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2024-05-21

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精选8篇)

篇1: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201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总体评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试卷(海南卷)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海南省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进行命题,试卷为单科独立试卷。试卷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实际,针对性地对部分试题的难度进行了调整,既“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突出了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物理素养和能力的考核。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

试卷各题考核的知识点及能力统计表 题号 分值

考核的内容

基本特点

模块

知识点

能力考核重点

必修1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能力

常规

选修3-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电场力、洛伦兹力、共点力的平衡 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常规

选修3-1

点电荷的电场、电势、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景较熟悉但综合性较强

选修3-

1、3-2 理想变压器、电功率、电阻的并联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常规

选修3-

2、必修1 楞次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情景较熟悉但能力要求较高

必修1、2 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t图像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景较熟悉但综合性极强 7 4

必修2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动能定理、功能关系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常规 8 4

必修1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理解能力 常规 9 4

选修3-1平行板电容器的特性、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常规 10 4

选修3-1 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情景较新颖 11 4

必修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 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常规 12 4

选修3-1 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的叠加原理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情景新颖、突出方法 13 6

选修3-1 电阻的串联、欧姆定律 实验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情景新颖 14 9

必修2 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境新颖 15 9

必修1、2

匀速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情境较常规但综合性较强 16 10

必修1、2、选修3-1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 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境新颖、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17 4

选修3-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动能变化的关系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常规 8

必修

1、选修3-3 气体实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情境较新 18 4

选修3-4 振动图像、机械波、波速、波长和周期的关系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景较新 8

选修3-4 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景较新 19 4

选修3-5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常规 8

选修3-5 核反应方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能量守恒定律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景较新 2.题型及分值结构 2012年海南高考物理试卷的题型及分值与2011年完全相同,没有变化。

试卷

题型

题量(个)

分值(分)

分值权重

第I卷

单选题

34%

多选题

第II卷

填空题

66%

实验题

计算题

模块选做(3选2)

注:以上数据为粗略统计。

从内容分值结构中可以看出:2012年的试卷对必修

2、选修3-1模块中内容的考查所占分值相对较多,而选修3-2模块中的内容考查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

1.立足基础,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全卷整体难度比往年有所下降

全卷试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知识系统展开,考查的多数知识点既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也是高中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点在我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年年出现。据大致统计,试卷的必考部分对《说明》中II级考点考查的覆盖率达到了80%,I级考点达到了46%,其中考查到的主要知识点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及v-t图像、滑动摩擦和静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功、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点电荷、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电势能、平行板电容器、电阻的串、并联、欧姆定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安培力、楞次定律、变压器原理等;选考部分中考查到的知识点也多为II级要求,如:简谐运动的图像、波速、波长和周期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试卷中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立足于基础,如第1、2、3、4、5、7、8、9、10、11、13、15、16(1)、17(1)、18(1)、19(1)等小题,均属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

2012年的物理试题在立足基础的同时,针对我省近几年来高考平均分持续走低的现状,为了提高命题的效度,命题人对全卷难度作了适当调整,与2011年相比,2012年的整卷难度有所下降。从试题形式上看,全卷无偏题、怪题、过难的试题出现,依然不回避常规题、经典题,不少考题在平常的复习中可谓司空见惯,个别的还与前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极为相似,这类试题的出现可以令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从主观上保证了学生考试心态的稳定性,有利于考生实际水平的最好发挥。另外,命题人在题目的设置上也有意做了一些调整,如删去了以往那些体现试题应用性、时代性所做的一些铺垫,呈现的物理模型更加直接、朴实、单一,文字表述上也更为开门见山、简明扼要;选择题的考查上减少了定量计算,没有一道题需要繁琐的计算,多数题目通过定性分析,或与简单的定量分析相结合,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完成作答;计算题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采取了渐进式的设问,前2问较为简单,总体难度略有下调。

2.体现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科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2012年的许多试题看似常规,但在情景的呈现方式及设问角度上立意新颖、不落窠臼,更加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对考试大纲中强调考核的多种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考查。下面将着重对其中三种能力的考查方式进行说明:

(1)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的第1题、第8题是典型的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题目本身不难,考查的知识点也较为基础,但在考查方式上却较好地诠释了考纲中对理解能力的说明:“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定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如第1题中提供了四个选项并不是从浅表层次去考查对规律的死记硬背,而是从多个角度设问,分别考查了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加速度与力对应关系的瞬时性、矢量性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刻,题目本身虽然短小但考查内容却注重内涵绝不肤浅。

第8题则是将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误区较多的摩擦力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考查学生对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认识是否深刻、到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会极易将其与阻碍“运动”或“运动趋势”混为一谈,从而在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上错误认为:滑动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减速,静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加速。此题的设置正是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软肋”,考查了他们对摩擦力概念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的鉴别和区分。

(2)对推理能力的考查

“推理能力”表现为:“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试卷中的第2、3、5、9、10、14、15、16、17(1)、18(1)等均属对此种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以速度选择器为模型,从带电粒子的运动和受力的关系上进行分析、推理、论证,找出影响粒子运动轨迹改变的因素。第10题需要根据题目选项中给出的两种直流电源的不同接法,进而对电流对螺线管极性的影响以及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做进一步的推理,最终判断出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14、17(1)题则需要在结合图像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数学知识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此种能力的考查从来就没有弱化,已逐渐成为高考试题的一大显著特点。试卷中的第2、3、4、6、9、14、16、17(1)、18、19(2)等题不仅考查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还尤其突出了对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强调数与形、理与形的有机结合。其中,如第3、15、16、18(1)、(2)等题考查到的物理知识并不复杂,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具有一定高度,不仅要求考生能够依据题意正确画出几何图形,还能熟练运用三角函数、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进行运算,尤其是16题,作为最后一道压轴题,其本身模型并不复杂,属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问题,但由于磁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这就对学生的诸多数学能力——如: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提高了较高要求。学生首先要画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然后根据几何知识才能正确求解。第6题中涉及到运动学图像,试题情景学生较为熟悉,但要将图像描述的物理情景与物体具体运动的描述对应起来,有相当比例的考生会存在障碍。函数图像作为一种数学方法,与物理问题的有机融合,一直以来都是物理高考的热点。

