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最近20年

2023-06-16

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最近20年

中国医改20年

如何看待今日医改的突然转向?本报(南方周末)为此先出推出两组报道,上组报道聚焦于微观,对江苏宿迁的市场化激进改革、江西婺源的农村合作医疗,以及一家医院一波三折的改制,作了具体的呈现,这组报道则着重于梳理医改的历史脉胳,中国的医改,究竟一路怎样走来,我们力图还原一个粗略的背景。

时至今日,医改已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站在这一节点上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它需要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去反思问题,找到良方。

2005年仲夏,关于中国医改的争议,正在愈演愈烈。“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百姓的一块心病,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医改向左,还是向右?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说了算,双方争论不休,暗流潜涌。鲜为人知的是,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并且一直伴随着整整20年的医改进程,现在终于到了必须解决的关键时刻。

19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举步,农村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风行,而在城市,一切显得十分冷清,钱信忠这时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事实上,卫生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预热”这一改革,当年3月召开的南昌会议,卫生部已经明确要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但真正发动,却一直等到1979年。

“当时钱信忠部长、季宗权副部长是主要的推动者,”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回忆,“他们轮番对此讲话,鼓动卫生系统‘放手干’。”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对于这一改革,钱信忠认为“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

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已经争论甚烈,卫生部下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主要立意,就是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一位卫生系统的老干部回忆。

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说,“正式启动的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尽管在这一文件中也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中情况正在微妙地变化。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医院的效率、卫生总量在持续增长,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7.9%,并一直维持到1990年代初,而在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农村卫生室承包给乡村医生经营,据1988年统计,村或群众集体办的村医疗点占35.7%,个体办的村医疗点占45.8%。

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60.39%,1988年降至31%。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事情往往是这样,开始做积极性很高,一旦全局铺开时,弊端也出来了。”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的一位领导承认。

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回忆,“其他部委看到医院服务不好,见到陈部长(陈敏章)时,往往发牢骚,不少人就说,这是市场化不够彻底造成的。”

1990年代:大争论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提上日程。“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 业部

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在卫生部内部,政策法规司和医政司成为两种意见的代表部门,按照程序,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文件,“那是部长的秘书班子,负责的是宏观思路,而医政司主要抓医院管理,负责的是实务。”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

于宗河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他认为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这种争论已经不局限于内部了,他的观点后来发表在1993年12月21日的新华社内参中,呈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是,这次卫生会议的争论甚至传到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闻讯从美国飞到中国,专程向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谏:“中国千万不能走美国的路,美国医疗业的商业化太严重了,普通美国人苦不堪言。”

此时究竟医疗界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这么大的争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医学专家丁会文当时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院长,那时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像他所在三甲医院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不少中小医院就面临着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医院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抵消一些负作用,在医政司的力推之下开始实行,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告诉于宗河:“这是一个好办法,卫生部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评审反映出来,医院还形成了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的合作与竞争。”

但分级管理只是技术性的手段而已,如何解决“路线”之争?整个19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的第一个黎明,很多人是在守望中度过的,中国大地到处洋溢着对 新世纪的憧憬。

也就在这一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这个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

对此,本报于2005年7月21日以《宿迁医改,五年激变》为题报道了此案例。

事实上,早在1999年,辽宁海城已经拍卖了18所乡镇卫生院和3所市直医院,浙江萧山也出售了全部乡镇卫生院,山东的临沂、四川的通江、射洪也开始拍卖卫生院。而这一切主要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政府卫生投入的绝对数逐年增加,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32.2%下降到2002年的15.2%,24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力不愿投入的情况,已经在不断地加剧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一位研究人士认为,“即使单纯从利益格局来分析,地方政府、医院管理者、投资商,都是其中的受益方,而卫生部门利益无疑受损,很简单,医院都卖了,管辖范围无疑大为缩小。”恰在此关口,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2003年8月,SARS疫情一结束,卫生部就委派3名官员到曾经最市场化医改的宿迁市展开调查。结果是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获得了一句至今都被广泛引用的经典批评——“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然而,在卫生部内部,“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对于宿迁的医改,卫生部领导最后留下一句话——宿迁卫生改革有两种意见,继续调查。

