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会展介绍

2024-04-11

世博会会展介绍(通用8篇)

篇1:世博会会展介绍

会展旅游介绍

现在,人们经常说起会展旅游,但什么是会展旅游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主要从会议、展览和旅游三者的关系入手,讨论如何将会议、展览和旅游联系起来。

常见的三种认识误区

(一)在会展业中,重展览、轻会议

人们虽然经常提到会展业,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重展览,轻会议。从统计资料上来看,也是展览的数据多,会议的数据少,这说明目前国内对会议业的重视程度尚不及展览业,其突出表现就是专业的会议策划和服务公司未成气候,缺乏专业会议组织者(PCO)。

(二)把会展和旅游混为一谈

会展旅游只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称其为产业。

在会展发达国家,一般将会议业和旅游业归口在会议旅游局或观光局下进行统一管理,展览业则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

(三)会展业是旅游业的一部分

也有专家认为,“会展业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因为,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作用,还是各大旅游企业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都不能改变会展活动的信息交流或产品展示的性质,这一点与旅游活动有着根本区别。相反,这些现象只是说明了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我国在旅游业介入会展活动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其直接表现就是会展旅游发展的明显滞后。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

展览会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定期在固定场所举办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有组织的商人聚会根据展览内容的不同,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将展览会分为三类,即综合性展览会、专业展览会和消费展览会。一次展览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主办者、承办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其主要内容是实物展示,以及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商贸洽谈。

所谓旅游,是指人们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一次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主要依赖三个要素,即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其根本特点是旅游者的异地流动性(包括异地消费),这一点与会议、展览会极为相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尽管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会展业”的提法,但会议与展览会在主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二,会议、展览会与旅游活动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绝不是简单的等同或包容的关系;其三,会展活动和旅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这为两者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可以谈对接或互动,但绝不能划等号。

会展活动与旅游业如何实现对接

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活动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

(一)对接基础

会展业与旅游业能够互动发展,是具有内部条件的,首先,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与会议(展览会)、会间或会后的游览、购物、娱乐等活动能够有机组织起来。其次,举办会议或展览会,发展都市旅游,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鲜明的城市形象、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都市服务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拥有共同的基础条件。

(二)国内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对接现状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会展业和旅游业都存在着脱节现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外推”两个字来概括。所谓外推,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即指会议或展览会是将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推向饭店、景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滞后接待、被动受益;旅游部门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撑效果不明显。

国内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外推关系

国内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脱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市场促销上,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开展联合促销时存在很大障碍,更何况没有类似于法国专业展览会促进委员会(Promo Salons)的专业会展管理机构来牵头。

(2)在人员流向上,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相关服务,参展商、与会者和外地观众的主要活动仅限于参加或观看展览会(会议),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等活动,即使有也是小规模的、自发的。

(3)在配套服务上,许多会展组织者精力分散、服务效率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是,旅游部门提供给与会者、参展商及观众的服务主要是住宿和餐饮,交通安排、文化娱乐、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等服务项目明显不足。

(4)在综合效益上,会展活动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大,旅游业内部各行业从会展活动中的收益极不平衡,住宿、餐饮、交通获利多,游览、购物、娱乐少,现有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对接策略

会展业和旅游业实现互动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前者为后者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源,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后者为前者提供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

1、角色定位

在开展会展旅游活动时,会议或展览公司应扮演“旅游吸引物创造者”的角色,这种吸引物可以是其所拥有的场馆,也可以是其举办的大型会议或展览会;饭店应该主动与会展公司合作,以合理的价格和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参展商、与会者入住,并积极争取展览会期间的各类高峰论坛在本饭店举行;旅行社则应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在专业观众的组织以及会展活动与其它游览活动的衔接上。

2、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可以成立会议旅游局,将会议业纳入旅游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展览业内成立展览行业协会,对展览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促销。

3、整体营销+配套服务

城市在进行目的地整体促销时,会展部门完全可以和旅游部门协作;即使是会展企业单独开展营销推广活动,也应将会议/展览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4、客源预测

会展部门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以增强参展商(与会者)对展览会(会议)的信任程度,但两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专业观众,后者侧重一般旅游者。

5、场馆后续利用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场馆建造起来后,除会议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继续举办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篇2:世博会会展介绍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

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

我国会展业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150多个,会展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而目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会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会展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

二是 会展活动空前活跃。据有关调查表明,举办和参加会展的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我国会展项目数量超过 3000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会展收入增幅明显,目前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三是 会展形式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发展,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综合会展向专业会展转变,有的随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而成为著名会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

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专业化会展比重增加,几乎涉及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如号称“中国第一展”并享誉全球贸易展的“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会展。

四是组展主体呈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五大主体:一为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主导的各种重大经贸洽谈展会和综合性展会;二为行业协会,各种有影响的专业性会展大部分由行业协会主导或主办;三为国有企业,少数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性会展等业务;四为民营企业,个别民营企业介入会展业,或主营或兼营,经营范围中有会展业务的民营企业遮京、沪、穗这三地就超过千家;五为外资企业,境外的会展公司与国内有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海外和国内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

