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2024-05-13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共6篇)

篇1: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纷纷仿效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自发的改进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1.成功的网络银行需要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少的服务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客户导向”一切营销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户满意”这些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营销战略中已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数依然是“银行导向”的理念认为“雄厚的财力+最新技术=优秀的网络银行”产品技术的开发也过多注重于银行同业竞争以及树立银行科技化形象的层面真正落实到“客户导向”方面经营理念的非常少再从管理体制来看网络银行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通常采用信息产业中常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网络银行却继承了其母体——传统商业银行——等级严格、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无形之中加长了从市场信息反馈到经营决策调整的信息流传递路径钝化了网络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一个庞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将个人金融业务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品牌意识较差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商业银行雷同化的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2)各商业银行只注重单方面的产品研发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服务严重滞后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竞争性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营销的组织体系也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方面造成了客户对私人金融业务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和发展机遇(3)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种不健全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仅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趋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使网上银行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业务上真正能够体现网上银行业务优势的高附加值业务却发展不足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独立的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非常不利

3.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低效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通病也是妨碍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大多仍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体制一般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多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每一级机构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沟通和管理者能力、员工素质的多重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而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跟踪客户需求方向的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虽然每一个职能群体只从事整个业务

流程的一部分但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贷业务按品种分工、本外币业务按部门分工等方式相互独立使得客户的需求只有在许多部门的共同协力下才能满足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也使得客户的满意度大为降低在金融产品单

一、业务强调规模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流程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的增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危害将越来越大。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虽然无法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的面临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在竞争中谋发展却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1.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应转变经营理念打破行际壁垒谋求共同发展网络时代银行业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客户资源具有了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这使得国内各银行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相互竞争进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尽快取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以减少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风险跳出“追赶陷阱”另一方面在网际互联网的建设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起能够共通共享的强大技术平台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

2.中资银行应开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机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金融业务面对的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单个客户及其差异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时银行应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可将所有客户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两大类对于重点客户可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对于一般客户则应进一步发展代理收付等低费用、低风险的实用性金融业务同时银行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全程维护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牌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组合策略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实现存款、贷款、支付、汇兑、结算、投资、保险、理财等“全程式”服务

3.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进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支持个人业务的开展相当困难且成本较大当前网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上银行业务与私人金融业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客户为导向”将每一个客户从大众消费整体中分离出来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综合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也有助于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除银行开展私人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4.改革银行管理体制整合内部流程重塑国内商业银行形象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进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改革管理体制进行“银行再造”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应建立以客户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扁平式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环节重新划分业务部门的职能将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业务流程着手打破常规思维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着眼于业务流程对客户贡献的大小删除不能创造附加值的流程同时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实现真正科学的集约化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对大量盈利能力不佳的经营网点要进行压缩留下的网点也要根据各自所处地区的不同特点改造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以极具品牌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社区居民

篇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摘 要] 经营转型是经济转型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银行工会组织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重要组织者,理应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加速推

[摘 要] 经营转型是经济转型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银行工会组织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重要组织者,理应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工会

经营转型是经济转型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系统、加速推进经营战略转型被提到事关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在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蜕变的路径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成为商业银行工会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中工会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商业银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其实质就是以一流商业银行为标杆,以先进理念引领经营管理思维变革,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然而由于传统固有思维的存在,银行基层工会工作存在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不相吻合的现象,甚至制约了银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工会履职能力弱化。在一些商业银行改革的过程中,工会办事机构精简,工会专职干部人数减少,工会干部兼职化,工会在很多方面履行着行政部门的一些职能,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联系相对淡化,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太抢眼,因此,对工会组织依存度有所削弱。工会工作行政化、工会活动业余化成为一种趋势,这对工会组织的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员工维权意识淡薄。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施行,由于维权知识普及不够,维权意识淡薄,工会在履行维权职能方面处于事情不多的状态,加之工会组织的维权手段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工会工作的有效性和职工群众的认同感。

3.企业凝聚力降低。商业银行改革的迅速推进,分配形式的多样化,职工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使部分职工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失衡,加之工作压力增大,心理负担加重,缺乏工作激情和活力,员工参与认同积极性降低,个人意识增强,与单位的亲和力下降,缺乏一种融洽的员工关系。