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此后不久,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一次医改研讨会上说,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这一讲话,被视为产权改革的号角。”医疗系统一位专家说。甚至还风传,“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2004年11月20日,一位医疗投资咨询专家迫不及待地在媒体上宣告:“让医院改革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这太让人摩拳擦掌了,”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医疗机构投融资论坛也在2004年底向媒体透露,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即将介入中国的近百家的医院改制工作。当时有统计数据说——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价值将为6400亿元。

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一场盛宴似乎即将来临。

2005年:医改突然变奏?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这一报道最初并未引人关注,在卫生系统内部,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实在已经司空见惯。

事实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5月初已经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他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这些话仍然属于观点争鸣的性质,也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

医改话题被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是否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要作大的调整?

在此之前,官方透露的信息是,医院改革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去年7月曾公开表态:“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宋瑞霖还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正在制定,有望几个月内出台。

而到了去年年底,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放言:“市场化不是下一轮医改的重点。”

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卫生部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即认为,刘司长的表态,是他一贯的个人观点,而国务院的调研报告,与最终形成决策也是两码事。

“医改基本不成功这个判断,相信很多人深以为然。”一位专家认为,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问题,就足以说明现在的医改已经“撞了南墙”。

这中间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投入不足,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时,列出了5大病因,其中一条就是“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目前对医改的讨论中,矛头均指向市场化,随即有评论指出,既要警惕“市场失灵”,也要警惕“政府失灵”。

“医改不成功,能否简单归罪于市场化?”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医改中,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始终扭曲在一起。政府主导,可能兼顾公平,但是效率是难以保证的,同时,市场化效率优先,但是公平又难以保证。

观察人士已经注意到,7月1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中宣部组织的形势报告会上,对医改方向的措辞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引入市场机制。

但毫无疑问,决策层已经将目光投注到医改问题上,今年全国人大召开时,吴仪副总理曾对医药卫生界委员郑重表态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而在决策思维上,更为注重社会公平。”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认为,在此背景下,医改进行纠偏、甚至转向的可能性都存在。

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但何时出台,还没有时间表。

“医改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解放前我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民心,首先是通过土地革命。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医疗卫生对公民基本健康的保障,就是第二次革命。”

本届政府在医疗改革上一定有进

第二篇:20**年-20**年个人发展规划

一、

现状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丰富的活动材料,以保证孩子在各方面都得以发展。并听从领导安排,积极参与园内外听课培训、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认真作好听课笔记、反思及随笔,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改进,让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够有所成长。

二、

个人现状分析

我作为只有一年教龄的新老师,应该努力去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并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1、

本人在教师专业成长上的优势和薄弱方面:

优势:本人性格开朗,心思细腻,并且热爱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快速融入到集体,重视领导给我的任务能主动认真的去完成,爱学习,不怕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缺点:在教学的方面,个人认为自已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较差。而且在专业艺术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缺乏教学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希望以后通过园内外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三、发展规划

“多做”、“多想”、“多听”,在未来的三年时间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坏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的老师,并逐步将自己打造成吃苦耐劳型的教师,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是幼儿向往的精神家园,满足幼儿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

1、在工作中提高自身对幼儿的细心、耐心,在教学中能够运用生动、流畅的口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

2、能够加深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正确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多上课,上好课,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3、虚心向前辈多学习,尽快让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精心做好工作,和搭班老师一起管理好班级,发挥自班的特色,培养良好的常规。

2014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师德好,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能承担校内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

2、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3、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注意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4、争取两年内取得资格证书,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并利用网络等有利条件写好论文和随笔,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

2015

1、关心和喜爱每个孩子,对孩子细心、有耐心和爱心,在常规方面以身作则。

2、积极参加园内外优秀教师的课,吸收他们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参与园内的教研活动,发现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3、对课的把握要精确,上好每一节课,让幼儿快乐的学习。

4、多读书,多学习,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尝试写一些论文参加征文等活动。

5、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教水平,能有成功并值得别人学习的回报课产生。

2016

1、用教师的爱心去接近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心连心的交流,也让幼儿和幼儿心连心。

