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2024-05-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精选9篇)

篇1: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我们都知道医院是一个充满病人的地方,相对的,医院里的细菌也是非常多的,这是很多朋友不愿意去医院的愿意,害怕因此染上疾病,其实,医院这么一个治疗疾病的地方,肯定是有防护措施的,例如消毒。那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医院的消毒卫生标准都是很高的,因为若是没有一个要求严格的标准,医院将会是一个传染源,这是不被允许的,医院的消毒制度标准有以下这些,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制度

1、用于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的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用后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再用清水洗簦晾干备用。使用时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2、擦床抹布(小毛巾):采用一床一巾湿式清扫,用后在5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3、拖把: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⑴一般病室、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走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⑵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用拖把拖干净,拖把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⑶传染病区,使用后应先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在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

4、地面的消毒:⑴地面无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⑵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采用有效氯消毒500mg/L消毒,作用30分钟,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1000mg/L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5、病房内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有效氯消毒500mg/L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体表面。

在看完上面关于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现在应该对医院的消毒标准有所了解了,在生活之中,我们那些因为害怕被医院病毒传染的朋友,不妨可以看一下上面的介绍,这样,相信大家应该就不会再对医院怀有胆怯的情绪了。

篇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血液净化室消毒隔离制度

1.对血液透析机定期消毒,严格监测;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

2.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隔离。加强个人防护。

3.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

4.应对病人常规进行血液净化前肝功能、肝炎病原学等化验检查。

5.传染病患者血液净化在隔离净化间内进行,固定床位专机透析,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急症病人应专机透析。

6.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监测。

7.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8.每月必须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1.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2.进入病人的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3.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必须带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4.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5.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形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6.用后的敷料等感染性废物应及时清理、密闭、焚烧。

内窥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内窥镜室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划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2.不同部位的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3.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窥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消化道内窥镜、阴道镜等必须消毒;活检钳应灭菌处理。

6.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再用多酶洗剂刷洗,清水冲洗清除管道中的残留组织,沥干水分后再进行消毒。

7.浸泡内窥镜的消毒液选择应符合要求,浸泡完全,时间符合要求。

篇3: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

1.1 消毒供应中心的称谓略有差异

大多数美国医院把提供清洗、消毒、灭菌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部门称为“消毒供应中心”;少数医院根据工作特色, 把“消毒供应中心”改称为“集中处理”、“灭菌操作和分配中心”、“无菌供应中心”、“外科器械处理供应中心”等。

1.2 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式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工作模式,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 避免了设施、设备、空间和人员的重复利用所造成的浪费。雇佣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 按照个人专业特长和岗位设置需求安排工作岗位。这样既可以雇佣更少的人, 又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既能满足医院各科室日益增加工作量的需求, 又能提高消毒供应的工作效率。

1.3 消毒供应区域和工作流程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存放区。污染区主要从事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分类和清洗工作;清洁区主要从事检查、装配、包装和灭菌等工作;无菌存放区主要从事将灭菌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入库、上架、分配和派送等工作。

科学的工作流程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污染物品必须和清洁物品隔离分开, 以确保正确的操作条件和环境要求。物品流通必须是单向的, 即从污染区到清洁区, 再到无菌存放区, 见图1。

1.4 医疗器械处理流程

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就像一个闭合的圆环, 将使用后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到去污区开始一次循环处理流程。在处理过程中, 每一步都要仔细检查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状况, 以确保其清洁、功能完好、装配正确、处理流程正确以及灭菌后包装材料无破损等。

2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遵循的法规与标准

2.1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条例及标准

美国F D A是负责确保食品、化妆品、人畜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电子辐射产品对公众使用安全有效的联邦机构, 同时还要保证这些产品向公众的介绍诚实可信。它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公共卫生署的职权范围内行驶职责, 规范所有医疗器材的制造, 要求新的医疗器械在上市之前必须是清洁的。它还规范了用于处理高度危险性器械和中度危险性器械的灭菌剂和高水平消毒剂的使用, 规定这些化学品在销售之前, 必须经过严格的大量的微生物测试。主要涉及消毒供应工作的内容有医疗器械分类、上市前后要求、医疗器械报告要求、医疗器械召回、标签和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规定等。

