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2024-04-07

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通用9篇)

篇1: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发展富民产业

繁荣村镇经济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汤立斌

村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村镇经济,就是要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走产业化的道路,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一、强化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建设是发展村镇经济的抓手,是顺应市场规律、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平台。只有依托产业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村镇经济内生动力。

1、产业是富民的载体。苏北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带动老百姓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牧产品种养加工产业,虽然对财政贡献有限,但能迅速带动百姓致富。特别是村镇经济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增收渠道广,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只有通过深入抓村镇经济,让广大农民融入产业体系,参与产业分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百姓富、民心安、基层稳。

2、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浙江台州、温州这些地方,村镇经济做得非常好,占县域经济总量的50%,而且都特色鲜明。株洲县有丰富的农林资源,产业基础较好,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大而不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 1

业产业化,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村镇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产业是统筹的支点。株洲县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县委提出建设工业主导战略,不是不发展农业,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在更高层面加强农业,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从村镇产业建设入手,培育市场开发农村,引导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农村,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顺应市场规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增加产业效益。

1、规划引领。各村镇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江浙等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开发潜在产业,形成初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要聘请专业团队加强产业规划,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朱亭、龙潭、龙凤等南部乡镇要发挥现有的油茶、竹木、蕨菜、辣椒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 2

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渌口、洲坪等城郊乡镇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休闲。淦田、朱亭、堂市等乡镇,要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规划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

2、规模支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对产业相同、水系相连、道路相通的村镇,要同步规划,整体开发,培育各种特色的专业村、专业片和专业带,以此扩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关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增收。

3、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树立招大商的意识,着力引进大的投资商。一方面,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农户+基地的农业发展路子,改变没有品牌,不上规模的现状。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突出重点,主攻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商引资,以优质资源带动相关项目配套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都要大胆想、积极试,着力包装、策划、引进开发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有坚实的基础来支撑,良好的服务来推动,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来保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投资渠道,抓好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特别是集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水利建设的遗留问题,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要求,开展交通网络建设大会战,加快建设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全面改善村镇交通基础条件。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株洲市区标准,规划建设县城老城区、湾塘工业区、伏波生态区、东湖生态区、南洲新区等五大板块,加速与株洲市区无缝对接,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重视小城镇建设,以各中心村镇为节点,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营大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抓好农民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农民 4

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三农”工作的基础,也是繁荣村镇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基层组织要强化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用到服务发展上来,切实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两委干部要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带动力,把带动村民致富作为统揽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让群众看到希望、学到榜样、尝到甜头。同时,要依托政风民风双轮驱动,抓政风、淳民风,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为繁荣村镇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篇2: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助推创业富民大发展 服务非公经济大繁荣

长沙市工商联

2011年2月14日

长沙市工商联坚持把推动创业富民作为工商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工作作为,探索了一条工商联组织直接参与发展的新路子。

一、工商联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的背景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广泛动员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初始创业,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新一轮跨越。为此,我们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激活民众积极创业投资,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创业之都》的议案,引起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9月,在赴沿海调研学习、广泛座谈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推动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任市推进创业富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联,承担全市创业富民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责,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由此,全市创业富民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二、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的主要做法

1、政策扶持给力。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

1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长沙市创业富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从人才引进、安家落户、创业培训、工商注册、资金扶持到企业孵化、税费减免、贷款融资、失败救助,为在长创业者提供了全程政策扶持。在经营场地上,市级创业基地内的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5万元的年租金补助,在基地外的大学生创业可享受第一年800元/月、第二年600元/月的租金补助;在资金扶持上,每年安排不低于5.5亿元创业富民专项资金扶持创业,明确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10万元的资助,贴息项目可享受2年期内年贴息总额度不超过10万元的扶持,大学生创业可申请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费用补贴等,目前,全市已发放创业富民专项资金19.93亿元,其中市本级已拨付创业资金1.4亿元;在降低门槛上,允许大专以上毕业生等“先落户后择业”,符合条件的家庭住所、租赁房屋均可视为创业经营场所,注册企业可分期出资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可以技术成果或专利权等作为质押等;在创业救助上,建立了创业失败者优先救助制度和创业失败人员社会救助绿色通道,将创业失败人员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予以优先救助,切实解决其面临的现实生活困难。