五是 会展群聚效应突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

我校会展专业:开设于2007年,现已连续招生四届,其中,在2010年实现扩招。

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会展物流与策划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会展实务能力、策划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等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制造企业、会展企业、咨询服务公司及政府机构从事会展业务、管理、物流以及策划

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会展经理人、会展策划师。

主要专业课程有:会展礼仪与服务、会展策划、会展经济、会展文案、会展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会展物流管理、会展谈判、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项目管理、展位设计、展览会现场管理。主要实训课程:虚拟会展实训、展台设计实训。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会展中心和各类文博馆、展览馆、会议中心、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物流公司,各种贸易、代理公司,大中型企业事业等单位从事管理、会展服务、销售、物流、策划等工作。

篇3:世博会会展介绍

与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发展相比, 我国会展业发展也非常迅猛。据统计, 中国会展业以年均 20%的速度增长, 目前直接收入已超过140亿元人民币, 间接产值更是达到了1 200多亿人民币。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城市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 虽然各地每年注册的会展企业不下千家, 但在重复办展的背后, 是会展企业的鱼龙混杂, 品牌较少。据调查, 许多经营范围内包括会展的公司并不经常从事会展活动, 一些小企业以作坊式经营方式办展会, 打一枪换一炮, 挣一笔算一笔, 竞争的无序性带来了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与恶性循环;而一些政府办的成果汇报展、订货会、洽谈会等则老百姓并不关心, 而且往往不定期, 数量有限, 影响不大, 更谈不上品牌。因此, 尽快创建区域品牌, 是提升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无名品牌转变成名牌的理论分析

任何商品都有三个基本特征: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 假设分别用b、d、e表示。当产品被投放到市场并配以广告攻势时, b>0并逐步上升, 而此时d=0, e=0, 如图1中的M1;当产品被顾客使用后, 表现出使顾客满意的特点时, 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度上升, 即e>0并逐步上升, 而此时d=0, 如图1中的M2;当顾客之间互相传递这一产品信息时, e上升将导致b上升, 当b>0, e>0, 企业不断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而且当使用过该产品的顾客的售后需求被不断满足, 同时产品的确解决了顾客的问题时, 产品的美誉度就会有零的突破并直线上升, 此时, b>0, d>0, e>0, 如图1中的M3。

M=会展品A 知名度 0

0

美誉度

0

信任度

品牌 会展品牌

品牌产地→M1=会展品A 知名度 >0

0

美誉度

0

信任度

品牌 会展品牌

品牌产地

→M2=会展品A 知名度 >0

0

美誉度

>0

信任度

品牌 会展品牌

品牌产地→M3=会展品A 知名度 >0

>0

美誉度

>0

信任度

品牌 会展品牌

品牌产地

图1 品牌的形成过程分析

这里以世博会品牌为例。显然, 由于最早世博会主要展品是代表英国工业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产品的特征——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信任度的量值发生了改变, 导致其另一特征——品牌的量值也发生了改变, 即由于该品牌中某些要素的变换引起了另一要素的变换, 所以, 品牌实现了同物传导变换。事实上, 正象“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名语所言, 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系统中的很多因素都是从博览会孕育诞生的。如:将许多商品汇集一处买卖的百货店, 组织观光游览的现代旅游活动, 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类公园、游乐园、渡假村、俱乐部等, 无不经由世界博览会获得启示、萌生创意。

然而,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一些在当地极受欢迎的会展品牌, 在其它地区却无人知晓或倍受冷落, 这一切都证明会展品牌在产生过程中表现出的区域性特征和时间性特征。即存在的会展品牌所在区域较小, 向其它区域辐射的能力较差;会展品牌缺乏后劲, 时间延续性较差。因此, 全面评估会展品牌, 应增加其区域性特征。设某会展品牌A的特征集为N, 则N={知名度, 美誉度, 信任度, 存在区域的级别}, 而且, 区域的级别可分为:国际级, 国内级, 地区级, 当地级。

而会展品牌存在区域级别的变化, 通常是低级向高级的逐级转变, 即沿由非名牌→当地名牌→地区名牌→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的逐级推进。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 必然导致品牌从无名到有名的质变变换产生。同样以世博会为例, 十九世纪初, 世博会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几乎为0, 等到顾客接受、认可后, 世博会的这些特征的量值发生了改变, 量变到一定值后质变产生, 无名品牌就变成了名牌。

2 世博会品牌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2.1 世博会在世界各地所形成的传导效应

2.1.1 日本大阪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不仅是亚洲地区最早举办的一次世博会, 而且是当时国际上办得最出色、最成功, 至今仍有影响力的盛会, 入场人数高达6 420余万人, 创下了当时世博会历史最高纪录。

当时日本政府不仅对建设世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拨出巨额专款, 还对交通、住宿、公园、城市下水道与河道等进行了大力改造。尤其是在交通方面, 政府对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线进行改建, 扩大机场, 从市中心到博览会之间建设了几十公里铁路, 大大方便了游客参观和疏散。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 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 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