2.2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准则

美国C D C是隶属于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一个联邦政府机构, 通过预防和控制疾病、伤害和残疾, 应对紧急卫生情况, 促进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国CDC是第一个制定“隔离技术实用建议”的机构, 在此项研究的数据基础上, 形成了《感染控制准则》。虽然美国CDC的准则并非法规性规定, 但其他管理机构非常重视这些准则, 并以它们作为审查医疗机构的标准。

2.3 美国交通运输部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OT) 法规

美国DOT是负责确保运输系统快速、安全、高效的联邦政府机构。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运输法律涉及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从最初处理点到接收点 (修理或贴标签) 之间的运输, 以及危险和放射性废弃物的运输。美国DOT负责检查和通报组织违反法规的行为。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相关的内容有经过预处理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运输, 灭菌器械、器具和物品配送, 危险废弃物存放和运输等。

2.4 美国环境保护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法规

美国EPA是制定和执行与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地有关法律的监管机构, 负责将温室气体和有毒废气排放减到最小、规范固体垃圾的再次利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和执行关于农药的法规。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相关的法规有两个, 分别为《联邦杀虫剂、杀菌剂、灭鼠剂法》和《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

2.5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法规

美国OSHA隶属于美国劳工部, 主要责任是保护工人远离因职业引起的疾病和伤害。美国OSHA法规中与消毒供应中心最直接相关的是《经血传播病原体职业接触标准》和《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准则》。

2.6 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 (The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AMI) 标准

AAMI是由制造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科学家、学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 研究和开发新的或修改现有的《推荐操作和标准》, 以解决器械和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加工问题, 还为制造商制定标准, 对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标签、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提出建议。虽然AAMI是一个自愿性组织, 但由其推荐的操作和标准被认为是医疗保健准则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AAMI标准中有关器械处理和灭菌操作准则的内容。

3 2014年美国消毒供应学术年会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是国际医疗中心供应物料管理协会的简称, 成立于1958年, 是为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设立的权威专业学术机构, 是一家非盈利性学术机构。其会员遍布美国50个州和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会员制和专业性使其成为全球消毒供应专业最著名的学术组织之一。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和医疗机构提供培训机会, 推动消毒供应专业发展, 构建交流平台。每年5月举办学术年会, 邀请来自全世界的消毒供应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分享学术成果, 讨论学术话题。其2014年学术年会的主要议题涉及AAMI标准更新、生物膜和医疗器械、无菌包装材料检测方法、湿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及压力蒸汽灭菌基本原理等内容。

4 存在的差距和体会

4.1 AAMI标准对我国医院消毒供应标准的启发

AAMI标准作为医疗器械技术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工业界、专业部门和政府机构标准制定的依据。AAMI研究和开发新的或修改现有的《推荐操作和标准》, 以解决器械和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加工问题;为专业部门、医疗护理机构和工业界提供多学科的领导和计划, 以提高他们对医疗器械和相关技术的认识、发展、管理和应用的能力。AAMI标准5年更新一次, 唯有ST79是一年更新一次。

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医院环境和医院内的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与美国不尽相同。2009年12月原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 (以下简称《三项标准》) 是我国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方面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涵盖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技术操作和效果监测等内容。《三项标准》为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的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工作提供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理论化的指导依据, 从而保证医疗器械和医用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三项标准》实施已将近5年, 根据各地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反馈意见来看, 标准还存在瑕疵。建议在借鉴美国食品和药品条例、美国医疗器械标准和美国医院消毒供应工作中已经取得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现况, 修改完善《三项标准》。

4.2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据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介绍, 他们聘用的工作人员没有护士执照, 也没有接受过护理专业方面的业务培训。申请从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职位的人员, 需要接受医疗器械消毒专业的知识培训, 并取得器械消毒从业执照才能被雇佣。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注重为协会和医疗机构会员优先提供培训机会, 除每年春季举办年度学术会议外, 还组织培训研讨班, 让更多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参与。这些培训的主旨是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消毒供应的最新趋势、规章制度和推荐操作, 并为各个会员与消毒供应中心专家保持联系提供机会。

我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配备不足, 专业培训不到位;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消毒供应学科的发展。建议逐步组织开展消毒供应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消毒供应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稳步有序发展。

4.3 定期保养和维修灭菌设备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的所有机械设备都要定期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保养和维护, 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保养维护工作分为预防性维护和设备维修两种:预防性维护是在出现问题前发现机械设备潜在问题, 包括安全和功能检查;设备维修是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损坏时进行的修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条件的医院都相继购进了双扉式清洗消毒机、双扉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超声清洗机、针头冲洗机等消毒灭菌先进设备, 但在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修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4.4 严谨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系统

