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2024-04-25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共8篇)

篇1: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江苏 扬州 ●徐 丽

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通过研究早就有所阐释――儿童生命发展表现出两种水平:第一种,即学生的现有水平,表现为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即学生的准备水平,表现为目前状态下学生尚无法运用形成的能力解决相关问题,但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有完成任务的希望和可能。这第二种水平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随着数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践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学生在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发展的矛盾扬弃中推进儿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培养他们成才。

一、结合学习实际,介入最近发展区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其最近发展区并非一层不变的,而要根据学生当下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即将教学的知识联系才能最终确定。苏教版的教材编排具有鲜明的序列性,是基于绝大部分儿童现有的认知规律以及逻辑推理进行科学有序的编著的。但由于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和现实水平各有差异,给教师找准摸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身观察、问卷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大致的排查,从而在数学教学中扣住教学的起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存在,采用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教学,必定形成许多教学环节的浪费。而通过与家长、学生交流沟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小面值的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于大面值以及在相应的购买力中则还不太了解。这样的调查了解对于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在掌握了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将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作用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二、依循轨迹渠道,引入最近发展区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工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发现获取全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充分激发,不断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不断逼近。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前后知识的链接处、在问题思考的核心处启发诱导,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生硬地将圆的面积公式直接告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发现圆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联,得出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存在正比的发现,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面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之积的结论。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圆形周长的学习了圆周率和直径的相关知识,但对于面积的内容尚处于空白状态。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自主进入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实践平台,进入最近发展区

小学阶段历时六年,学生发展幅度,跨度长,任务重。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正处于从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换阶段,而这一转换阶段中,学生的转换不可能一步而成,之间常常会出现各种断层和割裂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填补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悟了解上来,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从不同的维度与层次建立应有的记忆联系,消除在转化过程中自觉进入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一开始不了解有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在其已经接触的题型中怎么会出现所谓的余数。如果这样的认知不纠偏,学生心中沟壑不填平,就贸然进行教学,其效益可想而知。于是,教师布置学生带来若干豆粒,让学生平均分成4份,由于学生所带的豆粒颗数不同,自然会出现不好平均分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余数实际存在的意义。

教师没有通过自身的语言大讲所谓的道理和现象,而是通过学生摆弄和实践,契合了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心中通透,胸中了然,教学障碍自然取消。

四、突破认知结构,超越最近发展区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悦纳与更新,其最近发展区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当下的最近发展区就会成为明天的现有发展水平。按照这种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迈进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善于建立更为高级的最近发展区,或者在原有最近发展区中引导学生发现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更高目标和全独特的思维,从而超越原有的认知形成对最近发展区的突破。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如果教学仅限于此,只能使得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停滞不前。但很多教师勇于提升,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少一个面的长方形物体,例如抽屉等介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原有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再度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成才。

篇2: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05级教硕 刘洪凯

[摘 要]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这种困惑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对此,笔者尝试着借助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探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希望形成一套能让学生较轻松接受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理论 高中数学 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引 言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对此,笔者尝试着借助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探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希望形成一套能让学生较轻松接受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一、课题提出及其实际意义

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很清楚,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从中央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学校,都有落实为学生减负的措施。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未减轻,在某些地方的学校,还有负担越减越重的趋势,因为课业负担过重,致使学生辍学案例仍然不断发生。我常常想,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与教学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当教师都 1 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只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但是我们当教师有没有一部分责任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能不能为此有所作为呢?答案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随着教学改革的进步深入,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像“新课程”,在教学工作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这种困惑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我们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着眼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我应如何去触动(或者说唤醒)我的学生;活化知识,实现知识的个人化。无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中的哪一个,我们都要涉及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说也需要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的、实施的课堂教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了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学生活动,通过案例或教学片断,希望能形成一整套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相关的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处理方式,学生能较轻松地接受知识,构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这是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 2 论。这一理论在他去世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维果茨基的思想也由此受到苏俄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推崇。

(1)两种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在他看来,明确这种关系是教育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曲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

维果茨基另一重大贡献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期限。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识别出学生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以便在学生学习的技能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对其施加最佳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图一

最近发展区是个隐喻性的概念,其思想蕴含是模糊的。我们可以用图示来形象地说明,图1所示,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 3 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

建构主义者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Scaffolding的原意为“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改提供给学生的支持的内容和形式,以最好地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学习。