大阪世博会闭幕后, 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 原来的场址被改建成一个庞大的、绿草茵茵的世博公园。园内散布着各类博物馆和科技馆, 原来的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现在全部改造成了游艺场和温泉等设施, 这里已成为大阪的主要景点。据了解, 公园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 当地成为大阪一片幽静的近郊住宅区。

2.1.2 西班牙塞维利亚

1992年的塞维利亚世博会在当时成为世博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108个国家、17个西班牙自治区域、23个国际组织参展, 历时176天, 观众人次超过4 180万。世博会期间, 前往的国家元首有74位, 各国王室成员45位, 各国部长203位, 国际组织机构高级代表31位。此外, 塞维利亚接待或举办了3万多场文艺演出、400多场学术报告和科学研讨会, 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人士, 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世博会对塞维利亚和整个安达卢西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成了众多重要项目和新建基础设施。一条全长470公里的高速铁路把塞维利亚到马德里的旅行时间缩短到两个多小时, 迄今为止这仍是西班牙唯一一条高速铁路, 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马德里所在的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塞维利亚-马拉加-格拉纳达高速公路融入到国内和欧洲的公路网络, 将安达卢西亚与马德里、巴塞罗那乃至欧洲其他地区都衔接起来。塞维利亚的San Pablo新机场将年客流接待能力从原来的100万提升到400万, 马拉加、Jerez等地也新建或扩建了机场。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不仅改变了这一地区曾经相对孤立的交通格局, 更令安达卢西亚成为连接地中海、北非和拉丁美洲的十字路口, 刺激了地区经济的复苏。而且通过在世博会旧址上兴建的“塞维利亚科技园区” (Sevilla Tecnopolis) 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整个城市GDP的12%。

2.1.3 德国汉诺威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第一天参观人数达15万, 世博会为德国创造了3万个就业机会, 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声誉, 改善了德国的投资环境, 促进了消费需求, 举办城市市政建设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德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得到提高。

在汉诺威, 许多与2000年世博会相关的投资和项目一开始就考虑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因素, 以及这些项目后续利用问题。基于这个工作框架, 世博会许多项目被成功地建设完成, 其中包括:重新规划了汉诺威的商业会展场所并且提升了现代化水平, 从而保持国际领先的商业会展地位;在“汉诺威世博会公园”的商业区域的发展中, 着重应用了信息技术;科隆兹堡新城区的建立, 解决了紧邻世博会场地的3 000户居民的居住问题;建立了地区快速交通网络并且延伸了城市轻轨线路;给大汉诺威地区注入了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冠名为“花园城区”。

历史上许多世博会的成功案例为我国上海筹办世博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 抓住历史的机遇扩大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造成的长远影响,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世博会凸显出我国会展业品牌竞争劣势

3.1 会展业管理不规范, 知名会展品牌缺乏

虽然, 昆明世博会、广交会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在国际上, 能有较大影响的我国名牌展览几乎没有。而且, 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会展业有总体下滑的趋势, 不少在90年代初趋之若鹜、竞相争睹的展会, 近些年却出现了停办、延期、“罢展”、告状等极端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的展览业还很不规范, 概括起来, 不外乎八个字, 即“小、滥、重、散、松、乱、短、繁”。“小”指某些展览公司太小, 职能残缺, 只要有钱赚, 几十个摊位也办, 导致不少展览规模过小;“滥”是指只要有一纸批文哪都能办展, 什么公园、体育场馆、商厦、饭店等都可挂出展销旗号;“重”指各自为政, 热门行业的同类展览屡屡重复出现, 使参展商无所适从;“散”指综合性展览会的规模抢摊、排挤专业展, 结果鱼龙混杂, 滥竽充数;“松”指招商时满面春风, 开幕后自行料理, 闭会后各自东西;“乱”指管理无序, 产品定位、现场服务和观众导览毫无章法;“短”一指主办者指导思想上的短期行为, 二指为降低成本展期越缩越短;“繁”是繁琐, 许多展会缺乏一条龙服务意识和功能, 造成展商身心疲惫。

3.2 会展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水平低, 影响会展品牌的树立

展馆是会展的硬件。随着会展业的发展, 全国大批展览中心涌现, 但在规划与建设中也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重复与盲目建设严重。不考虑当地与周边展览市场的需求, 纷纷上马新的展馆, 造成区域性重复建设, 必然造成各展览中心恶性竞争, 不利于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2) 规模小, 档次低。如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 由于规模大, 烟台现有的展馆无法承办, 移到一家大型商场, 增加了布展难度和展出费用。而且, 有的展览中心位于繁华地带, 土地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货物的进出通道问题、展馆层面的承重问题、预留发展问题等。

与硬件设施的滞后建设相比, 我国会展业的服务水平与国外品牌展览企业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在国内展览会中, 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 大多数情况下, 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而这些方面, 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 能提供全方位、周到满意的“一站式服务”。

3.3 专业会展人才缺乏, 不利于会展的建造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及娴熟的沟通能力。专家指出, 目前我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 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 与会展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会展经济的繁荣与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实际上, 会展对人才的学历、年龄要求并不高, 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目前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 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专业底子薄, 更缺乏创新能力与才华。由此也造成相当数量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两三个人经营, 从业人员多数没参加过专业培训, 展览总体水平偏低, 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 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至2007年, 我国仅有18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 而目前从各大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及方向来看, 比较集中于会展的策划组织以及会展的展台设计。而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应该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 特别要注重整个产业链上人才的全面培养。