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质量评价方法。在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质量方面, 要求消毒供应技术人员从医疗器械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提供安全可靠的灭菌医用物品。一次性医用物品的使用、器械套件中物品的清点、器械的锋利程度检查、包内指示卡的放置、内镜清洗程序和灭菌物品包装要求等都有质量要求和评价控制制度。

近年来, 医院消毒灭菌技术和医疗器械技术日新月异, 消毒供应中心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 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和去污工作流程、手术器械清点、无菌包装存放、物品灭菌的质量监控、库存管理、器械采购、设备维修和更换、外来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和去向等资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追踪系统。

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都普遍应用着信息追溯系统, 信息采集有手工输入和扫描信息码两种形式。信息追溯系统不仅连接着手术室、临床各科室, 还连接着医院器械和设备的采购、更换、维修部门以及医院管理者和财务部门。

与美国同行相比, 我们有不足, 也存在差异。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岗位职责管理, 做好信息记录和追溯系统, 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为临床提供快捷、高效、专业、经济、安全的服务, 保证供应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确保医疗安全。

摘要:在考察位于美国纽约和圣保罗两地的4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介绍了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区域布局和工作流程、美国消毒供应中心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和2014年美国消毒供应学术年会所涉及的主要议题, 阐述了我国与美国消毒供应中心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差异和政策建议。

篇4: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医院感染不仅给病人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而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统计,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导致88万病人死亡,需增加45亿美元的额外治疗费用。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的报道,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约为8%,以每年住院病人5 000万计算,会有4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损失极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1]。消毒与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医院内消毒与灭菌需重视和加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重视[2]。

1手术器械和用具的灭菌

由于手术器械和用具灭菌不合要求导致术后严重感染,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仍有发生,故需严格规范消毒灭菌措施。

公认的灭菌方法主要有3种: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和戊二醛浸泡灭菌。就灭菌效果而言,无论以化学指示剂或以生物指示剂监测均能证实这些方法可靠,但必须强调:手术器械灭菌前的处理是灭菌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清洗时应注意:1)对有关节、缝隙、齿槽、深孔的器械必须仔细洗刷,不留污迹,必要时采用酶洗法清洗;2)被结核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特殊病原污染的器械必须在消毒后清洗和再消毒;3)清洗后的器械需及时干燥后待灭菌消毒[3]。此外,外包的布单应符合规定,厚度应适中。

所谓酶清洗剂,一般指的是含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水解酶的复合生物酶制剂,对器械上污染和干燥后沉积的脓、血、黏液等分泌物具很强的溶解清除作用。调查发现,某些经干燥甚至灭菌后的器械上仍然检测到隐血或乙肝表面抗原。如在40~45℃条件下以酶清洗剂加强清洗,或配合自动清洗器和超声清洗器,可获得更好的去污作用。

如果采用新的灭菌方法,首先必须验证是否经国家批准,是否持有有效文件。

2 内镜的消毒与灭菌

内镜的应用日趋广泛,虽然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如压力蒸汽、煮沸、环氧乙烷、戊二醛、酸性氧化电位水等,但消毒灭菌的关键在于:消毒的时间与药液浓度;内镜消毒灭菌前的规范清洗。

戊二醛的药物浓度应为20 g/L,浸泡消毒时间最短为20 min,但浸泡灭菌需10 h。有的医院规定:消化内镜经自动清洗消毒机彻底冲洗后,再以戊二醛浸泡10 min可达到消毒效果,但在手工消毒槽内静止浸泡10 min,并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等抵抗力较强的致病菌,因此仍以浸泡20 min为妥[3]。

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的规范处理极其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洗;水抽干;消毒(时间应足够);以洁净水或灭菌水冲洗,去除残存消毒剂;干燥。实际操作中,特别容易忽视水抽干和干燥步骤。

