注定只有失败这条路。

近代中国是思想大动荡的时代,各种思潮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不断涌现出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等纷纷涌现,可谓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后思想和政治层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历史把近代民主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任交给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斗争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党中心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通过党对国家的领导能够发挥中央权威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进行理论和思想创新,指导和推动政党政治文化的发展,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证明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尚红娟.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J].兰州学刊,2007(1)

[2]陈旭麓.宋教仁集·上册[M].中华书局,1987:306.

[3]茅海建.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J].近代史研究,2002.

篇4:政团政治,澳门的政党之路

新時局催育政治人才

在澳門回歸的時候,GDP規模僅470多億澳門元,人均GDP為1.38萬美元,而總體就業人口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則約為4900元;2011年,澳門的GDP已猛增至2,921億澳門元,人均GDP約6.63萬美元,而總體就業人口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則約為1萬元,經濟援助標準也達至每月3200元。回歸十二年以來,澳門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市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系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物價水平也在大幅上升,房價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均、社會流動渠道相對固化等方面問題逐步顯現。民間對於社會議題更加關注,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表達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例如,自2007年開始,澳門連續多年爆發社會遊行,表達反對外勞、落實萬九公屋、反對官商勾結等訴求,其中2010年開始更有青年人和青年教師上街表達訴求;在最近的政制發展諮詢過程中,多個傳統社團亦紛紛試行“街站”宣傳,為澳門社會發展帶來一種新的潮流。

新時局帶來新潮流,社會建設成為了更加緊迫的任務,引發了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對社會建設人才和政治人才的高度重視。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今年兩會期間在會見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時就要求,“要重視年輕人才的培訓,包括政治、經濟及專業等,希望培育更多人才,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行政長官崔世安也表示,“培養政治人才亦是特區政府需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如何鼓勵培訓政治人才,這要廣大青年了解澳門的情況,了解國情,有意願接受培訓。除在不同的領域服務外,更要參與政治活動,將來能夠參政議政。政府會從整體培訓角度考慮和加強工作。”這都表明政治人才的培育已經成為國家和特區政府具體工作層面的重大任務。

社團功能紊亂阻礙人才發展

長久以來,澳門社團文化濃厚,有“社團社會”之稱。在回歸前的1998年,僅40萬人口的澳門共有各類民間社團1500多個,截止至現在,澳門社團已經多達5000多個,佔據越來越大的社會成份。社團在團結基層民眾、提供社會服務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否定的。在澳葡政府統治時期,民間社團擔負着代表社會各個階層、族群利益與澳葡政府溝通和組織慈善活動的角色;回歸後,社團亦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施政,反映廣大市民的訴求,承擔救災扶貧、排難解困、慰病問苦、敬老慈幼、教育、環保、衛生、公益事業等各個方面事務,在社會服務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澳門沒有政黨,社團除了肩負各方面的社會事務外,逐步成為了各方力量角逐政治權力的重要平台。社團在開展社會服務的同時,幾乎每年都需要鋪排選舉工作。一套架構、同班人馬需要同時開展社會服務和備選工作使得社團社會服務專業化和政治人才培育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功能性紊亂的情況。學者姬朝遠在《“一國兩制”下澳門社團演進之憲政解析》一文中就曾指出,“社團密度的增加導致社會利益碎片化加劇,利益整合功能日漸消解,最終導致‘幫派’林立,不僅不能整合社會利益,發現公共意志,而且導致新社會矛盾和對立;部分社團擬政黨化功能的發展,導致社團本身的公益性質大打折扣,甚至違背社團既定宗旨,造成‘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極易導致社團社會誠信度的降低;許多社團的運作機制和成員的法治素質尚存在較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對澳門社會的法治進程沒有彰顯出應有的作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在《澳門政治人才研究》中亦提出,“澳門政治人才基礎薄弱、青黃不接、質素參差,政治人才成長、培養處於順其自然的自發無序狀態。部分參政社團現代化緩慢及缺乏革新的文化等,弱化了社團的育才功能。”社團功能過於多樣化未能適應服務專業化和政治精英化的趨勢,已經成為許多學者和社團的共同擔憂。

