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魅力

2024-04-23

宋词的魅力(通用10篇)

篇1:宋词的魅力

感受宋词的魅力

一段缱绻的中华古国2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一个见证:长城。一切闪光的中华民族智慧的凝洁,构筑了华夏文化之精粹——宋词。

宋词的艺术魅力,让人难以抗拒,宋词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走进词曲的花园,感受妙不可言的意境,那么怎样来感受宋词呢?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了解一首词所产生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缘由,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这些,才会酝酿读词的感情基调,只有视自己为词中人,充分感受词中所要表达有感情,这样才能体会到词赋的美。

词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兴起于隋唐时代,而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开始是一种配乐可唱的歌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声韵。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宋词是古代最美最动人的词,也是最擅长抒情、最令人沉醉心迷的词,在体会词赋时对词进行再创造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把那长短不一的词想象成一幅画或一段美丽的风景。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的眼前就会浮现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跟白天一样,惊起了栖息在树丫上的喜鹊,半夜里还有随风送来阵阵蝉鸣声。远处,在稻花香味四溢的田间传来阵阵的蛙鸣声。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瞧瞧,这词不是活了吗?你自己也不就溶入其中了吗?就这样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这词中,慢慢的你也就会随作者一起用一颗闲适、愉快的心情来品味着这山村夏夜的美景。当然,我们要把词中欲说未言,隐而未见的话找出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究竟她问什么,答道“海棠依旧”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来是她借酒消愁愁不断,感叹韶华易逝的伤春惜春情怀。如果不展开想象,找出词中所隐含的意思,我们能怎么能体会到这词的情感呢?

读词后,我会在很多地方很多情景想起它。如初春刚至是我会想到“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也会想起“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在我百无聊奈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我终于知道,每一首词都是词人苦乐愁绪的真情流露。我时常发愁,可我的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而我应该笑对人生,只争朝夕,活好当下。

宋词,这块瑰宝将一直在文明的历史中闪闪发光。感受读歌就是感受人生!

篇2:宋词的魅力

拈一朵诗花,呷一口词香,即醉以宋词之酒。宋词之酒,婉转悠长,醇香与甘冽均已沉醉;宋词之酒,淡雅与浓烈皆成金波。所有醉在宋词中的人,莫不掩卷深思,或泪如雨下,即便如此,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愿意酌一杯这宋词之酒,感受宋词香醇的韵味,久久不能忘怀……

宋词之酒兰陵美酒,美景升华了杯中物。春花秋月流逝了往事,赏绿水人家的淡雅吸引了燕子;稻花香讴歌了劳动,赏过雨荷花的美丽静默了池塘;帘卷西风瘦削了人面,赏塞下秋雁的优雅飘过了衡阳;年年雪里吹冷了梅花,赏海角天涯的银辉沾染了两鬓。晓风残月缤纷了杨柳堤岸,朱阁绮户转走了清冷月光。缄默的`是磅礴山河,诉说的是浩渺的心境。

宋词之酒借酒消愁,愁绪盈满了杯中物。潇潇暮雨飘渺了清秋,品花自飘零的闲愁濡湿了眼睫;离人泪挥洒了春色,品叶叶声声的悲怆斑驳了梧桐;江南细柳摇曳了苏堤,品春来惆怅的思绪消瘦了朱颜;泪眼问花氤氲了乱红,品一帘幽梦的柔情吹拂了春风;笑语盈盈婉约了阑珊灯火,欲说还休识尽愁思滋味。牵系在风中的是脉脉愁绪,停驻在心上的却是丝丝闲情。

宋词之酒更尽一杯,爱国情浩荡了杯中物。怒发冲冠长啸了壮志,悟笑谈渴饮血的抱负道尽壮怀;樯橹灰飞烟灭别离了乱世,悟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没落了三国赤壁;逝者如斯的伤感停留在七月泛舟,悟抱明月而长终的梦想消逝在时光;划然长啸诉说了喜悦,悟月白风清的美景感慨了良辰美景。四十年纵情了三千里地山河,十年生死寂寥了轩窗梳妆泪千行。流于表面的是壮志豪情,满腹满腔的滚滚热血。