3 口腔科器具的消毒与灭菌

口腔诊疗过程中的预防隔离措施既关系到病人,也涉及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而很多口腔诊疗单位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采用一次性一般口腔诊疗器具可以防范院内交叉感染,但口腔诊疗器具种类多,所涉材质多,结构杂,特殊的器具该另作消毒的还应消毒,应灭菌的必须灭菌。牙血、唾液可能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故每次治疗后涡轮机手柄机头必须去污、消毒或灭菌,而钻针必须灭菌。可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若以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火焰瞬时高温等消毒均难以到达机头内部。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在操作时除了戴手套和眼罩外,如操作中伤及自己皮肤或污染黏膜,必须立即认真冲洗。如病人明确为乙肝病毒或HIV阳性者,还需注射疫苗或预防用药,密切随访。该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外科等操作。

4 室内空气消毒

根据医疗的不同需要,不同环境的空气消毒要求也不相同(见表1)。

在有人情况下,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喷雾或熏蒸法均不适用,但可作为空气终末消毒,喷雾剂量不低于300 mg/L。消毒时间为1 h;而以30~50 g/L水溶液进行熏蒸,速度较快。 应指出,中草药熏蒸消毒空气的效果非常有限。

5 皮肤、黏膜的消毒

皮肤黏膜常规消毒剂包括乙醇、碘伏和胍类(如洗必泰)与季铵盐(如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类等,还有常用的碘酊。其中单剂乙醇、碘伏和碘酊可用于皮肤手术部位、穿刺与注射部位、新生儿脐带等消毒,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仅用于手和皮肤黏膜的卫生消毒。其他经国家批准的复方消毒制剂均会注明应用的范围。

对于感染危险度最高的操作如手术、穿刺、注射部位与新生儿脐带消毒,必须采用达中等效果以上的消毒剂如乙醇、碘酊和碘伏等,浓度取规定的上限。而感染危险度较高的破损皮肤黏膜、伤口的消毒可采用中等效果的消毒剂,其浓度不仅要考虑消毒效果,还应考虑局部的刺激性、吸收量等因素[4]。 而作为一般皮肤卫生的消毒剂,其浓度规定选择范围较灵活。

外科手术消毒是特殊皮肤消毒,要求严格。因为皮肤皱褶及其附件中存有微生物,因此消毒必须经过物理刷洗和消毒剂浸泡两种措施的结合。

传统的消毒法是在规范地刷手基础上再以消毒液至少擦拭2次,如碘伏擦2次或碘酊与酒精双重消毒。洗刷的水必须流动充足,以30~40℃为宜,以利于去污和清除细菌。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如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刷手清洁剂宜用皂液,其容器应便于消毒或是一次性容器。消毒剂包括乙醇、碘伏、洗必泰等。

消毒刷洗法是以碘伏或其他含表面活性剂的消毒液刷手,刷手与消毒相结合[3]。而采用喷雾或其他无刷洗处理的方法都不适用于外科手术的手消毒、手术部位消毒和注射、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医院内有许多耐药菌在传播,而不少医务人员并未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如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仅占全部葡萄球菌的5%~10%,后升至20%~30%,上世纪90年代达到50%,而近年已占60%以上。这种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较多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烧伤病房内,抗菌药治疗有效率低,而病死率却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从相关病房工作的医生、护士手指甲缝、鼻孔取样培养,获高比例阳性率。因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在控制MRS院内流行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必须规定:在检查MRS感染或带菌者后,应清洁洗手或以消毒液消毒后再检查下一个病人。有人称,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5]。此外,有学者推荐在这些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应以莫匹罗星(百多邦)涂鼻孔;MRS感染创面换药的敷料必须集中处理。

花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消毒灭菌、控制医院感染,必然能有效降低感染率,保护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而开发符合国情和医疗实际需要的方便、有效、经济的消毒灭菌剂及器械具有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永信,顾建伟,吴菊芳,等.医院内感染的两年前瞻性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91,71(5):2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1,18(2):84.

3 杨华明.医院消毒与灭菌应逐步达到规范化要求[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1):100.

4 庞冬,郑修霞,尚少梅,等.不同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39.

5 李六亿,贾会学.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6):11.

