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2024-04-12

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精选12篇)

篇1: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地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现将20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及工作落实情况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地位扩大会议、地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强势推进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年初,县委出台一号文件对青贮玉米、饲料玉米每亩良种补贴80元;马铃薯种薯繁育每亩补贴200元,金芋公司收购种薯每公斤再给予补贴0.15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也进一步加大。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完成小麦综合直补和玉米种植补贴的面积核查,共需补贴资金807.864万元,其中小麦综合直补740.84万元、玉米种植补贴67.024万元,并已汇总一卡通信息报送财政局,待财政审批后足额核发。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情况

今年,我县在托普铁热克乡实施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试验田建设工

作。一是与石河子麦类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小麦超高产试验。开展了新春11号、新春39号2个品种各30亩亩产700公斤试验示范。实收产量新春39号亩产640公斤,新春11号亩产740公斤。二是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引进试验小麦品种21个、玉米品种12个、油葵品种7个、食葵品种4个。同时在设施农业园区新建脱毒马铃薯组培室和野生蘑菇菌培养室,打造成集果蔬、菌类等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园。观光采摘园区完成种植黑加仑4000棵,完成园区绿化、树木种植。全县种植蔬菜大棚201座,其中蔬菜大棚67座,葡萄种植棚22座,党参育苗棚70座,野生磨菇棚菌繁育棚2座,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棚40座。打造哈国公民三日入境免签观光采摘园建设,路面硬化8000平方米,蔬菜展销厅480平方米,保鲜周转库80平方米。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结合我县实际,依照以水定地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2.8333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7.102万亩、马铃薯0.0733万亩,油葵1.53406万亩、食葵0.012亩、打瓜0.2146万亩、无壳南瓜0.0324亩,苜蓿2.85739万亩、青贮玉米0.3197万亩,饲料玉米0.662万亩。与新疆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在托普铁热克乡巴依古西克村实施新春11号原种、新春39号原种扩繁以及在吉木乃镇夏尔合特灌区培育小麦新春11号良种扩繁田1000 亩。

四、农业产业化工作进展及三品一标认证情况

截至目前,我县已有自治区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地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我县成立了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目前协会农产品包装设计已完成,萨吾尔商标注册已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待批。为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吉木乃春小麦粉地理标志保护报自治区质监局。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证书的产品涵盖打瓜籽、油葵、西红柿、辣椒、黄瓜等,产地规模1312公顷;吉域面粉获地区知名商标,今年5月吉域面粉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农副产品绿色食品、春小麦粉地理标志、新疆农业名牌产品认证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户一策、一户一档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注册资本5179.5万元,入社农牧民1362人,带动农户1930户,涵盖了种植、养殖、农机、手工艺、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种植业9家、畜牧业58家、农机行业3家、农产品产销18家、刺绣行业18家。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我局制定了 《吉木乃县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次下乡入社实地指导。6个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5个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1个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二是全面开展一户一档、一户一策农牧民增收工作。在2月27日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一户一策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并进行了专题培训。五乡一镇自3月8日至12日相继召开了一户一策促农增收动员大会,并根据各乡实际情况,科学提出人均增收任务和目标,制定了一户一策方案,成立了一户一策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全县印刷了13000份一户一策工作手册,并结合全县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下发各级下派干部与乡村干部工作组139组,于3月1日起进入反复入户摸底阶段,各乡(镇)对每户农牧民按照收入情况进行分类、认真梳理、分析和汇总;按类别给予不同的政策,帮助农牧民理清增收措施。分户制定增收目标,与农牧民共商增收计策,帮助全县农牧民5557户梳理增收措施2555条,入户期间积极宣讲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户了解掌握每个农牧户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生产生活等详细情况。目前,各乡秋收将全面进行年全县各乡(镇)农牧民人均收入统计工作。

三是土地流转情况。2014年,全县种植面积12.83万亩,实行集约

化管理的土地面积5.8万亩,土地集

约化管理率达45%。其中:流转入合作社管理土地面积0.11万亩,大户承包5.69万亩,未实行集约化管理的土地面积7.83万亩。我县主要采取合作社管理、大户承包和集中管理多种管理模式推动土地流转。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

一是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整顿。为整顿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害,我局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安监局、卫生局等执法部门,对全县的所有农资经营部销售的种子、化肥、农药进行了5次联合检查,单独检查10次,共检查种子700吨、农药10吨、化肥1800吨,没有发现坑农害农不良农资。

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为全面开展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我县年初制订了《吉木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监测人员到石河子参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培训。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购置了监测设备,于每月对市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抽检,目前已开展农产品检测50次。在农贸市场悬挂了电子显示屏,对每次检测

结果进行滚动公示,防止超标农产品流入我县市场。

篇2: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作为__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腹地,__乡始终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__将以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经营形式为切入点,以“种养平衡、产业互动”为总体思路,以推动全乡传统农业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农业新型经营雨后开花、农业科技扎实推进,农村环保理念高度落实,贯彻落实“三年绿化行动”、“三防”工作,以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推动__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工作重点

(一)强基础,实现整体推进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依托传统种养殖农业,深入贯彻“种养平衡、循环经济”思路,着力发展一批种养殖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实现新的突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鼓励多种经营形式。20__年,__乡将大力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优化基础设施。20__年继续推进以洋泗源水库除险保安、河道全面清淤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稻区正常灌排水,全面优化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同时,加速推进枨冲__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后续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乡4个村的安全供水点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强化常规工作。土地流转、遏制耕地抛荒、农科教、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招商引资、林权换发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工作在追求上档次、上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常规性工作的质量。同时,要着力提升防汛、防火、防疫工作力度,务必以最强的责任心确保“三防”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亮点,打造农业特色