可以說,隨著直接選舉民主和服務專業化的不斷發展,澳門社團作為公務員體系之外最為重要的政治人才培育平台,徹底擺脫“兩頭不到岸”的混亂情況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如何將政治發展和社會服務的功能進行分化,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澳門實際的人才培育之路,培養一批政治精英和服務人才,是擺在各級政府和政治學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政黨政治是民主治理

的必然選擇

政治學者常說“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和既有模式來看,民主政治體制的有序運作往往透過政黨得以維持,特別是政黨對於政治精英的培育機制以及對一國政治、經濟與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有效地保障了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

正如謝茲可奈德所言,“政黨的興起,是現代政府主要的特色。政黨在政府中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體制下,若無政黨的存在,民主政治便成為不可思議之事。”目前,除少數實行君主立憲制的酋長國等禁止政黨存在外,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存在著6200多個不同類型的政黨。政黨成為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普遍性選擇。由此可見,澳門民主政治和現代政府的發展亦必然離不開政黨政治的發展,。

在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前後,澳門社會曾經出現關於政黨政治和社團政治的討論。政治學者婁勝華曾就社團政治和政黨政治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根據澳門社團政治的基礎和經驗,社團政治比政黨政治好。因為政黨政治是競爭型,為爭取政治利益與執政黨或其他政黨對立,社團則不會因為爭取執政與其他單位對立,還會保持合作關係,較有利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也較為切合澳門的實際情況。”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法律顧問趙向陽亦曾表示,“實行社團政治是澳門政治環境的特色,澳門社團政治的發展空間很廣,較政黨政治適合澳門社會發展。”不過,在近期政制發展的談論之中,社會對於以社團為單位的間接選舉有諸多詬病,其中最為關注的就是間接選舉缺乏競爭性不利於政治人才培育和發展。由此可見,在澳門逐步孕育政黨政治開展有組織的競爭將有利於社會利益的逐步整合,滿足社會提高選舉競爭性和加強立法會監督能力的期望。

政團政治,

未來澳門的政治新舞台

民主政治、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和共同追求,而政黨政治是實現現代治理、保障公平正義的普遍模式,所以澳門的民主發展和現代治理也必將迎來政黨政治的發展潮流。從這次政制發展的實踐來看,澳門社會高度認同民主需要發展,熱切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積極探索有利於政治人才培育、社會有效治理和穩定發展的模式。這些關於公平正義、民主發展和現代治理的探討都與政黨政治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倘若能夠抓住這次政制發展全民大討論的時機,更進一步地探討澳門政黨政治必要性和具體實現途徑及形式將為澳門社會的長遠發展鋪墊更多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共識。

溫家寶總理在《未來中國的走向》一文中曾指出,“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充分實現民主政治、公平正義的國家。在人類歷史上,在反對封建專制鬥爭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祇是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實現的途徑和形式有所不同。”澳門政黨政治的發展也必須要從澳門的實際出發,在澳門“社團社會”的土壤之中去尋找。

對比鄰埠香港的“政黨政治”,兩地的憲制模式、政治團體登記法幾乎相同,都不存在特定的政黨登記法案。香港現有的政黨祇根據《公司條例》或《社團條例》登記,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公司”或“社團”。也就是說,香港目前行之有效的“政黨政治”實質是擬政黨化的“政團政治”,而其表現出來的除了政黨生態之外,還有擬政黨化的政治人才培養機制。就這方面而言,《澳門政治人才研究報告》曾經建議尋找“其他路徑”和“政團政治”的發展之路,如今看來仍然具有重大的啓發意義。

目前澳門對於“政治組織”也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立法會第2/99/M號法律《結社權規範》規定,“政治社團主要為協助行使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以及參加政治活動的具長期性質的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參加選舉,提出施政及管理上的建議、意見及大綱,參加管理機關的活動及市政機構的活動,批評公共行政的活動,促進公民、政治教育及認識;並且設立了政治社團的登記最低限度須由二百名常居澳門而完全享有政治權利及公民權利、年齡超過十八歲的居民簽署的聲明作出,任何人不得同時參加多於一個政治社團,亦不得因加入或放棄加入某些政治社團而被剝奪任何權利。”上述相關條文幾乎滿足了政黨的各類要素,為澳門政治組織的發展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無疑是一種類似於政黨法案的“政團政治”條款。