综观整份试卷,仅对某一单项能力进行考查的题目相对较少,多数题目都是将对两种或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为一体,特别突出的如第3、6、14、15、16等题,这些试题立意新颖,设问巧妙,从不同角度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想对这类试题正确作答,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较高的物理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这类试题的设置可以对各个层次水平的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避免某一分数段考生过于集中的状况出现,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3.关注科学探究,重视对学生实验素养及创新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两道实验试题均为设计性实验,一电、一力,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如第13题考查了电阻的测量方法,取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题目常规中见新颖,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是否理解用单表法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能否正确利用串联电路及欧姆定律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电路问题;第14题考查了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此素材虽然在教材中的“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有所涉及,但在情景上却做了较大改造,将气垫导轨引入到实验装置中来,乍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稍作分析后便会发现,此题“起点高、落点低”,考查的实质仍是对最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对实验技能的要求,只要考生对实验原理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解答起来并不困难。此题通过层层设问,全面考查了科学探究中的多个要素,如: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与论证等,对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题的第(1)问中要求学生利用数据在 图像中描点并连线,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实验中还隐含了利用气垫导轨测速度的实验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实验素养。根据图像找到 与 的关系进而找到 与x的关系,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4.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对物理思维和方法的考查

方法是沟通思维、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思维对于物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理清思路,简化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的试题不仅注重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还强调了对物理思维和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如第3、4、13题考查了理想化的思维方法;第5题在受力分析上考查了隔离法;第6、14、16、18(1)题考查了图像法;第12题的设计匠心独运,异常巧妙地利用对称法、等效替代法,将一个看似复杂的电学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了对多种方法的综合考查,堪称方法考查上的佳作,对称法在第16题中也有所体现;第13题考查了动态电路分析法;第17题第(2)问中设定整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第15题、18题第(2)问中均涉及临界状态,考查了极端思维法。

2012年高考题中需要重墨泼写的是“守恒”的思维方法,尤其是“能量守恒”的方法在今年的高考题中体现得非常突出。由于自然界中大多数物理问题都与能量有关,其考查范围可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解题,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当前课改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用能量的观点处理物理问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中命题率较高的热点。如第3、6、14、15、17(1)19(2)等,均属于用“能量守恒”的思维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应用。

5.注重对物理思维缜密性的考查,全面甄别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维缜密性作为物理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周到而细致地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是甄别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方式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少学生在解题时,虽然思路正确,却往往因思维不够缜密而造成错解,在高考题中注重对思维缜密性的考查,是新课标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理念的全面体现。如第3题中明确指明了“在O点处有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电势高于c点电势。”此条件的含义旨在揭示点电荷带正电,场强方向沿abc方向,若考生在思维方式上不够细致,则易误将此电场视为匀强电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分析错误。第5题本是一道较为常规的题目,与2010年我省高考试卷中的第2题在情景和考查方式上异常相似,创新之处仅在于将原题中“金属圆环静止,条形磁铁从圆环上方由上而下穿过”,变成了“条形磁铁不动,圆环自上而下穿过磁铁”,只是在相对运动上作了转换,对学生思维方式是否细致和缜密是个考验。若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会从楞次定律所揭示的“来拒去留”的运动观点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则很容易被所谓“对称性”所左右,误认为在上、下端磁铁均是把圆环往外推而造成错误。选考题中第17(2)中对思维缜密性的要求更为突出,由于在题目条件中仅描述了“稳定时发现活塞相对于气缸移动了距离d”,不少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活塞应相对于气缸向右移动,将气体的体积误用 表示,殊不知活塞要做加速运动,气缸内封闭气体的压强一定要增大,活塞应相对于气缸向左移动,而气体的体积应表示为。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考生考试结果数据统计(考生总人数:34051人)

表一:2012高考物理学科客观题和主观题每小题平均分、难度系数统计表

2.答卷总体情况分析

从表

一、表五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卷平均分为34.12分,难度系数约0.34,与去年相比,平均分约提高了4分多,题目难度有所降低,但总体仍然属难。从数据和柱形图不难看出,严重偏离正态,整个就是在“爬山”。主要问题出在低分段,特别是29分以下人数,17522人,占了总人数的51.9%,整个拖累了数据。而90—100分的人数实际只占0.5%,80分以上只占2.8%,属严重偏低。按照正常分布,高考人数峰值应该出现在50分左右的位置,偏离之大,可见一斑。

从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看,今年单选题的得分情况相对于去年又有提高,平均分提高1.4,难度系数为0.54,2007年进入新课程高考以后最高的一年,且6个试题中,5个难度系数均超过0.5,也是以前没有的。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难度系数在0.30~0.45之间,属中等偏难。计算题难度0.15,属难题,选考题平均分提高3分多,难度系数0.28,对我省比较适中。

就单个试题而言,全卷只有第1题的难度系数为0.79,对于海南的考生来说,算是容易题,但由于其分量之轻(3分),对低端水平考生的区分能力很有限。中等难度的试题(难度系数在0.5左右)有题2、3、4、6、7、8、9等7个题,合起来总分值为24分,占总分值的24%,对于区分中等考生贡献较大。难度系数值在0.30至0.41之间的共有6道题,分别是:5、10、11、12、13、17题,由于17题考生选做达94.2%,即绝大部分考生均选,故这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7%,其余6个题的难度系数均在0.3以下,其中2道计算题,2道选做题、一道实验题和1道填空题。计算题和选做题总体偏难,这部分分值实际占总分值约36%,与中等难度试题比重相当,在全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对难度的影响较大,以致造成全卷的难度值仍然偏低。

相对于2011年,尽管今年全省平均分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就我省考生的实际水平而言,难度系数仍然偏低,总体看来,本份试题有利于区分中等以上程度考生,对低端考生区分不够。但对教学的引导来看,今年的试题传递了一个较为正面的信息——真正重视基础,关注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才能得高分。