另外,对最近发展区的“文化”性解读。达维多夫指出,最近发展区是社会历史环境所提供的文化知识和个体的日常经历之间的差距。“文化”性解读启发并发展了合作型教学。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中国台湾的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并进一步指出,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别,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是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中国大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几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材中都提到了该理论,但大多只局限于非常简单的介绍。在事实上,我国有关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但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顾泠沅的变式教学——概念性变式与过程式变式。变式教学是最具中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是解决所谓的“中国学习者悖论”一把钥匙。有的学者认为变式教学概括了中国数学教学的特征(顾泠沅、黄荣金、Marton Ference 2002)。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 图

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只有当内容(P0)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在实际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时要考虑三个问题:(1)最近发展区指可能的发展水平而非实际的发展水平,那么可能发展区用什么来界定?(2)不同学科的最近发展区如何界定?(3)学生实际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如何认定他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进行适当的辅导?

2、有效教学的含义与认识

广义上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包含着三种意思:(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新课程核心组成员余文森认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美国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五种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目前,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专题很多,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现阶段的有效教学, 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 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决不是以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 也决不是以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来作为有效教学的依据。任何有效教学总意 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有效的发展。本人试图从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作为切入点,去寻找有希望能形成一整套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相关的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案和教学片断,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当前课堂有效性缺失分析

1、忽视动机,唱独角戏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去达到行为目标的一种内驱力。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3种功能:发动、指向和激励。教师的任务就是识别激发学生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学生没有心理渴求和内在驱动,即使有功能强大的情境条件,也不可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因为外因必须作用于内因方可发挥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由于忽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进行,虽然教师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但学生却满脸茫然,这种将讲坛变“经坛”,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大唱“独角戏”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只有只有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起着协作,帮助作用。

2、刺激庞杂,主次不分

在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刺激方式和强度做出了一些片面的处理,尤其在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肆意扩增信息量,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修饰性画面做得过于华丽奇特,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阻绕学生从现实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转化。

3、练习过繁、过难、过多,效率低下

比较难的或者思维链比较长的例题,学生往往难以思考或理解,超出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这就有必要考虑作怎样的铺垫,使学生比较好懂易做,这个 过程就是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阶梯的过程。

4、为讨论而讨论

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快问题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把讨论当成摆设,为了讨论而讨论。

5、情境、设问单一,迁移艰难

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实际中设计的教学情境.设问缺乏新颖性,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心理疲惫,或者设计的教学情境缺乏铺垫和过渡,使学生感到难以实现向现实水平的转化

6、反馈延时,强化不力

反馈是学习活动学习的最后阶段与引发学习行为紧密相关,最近发展区有层次性,只要及时反馈才会使学生从现实水平到发展水平再到现实水平的不断转化。

四、解决当前课堂有效性缺失初探

1、研究的内容框架

2、有效教学备课层面研究初探

(1)如何界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研究

(2)如何铺设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重难点研究

(3)如何合理整合课本知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认知规律研究

3、有效教学上课层面研究初探

(1)如何导入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激发学生动机研究

(2)如何设问才能更符合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研究

(3)如何应用如何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例题和习题的教学

4、学生课外活动研究初探

(1)分别研究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之所以延宕,除了从角色所处的位置出发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外,还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答案。作者莎士比亚采用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戏剧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自身的真实感受,通过哈姆莱特这一角色表达出来。而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正是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一种映像。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华人如何学习数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 陈军涛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 教育评论,2007,9; [4] 麻彦坤 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下的同伴合作研究[J] 心理探索,2005,7; [5] 杜亚丽 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认识[J];

[6] 毛建国

篇3: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理论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从教的方面来说,数学学科本就是具有抽象、严密逻辑的一门课,它是一种螺旋式教学结构,是根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组织的从潜在水平开始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规律的要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组织教学,坚持“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从学生学的方面讲,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即处在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经过努力解决了问题,在心里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从而产生了对数学兴趣,并进一步对数学问题有了研究的欲望。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因此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只有充分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提高他们对获得知识的渴望,促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1 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内容之前应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及接受新内容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即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若对所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估计得过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时学生不易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所教内容相对于学生而言过难,严重挫败学生的进取心,欲速则不达,同时课堂气氛表现沉闷,学生面无表情或表情痛苦。