2、融资多管齐下。一是成立金融服务机构,长沙益商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为我市首家为个体经营者及“三农”提供贷款服务和财务咨询的民间金融服务机构;启用长沙创业青年金融服务中心,安排3亿元用于青年创业贷款;成立长沙工商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主要为中小企业供信息、借贷、投资、政策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举办“抓创业,促发展,省会银企对接洽谈会”,邀请20多家银行和担保公司现场为500余家中小企业推介特色融资产

品;举办“中小企业融资直通车”活动, 分别开进了企业、市场、商会、社区,推动金融超市走进工业园区,目前全市共有2778家中小企业得到银行信贷450多亿元。三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将小额担保贷款个人部分全部下移区县,累计为5584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1.37亿元;引导长沙县与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创业项目小额贷款新机制,由政府按贷款金额给予金融机构3‰奖励补贴;鼓励浏阳市与长沙银行合作推出创业联保联贷;支持开福区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对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创业贷款按1:5比例进行担保。去年全市共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72.6亿元。

3、活动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创造性举办专利技术与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组织了24个知识产权创业项目与4.98亿元产业资本成功对接;打造了“五四”青年创业周系列活动,通过创业明星高校巡讲、青年创业大赛、对话创业大学生等形式,激起全市青年竞相创业新高潮;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隆重表彰了20位优秀女企业家,19位杰出创业女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往年行之有效的创业活动品牌提质升级,形成长效机制。出台了“创业手牵手,帮扶一加一”活动指导意见,开通了网上服务平台,继2009年56位企业家与80家大学生初创企业结对帮扶后,2010年又组织了93名成功企业家结对助推101家大学生企业快速发展,帮扶成功率近60%;创新了“创业大本营”活动内容形式,首次面向全国海选,参赛对象由去年的普通百姓转向初创企业,两年共吸引1.3万人报名参赛,发放奖金64万元,获得了全国创业媒体最佳推动奖。

4、基地多元发展。近两年来,共认定市、区(县)两级创业基地86家:有就业型的创业市场,如望城县广源家居建材创业基地新进驻

经营户150余家,安置就业2000多人;有重在孵化的创业中心,如高新区MO创业基地、中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有行业集聚的创业园区,如开福区沙坪湘绣产业园、长沙印刷科技创业基地;有专业化的创业楼宇,如天心创业大厦、雨花区汇富创业大厦;有民俗化的创业街区,如靖港古镇旅游创业一条街、化龙池酒吧创业街;还有各具特色的府后街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夏家冲社区的“大学生见习基地”、青园街道的湘园文化主题创业社区等基层创业平台。

5、部门主动作为。工商联系统先行先为,将创业富民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开展了首届转型升级“十佳示范企业”和“十佳突出贡献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分别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香港厂商联合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分别与葡萄牙中华总商会、西班牙华人华侨协会结成友好商会,分别促成台湾南投县23家企业组团来长参加湖南农博会、安淳科技在新加坡上市,挂牌成立“长沙市工商联驻英国伦敦办事处”,省委书记周强批示“长沙市工商联服务企业到海外上市,开拓国际市场的做法很好,很有开创性,请予大力支持”。此外,市委组织部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出以“争当创业富民先锋”为主线;市文化局为提升文化创业氛围,策划了“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吸引近10万市民参与;市科技局将今年的科交会主题定为“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创业在长沙”;

6、区县纵深推进。芙蓉区开展了“创建创业示范社区”活动,长沙县大力推动创业富民进乡镇、进校园,送创业服务进基层;雨花区建立健全了“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街镇服务站、村社服务点”三级体系;浏阳市所有街镇达到“有一块固定宣传牌,有一个专门宣传栏,有一个创业典型,有一个创业示范点或基地,每户都有一份创业宣传资料”的“五个一”要求,共同营造了全市浓厚的创业氛围。

三、成效和体会

创业富民活动开展起来,长沙的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创业主体逐步壮大,创业成效进一步凸显。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64703户,个体工商户285887户,较创业之初分别增长29.7%、37.9%;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96.2亿元,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1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1%和27.5%,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总量比重达60%,新增城镇就业12.32万人。中央统战部第51期《情况交流》专题推介了长沙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经验,《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创业热潮涌动长沙》专题文章,《经济日报》也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 提供服务——长沙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纪实”的新闻。省委书记周强11月8日两次批示:“长沙市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力度大、工作务实,成绩明显。望认真总结经验,持之以恒,广泛宣传推广,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自主创业氛围。”、“长沙市创业富民、帮扶大学生创业工作成效明显,望认真总结,深入推进。”