篇5:医院诊所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消毒管理组织,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二、按照批准的诊疗范围购置必须的消毒、灭菌设施,并保证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四、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诊疗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加盖原件持有者的印章《生产企业许可证》、《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的复印件。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治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各种处理治疗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七、排放废弃的污水、污染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篇6: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灭菌器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各科室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压力蒸汽锅等消毒灭菌器材,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

三、监测要求 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并采样,检验科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如有不合格的须一周内进行整改并重新监测,仍不合格的,立即书面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组织相关专家查找原因,每次整改、监测要有相关记录。

四、监测计划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的监测计划

科室 监测项目或物品 监测频率 空气、医务人员手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重症监护病房 使用中消毒剂、物体表面 空气、医务人员手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新生儿病房 使用中消毒剂、奶嘴、奶瓶、温箱 物体表面、血液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每月一次

的消毒剂 血液透析室 医务人员手、空气、内毒素检测 每季度一次

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抽检 每月一次 手术室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消毒物品、灭菌物品抽检、灭菌器监测(包每月一次

括物理、化学、生物监测)供应室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妇产科(产房)医务人员手、空气 物表、储血冰箱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输血科 医务人员手、空气 医务人员手、空气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灭菌物品抽检、物表、使用中消毒剂 口腔科门诊 每周一次 灭菌器生物监测 消毒后内镜、空气、内镜消毒剂 每季度一次 胃肠镜室 物体表面、灭菌物品抽检、使用中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周一次 五官科 灭菌器生物监测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使用中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门诊妇产科 空气 使用中消毒剂、消毒物品 每月一次

门诊五官科 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急诊科 空气 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感染科 空气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物品抽检 每月一次 外

一、外

二、外

三、每季度一次 外四 空气 纤支镜、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内一科 空气 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内

二、内

篇7: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与预防知识培训,为其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二、医务人员上班应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进入手术室、产房应换专用鞋;不得穿工作衣随意出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可安置一室,特殊感染病人应单间隔离。日常工作中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五、治疗室应分清洁区、污染区,标识清楚,医务人员进入时应戴口罩、帽子;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h,并注明开启时间。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2次(也可使用一次性小包装消毒液,使用时间为7天)。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置于储槽中的灭菌物品必须使用小包装。

六、医务人员应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粘膜、组织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七、根据物品性能选用消毒灭菌方法。耐高温、耐湿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选用低温灭菌;用过的医疗

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八、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九、病人使用的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里应加灭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应每周更换2次。

十、体温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如有血液、体液污染应及时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

十一、普通病区的物品表面、地面无污染时,需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污染时先去除可见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擦拭布巾、拖布按要求清洗、消毒,干燥备用。特殊科室如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检验科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剂湿拖或湿擦,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各室抹布要分别使用,不得混用。

十二、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各科室需监督检查保洁员的清洁消毒工作,有特殊要求时应向

保洁员交待清楚。换下的被服放入污物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十三、病房、治疗室、厕所应有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使用,悬挂晾干,并定期消毒。

十四、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篇8: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解、评价各地医院贯彻落实《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 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 及《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以下简称“三项标准”) 的情况, 为三项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受卫生部监督中心委托, 2 0 1 2 年6月-2013年6月,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与卫生部监督中心联合, 对我国9省市三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追踪评价。现将医院落实三项标准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状况和与标准制定前调研结果的对比等因素, 选择江苏、山东、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河南、广西、河北9省市共365所医院进行书面调查;并对江苏、重庆和甘肃3省市共15所医院进行实地调研。

1.2 调查内容

因三项标准规范内容较多, 故调查主要选择标准能否正确贯彻实施和影响CSSD管理进展、质量改进的重点方面。具体了解标准颁布后, 医院关于标准的学习、培训与贯彻落实情况, 及对三项标准的作用评价和修改建议。 根据调查目的与内容, 组织相关专家 (包括三项标准主要起草者, CSSD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消毒学和卫生统计学专家) 共同设计调查表, 并多次征求意见和经各省录入员试填, 完善调查表内容。

1.3 调查方式

采用书面调查和实地调查 ( 以听取介绍为辅, 实地观摩和召开座谈会为主) 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调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1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双录入核对。 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书面调查365所医院, 其中省部级医院90所、地市级医院87所、县区级医院188所;综合医院326所和专科医院39所 (妇婴22所、骨科1所、胸科3所、眼科1所、口腔1所、肿瘤医院11所) ;公立医院358所和民营医院7所。发放调查问卷365份, 回收365份, 有效问卷365份。

2.2 接受标准培训情况

医院对标准的学习主要通过培训, 本次调查中有332所 (90.9%) 的医院组织相关人员参与了三项标准的培训, 见表1。经卡方检验, 总体上P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省部级与地市级之间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省部级医院组织三项标准培训的情况好于地市级。