1、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蝴蝶兰、彩稻、竹稻、石斛、百合等特色农业,加大引导扶持,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打造乡域农业发展亮点。

2、打造旅游招牌。以“最美九道湾”龙潭湾渡口、龙潭寺、戏台及皮影文化、万亩油菜田风光为切入点,抓住和放大各村特色农业项目的突出优势,以打造__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线,联点共建,将金塘蝴蝶兰、大源村山水风光、乌石龙彩稻种植、葡萄采摘及马家湾、玉潭的千亩油菜与宋任穷故居红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具有__特色的品牌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链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科技农业新亮点。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借力浏醴高速、长浏高速的通车和浏跃公路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__作为西区中心和对接__重要驿站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型种养殖农业和休闲农业,吸引客商投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造一个全新的__近郊农产品生产配送后勤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4、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科技技术网络,用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科技对接,加强科技成果,特别是涉农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推广,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三、工作措施

1、明确责任。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合理安排分工,让每一位农业线的干部职工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按照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职,爱岗敬业,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形成合力。整合农业办所等力量,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市农业系统的协调,争取尽可能多的农业项目,为全乡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篇3: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强抓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导向和投资拉动作用

全力强抓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推动设施畜牧业的高效发展。一是示范推广建设应对高寒牧区气候环境的“保温、保膘及成畜死亡率低, 羔羊成活率高, 绒毛产量高, 工艺简便, 群众易掌握”等多种优点的设施养殖暖棚。根本上解决了养殖中“春乏、夏肥、秋瘦、冬死亡”的问题, 通过改善小气候环境, 使养殖环境及营养供给条件明显改善, 项目实施三年来共争取国家投资1 200万元, 县级配套达560万元, 拉动个人及社会投资达4 260万元, 共新建或改扩建设标准化养殖场达55个, 新建高标准暖棚达3.6万平方米, 引调南非美妮奴、无角陶赛特、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优质种羊1 050只, 累计引调良种羊12 840只, 总体实现经济效益4.6亿元。二是结合项目实施, 成功设计建造了绵羊“四位一体”多功能生产车间。将人工授精站、隔离棚、剪毛车间和疫病防治室连体设计综合建造, 既降低了修建设施的成本费用, 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节约了饲养管理成本。三青贮氨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结合项目实施, 天祝县将青贮池或氨化池建设列为项目实施单位的重点建设内容, 借此积极推广了饲料加工调制转化技术, 使天祝县饲草料品种单一尤其冬春季饲草料匮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目前项目单位累计建成青贮池5万立方米, 氨化池0.5万立方米, 年完成秸秆加工利用3.5万多吨, 在冬春季节羊只补饲做到了“应补尽补”, 同时使“良种、良舍、良法、良料、良医”的五良配套技术得到推广套应用, 使成年羊保活率、产仔成活率分别提高了2.3%和5.1%。

良繁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成效显著

一是积极推广了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截至目前全县为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配套建设人工授精站点达10个, 每站 (点) 配备优质种羊2~3只, 年可完成绵羊改良12 000多只, 全县139个配种站年完成绵羊改良26.8万只, 其中细毛羊改良13.8万只, 肉羊12.2万只, 项目区全部开展绵羊人工授精技术, 授配率达95%以上。据统计, 2011~2013年全县累计完成细毛羊改良、肉羊经济杂交70多万只, 改良羊只与本地羊只相比只均增肉4.51公斤、增毛0.5公斤, 增收达217.46元以上。二是以项目实施场 (区) 为主体, 积极开展同期诱导发情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每年累计完成授配母羊2 200只, 受胎率达70%, 繁殖率125.2%。在缩短母羊繁殖世代间隔, 降低繁育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在全舍饲优越环境条件“一母2年产三胎”繁殖技术的逐步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率先引进多胎超细绵羊布鲁拉冻精颗粒进行人工授精。繁活羔羊34只, 经测定羊毛细度、长度、油汗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理想型要求, 体型外貌突显出毛用羊体格特征。经测定, 杂一代周岁羊的体高、体长和胸围分别为64.23 cm、68.76 cm、91.93 cm, 细度为19.98μm、长度为9.62 cm, 产毛量3.85 kg, 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本地甘细羊。四是以项目实施场 (区) 为先导, 优质羊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采用优质细毛种公羊的选用和“绵羊穿衣技术”的配套推广。严把基础母羊、后备母羊及选配种公羊的质量, 确保通过选种选配生产高效优质的后代, 据测定, 育成羊只均产毛量达3.8 kg, 增加0.5 kg, 特别是羊毛细度、被毛手感、弯曲度、油汗等各项指标都优于甘细羊。