4.学习力、执行力不够。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内控建设存在着薄弱环节。个别单位存在制度执行不力、自律监管不严、监督检查不细、行为排查不深等问题,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员工的制度学习和新业务培训明显滞后,与银行业务发展不适应。

二、充分认识商业银行工会组织在经营转型中的作用

面对当今金融企业和中外同业激烈竞争的态势,商业银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银行工会组织作为党委联系群众桥梁与纽带,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组织者,理应发挥其应有作用,助推经营战略转型。

1.围绕转型战略,发挥建设作用。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是商业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无论商业银行发展远期规划,还是近期市场定位、经营目标实现,需要全行上下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着力改变传统、单

一、粗放的业务发展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升竞争实力,实现经营效益的根本好转。为此,在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把一切工作重心转移到经营转型上来。围绕加快经营转型工作重点,工会组织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岗位技术比武等“建家、爱家、兴行”系列活动,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起来,把蕴藏在员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员工动员组织起来,在经营转型中建功立业。

2.协调化解矛盾,发挥参与作用。在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不断出现。经营体制的转轨、劳动关系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等举措,给员工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部分员工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滋长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不透明,缺乏群众基础。这就要求在制订关系职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时,工会要深度参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上下沟通,使工会的参政议政作用明显地体现出来。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行行务公开,畅通协调机制,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各项指标下达的合理性、各类办法的可行性进行审议表决通过,积极参与利益关系的协调,妥善处理好经营转型中各层面的关系,加强参与力度,构建和谐环境。

3.开展依法维权,发挥维护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加快商业银行发展的本质要求。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需要工会发挥维权作用,代表全体员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医疗保险福利等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会要既敢于维权,又善于维权,不断完善维权机制,提高维权工作的实效,从而提高工会在制订政策中的源头参与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机制建设,畅通转型渠道。

4.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教育作用。工会担负着教育引导员工的社会责任,其目的就是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广大员工,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用科学文化塑造职工,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凝聚全行力量,推进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当前,要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力和执行力教育、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教育引导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无形的企业文化转化为有形的资源和财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快经营转型步伐。

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建议思考

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举全行之力,全方位的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会应当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凝聚士气的作用,提高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全员参与意识,扎实细致地推进,以实现银行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篇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一、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自中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国家权威部门频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所降低,并在9月中旬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连续三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央行又于2008年11月和12月两次宣布下调双率。加上此前数次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百日内我国已连续五次下调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频率和力度创我国央行货币调控历史之最。

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在暂停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之后,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于2008年11月起放慢央行票据发行频率,一年期、三月期央行票据由每周发行改为隔周发行,于2008年12月初起暂停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是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促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为灵活有效应地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截止到2009年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了15.71个百分点。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做相应调整,这是央行2008年以来第五次降息。连续的降息使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压缩了信贷业务的赢利空间,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

三是急速扩张的信贷规模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中国银行业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明显上升,对资产质量的中期展望令人担忧,一些中资银行的个体评级面临下调压力。虽然一方面短期内强劲的贷款增长将带来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处理具有抵押品或担保的贷款分类时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良贷款的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数据中体现出来,尽管中资银行的主要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但关注类贷款至不良贷款的迁徙率仍然显著上升。

三、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战略调整

1、如何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的机遇

(1)准确把握人民银行相关政策信息,结合自身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测,商业银行应敏锐的把握住政策的风向标,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做好增加贷款规模的准备。同时需要及时对信贷结构进行优化、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机制、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比例,积极应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可能造成的信贷风险和损失。