3.4 对会展业品牌建设缺乏科学研究

当前, 我国对会展业品牌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会展品牌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没有研究品牌结构对区域会展市场结构演化的影响, 没有从品牌结构的特性来描述会展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更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品牌评价体系, 无从分析会展业的范围、效益等。这严重阻碍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美国著名品牌研究专家David A Aaker (1995) 认为强势品牌之所以有价值, 能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 是因为强势品牌具有高度的知名度、良好的知觉质量、稳定的忠诚消费者群和强有力的品牌联想等四个特性。换言之, 品牌知名度、知觉质量、品牌忠诚及品牌联想是品牌价值的重要来源。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来看, 一个强势品牌形成或成长的过程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这一发展程度可以从品牌知晓、品牌知名、品牌美誉和品牌忠诚等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发展得到体现。具体而言, 品牌知晓与知名主要解决消费者如何认知这个品牌的问题, 品牌美誉与忠诚主要解决消费者心目中品牌地位的问题。我国会展品牌要想成为强势品牌, 任重道远。

4 世博会与会展业优势品牌的建立

4.1 利用世博会提升我国会展品牌知名度

会展品牌知名度就是目标消费者对会展名称及其所属产品类别的知晓程度。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表明消费者对其越熟悉, 而熟悉的会展品牌总是令参展商感到安全、可靠, 并使受众产生好感。因此, 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 消费者对其喜欢程度越高, 参与展览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在受众喜欢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 其市场占有率越大。在同类产品中, 知名度最高的会展品牌往往是市场上的领先会展品牌, 即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会展品牌。德国、法国会展品牌建立的成功实践证明, 只有针对目标参展商开展能凸现会展品牌特性的活动, 才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会展品牌特性, 从而将会展品牌铭刻在心中。这是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4.2 强化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会展品牌的基石

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指参展商或受众对一个会展品牌质量的感知或知觉。之所以说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会展品牌的基石, 是因为如果一个会展品牌产品的知觉质量不能达到参展商或受众的基本要求, 就会被市场抛弃;只有其质量达到一定水准的会展品牌, 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 并且知觉质量越高, 其会展品牌竞争力越强。研究表明, 会展品牌知觉质量不仅是一种持续竞争优势, 而且直接影响市场地位。市场上的强势会展品牌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产品, 更具有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如法国在农业领域内的SIMA展就是品质的保证。

要提高参展商或受众的会展品牌知觉质量, 关键要找到参展商或受众对会展品牌知觉质量的判断标准, 以及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然后按参展商与受众的标准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 通过制定合适的参展价格、设计有效的销售渠道和建立真诚的服务承诺等营销手段, 进一步建立高质量的会展品牌形象。

4.3 建立会展品牌忠诚是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促发剂

会展品牌忠诚之所以是经济发展的促发剂, 是因为会展品牌忠诚者是会展品牌价值的来源, 忠诚的购买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一般来说, 会展品牌忠诚者通常只占全部购买者的20%左右, 但其购买量却往往高达销售总量的80%。市场调查表明, 每减少5%的顾客流失, 就能将利润提高25%以上。会展品牌忠诚者可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因为维持一个忠诚参展商或受众比吸引一个新的参展商或受众代价低得多。在销售渠道方面, 会展品牌忠诚参展商或受众可产生交易力量, 同时有助于吸引新的参展商或受众, 减少竞争压力, 赢得竞争时间。

可以说, 参展商或受众对一个会展品牌的忠诚度越高, 以及一个会展品牌拥有的忠诚参展商或受众越多, 该会展品牌的价值就越大。因此, 会展品牌忠诚营销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参展商或受众的忠诚程度, 在维系好已有忠诚顾客的同时, 不断吸引新的参展商或受众, 以不断扩大忠诚顾客群体。

4.4 通过世博会加强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培训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加强会展策划、会展服务、会展管理等人才的培养,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展览服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外语要好, 信息要通, 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因此,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会展管理专业, 列入国民教育系列, 培养会展业专门人才;同时吸引国外高水准的会展公司来国内对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 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办展技能。

此外, 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加强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 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素质。同时, 还应该让一个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不定期地来组织高层次的会展经济论坛, 研究当前会展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 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 提高对会展经济的理论认识, 使会展主办者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办展的技能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使我国会展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 要对参展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形象、企业文化, 对参展人员的培训包括:良好的仪态、礼貌用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等等, 使之成为素质好、效率高、服务优的展会精英。

4.5 推行办展和上岗双重资格认证制

展览业硬软件框架构思确定后, 人就是决定性因素。建议在审批办展权的同时, 也像广告业务一样推行展览业上岗资格和立项审查员证制度。展览业说到底是做服务, 做服务的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领证上岗。国际博览会联盟是由7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盟的非政治、非盈利性世界博览组织, 其UFI标志即代表办展的质量, 经严格考查符合UFI章程规定条件的展会, 才有缘进入名牌展排行榜。因此, 要想加快国际化步伐, 中国的展览业专人接受UFI组织的培训势在必行。