篇3:品·味——浅谈宋词的魅力

在歌妓的世界里——品味平凡的真谛

任何一种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文学形式都与它的社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宋词从开始时的以男女之情为主要题材到后来的无事不可入词, 从而担负起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使命。宋词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已然成为了两宋社会生活的画廊。从一首又一首的宋词当中, 我们窥见了两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于高雅的唐诗, 诗人们只把雅致、崇高的情感写入诗歌当中, 宋词一开始就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 所以词人们从来就不避讳写一些羁旅行役、男女私情。它既表现了上层社会的歌酒生活和达官贵人的精神状态, 又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主要是歌妓的生活和心声。从晏殊和欧阳修的词中, 我们看到达官贵人的生活和官家享乐的兴头, 但从晏几道的词中, 却可以品出落魄贵族的况味。更多的是柳永大量描写歌妓的词作, 全方位的表现歌妓的生活处境, 人格理想, 以词为歌妓群体立传。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 才第一次将生活在最底层的歌妓作为一种文学形象, 融入了文学创造中。

有人说柳永的词过于艳俗、平庸和直露, 但是在我看来, 正是因为他语言的通俗化、题材的生活化, 才更加增添了宋词的独特魅力———使得宋词不仅仅是士大夫文人们酒足饭饱之余的消遣品, 更成为了市民阶层也可以聊以娱乐的文学形式。这就使得宋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和心理, 使它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柳永的歌妓词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狎客的眼光和情趣, 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他在长期的漫游、流浪生活中, 渐渐深入了解这个阶层, 他和她们交朋友, 以严肃的态度描写她们的色、艺、情, 反映她们的遭遇、感慨和愿望, 表现对她们的同情和恋情。这样的一些词, 饱含了此人的真切深情, 读来总是能够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尉迟杯》以欣赏的眼光写了歌妓的姿色:“宠佳丽, 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 不假施朱描翠。”《柳腰轻》则以欣赏的眼光写了歌妓的舞艺。他不仅沉浸在她们外在的姿色和舞艺, 更是十分关心了解她们的基本愿望, 并认为她们有权实现这种愿望: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 拘束教吟课。镇相随, 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 光阴虚过。 (《定风波》)

他更幻想着能够带着她们脱离苦海, 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何方携手同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 见妾朝云暮雨。” (《迷仙引》) “且相将, 共乐平生, 未肯轻分连理。” (《尉迟杯》) 。读这样的词,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歌妓的轻佻和庸俗, 而是一个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 更显出了一位词人对于人性的尊重。柳永的这种词曲风格影响了宋代的大批文人, 这就使得在宋词中, 有大量描写底层劳动者的作品, 这些作品更加丰富了宋词的内容和题材, 同时也饱含了词人的真挚情感, 每每读到这样的词, 我们的眼前仿佛再现了一幅幅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图。从来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像宋词一样, 贴近民众的平凡生活。而正是这样朴素的平凡, 使得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魅力经久不衰。

在爱情及忧伤的世界里——品味语言的张力

语言, 总是能够给人以第一眼的感动。最初的词总是绮美婉约、娱情悦性的。这样的词适合写女子, 写爱情, 写别离, 适合抒发忧伤的离愁别绪。的确, 在宋词中, 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词, 它们注重抒情, 语言精致细腻, 它们似乎构成了宋词的灵魂与精髓。

当我们品读着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的时候, 当我们品读着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的时候, 你一定会被词句中那唯美的词藻所吸引, 会被那浓郁的情感所打动, 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词人用优美的笔触, 描写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三言两语, 却胜似千言万语, 令人一头扎进这宋词的优美感伤的世界, 细细聆听词人们内心的浅斟低唱, 细细品味再三, 不忍离去。

在宋词中, 写爱情的诗作很多, 或者说, 写男女之间情感的诗作更多。如古之伤心人秦观的那句“柔情似水, 假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其实写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星光月下的美满会合和离别时的长期怀念, 但他的最后一句抒情却给千千万万的相隔两地的恋人们带去了希望和动力。再如柳永在《凤栖梧》中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又感动了多少人?而这句和晏殊《鹊踏枝》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以及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三句本是描写爱情的词, 却被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的两种境界, 这当然也不得不说是宋词语言的一种魅力了。