3.部分考试成绩较好学校物理高考情况综合分析

由表六可以生成以下柱形图:

从数据和图形不难看出,就是我省每年高考名列前茅的这些所谓优质资源高中,也并非阅卷时所担心的分数太高,拉不开距离。按照正态分布的要求,其中图像好看的是A、E两所学校。除了平均分正常,就是低分段,也是控制较好。据了解,这两所学校也是控制招生较好的学校。C、D两所学校,应该说在中、高分段还是不错的,但拖的尾巴太高,图形并不好看,原因是学生差异太大,并且没有得到很好地转化。

4.逐题分析(另附)

四、对教学及备考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经典”和“创新”的关系,夯实双基和提高能力并举;

(二)重视科学探究,切实落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既要重视 “优等生”,也要 关注“后进生”,实行分层次的差异性教学;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篇2: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2014年的高考结束了,在欢笑和喜悦后更重要的是反思和积累。现在跟大家把今年高考海南卷在改卷过程中各老师的试卷分析跟大家分享。感谢各位老师辛苦的总结!

13题答题情况分析13、4种相邻主族短周期元素的相对位置如表,元素 x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的2倍,y的氧化物具有两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其单质可采用电解熔融 的方法制备

(2)m、n、y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碱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

(3)气体分子(mn)2的电子式为。(mn)2称为拟卤素,性质与卤素类似,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评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粗心而失分,如:镁的元素符号写成My、钠的元素符号写成N、氯化镁的化学式写成MgCl、氢氧化铝写成Al(OH)

2、写电子式时少写电子、写方程式时左边写CN,右左边写Cl、还有少部分同学将内容写在答题框外等等。学生掌握的最不好的是电子式的书写。

14题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化学平衡题,考查反应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运用。本题共9分,列式计算占6分,文字叙述3分。所考知识点是选修四必考的基本知识,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的必考考点。但是实际得分不高。全省均分只有1.97(暂时)。原因分析如下:

1、转化率的概念不清楚。这是本题得分低的最主要原因,有8分要用到转化率数据或相关知识解答,学生若完全不懂这个概念基本上就只能得0分。其中第一空和第二空需要用到三个不同时间的转化率数值进行计算,学生若不能很好理解转化率的内涵将很难完整列式,错误率较高。第四空用平衡时转化率的数值进行平衡常数计算,学生问题不大。但此空计算量大导致学生失分。第五空填提高 转化率的措施,大多数学生知道要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没有注意本题在温度、压强方面的限制,没有认真审题导致失分。另外写“增加反应物浓度”也是常见的失分现象。

2、缺乏认真审题和分析考点的能力。第三空需要结合速率大小变化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只答“随反应的进行,速率减小”没有通过影响速率的因素来回答速率减小的根本原因是浓度减小,所以此空仅极少数学生能正确回答。

3、列式不规范、计算能力差、文字表述不规范也是失分的重要因素。

建议:加强对转化率概念的理解和相关题型的训练,加强列式计算的训练和提高计算能力。

第15题评卷小结

一、总体情况

1、得分率:本题共8分,平均分3.74,得分率46.3%,不算高,但考虑到我省考生的实际情况,这居然是第二卷中得分率最高的题,所以,不能说得分率低。

2、主要失分情况

除了知识性错误外,常见的失误失分主要因为:(1)错别字。除了偏旁之类的,缺少笔划或似是而非的写法很多,即使放松了评分标准,还是有很多的失分。(2)结构(简)式不规范CH2=CH2写成CH2CH2;CHF2CFClBr写成 等。(3)反应方程式写错。主要是写了不应该的、会导致错误的反应条件,将化学方程式写成反应历程等。(4)审题不认真。本题要求写出“其所有同分异构体”,“其”就不包括它本身了,但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点,如果不是放松了评分标准,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写“结构简式”,失分情况会更严重。(5)心理素质不好。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同分异构体的知识,同分异构体是难点,特别是题目中要求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这会让学生很直觉到很难,但实际上,这道题很特殊,只要认真去写,肯定写得出,写得对,可以得分,可能难以得到全分,但部分得分也是好的啊,但很多学生被题干“吓倒”了,放弃了,从后面对反应类型的作答情况就可以看出。

二、失分情况分析及一些教学建议

1、分析时不必太在意零分卷。从平均分来看,我省的化学成绩无疑是很差的,或者说试卷是很难的,但不同于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我省的零分、低分卷太多,这会极大地拉低平均分,造成试卷偏难的“假象”。实际上我省的考题是很简单的,如果再简单一些,对成绩好的学生很不公平(风险太大),2013年的高考化学就是例子。

所以,我总认为,对于这些无心向学的考生,其考试情况,应不必考虑在试卷分析之中的。

2、针对想学的学生解决没学好的问题。

我在“主要失分情况”中所列举的情况,就是针对那些想做对、但又没做好的考生,他们存在的问题,是想学而没解决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有所预见、有所作为的。

3、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提高效率

单就本题而言,就事论事性的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应深思: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教学,为什么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这是一个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大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嘴是至关重要的。

4、对命题的想法

我对本套试题整体的评价比较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以有利于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就本题而言,这种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挺好,题目有化学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化学专业思维的特点,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智慧,所以,这样的考题应当是必考题!

