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主题馆

2024-04-24

世博会主题馆(共8篇)

篇1:世博会主题馆

2012韩国丽水世界博览会主题馆介绍

一、主题馆

主题馆建造于海面上,其建筑本身就足以勾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站在海边放眼望去,主题馆犹如位于沿岸的岛屿;从陆地上看,宛如一条浮出水面的抹香鲸,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世博会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

从形似鲸鱼嘴的入口进去,经由序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主题秀剧场最后到达第三展厅,一路上游客将看到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领略海洋的神秘与价值。特别是以濒临灭绝、俗称人鱼的“儒艮”和热爱儒艮的少年为主角的梦幻主题秀,将给游客留下永生难忘的感动。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理念 主题 :海洋与人类的共存

理念 :人类的生存在于保护和理解海洋 每场参观人数 :200人(可同时容纳1200人)参观时间 :30分钟

展馆构成 :序厅 → 第一展厅 → 第二展厅 → 主题秀剧场 → 第三展厅

参观指南: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示手段,游客可感受海洋的美丽与价值,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在主题秀剧场,通过濒临灭绝的“儒艮”与珍惜海洋的少年之深情友谊,让游客思考如何珍惜和保护海洋。

(二)展区介绍

1,序厅——生机勃勃的海洋

游客进入主题馆,最先看到的地方就是序厅。在序厅,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海洋基地看到全球各处的海洋风貌,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类想了解和保护海洋的良苦用心。

参观亮点: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海洋会是什么模样?深邃的海洋世界又会是什么模样?海洋中珍藏的宝物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神秘?如何才能仔细地看到生机勃勃的韩国海洋?带着这样的疑问仔细参观序厅,答案自会揭晓。2,第一展厅——海洋的价值

伴着波涛声走进第一展厅,通过影视墙和半球型屏幕会豁然看到海洋和海岸的风貌。伴着清爽的海风,沿岸景致映入眼帘,通过靠海岸谋生的不同海洋和不同人类,游客可体会到人类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海洋。

参观亮点:在第一展厅,游客能了解到人类不得而知的海洋价值和其中蕴藏的无限可能。在此展示多种多样的精彩节目,再次让人们关注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根源,也是80% 以上地球生物的栖息地,拥有无限的资源和发展可能性。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又是世界70%以上人口生活的家园。在这里,游客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海洋。

3,第二展厅——面临威胁的海洋

天花板变低,将看到一个被打造成红树林的空间,令人恍如臵身于红树林下、大海之中。在此可以与濒临灭绝的“儒艮宝宝”进行实时对话,从中可知海洋生态正面临威胁。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儒艮将出现在天花板的虚拟红树林中,带领游客进入主题秀剧场。

参观亮点:在海边或河口湿地生长的红树林是众多生命体的家园,而在全球范围内,如此重要的栖息地正面临威胁。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洋逐渐酸化,导致地球最大的栖息地“海洋”遭受破坏,人类文明面临威胁也在所难免。我们应认识到,不仅仅是海洋生物,人类本身也是地球的一部分、海洋的一部分。4,主题秀剧场——海洋与人类的共生

主题秀剧场“生命之泉”通过演绎濒临灭绝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儒艮”和象征人类的少年之间的友谊,向游客传达海洋与人类共生的信息。“ 儒艮”抱着幼崽哺乳,在很多方面和人类非常相似,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人鱼诞生神话相关的神秘且有趣的故事。也正因如此,主题馆选择“儒艮”作为人类与海洋的媒介。

参观亮点:少年象征人类,儒艮象征海洋,主题秀以动画和表演形式向游客款款道来少年和儒艮的深厚友谊,以此向人类传达与海洋共生的主旋律。从游客进入剧场开始,动画和表演完美穿插衔接,交替演绎不同的内容,高端媒体和特效的使用更是为整个故事平添了几抹生动的色彩。

5,第三展厅——海洋人类的美好未来

未来海洋人类追求人海共存,第三展厅将为游客展示未来海洋人类的面貌。这里展示从儿童到海洋科学家等各色各异的人所想象的海底或者海上的人类面貌,畅想人与海洋和谐共存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参观亮点:若人类的居住地向海洋扩张,可以自由地往来于海岸、陆地和大海之间,这势必将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描绘人类未来生活的姿态。在此了解一下利用海洋解决能源、粮食和资源问题的同时保护海洋的未来海洋资源开发新模式。

二、海洋产业技术馆

展馆外观酷似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在所有场馆中,离海最近。在海洋产业技术馆可观赏多种守护海洋的技术,同时放飞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理念

主题:海洋时代的新增长动力——通过海洋产业与技术开创蓝色经济时代。

理念:海洋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维护海洋保持健康。每场参观人数:250人(可同时容纳250人)参观时间 :20分钟

空间构成:前厅 → 影视厅 → 演出厅 → 展示厅

参观指南:海洋产业技术馆旨在通过海洋产业技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多种问题,提出实现人类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里,通过表演、三维立体拼图式视频、四维立体效果等综合舞台演出来解释以海藻类为原料开发的多种未来技术。这里还介绍未来环保型汽车——海藻类汽车、以微藻类为原料的汽车尾气去除技术系统等有关海洋产业技术的模型及影像。

(二)展区介绍

1,前厅——海洋与人类的邂逅

进入海洋产业技术馆,正前方会看到潜艇舱口形状的入口。这里以“相连”为关键词,象征海洋技术与人类在海洋产业技术馆邂逅。通过丰富的展示内容充分展现出陆地与海洋、危机与克服以及与海洋产业新技术的邂逅。

参观亮点:一进入前厅就能看到舱口,象征展馆的入口。通过安装在墙上的管道流动的海水,象征海洋的无限潜力、海洋产业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以及人类面向海洋的开发意志。海洋环保技术究竟有何发展?游客们可以满怀期望地走进展馆。2,影视厅——陆地资源的枯竭

影视厅展现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与陆地资源枯竭等问题。通过三台投影屏幕播放水资源和粮食资源短缺、能源不足、陆地面积减少问题等内容的视频。显示海底深度的10米高展品也不能错过。

参观亮点:走过影视厅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陆地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游客们也逐渐移到更深的海底。对海洋的了解多了,就能明白解决陆地资源枯竭的钥匙在于海洋。通过屏幕观赏多个内容视频,亲身体会陆地资源枯竭的严重性。3,演出厅——海洋科技愿景与通过海藻了解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技术馆的重头戏在演出厅。舞台背景为跨越海底与海面的“海洋产业技术园区”。未来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员“阿拉尼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海藻类的价值,人类通过这一发现克服危机,并从此过上更加富饶、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的美好生活。