2、学无止境,和孩子一起学习,让自己永远充满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3、紧跟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不落后并富有创新。

4、能有更多好课和大家一起商讨,一起研究,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四、围绕目标的具体措施

1、在为人处事方面积极活跃,情绪乐观,兴趣广泛,敢于尝试,愿意与人交往,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能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2、经常和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在园的情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孩子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3、多听课,多和老教师交流,不耻下问,吸取他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能够上好每一节课。

4、不断学习、反思,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理解课程理念。多上课,上好课,积极参与课程研讨活动,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五、目标达成

1、通过多种学习机会与渠道,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准。多翻阅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内涵。学习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

2、通过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加强与同事、来自不同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专业合作,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3、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每一次班级活动,把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班级管理中。

4、让每个幼儿都喜爱上幼儿园,喜爱老师,成为让家长满意的老师,和同事搭配无暇,一起进步。

5、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看书。

以上是我个人的职业规划,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会带着我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持续奋斗下去。

第三篇: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20世纪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二胡这一乐器历经千年来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 百年的历程就是一个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对20世纪二胡艺术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审视, 对于新世纪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20 世纪中国现代二胡艺术从草创到逐渐成熟的历程。着重叙述了近百年来中国二胡界出现的华彦钧、刘天华、吕文成“二胡三杰” 的成就[1],分析了二胡艺术审美价值的创造。

【关键词】二胡;20世纪;回顾;二胡三杰;审美价值

一、20世纪二胡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彦钧(阿炳,1893―1950)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天才民间音乐家。他在二胡上的造诣使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的成功, 得益于他一直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他从宗教音乐、江南丝竹、民歌、戏曲滩簧、曲艺评弹、说因果、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叫卖音乐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早在华彦钧还是无锡道观雷尊殿的小道童时, 便能演奏竹笛、胡琴、琵琶、三弦、打击乐等乐器, 受到道士们的赞赏, 被同行褒誉为“小天师” 。在二胡演奏和创作方面, 他的功力尤为突出。原先的民间二胡, 多是在原把位上演奏, 而阿炳却常在内外弦的高把位上灵活运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内弦厚朴深沉的音色, 以及空弦上轻巧的弹拨技巧, 这在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及《听松》、《寒春风曲》[2]中可以领略到。他的作品, 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突破。

刘天华(1895-1932)同样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 另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 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因素、技法,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躯体内注入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通过他成功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实践,对20 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 中国弓弦乐器摆脱了依附性的弱势, 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刘天华的贡献是巨大的

吕文成(1898―1981年)是一位有“二胡博士”美誉的音乐家。他在二胡、高胡、扬琴演奏及广东音乐创作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以二胡、高胡的改革及演奏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创作的《步步高》、《平湖秋月》、《渔歌唱晚》等名曲早已蜚声海内外, 然而我们以往对他在二胡艺术上的成就却重视得不够, 对他的历史地位也肯定得不够。吕文成的二胡艺术成就与他青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是分不开的。他从1901 年(3岁)至1932 年一直随父从广东中山县旅居上海。他自幼喜爱音乐。在沪的30年间, 他向人学习二胡演奏, 熟练地掌握了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演奏技巧。并于1919 年参加上海有名的中华音乐会。[3]20年代又与广东音乐家尹自重、何大傻等人组成粤乐组,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演奏广东音乐, 还与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合作同台演出。这些活动, 使吕文成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 他对二胡进行了改革, 突破了传统二胡的局限性。首先是把传统二胡的琴杆适当缩短, 将二胡外弦的丝线改换为钢丝弦, 并将传统二胡的定弦提高四度, 与小提琴的二弦、三弦的定弦相同;还把音域扩展到

二、三把位, 自由换把, 发展了滑指、走指、擞音等技法, 创制新的乐器高胡。最为突出的是, 他将琴筒夹于两腿间拉奏, 因为两腿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音色的变化, 使得高胡风格华美流丽, 音色明亮清脆。

