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2024-05-01

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通用16篇)

篇1: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江夏一中赵孝云我解读20高考作文题

八、湖北卷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读:

本题虽然没有明示“话题”二字,但从写作要求看,“对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仍然属于话题作文的范畴。从命题思路上看,话题材料类似北京卷的语言表达题(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涵的理趣作简要说明)。这种设计,在保证命题的开放性、充分降低审题门槛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力避免话题作文容易宿构套作的弊端。

就本题而言,带“三”字的词语(包括俗语)有很多,语词储备丰富、联想能力突出的考生,可以在立意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要写出“联想与感悟”,就是要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观察生活的广度、审视生活的高度和分析生活的`深度。“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主要意图,是提醒考生构思时不要偏题,要选择那些“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的词语。

从内容上说,保证不偏题还是容易做到的。实在想不出新的词语,就用材料中给出的“三思而行”(在做事情前,经过反复考虑后才行动),“三省吾身”(多次、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思想)、“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也是可以的。

写作要求提示的“感悟”,实际可以看做文章立意的关键、文章的中心论点。以自己独到的感悟作为中心或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写记叙文、散文或者是其他体裁的文章,都是切题的。如“三生有幸”可抒感恩之情,“三岔口”、“三角形”、“三部曲”可谈生活感悟,“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议人生智慧,“三顾茅庐”可叙历史片断,“三农”可记农村新貌,“两岸三通”可写连宋之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论郭德刚现象,“一亩三分地”可批垄断企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相反,像“三口之家”、“三叔的故事”这样的立意,很难写出什么人生经验的概括或者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自然难以得高分。

因此,只要词语积累和表达能力过关,这样的题目,并不影响考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平时善于观察思考生活的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想境界。

篇2: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入选高考题的三则话题是创新思维课堂上经同学热烈讨论、发言而确定下来的。其次,这三则话题可以由考生选择其一来写。题目的选择性突出,体现了课改精神;选择的空间大,适合多种层面的学生,突出了素质教育,人文色彩较强;本题选材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师生重视对课文的学习,这是优点。但本题分值多达70分,互不相干的三道题并列,其测试价值和效果是否等同,值得商榷。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来源于教材,也是名著的经典段落,考生较为熟悉,应该有话可说;其逆向思维模式,类似于江苏卷的“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以此题为文,兼顾文学性和创造性,可以集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认真读书的考生非常有利,堵死了个别考生宿构套作的可能性。

热爱《三国演义》的考生不妨写这一题目,建议从故事的各方关键人物出发,设想各种“借箭不足十万支”的可能性与原因。例如:曹操可能不会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周瑜的气量可能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狭窄,“借箭十万支”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的小说中被过度神化人物……

“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该剧人选人教版第五册教材,剧中写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莫名其妙地等了一天,最后被告知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可是第二天戈多依然没有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下去。本剧表现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戈多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剧中没有说。现在多数人认为戈多是指一种精神象征,是人们在痛苦生活中的一种渺不可见的期望。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材料来源类型和命题思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完全相同,然而多数考生对其原始材料《等待戈多》的文本细节和文学意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后者,因此,选此题的考生会很少。对于那些熟悉《等待戈多》的考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出众才智,但要注意《等待戈多》内涵的复杂性,避免把“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简单地写成“救世主今天已经来了”。

这两则话题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有些高三学生把全部时间浸入题海,很少看课本,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量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更是无暇顾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当然会在这样的考题面前碰壁。因此,要重视教材阅读,不但要把前四册的文章学好,高三的五六两册也要学好;五六两册中,不但要把与高考有内容关联的《史记》、《孟子》、唐诗、哲理散文学好,以往感觉最没必要学的现代派文学单元也不能忽视——此题积极的语文教学导向正在于此。

最能吸引考生的题目,恐怕是藏在后面的“留一点儿空白”。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一部分被前面两则话题吓得手脚冰凉的考生能从这道题找回写作的自信。

“留一点儿空白”的“留”,是人积极主动的主观意愿、行为;“空白",指“(版面、书页、画

篇3: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欣赏

莫将分数功利化

在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外界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均是将分数功利化的行为。(认识深刻,一语中的,看透两种看似不同的奖罚,有着相同的本质——将分数功利化)

近年来,“虎妈狼爸”层出不穷,因其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子女“打”进名校而出名,并赢得人们的争相热捧。在这种大趋势下,而我只想问一句——这样做真的对吗?(选用虎妈狼爸教育热点,进行评论)先不论这种“高压”教育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何种影响,从社会进程上来看,现在早已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读书不好的学生岂能一棒子打死?

