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2024-05-16

《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共14篇)

篇1:《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1.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2.总分并列递进

3.居里夫人布鲁诺钱学森高士其 (补写(略))

4.对比 道理

不愿意提到。对品格低下的科学家的鄙视。

篇2:《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②居里夫人,当有人要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③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进程。

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甲)

⑤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乙)

⑥与此相反,有的人虽也为科学殿堂添砖加瓦,但品格低下。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在严酷的`权力斗争中,时而效忠拿破仑,时而效忠路易十八,拿破仑东山再起,他又一次宣誓拜倒在其脚下。当人们再提到热传导数学理论时,还有谁对这位政治上的两面派称道呢?(丙)

⑦至于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诋毁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怎能不更为世人所不齿呢?

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既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丁)

⑨这也就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20.“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要还原于原文,最妥当的一处是(2分)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2.本文列举了多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第二个事例(限l5字以内)。(2分)

23.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⑧段中画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24.从结构上看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是 关系;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是 关系。(2分)

25.在迎接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推荐共和国100名英模的大型活动。请结合文中的材料谈谈你认为推选的英模应具有怎样的人格(至少简要阐述两个方面)。(4分)

参考答案:

20.D

21.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22.布鲁诺坚持真理,不畏邪恶,宁死不屈。

23.正反两面论证,引用名言论证。

24.对比 因果

篇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创设课本剧

首先,课堂上适当地引进课本剧,可以寓教于乐,能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其次,在课本剧的排练中,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反复揣摩,思想就会渐渐地发生变化,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情节对话的演练中,使人物对话更深入、更直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动作、情感的变化,更加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者,让学生在舞台上表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

二、多种形式的精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精读就是要仔细地深入揣摩和研讨课文,以了解文章的精髓,对文章的每个词语,每句话,每个段落以及全文的结构进行深入地思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精读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敲词义,读懂每个字词,因为每个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含义是确定的。其次,在精读中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发掘出潜在的深意,用词的准确。再者在理解、感知的同时,针对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进行以读为主的语言综合训练。在诵读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做到一读整体感知;二读分析体味;三读深层体悟;最后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精读中的互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想的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营造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探究中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呢?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参与创造的尊重,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学生就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其次,精心设问,创设探究的情境,科学架设为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更主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探究性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创造的潜能。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地探究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完善自己的独立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巧计思辨内容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辨析感悟中健全人格品质。思辨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辨?首先,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针对文本,提炼出思辨内容。往往学生在初读文本时第一印象感性的成分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要放弃自己的感性认识,而且以此为抓手,立足文本,进行思辨,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其次,在细节和整体之间找到思辨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个性得到张扬。再者,思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通过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音乐的巨人贝多芬》中主人公如何面对厄运与命运抗争?他没有在耳聋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现实,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用心来“倾听”音乐。让学生明白,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让他成为了一代音乐巨人。从而形成他们为理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运用多媒体

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趣味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其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范文,有许多语言优美、意境开阔的文章。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学生很难理解和感受。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语言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描写的意境中,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表述,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再者,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提供学生探索的情景,例如:在理解人物的文章中,通过多媒体放映人物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在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品质,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篇4: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人格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

独立性就是指人不依赖外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强的孩子,适应能力也强,对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关系、新变化不但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能够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探索倾向,以适应新环境和认识新事物。

我们家的孩子小时候自控能力比较强,但独立性较差。因为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上班比较忙,又请不起保姆,孩子刚会走路,有时就跟着我们进课堂了。他妈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在教室门里边一声不吭地站着,一站就是一堂课,不哭也不闹。由于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纪律约束,他养成了较强的自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遇到委屈总是默默承受。每次想看电视时,他总要怯怯地问“我看一会儿电视吧?”遇事不敢自己做主、总要征求大人的意见……独立生活能力是立足社会的基础,再娇嫩的小鸟也不能永远躲在父母的翅膀下。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唯一能给予儿子的,就是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的。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就有意让他独自去购买一些小食品、小玩意、衣服鞋帽之类,回来后我们只作一些价格贵贱、花色样式好坏的简单评价,他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有一次,他竟然买回一双左脚黑色右脚白色的新潮运动鞋,搞得我们哭笑不得。虽然没有穿成,但却是他独立决策的尝试。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品质,有时候我故意作出一些错误判断能锻炼孩子的识别能力。比如有一天他在吃豆子时,我逗他说:“吃了豆子后,豆子会在肚子里发芽,碧绿的豆秧就会从喉咙里长出来。”他听后半信半疑,思考了好一会,才确信我是骗他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任务,父母就尽量别去干涉,碰到困难时,多进行方法指导,而不代替孩子成长。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相处,这就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要求人具备社交能力。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去与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次,我让孩子去与一位未曾谋面的小朋友一起玩,他磨叽了半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硬着头皮走过去,走了半截又唯唯诺诺地回来了。这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能不去吗?”