4.6 加强政府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

我国的展览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办展的审批职能由政府行使。为此, 欲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来改造展览业, 唯有依靠政府制定法规 (如出台《展览法》、会展服务业行业标准等) , 强化调控手段, 并逐步通过行业放权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过渡。

5 结束语

会展名牌具有强大的超过地理、 文化边界的能力, 但无名会展却面临持续时间短、 品牌生存空间小和难以向其它地区扩张的困境。这种自身的突破必须通过会展的传导变换, 特别是带动变换并寻找和遵循会展成名的关键路线来实现。世博会走过的历程, 足以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2]周霞, 夏伟, 陈春花, 等.面向21世纪的技术创新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25 (4) :59-63.

[3]周霞, 凌志新, 詹英强, 等.可拓设计及其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6 (8) :17-20.

[4]孙裕增.整合浙江会展资源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5) :18-20.

[5]陈心德, 吴忠, 汤世强.品牌会展的塑造和经营[J].商业研究, 2007 (5) :179-182.

[6]刘松萍.广州会展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5 (5) :251-252.

[7]詹芬萍.我国展览会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4) :60-63.

篇4:世博会与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 世博会 会展产业 产业集群

会展产业已成为上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建设的新兴产业。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结束和CEPA的全面实施,上海对外交流和重大活动日益广泛、参与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重组和配置更加深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的需求不断增长,这都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会展业是贯彻上海市政府所提出的“两个率先”和打造“四个中心”的重要举措。

一、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上海会展产业呈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会展数量、面积飞速增长,质量大幅提高

在2004年全市5大展馆均告满座,其中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展览会16个,比2003年翻了一番;全年上海会议、博览、体育赛事、文化节庆共有360多个。2004年第一季度召开的国际性展览会达到68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

2.场馆建设大型化、智能化

2004年3月,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6、7号馆和室外场地扩建工程完工后,其展览总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展览馆,这就为上海地区举行大型展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持。

3.基本形成了华交会、工博会、跨采会、模具展、汽车展等名牌会展

其中中国国际模具和设备展览会、国际林业展、国际包装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酒店展和上海汽车展等8个展会已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

4.会展项目移植活跃

外国会展企业充分利用世界性业务网络,将一些国际名牌会展项目移植到上海。德国法兰克福、慕尼黑、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等国外知名展览公司在上海先后举办了199场展览会,其中50多个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展事。

5.经营主体壮大,结构多元化

24家主办展览公司成为行业中坚力量,资质开放后,一大批民营展览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涌现出一大批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外商独资展览公司等。至2003年底,全市在工商局登记的、经营范围包括“会展”、“展览”、“展示”或“展销”的公司有近8000家。

此外,为了提升会展产业。2000年,专门成立了推进会展产业发展的PCO组织——“上海国茂会议服务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2001年在软件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政企联动,拓展公司业务能力,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又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提供会展企业配套服务,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二、世博会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助推器

会展产业集群可理解为大量会展企业及相关企业(或组织)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形成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区域集合。会展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会展集群并非简单的会展产业集中,而是由分布在某地及周边城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展企业共同组成的网络组织。

1.世博会促进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形成

按照波特的理论,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地理和经济条件,以及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上海会展产业发展基础上,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①世博会为会展产业提供了集群化的契机和空间条件;②世博会提供了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市场条件;③世博会为上海会展产业的集群化提供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知识条件。

2.世博会加速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扩张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就是集群的成长、扩展和“集群效应”的积累过程,也是吸收“世博效应”的辐射过程。世博会的举办将加速对上海会展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吸引新的企业加入,延伸上海会展产业边界,促使众多会展企业或边缘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和目的,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互相信任的集群组织。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扩张可以根据上海会展产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实现与长三角会展产业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充分利用世博会带来的辐射效应,既方便上海会展产业享受集群规模增加而放大的外部效应,又带动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世博会推动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就是突破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限制,利用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现代技术(如电子商务等)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会展产业集群网络。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世博会,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会展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2)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与世界著名会展集团和跨国公司合作,参与国际会展产业价值链分工,开通国际会展绿色通道,提高国际会展与上海会展合作效率,引进国外金融资本、知识资本、管理经验、会展产业竞争机制等增强上海国际会展市场的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世博会不同阶段和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应该采取以下发展模式:

1.世博会举办之前,选取政府主导模式

上海会展产业发展须满足世博会规划要求,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避免规划无序、竞争恶化和错失发展良机等弊端。政府在举办世博会前的较短时间内有效地促使大量会展企业集聚,形成以世博会为核心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区域。

2.世博会举办之中,选取政府引导和产业自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刚形成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较稚嫩,协同基础不牢固,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集群发展战略,产业协会组织和行业标准也不成熟,需要政府指导和协调。此外,会展产业集群的延伸和集群“亚中心”的建立,也需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上海会展产业与浙、苏等地协同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扶持,打破行政区的禁锢。另一方面,上海会展产业集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外会展企业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走自主发展道路。