加快肉羊品种培育的进程 开拓肉羊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天祝县是甘肃省九大牧业县之一, 也是甘肃高山细毛羊主产地之一, 但养羊业多年来一直沿袭的是“毛主肉从”的生产格局, 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还不健全, 羊肉生产仍未形成规模, 羊毛综合品质也没得到有效改善, 致使全县优势畜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大部分养殖户生产效益仍然不高。为全力提高天祝县肉羊品种的生产性能, 提高养殖效益, 天祝县紧紧抓住中央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在天祝县实施的历史机遇, 从2012年开始, 借鉴国内外发展养羊业生产的有益经验, 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 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基础, 引入产毛和产肉性能均较高、杂交效果较为明显的羊品种进行有计划地杂交改良, 并在此基础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 选育出适合天祝高寒牧区气候特点的毛肉兼用的当家品种—天祝肉用美利奴, 此举的成功, 将根本上开拓天祝县肉羊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推广资源利用新模式助推产业转型

为推动天祝县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 促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 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养殖场主推粪污无害化处理归田技术。具体做法为:根据规划布局, 在养殖场区新建绿色日光温室蔬菜棚100~200平方米, 利用堆肥降解技术, 使养殖场粪污处理走可循环利用发展的模式, 从而助推产业转型。

狠抓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生产 保障肉羊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篇4:农业远程教育托起“富民经济”

顺义区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顺义区、镇、村四级投资400余万元,3年内购置计算机、笔记本电脑80余台,VCD播放机90余台、背投电视、投影仪40余台,覆盖19个镇26个站点,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003年,顺义区参加各类培训人数达27906人次,其中参加粮食培训的有2255人次,占总培训人员8%;参加果类培训的5627人次,占总人数20.1%;参加瓜菜培训的有8872人次,占总培训人员的31.8%;参加畜牧培训的有3252人次,占总培训人员的11.7%,接受医疗和其它培训的有8073人次,占总培训人员的28.3%。

从受培训人员文化层次上看,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共4142人次,占总数的14.8%; 具备中学文化程度的15464人次, 占总人数的55.4%;具有中专文化程度5575人次, 占总人数的20%;具备大专文化的共2169人次,占总人数的7.8%;本科文化程度的共556人次,占总人数的2%。

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看,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多项种养殖技术,普遍提高了技术水平,有的学员自己学完后还能主动带动周围农户共同致富。2003年,全区增加经济效益5728万元,根据调查,有200余户农民和养殖场得到实惠,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远程教育在顺义区普及之快,动力源于——农民呼唤科技

发展远程教育是适应现代农业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要求,通过一系列调研发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例如顺义区北务站点,培训教室只有50个座位,但每次都有上百人参加。远程教育和培训呈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例如,王玉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通过培训结识了北京市农科院专家徐勇,此前她家大棚只种一般蔬菜品种,收入很少,培训使她开阔了思路,在自家大棚试种七彩椒等30余个新品种,在专家指导下,王玉伶利用学到的知识,当年实现收入4.5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全镇有40户菜农种植七彩椒,家家年收入达到3~4万元。事实胜于说教,王玉伶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信息不畅通,不讲科学种植,就不会这么快致富。

在顺义区,培训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北石槽站点,由于被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不同,为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养殖户的需求,北石槽镇组织成立了奶牛服务体系,特别邀请专家亲自指导。2001年,会员牛云成饲养了10头奶牛,因不懂饲养和防疫技术,造成奶牛产后瘫痪等疾病,损失达2万余元,2002年,他参加远程教育培训,通过一年的学习,学到了奶牛定位饲养,定时挤奶程序,还学到了许多饲养技术和防病知识,并加入了服务体系,很快成为当地依靠科技饲养奶牛致富的典型,农民学习的榜样。

远程教育的发展给顺义区带来4个显著变化:一、首先是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2001年,顺义区刚建成4个远程教育站点,当时很多乡镇对如何利用科技搞好种养殖业的认识比较浮浅,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农民通过学习得到了实惠,纷纷主动申请建站;二、促进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培训的同时,区政府狠抓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先后成立了果林协会、养鸭协会、食用菌协会、种猪和种羊等10多个协会组织,大大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上千户农民靠科技走上致富路;三、远程教育的开通,启发了农民对新品种实践的积极性,大胆地开拓市场。例如,农民王璐三,远程教育培训课他每场必到,2003年,他试种的小型礼品瓜登上了北京农业博览会的展台。再比如北务村丁瑞齐,他利用现代化网络销售,每年获纯利5万元以上;四、远程教育的开通,加速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进程,推进了果树、蔬菜、养殖、葡萄种植的专业镇和村的发展。

农业远程教育的魅力——因势利导找准结合点

顺义区远程教育网站遍及19个镇共26个站点,2003年授课内容包括农业实用技术、种植业、瓜菜、果类、医疗等多个领域。

发展远程教育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相结合,让养殖户承担市场零风险。 顺义北小营镇有5个养鸭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地区鸭农2000余户。2003年“非典”期间,各烤鸭店因销售困难不收鸭子,鸭子加工受到很大影响,5个龙头企业如实履行合同, 照常收购鸭子,保证养鸭户没有在养殖、销售,资金等方面受到任何损失。

发展远程教育与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相结合,形成规模效益。 随着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顺义区已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成果向技术支撑体系、龙头企业.各类协会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转化的大趋势。到2003年底,全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15个,带动农户4.6万户,实现年销售收入14.4亿元,实现利润3.1亿元。陆续成立了种猪、种羊、奶业、食用菌、苜蓿、养蜂等10余个协会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64家,出现了汇源、牵手、前鲁养鸭、绿顿奶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发展远程教育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北京浩邦金苜蓿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苜蓿精深加工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全区18个镇1.5万户种植紫花苜蓿,产品80%以上出口南韩、日本、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为使农民真正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浩邦公司专门成立了技术服务队,农民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技术服务队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极大调动了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种植一亩苜草纯收入达到300~400元,这种农户与加工企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发展远程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003年通过远程教育和技术培训,全区有860余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李桥、后沙峪、杨镇、天竺等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科院讲课内容,专门请专家开展了农作物植保、农机修理、家电维修、汽车修理、饲料加工、设备维修等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这不仅使受培训学员掌握一门技术,而且为他们就业增加了新的机会。