二、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影响

二胡在20 世纪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与西方小提琴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二胡演奏艺术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二胡演奏技法和演奏空间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等等。现代二胡无论是演奏技法、演奏形式还是演奏风格、审美观念,都受到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巨大影响,使二胡这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向着更加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发展,同时还使其具有更加宽泛的、强烈的现代气息。但二胡植根于中国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特色以及民族神韵,因此在借鉴与吸收时如果没有度与量的把握, 就会形成水乳不相融的分离状态。二胡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偏差。那些极具民族特色、温婉如歌的旋律正渐渐消失。可以说,西方音乐文化及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二胡的影响利弊早参半。

三、对二胡音乐的思考与展望

二胡音乐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二胡还存在着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在演奏技术上尤其在二胡的发音问题上,以及二胡在构造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继承传统二胡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傅华根先生曾经说过,“在二胡演奏中要尽量避免任何生理上的紧张,对二胡的演奏姿势,运弓方法,指法及二胡的结构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深入探索与研究”。[4]

随着改革开放的影响,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国家正在以其迅猛的势头冲击着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因此,面临这种巨大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系统科学的现代音乐体系,在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索与研究中,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二胡音乐作品。为了使二胡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在21世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需要中国二胡界所有人士的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20世纪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兴盛的, 其发展速度是二胡历经千年来最快的一个时间段, 百年的历程就是一个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对20 世纪二胡艺术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审视, 对于新世纪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而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岳 峰.“无土栽培”――民族器乐教学现象及思考[J].艺术百家,2003.

[2]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3.

[3]张慧元.二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二胡,2004.

[4]林俊卿.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J].中国音乐,1998.

第四篇: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心得体会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是一门结合中国20世纪不同时期的背景介绍中国歌曲发展概况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大众歌曲史、战乱年代的“离散之歌”、共和国歌曲发展的民族渊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及其多元文化下歌曲发展的新面貌。在本节课程中,通过欣赏《茉莉花》、《黄河船夫曲》等不同时期的歌曲,感受蕴含在歌曲中的民族情感。

具有代表性的是《茉莉花》,首先《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调。据钱仁康先生的考证,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是由玩花主任选辑、钱德苍増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9)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但《缀白裘》只记了剧词,没有曲调。《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词原曲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个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变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为结束,就成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

《茉莉花》在海外传播并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熟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的对《茉莉花》的使用。在歌剧《图兰朵》的第一幕,宫中官员宣布向公主求婚的波斯王子没有猜中公主的三个谜,要按照约定处死时,姑娘们的齐唱所唱的曲调,就是《茉莉花》。另外,《茉莉花》的音调,在剧中多次用男生合唱、女声合唱、交响乐队等形式来表现,贯穿于全剧之中。《茉莉花》作为东方音乐的代表,作为《图兰朵》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并伴随着这部经典之作的流传,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海外也为世人所熟知,成为中国民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典型代表。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体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1997 年6 月30 日,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由我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 天.地.人》交响曲,第一首就是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一首熟悉的旋律磅礴地诠释了香港回归的这一历史事件。1998 年6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再次倾倒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中国民歌《茉莉花》已成为中国人民合平友好的象征。 2003 年,宋祖英作为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中国歌唱家,她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茉莉花》。最令人激动难忘的还是2003 年8 月3 日,2008 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管弦乐又奏响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荡中蕴含着坚定, 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阔步向前!”在2004 年在雅典第28 届夏季奥运会盛大闭幕典礼上,作为第29 届奥运会东道主的中国,表演了闭幕典礼中的最后一个节目:中国儿童站在巨型灯笼上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那个有典型东方神韵的形式,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那熟悉而清新优美的旋律响起,一下子使东西方的情感拉得更近,带给人们的是亲切的企盼。

《茉莉花》在国家典礼、文化交流等事务上的使用,使《茉莉花》的意义非同一般,此时的《茉莉花》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东方意韵的中国民歌,它在展现中国古老文化、勾通东西方情感交流与认同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歌曲本身。《茉莉花》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等“软实力”, 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一方面“它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 在人们心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 歌颂她的朴实无华, 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 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 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 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 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第五篇:中国广告20年经典广告语

大家一起来分享:

中国广告20年特色广告语

1979

西铁城领导钟表新潮流,石英技术誉满全球。(西铁城) 可口可乐添欢笑(可口可乐)