“阿拉尼克”闪亮登场。阿拉尼克是海洋产业技术园区的骨干研究员。通过多种海洋资源的研究,生产出丰富的海洋资源。世博期间,富有个性的阿拉尼克演员将为游客们奉献一场难忘的精彩演出。4,展示厅——洞察海洋产业技术

在演出厅通过综合展示演出对海洋产业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可在展示厅亲眼目睹利用微藻类的“二氧化碳去除系统”,深入了解海洋产业技术。“二氧化碳去除系统”是利用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促使微藻类生长,并以此来有效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在此还可以看到通过这一系统开发出来的生物柴油、医药品原料、保健品等产品。

参观亮点 微藻类是指栖息在土壤、海水、淡水、南极冰块下面的单细胞生物。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藻类如何转变成科技产物。在此可关注韩国技术水平,进一步了解未来海洋产业技术。

三、海洋文明城市馆

海洋文明城市馆为涵盖海洋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胶囊,将海洋视为成就的对象,展现人类不屈不挠的挑战精神。海洋文明城市馆由“海洋文明馆”和“海洋城市馆”组成。“海洋文明馆”展现面向海洋的人类文明之挑战和交流;“海洋城市馆”可体验未来海洋城市。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理念 主题:人类面向海洋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

理念:海洋丝绸之路——挑战与交流之路(海洋文明馆)未来生活家园——海洋与人类的邂逅(海洋城市馆)

开放时间:09:00-21:00 每场参观人数:80人(可同时容纳320人)参观时间 :26分钟

空间构成:序厅 → 海洋文明馆 → 海洋城市馆

参观指南:通过东方罗盘“司南”和西方天文仪器“星盘”,可以了解古代时期东西方人如何准备走向海洋。在海洋文明馆,根据九世纪遭搁浅沉入海底的单桅三角帆船,可推测当时人们如何进行文物交易和文化交流,从而体验人类面向海洋的挑战和发展历史。在海洋城市馆,游客可参观随着海洋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将在2050年左右问世的“海中住宅”和“海中城市基础设施”。在此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海洋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展区介绍 1,序厅——挑战的起点

一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中央的3米大小的古代航海工具。这是海洋文明城市馆的象征性空间,展示有西方天文仪器“星盘”、利用磁性的东方罗盘“司南”以及星座。通过这些展示可体会到人类面向海洋的挑战精神。

参观亮点:过去,人们之所以在远程航海中也不会迷路,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科学装备。从航海装备中人们可以推测到当时的科学发展程度,在此试想一下这些装备的使用方法和实用性。2,海洋文明馆——海洋丝绸之路(挑战与交流之路)

通过2 8米长的大型全景影像,展示从筏子到帆船,人类仅靠浆和帆驰骋茫茫大海的挑战,以及借此推动文明发展的历程。从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现的单桅三角帆船取材的三维动画,展现出当时人类的挑战精神。

参观亮点:通过已消失在海底深处的沉船,可了解人类面向海洋的挑战精神,以及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与实物体积相同的沉船模型长28米、高 7.8米,仿佛刚从海里捞出来的一样生动逼真。看着在海底沉睡千年之久的珍宝货仓,让游客仿佛乘坐时间胶囊回到了过去。

3,海洋城市馆——未来生活家园(海洋与人类的邂逅)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而人类聚集在剩下的30%陆地上,因此就人类而言,海洋是绝对不能失去的生活家园。在“海洋城市馆”可以看到人类憧憬已久的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生活,即在海上能像陆地一样舒适生活的“海中城市”。通过影像与模型,可以看到配备能源、用水、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的海中建筑。

依靠大自然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大厦”、港口靠向船只的“浮游港口”、在海下和海上自由移动的浮游住宅“胶囊住宅”、将海水净化成饮用水的“海中公园”、可供未来海洋市民度过休闲时光的“海中度假村”等,很多值得一看的未来生活面貌展现在游客眼前。

参观亮点:通过22米长的大型屏幕影像及模型,可间接地体验未来海中城市与海中生活方式。譬如身居海中住宅,和鲸鱼一同畅游广阔海洋,倾听沁人心扉的海涛声,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一切在暗示人们,未来海中城市并不是幻想,而是一个在不远的将来就得以实现的梦想。如梦如幻的景象,让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开始悠闲自在的海中生活。

四、气候环境馆

气候环境馆的外观将海洋、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并自然循环的过程用合而为一的三个圆来体现。气候环境馆将从与海洋的关系出发,揭开鲜为人知的气候环境之谜。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理念

主题:海洋,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理念:为了克服威胁未来的气候变化,需拯救海洋、保护气候环境

每场参观人数 :120人(可同时容纳360人)参观时间:27分钟

空间构成 :序厅 → 暴风雪 → 北极冰川体验室 → 环幕影院 参观指南 :首先在序厅了解海洋与气候的关系,而后体验“暴风雪”,再进入北极冰川体验室。在北极冰川体验室里,能够全身心地感受到地球的极寒环境,认识极寒环境的存在意味着地球还很健康。环幕影院将通过壮观的视频及灯光演绎出全球变暖最终会让地球濒临灭亡的情景。参观气候环境馆,可认识到海洋乃至整个地球所面临的危机,并由此可以更加坚定拯救地球的决心。

(二)展区介绍 1,序厅 通过视频告知游客海洋与气候的相关性。气候环境馆序厅为影视空间,以供游客利用等候的时间揭开气候环境之谜。视频内容包括气候形成背景——围绕地球的大气和海洋的循环运动,以及海洋不为人知的能力——净化二氧化碳。

参观亮点 投影视频以男女老少皆喜欢的动画片形式,简单易懂地传达奥妙无穷的科学原理。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充分利用等候的时间,学习有关气候环境的基本常识 2,暴风雪

南极的气温急剧变化,从零下10度猛升到零上20度,同时遭受每秒速度达40至80米的强风和暴风雪肆虐,这就是所谓的暴风雪现象。一进入气候环境馆,游客就要穿过暴风雪一步一步往前走。

从夏日炎炎的外面走进“暴风雪”寒冰隧道的一瞬间,身体就会被突如其来的寒气怔住。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人有瞬间全身被冻结的感觉。3,北极冰川体验室