(2)合理分配和选择贷款行业,增加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的转变进行积极及时的信贷结构调整,适度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不仅可分享国家财政投资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的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资金来源,缓解其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3)“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均是拉动银行信贷的重要力量。在政府投资高峰渐去、私人投资尚未明显启动、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交易持续性成疑、进出口贸易仍未明显回升之时,充分利用当前宽松的信贷政策、拓展新的贷款对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央行数据显示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商业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已超过11.56万亿元,表明随着实体经济复苏的开始企业贷款需求逐步旺盛。其中创造六成以上GDP增长的中小企业仅占新增贷款的四成不到,进一步表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十分巨大。为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分散大企业贷款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制定具体贷款数额和贷款对象时应适度偏向于融资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向中小企业转移的机遇,抢先打开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信贷业务的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4)研究开发更为合理的信贷产品、简化贷款繁杂手续、提升客户经理服务质量。引入创新的信贷理念,针对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类别的信贷服务,为客户长期贷款提供便利。例如目前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不够快捷,与银行信贷产品匮乏和产品操作性、便利性缺陷有很大关系。这些缺陷将严重阻碍银行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对接,因此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显得非常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从“担保”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内部资产“担保”和外部风险缓释“担保”两种创新模式,扩大银行所接受的企业“担保”资产种类,即原来不接受的抵(质)押物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变得能够接受,如专利权质押融资。对于原来能够接受的抵(质)押物,通过流程标准化、优化设计实现更快、融资比例更高的融资,如房地产抵押业务等。此外,该行还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创造性的与担保公司开展消除观念和技术性差异的合作及降低成本的分工协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

2、如何应对贷款规模剧增所带来的信贷风险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客户优选体系,从源头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强调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性,并注重分析技巧的提升,重视财务报表时间上的连贯一致性,确保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针对某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报信息要进行各方面的审查和核实,防止骗贷行为的发生。

通过评价企业领导人素质、公司治理、经营组织架构、财务管理、资金实力、技术先进性(服务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经营秩序与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等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清晰的判断,以企业基本面评价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补充。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方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贷款的质量。

(2)细化商业银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客户全面进行内部评级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短的只有两三年,开展贷款评级的商业银行就更少了。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而在中国,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的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缺乏信用评级更新应用渠道的开发,而且很多信贷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因此,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实际开展状况,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评级系统,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在当前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举措。

(3)健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控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当前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来看,部分商业银行还未真正落实“内控独立,审核自由”的内控基本体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部门的内部风险监管,防止各类信贷违规事件的发生。

(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高风险现状存在着许多顾虑。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广而分散、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造成自身“造血”不足,形成资金匮乏;最后,某些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信用观念、不良资产过高、抵押担保难落实等情况也严重影响其融资能力。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性成为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的关键问题。

目前市场上中小企业针对性产品的主要缺陷包括:流程复杂、手续繁琐、针对性产品少、产品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差等因素。从技术上来说,设计产品最难的是要做到市场接受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平衡,市场接受与否很快就会知道,但产品的风险有多大需要客户数量、时间和经济周期的检验才能了解,只有通过连续性和动态的数据管理才能够设计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现状是历史数据较少、历史验证情况说服率较低,有些时候产品要靠经验来设计,这都成为中小企业贷款产品设计的难点。因此,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薄弱、贷款风险大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可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参与、动员龙头企业参股、以商业性信用担保为主、完全市场化运作、信用担保与资产重组并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积极试办“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在产品设计上突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银行内部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连续性动态数据管理体系,为积累的历史数据新建中小企业信贷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商业银行在审贷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该数据库的信用数据,从源头上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商业银行在我国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肩负着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以及为促进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信贷资金的重任。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作出积极及时的业务调整,在保证原有的营业状况的情况下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完成各项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

摘要:本文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内容引出此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本轮宏观调控, 在信贷业务的投放、结构调整、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保证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张江山: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2]刘劲:宏观调控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8 (4) .

[3]张月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民营工业企业融资情况透视[J].新疆金融, 2009 (1) .

篇4: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跨国银行;银行扩张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2-0017-05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开始海外投资的时候。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民财富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均GDP从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4美元;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加到2006年的35万亿人民币,人均存款近3万元人民币。按照邓宁的发展水平理论,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注:根据邓宁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本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引入外资的规模。人均GDP达到2000-4750美元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作者注。),即本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并将最终超过引入外资额的阶段。

经济的大发展,外贸总额的逐年增加,以及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3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只重视向发达“大国”进军,各商业银行都希望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大陆等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但是,除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这些发达国家设有相当部份的分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在发达国家设立分行的努力成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成熟、监管不完善、不良资产高等原因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偏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即使能够在纽约或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可持续,或能否给该银行带来正收益?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应该从发达“大国”入手,还是从经贸往来密切“邻国”入手?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形势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GDP、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额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学者对商业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决定因素的研究结果,贸易额和FDI是决定商业银行进入的重要因素。