将以卓越的电子技术,对中日友好做出贡献。(SONY) 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准确计时。(精工表)

让我们来充分掌握能多快好省的运输货物的拖车头吧。(五十铃汽车)

刚刚度过十年**,新中国开始经济建设,那时的四大件是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广告成了广告的主流。

1980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

上面两则咖啡广告,堪称最为经典的广告语,直到现在还在广为流传,真希望我们中国的产品能多些这样的传世之作

先进石英科技,准确分秒不差。(梅花表)

国内首创,驰名中外。(珍珠霜)

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计时。(铁达时表)

1981

“飞跃”目标——世界先进水平(飞跃电视)

“飞跃”精神——一切为用户着想(飞跃电视)

电视广告的先驱者,现在已无影无踪了。

戴雷达,闯天下。(雷达表)

1982

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 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金星电视) 独特设计,最新产品,女装自动表。(东方表)

1983 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燕舞收录机) 当时风靡一时,相信直到现在,许多人还能唱出这首广告词。

“凯歌”传佳音,更上一层楼。(凯歌电视) 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为用户负责。(海信电视)

1984 百事,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如果按这时算,我们都是百事的老一代了~~~

质量至上有夏普(夏普)

力波啤酒,的确与众不同。(力波啤酒)

上海大众永远和您在一起(大众汽车)

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威力洗衣机)

中国电视广告走理性路线的开篇巨作,在当时实属不易,不仅成为当时广告的顶峰,也使威力成为洗衣机业的霸主。广告的作用可见一斑。但就在前几天,又看到了威力洗衣机的广告,还是献给母亲的爱,只改了改画面。把十几年前嚼过的馍再拾进碗里,威力是不是黔驴计穷了?

1985

大宝,天天见(大宝)

到了2000年还是天天见,大宝的长盛不衰应该归功于它的大众路线。

优质的联想——夏普(夏普电器)

SONY这是你第一次见到的名字吗(SONY)

1986

万家乐,乐万家(万家乐电器)

飞利浦——尖端科技的标志(飞利浦) 精美耐用,全球推崇(西铁城表) 上海桑塔纳,汽车新潮流(桑塔纳)

1987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

中国广告界的一次神话,但却没有将神话进行到底,如今的太阳神已黯淡了许多。但作为中国广告形象广告的经典之作,将会载入中国广告的史册。

两片,史克肠虫清(中美史克)

最适合中国民航客运的机种——波音757客机(美国波音)

第一流产品,为足下争光(上海鞋油)

质高款新寰宇颂,国际名表西铁城(西铁城)

1988

精心创造,精心服务(金星电视)

汽车工业新一代标志(广州标致)

聚科技群星,创电子先河(星河音响)

1989

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亚细亚商场)

当年轰轰烈烈的中原商战,使整个中国为之一震。现在回想起来仍为之热血沸腾。但对管理的忽视和盲目的扩张,使亚细亚走向了失败。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

东方航空,飞向世界(东方航空)

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容声冰箱) 大陆第一次请港台明星拍广告。

1990

嘉士伯,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嘉士伯啤酒)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巧克力) 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航天汽车)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公益广告) 她工作,您休息(凯歌全自动洗衣机)

妥贴保护,伸缩自如(邦迪创可贴)用了都说好(达克宁霜) 领先一步,申花电器(申花电器)

要开一流车,江西五十铃(江西五十铃)

雪中之豹,雪中之宝,雪中送宝(雪豹皮革行)

1991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娃哈哈)

当时谁会想到,一个饮料界的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呢?

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

电视广告的经典之作,现在的食品广告已难寻这样的佳作。

喝贝克,听自己的(贝克啤酒)

人人求健康,长寿505(505神功元气袋)

天磁杯,天磁杯,你一杯,我一杯,一杯一杯又一杯(天磁杯)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人头马酒)

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亚细亚商场)

1992

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新飞电冰箱)

新飞的崛起,应该很正常。记得92年以前,就听说新飞找了家台湾的广告公司进行形象设计,当时这笔钱不是小数目,但现在看来,新飞真的是很有远见。

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康师傅)

岁岁平安,三九胃泰的承诺(三九胃泰)