一点建议:考虑到学生的答,教师的改,命题形式最好为要求考生写两到三种同分异构体(不要太纠结于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这样的枝节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得分。

第16题评卷小结

考生基本都作答了,零分不多,但是整体答题准确性不理想,满分人数也不多。

16-1 题目要求填写字母,很多考生不按要求答题,都写成了“正”“负”。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瞎蒙,两个空全填的是一样的.16-2 电极式主要错误点是将“Li+”写成了“Li”。一部分考生将得电子写成了失电子;一部分考生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或者错误,例如将Mn写成“M”“Mg”等。

16-3 第二个问题,很少有考生答对,得分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对题目理解不到位,很多答成“Li会与水反应爆炸,不安全”;或者答成“Li+会与水反应”。

16-4 这一小问满分为3分,很多考生只得1分,或者0分。主要是反应方程式产物有写错的,很多考生因为产物中有O2,MnCl2,Cl2等,还有一些考生是没配平,或者是配平错误,还有一些是都写对了,但是没有写反应条件,因而也被扣掉1分。

第二个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2:1,很多考生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很多都答成了1:2,所以不能得分。

17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1)小题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缺少反应条件、不配平、少箭头。大部分考生因看不懂各部分装置的作用而丢分,错答成“SO32-+H2SO4(浓)=SO2↑+H2O +SO42-”、“Cu+2H2SO4(浓)===SO2↑+Cu2++2H2O+SO42-”、“Cu+2H++SO42-===SO2↑+Cu2++H2O”、“C+4H++2SO42-===2SO2↑+CO2↑+2H2O”。部分考生书写试剂不规范,如少溶液两字,错答为“硫化钠”、“Na2S”、“碳酸钠”、“Na2CO3”。

第(2)小题大部分考生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存在漏洞,对反应过程不清楚而出错。

第(3)部分考生错答成“NaOH”、“氢氧化钠”、“氨水”、“Ca(OH)2溶液”、“饱和Na2CO3溶液”、“ 饱和NaHCO3溶液”。

第(4)小题部分考生审题不清,不理解“控制SO2生成速率”的含义,错答为“升高温度”、“增大酸的浓度”等;一部分考生从实验操作方面作答,存在的问题为文字叙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如将“分液漏斗”错答成“长颈漏斗”、将“蒸馏烧瓶”错答成“烧瓶”、错答为“控制分液漏斗的旋塞” 不能答出“控制分液漏斗内酸液的滴加速率”,第(5)小题需要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硫代硫酸钠遇酸易分解”作答。考查的内容很基础,但从评卷的情况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大部分考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很弱,未能准确作答,错答为“SO2具有还原性,能与Na2S2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与Na2S2O3发生反应”、“SO2有毒,污染大气”等。极少部分考生由于基本概念模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扎实,错答为“SO2与水反应生成硫酸,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与水反应生成强酸,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是酸性氧化物,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是酸性气体,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

高考化学卷18题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化学卷第18题属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共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题目属于典型类型,通过结构的判断(所含官能团种类),推断可能具有的性质。难度不大。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试卷答题不规范,存在涂写,重描等使答案完全看不清楚从而丢分。

第二小题主要是通过由1,6-己二酸合成尼龙的路线,结合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相关的信息进行的有机推断,主要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命名、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效氢原子的判断(核磁共振氢谱)、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首次出现了合成路线。由于题目合成路线与过往几年或平时练习差距较大,造成很多学生考场陌生感而无从下手,因此本小题难度较大,得分(相对往年)较低,满分人数200左右。本小题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分子式、有机物名称的确定。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和类比,部分学生不理解反应的正真机理导致原料环己烯无法判断。部分学生书写时错别字很多“己”写成“已”或者“巳”,“烯”写成“稀”。还有部分学生弄不清楚命名的先后顺序,将“1-环己烯”写成环1-己烯、环己1-烯等等,五花八门。

(2)考察学生对高中各反应类型的理解。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各反应类型的机理。造成加成反应误判断为取代反应。部分学生同样存在错别字书写问题。

(3)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结构简式(键线式)书写。该物质为中间产物,同时给出了分子式。考查学生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该物质属于陌生的物质类型也增加了该小题的难度。由于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比较复杂点,导致一些粗心的学生碳原子的个数写错、氢原子的个数写错,碳氧双键官能团漏写等等。

(4)核磁共振氢谱的知识回答不理想,学生分析不到位,答案多种多样,导致答案错误;同时该小题是以全部正确判断出所有物质为前提的,所以丢分较多。

(5)主要考察有机方程式的书写,该题得分率较低。由于该题没有高分子信息,只说尼龙造成部分学生判断错误书写为二肽合成过程。部分学生漏写小分子,不配平等细节问题同样存在很普遍。

(6)首次出现合成路线的考察,在备考中这类型题目也是重点。但得分率在本题中最低。部分学生仍不熟悉合成路线的规范写法。

高考试题19题学生答题情况

可能很多学校没有上《物质结构》选修课,学生整体答题情况不好。

19-Ⅰ

回答B选项的同学比较多。得3分的同学占44.71%。因为A、C选项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容易做出正误判断。

19-Ⅱ

(1)错别字很多,比如较多答为“同素异型体”。也有很多同学概念不清楚,回答为“同位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同位素”“同系物”等。

(2)典型晶体中原子杂化方式没有记住,第一个空较多错答为“Sp2”,第二个空反而较多错答为“Sp3”

(3)学生不熟悉石墨晶体,较多错答为“原子晶体”

(4)①键型符号的书写不规范②学生没有注意审题,没有注意到题问两种晶体键长不一样的原因而较多错答为“非极性键”。

(5)第一个空正确率较高;第二个空正确率极低;第三个空正确率也比较低,有一些同学每个球的体积算对了,但漏乘于8;有一些同学因为第二个空计算错误,所以列式时用错误的r代入计算造成错误。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20题评卷总结

审题不清,盲目作答;对题设问题不理解,仅凭借猜测作答。或对文字表述的内容不懂,无法作答,造成许多空白卷。

如(1)有部分学生填写:“硫化锌”或“硫化锌与氧化锌”,或ZnS或ZnO等。

(2)有部分学生填写:萃取、分液、过滤、蒸发等。

(3)有部分学生填写:除去Fe2+、生成沉淀、除去Fe3+等。

(4)有部分学生填写:氢气。

(5)部分学生能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但配平弄错。

部分学生填写:Zn2+ + S2+ + 2H++ O2 = Zn + S + H2O

或:S2+ +2 H+ + O2 = S + H2O

(6)部分学生填写:2ZnCO3 + C = 2Zn + 3CO2

篇3: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适中,以中等试题为主,体现了高考招生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为2011年新课改高考出题指出了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转型过渡。但不少学生考后估分仍与实际得分不相符,有的甚至相差很多,所以高考分数出来得知后很诧异。我认为估分出入根本原因在于答题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审题粗心,答题表述不够规范,笔下误较多,一句话,平时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答卷答题要求没有仔细阅读,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解题。