走过零下气温的寒冰隧道,映入眼帘的是4米高的巨大冰川。凭借韩国原创技术营造了长达三个月不会融化的北极冰川与北极自然环境。游客们可以亲手触摸寒气逼人的冰块,尽情体验神秘的北极。不仅如此,利用投影技术,演绎了北极熊带着幼崽游玩的可爱温馨画面。

参观亮点:北极的平均气温仅为5摄氏度左右,而夏日气温受全球变暖影响会骤升到10至15摄氏度,冰川快速融化,生态系统陷入瘫痪。北极熊也不例外。在恍如臵身在北极的北极冰川体验室,思考一下防止全球变暖的实践方法。4,环球影院

地面、墙壁、天花板等空间与光线、声效等完美融合在一起,向游客传达气候环境馆的主题。象征全球变暖的地球温度计、围绕游客的影像以及头顶上的多面影像提供视觉冲击。从北极开始的故事一直延伸到亚马逊密林、东南亚、美洲大陆、南太平洋等世界各地,从而告诫游客全球变暖将会导致可怕的气候灾难。

参观亮点:环幕影院是气候环境馆的核心空间,而在北极冰川体验室见到的北极熊就是这里的向导。北极是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地方,若我们继续对全球变暖漠不关心,海洋就会酸化,海洋生态遭到破坏,同时会加快全球变暖速度,最后导致气候大灾难。北极完全融化的时候,北极熊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它的命运也许就是整个地球会面临的命运。

篇2:世博会主题馆

我靠进韩国馆已是下午了三点,沥沥拉拉下着毛毛细雨,但馆外排队的人们依然热情不减的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我绕过他们前往绿色通道,入口处韩国馆的工作人员核实了我的残疾证后,就示意我进去排在馆外队伍的最前面。我趁着等候的时间环顾底

层大厅。韩国馆使用的是韩文字母构筑,其底层的绝大部分为开放空间,也就是说没有门,这充分体现韩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地面铺设了不同色彩的地砖,是浓缩的首尔地图。崭新的符号化空间为上海与首尔之间的直接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平台。

大厅分左中右三块区域,左边区域是一个圆形的大舞台,身着韩国服饰的演员正随着悠扬唯美的腰鼓翩翩起舞,虽然只看到背影,但也感受的到对面观众席上的的陶醉。中间是围栏围成的弯弯曲曲的回宫道,第一个拐角处站着一名身着韩国服饰的工作人员,韩国姑娘始终微笑的注视着我们。右边回宫道的尽头是馆内的四个等候区,每个等候区都有一个电子显示器,写着现在时间、等候人数、参观时间和剩余时间,韩馆是每半小时进馆50人,再放一批人进馆内等候区,馆内始终保证约有200人等候。人们在排队之余听着悠扬的韩曲也不是那么浮躁……我抻着脖子还没看清绿色通道位置,就被后面的人流拥着往前走,等我反应过来已被挤到馆内等候区了。“这也不是绿色通道啊,我得排多长时间队啊?”我定定神才看到刚进来入口韩国小姑娘的身后有一个围栏圈的过道,那条过道每隔几米就站着一名韩国姑娘。啊,那里应该是我走的绿色通道,于是我反向往外挤……

好不容易挤出来,终于松了口气,拐角处的那位韩国姑娘也正满脸疑惑的看着我。当我走近时她上前一步,并未流露出来,而是微笑的用流利的汉语问道:“您需要帮忙吗?”

我说:“我是个视力残疾人,刚才走错了,想走绿色通道。”

她释然地笑了笑,赶忙把身后的围栏打开,并伸手示意说“请您走这里。”

“谢谢。”我边回礼边顺着通道往前走。她随后用麦克说着什么……

我刚走几步就不太敢走了,大厅光线较暗路面看的不是很真切,又感觉舞台和等候区好像都离我很远,空荡的通道前后只有我一人。正在迟疑,前面不远处的韩国姑娘已经接到信息,她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停顿,上前一步面带微笑望着我说着什么,并伸手示意我,我这才趋步上前。我与她差身而过时,她还是和第一个韩国姑娘一样同样微笑,同样手势,同样汉语:“请您走这里。”……

这样我一路绿灯顺畅地走到通道尽头,最后一名韩国姑娘已按开电梯门,微笑地对我说“为了您方便,请您乘坐电梯到二楼参观。”当我走进电梯间站好,电梯门徐徐关上时,我远望见刚刚那五位韩国姑娘都已站回原位,在等待下一名参观者……

篇3: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介绍

主题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展馆, 位于浦东世博园区B片区, 总建筑面积达1.43×105m2, 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主题展馆 (见图1) 。主题馆将通过“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未来”和“城市足迹”五个展馆, 展示对“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理解和阐述。其中, “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位于世博浦东园区, 为新建场馆“城市未来”馆和“城市足迹”馆位于浦西园区, 利用南市发电厂旧址工业遗产改造。

主题馆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一流标准场馆,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率达95%以上。

2 主题馆设计理念

主题馆设计的构思来源于对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里弄片断的解读和提炼;主题馆屋顶形式表现了上海特有的城市肌理。三角形的天窗令人联想起里弄的标志性建筑符号———老虎窗。

主题馆的平面布局采用单元式方案, 由8个36 m×63 m的体量组合而成, 尺度适中, 结构逻辑清晰。同时和周边的世博地块肌理尺度和谐。在世博会期间, 主题馆可以与世博人行天桥相连;世博会后主题馆可以与世博中心以及远期建设的酒店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主题馆的造型源自设计构思, 通过“折纸”的变形形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的造型根据每个单元形体的跨度尺寸, 布置对角线桁架增加结构的空间稳定性并自然形成折线的韵律和三角形的母题;其次, 通过对平面三角形形顶点的竖向位移, 形成侧向天窗, 利于展馆内部的自然采光, 同时在屋顶造型上形成立体化的肌理并构建明确的导向性———朝向世博轴和中国馆。

南立面出挑形成入口灰空间, 演绎折线型的造型母题, 成为大量人流等候、交流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北立面屋面延伸为墙面, 通过对立面的图形化分解形成三角形的侧窗和入口。东西侧立面突出表现钢桁架的结构逻辑, 并赋予主题馆生态节能表皮。

室内设计以南北贯通的共享空间为核心空间, 共享空间两侧的展览大厅以功能性使用为主, 空间造型和内部装饰以简洁、现代、实用、灵活使用为指导原则。

世博会主题馆主立面正南北朝向, 在场馆布置和体型系数控制方面有利于节能。南向立面形成大尺度的挑檐, 用于遮挡夏季阳光的直射;展馆可以利用屋顶天窗采光通风;东、西山墙面上运用立体绿化, 减少太阳直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同时, 尽可能选择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来进一步增强主题馆节能环保的效果。