莫将分数功利化,分数虽重要,但也不是唯一,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十年前的神童退学事件留下的一地鸡毛仍历历在目,从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换来了什么?换来的只是因生活无法自理而被中科院退学的通知,这样的分数至上,这样的本末倒置,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呢!(选用神童退学的方面事例加以佐证)

其实,不少家长都明白,一百分和九十八分并没有多大差距,他们只是忍不下这攀比之心,更何况分数不是一切,你又能肯定地说考满分的孩子一定比别的孩子能力强、优异吗?既然不能肯定,那为什么要将孩子们的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多得的那一两分上呢?为何不将这时间花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上呢?社会需要的并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评析前两段反面教育事件:社会需要的并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达尔文小时候成绩并不出众,而且还喜欢在课余时间观察小动物和昆虫,若将他放在现在,恐怕不少人都会认为他“不务正业”,但正是这份“不务正业”才结束了“神学”数千年的统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进化论”。(列举正面事例,表明正确做法)是的,无法否认,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绝对不是只有“学习”。

内地首富马云也并不是名校毕业生,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电子商务界呼风唤雨。(再加一正面商界事例,例证充分)由此可见,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评析以上两个正面事例,进一步论证——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是的,无法否认,一个优秀的成绩或多或少会对你的未来有所助益,但为了这个苍白的理由而牺牲孩子的童年、扼杀他们的梦想未免太残忍了一些。

一百分也好,九十多分也罢,甚至刚及格也无妨,莫将分数功利化,因为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收尾有力:语言辩证,回扣漫画,重申观点,回应文题)

满分解读

学立意:本文依据漫画的寓意,见解深刻,提出了不能将分数功利化的观点。

学论证:作者从正反不同角度阐述了能力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材料丰富,论据充足,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学语言:“无法否认,但”“是不是”、“岂能”等语言准确,辩证地表达了作者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思辨性,思维缜密,说服力强。

满分欣赏

差 别 待 遇

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

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看似这样的差别待遇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人生来不尽相同。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其属于自身的优秀与价值。生命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见解全面,整体把握:作者为漫画中的两种做法点赞,找到了异中求同的切入点——因人而异,差别待遇。语言有诗意)

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两两对举:孔子弟子中的巨贾与政客,同是孔子学生,身份也有差别,同样成功。)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小瞧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马达与螺丝钉类比对举,作用有差别,同样需要)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界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善用类比,精密与疏狂对举,要求有差别,同样必要)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廉颇与蔺相如历史名人的例证支撑,职务有差别,同样重要)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再用类比,一食物一古物,媒介有差别,同样精彩)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两两对举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交相辉映。极其生动有力,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由此观之,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重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莘莘学子各自的独特形态,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栋梁之才!(回扣漫画,落脚教育:学校更应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我,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

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差别待遇”,无差别!

满分解读

学结构:文章特征鲜明,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本文紧扣因材施教这一中心,从人的先天差异,先圣的经典垂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等角度,令人信服地推论出学校“差别待遇”,因材施教的匠心与意义。

学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运用得恰到好处。

篇4: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湖北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

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站在____门口

点评:这是一个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每一位考生都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填充的内容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关键。可填些什么呢?可填具体的处所,从而演绎各种具有生活味和人情味的故事,还要反映所站的人物的复杂情感。可联系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抉择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节取胜;或可站在局外者的角度来写别人的故事或历史上的遗事等,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深刻犀利见胜。

篇5:高考作文题之我见(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面对20高考的几道作文题,有很多话想说。

先说全国卷。今年仍然是话题作文的形式,材料选用《韩非子》里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高考作文以寓言为材料,是可以的,而《韩非子》里的寓言又是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智子疑邻”的故事实在是太陈旧了,早已在各种出版物上翻来覆去地出现过,寓意虽好,形式和内容都不新,不宜用来命高考作文题。《韩非子》里还有那么多好的寓言,为什么不选用?除了《韩非子》,古今中外那么多好的寓言,为什么不选用?现实生活中,以及人类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的.畅想中,有着无尽的作文材料的资源,为什么不选用?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就更令人失望了。“认知”是个什么玩意儿?适用面很广的《现代汉语词典》竟然翻不到这一词条,在《辞海》里才见其踪影--原来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对之,《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认知:译自英文cognition,即认识,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既然如此,与其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高考作文话题,还不如说它是一道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命题。这还不算,再加上“感情亲疏”对话题的范围限定,这道作文题就更显得别扭了。总的说来,全国卷的作文题为难了我们的近600万左右的考生。当然,我们的考生还是聪明的,痛苦挣扎后,同往年一样,少数考生的佳作照例是会出现的。