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科技知识向农村传播速度。后沙峪镇是顺义区数字化建设第—批试点单位,也是京郊第—个数字化乡镇试点,该镇平均每4个家庭就拥有一台电脑,为了将远程教育所讲知识广泛传播到镇内各村、企业,镇科委利用数字化建没带来的便捷,将课件上载到互联网上,使全镇内各行业人员可以方便的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培训,为摸清人员培训需求,镇科委经常下农村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将培训人员进行分类,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例如,董各庄村葡萄种植户,通过学习掌握了有关葡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知识,使种植技术很快提高,种出的葡萄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平均每亩增加收入400余元,农民高兴地说:“互联网就是好,在家里就能够学到科技知识”。

篇5: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杭锦后旗位于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河套平原腹地,总面积 1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万亩,境内无山无矿,土地是唯一资源。是以种植业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业旗县,农业科技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勤劳的杭锦后旗农民依靠应用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着河套种植史上的奇迹,成为自治区农业科技的排头兵,多项丰产技术向周边辐射,带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中,吨粮田五元种植模式被农业部专家誉为北纬四十一度的奇迹,有位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杭锦后旗农村时曾感慨地说:杭锦后旗农民是在田野里作画绣花。

2006年杭锦后旗被确定为国家富民强县试点旗,旗委政府抓住着一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旗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很抓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优质番茄产业化基地建设作为富民强旗专项计划重大项目实施,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集中技术力量重点突破,创造了旗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壮大了财政实力,提升了科技工作能力,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旗向农业强旗的转变。番茄也成为我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番茄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2%增加至2009年的26%,旗财政收 入由2006年的33736万元增加至2009年的46903万元,年递增率分别为12%。

同时,也探索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独特模式和经验。

加强领导 营造科技进步环境

“科技兴旗”首先要旗兴科技,长期以来杭锦后旗旗委、政府一直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旗域经济,借助实施富民强旗专项计划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杭锦后旗科技富民强旗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布置专项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统筹和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出台了《杭锦后旗推进番茄产业化,加强番茄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倾斜性政策。将优质番茄产业化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列入全旗“十一五”经济建设规划。并与企业、技术部门、乡镇签订了番茄基地建设目标责任状,做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番茄加工企业、技术部门和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实施。

科技富民强旗专项计划作为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指标,党政主要领导是项目责任人,直接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实施进度,并将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向人大述职,接受人大代表评议。旗领导小组要对 乡镇、部门项目运行进行了监督考核,定期公布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对工作滞后者,限期整改,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聘请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科技富民强旗专家咨询组织,对实施项目过程中的重大课题进行技术论证,确保项目有可行的技术依据。

2006年建立了杭锦后旗科技奖励基金,每年都要对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有效的激发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为推进富民强旗进程奠定了基础。

旗委和政府做出了《杭锦后旗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决定》,通过经济待遇、职称、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专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等形式到基层创业,发挥其在项目实施中科技创新、科普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健全体系 构筑科技服务平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杭锦后旗旗委、政府坚持以科技引领发展,不断强化和完善科技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以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主要平台的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体系。在深入挖掘本地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境外 智力资源,积极培养基层科技力量,围绕番茄产业开展技术攻关。长期以来,我旗非常重视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来提升种植业生产技术水平,也是我旗一直保持农业生产技术位居自治区前列的重要因素。在实施番茄产业化项目过程中,一直与内蒙农大、农科院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从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论证、基地建设、技术规程到技术服务都依赖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科研院所最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与生产实践中,使番茄产业化基地建设立足较高起点。

二是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增加产业效益。2006年项目实施以来,经园区试验、示范,已有5个品种、15项新技术应用生产中,大幅度提高番茄种植水平。2007年引进的便携式施肥器可分层深施化肥,减少化肥表施挥发和灌水渗漏的损失,经测定,苗期追肥化肥利用率提高7—11%。以前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技术人员大量示范,个别农民接受到逐步传播的渐进过程,而通过项目实施,承包基地的技术人员直接购回在田间示范,发放到农民手中,当年推广3万亩,仅此一项技术全旗减少化肥使用90吨。我旗农技部门推出的番茄开沟起垄育苗移栽技术可提前15—20天上市,实现优价销售,而且该技术能防涝防旱,降低病害,提高作物抵抗能力,增加产量,提高效益。通过旗科技网络迅速将该技术 大面积推广,2006—2008累计推广5万亩,亩增效益430元,农民增收2150万元。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 强化科技服务。以农技推广中心、农技

110、乡镇基层站、基地承包技术人员形成全旗科技服务网络,旗中心制定的技术内容和技术规程,通过基层站和技术承包人推广到生产基地,技术承包人员在生产中发现技术问题也能反馈到旗中心,尽快做出应急补救的技术措施。2008年河套地区发生番茄晚疫病,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减产幅度高达50%,而我旗在疫情刚一发生就制定了防治措施,依靠服务网络迅速将防治技术传播到村社,由技术承包人及时组织农户统一防治,使疫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较大的损失。