我们在推进创业富民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创业富民工作大有可为。我们深刻认识到创业富民活动要开展得好,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前提,工商联系统主动作为是根本,各方支持是保障。同时,我们觉得创业富民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和“抓手”: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商联事业的关注;有利于树立工作品牌,整合各方资源服务非公经济大发展;有利于拓展服务空间,更为广泛的联系广大工商界人士。

二是创业富民工作任重道远。创业富民工作是系统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工商联协调力面临考验。创业富民工作是创新工作,工商联系统没有模式和方法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创业

富民工作是民生工作,如何将创业富民工作推向深入,形成长远机制需要进一步思考。

篇3: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关键词:石林旅游,综合发展,石林经济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石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成长为蜚声国内外的世界级大品牌。随着游客对“休闲、娱乐、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 石林旅游以“门票经济”为主的产业模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加快石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也就势在必行。如何摆脱“门票经济”的束缚, 组建“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复合型旅游产业模式以助推石林县经济的繁荣, 也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一、石林县旅游近两年游客情况及综合效益分析

随着石林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欲望的不断增加, 近几年, 石林游客接待量不断上升, 经济收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 游客接待人数、经济收入双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石林游客接待量、经济收入一直呈上升态势, 2013年,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放缓, 增幅较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 总体上依然取得了游客数量、经济收入双增长的可喜成绩。

(二) 2013年石林县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从2013年石林县经济收入来看, 景区游览业收入占22.5%, 同比增23.2%;批零业占17.3%, 同比增20.9%;农业占13.4%, 同比增32.5%;交通运输占12.6%, 同比增2.7%。四个产业占65.9%, 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3年石林旅游及相关产业经济收入详见表2。旅游及相关产业创造增加值100667.56万元, 同比增4.9%, 占GDP的15.5%。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4027人, 同比增8%, 占全县从业人员的8.35%。2013年,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放缓, 增幅较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说明我县旅游业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游、购、行三个部分。还处于观光旅游阶段, 以“门票经济”单一发展模式为主, 综合的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同时,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减缓, 必须采取系列措施加快石林旅游转型助推石林经济繁荣。

二、目前石林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优势

近年来, 伴随着全国景区票价涨价浪潮一路飙升, 石林景区门票价格也水涨船高, 但是“门票经济”单一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渐突出, 早已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 分析目前石林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优势, 探索向“综合经济”发展的策略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石林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宣传不够全面。

石林旅游产业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宣传手段简单, 科技含量较低, 宣传不够全面, 过于侧重对景区的宣传, 覆盖面不广, 市场开拓缓慢, 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市场占有率。

2. 资源优势没充分利用。

石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同时“阿诗玛”彝族文化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但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 现有的旅游产品单一, 开发层次低, 没有真正展现出其文化内涵和应有的价值, 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3. 留客难问题比较突出。

据调查, 游客游览大小石林景区的平均时间为138分钟, 逗留时间约为4小时, 属于典型的一日游。从石林县城而言, 承载世界级旅游区的功能未能发挥, 酒店的入住率不容乐观, 综合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解决留客难问题, 石林的经济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4. 人才紧缺。

石林县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人才引进机制不够顺畅, 各旅游相关产业人才奇缺, 特别是高素质的管理、营销人才严重不足, 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阻碍了石林经济的快速发展。

5. 融资方法少且力度不够。

石林旅游景区的运营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 融资办法少, 力度小, 只能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填补资金缺口, 尤其是石林旅游服务区基本没有融资渠道, 致使服务区建设推进缓慢。

6. 产业联动性不强。

旅游业关联度极高, 涉及到财政、建设、计划等诸多领域, 然而石林旅游产业目前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旅游复合型产业链。产业联动性不强, 对石林经济拉动力度不够。

7. 乡村旅游发展缓慢。

2012年乡村旅游首次纳入统计, 综合收入占0.8%, 增加值占1.5%, 乡村旅游利润率较低, 仅为491.2万元。乡村旅游业虽经过多年发展, 但还处于初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 发展综合性旅游经济的优势