反之,若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估计得过低,即所教内容过于简单,则不宜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得不到很好的知识建构,使得学生老是在同一水平徘徊不前,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之中虽然气氛活跃,但这种原地踏步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实际水平上没什么提高,我们要因材施教,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出相应的改良。下面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为例来作说明。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引入偶函数的定义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图像f(x)=x2,g(x)=x,学生很容易看出图像关于y轴对称。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关于y轴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时对对称的认识,发现自变量x的值对称着取,观察他们的函数值,于是学生计算了f(1),f(-1),f(1),f(2),f(-2)及f(3),f(-3),学生猜想,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他们的函数值相等。教师追问:是对所有的x都成立吗?与是学生计算了f(x),f(-x),发现相等。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我们需要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再对偶函数下定义。

2 课程内容设置顺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一环套一环,那么在数学知识的前后顺序安排上,章节内容的衔接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章前的思考题、练习题,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课程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利用各种方法:习题也好、数学探究也好、旨在丰富学生系统知识的理解,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的距离,促进更大的正迁移。如,学习对数函数时,可根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利用指数函数的相应知识,创设“最近发展区”,通过探究与交流获得知识。

3 通过“变式”训练,充分发挥“变”的魅力

在对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之中,在学生对公式的来源、背景加以理解之后,如何才能加强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从而形成数学能力呢?如何才能避免低层次的反复重复呢?这里,“变式”起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变式对同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并在变式练习中巩固概念、灵活运用公式、定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学习函数概念时,设计如下几个变式问题,已达到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巩固:

①函数哪一个与函数f(x)=x相同?

②是不是函数?

③函数f(x)=x,x∈{0,1}与函数g(x)=x,x∈{0,1}是否是相同的函数?

通过这几个题,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函数的概念,并对概念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反例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了二次根式,问:是根式吗?为什么?

也可以在对比中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达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层理解,如:轴轴对称概念和轴对称图形概念。教师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去对比,学生很快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很容易找出一个指的是两个图形,另一个指的是一个图形。再如频率与概率,映射与函数,对数与指数,子集与真子集,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尽量让教学形式多变,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①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②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2)当细线的长度等于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当细线的长度小于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③揭示本质,给出定义: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达到了创设“最近发展区”的目的。

在数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填写数据,进行归纳,得出猜想,进行证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能力。

此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例题的讲学,由于课本上有解答过程或思路显得简单,于是学生总是对例题不屑一顾,并产生自得满足之感,其思维往往处于“停止”状态,若教师仅就例题来分析例题,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如果教师挖掘出“最近发展区”,将例题进行变式提问,层层深入,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积极思维数学问题,建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4“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探究”中的应用

新课改后,中学数学的教材中出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每章节后都有数学研究的相关课题,旨在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亲手实验,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高超的语言诱发、引导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不同的多面体中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之间是否有稳定的数量关系?

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下思路:

①让学生制作了五种正多面体和许多棱柱、棱锥的模型。学生们先对常见的多面体进行实验观察、计数、归纳,可以用表的形式把数据填入表中,归纳,得出自己的猜想。

②证明自己的结论。对较高层次的同学可要求选做其他自己提出的与本问题相关的开放的子课题。如:1)是否有E、V、F间的不等关系?如2E叟3F,2E叟3V。2)每一个棱数的多面体都存在吗?(显然棱数最少的多面体有6条棱)3)你上面发现的规律总是对的吗?能不能构造出“反例”?或者找出更一般的规律,亦或找到使你发现的规律成立的更严格的条件。4)……

5 在习题中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

学习是件苦差事,想将其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很难,而狂热的“多练”是提高成绩的法宝,方法再好,不练照样不会解题,因此在设置习题时,更高的要求教师选择习题必须典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所选习题要有坡度,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能给学生折射“弄懂一个题,理顺一类题”的范例。切记将“多练”变成“题海战术”。

6 升华“最近发展区”,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情感教育中

重视情感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良好的情感教育往往对学生造成比掌握知识更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新课改中要求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数学课题的研究学习活动中,为搜集资料,进入社会,运用网络,超越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界限,走向社会,为以后即将成为社会的新主人而铺垫基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学习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陶冶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合作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不但获得了新知识,自身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要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成功,各小组成员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研究性学习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点拨启发,学生便能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升华出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从“现有发展水平”上升到更完善、更崇高的新水平。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得到激发,审美情趣得以提升,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极大增强等等。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运用,它既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善启善诱指导学习实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从“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新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成长情感体验。

摘要:文章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数学学习中,结合数学学习的本质和特征,从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到突破并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升到情感教学中,反应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充分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逐步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并获得丰富的成长情感体验。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数学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美)J.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3]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

[4]高潭华.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评价技术[J].数学教学,2004(6).