我:“不能,这是家庭作业。”

儿子:“老师没有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

我:“这是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比老师布置的作业还重要。”

看着他那左右为难可怜兮兮的窘境,我也有些于心不忍,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作为独生子,与邻居的小伙伴多在一起玩,才能找到同龄人的欢乐。每到晚上,一个楼道里的大人孩子就都跑到我们家,一起唱歌跳舞、背课文、做游戏,家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时大人不在家,孩子就到邻居家吃住,像一家人一样。

在不断的磨练中,他逐渐能够到全校的舞台上参加演讲比赛,独立组织班级文艺晚会。高中阶段,从学习到生活,他已经能够自主安排了,也能够坦然面对奋斗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有时甚至像小大人似的反过来安慰我们。

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法宝

拥有自信心就等于有了成功的一半。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鼓励要因地制宜,讲究方法,鼓励太滥太随便容易造成自高自大,鼓励不切实际就没有效果,鼓励太过功利性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效的帮助是最好的鼓励。孩子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降下来了,而且对语文课产生了厌烦心理。我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和他一块儿朗诵《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用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来激发他对祖国文字的向往。深夜灯光下那陶醉的音容笑貌,成为父子俩共同的、终身难忘的最美画面之一,由此,语文课又重新成为他的最爱。

精神鼓励大于物质鼓励。有很多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而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助长了孩子对物质的贪欲,甚至成为孩子与家长讨价还价的筹码,造成孩子责任感的缺失。我的做法正好相反,当孩子考好了,就用微笑和语言鼓励:“这次考得不错、这段学习很努力、真是好样的。”如果考得不好,情绪低落双眼含泪时,我就精心准备一桌美餐缓解孩子的压力:“没什么,还有下一次;只要尽力就行了;来,尝尝这道菜,是你最喜欢吃的。”等孩子情绪平稳时,再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样,孩子就能够对家长敞开心扉,胜不骄、败不馁,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上了大学,孩子离开了我们的身边,我就用书信、短信等方式来鼓励,如“不经冰雪彻骨寒,难得清香透街甜,千门万户放眼望,哪家希望不少年”“英语过四级,数学考第一,各科都优秀,再长五斤肉,劳逸要结合,生活快乐多”……亦庄亦谐的短文,增进了亲子交流,表达了情感,抚慰了心灵。

三、在教育孩子上父母要阴阳调和,宽严相济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在基本价值观上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价值判断的混乱。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上要配合默契,做到阴阳调和、宽严相济,给孩子营造一个既生动活泼又严格有序的家庭环境。

在我们家,妈妈对儿子要求比较严格,从学习到生活,样样要求完美,有时搞得孩子不胜其烦,不免产生对抗情绪。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母子俩矛盾激化,我半夜里从外地赶回来“灭火”。先动情地给儿子讲他小时候生病时妈妈坐在床上抱着他,一连几天彻夜不合眼等爱的故事,与他讨论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心胸气度,以及与妈妈和谐相处的技巧;等儿子睡了以后,我再与妻子沟通教育的方法。就这样在平等的交流讨论中,孩子平稳地度过了叛逆期。

如果有时间,我更多地是带孩子走进自然,引领他与山水对话,与草虫沟通。朝霞、夕阳、白云、山坡、楼房、树林都是我们欣赏描写的对象。我们走进社会,认识陌生人,探索陌生环境,尝试陌生的游戏。所以在儿子幼小的心灵里,妈妈像老师一样严格,爸爸像朋友一样可爱。一家三口,经常在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中玩得捧腹大笑,不亦乐乎。他从妈妈身上学到了自律上进,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勇敢宽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他自己”。社会上多如牛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未必都适合自己,如果人云亦云地跟风,就会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他人的经验也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生搬硬套,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可能水土不服。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人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引导,是培养孩子人格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安阳 456550)