2.1 主题馆建设和设计的三大亮点

2.1.1 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

西展厅南北跨180 m, 东西跨126 m, 为矩形超大跨度无柱空间, 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2.5×104m214 m净高的无柱空间, 既符合了世博会的布展要求, 也有利于世博会后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

西展厅屋面采用了张弦桁架结构, 共9榀, 跨度为126 m, 间距18 m, 上弦为三角管桁架, 下弦索采用两根高强钢丝束索。如此大跨度的双弦张拉桁架, 目前在国内最大。

2.1.2 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

主题馆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 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 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太阳能总发电量2.57 MW, 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104m2, 年发电量可达2.5×106 k W·h, 每年减少CO2排放量约2 500 t。

2.1.3 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主题馆东西立面设置垂直生态绿化墙面 (见图2) , 面积达5 000 m2, 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待建生态墙 (日本爱知世博会生态墙面积约2 500 m2) 。利用绿化隔热外墙在夏季阻隔辐射, 并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 降低传导;同时在冬季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 同时形成保温层, 使风速降低, 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2.2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土建施工的三大特色

2.2.1 钢管桁架安装采用了机器人

主题馆地面以上均为钢结构, 要在3个半月内完成总投影面积达6.2×104m2、总重量达1.7×104t的钢结构, 按常规的施工方法目前还无法完成。主题馆考虑到东展厅为管桁架结构, 共11榀, 在园区内首次采用了机器人滑移安装技术, 滑移距离达180 m, 在全国名列前茅。据了解, 主题馆采用的机器人滑移安装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 在电脑程序设计、芯片集成、机械人制造和安装施工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国家专利, 标志着我国在大跨度钢结构机器人滑移施工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2 由南向北立体交叉施工方案

主题馆采用了由南向北立体交叉施工方案, 地下基坑开挖与地面钢结构施工交叉进行, 部分地下室顶板完工后可为钢结构施工提供作业面, 缩短施工工期约6个月。

2.2.3 超大基坑采用无支撑技术

主题馆东展厅地下室占地面积约4.2×104m2, 基坑长290 m、宽200 m, 挖深约10.2 m, 总出土方量约62×105m3。如此大体量的施工量, 按照常规施工方法, 需在1年左右才能完成地下室结构的施工。结合本工程工期极为紧张的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采用两级放坡+重力坝的无支撑基坑围护形式, 避免了因多次换撑而造成的工期影响, 使整个绝对工期提前了约2~3个月。从经济方面分析, 由于省却了大量支撑所耗用的造价, 围护结构造价比其它带撑围护结构形式大大降低

3 展示主线

城市人馆———

城市人馆的理念取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 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馆内的展示将以这三种需求为主线, 探讨城市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塑造人的生活, 讲述城市中“人的故事”。

城市生命馆———

城市是一个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复杂活动的群体的“人为生命”, 同时, 城市也具备灵魂和情感。城市生命馆将以“生命”为主线, 总揽城市的生命历程, 解剖城市的生命结构和灵魂, 探讨城市的生命潜力。

城市星球馆———

该馆将以“共生”为主线, 揭示人类、城市与地球万物的“共生”关系, 同时也揭示全球各国和城市间在保护地球环境领域的“共生”和“共赢”关系, 一个更美好的地球未来需要各国的共识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

主题馆位于世博园区B片区世博轴西侧, 紧邻轨道交通8号线浦东周家渡站, 占地面积约1.15×105m2, 总建筑面积约1.29×105m2, 其中地上8×104m2, 地下4.9×104m2, 建筑高度约27.7 m。

4 主题馆主要功能空间介绍

主题馆共拥有五大主要功能空间, 它们是“西侧展厅”、“东侧一层展厅”、“东侧二层展厅”、“地下展厅”和中部多功能厅。主题馆还拥有贵宾厅、中小会议区、办公用房和公共餐厅等多个辅助功能空间。

主题馆西展厅建筑面积约2.5×104m2, 净高14 m至21 m, 南北跨180 m, 东西跨126 m, 为矩形超大跨度无柱空间。世博会期间分割为2号展厅和3号展厅, 分别展示“城市·生命”和“城市·星球”主题。

世博会期间, 主题馆将在东展厅即1号展厅将展示“城市·人”主题, 东展厅内还设置2个小的残疾人馆和公众参与馆。东展厅建筑面积约1.7×104m2, 净高9 m。

主题馆在世博会期间日均参观人数估计在1.25×105人次, 同时在馆人数不超过1.8×104人。

由于排队等候时间可能会达到1个h以上, 馆内设置了前厅, 方便参观者高温天或雨天排队等候, 还在中厅、地下室和下沉式广场等处设置了相应的辅助和便利设施, 如母婴休息室、办公场地、会议室和VIP接待等空间等,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 地上建筑面积为8×104m2, 地下建筑面积为4×104m2。是本届世博会最重要, 也是建设规模最大的展览建筑。

篇4: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正式开工

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在开工仪式上表示,世博会是国家项目,是上海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建设世博主题馆以及今年内将陆续开工的其他永久性场馆,则是筹办世博会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工作。

据了解,世博会主题馆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西侧,紧邻轨道交通8号线浦东周家渡站和磁悬浮世博园站。设计控制范围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园二路,东至园三路,用地面积为11.5公顷。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城市肌理的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上海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主题设计手法巧夺天工凸现四“大”特点

据悉,世博主题馆由上海世博集团负责建设。上海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题馆内有三大展馆,共计6.6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其中一号馆3万平方米,由于馆中没有一根柱子,视野十分开阔。主题馆将凸现“大功能”、“大绿色”、“大降耗”,“大转变”四大特点。“大功能”主要表现在展示空间大,可以进行充分的主题演绎。超过3万平方米的广场绿化充分体现了“大绿色”,利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灌溉7000平方米的垂直绿化,在体现节能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世博会的自然景观。此外,主题馆还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降低能源降耗。18米的廊檐更是一个“大转变”,让参观者有一个宜人的参观环境。

记者还了解到,主题馆的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的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而屋面三角型的连续架构,可令人联想到风筝,纸飞机,飞鸟,象征了对自由生活的美好期望。戴柳表示,建成后的主题馆,将成为一座绿色、节能、环保的场馆。