而抒发离愁别绪的忧伤之作, 在宋词中更是数不胜数了。词人的情感总是敏锐的, 再加上他们运用纯熟细腻的笔调来描摹, 抒情, 每当读这样的词, 都是使人真正陷入词人所设定的感伤氛围之中, 不可自拔。“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湘江去。” (秦观《踏莎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孤独的时候, 失恋的时候, 或者说, 只是心情低沉的时候, 读到这样的句子, 总能够在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 此时最能体会词人当时的心境, 甚至觉得, 那句词, 说的就是自己。这样的一种代入和换位, 只有在宋词中才能做到。不仅是因为它如此唯美的辞藻, 其实更是语言背后的真挚的情感, 这种细腻的情感, 加之柔美的词调, 最能触动人的心灵。

在东坡词作中——品味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词史上的地位, 可以说是无人可敌, 他代表着宋词成就的一个顶峰, 丰富的思想内容, 鲜明的风格确保了他在词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说, 谈到宋词, 就不得不谈苏东坡, 而且很有必要单独列出来谈一谈。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 但是尤其突出的是在宋词方面的贡献。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道:“人知东坡古诗古文, 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 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 东坡诗文纵列上品, 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为上之上矣。”苏东坡对词史的贡献, 很大的一点在于他变革词风, 不循传统, 而用写诗的观念作词, 提倡以文为诗, 并在词作中运用了许多作诗的方法, 客观上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 离愁别绪的旧框子, 拓展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 同时也改变了积淀在宋代文人思想中的诗庄词嵋, 诗尊词卑的观念, 从而将词的发展引上了一条更加健康、广阔的道路。

自东坡开始, 词就不再仅限于描写男女爱情和抒发离愁别恨了, 也不再是“期以自娱”的一种消遣品了, 而是一种正式的文学创造, 就像文人们对于诗歌的创作一样。有人说, 东坡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其实豪放风格虽是苏词中鲜明、突出的特点, 但终因其数量有限, 很难代表其主要风格, 而确切的说, 苏词中最大的特色是旷达, 这是贯穿他全部重要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稼轩之词豪, 东坡之词旷”。

旷达, 是一种政治态度, 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苏东坡一生坎坷, 虽有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旷达是东坡一生面对荣辱曲折的一贯态度, 这在他的词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想要尽力忘掉自我, 摆脱自我, 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让现实的种种痛苦, 在超乎现实的纯美大自然中得到解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水调歌头》了, 在这首词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的愁绪, 正是因为人间的疾苦, 他才会去想象天上的宫阙, 但他又不愿意脱离人世。既然不能超脱尘世, 就要感受到人间的种种痛苦, 苏轼将这种痛苦借助咏月说得十分悲凉, “何事长向别时圆?”但牢骚过后又马上用“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排遣开来, 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等量齐观, 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生哲理, 从而摆脱人生苦恼, 最后发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这不得不说, 表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读这样的词, 就和以前那些肝肠寸断的柔情词不一样, 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再如苏轼在另一首词《念奴娇》中写道:“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这首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中, 流露出的出世思想就彻底多了, 也许是因为他在人间所受的痛苦太多了, 使他此时对尘世一点留恋之情也没有了, 一心想要乘着飞鸾, 在月宫中遨游。这样的一种情境, 我们似乎曾在太白的诗中遇到过, 的确, 这本是诗人所描绘的一种美好仙境, 但东坡非常娴熟地将它们运用到词的创作中, 用来抒发他内心的苦闷, 表现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样是抒发人生苦闷与坎坷, 在苏东坡的词中, 看不到一个关于“眼泪”、“黄花”、“落红”等悲伤的字眼, 也没有关于愁苦的字眼, 他将满腔的苦闷融于大自然的广阔之中。所以, 他才会写出“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之词。在这些词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词人的抑郁和苦闷, 但是词中的旷达之情也溢于言表, 词人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遗世独立的高大形象———在世间受尽人生苦难, 但依然吟啸自若、淡泊明志的旷达洒脱形象。这在宋词中无疑是独树一帜、无人可比的。读东坡的词, 总是能够被他的那种独特而坚韧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东坡的出现, 无疑在宋词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这是宋词永恒的魅力所在。