四是规范基地管理 突出示范效益。技术承包人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所承包基地进行统一育苗、统一划线开沟、统一田间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绿色无公害栽培,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二道桥镇东方红村2008年集中连片示范种植番茄300亩左右,亩均产值达2600元以上。头道桥民建村科技示范园区内,番茄示范200亩,亩均产值2500元以上。蛮会镇的中轻度盐碱地种植番茄开沟起垄育苗移栽技术示范推广,亩产值超过2000元,创造了中轻度盐碱地上历史收益最高水平。

五是改进培训方式 注重培训效果。过去,我旗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近百人的科技宣讲团分赴各乡镇开展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宣讲的内容有党的农村政策、种植业、养殖业、经营管理等,内容繁杂声势浩大收效甚微。所以,在对基地建设的农户培训中采取适时、实地、实际的原则,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培训内容,按照作物不同生育时期讲授具体管理技术,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现场指导。2008年双庙镇400亩番茄连片种植发生番茄颈腐病,科技110服务中心及时到现场组织基地农民近120人讲解番茄颈腐病防治办法,还对番茄苗期可能出现的其他疫病防治办法进行介绍,并协助农民统一对番茄颈腐病进行防治,收到良好效果。

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科技进步载体

为了推进番茄产业的发展,旗委政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引进和培育新型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术等给予大力的扶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制定生产标准和新产品开发,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行业的科技进步。随着番茄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企业日益显现出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带动与中坚作用,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营销网络、信息系统、品牌优势和对市场的开拓占有等优势,带动了基地建设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建基地,抓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向参与基地建设的 农户发放良种、种植技术资料,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和技术服务合同等措施,为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全程服务。企业成为产业化发展中科技中介服务的重要环节。

从2003年屯河番茄食品有限公司在我旗建厂,番茄产业化成为我旗继乳、肉、小麦、枸杞、葵花的新型农业产业。河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我旗先进的种植技术,使番茄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而且种植效益明显,市场前景看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

已发展成为我旗重点新兴富民产业之一。2007年屯河河套公司新引进年产8000吨成品小包装番茄酱生产线,目前已投生产。由于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我旗又新建十家大中型番茄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2008年旗里成立了番茄产业协会,将番茄注册为无公害产品,当年以绿色产品销售收入4111.5万元。

同时强化了对原料生产的环境监控,在番茄种植和加工工艺中重视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严禁喷施剧毒和残毒农药,减少了对土壤、水源、环境的污染。在番茄种植技术操作上,大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既省肥料又减少了氮素流失和对地下水质的污染对自然环境和再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都体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企业重点培养了450人经纪人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通过生产原料的营销,向农民传授市场信息、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又能将农民在生产中的技术需求,及时反馈回来。全旗建成了7个番茄产业协会和9个经济合作组织,在番茄产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8-25

篇6:产业富民战略半年工作总结

一、旅游工作推进情况

20xx年截至目前完成接待游客266118人次,收入2.6亿元。旅游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游客中心改建和景区道路修建6.6公里,完成投资700万元,景区道路环境整治,完成平整土石方10000余方,清理道路两侧风倒木10余车,恢复植被0余平方米,制作森林防火标示标牌15块。旅游要素9个旅游厕所,目前已完成前期勘察选点工作完成可研,正在进行前期预算。

二、民族文化产业工作推进情况

县上结合宣传工作安排部署,研究讨论20xx年游海节实施方案,以完成活动方案的制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宣传营销还需创新,强化宣传力度,吸引力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弱,不能很好的服务游客。(二)节庆活动:由于我县民族风情艺术团演职人员转为县聘人员,并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机关事务局等单位,目前我县民族风情艺术团演职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大型节庆活动。由于县财政资金拮据,开展大型节庆活动需要的资金只有靠地方财政拨付。举办大型活动需要的灯光舞美音响不足,只有靠外地文化传媒公司出租。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7: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在大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龙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栽管并重、量质并举、凡栽必管、凡管必活、一绿一片的奋斗目标。龙口市林业局迅速行动,制定了《大绿化分工责任制度》、《大绿化档案制度》、《大绿化检查交办制度》。

一、建立大绿化分工责任制度。农村产业组、城建产业组负责组织全市农村、城区大绿化实施意见的编制工作;市林业局负责编制全市农村大绿化规划方案;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编制东城区及新区绿化规划方案;各镇街负责本辖区内道路、河流沟渠、镇驻地、村庄、建筑物门前、荒山荒滩及林地集中方绿化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二、建立大绿化档案制度。全市所有绿化项目的基本概况、苗木情况、苗木栽植情况、浇水情况、抚育管理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绿化项目的具体管理主体、管理人员和管护制度全部建档立案,具体到每条道、每条河、没个花坛、每块地、每个山头,责任到人、村、镇。

三、建立大绿化检查交办制度。由林业局有关技术人员、市考核办人员和镇街林业技术人员根据季节的不同每7天或半月对没个造林地块的林木浇水的时间、次数、轮浇期、林木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情况、林木管护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林木成活率及生长势、绿化档案建立情况、林地被占用情况、林木丢失和被破坏及防火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以督办单的形式交办相关单位,限期整改。

篇8: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关键词:畜牧业,牵动,农业产业化,强市富民,龙头产业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是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畜牧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的中轴产业, 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以畜牧业牵动农业产业化, 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 是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的必然结果, 是振兴我市经济和加快农业产业化面向“十二五”的现实选择。