责任编辑 戴双翔

篇5:《人格是最高的学位》阅读答案

篇一:人格是最高的学位阅读答案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将大大超越其人其事本身的意义。毛泽东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从容;周恩来长年日理万机,内挤外压,那种无私无怨的大度;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骨气,这些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精神的冲击波和辐射力。我们还可以由此而上溯到辛亥义士林觉民在狱中与妻写绝笔书的慷慨;戊戌义士谭嗣同坐等清廷来拘捕,愿为变法做流血第一人的自豪;文天祥宁死不叛,丹心万代的正气,等等。这些都是做人之格,他们都是我们民族史上的灿烂明星。就是国外也有如布鲁诺那样宁肯捍卫科学而甘愿被教会处以火刑的英雄。他们的主要业绩仅仅是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吗?不是。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具体业绩时过境迁,反倒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们所昭示的人格力量,人格的光芒却因时日的检验而愈显强大而永远照耀在我们身旁。当我们数典寻祖时,要感谢这一串串巨星为我们划出的精神轨迹。这时我们才真正地感觉到精神变物质是这样的具体,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当我们书写政治史、军事史、科学史,或从事文学创作,记录故事,塑造人物时,我们不该忘掉这一条隐隐存在又熠熠闪光的主线。

⑤事实证明,不但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社会学更是人学。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可能是一位功臣。而当一个人只要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就是一个好人。这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圣人。这样的人历史所能奉献给我们的大约几十年或数百年才会有一个。但为人而求全,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最基本的还是先从人格做起,心诚则灵,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先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1.作者在本文中阐述了人格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格超越于外貌和知识技能的原因在于哪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使论证很有说服力。

B.第④段运用了排比、比喻、设问、对偶,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C.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D.文章首先论述了什么叫人格,然后论证了人格的意义,最后号召我们做人先从人格做起。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2)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3)人格是信念,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2.A 解析:主要使用比喻论证。

3.示例一:成绩差的同学,应该认识到学习是有差异的,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不断进步,不丧失自己的自信心,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

示例二:人际交往差的同学,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消除自己的自卑心,培养自己勇敢的精神。

示例三:家境贫穷的孩子,应该认识到贫穷不是错,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二:人格——最高的学位 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格——最高的学位白岩松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⑹我不知道这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1.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季羡林先生冰心老人2.第⑽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⒁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4.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⒂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5.阅读课文《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回答问题。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季先生关注的是一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古藤,并为之而背上了“十字架”。联系选文中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事例,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答案:1.(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

行李。

(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2.冰心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意思对即可)3.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4.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5.关爱一切生命,尊重每一个人。(意思对即可)6.不设统一答案。要求: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篇三: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电子版教案

序号:

7、8 孝义职教中心教学设计(首页)孝义职教中心教学设计(联页)

篇6:《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选自《新华文摘》4月)

1.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参考答案:

1.A

2.B

篇7:《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2)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

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

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 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 ②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

①他虽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

②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

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x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

篇8:《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一、人格教育概述

在个体的人格形成过程中,以科学原则为指导,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品质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由此而培养起健全的、适应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格的一种教育就被称为人格教育。

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策略

1. 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阅读教学内容的涉及面比较广泛,不仅有人物传记,还有名著节选等,但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仅仅将目光放在教材内容之上,学生不仅会产生枯燥之感,知识面也得不到扩展。且高考的很多阅读内容选取的都是教材里某些作者的其他作品。所以,教师的阅读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之中,课外阅读教学极为必要。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延伸,通过其中一些线索找到课文阅读内容与延伸阅读的共同点,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在对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板块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选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扩展至《红楼梦》全集的教学当中,以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选文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真正走进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世界。高中生普遍具备了自学能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再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学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去阅读这本书籍。《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除了具备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较强的人格教育价值,几乎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有好有坏。教师可围绕作品中的人物将阅读教学与人格培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找时间阅读《红楼梦》,并找出其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物,说说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从中体悟到了什么等等。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一话题举办读书报告会,师生进行现场互动。这样一来,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就像一条线索,引导着学生们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去感受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接受更深层次的人格教育。