1.贸易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服务。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76万亿美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也快速增长。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征信、担保等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和收入来源。商业银行跟随贸易走,即所谓跨国银行的跟随战略,是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动力之一。按理说,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应该给我国银行带来大量的海外业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在国内,外资银行也占了我国外汇贷款的30%左右,贸易结算的30%左右。这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相关,我国的进出口近6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如图1)。这些企业在出口时,更多地会与其母国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

从我国对外贸易分地区统计中不难看出,与我国经贸往来最为密切的恰恰是有“邻国”概念的亚洲地区,占贸易总额的57%。而与欧美等“大国”地区的经贸往来,仅占总额的35%左右,且这些贸易额的一方大多已经是某国外银行的客户,开发成本较高。

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由于中资银行没有相应的银行机构,这些金融服务只能拱手让给别人。比如,中俄年贸易额2006年已达334亿美元,但在俄罗斯,只有中国银行在莫斯科有一家子银行。中印贸易2006年也超过260亿美元,已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但还没有一家银行进入印度市场。

此外,边境贸易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中国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贸易非常活跃。在我国东北有漫长的边境与俄罗斯相连,但在中俄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却是美元。若直接使用双方的货币,贸易就更为方便。这就需要有银行提供服务,包括贷款、结算、货币兑换,但没有一家中资银行提出要在对方边境地区设立分行以提供边贸服务。相反,倒是有不少俄罗斯银行不断地申请要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在云南、广西,边境贸易也很频繁,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也很强,但是中资银行几乎没有向外发展的意愿,国外的银行却是相当强烈地要求到中国来开设分行。

2.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的增长需要金融提供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已有大量投资。到2006年,我国非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投资累计达733亿美元,2006年新增161亿美元,2002年只增27亿美元,说明海外投资已开始加速。我国公司在海外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已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公司在海外的活动急需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海外金融支持。

在企业的海外发展中,大型企业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国内外银行的资金,而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靠自己打拼。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尽管能得到金融支持,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海外并购,由于国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被国外评论为政府支持的形式之一,因此,较难被海外政府和舆论所接受,影响到中资企业的商业利益与全球发展计划。因此,若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会极大地减少这方面的障碍。

三、目标市场比较

1.“大国”市场分析。首先看美国的情况,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对饱和,银行数目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减少,平均盈利水平持续降低。大量研究表明,在美国的外资银行盈利水平一直低于其母国的经营。在盈利效率上,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跨国银行在美国的盈利效率要低于美国本土银行。这一理论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不少人认为,跨国银行能够容易地从母国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因此跨国银行应比美国同行更具有成本优势。但De Young和Nolle(1996)的研究却认为,尽管有低成本资金,但投入的效率低而不是产出的效率低导致了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低利润率。

2001年,Demirgüc-Kunc和Harry Huizinga等人进行了一次世界性的研究,通过对来自80个国家的跨国银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他们发现,在发达国家,与东道国银行相比,跨国银行的盈利效率较高,但成本效率却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因此,国内银行的盈利效率与成本效率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进入的跨国银行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也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它们仍需承担与母国本身有关的一些经营成本与劣势。而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在跨国经营中则不同,他们在发展中国家扩张,跨国银行拥有较为明显的经营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良好的盈利效率。

欧洲市场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欧洲的进入障碍小于美国,但是,进入后的市场拓展空间也非常小。根据笔者的调查,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分支行,主要业务是一些与中国贸易有关的服务性业务,以及一些海外中资企业、华人与华侨的存贷款业务。业务规模都很小,盈利极为有限。

按银行跨国经营的“追随客户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应向贸易量大的地区和国家扩展,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市场难以进入之外,即使能进入,发达国家的高工资、高房租和低市场空间,也会使得我国银行难以盈利。国际金融中的不少理论更适合发达国家,而不太适合发展中国家,当发达国家“追随客户”时,是挟其优势顺势而下,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向海外发展时,若逆势而上,成功的概率极小。