把药品广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收银机从此也响了个不停。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

太空时代的饮品(果珍)

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

从此,一个恐怖的时代来临了。宝洁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实在在的给中国的同行上了一课。盛世长城广告公司不仅让宝洁争了大把的钞票,也通过与宝洁的合作,逐步成为中国广告界的霸主。

让生命尽显健康本色(太阳神口服液)

专业保健,至精至诚(太阳神口服液)

叩开名流之门,共度锦绣人生(上海精品商厦)

美在妇女(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有多少南方摩托车,就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南方摩托)

1993

明天将发生什麽(联想集团)

今年夏天最冷的热门新闻(西泠冰箱) 一呼天下应(润讯通讯)

中意冰箱,人人中意(中意电器) 青春宝,使你永葆青春(青春宝) 燕京啤酒,清爽怡人(燕京啤酒)

不要太潇洒(杉杉西服)

广告前辈的经典之作,着实让我们这些后辈羡慕不已。虽然已过了7,8年,但纵观现在的服装广告,又有谁人能及呢?

走富康路,坐富康车(富康车)

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汽车蓄电池)

中国名车,嘉陵摩托(嘉陵摩托)

赢家的风采(切诺基轿车)

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太太口服液)

明星风采,纯纯关怀(美加净)

美加净先以1200万把牌子卖给了外资,结果被打入冷宫。后来又用极大的代价买了回

来,希望这种教训我们国内的企业能少吃一些。

伊思丽使我更美丽(伊思丽)

1994

羊羊羊,发羊财(恒源祥)

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宴酒)

今天你喝了没有?(乐百氏)

又一个饮料界的巨人崛起了。乐百氏的发展和领导人的魄力是分不开的。比如花巨资找世界闻名的麦肯锡公司作管理咨询,等等。另外,据说乐百氏设计商标的时候,为了体现民族性和美感,故意不找广告公司设计,而是找大学美术系的教授设计。

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电器)

一句“真诚到永远”,再加上重视服务,使海尔达到了中国家电业从未达到的顶峰。海尔能挑起民族工业的大梁吗?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靠着服务还能包打天下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牡丹电视机)

望子成龙,小霸王学习机(小霸王电脑学习机)

小霸王学习机可以说完全是靠广告打出的一片天下,你拍一,我拍一,使得小霸王称王称霸。但现在的小霸王已霸气全无。广告策略和经营管理,永远是中国企业家说不出的痛。

柔美皮肤,从旁氏开始(旁氏护肤品)

省优,部优,葛优?(双汇火腿肠)

葛优现在红得发紫,是不是托了火腿肠的福?到现在我都还是很不明白这个广告语。。。。

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红牛饮料)

走中国道路,乘一汽奥迪(一汽)

踏上轻骑,马到成功(轻骑摩托)

共创美的前程,共度美的人生(美的电器)

巩俐的嫣然一笑,从美的手里拿走了令人咋舌的100万,使得大小媒体争先报道,美的省下的广告费,又岂止是区区100万?

金矢所至,施尔健康(金施尔康含片)

我记得有句“健康是金,金施尔康”,远比这个流行的多。

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巨人脑黄金)

史玉柱倒下了。因为他太聪明。听说很多巨人产品的广告策划都是史先生自己拍拍脑袋想出来的,错就错在他对广告过高的热情上了。他是一位好的科学家,经营家,但却不是一位好的广告人。 1995

领先一步,申花电器(申花洗衣机)

容事达,时代潮(容事达洗衣机)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

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孔府家酒)

伴着《北京人在纽约》的热浪,孔府家酒也跟着火了一把,双赢啊双赢~

生活中离不开这口子(口子酒)

款款“神州”,万家追求(神州热水器)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大宝)

很多朋友觉得大宝的广告恶心,其实,就广告效果来说,大宝的广告绝对是有效的广告。虽然创意不是非常出色。大众化的定位贯穿始终,价格便宜量又足,使之与其他化妆品明显划分出来。也难为他了,化妆品民族品牌也就大宝这几个在苦撑着。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鄂尔多斯羊绒衫)

正宗椰树牌椰汁,白白嫩嫩(椰树牌椰汁)