2. 注重引导,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有效融为一体,能够使课堂的结构变得更为紧凑。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相较其他阅读教学而言,又更加困难,如果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稍微欠缺一点,就很难准确理解整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画面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加强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意识,进而进行思考,也才有实现人格培育的可能性。

例如,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板块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将文言文中涉及人格教育的语句陈列出来,并提炼出其中的内容。但是提炼出来的内容不能和原文处在同一个页面上,这就需要教师学会使用多媒体的超链接功能。比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就可以提炼出“别人要这么干,我不愿意这么干,我是否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呢?”这一人格教育观念;再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办多大的事!”这一人格教育观念;又再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中就可以提炼出“何为对错,又如何判断对错呢?”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中所涉及的人格教育话题,每组人数控制在6—8人,归纳和总结小组成员的意见和观点,再由小组长代表小组上台发言,所有小组长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和讨论,主动性也大大增加,其在人格培育这方面的收获也就更多。

篇9: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的大树》时,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先整体观察,再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认识到科学课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而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个单元的观察和《我的大树》的观察一样吗?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个观察是个长期的观察,如果要将观察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分阶段写观察记录总结,最后分析研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对人生要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勇于战胜困难,迎接各种挑战,自强不息。

例如我在教学《蚕的一生》这一课时,发给每个学生10粒蚕卵,师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制定饲养方案,要求每个小组按照饲养方案认真饲养,记录饲养过程中蚕宝宝的变化,这个活动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2个多月,每个周我都和学生一起分享饲养的乐趣。如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锤炼了他们的毅力,达到了科学教学的双重目的。

另外,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受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过重的心理冲击和无形的偏见。一个学生遭到教师轻视和鄙视,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向学生奉献全部一片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学生向往美好的生活,迎接各种挑战,自强不息。

二、让学生珍爱自然与社会

珍爱自然与社会就是学会做一个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并协调发展的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大爱”精神,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身边的动物或人,懂得爱护环境。

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而对于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孩子们的思想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实验观察,就应当在把它抓回来,养在瓶子里才可科学观察。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察方式既不全面,也对小蚂蚁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物的环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及时采取了措施,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要求孩子们悄悄地观察小蚂蚁平时是怎么样生活的,它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它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如此这般,孩子们一到课间的时候就成群结队地跑到操场的花园中,安静地蹲在地上,悄悄地观察。在我课上检查成果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仅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合作给我画了一张巨大的“蚂蚁日常生活图”。这幅巨大得令人吃惊的图,不仅画出了蚂蚁觅食搬运的过程,还加入了孩子们的想象,小蚂蚁大雨天搬家的情景。他们将每一只小蚂蚁都画得活灵活现——头、胸、腹部明显的区分,三对足搬运物品时的协调性,以及头部一对触角相互交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应当珍爱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因为一己之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三、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

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显得更加重要。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人格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篇10:《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②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③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④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⑤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 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⑥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蠃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⑦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⑧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⑨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⑩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 震惊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 “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羨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季羡林先生是位名教授,是学术大师,但他衣着平常、出门经常提着人造革旧书包,一般人都认为他不配当教授。B.“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的由衷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崇尚物质忽视精神的拷问。C.季羡林先生赢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靠的是没有大人物架子。D.季羡林先生勇敢地为胡适说话还胡适以真面目,非常鲜明地昭示出他对艺术、人才的远见卓识和对是非的认识标准。E. 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真诚善良、 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2.这篇文章是写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可是直到第⑥段才开始涉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从全文看,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文章第⑧段说“伟大来自平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1.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前边所写的内容都是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作者用事实说话,更真实生动、令人信服。(3分)②能够以小见大,水到渠成地去揭示其本质。(3分)

3.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①不做任何修饰的平凡中蕴蓄着伟大的“真”字;②他对正直、善良的人充满真诚的爱心,真情实意地相待;③在学术上,不避风险,敢讲真话。

4.同意。(2分)

①作为一位名教授、学术大师,季羡林却衣着平常;走在人群中,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声音低沉,平易近人;去他家很容易,同他谈话,如沐春风,不紧张局促。这都表现出他很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2分)