篇5:2010世博会德国馆鉴赏论文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留下了人类在文明与科学之旅中的许多辉煌。2010年在中国上海开展的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更代表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崛起。上海世博会设有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B片区的主题馆建筑内。主题馆的南广场、北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将在世博会期间举办各类活动、庆典和仪式。城市足迹和城市未来馆分别位于浦西的D片区和E片区。

德国馆是上海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外国展馆。在世博园C片区,处于欧洲展区范围内。观众穿过由法国、波兰、瑞士、德国四馆围成的世博园小广场,便可进入德国馆展区。它与法国馆、瑞士馆和波兰馆相互毗邻,构成一个类似“正方形”的区域。德国馆占地6000平方米,场馆名字为 和谐都市。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德国馆位于卢浦大桥附近的黄浦江南岸,与瑞士、法国和波兰馆相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展馆四面呈开放状,其建筑设计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又像是在邀人同游。

有人这么形容德国馆:“在建筑设计上给人一种轻盈到几近飘逸的感觉,外观如同一个可漫步于其间的三维空间体雕塑。”位于“正方形”左下角的德国馆主体由四部分组成,其中,有三部分建筑体是被底座支承起来而呈悬浮状,第四部分建筑体是锥体形状,中间是一个舞台。它们是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每一部分单看都好像非常不稳定,但构成一个整体却相辅相成,非常平稳。从整体上看,显现了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支称力在建筑中的巧妙互用。使它们相辅相成,达到和谐都市展馆整体稳固的平衡状态。这一设计从建筑角度再现了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德国馆的建筑体外部由一层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包装起来,展馆的四大建筑主体悬架于和谐都市展厅入口所在的底层区域。展馆设计由自然景区和展馆主题两大部分组成。参观者游历和谐都市之旅从展馆底层起落有致的自然景园开始。前往展厅入口的路也是等候区。这一路整个就像走迷宫一样,要穿过不同的空间、隧道、空地和院落。入口在展馆一层的斜坡景区内,通往展馆城区展厅的大门在此为参观者打开。穿过一条隧道,参观者便踏进了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都市生活的体验空间。德国馆分为海港新貌、未来规划室、人文花园、发明档案馆、创新工厂、材料之园、欢乐剧场等若干个展区,以一些典型的都市生活空间和设施展示德国的城市生活。典型的有展馆的“长廊式建筑”,它寓意着:穿行和谐都市之路。建筑设计给予展览本身的不应仅只是一个外包装,它的建筑设计同时又要阐释着展会的构思,给它一个舒展自己的空间。遵循古典建筑学派的“长廊建筑”理论,德国馆的建筑设计为参观者描画出穿行和谐都市的一条长廊:按照指定的路线,参观者有时步行,有时乘滚动电梯或走自动人行道,一路穿行众多不同的展厅,气氛随着展题交替变换,给人一种漫步长廊的感觉。托架而起的展馆建筑正好给馆外景区搭建了一方即可避雨又可遮阳的天棚。这种设计形成了一种内与外、光与影、建造的与自然的、都市风光与田园风景之间引人入胜的交替更迭。总体来说,德国馆的多边形造型主要是突出设计者对未来城市的理解,即多样性,多元化和和谐性。互相包容但不失丰富元素是核心思想。

德国馆独特的外形设计,加上馆内各种高科技展示以及观众互动项目,使德国馆成为上海世博园内最受欢迎的国家馆之一,无论何时经过,都可以看到大批观众排着长队等候参观。德国馆的主体大部分悬浮于半空中,观众穿行于德国馆的底层,就如同走进迷宫一样,要穿过不同的空间、隧道、空地和院落。游历完德国田园风景后,将进入德国馆的主体,一个悬浮于半空中的巨大部的展馆,你将会看到两位虚拟解说员——“德国小伙子”严思和“中国女学生”燕燕,他们将一起带领参观者,从展馆底部的田园进入都市中心,经过一些典型的德国城市建筑和广场,展现德国的生活。在穿越了都市风光的“动感隧道”后,迎接参观者的是一次奇妙的科技之旅。由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而成的“人文花园”、陈列着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而其中最大的惊喜,是一个直径达3米、重达1.2多吨的金属球。位于“动力之源”展厅中这个圆滚滚的大宝贝“出生”于斯图加特,参观者被分成两组,两组人通过共同的动作和高声歌唱,就能够通过音控互动操控装置左右金属球摆动的方向。呼喊的人越多,声音越是高亢,金属球摆动的速度和幅度就越大。当圆球摆动到最大幅度时,便会旋转起来,并且越转越快,越转越高,未来宜居城市的各种景象和

风采随之呈现于球体表面,而展厅的每个角落更因球体表面的色彩变幻而显得绚丽多彩。金属球静止后其表面会呈现地球、地球孕育种子、种子又变成花的生命诞生的过程。金属球告诉了大家:“有些事情,哪怕看起来很难,但大家只要同心协力,共同行动,而非互相对立,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

德国馆不仅外形奇特、与众不同,展馆内的互动环节更能使游客真切地了解德国。一般人熟悉的是,德国人“严谨理性”;但在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里,人们还可感知德国的“平衡”之美。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为主题,旨在传达“都市本来就是一种和谐之美,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创新与传统之间、全球化与国家特色之间需要争取平衡,求得和谐”。如果结合德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平衡”不仅体现在德国馆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德国促进经济复苏的理念上。德国经济的“平衡”之美,还体现在外需和内需的关系上。然而回到德国馆,就连两位虚拟解说人员也体现一种中德合璧的“平衡”之美。在游客参观德国馆时,有两位虚拟解说员一直相伴,一位是德国小伙子严思,另一位则是他的中国女友燕燕。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德国旅游局不失时机地向中国游客宣传德国游,并列举出推荐“德国之行十个理由”。在走出德国馆之后,游客也许可以再添上一条理由:那就是去体验德国的“平衡”之美。

德国馆展示多项“可持续性”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将可持续、低碳的概念“梦想照进现实”。在德国馆“和谐都市”诞生之初,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建造一个浑然一体的完美展馆,其中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的主题,所以在世博会闭幕后,虽然德国馆本身将被拆除,但展馆内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连工作人员的T恤都是可降解的,这些都凸显德国馆的“环保本色”。此外,德国馆部分外墙材料将赠送给上海德语学校。一些展品将由上海的世博会博物馆收藏,大部分办公用具和设备也将捐赠出去。