与全国绝大多数考生相比,北京和上海的考生就幸运了。北京的“转折”和上海的“杂”,题目上的文字虽然眼熟,而这样的文字成为高考作文题后,又是多么的富有新意!这两道题给考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的空间,无论哪种程度的考生都可能产生创作的欲望,都可能将自己的写作水平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由此看来,今年的几道高考作文题,对全国所有的考生来说,是不够公平的。这里,试着进一言: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终审时,能否由相关的最权威的机构作一个相对的平衡--新意难度及其他。

篇6: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随风而逝

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最新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现将、与的等级评分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篇7:2008年高考英语湖北卷解读

一、2008年与2007年高考英语(湖北卷)试题对比分析

(一)调整后的试卷结构

以上试卷结构在湖北省已试用两年,即2007年和2008年。该试卷强调考查语言基本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言知识能力(多项选择、完成句子和完形填空)。

(二)命题思路分析及考点分布

1.听力内容力求贴近日常生活。

湖北英语卷一直强调贴近生活,特别注意到了命题时避免出现考生不熟悉的话题,力求全省公正。2007年听力中的独白与环境保护有关,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也很重视。2008年试卷中听力部分的独白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内容是有关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把考生熟悉的中学生活和考生向往的大学生活进行了结合,让考生尽早了解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差异以及新生在大学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助于考生进入大学后能尽早适应。

2008年与2007年听力部分设问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听力命题注重的是对“是什么”的考查,这也符合听力的目的,即你听到了“什么”。

2.多项选择题是对英语各大词类(特别是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选词用字的考查。

2008年与2007年多项选择题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多项选择着重考查动词,其它只有微调。

3.完成句子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短语结构、句子结构以及各种语法知识的掌握。2008年考生在完成句子一题中要完成的部分,相对于2007年来说要短一些,所以考生的得分率也高于2007年。

4.完形填空题在整个英语试卷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一题。它不仅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来准确理解短文的全文大意,而且要求考生熟悉所列选项的实际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的逻辑,顺着文章的脉络正确答题。

2008年与2007年完形填空题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见,完形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尤其是考查考生对动词的掌握。

5.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所占权重较大。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做到: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短语和分句的含义;

(4)根据文中的某些线索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实行分省命题以来,2008年阅读理解中对划线部分设问的试题明显多于往年,且大大超过2007年。2007年有两道,2008年有五道。划线部分的语言形式也大为不同,2007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都是动词短语,而2008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一处为分词,一处为名词,还有一处为动词短语,有两处为句子。这相对于2007年来说,加大了阅读难度,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根据上下文阅读并正确理解划线部分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6.书面表达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写作。考生应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以灵活多变的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湖北省自使用调整后的题型以来,2007年、2008年两年的书面表达命题基本稳定,变化很小,均为给出要求和提示写信。2008年是要求写一封电子邮件,信的开头和结尾均已给出。

二、2009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关于听力题

考生平时要选择适当材料进行训练。听力材料不仅要涉及具体的时间、地点、数字、人物等,还应包括一些带有转折、让步、否定和虚拟语气等特殊句型的句子。考生在做听力题时,要放松心情,特别要注意捕捉以“what”疑问词开头的设问句。

(二)关于多项选择题

考生要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正确理解每道题的真正含义。平时的训练中要特别注重旧词新意,尤其是动词和动词词组的意思。

(三)关于完成句子题

考生在完成该题型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整句的大意和语言环境,然后选用正确的语法手段,完整地完成汉语提示部分,特别要注意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虚拟语气、特殊句式以及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

(四)关于完形填空题

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对每一篇精选的文章都要快速通读全文,掌握全文主旨大意,抓住结构、语义及逻辑三条线索来推断和预测答案。考生在选项填完后,一定要通读短文。从整体上检查结构、语义及逻辑是否一致,上下文衔接是否合理,特别要注意上下文的语气、语态,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五)关于阅读题

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选择的文章题材要尽量多样,要能理解内涵并注意语境,弄清文章脉络走向,掌握关联词的使用。阅读文章的设题大多数是要求考生又准又快地抓住细节。因此,考生要先对文章进行skimming,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再仔细研究文章后面的几道题,包括每道题的四个选项。然后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scanning,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行文思路及与设题有关的细节。要特别注重选择一些有猜词义、短语含义和句义的文章进行训练。

(六)关于书面表达题

考生在写作之前先应思考三至五分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写作时,要注意遣词造句,词法上尽量用已学过的且较熟悉的词组、短语或成语,句法句式上,要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注意行文连贯,尽量在语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恰当使用一些过渡性词语,使文章在整体上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上所说也只是纸上一谈,关键还是要求考生平时能够扎实地训练和有效地积累。最后送给考生两句话:

篇8: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另,福建有部分地区因为大雨,高考无法正常进行,高考推迟,建瓯地区是重灾区,具体考试时间还没有确定。

11 福建卷2

一、“草船借剑,不足十万支”;二、戈多来了;三、留点空白

篇9: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10:2015湖北卷高考作文

作文材料: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2015湖北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一:喷泉与泉水的故事

喷泉,汹涌的从地表喷射向高空那一刻,水花四溅,亮丽舞动着的水帘顷刻映在视线里,开出水晶般的花,它的美丽与壮阔为每个人欣赏,为此有人愿不远万里前往一处胜地观看那里喷泉绽放的姿态。我们为它的美丽所折服,为它的汹涌所震撼,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汇成如此靓丽的风景的水源是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像汹涌澎湃的喷泉一样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另一个地方,还是默默无闻的沉睡在地底,蓄势待发,等待着给我们上演出这样一场美幻绝伦的景致呢。

泉水是以一种沉默的姿态在地底下蓄积力量,在最合适的时候,它汹涌而出,喷薄出地表,在空中骄傲地完成它使命,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倾泻而下,转眼汇成另一股溪流,奔向远方。

是的,你见识过晶莹剔透的喷泉,你内心给它赞美被它折服,但你从来不知道它的源泉竟是这样沉稳静默的,它静静等待着,浑身蓄满力量,你看见它辉煌的那一刻,但你不知道它的背后竟也付出过这般坚忍的等待。就像烟花一样,绽放的一颗为世人惊叹艳羡,没有跃上空中的时候,谁会想到它能给人们那样无尽的震撼与惊叹呢?

我想,世界上很多事物大约都是这样,包括那些很多成功的人士。冰心曾经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个人的精彩都不是一日而蹴的,它必然经历过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忍耐,在那段沉默的岁月里,他熬尽坚强吃尽苦头,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这看似暗无天日的等待最后意味着什么,是成功,还是失败。像居里夫人与她丈夫历经数年发现了镭这一元素一样,像爱迪生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终究还是发明了电灯泡一样、、、那么多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辉煌的背后是要付出艰辛与等待的。

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无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喷泉与泉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与辉煌的背后需付出的道理,让我们知晓昨日不知名的某某或许会在明日转身变成一个潜力股,每个人的现状是怎样的无关紧要,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并并向着那个方向,作出努力,最关键的,是不放弃。

2015湖北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二:喷泉与泉水

我爱“甲天下”的漓江水,也爱秀灵诱人的西子湖,但最爱的莫过于家乡的那湾小小的泉水。

泉水流进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大口大口的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喝饱了,你们能长得更加强壮。”

泉水流进漂亮的大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流过静静的草原,小草大口大口的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喝饱了,你们能长得更加的翠绿。”

泉水穿过静静树林,小鸟在尽情的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最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周国平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泉水,仿佛一曲经久不衰的旋律,已经成为湖北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它,湖北这座城市有了浓郁的韵味与美。

闲暇的时候,站在泉水的面前,都会被它深深吸引:泉水的涌动,是那样的执著,永远不知疲倦。

夏天,我常常把脸和嘴贴在水面上,让泉水抚摸着。每当这时,同伴们便笑我,说我太多情,和泉水也亲吻呢,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这里的泉水清澈、甘甜。即使如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和同伴们也要把水池清洗一次,清除泉中的污泥。我们卷起裤子抢着干。清洗完了,那桌水显得更清亮了。

现在我已到他乡读书了,但心里却仍挂念着家乡那甘甜可口的泉水和生活在泉水边的亲人们。

篇11:评2007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

一、从材料角度看,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作为我国绝大多数人的母语,目前却面临着双重处境。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个汉语学习的热潮。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汉语热”需求,国家采取了创办“孔子学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项措施,把汉语的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外语,母语汉语的学习和教育受到冲击,学校不太重视语文教学,学生有些厌倦语文学习,其结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滑坡,社会汉语水平的下降。同时,一些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一些广告语言的超常规,以及某些文学作品语言的粗鄙化,给汉语的正确使用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干扰。国家有关部门曾郑重表示要纠正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视汉语学习和使用的现象,教育部最近提出要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语文课程,《光明日报》还发表时评文章,呼吁打响“汉语保卫战”,这些都反映了有识之士对当前汉语发展环境的担忧。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文章,其中既包含着提醒:我们要珍爱母语,捍卫汉语;又隐含着导向:学校要加强语文教育,学生要重视母语汉语的学习。应该说,这道题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贴近,又是对语文的一种回归。