3.世博会举办之后,选取产业自主发展模式

此时上海会展产业已完成了世博会的各项服务,形成了产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和集群氛围,政府应转变职能,成为“服务者”的角色,减少行政干预,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会展产业集群创造优良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让上海会展产业集群自由组织发展,以有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顺利完成产业集群的升级。

四、“世博效应”和“集群效应”的共赢

会展产业的“世博效应”包括:(1)世博会给上海会展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2)促进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并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会展产业收益的扩散,“行波效应”(Ripple Effect)显著;(3)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无法估量;(4)世博会对于建设上海会展品牌,提高会展企业素质,降低会展产业商务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不小的贡献。

能量的释放和发挥作用都需具备一定条件,“世博效应”也是如此。会展产业获得“世博效应”的条件:(1)创造“世博效应”辐射的渠道,并减少效应释放的阻力;(2)会展产业充分吸收“世博效应”的能力;(3)会展产业向其他产业传递和放大“世博效应”的联动能力。

而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发展能保证上述条件。首先,集群促使会展企业相互靠近,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相应的行业制度,使会展产业形成一个要素配置合理、畅捷、舒适的高效整体,能与世博会各相关业务领域在大范围、深层次和高水平上结合,形成“世博效应”的联网辐射格局。其次,不同会展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高度分工,提高生产灵活性和竞争能力。产业集群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围绕世博会开发出系列化、特色化的会展产品,可以吸引国内外参展者和刺激会展消费,有利于新企业、新商机的形成。最后,会展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能凸显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会展集群产业关联性强,可以实现“世博效应”在不同产业间的传递,获得连锁收益。

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的相互切合,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

参考文献:

[1]陈来生:《会展经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2]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篇5:成都会展旅游集团介绍

2007-09-23 17:14:15|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成都会展旅游集团是一家集地产、展览、旅游、景区、酒店为一体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旗下拥有: *总占地面积321.76亩、总建筑面积

达131728.15平方米的世纪城国际展馆;

*地产项目成都世纪城天鹅湖花园,总占地面积约289余亩,建筑面积

70万余平方米;

*拥有:成都世纪城洲际酒店【五星级标准】、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原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超五星】、世纪城假日酒店【五星级标准】、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假日假日酒店(原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官寨大酒店)【四星级标准】、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快捷假日酒店(原九寨天堂甲蕃古城别墅区)【三星级标准】、『以上酒店均交由英国洲际集团

管理』成都加州花园酒店【四星、五星级】

*拥有西南地区设备最先进、面积最大的国际会议中心

*拥有九寨沟神仙池风景区、黄河九曲第一湾风景区、若尔盖花湖风

景区、桃坪羌寨风景区。

*拥有西南地区档次最高的世纪天堂会所,旗下拥有持卡会员超过1

万多名,年消费金额7000万元以上。

在建项目:

* 全球最大的室内海洋乐园-天堂岛海洋乐园

* 黑龙潭南湖生态旅游区

* 紫坪铺水库的“映秀圣湖”项目

参与合作在建项目:

篇6:世博会参观介绍信

请接待。

此致

敬礼!

xx中学

篇7:会展策划的基本流程介绍

人员 事务

策划主管 负责协调、沟通整个小组各策划人员的工作,并全权负责策划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策划人员 负责编拟会展项目计划

文案撰写人员 负责撰写各类会展文案,包括会展常用文书、会展社交文书、会展推介文书、会展合同等

美术设计人员 负责各类各种类型视觉形象设计,如广告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此负责人要求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mageready,Illustrator,coreIdraw等软件

市场调查人员 负责进行市场调查并编写市场调查报告

媒体联络人员 进行媒体宣传推广

二 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

会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是会展策划的基础。其针对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产业环境;2.目标市场;3.政策法规;4.同类会展;5.自身资源。

三 制定会展项目的行动方案

制定一个统筹兼顾的方案是会展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并做到两者的合理搭配,是方案必须注意的内容。

会展策划方案具体化,应形成一个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其间得需明确以下内容:会展项目的目标、实现会展项目目标的环境、会展项目营销战略要素、会展相关活动的开展、会展策划方案的效果与评估、会展策划方案实施的附加条件。

设计行动日程表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环。会展项目的行动日程必须精心设计,策划方案的制作、方案的实施不得延误,每个步骤的开始和结束都应有时间的规定和限制,以保证方案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会展的成功举办。

四 制定预算方案

制定一份会展项目预算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费用;

2.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公司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和行政办公费用等;

3.宣传推广费用;

4.招展、招商费用

5.相关活动经费;

6.其他。

会展项目收入来源:

1.会务费或展位费收入;

2.门票收入;

3.企业赞助收入;

4.其他。

五 撰写项目策划方案

抓安歇会展项目策划方案就是将策划的最终成果整理成书面材料,即策划书,也称企划案,其主体内容包括现状或背景介绍、分析、目标、战略、战术或行动方案、效益预测、控制和应急措施,各部分内容可因具体要求不同而详细程度不一。其可涵盖内容如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意向书、项目建议书以及广告策划书、宣传手册等围绕某次战前、战中以及展后的所有策划文案。