1. 自然优势。

首先, 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 几乎占全县1719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67%, 仅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就有350平方公里, 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堪称世界之最。其次, 土地资源, 在全县171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 可耕地面积80余万亩, 林地面积1280余万亩, 牧草地面积48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44%以上。这两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 文化优势。

石林的文化资源优势体现在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代表的阿诗玛文化上, 涵括石林彝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衣着、饮食习俗、居室建筑、生产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歌舞乐器等诸多领域, 体系完备, 博大精深。例如:火把节、国际“牛王”争霸赛、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阿诗玛》、“石林老街·东门坊”文化休闲街区等。

3. 区位优势。

(1) 省内区位。石林县城距离省会昆明市仅87公里, 地处昆明市1小时城市休闲旅游经济圈内, 按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 石林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区;“九-石-阿”旅游专线全长120公里, 将九乡、石林、阿庐古洞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接起来, 形成以石林为中心的环线, 为石林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国内区位。石林位于南-贵-昆都市圈的边缘和昆河经济走廊中越通道上, 以西南出海通道、南昆铁路 (过境石林县46.7公里) 、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为依托, 连接“泛珠三角”区域。 (3) 国际区位。石林属于中越通道的一部分, 是连接“澜 (沧江) 湄 (公河) 次区域”的纵向发展轴, 有利于形成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南亚合作区的交通枢纽, 将旅游产业向国际化靠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较为成熟的交通条件为石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便捷与机遇。

4. 品牌优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传奇的民俗文化, 石林取得了许多资格认证及荣誉, 慢慢演变成为世界级大品牌, 具备了发展石林经济的品牌优势。参见表3。

三、发展综合型旅游产业助推石林县经济繁荣的对策建议

(一) 全方位宣传石林, 彰显石林城市魅力

对石林的宣传必须以石林县为一个整体, 围绕旅游六要素 (游、吃、住、行、购、娱) 进行全方位宣传, 既要重点突出, 也要注意整体策划, 宣传要彰显石林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特别是要注重对核心景区 (点) 、名人、著名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的推介宣传, 将石林城市魅力宣传得淋漓尽致。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石林, 不仅要宣传石林独特的风景, 也要宣传石林舒适的住宿、美味的饮食、热闹的节日、特色的产品等等, 从而增加游客到石林出游的欲望, 刺激游客消费, 带动石林经济发展。

(二)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开发综合性旅游产品

目前石林旅游产品单一, 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换为经济优势, 针对这一现状, 石林旅游应该整合资源开发综合性产品, 提升产品档次, 形成特色体系。要充分挖掘石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 立足特色资源, 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促进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 将资源优势充分转换为经济优势。

(三) 促进多层次消费, 增加游客逗留时间

在旅游日益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的情形下,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从单一自然观光型旅游的低层次需求向复合体验综合型旅游扩展。为满足游客需求, 石林县应该提升旅游项目、产品、服务的档次水准, 多层次发展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体验互动、科普教育和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特种旅游, 提供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细微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促进游客多层次消费, 增加游客逗留时间, 以最大限度做到“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 达到让游客“游一景、住一宿、吃一餐、看一场、购一物”的基本目的。

(四) 引进优秀管理人才, 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人才是高科技、先进经验管理的载体。针对石林旅游管理、营销人才紧缺现状, 石林旅游产业要向综合性发展, 必须解决人才问题。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引进、留住各类旅游人才, 并为各类旅游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空间与舞台。从沿海和境外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石林县所用的同时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 着力培养旅游人才的骨干力量, 打造旅游精英团队, 快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让游客充分享受石林的优质服务。优秀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必定会助推石林县域经济繁荣。

(五) 拓宽融资渠道, 大力引进外资

面对石林旅游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 石林旅游必须在市场运作主体上走集团化经营之路,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大力引进外资, 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经营, 形成旅游投资多元化格局, 用大项目、大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来加快石林旅游大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投资导向作用, 多办法、多渠道整合各类资金, 形成投资开发旅游的强大合力。

(六) 优化旅游产业链, 盘活石林区域经济

旅游产业链的产出呈现多种形态, 涵盖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相关部门。然而从石林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来看, 石林主要依托“行、游、购”, 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行业无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石林旅游产业必须形成一条健康有效运作的旅游产业链, 并对旅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分工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 发挥各行业间的联动作用, 追求动态平衡、优势互补、持续改进及自我优化, 刺激游客消费, 盘活石林县域经济。