二、从考查角度看,它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

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视野广阔,体现了较大的开放性。题干在解释母语的内涵后,接着指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应用母语。”这段说明性的话语,具有很好的引导性,展示了广阔的发散天地,可以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这段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熟悉的话题,确定文章的立意。比如:既可以记述母语的功能和贡献(如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等),也可以赞美母语的精深和优美;既可以诉说自己学习母语的经历或甘苦,也可以谈论自己运用母语的实践或体会;既可以反映母语当前的生存状态,也可以描绘母语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一命题,不仅淡化了审题,学生不会为题意的难以把握而费神,还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多向的写作角度。

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层级分明,显示了较好的区分度。对于这道题,人人都有话说: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然而要写出上乘之作,却并非易事。学生由于积累知识的量级不同,学习母语的经历不同,感受母语的程度不同,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同,因而必然会写出不同的境界和个性来。有的学生可能只是记叙自己学习语文(或母语)的一段经历或一些心得;有的学生则可能去展示母语(如汉语)的博大精深,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学生还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语言生活的角度,陈述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也可能结合当前的国际“汉语热”,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就如何更好地“让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作文材料所提供的写作空间是开放的,但写什么,怎么写,其中的取舍和把握,就可以出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显示文章质量的优劣。

总之,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既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语文性,还体现了良好的测试功能,并保持了近年来湖北卷作文题追求开放性与智慧性相结合的特色,延续了侧重考查学生认知水平与思辨能力的传统,是一道富有新意的试题。

篇12: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一、注重开放与限定的统一

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将问题的视角对准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考生考量自己或他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从自己或他人举手投足之间发掘人文内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加强道德自律,完善自我。问题的指涉是具体的日常生活,不是遥远的圣人故事,也不是古籍里的高邈哲言,这保证了考生写作时有生活基础。主旨方面,无论对自己、他人还是自然,洒脱自信不应猥琐卑怯,宽容豁达不必心胸狭窄,友爱善良不得自私傲慢等都是不错的立意。在文体方面,20同样保持了湖北卷高考作文的一贯传统,对诗歌体裁不作限制。这些是开放性。同时,命题关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自己”的态度,并且是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是细微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修养德行、处世准则和行为诉求。材料中的“你”已经表明试题中的“如何对待”的主语是考生自己,也就是说命题人期待考生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跟他人、自然、自我相处,鼓励考生写自己的日常体验和思考所得(当然不是说不能写他人,而是应在他人的言行中反省并得以提升,立足点在自我的完善上)。这样的命题避免了两种常见的中学生写作模式:一是套用读者文摘上的别人的情感故事熬成“心灵鸡汤”,二是假文化名人的言行诗文以故作深沉的姿态演绎成“文化散文”。这些是限制。

二、符合考生认知特点

十七八岁的考生心智发展还不很成熟,受生活空间和学业压力的制约,其视野难免不广阔,其判断难免不准确,其角度难免不多维……如果作文题离大多数考生生活和思考的实际太远,造成考生无法理解或是无话可说,就会导致考生写作时无话找话,所写作文空泛无物,“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这样的命题就没有效度可言。另外,如果考题一味让考生在作文中扮伟人,做圣人,大谈公民责任、国家社会之类的沉重话题,让他们谈玄之又玄的哲学命题,那么多数人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中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其心智情趣决定了他们只对身边日常的、轻松多彩的人和事感兴趣,同时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对世界的思考也相当有限。“举手投足之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兴趣爱好,无论文科理科,考生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为写作基础,一不存在文题理解的困难,二不存在思考认识的盲点,这就使他们得以各显神通,展现语言的灵秀、思维的缜密、构思的.精巧、心地的柔软。

三、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热点是高考作文的传统。现在的考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是一群被贴上孤立、好强、追求新事物、责任感不强、现实、虚荣等标签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不太会跟他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对于阻碍自己行进的低垂树枝,他们多会折断而不是弯身,对于长了癣的流浪狗多会一脚踢开而不是怜悯呵护,对于敞开的电梯门多会奋勇力争而不是谦恭退让。本次作文试题敏锐地抓住了“90后”的弱点,敦促他们自省自查。其可贵之处在于,命题关注的热点不是政治大事、经济浪潮、国际变革等,不是要求考生去以大写的人在作文中进行“宏大叙事”。这种从小处着眼的关注现实,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更有意义――有了作为基本要素的健康个性的存在,才会有整体的良性的社会存在。