德国馆在设计上尽显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想象力。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充分展现了对未来都市蓝图的想象力,同时塑造了积极、友好、开放的德国国家形象,取得了非比寻常的成功。与其他展馆相比,德国馆投入了更多精力。它不仅是上海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外国展馆,也是德国在历届世博会中投入最大的一个展馆,总投资额达5000万欧元。更重要的是,德国馆从设计到展品,都紧扣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太阳能居民房、零排放汽车、高效节能洗衣机、光伏发电材料„„大量“德国制造”的最新绿色科技产品集中体现德国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世博会是人类不同时代文明的集结地,是未来发展的指灯,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创造环境与和谐共存的生活共同努力。世博会让贸易伙伴间加强了联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以及普通游客之间建立了友谊。这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正是世博会的最大魅力。而世博会展馆更

篇6: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游记作文

今年国庆假期,我和爸爸去上海旅游。旅途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了。中国馆以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展示风格,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成了世博园中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来到世博会展馆区,我远远就看到了高大雄伟的中国国家馆。到了馆前,我仰望着它,只见它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从底部到最高层有64米,大约有30层楼那么高,在所有的展馆中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慕名前来参观中国馆的人排成了一条条“长龙”。经过漫长的等待,我和爸爸终于乘上电梯,进入了展区。虽然我们有点累,但我还是很兴奋,终于进入展区了!

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到一个电影大厅。这是一个3D环幕电影大厅,里面有3面长20多米、高7米多的`折幕和一个跨径为20几米的穹顶幕。此时,电影院正播放一场以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讲述了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变化的影片,反映了改革30年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阔大的立体环形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感觉自己就像活在电影的世界里,差点分不出自己是在演电影还是在看电影,真是太奇妙了。看完电影,我和爸爸来到另一个展馆。刚进去,我就看到长达100多米长墙壁上投影的我国名画《清明上河图》。它虽然是一张画,但画上的人和动物、景物栩栩如生,而且他们都会活动:图上的人物有的在赶路,有的在交谈、有的在作坊里工作……还有那河水随风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河岸上的柳枝也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真是太神奇了!接着,我们还参观了“寻觅之旅”、“低碳行动”……

篇7:世博会日本馆观众多的原因

世博会日本馆观众多的原因

上海世博会各个国家馆中,日本馆是除中国馆以外,观众最想参观的外国馆之一。这大概源于日本这个主办过4届世博会、以高新科技见长的岛国拥有成熟的参展经验,带来的高科技以及人性化情节化的宣传,还把中日关系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吸引了众多中国游客,显然这和“亲日”、“哈日”是没有关系的。

笔者王锦思近日前往世博会参观,由于排队时间太长,世博园太大,不可能每个馆都去,因此选取了中国馆、日本馆、韩国馆参观,中国馆由于要早晨预约,人员超多,只能遗憾放弃。而不论是排队参观,还是媒体采访预约,日本馆都异常火爆,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据说,沙特馆展示了高科技imax立体屏幕,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但是显然,这一屏幕并非沙特发明也非沙特制造,而日本馆的科技几乎都为自己拥有,是完全凭一己之力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过,进入日本馆需要耐心等待,笔者这次排队长达2个小时时间,这个时间也不算最长的,据说有人曾经排队4个小时才能够进入。

日本馆“紫蚕岛”的造型是借鉴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从近3600个中国人所取的名字中挑选出来的。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从炎热的室外走进日本馆,感觉分外凉爽,这正是日本馆“会呼吸”的奥妙所在。馆内通过实景再现和影像技术,展现的未来城市生活,介绍日中两国的文化渊源、与自然共生的日本人生活、充满活力和时尚的日本当代城市、为解决水资源和地球环境问题而开发的先进技术,以及守护自然的市民活动。

乘坐电梯缓缓上升前行,经过一段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等人物典故的介绍,通过灯光和微黄画像的烘托,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其中。这些由一位位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历经千余年,仍然拥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来到现代的日本,浓重的科技氛围便扑面而来。“解剖”过的充电汽车、次世代本田支线喷气机模型、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纯净水的最新设备、将海水处理为淡水的反浸透膜、发电地板和发电窗,每一项尖端技术产品都引来游客驻足观赏,从中得到科技知识的熏陶。

有一个独立性的“森林”空间,一整幅“超写实”巨幅照片高6米、宽27米。拍摄这幅照片的相机不仅能精确识别笑脸,还能清晰地拍出远处树叶上蝴蝶的翅膀,因此被称作“万能相机”,不过目前还只是概念相机。

一个机器人身高1米多,手指灵活地揉弦,身体跟随旋律轻摆,将一曲《茉莉花》演奏得分外动听。如此灵活的机器人其实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提供看护、医疗援助。鉴于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个表演寄托了一个愿望——将来机器人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得以普及。

正前方是72变的未来“生活墙”,由不久前刚刚在日本问世的全球最大等离子电视组成。单独一台电视屏幕大小为152英寸,清晰度可达普通高清电视的4倍。日本馆展示3台,并排站立,宽度约10米,画面显示甚为壮观,几乎看不到接缝,是一面融电视、电话、书籍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未来“生活墙”。

一段现代而唯美的音乐剧《朱鹮的故事》成为日本馆的“压轴戏”。这段音乐剧不仅融合了中国昆剧和日本传统艺术剧,更是一场高科技产品的荟萃。演员们乘坐单座个人交通工具i-REAL登场演出,以最少能耗实现人类自由出行愿望,使观众亲身感受到城市出行的未来远景。

朱鹮被誉为鸟类中的“东方宝石”,也被认为是日本的象征,但在日本几乎已经绝迹。,中国首次赠送一对朱鹮给日本,至今中国朱鹮已在日本繁衍了100多只。剧中讲述两国联手护鸟的过程,充分歌颂中日友谊。

篇8:世博会主题馆

项目投资:3, 000万

项目面积:4, 000平方米

项目地址:广州市新广州电视塔二楼平台广场

设计内容:建筑整体装饰展示

竣工时间:2011年2月28日

参与设计:陈伟 董雅君

2011款奥迪A8L W12主题为“享受探索”, 结合A8L的高端品质, 设计师在整个方案上不仅延续了以往奥迪的展示风格, 而且在造型、创意点和施工材料上实现了最大的突破。

首先从建筑上讲, 整个创意是一个“8”字, 以突出此展馆的主题。这个“8”字从顶部航拍上可以看到。这个建筑看似与一般的概念性建筑和简约性建筑没有什么不同, 但实质上却要攻克两个巨大的难点。