2.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分析。中国被称为“中央大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邻国很多。这一点不同于美英日。与美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英国与日本都是岛国,没有哪个国家与其陆地相接。而中国不同,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14个之多(注: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按逆时针顺序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其中不乏大国,如现在被称之为“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和印度,也有的国家不那么大,但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如越南。再向南延伸,那是一片被称之为“新兴市场”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注:我国在海上与8个国家相邻,朝鲜以黄海为邻,韩国以黄海、东海为邻,日本以东海为邻,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以南海为邻。其中,朝鲜、越南既是我国的陆上邻国,又是我国的海上邻国,其余6个国家则与我国隔海相望。)。

紧密的经贸往来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2005年底,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超过40%的部分都是输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详见图3。因此,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性远大于发达国家。

对外投资的情况更是如此,截至2005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572亿美元,而投资于亚洲地区净额为406.3亿美元,占总额的七成以上。在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中,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反观欧美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尚不足30亿美元。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客户源,从这点上来说,选择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迅速站稳脚跟,获得优质客户源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与进出口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中国政府对周边国家表现出的责任感,使人民币国际声望大大提高,我国周边地区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清算手段,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邻国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与发达国家情形相比,我国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而与邻国市场情形比较,我国的优势更为明显。

四、实践回顾

银行跨国经营曾有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浪潮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三次浪潮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入手,逐步扩张的趋势。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随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最早在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设立第一批跨国银行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蜂拥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国设立跨国银行为止,各国殖民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这些殖民者设置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首要选择。以英国为例,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890—1938年间,英国跨国银行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非洲和中、南美洲,这几个地区所拥有的英国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占到了总量的80%以上,而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英国跨国银行的数量(除1913年外)还不到总量的7%。英国商业银行主要扩张对象是英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是英国主要的贸易投资地,英国银行的商业利益可以得到最好的保护。

美国在商业银行第二次海外扩张浪潮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美国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向来被美国视为“后院”,贸易与投资关系密切,而且在文化背景上比较容易沟通。这样的扩张,其实也具有向“邻国”扩张和“地缘政治”的功能。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海外扩张狂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扩张中,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分行数量渐趋平稳,但在发展中国家则急剧增加。分析跨国银行此次扩张的对象可以看出,有两类国家(地区)比较受到青睐:一类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诸国。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在金融领域却具有诸多共同之处。

通过以上的实践回顾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首先应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其海外扩张可看作是本国跨国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一种自然延伸,其行为动机也主要在于与母国大型公司保持良好关系,并通过内部化这种关系而盈利。获得了一定的海外经营经验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渗入东道国市场,获得高额的效率收益。事实上,很多知名的跨国银行也是从其邻国发展起来的。如花旗银行第一家海外分行——布宜诺斯艾利斯分行就是追随其客户美国钢铁(US Steel)公司而设立的,其第二家海外分行——智利分行也是为了方便其客户杜邦公司进口硝酸品而设立。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对外投资额日渐增加,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追随本国优质客户,分享其贸易、投资收益才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的正确选择。

五、结论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划分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对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受本身规模所限,一般没有机会进行跨国经营,但是地处边境地区的商业银行可能提供区域性跨国金融服务,比如在对方边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中型商业银行有可能拓展跨国业务,但是由于资本金及银行本身实力方面的原因,只有少部分中型银行有可能向海外扩展。在这些银行中,一些已在海外上市,但是大多还未有向海外发展的战略与动力。

大型商业银行大多数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已经具备了向跨国银行发展的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以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精力在于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无暇顾及银行的海外扩张。改革以后,商业银行逐渐从理顺内部关系和单纯风险管理中抽出身来,思考对外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已筹集了大量资本金,实力大为增强,而且通过国家的外汇注资和海外上市,商业银行手上也有大量的外汇资金可以使用,在海外发展的资金是充足的。结合市场分析及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实践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向邻国发展是可以顺势而下的方向,应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优先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All Banks Statistic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

[2] Geoffrey Jones,Banks as Multinational,Billing & Sons Ltd,Worcester.

[3] Why Do Banks Go Abroad? —Evidence from German Data,Claudia M. Buch,Kiel Working Paper No. 948.

[4] 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Growth of Services: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United Natl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p53-69.