调查样本中, 有1 9 6 所医院的主管领导、273所医院的护理部负责人、 3 3 5 所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341所的CSSD负责人和243所的手术室负责人参加了三项标准的培训, 培训率见表2。

有52所 (14.2%) 医院的主管院长、57所 (15.6%) 医院护理部负责人、101所 (27.7%)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97所 (26.6%) 医院CSSD负责人参加了本标委会举办的培训班。

2.3 改变管理模式

标准起草调研证实, CSSD分散式管理模式下, 受人员、水、设备设施及工具等多因素限制, 由于各科室不具备基本的清洗、消毒和包装条件, 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严重影响灭菌质量[1]。在本次调查的365所医院中, 有215所医院已将需要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器械及用品集中由CSSD处置, 实现了集中管理;因医院对CSSD的建筑改造、设备更新, 以及CSSD人员对各科器械处置的熟悉需要过程, 125所医院的CSSD集中管理在按计划逐步进行中;25所医院仍实行分散式管理。

本次调查显示, 影响医院实行CSSD集中管理的主要因素为CSSD面积不足、设备欠缺以及人力不足等, 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医院科室成本核算难以解决, 接台手术时间有限等。

2.4 确定落实三项标准的主管部门

医院对三项标准的落实不是仅靠CSSD即可一蹴而就的, 要将三项标准贯彻到位, 医院不同层面、全院各个部门的人员须在该项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职责[2], 包括CSSD建筑布局的改造、设备设施的配置与维护、人员的调整与培训、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的建立或重整以及医院和科室成本核算的管理等方方面面, 需要医院明确牵头部门, 在院长的领导下, 进行多部门协调, 拟定实施方案和落实进度。调查中有315所医院 (占86.3%) 明确了牵头部门负责制定三项标准的实施方案, 同时研究、部署了方案落实计划的有314所, 占86%。

样本医院中, 牵头管理部门主要是护理部的有1 7 3 所 ( 占54.9%) , 是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有123所 (占39%) , 由院办负责的有6所, 由其他部门牵头的有15所, 50所医院没有明确牵头负责的部门。其中省部级和地市级医院中以护理部牵头管理为主, 县区级医院以院感科牵头管理为主。

2.5 将CSSD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因对CSSD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和对医疗质量影响的认识不到位, 多年来, 医院未将CSSD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缺乏定期考核与评价, 以致缺乏促进CSSD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调查中, 351所医院依据标准将CSSD管理纳入了医院医疗质量, 由护理部负责日常质量考核与评价,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定期抽查, 均与奖金分配挂钩。

2.6 开展CSSD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鉴于以往C S S D人员培训的缺失, 需按照标准要求对人员建立岗位培训, 以学习和熟悉各类器械的处置流程、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职责与管理制度等, 进而适应集中处置和保证质量的需要;同时, 开展继续教育以促进知识的更新。 调查了解, 建立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并落实的有355所 (占97.26%) , 制定了继续教育制度并落实的有341所 (占93.9%) 。其中2011年1月-12月底有94.2%的医院开展了CSSD人员岗位培训, 5.8%的医院 (省部级2所、地市级3所、县区级16所) 未开展岗位培训;2011年1月-12月底有92%的医院CSSD人员参与了CSSD相关的继续教育, 8%的医院 (省部级2所、地市级5所、县区级22所) CSSD人员没有参与相关的继续教育。

2.7 设备管理

为保证清洗、 消毒与灭菌的质量, 需要对清洗、消毒与灭菌的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调查中显示, 90%以上的医院的设备科与CSSD相互配合较好, 能按标准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对设备购置进行审核 (合格证、技术参数) , 有对厂家设备安装、检修的质量审核、验收制度;有专人负责CSSD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能保证CSSD的水、电、压缩空气及蒸汽的供给和质量, 定期进行设施、管道的维护和检修;能定期对CSSD所使用的各类数字仪表, 如压力表、温度表等进行校验。

2.8 标准对医院消毒供应工作的作用

90 % 以上的医院认为, 三项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本院CSSD实现集中管理、提高CSSD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挥了较大作用, 见表3。

3 讨论

3.1 加强标准培训力度

标准培训包括医院选送骨干外出接受培训和骨干学习后组织医院相关人员 (特别是CSSD全体人员) 对三项标准的学习, 是标准在医院能否正确落实的前提。调查发现, 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 了解标准后, 可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如CSSD的建筑改造、设备设施及人力的调整、集中管理与科室经济核算政策的调整等, 都需要领导集体决策。为此, 建议将卫生标准的贯彻落实纳入对医院的质量评价标准中, 将医院落实卫生标准的评价纳入对医院领导的绩效考核中。