1. 注意事项第2点:“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错误表现:第(23)题第(1)问:“在答题卡上(图2所示)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不少考生用铅笔连线,线条过细过轻,致使网上阅卷的扫描图片不清晰,线段不能连续,阅卷老师无法给分。

问题纠正:先用铅笔描线后,再用黑色墨水签字笔重描。

2. 第(23)题到第(26)题为计算题,注意事项第2点同时指出:“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错误表现:(1)相邻题答错位置,比如第(24)题与第(25)题互换了答题位置。更可笑的是有些学生答错位置后又把答题卡上的题号给改了。网上阅卷,在计算机屏上仅显示阅卷老师所批阅的题目,如果考生没有把答案写在相应位置,评卷老师就找不到,因而答题无分。所以,答错了位置本题得分也是零分。

(2)还有些考生答案写到方框以外的地方,致使计算机扫描不到,更没有可能给分了。

问题纠正:仅在指定的地方做题。

3. 第(25)题第(2)问,题中说明了“(结果保留3位小数)”,错误表现:仍有不少考生的答案为1.0,或者是1。

问题纠正:仔细审题,结果要规范。

二、卷面不美观,不整洁。

错误表现:(1)考生答题后发现答题错误,在答题处涂抹严重,生怕阅卷老师看不到下面的正确答案,致使试卷的另一面出现污迹。

问题纠正:在错误之处沿中线画一横线,或者将错误之处圈起来就行了。

(2)个别学生在试卷上直接约分、直接计算,步骤繁多,写得太多太乱,造成试卷答题处答题拥挤,影响试卷美观。阅卷老师时间有限,不愿看到这样的试卷。

问题纠正:只写主要步骤与必要的文字说明。

(3)少数学生字体潦草,难以让阅卷老师确认,极少数字体实在欠佳,感觉不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写的字,与高中毕业生字不相称。

问题纠正:字体工整,平时注意练习。

三、疑似在试卷上作标记。

错误表现:极个别考生在试卷答题卡题号上打“?”、“*”或“Δ”等符号。有可能是学生做题习惯,遇到难题作个标记,但却让其他人怀疑是在试卷上作标记。轻者可能本题扣分,重者试卷作废。

问题纠正: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卷面整洁。

四、字母书写不规范,分不清字母的形状用意义。

错误表现:(1)作题书写时a与9和q分不清,v与r分不清,M与m分不清,等等。

(2)第(26)题计算夹角的取值范围,作图上标的与叙述中写的不一致。先是sinɑ,后又写成了sinθ,α写成了θ,等等,图文不相符。

纠正:平时字母书写要规范,习惯才能成自然。

五、解题欠规范。

高考计算题解答明确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错误表现:(1)作答时没有文字说明,直接用公式得出答案。例如,第(24)题第(2)问,直接写出:S=S1+S2+S3=10×10+30×20+10×20=900m。

其中,S1、S2、S3的意义没有表达清楚。

(2)第(24)的作图应该如图(一)所示。可不少考生不是用尺子辅助作出直线,而是直接画出60s内的三条线段,且线段不规范,弯曲。

(3)第(25)答题时步骤繁杂,条理不清,有的考生把这一题作成了万有引力所有公式的累加。

(4)第(26)题占21分,分值比较高。不少考生怕做这样的题,看到高分题就害怕。如果这一题在作图时力求标准,那么图能做出来,题也就不会再认为难了。作图是解题的钥匙。

问题纠正:高考阅卷时是按照答题步骤给分的。如果没有必要的步骤,写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精炼简捷最好。作图力求标准。

六、解题时一定要列出方程的原式,而不能列变形式或结果计算式。

错误表现:第 (26) 题解答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用来代替式。另外, 由T=2πR/v才能推出。后式是不能直接应用的。

问题纠正:说明一点,原始的基本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点。

从考生在高考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这绝非偶然。主要的原因就是答卷规范化不够,失了“卷面分”。虽然问题表现在试卷上,但根源却出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训练时只动口不动手,导致考场上“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平时做题不讲究格式、步骤,写字连笔,作图随意,在做错的地方乱涂乱划,等等,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种不好的习惯到考场上再改正是不现实的。建议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及高中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严格,规范做题,步骤清楚。学生把每次训练都当作考试,在高考的时候,就会把高考当作训练,非智力因素失分现象就能够避免。

摘要:以往高考复习的时候强调物理思维方法, 解题技巧, 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本文针对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 从试卷答题要求、卷面整洁、字母书写规范、公式的使用等逐条分析考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给予纠正。

篇4: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一、试卷命题依然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近几年常考的基础知识,在2009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如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表示(第1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第6题)、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第12题)、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第11题)等。这与前几年的高考命题没有很大的区别,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对这些近年来的常考点,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要让学生通过做题,特别是做一些易错题,总结出这些常考点的做题方法及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进行归纳和及时总结,且反复巩固,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在考试中也基本上能够得分。而对于这些不算难的常考点,只要在高考中不

丢分,Ⅰ卷选择题就有了拿高分的保证。

二、试卷命题渗透 “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相关内容

经过高三的多次考试,不难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选择题,多是那些对化学学科中与生活、社会相关的知识点的考查题。

2009年的试卷对这方面的考查,选择题中就出现了3处,分别是第2、5、8题,考查的是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活材料如合金和自来水消毒剂等、如何保护环境及采取哪些措施等知识点。这些知识其实并不难,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反而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考试中反而容易失分。2009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