[5]刘荻著.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6] 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Strategy Study o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LI Wei-jie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BC,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fter high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Chinese economic power has been rather strengthened.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to reinforce thei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to support their customers’ increased demand. Yet from many years before,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ook more attention on “big countries”,rather little attention on “neighbor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ur commercial banks faced. From the situation study and experience study,the writer make a conclusion that “neighbor counties”should be our first target on the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among our commercial banks.

篇5: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摘 要]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在各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探索国际化经营战略之路。本文以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建设银行 国际化战略

一、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是植根于中国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与盈利水平均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二位,ROA、ROE全球领先;ATM拥有量位居同业首位,中长期基建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同业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在国内名列前茅。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12,689.82亿美元(人民币86,746.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拨备覆盖率达到141.8%,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8.44亿美元(人民币262.76亿元)。

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的逐年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控股海外当地的一些金融企业,直接进入当地市场。这样既可以借助该收购金融企业在当地的机构网络和已有人力资源迅速的开展业务,同时也避免了在海外创办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市场开拓上的难题。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纳入总行的分行管理系统管理,便于与国内分行进行业务的直接连通。这部分分支机构主营业务多在国际结算、外汇清算等境内业务的延伸范围内。

(一)建设银行的主要境外附属公司

1、建行亚洲

建行亚洲是香港注册的持牌银行,主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个人及商业银行服务。2008 年,建行亚洲加强网点扩充及各种电子渠道建设的步伐,在港澳地区零售网点数量已增加到36 间,并开发14 项新的电子渠道服务以及“乐年理财”、“黄金买卖”、“人民币支票户口”等18 项新产品。

2、建银国际

作为建设银行设立于香港并面向全球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建银

国际通过与建设银行总部及境内机构联动,主营业务覆盖IPO、上市公司回购与增持、买壳上市、兼并收购、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取得成立以来的较好业绩。

3、中德住房储蓄银行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4 年2 月,由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股份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建设银行出资比例为75.1%。2008 年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原有住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增加开办吸收公众存款,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以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经济租赁房和限价房开发建设为主的开发类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代理销售基金,代理保险业务,由单一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转型为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二)建设银行境外分支机构

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设有分行,在伦敦、纽约和悉尼设有代表处。2008 年末,海外经营性机构资产总额为1,215.93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33 亿元,其中海外分行实现利润总额1.67 亿元。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不良贷款率较上年上升0.14 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较低的0.51%。

2009年6月5日,中国建设银行纽约分行在美国纽约隆重开业。纽约分行是建设银行在美洲设立的第一家分行,它的成功开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也标志着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从事接受大额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美元清算、资金交易等商业银行业务。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力度尚待加强,业务结构单一

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等地,2009年在纽约设立分行,是建设银行建立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可以看到伦敦和悉尼只设立了代表处,对业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从其他全球性金融机构成功的经验来看,通过在各大洲的经济金融中心建立全面的业务处理中心,以此协调全球金融服务的发展,分区域做实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是一个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策略。而从目前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实力来看,作为区域性的业务处理中心,协调境内外

业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

分支机构主要依靠于自身网点机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成果与收益较慢,不利用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易处于劣势。业务的开展过于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非传统业务收入比不到20%,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不够。因此,缺乏抵抗东道国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

(二)海外并购合作经营经验尚显不足

建设银行目前除有兼并香港同澳门金融机构的经验外,并无实质的境外合作(如银团贷款)和并购实践。在众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海外并购案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虽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海外并购控制海外金融机构,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差异和业务开展的惯性作用,使得这些海外并购多停留在资本结构控制的层面,在企业文化整合,业务融合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

(三)境外分支机构金融产品研究创新能力较低

由于境外分支机构大部分的收益均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利差,造成银行内部产品陈旧,变通极少。而对分支机构绩效考核的实质性缺位导致其在新兴的个人信用卡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上较其他跨国银行起步晚,发展慢,难以拥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境外分支机构承担了一大部分境内机构的接待培训任务,很多时候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配合境内银行开展业务上,造成了金融产品开发的主动性下降。