②他怀真情,讲真话,他对正直、善良的人充满真诚的爱心,真情实意地相待;在学术上,不避风险,敢讲真话。这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闪光的品德,形成了平凡的伟大。(2分)

篇11:做人的科学阅读答案

2.阅读文章,把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心理 ②物理 ③生理

3. 作者对“做人的科学”见解独到,下面哪一则材料能够作为文章第④段的所论观点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A.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年幼时因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是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B. 周瑜年少得志,事业有成,婚姻甜美,羽扇纶巾,意气风发,但也仍然精心研究兵法,专心战事,丝毫不敢懈怠,力保吴国平安。

篇12:筷子的科学的阅读答案

①我们知道,使用筷子是一种技巧.幼儿在学会使用筷子前都是用勺子来吃饭,也就是说,使用勺子是初级阶段,使用筷子比起使用勺子要复杂,需要技巧需要熟练.②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

①我们知道,使用筷子是一种技巧.幼儿在学会使用筷子前都是用勺子来吃饭,也就是说,使用勺子是初级阶段,使用筷子比起使用勺子要复杂,需要技巧需要熟练.

②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古代名著《韩非子》中记载这样一件事,说商纣王叫人做了一副象箸(象牙筷子),纣王的叔叔听说后感慨道,这是亡国之兆啊.说如此奢侈下去耗尽天下财力也无法满足欲望,怎能不亡国呢?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

③筷子的发明与吃熟食热食相关,华夏民族很早从事谷物栽培,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稻为主.谷物和菜肉在一起煮熟叫羹,无法用手抓食,于是用木棍竹棍来夹羹中的肉和菜,由此发明了箸.筷子是人手的一个延长,在逐步熟练的过程中,在一个夹的功能下延展了拨、挑、撕、拌等多种功能.吃饭时凡手指能做的事筷子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低温油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就发明了筷子,西方人大概在十六七世纪发明刀叉,但其方便性与筷子无法相比.像学贯中西的梁实秋等人也都赞誉过筷子.筷子的发明让人读到华夏文明的智慧,此后筷子在公元四到六世纪时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在世界上形成了东方的筷子圈.

④筷子的使用让人在吃饭时方便而且文明,它方便之处在于一只手就能完成全部的进食,而西方的.左手叉右手刀占用了两只手,由此联想到用手表示数字的差异.东西方人从一数到五时,伸出手指对应表示的数目方法基本一样,而用手表示六到十这些数目时,西方人必须再加上另只手.而中国人伸出拇指小指代表六,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为七,而八是拇指食指伸直正像汉字的八,而九只将食指勾起,最后把食指中指伸直叠起就是十.正像中国人吃饭,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就完成了甚至比舞刀弄叉双手功能还多的进食动作,一如用这一只手数全了10.

⑤筷子的科学还在于它调动了人从肩到臂,再腕部掌部和指部的全部关节和肌肉.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用筷夹物,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块肌肉都在配合运动.甚至有研究说,由于使用筷子,对幼儿日后上学持笔都有帮助,甚至练毛笔字画国画都从中获得直接的裨益.因为使用筷子对训练大脑比使用刀叉者要强化不知多少.

⑥在筷子使用上大家还没有想到申遗,不过,日本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在这一天跳筷子舞、演筷子戏、猜筷子谜、写筷子诗.在筷子的发明之乡似乎尚无人体察个中的自豪,珍惜其中的文化,研究内在的科学. (选自11月16日《今晚报》,有改动)

1.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为 .

2.本文围绕筷子,介绍了哪些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

2)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

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和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一:

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程良规《咏竹箸》)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冯骥才《咏箸诗》)

材料二:

送筷寓意:送挚友君子之交,好筷成双;送老人快乐永久,福寿无疆;送小孩快成长,快乐生活;送爱人比翼齐飞,永不分离;送伙伴精诚合作,密不可分.

筷的忌讳:一忌敲筷,二忌掷筷,三忌叉筷,四忌插筷,五忌挥筷,六忌舞筷,七忌搁筷,八忌嘬筷,九忌倒筷,十忌弹指枪.