3.2 CSSD集中管理有待进一步落实

由各临床科室自行清洗包装器械 (特别是专科器械和手术器械) 的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 存在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采用集中管理可以充分发挥CSSD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确保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安全合格, 保证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3], 同时规范了流程, 使建筑、 设备及人力集中使用, 节省了资源。 本次调查, 215所医院已落实集中管理, 125所正在落实进程中, 但仍有25所 (占6.8%) 医院因客观原因 (更多的是管理不到位) 致使集中管理还未实现。

3.3 医院对CSSD的主管部门需明确, 管理需加强

CSSD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科室之一[4], 虽不直接接触患者, 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医疗安全, 同时在工作中需要与多部门多专业的人员沟通、联系与协调, 沟通与协调是否顺畅的首要条件是医院应明确CSSD的主管部门。以往多数医院将其隶属于护理部, 但由于认识及对CSSD的工作流程与管理欠缺了解等原因, 实际管理不到位。本次调研集中管理及CSSD全面管理落实较好的医院, 都指定了明确的主管部门, 能在院长领导下, 顺畅地协调各方面拟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并组织实施。反之, 集中管理未落实, 或落实进度较慢的医院, 大多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需要注意。

3.4 落实标准要求, 建立CSSD人员培训制度

CSSD工作人员由护士、工人和消毒员组成, 为节省人力成本, 工人占有一定比例, 且工人和消毒员均无相关医学专业教育背景。 标准颁布前, CSSD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未建立针对CSSD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 继续教育机会较少, 只有质监部门对消毒员关于压力蒸汽灭菌安全管理的短期培训。标准颁布后, 省市或学术团体及医院按标准要求相继组织了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以解读标准的为多, 细化CSSD管理和规范技术操作的较少, 且零散、欠系统化。加之人员流动性大、岗位经常变换, 形成稳定的人才骨干梯队困难, 难以与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对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以省为基础, 面向CSSD管理者和护士建立岗位培训制度, 对CSSD如何管理、各类器械如何处理、各种设备如何使用和操作等开展系统化培训; (2) 建立消毒员岗位培训制度, 也可与质监部门合作开展培训, 将基本的消毒灭菌常识、灭菌物品装卸载、灭菌过程及灭菌器监测、湿包的辨识等与灭菌相关的内容纳入消毒员的岗位培训中; (3) 因CSSD工人基数大、流动性大、基础知识欠缺[5], 培训需相对系统化, 需将之纳入《卫生行业特有工种执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管理, 组织开展培训, 建立资质认定制度, 以保证人员质量和队伍稳定。

参考文献

[1]于翠香, 吴可萍, 冯秀兰.实施CSSD集中管理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 :9-11.

[2]李六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推进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实施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 :13-14.

[3]杨艳艳, 甄兰英, 王永琴.山西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9) :2379-2380.

[4]刘玉村, 梁铭会, 巩玉秀, 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22.

篇9:探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关键词】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78-02

1 前 言

80年代以来医疗专业分工细化,大量介入性诊断、微创手术及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对清洗处理、消毒或灭菌要求大大提高、难度加大。传统的灭菌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医院发展和感染控制需求。消毒供应中心(CSSD)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基本要素,是医院消毒隔离、预防与感染控制的重点之一[1]。2009年CSSD三项行业标准的颁布,CSSD必须对全院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集中清洗、包装、灭菌和供应[2]。我院于2009年8月逐步将一部分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工作交由CSSD负责,于2010年6月已将所有的手术器械交由CSSD集中管理。在实施集中管理的三年多时间里,CSSD以三项行业标准为准绳,以病人安全为目的,以质量为核心,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专业任务,控制了院内感染,确保了患者安全。

2 集中式管理相关工作

2.1 准备工作

2.1.1 改进CSSD的基础设施和流程 CSSD的建立是以创建三级医院为前提。我院在2006年就开始筹备创建三级医院,2009年正式启动。原供应室,是零散的几间地下室,面积大约有六七十平方米,随着三级医院的创建,于2007年新建了约三百平方米的供应室。2009年12月试评专家到CSSD试评指导,提出了CSSD布局、流程都极不合理,引起院领导高度重视,于是请来相关院感专家对CSSD的布局、流程拟订了整改方案,于2010年4月流程整改完毕,符合W310.1标准,为CSSD集中管理工作順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1.2 统计现有物品的数量与状态 统计并记录现有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数目,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对不合格的器械、器具、物品给予报废,并根据床位及医院规模添置新的医疗器械。