(四)海外机构绩效考核方式不到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对于海外机构的管理人员多采用总行选派的制度,其绩效考核方在总行相应的职务序列中,并没有与其管理的海外机构绩效高度挂钩,同时,三年一换,外派人员刚熟悉业务就被调走,又换新人,造成了管理层不熟悉海外业务,不能较好的指导境外机构和附属公司的业务,只能依赖于当地核心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境内机构的业务支持。

三、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建议

(一)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在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从建设银行2004年股改上市引进美国银行为其战略投资者以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开展了深度的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银行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海外发展战略,逐步扩大海外机构和设施,拓宽服务渠道,丰富金融产品,全面提升为客户提供国际化全面金融服务的能力。战略投资者为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利用好战略投资者这个海外资源是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设银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三年多来,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与美国银行在零售与公司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领域实施战略协助项目16 个,设立经验分享和培训项目42 个。其中,在成功推广零售网点转型的基础上,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改进试点获得成功并开始推广,个人业务网点服务与销售流程全面优化,专业化、差别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网上银行客户体验改进项目以代理保险业务为试点,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实施产品和服务发布前的客户可用性测试,提高了客户使用的有效性、效率与满意度;小额无抵押循环信用额度贷款产品研发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数据管控、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网络转型、灾备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促进了本行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议银行在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流程和产品的同时,积极促进试点推广、经验转化和人才培养。

(二)明确国际化战略的市场定位

跨国银行是以国际业务为主并采取跨国经营方式的银行。建设银行资本雄厚,现已经具备了国际性银行发展潜力和必要条件,可定位于海外的多元化市场。集团经营重心逐渐向海外转移,先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基础类产品和服务,初步创建建设银行的优势品牌,争取在5年的范围内达到境外业务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目标。根据建设银行全行海外发展战略要求,各海外机构努力优化资产及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大力拓展国际结算、外汇清算、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深化境内外业务联动,实现了境内外业务发展的双赢。

(三)加强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建设

为解决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现象,建设银行一方面可以以优厚待遇从外资银行或海外高等学府引进专业人员,同时也可以依托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子公司,建立起金融专业培训中心。凭借两地的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交易清算系统,以及语言文化上的中西合璧,既能有效缩短进修培训人员的适宜环境过程,又能很好地接触国际金融市场和业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四)增进海外并购企业文化和业务整合能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金融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跨国金融机构相抗衡,建设银行采取并购的方式是最快最有效的选择。这是因为海外并购相对投入较少,但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还可以继续利用被收购银行原有的健全的组织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关系网络和业务渠道等资源,利于避开东道国有关政策限制,迅速进入新市场开展工作。在现有的海外并购的经验基础上,应着力并购以后企业文化整合和与境内机构及其他境外分支机构的业务整合,并利用并购的金融机构进行集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提高海外并购的价值。

四、结语

建设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内国际化经营的先进力量,在面对国际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下,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强化现有的国际化经营业务水平和硬件设施,更应该通过内部自上而下的革新使自身的企业体制、运行机制、产品和服务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国外银行的先进水平靠拢。

通过现阶段实施立足集团现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既能有效提升建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收益能力,更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现实需求,完成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维护本国金融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张邯 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02)

李洪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及推进策略[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9)

篇6: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2006年我国将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同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同时随着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必将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变量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如何控制风险,在竞争中不断繁荣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集中性。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风险的隐蔽性。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各种金融风险仍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基层行处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转嫁,最后都集中到了总行,再推给国家财政。

3.风险的社会性。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如期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突出的金融风险。据2003年6月保守统计,全国不良贷款率平均高达22%,而东北地区高达30%,一些中等城市的不良贷款率更高。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高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性提现要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来,人民币存款居高不下,200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未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一个巨大威胁。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4.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无法发挥最终清偿能力职能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5.01%,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种种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使企业贷款清偿风险加大。

6.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尤其在现代,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犯罪活动一旦发生,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的一大劣势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除信息科技支持手段落后等原因外,主要还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2.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因此,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支持手段,就不可能有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强化外部监管,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将监管当局监管和市场约束列为新协议框架下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我国监管当局应以此为契机,根据新协议对监管当局四项监管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监管层次,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自发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作用,准确、健全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使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明确设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规则,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并且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的积极性。

上一篇:一流班组的标准是什么下一篇:没有大人的世界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