(七) 发展乡村旅游,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人们越来越喜欢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也就显得非常有价值。石林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有大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如:寺背后村、阿着底村、彝族第一村、糯黑村、小圭山村等, 这些乡村有的完成了发展规划, 有的还处于待开发状态。石林县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农家乐”模式, 以体验农业农村情趣为主, 让游客到石林乡村去休闲度假、回归自然, 内容可以包括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二是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都市农庄,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为石林县综合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民.张家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J].2010

[2]胡文娟.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

篇4: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关键词:自营经济;菠萝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31-2

0 引言

菠萝作为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热带作物,在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地区都有较长的种植历史,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引种菠萝,达到亩产2500kg,菠萝引种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这一技术为基础,种植菠萝成为发展自营经济的有效措施。本文将通过对菠萝生长条件以及菠萝产业的分析,对菠萝种植技术进行探讨。

1 菠萝生态习性及其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

菠萝性喜温暖,对温度和土壤排水的要求较高,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土壤适应性较广,能在砂质土壤种植,富含有机质的山地红壤也是种植菠萝的适宜地域。

我国种植菠萝历史悠久,菠萝年产量高,单以广东省为例,2004年的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近10年来,我国菠萝的种植面积仍然在继续扩大,已然成为世界主要菠萝出口国家之一,菠萝种植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菠萝种植业的壮大,存在的问题也愈加明显。菠萝种植主要以散户为主,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标准化种植,果品的品质难以保证;对菠萝种植的科学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充分利用菠萝果料;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诸多因素导致了菠萝产业链的结构不合理,对菠萝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如何种植菠萝

2.1菠萝品种介绍

我国菠萝栽培的主要品种包括四个分类,其中卡因类(沙捞越)是制作菠萝罐头产品的主要原料;皇后类种植历史最长,具有单果重、甜脆多汁、香味浓郁的特点,通常用于鲜食;西班牙类单果大小不一,鲜果香味浓郁,富含纤维,是适合加工成罐头和果汁的菠萝品种;杂交种类单果相对较大,纤维少,口感甜脆,具有深加工的发展潜质,用途广泛。

菠萝种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较大,因此产区相对集中,广东省一直是我国菠萝的主要产区,其中犹以湛江为最,湛江地区中,位于西南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种植菠萝极为普遍,此地所产的愚公楼菠萝香浓、质脆、味甜,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名果。

2.2菠萝栽培措施

菠萝的标准化种植一般流程为:选择果园—整地—选择种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储运—销售,其具体栽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园地条件

菠萝种植要选择合适的土壤作为果园,然后在种植前一两个月对土地进行翻整,两犁两耙,翻耕深度控制在30~35cm。为了改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种植前需施基肥,每亩地以磷矿粉和麸肥混合猪牛栏粪为主要基肥原料,其中磷矿粉和麸肥的用量宜控制在50kg左右,具体因土壤差异视情况而定。

2.2.2种苗培育

菠萝的地下芽生长较弱,不宜用作种苗,因此用于菠萝种植和种苗的有顶芽、托芽和吸芽三种,其中顶芽、托芽应选用果实采收时摘取的老熟芽,长度需大于13cm;吸芽要求苗体粗壮,长度宜在33cm以上。种苗在培育时应尽量选取没有受到病虫害影响且生长健壮的,根据种类差异分区、分幅种植。针对同一种类的菠萝种苗,可以按苗的大小分开种植,以免出现种苗生长不一的情况,分区种植也有利于根据种苗情况进行施肥、培土等田间管理。种苗可以先假植于苗圃,当生长高度达到25~30cm,冠芽苗达20~25cm时再移栽到大田种植。

2.2.3苗木定植

菠萝全年都可种植,不过考虑到菠萝生长习性,在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时进行苗木定植更有利于菠萝生长,苗木定植的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灵活安排,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定植时间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定植操作应在晴天进行,定植前可以先开沟下底肥,等底肥与土壤混合均匀以后再开小沟下苗种植,大苗的种植深度控制在9cm上下,小苗则以7cm为宜。如果是假植苗种植,于雨后进行苗木定植更为有利。

在对菠萝种苗进行定植时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这种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菠萝植株数量,从而扩大菠萝叶面积系数,使得阳光直射更为充分,通过增加菠萝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来提高整体产量;二是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为单一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菠萝性喜温暖,要求相对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对烈日曝晒、低温、霜冻以及台风的抵抗力很弱。当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时,菠萝植株高度显著,叶片幅面相对较小,叶片生长可以直长挺立,形成了绿色气候的小环境,而且有利于增强抗风、抗晒能力。