1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综合效益不高, 粮食生产增长的潜力不大已是事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 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 选择畜牧业这个中轴产业, 既能解决农业问题, 又能解决工商业问题, 还可以出口创汇,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粮食转化和畜产品深加工上作文章, 把广大农民的兴奋点和农村“两个剩余”引导到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大农业体系中去, 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2 畜牧业是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畜牧业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形成规模快、见效快的产业优势, 千家万户都能办的致富产业,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去年, 全市牧业产值达272亿元, 同比增长18.3%, 占农业总产值的58.5%;牧业人均收入实现2800元, 同比增长12%。畜牧业的发展, 有利于粮价稳定、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和丰富“菜篮子”,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要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必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以此拉动大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 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畜牧业产业化最实, 位置最突出, 链条最长, 辐射面最广, 带动能力最强, 潜力最大。畜牧业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也是建设农业强市,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是发挥我市比较优势, 牵动城乡经济发展全局, 加快经济强市建设, 富市裕民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是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顺利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构筑具有四平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迎接“十二五”新挑战的长远大计和战略抉择。

4 畜牧业发展可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畜牧业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 发展畜牧业, 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与转化, 同时还能为种植业提供质优价康的有机肥料, 是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发展生态农业的最佳途径。从促农哺农看, 畜牧业大量消化粮食、秸秆和农副产品, 提高了种植业的效益, 同时畜牧业产生大量有机肥料,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从促进工业发展看, 畜牧业生产的各类产品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还带动了相关的运输业、商业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 抓住了畜牧业, 农业活、工业活、商业活, 全盘皆活。

篇9:建设现代农业 开辟富民新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句容市围绕市场做文章,“三驾马车”并驱:一是构建农产品现

代营销体系。创建了草莓协会、葡萄合作社、水蜜桃协会等20多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同时培植了一大批上规模的科技示范大户,组建了一支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定期培训,形成了专业市场+农户型、科技学(协)会+农户型、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型的中介型经纪人,并发挥整体效应,实现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二是精心培育专业市场。建起白兔草莓市场、华阳苗木市场、天王禽类市场以及皮革建材等一批专业市场,有效带动农民致富。三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强带动型龙头企业群,涌现出句容茶叶公司、农家土产品有限公司、华达食品有限公司和乡亲饮品有限公司等10个镇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共38家,带动10多万农户,调整农业结构近30万亩。

二、以科技为依托,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句容市以让农副产品走进城市超市,打响句容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特色创优力度,提高农业效益。一是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区域特色、名特优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依托境内“农”字号科研院校的优势,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程及省市地方标准7项。至2005年,全市申报并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加强基地建设与市场准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行香美人指”、“银兔草莓”、“大卓水密桃”在全省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春城“老方葡萄”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茶叶品牌在国家、省级名茶评比中获奖。二是培育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句容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稻米、茶叶、应时鲜果、优质家禽、特种水产、奶业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了160多个具有句容特色的农业种养基地,农副产品销售总额达1.6亿元。

三、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句容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注重农业项目招商,建设“绿色句容”、“生态句容”,大力推出沿路(高速公路、国道)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抓好“三区”、“十带”建设。“三区”,即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区、省级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和市级外向农业开发区;“十带”,即江苏省有机农业示范带,沪宁铁路优质水稻、弱筋小麦示范带,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速生经济林果茶示范带,宁杭公路、104国道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示范带,122省道应时鲜果示范带等。目前,句容市已有稻米、茶叶、鸡蛋、果品、水产品等5个系列的有机食品。有机农业示范区已经成为“绿色句容”的新亮点。句容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的南山农庄休闲农业观光园,占地300多亩,已正式营运。万山红遍农业示范园在全市分设4个园区,是江苏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江苏省农林科技示范园总规划面积1000亩,分三个功能区:西部田原风貌区为江南自然村落式住宅;中部为生态景观区,以园林、景观、生产为主;东部为产业配套区,以商娱等各项功能配套为主。占地350亩的中部生态景观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色,是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科普需求的综合性设施。全市各镇共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个,总投资近2.3亿元,吸纳本地劳动力3000多人,共注册商标6个,通过产品质量认证5个。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市里还专门制定了《句容市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从三个方面推动农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借外力”,就是要进一步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对口支持,做足农业招商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产条件、较高的经济效益,广泛吸纳“三资”参与现代农业开发;二是“挖潜力”,就是要增强土地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三是“创品牌”,就是要做强“绿色品牌”,充分利用句容真山真水的生态资源,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精心打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品牌,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句容市委宣传部)

篇10:打造富民新产业

杨青坡

运城是农业人口占60%的农业大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任务艰巨。如何在把现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盐湖区晋福食用菌农民专业联合社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又一条新的路子。

赵立春试种“鸡腿菇”成功

盐湖区属丘陵浅山区,耕地面积80多万亩,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每年修剪下的大量果树枝,找不到用途,大多被焚烧或丢弃。2006年,盐湖区东郭镇界村农民赵立春发现,河南有人到运城收购果树枝,经打听人家用果树枝培育食用菌。在本地当废物处理的果树枝,在人家那里却成了宝,一吨果树枝加工成原料能生产出1000公斤香菇,产值6万元。赵立春认识到发展食用菌是一项本小利大的富民好项目,决定学习这项技术,用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食用菌。