在南宋爱国词人的世界里——品味满腔热血、壮志难酬的悲愤

民族的衰弱, 政治的腐败总是能够激起文人们心底最强烈的亢奋, 这些强烈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果说宋词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经久不衰的光芒, 那么, 宋词中流露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无疑是这其中最强烈的一把光束。读这样的一些词, 我们能够感受到词人的宽阔胸襟和满腔热血, 他们不愿苟且偷安, 他们或利用词作为武器, 或直接上场杀敌, 表现自己对南宋小朝廷妥协投降的不满, 但也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辛酸。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和反抗, 当词人们将这种情感注入到词的写作中时, 宋词也就在原来豪放、旷达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深远的意境。

如果说苏词在词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那么, 辛词无疑是又一个里程碑。辛弃疾在词中大写特写时事政治, 作为一个民族战士, 辛弃疾利用词这一形式充分反映了民族斗争、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不同于其他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是那种真正从战场上冲杀出来, 而且建立了传奇式功勋的英雄人物, 所以他词中所描写的战争经历, 自誓马革裹尸, 抒发爱国豪情, 以及这种热情受到摧残、报国无门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感在读者看来才会那么的真实、真切而又感人。正如他在《水调歌头·舟次扬州, 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中写道:“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词人自豪地以苏秦自比, 塑造了一个奔走在硝烟弥漫战场上的青年英雄的形象, 这是他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而在《破阵子》中, 词人共写了九件壮事:醉里挑灯看剑、酒后倾听连营晓角、沙场练兵、跃马扬鞭等等, 这样的一种经历可以说是无人能比。这类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在《念奴娇》中自诩“少年横槊, 气凭凌, 酒圣诗豪余事。”在《满江红》中发出“马革裹尸当自誓”的豪言。读到这样的词, 我们几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热血也在随着词人的爱国豪情而猛烈的翻滚。

然而, 在以投降苟安为基本国策的南宋小朝廷, 任何爱国志士的理想与抱负都是注定要落空的, 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投降派, 而是掌握国家命脉的整个的政权。词人们的悲剧也就在此。正如那一句“可怜白发生”就使得自己从理想的高峰一下子跌落到痛苦的万丈深渊之中。《鹧鸪天》一词在追溯了“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功业过后, 不得不感慨地“追往事、叹今吾”, 并以“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来自嘲了。而其中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最强烈的莫过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 那一句“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将这位爱国词人心中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使把栏杆拍遍, 又怎能改变主和投降的大势呢?“无人会, 登临意”这六个字, 包含了多少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痛心?下阕写“爱君忧国孤臣泪”先连用了三个典故, 说明自己在国难当头不愿归隐而愿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但时光都虚掷了, 这叫人怎能忍受!在最失意的时刻, 词人不禁涕泪横流, 但这“爱君忧国”的孤臣泪, 除了让那些“红巾翠袖”去揩尽, 还有谁会去理睬呢?满腔热血无处施展, 悲愤难耐却又无人理解, 这是词人最大的悲哀。这样的悲哀在词作中表现的如此真切和细腻, 叫人读了不免潸然泪下。这是有价值的东西的逐渐毁灭, 这是时代将这位爱国词人逼到了人生的悬崖上。正是因为这样的生平和遭遇, 辛弃疾词中的所有爱国情感才那么的真实, 感人, 甚至能够震撼人心。

同样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南宋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他们都和辛弃疾一样, 有着满腔热血, 但是在时代的挤压下, 他们最终只能将自己的豪情、壮志, 都一一写入词作中, 诉说悲凉。“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张元干《贺新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读这样的词作, 总是能够被词人内心的无奈、忧愤、凄凉所牵绊。所谓希望越大, 失望越大;理想越美, 现实的痛苦也就越强。时代注定了这些爱国词人的人生悲剧, 却将他们的爱国词作推上了历史的高峰。

钱惟演曾经说过:“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 上厕欲阅小辞。”我认为其实不然, 宋词就像是一壶美酒, 需要在阳光明媚的午后, 一个人静静地品味它语言的魅力, 思想的魅力。宋词是不适合在人群嘈杂的地方阅读的, 它只适合一个人的时候, 给自己一次心灵的放松, 使自己慢慢浸入它所描绘的世界, 切身感受其中的情、意、境。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领略宋词独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2]程郁缀, 乔力, 钱鸿瑛著.唐宋词.