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的设置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培养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将其分为四个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有机物的课本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的课本知识。复习中,我们把每一部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学案的形式列出,并适当地留空白,让学生自己回归到课本中,寻找相应的答案,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正是对教材中一些细微之处的课本知识的复习过程。这部分知识属于记忆型的知识,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总结并记忆,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反复巩固,力求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才能在高考中拿到这部分知识的分数。

三、试卷命题始终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化学,一直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化学实验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各种化学学习能力,因此,每年高考中,实验题的得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化学分数的高低。而今年试卷的结构仍然是三道实验题、三道无机题,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机题也并不是纯粹的无机题,而是以无机化学知识为背景,结合化学实验和反应原理,综合性地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009年试卷对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往年一样,出现具体的常见仪器、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第二,结合具体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提取数据、对图表和图像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在整份试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20题的转化率-时间图,第22题中的溶解度-温度图,第22题中的流程图和表格数据信息,第24题中浓度的对数(lgc)-pH值图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数据、图表、流程图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第三,Ⅱ卷中简答成分增加,重视对知识的科学性、实验的严谨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如实验题第21题考查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提出假设后,设计方案,并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又如第20题实验题和第24题无机题中都有一个小题要求学生画图。而在其他实验题和无机题中,也多处要求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文字表达。

实验、无机两大板块是我们复习中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有较大的困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实验题和无机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高;其二,有些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背景材料往往比较新颖,学生感觉陌生,有时连读懂题意都有困难,更何况答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验、无机两大板块的复习备考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第一轮复习中,以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书写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课本上的实验素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巧妙地利用这些素材初步训练学生掌握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等基本知识,同时灌输实验设计和方案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并且逐步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准确的语言

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问题,也是高考的“瓶颈”和尖子生夺取高分的制高点。另外,在对课本实验素材的复习中,也要进行适当的引申,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

第二,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精挑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答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以前感觉很怕的实验题和无机题,其实“跳一跳也能摘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第三,如前面提到的,有时难的题目学生认真思考也能做得出,最怕的其实是自己陌生的素材。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从大学无机教材中挑选几个无机实验素材进行讲解,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关于实验原理的,也可以是关于实验仪器和操作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渐掌握对陌生的题目的解题

思路和方法。其实,高考题中的陌生题,无非就是给熟悉的题目蒙上一层看似陌生的面纱,只要学生不被吓倒,冷静下来,审题和分析,揭开了这层陌生的面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设问的方式都是很常规的,无非就是考查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之类的问题。

四、试卷命题中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考查分值依然较大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选修4为必考内容,并且分值约45%,这就体现出了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重要性。这一点跟新课程理念是相呼应的,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9年的广东卷,有多处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选择题中有6题:第7和15题(对化学平衡的考查)、第9题(对水溶液中微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考查)、第10题(对电化学腐蚀的考查)、第14题(对燃料电池的考查)、第18题(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考查)。Ⅱ卷中也多处出现,如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22题考查了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何提高转化率,第23题中考查了电镀方法的本质和优点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高考化学命题的实践性。所以,在复习备考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复习是极为重要的。

在具体的备考中,应当以专题的形式对选修4进行复习,可以开展《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电化学》四个专题复习,扎实地掌握相关的考点。同时,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等板块中也贯穿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要求学生利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所学的原理去分析一些具体的问题。在复习中,还应特别关注溶解平衡这一知识点,这仍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复习中应当就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相应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试卷命题对“有机化学”的考查有所加深

09年的广东卷中,对有机化学的考查,分别有选择题第4、13题,有机必做题和有机选做题。考查内容比较广

泛,试题难度较以往有所加深。试题中考查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简单有机物的命名、常见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题目中所给的陌生信息的理解和提取能力,及其在看懂信息之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有机化学部分,是系统性和规律性较强的化学知识。在具体的复习中,以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有机知识点,并且适当地让学生接触一些较新颖、较陌生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机部分的得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高考中是否能够取得高分。

六、试卷命题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中

新课标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3+X+理科/文科基础”高考方案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取消了以往的计算大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考化学计算,只是没有单独的化学计算题。2009年的化学试卷命题中,把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当中,并且分值上有一定的增加。

选择题中,第6题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实际上也是对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这一重点进行考查;第5、20题对电子转移数的计算进行简单的考查。Ⅱ卷中,第19题考查了通过计算确定实验式,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等的计算,第23题中考查了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等等。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卷中涉及到的计算,基本上都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只是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化学计算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难度大的计算题上,而是按照考试说明上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和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际上,学生“会算”,还不一定“算得对”,所以,虽然现在对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具体训练中,还是要求学生实实

在在地动笔计算出最终的结果,而不能停留在“会算”的层次上。而在“会算”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算得快”,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算,而是计算毕竟花时间,在两个小时的考试中,学生往往选择放弃计算的小题。但是如前面提到的,其实这些计算列式并不难,所以只要学生有较快的计算速度,这些分还是完全可以得到的。

总之,09年的高考已经过去,而明年又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不管高考方案如何,试题命题如何,在新的一年的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始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2. 注重化学实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篇5: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

提前批次可以报几个志愿

艺术类本科提前批设第一、第二两个志愿,每个志愿设1个高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批这两个志愿不是平行志愿而是顺序志愿,以志愿优先,因此需要认真考虑第一志愿院校的填报。

艺术类本科一批次需要填报1次志愿,征集2次志愿。都是填报1个高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其中第二次征集志愿设美术类专业高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如果分数较高,可以报考文理本科一批次相关学校,或者没有特别意愿上非填报志愿学校,建议填“否”,否则要选择“高校服从调剂”可以保证有相应艺术类一批学校上。当然28日填报的为艺术类本科一批第一次志愿。

普通文理类提前批:本科在录取前填报1次志愿,录取过程中征集1次志愿,均填报1所高校,6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征集志愿时增设高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调剂志愿,设3类高校及专业(军事、公安、其他)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这里要注意,如果分数不是特别高,可选择提前批来拔拔高,除非特别想上提前批次的学校或专业,否则请慎重选择学校是否调剂志愿。提前批没有录取不影响一批次志愿的填报和录取。