四、追求双重引领功效

其一,这道作文题对考生,尤其是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的写作习惯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写作,必须以关注自我为基础,必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出发,在作文里先说说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那些事,去发掘自己日常生活中看似庸常却可能是独特的体验。受前几年考试范文特别是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学生往往一提笔就去写别人,首先想到的是名人,纷纷模仿套用名人诗文或言行,似乎没有这些装饰内容就没有品位。殊不知,这样写出的作文完全找不到自己,故事是别人的,思想也是别人的。其二,这道作文题是对考生人生价值观的引领。如果是认真思考后的写作,每一次抒写将都是一次内心梳理,每次梳理将都是自省后螺旋式的提升。这样的自省后的收获比他人的说教有效得多。“文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道理的,一个内心坚硬的人恐怕难以写出柔软的文字,一个满口秽语的人也难以写出精美的华章。作文就是做人。从这个角度讲,“举手投足之间”将为人与为文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篇13:湖北卷高考零分作文:旧书

【作文题目】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零分作文】

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解析】

湖北卷高考作文是道命题作文“旧书”,本题看似命题作文,限制了具体写作对象,但没有规限立意方向,考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湖北卷近年来的命题思路,“切口小,意蕴深广”,如作文题是“幻想与现实”。此种命题思路,一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具有选拔功能。

篇14:我解读高考作文题湖北卷(教师中心稿)

扬州市甘泉中学

江苏省20的高考自主命题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谈谈你自己的见解或者经历,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在去年“话山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思考,避免了去年考生容易跑题、偏题的弊端。考生在阅读命题的过程中,能够理析出其间的比喻意义,得出理性观点,即:人生就如同做文章,人生如文。作文应当由写文章这个比喻联想开去,想到人的一生中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也是如此。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由面到点,缘果求因,涉及面广,发散性强,颇能引发考生联想并反映现实。这是一道关于人生做人做事的话题,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文章。

考生如果写到人生未来的设计,比较切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于引导即将进入大学和社会的.青年学生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凤头”:我们青年学生要走好人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们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严肃的操守,要有进取的精神,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些无论是对目前的成长,还是对将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概也是这个道理。“猪肚”:人生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充实富有,切忌浮躁虚华,内容要多姿多彩。你可以不必急功近利,只存自己;你可以不必师心自用,惟我独尊;你可以不必好高鹜远,飘飘乎其间。你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自己的理想。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无论是你幸遇长风破浪,还是遇到浊浪排空,无论是小有成功,还是暂时挫折,都能够丰富你的人生,增加你的经历。你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经历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成长的进程中感受幸福,享受快乐。“豹尾”:在奋斗了一生以后,你有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有了精神世界的陶冶与净化提升。即使你一生奋斗没有什么成就,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人生,总结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也是莫大的亮丽。这样你就有了完美的人生。

今年的作文题给了考生极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写做事,考生写“凤头”,强调“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阐述开头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事情的开头做好;谈“猪肚”,论述“要重视过程”,阐述许多事情的可贵之处不是美好的结局,而是在于过程中的经验和探索; 论“豹尾”,谈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要把事情结束工作做好,不能功亏一篑。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顾及全篇都算是好文章。这样学生不容易走题。

篇15:湖北卷十年高考作文回眸

一.湖北卷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回眸

2004年,是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命题人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由唐朝刘禹锡的《昏镜词》中的小引入手,通过镜子的昏明悬殊和人们的不同选择来启发考生: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要求考生以“买镜”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年,命题人引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并明确指出:“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中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要求考生根据对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简称“三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6年,命题人从汉语中一些带“三”的词语入手,启发考生“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中含“三”的词语或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2007年,命题人从“母语”的定义、价值和意义入手,指出“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要求考生根据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按“三自”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命题人通过一系列提问,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细节,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调整自我。请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9年,“站在 的门口”。要求考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命题人围绕主题词“幻想”,选取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晚清小说《新中国》对百年后世博会的预言,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梦想,从地球到月球,这些丰富的材料,并指出“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1年,直接要求考生以“旧书”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看似限制了具体的写作对象,其实没有限定立意方向,考生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命题人设置语文课堂情境,从老师讲到杜甫的诗“家书抵万金”时感慨现在“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引发学生对“书信”在当下境遇的讨论,特别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让很多东西悄然改变,也暗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3年,新材料作文。试题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指出“方圆之间,各得其妙”,“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指出“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湖北卷十年高考作文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命题稳中求变,类型多种多样。回眸十年高考作文,我们发现,湖北卷作文命题不走新潮,也不落伍,其基本思路是稳中求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各种类型轮番登场,但其中并无明显规律,整体上体现了“平和、开放、继承、求新”的原则,体现了自由与束缚的统一,限制与开放的融合,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和才情的发挥,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命题人试图逐步走出模式化的固定套路,侧重于对考生理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为那些广泛阅读、善于思考、有才情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结合全国命题大趋势,可以预测,今后新材料作文将继续唱主角。因其取材自由广泛,作文的要求又张弛有度,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写出个性鲜明、激扬奋进、天马行空的文章来;加之其凸显人文色彩、关注思辨的特点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考生见仁见智,充分发挥才情、展示个性,有利于全面考查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将成为未来命题的大趋势。