[3]陈新璋著.唐诗宋词概说.

篇4:对宋词艺术魅力的分析

关建词:宋词 艺术 魅力

我们探索、分析宋词的艺术魅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宋词的抒情美

词最擅长抒情,词如果离开了情,可以说就等于失去了词的灵魂。词的抒情美,靠它内在的情调和音乐,靠它精练警策的语言形式。词必须是灌注词人情感的,这是词的抒情美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词人总是把被描写的事物在灵魂中激起的感情印象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诗人必不可少的那种带有丰富感情的感受性和敏感性,来抒写内心的冲动。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里给山和水用上两个生动的比喻,构思灵巧,后段又给行人安排了赶上江南春天的幻想,写得流利、别致,深情并茂。

二、词的含蓄美

讲究词的含蓄美,是我国宋代的词作中的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所谓含蓄美,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流露出来,而是藏而不露,通过旁敲侧击,委屈婉转地衬托暗示出本意;或用凝炼的语言概括生活,引人深思,产生美感。也就是刘勰所说的“隐秀”之美。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把思想感情通过“花”、“树”、“星”、“雨”等这些意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若只停留在字的表面意义上去理解词的意思就错了。

词的含蓄美,在表现形式上总是体现出“以一当十”、“咫尺万里”的高度艺术概括的特点。包含的东西愈多,也就愈具有含蓄美。打个比方说,具有含蓄美的词,就像苍翠欲滴、充满汁液的树叶,但汁液却又未从叶子里溢出来。含蓄美,就本质而言,是叫人思而得之的。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首词用对立的事物进行多角度的铺陈以渲染愁怀。上片从美景和哀景两个方面落笔。美景(楼台、津渡、桃源)消失了,而哀景(孤帆、春寒、杜鹃、斜阳)犹然存在。下片用梅花、尺素增添离愁。另外运用陈述句、否定句、反诘句渲染愁苦的气氛,构成凄迷的意境。

三、词的意境美

1. 作词不可忽视词的意境。意境:即生活物景与作者情意的结合,便构成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意(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去年和今年元夜的景象是一样的,“人约黄昏后”使她感到生活美好,“不见去年人”使她感到无限痛苦。生活中的景与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便构成了艺术境界。

词的意境之美,表现在“意与境”的妙合无间,二者完美融合。如:林逋的《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作者的感情与物景巧妙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2. 词的意境美,表现在意境创造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词人自己主观成份,同一景物,因作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矶关,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戴复古的《满江红》)同是写赤壁,但注入作者的情感不同。

吟诗填词,不外呼情语(意)和景语(境)二者而已。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情景交融,意与境深,探求它的意境,关键也就是要把握词中的“意”。

四、词的音乐美

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牌名都曾是歌唱的歌曲。歌是词的翅膀,诗歌只有插上音乐的翅膀才能四处飞扬,词和音乐曾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是从可以歌唱来认识词的音乐美,那是远远不够的,是很肤浅的。

所谓音乐美自然离不开声音的节奏与和谐,是造成音乐美的两大要素。时间内所产生的长短、高低和,和谐是指声音音质的悦耳性和互相的协调性。

1. 节奏

词的节奏,也就是声音在诗行中所产生的规律性的时间间歇。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

2. 和谐

一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变化,声音圆转自如,这主要就是和谐的作用。在词作中运用双声、叠韵、叠字、押韵对于词的和谐有极好效果。

(1)双声、叠韵

双声是指同声母字的叠用,叠韻是指同韵字的叠用。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对双声叠韵的好处说得更为形象:“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的贯珠,取其宛转。”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故双声叠韵能够增强声音的铿锵之美是可以肯定的。如:姜夔的《湘月》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2)叠字

叠字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连一起,借声音的繁复和谐来表现词人内在的深曲之情的修辞手段。在词中运用叠字有助于音调的谐美动听。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3)词的押韵