专科提前批(含直招士官):设1个高校志愿和高校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高校志愿均可填报6个专业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

春季高考本科提前批:设1个高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注意该志愿只有技能拔尖人才可以填报。

高水平运动员:只设1个高校志愿,没有专业和是否服从调剂志愿。这个基本上没有悬念,高水平运动员基本都已经提前确定好了。

参加提前批次的院校及专业

含综合大学或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类、体育专业——艺术类、体育类院校

含政法类院校的公安类专业——军事院校 武警院校 公安院校、

部分院校的小语种专业

国防生

隶属于团中央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外交部的外交学院。

部分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指报考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

提前批志愿和零志愿的区别

1、提前批志愿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一部分招生类别、性质、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学校和国家批准提前录取的一些学校集中起来,在大规模招生之前进行提前录取。提前录取志愿是提前进行录取的志愿

篇6: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必修一: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必修二: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必修三: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必修四: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必修五: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文科:选修1—1、1—2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理科:选修2—1、2—2、2—3

选修2--1:1、逻辑用语 2、圆锥曲线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

选修2--2:1、导数与微积分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3、复数

选修2--3: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3、统计:

高考的知识板块

集合与简单逻辑:5分或不考

函数:高考60分:①、指数函数 ②对数函数 ③二次函数 ④三次函数 ⑤三角函数 ⑥抽象函数(无函数表达式,不易理解,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立体几何:22分左右

不等式:(线性规则)5分必考

数列:17分 (一道大题+一道选择或填空)易和函数结合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30分左右)

计算原理:10分左右

概率统计:12分----17分

复数:5分

推理证明

一般高考大题分布

1、17题:三角函数

2、18、19、20 三题:立体几何 、概率 、数列

3、21、22 题:函数、圆锥曲线

成绩不理想一般是以下几种情况:

做题不细心,(会做,做不对)

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解决问题不全面,知识的运用没有系统化(如:一道题综合了多个知识点)

心理素质不好

篇7: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填报高考志愿,家长们已经准备好了吗?

1、 是否冲击一下、赌一把,报比孩子位次稍高点的学校。

有家长说我孩子心理素质好,还有家长说我孩子心理素质极强、愈大考发挥愈正常;更有部分家长说孩子成绩一直不错,就是模考时没发挥好等等,总之想赌一把!我奉劝这些家长,听别人讲“励志故事”虽然过瘾,但毕竟只发生在极少数极少数人身上,概率应该不大于你买彩票中大奖吧。北京现行的考前报志愿,依据位次报相应的学校是最基本的要素,是多年来实践证明确实可行的,那我们家长干嘛非要不顾“常识”的拿自己孩子去赌呢?当然,若孩子和你达成共识,愿意赌一把,那你们就做好愿赌服输的心理准备吧!

2、 报本地还是报外地学校

成绩优秀,比较优秀的孩子若报北、清两校没有十分的把握,而家长和孩子又有比较“浓厚的”名校情结的;孩子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特别是出国深造愿望的,建议考虑报考“外地名校”。关于报考所谓“外地名校”的种种好处,相信家长们已经了解的够多,不再啰嗦了。

给想报“外地名校”的家长一个建议;要和目标学校的北京招办老师建立紧密联系,最好要到他们的手机号(去年我就要到了复旦、中科大北京招办老师的手机号),从现在起有任何问题直接问老师。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告诉招办老师自己孩子的位次及模考情况!一般的,外地北京招办的老师若觉得你孩子有录取的把握,他会主动的、不厌其烦的关照你,这点上比北京的学校强点呵。

3、如何依据孩子的位次报志愿

不只一个家长对我说过,我孩子其实成绩一直都好,可就是模考发挥的不好,模考时紧张了、或者马虎了,或者某科是孩子的强项却失常了等等。有的家长觉得这些是“可以改正的”,觉得“其实孩子的位次应该比现在靠前”。这种典型的自我安慰为孩子鼓气行,但报志愿时就不太行了吧!

学校老师和那些过来的高人们都说过的;一定要依据模考成绩和平时在学校、年极的位次报志愿!当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摸失常,但二模基本上应该回归到自己实力对应的位次。也有部分同学一摸正常,但二模有些失常。若孩子平时在年级的排位和两次模考的排位相差很大,就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和孩子、孩子的老师沟通,弄明白原因。 报志愿,绝对要凭实力,不能夹杂着咱家长“良好的愿望”,那要误大事的!!

4、真报志愿时,不用对外广而告之;

有些家长们愿意在圈子里说说自己准备报哪些学校、专业,让大家伙帮着出出主意支支招。还有更多的家长希望了解其他人都是怎样“科学填报志愿”的。我要给这些家长泼盆冷水;(别在圈子里发博、跟帖说出你报的志愿!你想想看,若大家都学着你,那你“科学”填报的志愿,真有可能就“瞎菜”了。若你报的是北工大、首经贸等北京招生大户影响还不大,若你报的是只招40、30或者20人的学校,那副作用就大大的了。一扎堆,那些学校的分数就涨上去了。没准就把你自己的孩子给“涨”下去了你冤不冤呀!特别是二志愿,本来名额就少,更有可能扎堆呐!

家长们该说了,我第一次整这事儿得有人帮着,要不我加入你们圈子干嘛呀!加入咱圈子当然好处大大的了,你可以给那些个高人、特别是往届生家长发纸条或电联是不是呀!