六 评估与修正

篇8:世博会会展介绍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不同于以产业和产品分工为中心的、水平分工的旧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 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环节 (管理策划、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 的垂直功能分工。菲布瑞克 (A.p.phiebrick) 1975年的“中心职能学说”将城市功能划分为由上而下的7个等级:领导、控制、交换、转运、批发、零售、消费。J.弗里德曼 (Friedman) 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 在全球化时代, 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 而在于 (1) 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 (2) 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 认为:在全球时代, 城市等级系统取决于各城市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地位与程度以及占有、处理和支配资本和信息的能力, 城市职能结构应以各城市在经济活动组织中的地位分工为依据。城市功能的提升促进了会展产业的发展, 而会展业的发展又会集中再现和检验城市功能的完整度。世博会作为会展产业发展的一次盛会, 又一次考验着举办城市的综合实力。

国外对世博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 从世博会的基本信息传递为主要特征, 指出了世博会的起源、沿革、变迁, 并详细的介绍历史上的具体的某一届世博会, 并逐步尝试将世博会纳入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约翰·奥尔伍德 (1977) 就对世博会的起源、沿革、变迁、发挥的角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对来说, 国外学者以城市及国家形象为研究对象的甚少, 其主要以历史上某一届具体的世博会个案研究为主, 从举办世博会的时代背景、世博会的主题及演绎、世博会场馆的策划、世博会与城市规划、世博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Burton Benedict (1983) 对于世博会的研究就是以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 (San Francisco’s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为研究对象, 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举办的背景及参展情况。对于世博会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不能不提克劳德·赛尔旺、竹田一平 (2003) 。他们以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为个案,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世博会的社会影响, 克劳德·赛尔旺、竹田一平对此次世博会的研究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进行的一项案例研究, 为未来世博会主办国提供了举办一届大国际展览会的近期和长期经济与社会效益相关的数据。阿尔诺·勃兰特博士 (2003) 则通过对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分析, 认可了2000年世博会给萨克森州在国际上的形象的正面塑造和推动作用。

国内对世博会的研究专著较少, 主要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聚焦, 侧重点主要涉及到历史上某一次或者某一个时期内的某一特定的世博会的个案研究、世博会的开发研究、上海世博会的旅游研究等几个领域。王祥荣、张静 (2003) 提出了立体生态规划的概念, 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 分析评价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和景观建设、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及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产业生态的联动发展。王颖 (2002) 结合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基础, 指出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各个方面具有的促进作用, 得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的结论。

罗永乐 (2000)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辐射理论出发, 探讨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他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加速一体化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现实需要, 而上海世博会的承办也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资源、产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整合与协调, 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走向共赢的经济一体化提供历史性机遇。显然, 这些研究没有从世博会对城市会展格局的变化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其带来的效应, 特别是从新国际分工理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长三角各城市会展格局有效分配所产生的影响。

二、世博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

(一) “世博效应”的乘数分析

测算一项投资的直接经济效应的简单方法是“投资乘数”。假设国民收入和投资是线性关系, 则可以表示为:Y=a+bI (Y代表国民收入, I代表投资, a和b代表回归方程式的系数) 。那么新增投资△I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新增国民收入△GDP呢?这主要决定于投资乘数b, 其关系式为:

GDP=b*△I

其中投资乘数b由历史数据求得。根据上海市1990—2007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 (见表1) 。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1991-2008

根据有关资料, 世博会直接投资总额为250亿元人民币, 其中世博会工程建设投资80亿元, 土地储备前期动拆迁170亿元。这部分投资将作为世博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I) 对上海市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为GDP总增长约744亿元。这样看来, 世博会的举办, 对拉动上海, 甚至是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增长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 世博会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机会就有成本, 有投资就有风险, 预期的收益不等于现实的收获。在预见世博会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对世博会可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负效应”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 长三角城市会展内在风险分析

1.“长三角”各城市展览场馆面积小, 管理功能单一, 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国外展览场馆环境优美, 交通方便。汉诺威博览会期间, 火车可以直通会场, 从机场到会场有直升机提供交通服务, 只需8分钟。从市中心到博览会场可乘地铁, 只需5分钟, 开车的观众通过电子导向系统直接开往有5万个位置的停车场, 博览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而“长三角”各个城市都有展览馆, 但大多缺乏长远规划, 面积小, 布局分散, 而一些城市借办展览会之机, 大兴土木,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像某地举办的洽谈会是每举办一次, 便要换一个新场馆, 以至于场馆林立。

2.“长三角”各城市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长三角”各城市为世博会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而且, 信息的发布只在上海市可以看到, 其他城市信息的宣传力度远没有达到北京奥运会那样效果, 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 又是展览管理者, 从而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 许多会展组织者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自己没有实力却又想全权承揽参展商的一切活动项目, 最终导致精力分散和服务效率降低, 既影响了会展活动的质量, 又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 长三角城市会展外在风险分析

1.世博会有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经济损失。

纵观世博会举办的历史, 举办国的承办者有盈有亏, 2000 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 仅吸引了1800万游客, 承办公司亏损了24 亿马克;而1970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 十年发展迅猛, 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

2.上海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筹办世博会, 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情况。