押韵能使声音和谐协调,增强词的音乐节奏,便于吟诵。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怀,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探寻词的艺术魅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词的内涵,对提高鉴赏词的文学风格有很大帮助。

宋词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心醉,每一个徜徉其间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种种感受,让我们以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去认识它,欣赏它。享受美,创造美,鉴赏美,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的声音、美的内容、美的韵律。

参考文献:

[1] 《宋词鉴赏》

[2] 《诗歌鉴赏入门》

篇5:描写柳树的宋词

描写柳树的宋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清平乐·留人不住

宋代: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长亭怨慢·渐吹尽

宋代:姜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代: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宋代: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洞仙歌·咏柳

宋代: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

宋代: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知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西平乐·稚柳苏晴

宋代: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宋代: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篇6:曾巩的著名宋词

1、城南——曾巩

我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欲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3、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4、甘露寺多景楼——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5、苦雨——曾巩

雾围南山郁冥冥,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

6、论交——曾巩

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

相倾顿使形迹空,素定已各肝胆许。

篇7:苏轼的宋词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篇8:宋词的魅力

一、词调的来源

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 规定了一首词的行数、字数、平仄及韵脚。词牌的名称因为词的曲调众多而跟着相当多。现在已知的大多数词牌与词的内容其实没有太多联系, 只作为词谱的一种代号, 与内容有关系的往往是词题, 一般词人填词的时候需要另起一个标题或者在下面标注一行小字说明他要表达的志向或者观点。宋代已知的词牌有近千个之多, 而它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教坊曲名或熟知音律的词人自制的词牌。

在众多宋词词牌中, 许多是从宋代舞蹈中演化而来的。在全部481首与宋代舞蹈有关的宋词中, 经统计, 直接用舞蹈作为词牌名的有《调笑》2首, 《花舞》1首, 《剑舞》1首, 《采莲舞》1首, 《太清舞》1首, 《舞迎春》1首, 《柘枝舞》1首, 《渔父舞》1首, 《番禺调笑》1首, 《鸾凤双舞》1首, 《句降黄龙舞》1首和《句南吕薄媚舞》1首, 总计13首。

此外, 还有形形色色的词调名称都与歌妓为代表的舞者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女性日常生活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这一类词牌名主要有《柳腰轻》、《呈纤手》等。柳腰被用来比喻女子如柳条般纤细柔软的腰身, 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女性美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富于曲线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温和的审美效应, 与中国传统男性社会中强调女性柔顺、服从的伦理要求有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历代诗词作品中对它的生动描述数不胜数 (1) 。早在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将女子的腰比喻成一束白色生绢, 说道“腰如束素”, 充分反映楚国人对细腰的欣赏。这种以纤细为美的风尚在后代一直延续发展, 最终成为评价一个女子美貌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小腰微骨, 朱衣皓齿” (谢灵运《江妃赋》) , “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 (曹植《洛神赋》) , “楚腰纤细掌中轻” (杜牧《遣怀》) , “皓齿歌, 细腰舞” (李贺《将进酒》) 。女子腰肢的美, 不仅要纤细, 在其基础上还要柔软, 因此文学作品中常用“柳”这一意象加以形容, 有些文人在作品中甚至直接称其为“柳腰”, 这一标准在审美情结崇尚瘦弱柔美的宋人眼里更突出。如“柳腰人舞” (黄裳《霜叶飞·冬日闲宴》) , “柳腰花态娇无力” (柳永《法曲献仙音》) , “柳腰如醉不胜扶” (向子諲《浣溪沙》) , “柳腰花貌天然好, 聪慧更温柔” (杨无咎《眼儿媚》) , “花脸柳腰” (张元干《兰陵王》) , “柳腰花面, 一醉霓裳曲” (赵长卿《念奴娇·上张南丰生日》) (2) 。这些词作是宋代这种审美眼光最有力的证明。《柳腰轻》这一词牌取自于柳永词“英英妙舞腰肢软”的意境, 而柳永创作的《柳腰轻》顺理成章地作为此词牌的正声:“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 绮堂筵会, 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 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 急趋莲步, 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 暂回眸、万人肠断。” (3)