一个难点是广州塔的平台设计初期并没有计划在平台上做建筑, 场地给的整个平台消防通道的承重也只有两吨, 11米高, 3000平方米的建筑如何能够实现是此次项目的一个建筑难关。特别是平台的底板厚度有限, 钢结构自重力的分散, 更重要的是地面不能够破坏, 地砖的抗压力、风荷载、建筑的集中荷载等诸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另外的一个难点是搭建周期的问题, 1月10号进场, 2月28号开幕, 建筑周期不足50天, 其中建筑部分还要提前完成以为内部装饰留有充足的时间。

建筑的另外一个亮点, 也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整个建筑上需要发光, 需要变换色彩和图案。建筑外环8字膜结构内布置LED, 通过集成可以实现顶部两个环的高低变化, 同时与下方的流动光带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外部错落有致, 红白双色与广州塔的灯光交相呼应。视觉效果上, 给人感觉光影叠交, 非常艳丽。

建筑内部被切割成八个部分:接待处、接待通道、茶歇、发布会现场、艺术长廊、品鉴区、晚宴区和离场区。整个设计过程可以说是乐享探索的艺术盛宴。

首先, 这场饕餮盛宴的前奏——接待处和接待通道。这一部分设计师的定位是简约。虽然是简约, 但是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 使简约不简单, 让简约有品位。整个展区白净素雅, 挑高的空间、柔和的灯光也非常舒适。整个展区还有7件雕塑, 这些艺术品要满足甲方至高要求, 要比以往的有突破, 要有很高的品质, 要与奥迪相匹配。在接待处的三件艺术品是三位探索者:读书的小孩、抬头仰望的女人和俯视的健壮男人。他们分别代表着三层理念:“探知”、“方向”和“光明”。小孩虽然独自一隅却是孜孜以求, 女人的目光坚定地定格于光芒四射的男人。三件艺术品各自独立而又一脉相承, 简单的线条勾勒, 在简约中彰显现代品位, 于时尚中探索别样情调, 这就是简约功能的释放, 为尊贵的客户带来至高无上的享受。

接下来是长达40米的接待通道入口处设有第四件艺术品, 这件艺术品从正面看来是个8, 顶面通过投影也是个8, 从侧面看却是个圆。通道右边以黑色胶卷的形式展示奥迪的辉煌历史, 彰显奥迪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卓尔不群的独特探索魅力。通道左边通过红色曲线和一系列关键数字来表现从慕尼黑到北京、到中国、到海洋、到陆地、到无穷宇宙的距离, 这既是一个不停发展的距离概念更是一个人类对空间探索的时间概念。

茶歇区的设计, 整个空间的顶部是圆形的镜面, 正中有个舞台, 设有钢琴、水池, 水池里有光、有鱼, 灵动的精灵在光影中自由穿梭, 将配饰功能放大到奥迪系列车型一贯的动感和优雅气质。在舞台旁展示的是设计师的第五件作品——莫比乌斯环, 环是公里的概念, 上面有三辆奥迪A8L的汽车。还有些行走着的、站着的、坐着的人。麦比乌斯圈是不可定向的, 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

设计师的第六件作品在酒水吧台的对面进行展示, 这是一匹马, 这匹马腾空而起, 气势不凡。腹部装饰有婉转细腻的青花瓷图案, 马的腿部是机械的奥迪汽车的骨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德国的创新科技完美的融合。马后面的造型更像两个翅膀, 有天马行空的感觉, 这也暗示了奥迪品牌在顶级豪华车市场中的地位。

在奥迪A8L新车发布会场地, 整个场地采用的是气势宏大的剧院形式。挑高空间高达9米, 三块大屏幕循环播放, 尤其是中央的大屏幕, 实现的是3D影像形式, 中间是奥迪的经典大嘴, 嘉宾席上260个豪华座位呈环形, 众星拱月般的烘托出场地的核心区。场地的核心区是汽车亮相的地方, 也是品鉴奥迪A8L的新功能和亮点的场所。

发布会一侧的艺廊, 充满着金黄色的高贵光泽, 设计师对艺廊的定位是高档、豪华、顶级, 这些艺术品造价不菲。也是十四件作品中另外七件的难得的集中展示。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以其别开生面的具象人物雕像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斯蒂芬·巴尔肯霍尔 (Stephan Balkenhol) 、被归为八十年代初期的新表现主义派 (Neo-Expressionist) 最重要的艺术家安塞姆·基弗 (Anselm Kiefer) 以及各具特色的中国顶级艺术家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刘小东、张晓刚。这7件艺术品的总价值超过两亿人民币。这些展品受到众多参观者的赞赏。

在其后的是近距离品味与鉴赏奥迪A8L相关的艺术品鉴区。白色的背景, 在闪烁的星光的点缀下, 更加衬托出黑的沉稳、尊贵、超越与一丝不苟。品鉴区简约而静止的水滴, 是设计师的第七件艺术品, 静止与运动充满了不同的魅力, 而将运动的瞬间静止则形成了一种运动的神秘感。这便让我们对速度、时间和空间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在这其中的一切和周围的一切也都将被感染, 体现出一种至高的品质, 这便是这件作品的探索所得, 也彰显了全新奥迪A8L的卓越风采。

人们通过品鉴区奥迪大嘴的门就进入了晚宴区。晚宴区也是9米高, 可满足260人就餐, 正对的舞台, 绚丽又别具一格, 中间的舞台是一道水幕, 水幕上时而呈现出字幕, 时而变幻出各种影像。两边的屏幕的下面有两个钢琴, 用于钢琴的表演。左侧还有汽车的展示。

最后是离场通道, 离场的通道是一条宇宙影像, 长四十米, 高四米, 时间、空间、宇宙与地球的旋转, 表现人类对未知的无限探索, 而右手边的圆圈像无穷的句号, 代表人类对一个个未知的探索所得。

设计师采访

《中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此次的新项目吗?

杨:这个项目时间非常紧, 从设计到实施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 而且是整个3000平米的建筑。要解决很多的问题, 不仅要有想法、有创意, 而且要保证能够在这个时间内保证实施完成, 这些问题在设计中都要充分的考虑。

此外, 这个项目比以往的奥迪项目要有更高的突破, 在保证奥迪品质的基础上要加入更多的亮点和想法, 甚至是故事, 这有些类似于世博会, 不仅仅是讲展品, 更要讲文化, 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巨大的面积、无限的可能, 这个项目的确存在着许多挑战。当然,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出色的完成了这个项目。

《中装》:此次奥迪馆的设计理念在何处?