参考答案:

1.总分;逻辑顺序

2.筷子的历史、功能、使用和用筷子的好处(4点4分)

3.(1)说明筷子历史悠久,体现中国文明的智慧

(2)象箸:与众不同.因为使用象牙做的筷子很奢侈,所以很少使用

篇13:《科学家的人格》阅读答案

一、世界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今, 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成世界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美国的语文教育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 美国希拉·施沃茨在其所著的《中学文学教学》中提到, 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考察并自觉掌握一个社会或个人的信念、价值观”, “帮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他们成为他们这种人, 为什么他们要相信他们所相信的, 为什么他们要做他们所做的, 以便使他们无论对自己或是对别人一切举止行动都能更明智、更周到和更有同情心”。法国语文教学也非常重视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法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非常强调两个方面:第一, 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启发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艺术美。第二,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些有经验的法国语文老师认为, 教师的工作重点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 而应该是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非常重视人格教育, 在教科书的介绍中说到:“高中学生对世界社会不满和不信任, 找不到出路, 表现得以我为中心和早衰, 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通过国语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 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 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突出问题

新课标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等,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但是, 从人格分析视角看,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种“驯化型”的教学, 学生“不违如愚”被奉为典范。传统的“驯化型”教学模式扭曲了师生间的关系, 使师生之间异化为统治与被统治、驯化与被驯化的关系。师对生的统治实质上是道对人的统治, 表现为思想、行为上的专制主义。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人格上的某种缺失———“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行为,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教师的分析、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任何形式的合作也无法代替学生个体的阅读。

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调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讲解以后, 我们似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不然, 学生的情感还远远没有调动起来。

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教师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百花齐放、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从时间上看它具有历时性、同时性、即时性;从教育对象看它具有多元性、难预性、差异性。教师只有把自己摆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 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 否则, 师生关系始终象没解开的疙瘩, 教师只能死教, 学生只能死学。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具有无比的优势,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人格教育, 对初中生人格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健全初中生的人格结构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 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比如,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教师让学生体会廉蔺二人的谦虚坦诚, 虚怀若谷的品德, 学做坦荡荡的君子, 不做常戚戚的小人。在教《岳阳楼记》时, 教师让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在教《“宽容”序言》时, 教师让学生辩论、明确宽容的度, 将人格教育融入教学中, 以此来养成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初中生的人生体验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 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 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 或优美典雅, 或令人振奋, 或启人思索, 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 触发某些思考, 陶冶某些情感, 从而能潜移默化的丰富初中生的人生体验。比如在教《湖心亭看雪》时, 因为作者选择的是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人鸟声俱绝, 空阔的雪景来表现他此时的特殊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情趣,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 然后让学生欣赏冬天漫天大雪的图景, 设置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

篇14:阅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关心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分数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人格的教育同样重要。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者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尤其在阅读理解中更重要。因为阅读理解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叶圣陶也说过,教语文其实是在教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当今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之一就是教育的“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不能只重视学生逻辑认知能力的外化,而忽视身心的内化,重视全方位的智力素质教育,而轻视学生性格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健全的人格来促进人才的发展,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是相对于认识、情绪、意志等而言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在这个层面上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欢用character一词来表示人格。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情绪;播下一种情绪,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进行人格教育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是多么得重要啊!而学生平时训练的阅读理解材料又大都选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此时进行人格教育将会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阅读理解张洁的《我的四季》,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摘引文章的第二、第五、第六段为例来分析。

(二)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爱心呵护下成长,常常是缺乏吃苦的精神,缺乏责任心。而事实已经证明: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在阅读这段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到:做人要有责任心,要自强,要自立,要学会自己面对很多问题;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像文中所写那样“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做一个具有坚韧意志力的强者。要让他们懂得:父母在给予他们生命的同时所给予的责任。

(五)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六)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现在的学生遇到事情就会埋怨别人,不知道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有一次,路上碰到一位家长说他家的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孩子埋怨父母的智商不高,说是随父母笨。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我们在阅读这两段文字的时候,可以问学生想得到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是否领会到了失败并不可拍,关键是要学会检点自己的道理?

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小,越来愈敏感和脆弱,因此,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比智力因素还有重要。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了解生活,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奋斗拼搏,自强不息。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人后收获的将是沉甸甸的美好的人生。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育儿知识活动方案下一篇:七年级月考一考试质量分析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