2006年5月,赵立春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面对数百种食用菌品种,发展哪种能赚钱?赵立春立足市场高端的珍稀菌品,选择了市场需求旺盛的“菌中 1

新秀”鸡腿菇。他从山东引进最新的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利用土窑洞恒温特点,一年四季都可生产鸡腿菇。为确保取得成功,他请运城市农委生物所技术人员作指导,建起模拟土窑洞生态环境的地窖试种,2007年春节前成功生产出第一茬鸡腿菇,每公斤售价16元,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

看到赵立春靠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鸡腿菇比栽果树还赚钱,许多农民纷纷找他学习种植技术。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2007年8月20日,赵立春等5户村民注资31万元,成立了盐湖区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建一个200平米的土窑洞投资5000元,菌种原料每年每窑投资4万元,产值达10万元以上,每窑净收入超过5万元。鸡腿菇的试种成功,给当地农民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联合社做大“鸡腿菇”产业

2008年10月,福源合作社生产的“鸡腿菇”获得运城市第八届农展会名优产品奖,被媒体宣传报道后,绛县古绛镇西桥村村委主任赵立云通过学习,发展了26孔土窑洞鸡腿菇,3个月后大获丰收,每孔窑收益超过3万元。种植鸡腿菇的高效益,引起运城市农委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全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2009年元月,市农委在绛县西桥村召开了推广种植现场会。

西桥村现场会后,绛县、河津、万荣、临猗、夏县等地农民,纷纷到福源合作社学习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短短

几个月时间,全市5个县(市)就成立了8个鸡腿菇生产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管理水平差,社员素质低,种植户利益受到损失。福源食用菌合作社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盼,2010年6月18日联合8个生产鸡腿菇的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运城市晋福食用菌联合社,成为山西省第一家食用菌联合社。

合作社从“小舢板”变为 “大航母”,实现了鸡腿菇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在生产运行上,联合社建立健全了鸡腿菇生产综合标准体系,从原材辅料、菌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到生产管理、加工包装以及贮存运输等环节,严格标准化生产。在技术创新上,联合社从山西昌鑫生物公司高薪聘请生物学博士,改进菌种配方,缩短鸡腿菇生产周期15天,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每年为社员增收100多万元。在经营管理上,联合社实行“统一供应菌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产品营销”,使鸡腿菇产量提高20%,生产成本降低15%。联合社统一注册使用“运福源”商标,对鸡腿菇产品进行了无公害认证,使鸡腿菇每公斤售价由6元提高到8元,每孔年收益由3万元提高到4.5万元,每年为社员增收200多万元。

科学管理带来了良好收益,使鸡腿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联合社注册资金达1000余万元,吸纳社员1000余户,辐射带动6个县、20余个乡镇、5000余人从事鸡腿

菇生产,产菇窑洞300孔,每年生产三茬,年产量3000吨,产值2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两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

发展“鸡腿菇”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食品需求日益俱增,鸡腿菇作为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在我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适宜的生长条件,成功的生产实践。我们要像抓发展苹果、蔬菜那样,下功夫抓好鸡腿菇产业,三五年之内,鸡腿菇产业就会成为我市农业继苹果、蔬菜之后又一优势主导产业。

发展鸡腿菇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鸡腿菇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药食兼用,对改善人体营养结构、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天然、营养、保健”的最佳理想食品。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荤食—素食—菌食”为最佳膳食结构,食用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全球消费量每年增加12%,消费增长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产菇大国日本每年也要进口12万吨。在国内市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气诱人的特有品质,倍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人均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

济发达地区增长最快。同时,食用菌在医药、化工、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鸡腿菇产业综合效益显著。鸡腿菇生产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投资小、收益大等优点。鸡腿菇生产每亩每年可消化1万公斤果树枝等农业废弃物,产菇8000公斤,产值6万元,扣除菌种、原料、人工等费用2万元,每亩纯利润4万元,是棉花收入的28倍,是小麦收入的48倍,是效益高的果树、大棚菜的3-4倍。在产菇大县河南省西陕县年生产规模5000万袋,产干香菇1.2万吨,产值8亿元,占该县农民总收入的43%。发展鸡腿菇不占耕地,丘陵、沟壑、荒地等都可利用生产,既生态又环保。通过种植鸡腿菇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果树枝、秸秆等废弃物—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有机肥还田”的循环经济链条。“晋福”一个联合社每年转化果树枝、秸杆、玉米芯等300万公斤,提供优质有机肥0.3万吨,价值 300余万元。鸡腿菇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栽培时间与农忙季节错开,不误农时,男女劳动力都可以动手,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致富的好门路。

我市发展鸡腿菇产业潜力很大。我市是果业大市、粮棉大市,每年产生大量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动物粪便等,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据测算,我市每年产

生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等约40亿公斤,如果全部作为鸡腿菇生产原料,可年产鸡腿菇20亿公斤,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增加2000多元。“鸡腿菇”----运城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值得大力推广、加快发展。

篇11: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繁荣村镇经济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汤立斌

村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村镇经济,就是要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走产业化的道路,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一、强化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建设是发展村镇经济的抓手,是顺应市场规律、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平台。只有依托产业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村镇经济内生动力。

1、产业是富民的载体。苏北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带动老百姓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牧产品种养加工产业,虽然对财政贡献有限,但能迅速带动百姓致富。特别是村镇经济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增收渠道广,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只有通过深入抓村镇经济,让广大农民融入产业体系,参与产业分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百姓富、民心安、基层稳。