[5]雷文华.中学数学课程的研究性式学习[J].教学与管理,2007.06.

篇4: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关键词:回忆 搭台 动力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二是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界于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被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我们只有寻找到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有准备、有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把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数学水平,要使新知识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将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呢?经过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回忆——通过最近发展区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

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建立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新知识时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初步经验与策略,学生知道了无论是加法交换律还是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计算符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但计算的结果不变。而结合律也一样。但是,一学期过去了,学生在平时学习数学时,由于把学习重心都放在其他知识上了,也许就会有的学生把这几个运算定律给忘记了。我们要想通过最近发展区来展开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就要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回忆。

在教学时,一位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忆以前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然后就直接进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这样的回忆是不全面的,学生只知道知识的结果,不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他们就掌握不了学习新知识的策略。

如果让学生回忆起这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那么学生也就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运用这些策略,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几位学生分别站起来回答上学期学习过的运算定律)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运算定律的吗?

生:3+5=8,而5+3=8,所以3+5=5+3,同样道理,3×5=15,5×3=15,所以3×5=5×3,这就是加法与乘法的交换率。

生:2+3+5=10,2+(3+5)=10,所以2+3+5=2+(3+5),2×3×5=30,2×(3×5)=30,所以2×3×5=2×(3×5),它就是加法与乘法的结合率。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几道算式我不这样算,也可以一口算出答案来呀。

生:这只是我们列举的一些简单的算式来说明这几个运算定律的,所以就选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如果遇到大一点的数,这些运算定律还是很有用的,比如56×25×4,我们都知道25×4的积是100,所以这一道算式我们用乘法结合律,把后面的两个数先乘得100,这样,我们一口就可以算出这一道题目的答案是5600了。如果没有这些运算律,那么我们还得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

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回忆出已经学习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还让学生回忆了一些解题思想与策略。这样,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思想与策略来推导乘法分配率的若干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率,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

二、搭台——通过最近发展区促进复杂问题的简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若干想象不到的问题,他们在调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表象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放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让学生不是大步向前走,而是小步前行。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中的一个例题(见下图)。这是一个三步计算应用题。这

道题目中有那么多条件,如何解答呀。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以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逐步去解读这一道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从而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当时,我把这一道题分为三个问来让学生解答。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人数的2倍,美术组有多少人?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数的几倍。这样,学生通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答,就可以迅速理清这一道题目的思路。当学生把这三个问题一个个都给解答之后,教师再把前面的两个问题给擦掉,合成教材中的例题。这样,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经验作为基础,那么就可以有效调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高效地掌握解题思路,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动力——通过最近发展区派发解决问题的激情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展开数学教学,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时,他们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他们的思路才是最清晰的,他们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策略。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斗争,在最大程度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展开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最近发展区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运用到我们的数学实践中,才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09).

[2]李森.有效教学新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2).

篇5: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下面以一节复习课《由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为例, 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这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识回顾, 设计了四个内容.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4.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及通项公式推导方法.

第二个环节:课前练习, 设计了四个题目.

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 试求出其通项公式an:

第三个环节:1.方法探究, 设计了三个题目. (试一试)

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 试求出其通项公式an:

2.方法应用、能力提升. (想一想)

利用前两种方法求通项公式an: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已知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很多,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其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通过累加、累乘法求通项公式.因此, 学生在学习中, 不要死背这些技巧, 而应注重找到方法的来源, 理解方法的本质.这样, 不论多么复杂的递推关系, 我们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课堂设计的前三个环节从记忆到应用层层递进、步步拔高, 每一次提高又不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一个环节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个环节是对第一个环节的简单应用, 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 能独立完成该环节的任务.第三个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的深入、变形和提高, 学生需要合作和交流, 在必要的节点上, 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点拨, 最终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必要性.第四个环节先由学生归纳并补充, 再由教师点拨, 最后总结规律和通法.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构建, 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深入思考、激活思维,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确定的, 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再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递进的过程.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串, 使学生不断重复构建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潜在性发展向现实性发展持续转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 体会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学习能力.实践证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复习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摘要: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教师通过问题串一环扣一环, 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重复递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数学复习教学效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复习,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东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关于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5) .