澳門“政團政治”的發展未受到法律的禁止卻始終祇局限於立法會選舉期間的運作,似乎透露出這種情況背後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為了適應澳門民主的發展趨勢和多數市民對於公平正義的急迫追求,創造平台培育新一代政治人才,保障“一國兩制”事業薪火相傳,特區政府應當創造條件鼓勵政治團體進行“擬政黨化”的恆常運作,以至於在條件相對成熟的時候考慮設立專門的政黨法案進行進一步地規範,走出一條符合澳門實際的政治人才培育和現代社會治理的道理。

總之,政治人才是澳門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重要資源,是保證現代社會治理和特區事業薪火相傳的重要基礎。面對目前政治人才培育中遇到的問題,我們除了完善制度本身的不足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尋找整個社會組織結構中的問題,打破目前以公益社團為單位的政治發展模式,創造條件孕育一批擬政黨運作的政治團體,透過“政團政治”的發展真正培育出適應時代所需的政治“第二梯隊”。

篇5:试述美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

美国是美国的党派之争是从建国以来就开始有的,但是政党几乎是在政治家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的。美国的政党政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美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治力量的升降起伏;另一方面是政治结构的自身演变。

18世纪末期,联邦党和反联邦党展开唇枪舌战。联邦党以汉密尔顿为首,主张对宪法从宽解释,加强联邦权利,建立国家银行,实行提高关税,加强与英国的联系。反联邦党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于1794年改称为民主共和党,它主张从严解释宪法,保留各州的主要全力,反对建立中央银行及实力高关税发展与法国的外交。这两党的政治斗争推动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1801 年,杰斐逊依靠该党的力量战胜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启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先河。从18世纪90年代初到1824年是美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美国两党政治兴起的历史时期,对以后美国两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

美国两党政治的格局奠定于1824年到1856年民主党与辉格党两大政党对峙的历史时期。民主党和辉格党都是由民主共和党内的不同派系发展而来的。民主党是在1828年总统竞选时创立的,它是以民主共和党内固守民主共和党原来维护州权、从严解释宪法的原则的“老共和党人”为核心组成的,1840年后至内战前,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政党。辉格党的前身是以1824年当选的总统亚当斯为领袖的国民共和党,19世纪30年代辉格党为反对总统杰克逊建立。从1824到内战时期是美国两党制度的形成时期,主要表现为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内战为美国的两党制度扫清了南方奴隶制度的障碍,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内战结束后,美国的两党政治开始进入民主党与共和党长期垄断国家政权的历史时期。

从1832年至1992年,比较重要的第三党运动(包括独立派)屡屡兴起,但都以失败告终。这种第三党并不否定两党制,只是在具体政策上对两大政党不满。他们想要取代两大政党的其中之一,所以它算是资产阶级的“候补”党。但为什么第三党从来没有成功过呢?从立法上来看小党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实行“胜者得全票”,即每州的全部选票归获多数票党所有。二是有些州对新成立的政党候选人有特殊要求,比如在上次大选中得到一定数量的选票。这些规定都给新的党派带来的障碍。但是第三党的存在对美国两党政治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党运动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调节了资产阶级与其他劳动群众的矛盾。

篇6:政党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专题协商会。34位政协委员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意见建议。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情况并与委员互动交流。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共同执政的亲密友党关系 B.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中共中央的决定必须征得民主党派同意才能通过 D.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鼓励党外人士讲真话、进诤言,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贯彻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这说明

①各民主党派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②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 ③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④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辽宁省委出台《关于加强城乡杜区协商的家庭经济危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辽宁各地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协商民主正不断夯实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石。这意味着

①我国城乡居民当家作主有了更有效的制度保证 ②我国城乡居民自治权利和政治参与将不断扩大 ③协商民主正不断夯实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石 ④我国正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文件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两 1 会上,代表和委员拿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是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制定的。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了表决权 ④人民政协的委员们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坐上了政协委员这个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就得对宪法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并建议委员们对宪法宣誓。这说明

A.国家机构对工作人员提出严格要求 B.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 C.政协委员履职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 D.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L市政协就市政府起草的《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开展协商,提出数百条建议,在最终提交给市人大审议的草案中,有83处修改源于政协委员的智慧。这体现了()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②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

③人民政协在立法领域有效开展政治协商

④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6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通过专题会议、专家研讨、论坛等多种形式,围绕发挥优势、提升实效等方面面,研究参与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这说明各民主党派