(二)侧重理性思维,加大考查力度。如2004年材料中的“镜”是一个隐喻,由具象到抽象,意在引导考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能有理性的判断。2005年材料中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关键句,分别论述了“出”与“入”的作用和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此题不仅需要较好的文言解读能力,还需要较高的诗学修养才能把握,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对高中生来说偏难了,此后的高考作文命题显然有所调整。2006年材料以“三”为关键词,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不易偏离题意,其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词语的文化蕴涵和哲理,仍然侧重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2013年新材料作文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作文题目偏于哲理,但道理并不深奥,题旨具有多向选择性,意在为不同思维层级的考生提供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写作平台。

(三)关注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如2007年材料中关于“母语”境遇的思考,命题切合时代背景和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大潮流,视野开阔,引导考生思考并回应时代关切和文化焦虑。“母语”是个颇具情感的词语,将母语作为谈论的对象,不仅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也营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空间。2010年和以往较多引用“陈旧”材料相比,此次将“世博会”这一热点选入材料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同时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富的文化含量。材料贴近学生生活,虚实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特别是材料末尾揭示出的“幻想”的作用和意义,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从这个题目也可以看出,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12年,材料谈论书信的境遇和现代科技带来的变化,引导考生关注“书信”在当下的境遇,思考“科技的利与弊”。

(四)注重人文素养,鼓励真情表达。如2008年给材料的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作文写好。2009年半命题作文,几乎不存在审题障碍,空缺部分由考生补出,在写作上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填充的关键词可实可虚,切口可大可小。如“站在考场门口”、“站在大学校园门口”等,侧重于叙事抒情,写个人经历,表达真情实感;“站在文学的门口”、“站在情感的门口”等,侧重于议论抒情,阐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认识,表明立场、态度。2011年,“旧书”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可实可虚,与前几年颇为理性的高考作文题相比,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生活感悟能力。命题散发着浓郁的温情,透露出一种怀旧情感,也可以看出命题人对文化传承和阅读体验的重视。此题为那些有阅读体验、善于反思的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读书多了在“旧书”中的故事就多,行文时更有贴近感,也更容易体现出对书的情感和见解,此题较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三.备战2014年高考作文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审题意识,训练各种类型。不管是何种命题形式,审题立意都是考生面临的首要任务——虽然新材料作文一般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立意取向多元化,命题人一般也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过多的障碍。因命题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训练中也要兼顾到各种类型和文体,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加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等都要有序实施,全面铺开,重点突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文体上,从典型记叙文、散文到议论文,都要训练到位。考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掌握方法,灵活驾驭各种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掌握合乎要求的常用文体。新材料作文将是命题的大势所趋,应该重点训练,但因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分类指导;考生要能判断所给材料属于哪一类,学会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合信息,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二)拓展知识视野,丰富人文储备。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思想内容越加倾向于对人文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储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开拓眼界,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不断地增加积累,如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学习、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思考方式,学习作者达观的处世态度、豪迈豁达的胸襟,不断地提升精神境界,最后落到笔端并感受表达的成功。近年来,高考一直引导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给予关注与思考。评判考生作文,除了文章立意构思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才能之外,对世事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与评论、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等思想境界,都会成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放眼更广阔的生活,关注现实,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生活中的养料,用自己独特的亲身体验作为材料去构思文章,抒写内心的真性情,拒绝那些矫揉造作的修饰、故作深沉的模仿和不假思索的无病呻吟。

(三)注重理性思考,凸显思辨能力。理性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深刻性的主要体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做出了适当的倾斜:由注重情感抒发向注重理性思辨的方向发展,倡导多向思维,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考生面对材料,要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拓展思维空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加之以逻辑缜密的说理,势必会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向学生特别是理科生传导一些哲学思维方法,比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在倡导学生说理、思辨的同时,更要注意把握作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与感性描叙中纵横驰骋。

(四)鼓励真我表达,释放个性才情。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文命题越加开放与自由,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试卷中更好地自我表达,展示自身个性才情,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评论、去表达与交流,从而不断激发他们个性化写作的能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练笔,除了抓好作文课堂中的练笔机会外,还要注重课外练笔——写周记、随笔。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感悟还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学生都可以轻松自然地表达,而不必受过多的束缚,这样既能让学生真实抒发内心的情感,挣脱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作文俗套,也能缓解学生对写作文的抵触情绪,进而在长期的真实表达中逐渐提高自己率真自然、充满个性的表达能力。