篇8:2022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海南卷)

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体现了“稳定、和谐、实践、创新”的特点,较2007年更添亮色。综观全卷,我认为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的选拔,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一份贯彻课改精神的试卷。这份试卷能够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突破题海战术,强化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 立足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命题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仍然注重中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继续体现了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并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单选题难度恰当,以容易题为主(4/5),在同一大题中设计一定的难度梯度,第5题对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要求将图像信息转化为运动信息,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多选题情景新颖,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客观考查能力;注重了对连接体问题的考查,体现出重视联系的观点,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试卷中有的试题直接源于课本,强调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试卷第12题“选做题”部分,试题朴素大气,形式比较熟悉,强调基础。题型大多为简单的填空,大多命题都是基于课本的插图或课文内容为背景的,如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振动图线、波动图线、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康普顿效应原理图、分光镜原理图等。

在第10题的电学实验题中,第(1)小题考查了传统基本仪器———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第(2)小题则是提供了一组探究性实验数据,要求考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性要求。实验题第11题则考查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主要考查理论探究及误差分析,没有考查难度较大的实验设计,因此实验题整体难度不大。

这种试题形式比较熟悉,强调基础,对考生要求的平和风格易于考生接受。

2. 贯彻课改精神,坚持能力立意,充分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命题选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实际,立意新颖。

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强调过程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试题贴近生活,注重学以致用。如选择题第2题以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为素材,考查电阻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选择题第3题的探空气球问题考查共点力的平衡。计算题第13题是把平抛运动这样一个比较普通的曲线运动放到“乒乓球的发球”这样的背景当中,设问的角度、研究的问题都比较新颖,充分挖掘了平抛运动的特点,是考查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于平凡中见神奇。

(2)命题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创新意识渗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选择题第8题是一个自感问题,源于课本,但又有了创新和拔高,很难找到现成的结论进行套用,考生必须运用自感的基本知识,结合电路基本规律独立进行分析才能解决,是对考生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考验;计算题第14题(1)、(2)问是带电小球在重力场及匀强磁场中的“摆线运动”,这是教材及练习中从来没有涉及的内容,考生若不能灵活掌握等效假设等方法,要圆满解出此题并非易事。

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且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实验教学,注意细节,有所创新并能改进实验,提出有创意的新的实验方法,那么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3)试题的设计体现开放性。

实验题第11题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误差分析;选做题第12题3-5(3)关于描述简谐运动特征的公式的书写等答案都不唯一,给考生答题留下较大的空间;还有第10题的(2)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定的R、S数据探究其函数关系,探究的思路都是开放的。

综观全卷,基础题、中档题占主体,让考生难以动笔的题目极少。即使是最后的计算题第14题和第15题,每题都首先设置1~2个小题,作为铺陈,引导考生进入题境。应该说,这是一份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总体感觉比较平稳,试题难度也比较合理,对新课程的推进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能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但考生反映整体偏难,中等以下的学生答题感到有困难。偏难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其主要原因是:试卷绝大部分是原创题,试卷比较强调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我们很多考生的软肋,他们还习惯于解陈题、熟题,还习惯于教师讲的、书本上现成的,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创新意识还较淡泊。因此,作为教师,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心”的精神的理念还很迫切。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要在领会课改实质精神,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上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夯实知识基础,渗透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讲清讲透,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构建起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

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综合考查了考生能力,首先是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空间概念和数学能力,还有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模型的综合、迁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决不能靠搞题海战术来实现,也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奏效的,而要将高考物理要求考查的五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教学中必须更多地创设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氛围,多给一些深入的思考,少给一些雷同的模仿,在融会贯通的道路上多迈几步,把学生从“题海”中拉出来,尤其是要避免陷入那些繁、难、偏、旧的题目训练中。

2.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日益成为高考试题内容的一个明显倾向,强调学以致用,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逐步培养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实际,不仅仅要联系自然现象、生产技术等方面,而且要注意物理学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联系。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设计、挑选、搜集理论联系实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图示题解题思路的探究

康志兰

(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江苏如东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学科的综合题共60分,占试卷总分的一半。这类题型占分比例大,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高考成败。考生需做三条必做题和两条选做题,每题都围绕图来设问,有柱状、折线统计图,有区域分布图、联系示意图等,尽管许多图看着眼熟,但设问比较灵活,回答设问必须经过读图、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后才能得出结论,主要考查了学生现场学习的能力和对各种图的判读、应用的能力。因此重视图示题分析,注意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这里以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综合题出现的几种图为例加以说明。

一、地理统计图

【例1】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解析:这是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方柱表示地理数值大小及其变化的柱状统计图,有的表示随时间而变化的,如此题的图12、此卷第28题中图15的各月降水柱状图,判读的方法是:首先认清图名、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及图例注记的内容;再看方柱的高矮,分析它的变化趋势。此题的第(1)小题答案从图中看很直观,但第(2)小题“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就需要先看到图中东、中、西部地区宏观上的区别,再看到微观上的区别。此小题3分,答案是: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且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际的习题,增加学生对这类习题的训练,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产实际中涉及物理知识的素材,多收集、整理,多关注S-T-S(科学·技术·社会),注意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这对他们将来参加社会生活是有益的。

3. 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要切实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

发电量大于用电量,第一要点学生从图中很快能找到答案,但后面两点是微观上答的,有些学生就看不到同一个地区的区别,白白失去2分。

方法总结一:看图既要注意宏观上的结论,又要注意微观上的描述;根据题目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1分或2分,第(2)小题分值3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内容组织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以求层次清晰,避免失分。

解析:同样第28题的甲乙两地的降水量变化图,通过仔细读图分析可看出两地的气候特征表现在降水上的相同点和区别,这也是题目要回答的问题。结合气温折线图,气候特征的相同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不同点是“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这是参考答案。学生根据横坐标的月份,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不均匀,但难深层阐述得出结论:夏季降水多,季节变化大。

方法总结二:审图要由表及里,挖掘要点,点明结论;地理语言表达准确、精练,无废话、不离题。

【例2】图21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解析:此题答案很简单:“由西向东逐渐减弱”,但能这样写的人不是很多,应该抓住图中所列出来的省级行政区全部在北部,那么空间分布主要在东西方向上了,再根据柱状图显示的强度比例统计大小,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隐含信息:属于北部省区、横坐标上从左向右沙尘暴程度加深、省级行政区基本是由东向西排序。这样很容易得出答案。

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将探究体验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庸懒散浮专项整治汇报下一篇:欢乐的国庆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