①拥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②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 ③切实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④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我国从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方面拓宽协商民主渠道。我国政权机关的协商渠道主要包括

A.人大协商、政协协商 B.人大协商、政府协商 C.政党协商、政府协商 D.政党协商、政协协商

9.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建言献策。这说明人民政协

①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 ③服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④履行组织扶贫工作的国家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6年6月,全国政协“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专题调研组在沪调研,了解上海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情况。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调查研究工作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 B.全国政协积极履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职能 C.全国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唯一渠道 D.民主党派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

11.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治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助党委和政府搞好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和各界别人士的协商。全国政协重视协商民主是因为协商民主

①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的前提 ③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决策水平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分属34个界别。这说明()

①人民政协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政党 ②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和机构 ③政协人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整体结构比较合理 ④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13. “十三五”规划强调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这表明民生目标将不再是单纯的收入增长指标,而是更具综合意义的生活质量指标全民普遍提高,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意味着国家将围绕提高民生质量与普遍受惠下功夫。“共享”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教育、医疗、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共享,就是给人民更好的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阅读材料,运用我国制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增进人民福祉。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以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然而,脱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民主党派应紧紧围绕中共中央扶贫工作大局,发挥自身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在产业扶贫、教育帮扶等方面下功夫。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什么既要发挥各级党委的作用,还要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课时训练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B 【解析】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就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进行参政议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体现,B符合题意。A的“共同执政”、C的“必须征得民主党派同意才能通过”、D的“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均表述错误。

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2.【答案】D 【解析】中共支持民主党派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民主党派对党政机关进行民主监督,这体现了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③④符合题意;中共对民主党派只进行政治领导,而不是全面领导,①观点错误。②观点绝对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3. 【答案】B 【解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求辽宁各地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当家作主有了更有效的制度保证,协商民主正不断夯实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石体现了协商民主正不断夯实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石,①③正确符合题意。居民的自治权利是法定的,该《意见》并不能扩大居民的自治权利,②观点错误。④材料没有强调,与题意无关。

考点:协商民主;我国的国家性质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4. 【答案】A 【解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②正确符合题意。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不一定是人大代表,即不一定都拥有表决权,③观点绝对化。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④观点错误。

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5.【答案】C 【解析】“对宪法负责,并建议对宪法宣誓”,说明政协委员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履行职责,C符合题意。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多党合作机构,是统一战线组织,A不符合题意。政协委员无权制定宪法和法律,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B观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观点错误。

考点: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易 6. 【答案】A 【解析】市人大审议《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①符合题意。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L市政协就市政府起草的《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开展协商,提出数百条建议”,是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职能,③符合题意。协政协委员不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②④观点错误。

考点:政协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7. 【答案】D 【解析】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属于人民代表大会,①观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②与题意无关,③④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民主党派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8. 【答案】B 【解析】政权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国家机关的通称。按其在国家机构中的职能,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在我国人大、政府都属于政权机关,B正确;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党属于党派团体,均不属于政权机关,ACD均不符合题设要求。

考点:政权机关协商民主的渠道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9.【答案】A 【解析】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建言献策说明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①②正确。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③观点错误。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排除④。

考点:人民政协的性质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10. 【答案】A 【解析】全国政协“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专题调研组在沪调研,了解上海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情况,表明调查研究工作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A正确符合题意。全国政协不是政府,不能履行政府职能,B观点错误。全国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C观点错误。民主党派在材料中涉及,全国政协不是民主党派,排除D。

考点:协商民主的基础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11.【答案】D 【解析】遵守选法和法律是协商民主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的前提,①②观点错误。③④正确阐释了重视协商民主的原因,符合题意。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12.【答案】D 【解析】③④是对人民政协的正确阐释,符合题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和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人民政协不是政党,也不仅仅是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和机构,①②观点错误。③④表述准确且符合题意。

考点:人民政协的性质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答案】13.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增进人民福祉中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②落实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实现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上的独特作用。③人民政协要积极履行自身职能,为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增进人民福祉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答案】14.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 党。因此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什么既要发挥各级党委的作用,还要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的知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我国的政党制度;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党派的作用、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1好儿媳事迹材料下一篇:我心中的那片绿地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