2、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浙江台州、温州这些地方,村镇经济做得非常好,占县域经济总量的50%,而且都特色鲜明。株洲县有丰富的农林资源,产业基础较好,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大而不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 1

业产业化,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村镇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产业是统筹的支点。株洲县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县委提出建设工业主导战略,不是不发展农业,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在更高层面加强农业,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从村镇产业建设入手,培育市场开发农村,引导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农村,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顺应市场规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增加产业效益。

1、规划引领。各村镇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江浙等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开发潜在产业,形成初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要聘请专业团队加强产业规划,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朱亭、龙潭、龙凤等南部乡镇要发挥现有的油茶、竹木、蕨菜、辣椒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 2

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渌口、洲坪等城郊乡镇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休闲。淦田、朱亭、堂市等乡镇,要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规划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

2、规模支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对产业相同、水系相连、道路相通的村镇,要同步规划,整体开发,培育各种特色的专业村、专业片和专业带,以此扩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关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增收。

3、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树立招大商的意识,着力引进大的投资商。一方面,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农户+基地的农业发展路子,改变没有品牌,不上规模的现状。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突出重点,主攻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商引资,以优质资源带动相关项目配套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都要大胆想、积极试,着力包装、策划、引进开发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有坚实的基础来支撑,良好的服务来推动,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来保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投资渠道,抓好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特别是集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水利建设的遗留问题,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要求,开展交通网络建设大会战,加快建设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全面改善村镇交通基础条件。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株洲市区标准,规划建设县城老城区、湾塘工业区、伏波生态区、东湖生态区、南洲新区等五大板块,加速与株洲市区无缝对接,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重视小城镇建设,以各中心村镇为节点,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营大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抓好农民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农民 4

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篇12: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2011年6月)

近年来,曲子镇立足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设施瓜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曲子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80年代的自给自足阶段,90年代以后的产业攻坚阶段,从21世纪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开始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攻坚阶段。从2004年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发展阶段,采取政府扶持、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利益驱动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以设施瓜菜为主的农民增收工程。在环江川、合道川条件较好的孟家寨、刘旗、高李湾、楼房子等8个行政村,推广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和竹竿拱棚,种植作物以瓜类为主,每年保持在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目前全镇瓜菜产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初步显现。三是利益驱动,政府与农户两辆马车拉动曲子镇瓜菜产业正在实现由“自给型”向“外销型”的历史性转变。

二、发展潜力分析

瓜菜产业是曲子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瓜菜产业是遵循自然规律,从对抗性农业走向顺 1----关于曲子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应性农业的必然选择。曲子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兼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风灌区、楼房子灌区、许家河灌区四大灌区丰富的淡水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曲子镇成为全县21个乡镇中雨热相对充足的为数不多的乡镇,选择发展瓜菜产业,也是改变多年来的传统种植习惯,由对抗性农业过渡到顺应性农业,是我镇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发展瓜菜产业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由自然型传统农业走向市场型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从比较效益来说,一亩瓜菜的收益相当于五亩小麦,而且瓜菜产业又是一个简单短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曲子镇又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瓜菜是具有运输指向的大宗农产品,特别是鲜销瓜菜对交通运输的依存度很高,而曲子镇便捷的交通优势,为发展瓜菜产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三)发展瓜菜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从特色产业走向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对曲子而言,实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就是依托“曲子小甜瓜”的地域品牌优势,在种植业上加大瓜菜种植面积提升总量,在加工业上依托产业优势,延长瓜菜产业链条,在瓜菜加工运输上求突破,实施产业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发展瓜菜产业是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从温饱型走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欠发达乡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忌搞自成体系的全门类经济,从曲子镇这样一个拥有近3万农民的农业镇的产业发展实践来看,瓜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充分发挥

了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三、目前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镇瓜菜产业发展较快,效益显著,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瓜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灌溉条件差,制约产业发展。两川四个灌区,三座抬高水位坝,所辖明渠34.9公里,倒虹吸3座,渡槽3处,渡管2处,泄水31处,涵洞13处,共有楼房子、王湾、李家湾、斗沟渠、黄道咀湾五座提灌站。但有3座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有10公里左右渠道损毁淤塞严重,灌区设施严重老化,9998亩水浇地真能提灌面积不足1000亩,大部分都是自流面积。

二是日光温室少,产出效益大打折扣。目前,全镇能正常使用的日光温室不足30座,培育瓜苗和种植反季节蔬菜规模太小。

三是科技含量低,技术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很少,科技服务跟不上。

四是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瓜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种结构方面,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技术较差,没有进行产品加工,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少部分的瓜菜产品仍有污染。目前,在瓜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而导致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瓜菜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四、产业进一步发展对策

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解决灌溉问题,扩大产业规模。积极争取实施合道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修大型提灌站1处,中型提灌站5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投资新建日光温室,每年设施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打造环县最大的瓜菜基地。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品质量。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包装、保鲜、冷藏技术指导,创办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无公害种植。引导瓜农、菜农逐渐减少农药、化肥等施用量,坚持使用有机肥做底肥,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确保瓜菜安全、卫生、无公害。

三是培育龙头,发挥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仓贮业和产品深加工,加强扶改力度,挖掘生产潜能,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存储、运销、加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上一篇:2022年财务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北门小学体卫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