[2]李理, 赵琴.“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7) .

[3]夏婧.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6) .

篇6:用生态理念烛照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型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宽严相济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探究、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长,使其自主、和谐的发展,最终达成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在大力倡导改革课堂方式和提倡生态课堂教学的指引下,笔者认为,美术生态课堂是指师生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的互动,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取得审美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

一、动静互补,营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课堂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非常强。在美术实践中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智力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为了凸显美术课堂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启发教学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多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创造性学习,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各有进步。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提问,做到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讲解,则应让学生静下来,认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构思、完善、创造和表现。

二、集散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改革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美术课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并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解放学生的手脚,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解决好集中统一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关系。对于知识的传授,采用集中统一学习的纪律组织方式,效率会高些;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练习过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体会,自由地、主动地去学习或练习,效果会好些。

三、精心安排,优化合作学习效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来实现。

(一)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搭配成若干在能力、性别、特长、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异质或互补的学习小组。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责任明确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即心理特点,每一件事都必须有细致的说明和清楚的安排,使小组明白我们的任务是什么,还要使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如“插花”、“版面设计”、“三个和尚的新编”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共同想象创编新故事等。

(三)竞争机制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学中的评价与奖励要多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我的一举一动都影响全组荣誉”的意识。这样就能督促每位学生为了组里的荣誉而约束自己的言行。

四、宽严相济,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生处于6—14岁之间的年龄段,自制力和自觉性以及对学习目标的认识肤浅等原因,课堂活动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在很多地方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完全按课本的要求去做,或要求跟教师画得一模一样,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做到鸦雀无声。这样做,从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学生学得很不错,尤其课堂纪律秩序井然。但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看,有失“素质教育”的水准。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采用宽严相济的课堂纪律模式有利于解决提高学生素质和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所谓的“宽”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涌跃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7: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化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窗口。

一、主动聚焦

维果茨基认为, 教学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缘于个体时时刻刻存在的、又在不断变化的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认知水平间的差距, 即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1]

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这一事实, 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而又高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 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积极寻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就教育过程而言, 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 而是关注儿童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2]

金属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和铝合金是当今世界使用非常广泛的金属材料, 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下面就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3课时“铝及铝合金”为例, 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从横向分析: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获知常见活泼金属Na、Mg的性质之后, 安排了铝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Na、Mg、Al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突出铝的特殊性质。

从纵向分析:

三、努力创设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一差距, 努力搭建“脚手架”, 缩小和创造“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可以通过努力, 取得较大的收获。

在备课期间, 对照学生已有的和将要掌握的知识发现:基于前两课时的铺垫, Al的性质水到渠成。但若直接以纯铝片进行实验, 会浪费众多潜在的学习资源。因此该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适当支架的支撑下,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 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来验证观点, 逐步全面、正确认识Al这一物质。

以下为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呈现Al表面存在氧化膜的事实?如何引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思考……

[提问]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 猜测铝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具备了Na、Mg等常见活泼金属的知识, 很容易推测出同样是活泼金属的铝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学习新知识可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构建知识结构。之后猜测被实验一一证实, 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实验]将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停顿) 活泼的金属铝难道不与酸反应? (停顿) 请同学们阅读书第67页。

设计意图:“异常”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短暂的停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全新的知识点, 并不是学生简单思考一下就能获得的。这时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 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

[学生实验]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刚刚的阅读, 以及两组实验的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Al表面有Al2O3的存在, 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迎刃而解。

本环节设置了两组学生实验, 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猜测、实验、分析、讨论等环节了解物质的性质。

……

【教学片段二】与碱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验证Al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何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学生] 学生1:Al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2:Al表面存在Al2O3, 是否是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暂时没明显现象呢?

设计意图:直观的实验现象最具有说服力。学生已有了上一环节知识的铺垫, 猜测出可能的解释, 之后再设计、操作实验来证明猜测, 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Al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教师]写出Al表面的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猜测可能的产物?有何依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H2?

[演示实验]H2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铺垫, 外加不断的提问, 分解了学生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难点, 问题迎刃而解。

……

【教学片段三】与盐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如何扩大钝化时的现象?