有人老觉得椰树牌椰汁有点火的不明不白,其实,由于在果汁行业缺乏竞争,加上完善的营销体系,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真的很好喝,我就喜欢喝,嘻嘻„„

今年夏天喝什麽?828蔬菜汁(828蔬菜汁)

东奔好走,要喝宋河好酒(宋河)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桑塔纳轿车)

我们为你想的更多(格力空调)

做女人真好(太太口服液)

1996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维维豆奶)

太阳更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

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奥妮皂角洗发浸膏)

打出了民族牌,鼓舞了多少中国人的志气。再加上后来刘德华那句脍炙人口的“相信我,没错的”,使之成为民族品牌的一个奇迹。

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丽珠得乐)

广州旭日广告的成名作,这个在当时看来比较冒险的创意,由于广告主的信任和大胆,大获成功,丽珠药业也从此崛起。

开开衬衫,领袖风采(开开衬衫)

一切尽在掌握(爱立信)

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

飞跃无限(摩托罗拉)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

长城烽火,传信万里(西门子)

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联想电脑) 容事达,时代潮(容事达电器)

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金猴皮鞋)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张弓酒)

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秦池酒)

一个标王的神话,崛起和衰退都是那麽的迅速,广告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当它违背了基本规律的时候,如果当时找家负责的广告公司全面代理,也许不会这麽惨。

红星御酒,融进你我真情(红星御酒)

坐红旗车,走中国路(红旗轿车)

1997

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电器)

我们一直在努力,同时也努力的走向失败。爱多义无反顾的跟在了秦池老大哥的后面。但爱多从一个小品牌迅速壮大的故事,也让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澳柯玛冰柜)

绝对出色的广告语,估计流行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蓝天六必治)

大众化的中国原创经典。使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牙膏品牌中脱颖而出。这样原汁原味的创意,相信是那些国外来的洋创意总监一辈子也想不出来的。

轻松爽洁,不紧绷(碧柔洗面奶)

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

保护嗓子,请用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宝)

一直吆喝到现在,说实话,我现在听见都恶心。

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龙牡壮骨冲剂)

播下幸福的种子,托起明天的太阳(种子酒)

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汇源果汁)

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伊利雪糕)

华龙面,天天见(华龙方便面)

食华丰,路路通(华丰方便面)

集美沙发,牛!(集美沙发)

我的眼里只有你(娃哈哈纯净水)

远大,开创中央空调新纪元(远大空调)

说实话,远大的成功没有广告的事,因为在技术方面的绝对领先,所以发财了。

当别人仍然以“大”事为重,NEC却专注于“小”事(NEC传呼)

1998

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可口可乐) 真金不怕火炼(金正VCD)

广告做的不错。连我都动了心,买了一台金正 福气多多,满意多多(福满多方便面)

非常可乐,非常选择(非常可乐)

名字起的很响亮。但广告一直拍的都很烂。尤其是飞起来拦导弹的那个,真是受不了。但它的营销,尤其是铺货率做得很好,在哪都能看得到。所以卖的还行。但如果没有出色的广告定位和创意,那在百事和可口可乐的夹缝下将会过得很难受。

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

差异化的定位策略,硬是从竞争激烈的纯净水市场分了一杯羹。

清清爽爽每一天(娇爽卫生护垫)

海尔,中国造(海尔)

男人应有自己的声音(阿尔卡特手机)

从更大到更好(长虹电器)

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家有三洋,冬暖夏凉(三洋空调)

27层净化(乐百氏纯净水)

盛世长城的经典之作,我认为是走理性路线的创意极品。

1999

飘柔,就是这麽自信(飘柔)

足及生活每一天(搜狐)

知识改变命运(公益广告)

科技让你更轻松(商务通)

没什麽大不了的(丰韵丹)

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治肾虚,请用汇仁肾宝(汇仁肾宝)

很俗,很简单,广告拍的都很差劲,但一个准确的定位“治肾虚,请用汇仁肾宝”,加上到位的营销,算是卖火了。说实话,它的广告我看着真难受。

2000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商务通)

上一篇:ncompass规划方案下一篇:作文素材12人物素材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