作为考生,只要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阅读积累,有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独立思考,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训练,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力和素养,有真诚美好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就不用惧怕高考作文。对理科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强阅读积淀,自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补充必要的人文知识,增强对语言文字和生活情感的领悟能力。

篇16:湖北卷高考作文题目及:旧书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范文:

旧书

只翻开第一页,便知字里行间都写了些什么。——题记

有这样一种称谓叫做记忆,有这样一种群体名字叫做旧书。我绝非什么收藏家,也绝非集邮那般的爱好者。

我只是纯粹的喜欢书,因此离不开书。喜欢书,自有那满架的书橱可以例证。喜欢书,喜欢在字里行间品味,捉摸。喜欢书,也自然喜欢买书,可不管有多少书,在书橱最不起眼的一角,始终都放着几本并不起眼的旧书。

书已经很老了,纸张也已经开始有些微微发黄,连封皮上的出版日期也已有些斑驳,只是知道,这里面“年龄”最小的一本也决计不会比我年轻。可那的确不是我的书,我又未尝去过旧书摊淘宝,或许,那里今后会成为我一个顶重要的去处。

那些书,都是上一辈的人留给我的,承载着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灵寄托。我的书,就在那几本书的旁边,比那些稍稍年轻了十几年韶光,它们是我长大后自己买的。我的旧书,总是翻旧的。

当我终于翻开旧书,看着那相识的话语,望见那点缀于其间的笔画,也给我以性灵的迷醉。有些章节我也注解的密密麻麻,让我也顿时豪气一生,直欲与文章比一比,看谁的字更多一些。正是一个人,启开书。只细望那些写下的字,回首当年的时刻,许久不见,仍带有那几分犀利;再细细品味当初写下的话语,有的似乎我已不大同意,略显幼稚,不成熟,那是如今成长的标志。我拿起笔来,不时地勾画涂抹着什么。

有时它们也会给我以启示,当初的某些观点,我或已忘记,今日又重拾,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好不痛快。重读旧书,特别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记忆的回归,毋宁说是对于情感的再一次冲击,这种情感的冲击一般是第一次读最为强烈,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新的感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绝非空穴来风。手握一本旧书,就好像抓住一个幸福。而今,这个幸福感还在不断的扩大:在墙角书橱里,翻旧的书还在不断的加入,溢满整个空间,直至“流”了出来。

直到有一天,有人问我:“你有什么财富?”我有旧书,满屋。

旧书

闲来无事,总会蹲在旧书摊旁,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书页,贪婪地嗅着那特有的馥郁古朴的味道,伴着那柔曼隽永的韵律,悉心感受这古老的舟撩拨的文字的海。

那深沉的纸页,以一种无华平缓的语调讲述着一个个干枯如柴的人生、衰落的家族、殷红如血的事实,以及纯真饱满的幸福、温馨深邃的大爱、浩瀚抽象的哲理。它像一位老人,褪去世间的浮华,语重心长地告诉你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让你的思想走向深刻纯净,教你抛开烦恼与重负,笑对人生。旧书实实在在,没有复杂的插图,没有突兀的栏目,更没有天花乱坠的包装。它只有质朴的装裱,只有占满书页的文字。

一页浅色的纸做封面,几个庄重的宋体字做书名,几句富有情意的话做前言,几列简单的目录做索引,接下来,便是洋洋洒洒的正文。若是能够有幸翻到附有批注的旧书,那便如同得到了书中珍宝。你可以与旧书原有的主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发现自己没有领悟到的思想层面,给自己再添一颗颗深藏在箱底的钻石。让原来还肤浅的思想渐渐丰腴起来。这不是名家所做的批注,你不必毕恭毕敬地全盘接受,不敢质疑。

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你思维的广度由此打开。阅读文学巨著、古典名著,若是能够拥有一本古老的简装本,这超越时空的韵调,便能够带你走进那个时代,真切感受那时社会的氛围,感受那时人们的情感,追循历史人物的足迹,那古时的空气都能够荡起你心中的涟漪。

这时的你,自由翱翔在历史的天空,畅游在历史的长河,那俯瞰历史的曼妙,打捞历史的神秘,如梦如幻。旧书,是被遗忘被尘封的记忆。它布满尘土的封面下,包含着永不落伍的知识,旧书被一次又一次的翻新,不变的,是其中永恒的富有深远意义的常读常新的文字。它不像市面上有些装裱华丽而内容平淡甚至低俗的书籍,它补给包含着文学史上沉积下来的精华,还蕴含着一种简单沉稳的心态。

上一篇:东苑幼儿园志愿者服务制度下一篇:海塘汛前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