尤其是容易出现房地产泡沫膨胀, 给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隐患。而当曲终人散, 会议落幕, 消费需求骤减, 世博园区出现闲置现象, 两地经济将进入一段“衰退期”, 形成所谓的“低谷效应”。作为会展经济, 世博经济很大程度上都是“注意力经济”。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参会、参展和参观, 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世博会能否实现赢利。因此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长三角”各城市品牌的宣传, 并充分利用举办城市当地的旅游资源, 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争取办成特色世博。

三、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一) 长三角企业参与意识薄弱

世博会是否能成为举办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 只有企业真正把世博会作为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并全力以赴地参与其中, 世博会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我国的会展产业在政府主导中发展, 政府干预过多, 绝大多数人还把世博会的举办看作是政府的行为, 对展会敬而远之。展览企业规模小, 企业还明显缺乏参与的意识。

(二) 会场位置选择有一定的制约性

考虑人流的顺利聚散与土地成本的合理性, 世博会会场一般会选择在离开城市中心城区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期间不影响本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便于与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世博会的投资。目前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明显有背上述原则。如果按照届时上海世博会参观者的预计数7 000 万来考虑, 平均每天的人数要超过38 万;一般最高峰的人数应该是平均数的2-3 倍, 如果取中间值215 倍来计算, 则高峰值是95 万人。如此高的人流聚散对目前的会址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三) 世博会与奥运会的间隔时间过短, 很容易对世博会产生“注意力疲劳”

世博会和奥运会都是靠大量人流支撑的活动, 同时, 两个活动都需要依赖举办国的民族文化特色来增强它的吸引力。一个国家同时举办两个活动, 要避免吸引力的下降就必须有较长的间隔。1984 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与1982 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间隔时间过短, 从而影响到新奥尔良世博会的吸引力。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的间隔时间不到两年, 其客流的吸纳与参展者的热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 举办地交通设施和园区的后续利用问题

在世博会展览的半年期间, 将会有7 000万人前来参观, 预计每天平均就有40万人, 多的时候甚至可能达到100万人以上。如果单纯地按客流量来建设轨道交通、安排观光食宿等问题, 那么会后这大量的交通、接待设施又能派什么用场?展览会结束后, 所有展馆将如何处置?此类问题如果考虑不周, 可能到时候会出大的问题。作为“公共经济”, 世博会需要“长三角”各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在市场经济中,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许多产品属于公共产品, 需要公共机构来提供。公共机构为了保证公共产品提供长期和可持续地与需求相吻合, 就需要预测需求, 并对供给提出战略性安排。

四、政策建议

1.树立现代经济理念。

世博会产生的是一种“波浪效应”, 其效益具有转移的特征。从时间角度分析, 它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效益会向长远转移;从空间角度分析, 它是对全局的一种投资, 效益会向相关部门和产业转移。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评估世博会效益的理念, 即眼前服从长远, 局部服从全局。这正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缺乏的理念, 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 才会有健康的城市精神, 全社会才会做到心齐劲足。

2.激发企业参与的内在动力, 减少政府对会展产业的干预。

一方面大力宣传企业参与世博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世博会培育出真正的国际化大企业和国际名牌) ;另一方面推出各种优惠政策, 有效地促进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 但是对参与的企业通过规定标准、设定目标等予以控制。适当减少政府对会展产业的干预, 加强市场导向型会展产业的建设。

3.培育设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人才。

世博会属于会展服务经济的范畴, 会展服务的发展又是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环, 因此,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带动上海设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可行的。会展服务经济真正创造效益的是智力 (包括信息、规划、设计、组织、综合协调等) 而不是资金。上海必须尽快培养规划、设计、PCO (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 专业会务组织者) 、PEO ( Pro2fessional Exhibition Organizer, 专业展览组织者) 、DMC (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 目的地会展管理者) 等方面的专业人材。为此, 尽快引进PCO 和DMC 的资格认证考核制度, 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博会的场馆设计 (政策向在上海注册的公司倾斜) 是非常必要的。

4.有效利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媒体对世博会的正面宣传是保证世博会成功的重要因素, 1984 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的失败, 媒体的不合作与非正面宣传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从现在开始直到世博会结束, 利用媒体与国内外公众进行持续的有效沟通是必须的。

5.加强“长三角”各城市与全国服务功能的协调。

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并非一方得利之举, 上海只有在服务过程中才能壮大与发展自己, 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香港与我国华南地区的关系便是佐证:当前者顺利完成产业转轨的同时, 推动了后者的经济高速增长。上海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口岸城市, 其主导性的功能应是服务, 包括提供信息、技术、金融、中介、转口等全面服务,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与服务长三角地区平台的构筑, 将是两个互为支撑的系统。

6.构筑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互动的模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世博会会展介绍】相关文章:

上海世博会介绍范文06-16

世博介绍范文05-17

世博会历史05-11

世博会口号05-14

世博会论文范文05-12

世博会征文范文05-21

世博会感想范文05-21

世博会作文范文05-21

上海世博会范文05-21

参观世博会有感06-21

上一篇:公司病假管理制度细则下一篇:乘除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