杨:这次的设计理念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 “享受探索”——这样的主题怎样理解?探索的艺术, 探索无止境, 我们对探索进行了各个角度, 各个层面的不同思考。我们必须深刻的了解新奥迪A8L, 从探索的主题出发, 重新的解读, 重新的诠释。由此我们以艺术为出发点, 采用大量的纯艺术形式作为展示, 无论是最终邀请来的艺术家的作品, 还是我们有针对性设计制作的艺术作品, 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选择和严谨的思考, 7件特制的艺术品和7件艺术家的作品, 我们设计的艺术品依附于整个展览, 同时又不能喧宾夺主, 保证整个展览的统一性, 控制住整个展览的重点和核心的价值所在。

《中装》:对于展馆内汽车的展示效果您是如何处理的?

杨:对于这次的展示效果, 我们在不同的内部空间采用了不同的手段。首先, 此次展馆从功能上说是很明确的, 很不同的。展示区域、鉴赏区域、休息区域, 晚宴区域还有最为重要的发布区域, 这必然使得每个区域从设计风格、空间结构、整体氛围、材料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说连接发布会与品鉴的区域采用了高档美术馆艺术长廊的形式, 而离开展馆的疏散区域则融入了世博会中常用的观念展示的手段。有些设计进行的比较顺利, 比如说接待区和晚宴区几乎和第一稿的设计没有大的不同, 而有的区域如茶歇区和品鉴区却经历了数次大的更改, 因为甲方要突破, 我们也希望突破, 而这种突破的意识往往就是一种实验, 我们要与甲方反复的碰撞中形成统一的观念, 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出现大量的误解和方向上的偏离, 但好在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基本上还原我们要展示的效果, 表现出我们的展示意图。具体的处理方式就很多, 从传统的方式来说, 雕塑是这次静态展示的主要手段, 而新媒体的展示方式无论是激光水幕还是3D影像, 我们都将其融入了其中, 所以从展示效果来说整个展厅是很现代的, 但是又有很深厚的艺术气质和一种中西结合的文化韵味。

《中装》:您认为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在哪里?

杨: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场馆中的14件艺术品, 其中7件珍品包含了刘小东、方力钧、岳敏君、斯蒂芬·巴尔肯霍尔、安塞姆·基弗、曾梵志、张晓刚的艺术珍品, 这些作品的身价约有几个亿。另外是由我针对此展馆设计的七件艺术品, 其中包括三个探索者“光明”、“方向”、“求知”、“静止的瞬间”、“奔腾的智慧”、“永恒的错觉”、“莫比乌斯环——奥迪之路”。这些作品架构起整个展区的所有空间, 提升了整个展览的品质, 由此我认为非常成功。

《中装》:项目中室内照明的设计非常有特点, 您能和我们谈一下你的设计灵感来源吗?

杨:对, 这次在室内照明和灯光的处理上的确花了些心思, 有些甚至是打破了一些通常的应用方式。光度的强弱、色温上的冷暖、照射的集中与分散、阴影的表现与处理, 在这里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应用。比如说在接待区域, 纯净洁白的高亮度光源下要把探索者“光面”的身影放大性的投射到洁白的墙面上, 体现出男人的力度。而娇柔的探索者“方向”则通过面部的红光给予整个空间独有的绚丽色彩, 而探索者“求知”自身的智慧则照亮了他正在阅读的“圣经”。还有边上的长廊则采用了偏近橘色的暖光使整个空间更具有包容性, 特别是在中央8字雕塑“永恒的错觉中”以灯光的阴影实现了地面上的第二个“8”字造型。在品鉴区与茶歇区则尽可能的实现了无影灯光的效果。但是在发布会现场, 效果灯、舞台灯以大量点光源实现了集中照明, 明暗的高对比实现了一种科技感和神秘感, 而在后面的艺术长廊中古典主义的昏暗灯光实现了一种神圣和对至高品质的向往。离开通道则完全通过投影内容自身的光色将整个空间染成了蓝色, 地面的高反光将投影的光度进行了二次的延伸, 这些都是很微妙的, 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够关注到, 但我想这些不同光影塑造出的不同空间的氛围将会被所有参观者真切地体会到。

《中装》:展馆外表皮的设计是LED效果吗?这种设计想要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概念?

杨:外场馆造型的LED灯的设计是在我的领导, 也是我的一位导师马杰的方案下实现的, 正是他坚持认为“灯光的变化会给建筑带来生命”, 由此才最终实现外造型的灯光和各种不同的变化。这里强调的是, 很多高明的艺术工作者可能不是我们这样的一线设计者, 但是可能都与设计、艺术有过不解的渊源, 他们可能是教授、老板, 甚至是从事着与设计毫无相关的工作, 但是往往他们的判断和选择比我们的感觉更加敏感、更加准确。

《中装》:世博会北京馆的成功设计都为您带来了什么?

杨:世博会北京馆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自信, 这不仅是成就感那么简单, 一个年轻的设计工作者能够坚持自己的设计之路, 最重要的就是自信, 世博会摆清了我的位置,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 这点很重要。另外北京馆的成功给我带来了更多人的认可, 很多人在世博会后给予我设计很多有意思、有挑战的大项目的机会, 并相信我的设计能力。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他们更加满意, 超越他们的预期效果。

《中装》:您现在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建筑师吗?

杨:建筑师?可能吧, 如果你认为是那么我就是, 因为你认为是的话, 某种程度上已经认可了我的设计。我会感到很高兴。我相信无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艺术家都不是自封的, 应该都是努力的结果, 都应该是拿出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作品来确立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如果你能够以后给予我更多的称呼和头衔我会更加高兴, 那样说明我在其他设计领域也算是成功的。

《中装》:我看过您的许多设计作品, 您似乎很热衷于“让建筑讲故事”这样一种设计形式, 您是如何考虑这样一种设计理念的?

杨:这一点你说的很好,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你,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各种各样的故事, 各种故事化的表现我都很擅长, 也许很多人知道的是北京馆的变脸, 但其实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建筑故事”, 有的很奇幻很长, 甚至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时至今日, 世界名车体验中心依旧在通过真实材料的变化讲一个关于变脸的新故事, 而这次奥迪展馆项目讲的更是一个关于8的故事。其实讲故事是我的一个习惯, 我喜欢听故事也必然爱讲述故事, 所以我的很多故事不仅体现在建筑上, 甚至是展厅的内部布局和装饰上, 这些都是我“讲故事的工具”。

杨毅斌

世博会北京馆设计师

上一篇:江清月作文下一篇:浅议如何搞好班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