[过渡] Al能与盐酸反应, 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反应呢?

设计意图:Al能与盐酸反应, 学生自然很想验证能否与其他酸反应, 顺着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一问题, 也顺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浓硫酸, 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将铝片取出, 拭去表面的浓硫酸并用水冲洗, 然后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0.5mol·L-1硫酸铜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此时为一节课的后半部分,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异常”的实验现象, 与学生原认知发生“冲突”, 又重新激活课堂。

[教师]难道我们的推测错误了?Fe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 比Fe活泼的Al不行? (停顿) 这个实验设计是否科学? (停顿) 该铝片表面一定是铝么?如何证明Al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0.5mol·L-1硫酸铜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Al与Cu 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简单、现象明显。但为了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 借助这一简单而又明显的实验, 用被浓硫酸钝化后的Al片进行实验, 人为设置了一个与原认知冲突的“矛盾”,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 追根溯源, 引起学生的思考, 找出问题所在, 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

【教学片段四】与氧化剂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揭示钝化反应?如何承接Al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

[追问]经浓硫酸处理的铝片表面还是铝么?

[教师] 阅读书第68页第二段。

设计意图:再一次利用书本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解开疑惑。

[过渡]该氧化膜是什么物质?铝表面生成氧化膜, 从铝的价态上分析, 化合价升高了, 说明铝被浓硫酸氧化了。浓硫酸、浓硝酸都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教师] O2也是种常见的氧化剂, 那Al能否与O2反应呢?

[演示实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在课快结束之际, 引燃了铝热反应, 整个教室为之沸腾, 学生意犹未尽, 带着兴奋期盼下一节化学课的到来。

……

四、静心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时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时而一片沉寂、陷入深思;时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取之处在于:

1.起点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教师传授新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已知知识, 才能设置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帮助学生跨越障碍。Na、Mg的金属性, Al2O3、Al (OH) 3的两性等均为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 不但复习、巩固, 还不断吸纳, 扩大了知识网络。

2.脚手架多———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 适时提供帮助

布鲁纳提出的脚手架,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穿越“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脚手架的辅助下, 可以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现阶段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飞跃, 使学生“飞”起来。当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时, 提供给学生们众多的实验试剂, 引领着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疑惑“难道Al不与盐酸反应?”“Al与浓硫酸发生什么反应?”时, 及时提供书本信息, 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异常的实验现象“Al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出现时, 一系列的问题串带领着学生寻找答案……适时的脚手架, 让学生学习倍感轻松, 跳起来就够到胜利的果实。

3.吸引力大———实验众多、现象明显

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化学老师应多善于利用这一“秘密武器”。4组学生实验、4组演示实验, 让学生既动手体验了一把, 又同时欣赏到了美丽的烟火表演。如此实验盛宴, 学生惊喜不断, 参与度大大增加。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 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使他们或同化、或顺应, 很快重新构建自身的化学知识网络。且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显得踌躇满志, 信心百倍, 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冯维.小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6-38.

篇8: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复习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27

数学复习教学要求教师高度浓缩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步步提高,最终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何正确把握数学复习教学的基调,恰当取舍教学材料,精心设计课堂核心问题,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较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下面以一节复习课《由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为例,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这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识回顾,设计了四个内容.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4.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及通项公式推导方法.

第二个环节:课前练习,设计了四个题目.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已知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其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过累加、累乘法求通项公式.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死背这些技巧,而应注重找到方法的来源,理解方法的本质.这样,不论多么复杂的递推关系,我们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课堂设计的前三个环节从记忆到应用层层递进、步步拔高,每一次提高又不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一个环节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个环节是对第一个环节的简单应用,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能独立完成该环节的任务.第三个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的深入、变形和提高,学生需要合作和交流,在必要的节点上,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点拨,最终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必要性.第四个环节先由学生归纳并补充,再由教师点拨,最后总结规律和通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构建,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激活思维,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确定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再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递进的过程.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串,使学生不断重复构建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潜在性发展向现实性发展持续转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体会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实践证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复习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东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关于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析[J].教育探索,2006(5).

[2]李理,赵琴.“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3]夏婧.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4]潘小明.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初探——内涵、价值、属性及其培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0).

上一篇:whether引导什么从句充当什么成分下一篇:老员工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