(二) 女性游艺活动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与宋代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一样, 宋朝城市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是相当丰富的, 娱乐冶游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宋朝女性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 当时妇女还是能参与娱乐游艺活动的。宋代词牌中与妇女游艺活动相关的主要有《斗百草》、《抛球乐》、《扑蝴蝶》、《期夜月》、《翦牡丹》等。这里以《抛球乐》、《翦牡丹》的词牌为例稍作阐释。

《抛球乐》本是唐人古诗, 后入教坊谱曲供演唱, 遂成词调。《唐音癸笺》云:“《抛球乐》, 酒筵中抛球为令, 其所唱之词也。”《填词名解》卷一:“唐刘禹锡词‘五色绣团圆’, 本咏抛球之戏, 遂名《抛球乐》。” (4) 唐五代词中就有冯延巳、皇甫松、刘禹锡、徐铉等诗人先后作过《抛球乐》词, 词牌名称和内容完全一致, 写的就是抛绣球。唐代宴席中有抛球娱乐的习俗, 宋代队舞中有专门的抛球乐队, 想来应该就是用这一词调作为舞曲的。《宋书·乐志》就有记载, 宋代队舞分为“女弟子队”和“小儿队”两大类, 每类下面又分出十个独立的队舞, 其中女弟子队舞的第三支队舞即为抛球乐队。之一队舞共由十六人组成, 参与舞蹈的舞姬分别着四种颜色的绣罗宽衫, 腰系银带, 手执绣球。表演的时候, 领队的两人拿着“竹杆子”, 紧随其后的两人中的一人执花, 一人执笔, 十二人分两行而立, 中设描龙绘凤、并饰彩色纹缎的球门;球门上有一圆孔。舞者们一边舞蹈, 一边向前, 将手中绣球抛向球门和圆孔, 同时朗诵、歌唱 (5)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抛球乐这一娱乐活动是热闹和技巧的展现。现存《全宋词》此词牌的词有三首, 分别是无名氏、李从周和柳永创作的。其中无名氏和柳永创作的《抛球乐》与这一游戏活动是有关联的。宋代队舞“女弟子队”中紧随“抛球乐队”之后的就是“佳人翦牡丹队”, 诸从舞艺人“衣红色砌衣, 戴金冠, 剪牡丹花” (6) 。该舞由十二人组成, 其中六个舞者手拿着花, 围成一个圆圈, 圆圈中央放置一个牡丹花模, 舞者们围绕花模进退旋转、翩翩起舞。分开的时候只见朵朵牡丹、含苞待放, 聚拢来又是一朵盛开的牡丹, 灿烂夺目, 衣服与牡丹的颜色还可以因舞蹈差异而随意变换, 这是一支相对而言优美抒情的舞蹈。《翦牡丹》这一词牌的音乐来源就是这一舞蹈, 但遗憾的是宋词中这一词牌的词作仅留存一首, 就是张先的《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但这首词的内容与这一舞蹈已经完全没有关联。

二、词人官馀生活元素之一, 倚声填词的素材

毋庸置疑, 词人是词的第一创作主体, 他们都以独特的创作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体现存在价值。同样, 每一位词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独特的创作手法。如学者讨论柳永词时所说的“屯田蹊径”或者“柳氏家法”, 就是从一个角度谈柳永词的创作手法。

前文提过, 宋代的歌妓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宋代的文人官员都有在家蓄养歌妓的习惯。与歌妓交往是宋代词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 与歌妓交往、歌舞活动成为宋词极其重要的题材来源。

虽然在一些场合, 词人们会发出“且免歌词, 休载妓, 莫携樽”的感慨, 但就整体而言, 他们与歌妓的交往还是相当普遍的, 尤其在唐宋两代。而且, 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词人方面的因素, 又有歌妓方面的原因。根据歌妓活动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种。词人根据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 与歌妓相处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如柳永大多是在秦楼楚馆与歌妓交往, 晏殊则主要在自己家中与家妓相处, 而苏轼基本是在官府聚会上和歌妓往来。