2.1.3 准备物品与设备 根据记录报告,将影响消毒效果的设备报废。适当添置新了的清洗消毒机、预真空脉动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及防护用品等。

2.1.4 合理布局规划 按照W310.1的规定,重新规划消毒供应室的整体布局,科学设计人流及物流的行进路线,物品流向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2.2 科室完善制度培训学习 卫生部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颁布了医院CSSD三项行业标准,其宗旨是加强医院消毒灭菌工作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以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技术操作和灭菌效果监测[3]。通过反复学习标准内容,全员培训并考核,使人人掌握了新标准。并根据行业标准制定操作规程、工作流程、质量标准,配置防护用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拟定整改措施实施整改,再进行全员规范培训,并进行追踪验证。

2.2.1 医院院感办制订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规范。

2.2.2 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将集中式管理的原因、优点、施行的方法向医务人员说明,并就相关问题认真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集中式管理得到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将相关实施的细节通过会议通报或在工作中向相应科室阐述和解释,并将具体内容发布到医院内网上,使相关医护人员对回收的流程、操作规范、具体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可以圆满完成。

2.2.3 集中式管理只是一个宏观的管理方法,当涉及到具体的工作时,需要很多细节上的管理,比如回收以及发送相关器械、物品的具体流程及方法;对不同的器械,器具物品的具体清洗流程及方法;还有特殊感染器械的处理流程及方法;物品和器械清点和交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包装的要求和方法;灭菌的流程及灭菌器的使用等等。对相关的制度、规范、流程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参照CSSD三项行业标准执行。

2.3 质量保证重在管理

2.3.1 相关科室存放 相关科室(主要是手术科室)在使用完需要进行回收消毒处理的医疗器械或者物品之后,放置于保湿并且封闭的专用回收箱中,以便CSSD进行集中回收。

2.3.2 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4] ①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②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2.3.3 与临床科室的互相沟通 每月1-2次,由护士长安排人员固定联系相应科室,征求意见,工作人员要分析和总结搜集到的问题和建议,并做出相应的应对和改进措施,观察这些举措产生的效果以便进行进一步推广或者修正。

2.3.4 将质量挂钩绩效 将日常监测、随机抽查、临床科室反馈的质量按照一定权重挂钩绩效工资,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评 价

3.1 集中式管理质量评价 在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处理时,拥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的CSSD在管理上、技术操作上、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上都更加规范、更加专业。确保了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供应,杜绝了之前护士对重复使用器械和物品简单清洗并打包的不专业行为,对器械包所装载的器械及其外包装进行了规范,使包装材质、指示剂以及包外标签的不规范现象大为改善。

3.2 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专业化 第一,使科室劳动力得到解放,更好地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科室负担得到减轻;第二,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各项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为我院今后创建片区消毒供应中心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实施集中管理,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进行相关的护理专科知识的学习,从事专科科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使医疗机构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3 集中式管理有利于职业安全防护 集中式管理能使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利用。清洗消毒机的使用使人工清洗的次数大大减少,降低了相关医务工作人员接触有毒、有害、易挥发、刺激性物质和锐器的机会。

4 结束语

CSSD集中管理把手术室的护士从器械的清洗、包装中解放出来,使手术室的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专研专科知识参与到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中去,减少了手术患者的恐惧心理,确保了手术患者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手术患者对手术护士的满意度。同时CSSD的护士也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任务,严格按照三项行业标准要求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和灭菌。通过不断学习和在工作中经验的积累,CSSD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对CSSD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既确保了医疗器械和物品的供应质量,又能对医院感染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提高了医疗安全质量、职业安全也得到更好的保障。CSSD的集中管理使得全院医务人员对无菌物品的质量和CSSD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惠雅君,刘洪艳,韩平平.实施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促进手术室专业发展.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2-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310.1-2009.

[3] 巩玉秀.判定我国医院CSSD相关标准的必要性.中国护理管理,2009,9(3):5.

上一篇:建筑挂靠协议下一篇:医院各委员会及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