某种程度上, 与歌妓交往对当时词人来说, 既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 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以柳永为例, 对于一个像柳永这样在仕途上屡屡遭受挫折的词人而言, 情感生活变得尤为迫切, 几乎变成他生活的全部。他的情感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与歌儿舞女交往基础之上的。柳永将这样一种情感主动外化, 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据叶梦得《避暑录话》里记载:“ (柳永) 为举子时, 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 必求永为辞, 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罗烨《醉翁谈录》丙集二也提及:“耆卿居京华, 暇日遍游妓馆。所至, 妓者爱其有词名, 能移宫换羽, 一经品题, 声价十倍, 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可见, 歌舞妓为柳永不断提供新声、新曲, 并且及时传唱他的新作, 慷慨地给予他酬劳。既在艺术上与其合作, 又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 词人与歌妓相处的时光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好的。

当然还有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既有歌舞女, 又有歌舞男, 如苏轼创作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就是让东州舞男边舞边唱的。

三、宋词勃发的助推剂

舞蹈是词这一文学体裁在宋代蓬勃发展的养料。既是宋词传播的渠道, 又是宋词中重要的题材来源。宋词在舞蹈推动下绽放出璀璨光芒。

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两宋王朝用三百多年的历史共孕育了近1500位词人, 创作出了两万余首词作。这些词作有的纵横慷慨, 勃发出敲金戛玉的声响;有的香软冶艳, 散发着香馥醉人的浓香。许多名家、名篇千古传唱, 奇闻轶事脍炙人口, 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意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后人将宋词推崇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年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从《全宋词》中筛选出的与宋代舞蹈直接相关的481首词中共涉及167位具体词人。另外, 还有生卒日期无法考证的宋代乐舞词作者:曹違 (1首) 、徐口 (1首) 、无名氏 (18首) 、元明小说话本中依托宋人词 (1首) 。他们在宋词中对舞蹈的生动描写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 舞蹈是推动词人创作的兴奋剂。

注释

11 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 2012 (5) .

22 唐圭璋.全宋词.2011年6月

33 宋·柳永.乐章集.

44 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 2012 (5)

篇9:宋词的清凉

最爱读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这首词轻轻一点,便勾画出一幅夏令美图。读来秀淡自然,清爽怡心。像一片小花瓣,摇摇晃晃飘到眼前。“風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笔下的小词,虽写炎夏,却在一角觅得清凉一片,颇为闲适。夏日小池塘里,风中水草猎猎有声,一转身天降凉雨。雨过后满塘荷香飘溢,满院子都是馥郁的芳香。如画又宜人的景色中,再吃上几个井水冰透香而甜的瓜果,去掉了暑气的时光里,躺在竹床上睡个又酣又长的午觉,有甜美的清梦闯进来,多么惬意。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浅明,摹写真实,让人喜悦地看到了黄沙岭的夏日夜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它从视觉、听觉和嗅觉,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画面优美,情景真切,恬静自然,让人颇感适意,并充满无限向往。

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这首诗初看心境闲适,景色清幽,初夏物象怡然醉心,只在最后陡然一转,心中顿生波澜。这正是陆游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处事的态度。小诗像夏季的一把蒲扇,读到末句,顿然没了夏热,也驱走了蚊蝇,只有一片夏思,心境也一步一步走向夏的深处,魂和魄也一点点勾勒出来。诗作颇感沉实、深邃,让人在初夏的景色中,一下子找到了自我。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读这首《满庭芳·夏景》,感觉周邦彦的夏体物细微,美奂又清隽。后半篇,词作者将胸中哀怨融入景色之中,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境和羁旅愁怀。此词入笔无痕,抒情自然含蓄,于喟叹之中回味悠远。词作者一颗疲惫的心,在夏日美景中寻得了一片清悠。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这首夏季避暑词,笔触一抹,便把一个生动的夏天勾画出来。继而词作者又给出了一个度夏的画图,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夏不仅有烦躁,亦可宜人和宜心,读来心胸舒展恬淡,颇感适意。

篇10:写水的宋词

关于写水的宋词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念奴娇·过洞庭

宋代: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著 同:着;玉界 一作:玉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 一作:沧冥;岭表 一作:岭海)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宋代: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代:史达祖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上一篇:乐土镇完善维稳综治考核工作机制下一篇:思亲汝州作,思亲汝州作黄庭坚,思亲汝州作的意思,思亲汝州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