考虑到菠萝生长的特性和我国目前的菠萝种植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条件,增加种植密度的具体程度应针对不同地域、品种作出适当调整,综合农户种植习惯和菠萝产品的经济效益来看,如果是卡因种,其栽种密度影控制在三千至四千株,菲律宾种的栽种密度则以四千到五千株较为合适。当菠萝果园的园地坡度超过20℃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通过种植经验的积累适当增加苗木定植密度。

2.2.4田间管理

菠萝栽培在完成苗木定植后应特别注重田间管理,以免因为操作不当对菠萝生长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最终降低菠萝产量导致经济损失。

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是在定植后注意查苗补苗,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当降水量较大时,要及时施肥培土;然后要加强菠萝地的排水系统,在雨季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润的同时结合根除追肥,以保证菠萝生长不受雨水过量的危害;在菠萝栽培期间,为了促进植株生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植株的不同阶段追加施肥,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氮肥和钾肥的补给。

2.2.5病虫害防治

菠萝的主要病害包括凋萎病、黑腐病以及苗心腐。在苗木定植后,应及时观察菠萝田,及时发现病虫害,针对已经发病的植株,应根据发病状况作出合理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免植株出现腐烂、全株枯死的状况,园内病株要及时清除,以保证病害不会蔓延。

2.2.5菠萝采收

菠萝鲜果在果皮呈黄色,果实饱满时可以采收,用于加工的果实则应选择果皮浅色,小果饱满时采收,果实存储应应注意避免暴晒、低温等不利状况,在运输过程中可以用秸秆、稻草一类的遮盖物包裹果实,以免碰伤果体影响果品质量。

3 菠萝的充分利用

菠萝除了食用鲜果以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果汁、果脯等食品,余料可以用于提取菠萝酶,菠萝果皮、叶片可以用于提取纤维,菠萝纤维是制作成衣的高性能材料。

在菠萝种植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科技研发,增加菠萝副产品的种类和利用范围,在减少废弃物污染的同时提升菠萝经济价值,创造菠萝种植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发展菠萝种植业要求政府注重对相关产业的扶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深加工企业,激发产业活力;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菠萝种植技术的研究和科技利用,真正做到惠农富农,切实提高种植户收入。我国具有种植菠萝的地域优势,菠萝种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泽祺,胡卫东,翁丽君.广东省湛江地区菠萝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09(05).

[2] 王刚,李明,王金丽等.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与分析——菠萝废弃物综合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 2011(01).

[3]刘传和,刘岩.我国菠萝生产现状及研究概况[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4] 何铁剑,高孔荣,彭志英.菠萝组织培养诱导产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1).

篇5:升级旅游产业 繁荣地方经济

一、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总体战略规划不合理、执行不力。

有的地区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即使设计了总体规划, 由于各种原因, 也存在着特色不突出和资源优势利用差的问题, 各个景区景点设计雷同、盲目重复建设1]。

2. 产品开发的开创性思维不足。

有的地方虽然有比较成型的旅游线路和景点, 甚至在设计上还独具匠心、特色十足, 但由于缺乏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开创性思维, 使得景区吸引力不足。

3. 缺乏对旅游资源的必要维护。

旅游资源必须依靠维护才能保持对游客的持久吸引力, 一些旅游景点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无序开发,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垃圾横行, 交通、电力、通讯网络零乱, 景点有收费无服务等, 景点呈献越来越浓烈的城市化特征, 破坏了景区应有的特色。

4.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受行政编制和管理机制影响, 有些景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服务意识差, 同时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缺乏培育土壤。

5. 旅行社运作不规范。

有资质、运作正规的旅行社严重不足, 很大一部分属于黑社, 存在服务质量差、随意增减旅游项目、强制消费等问题。

6. 吃住行乐等软件问题有待解决。

很多景区存在交通不畅、车辆不足、安全性低等交通问题, 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虽然景区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旅店, 但很多存在收费偏高, 卫生环境、服务质量较差的现象。

二、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1. 长远规划, 明确目标。

成立专门的组织, 由政府主导, 各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届人士共同参与, 通过对地方的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后, 制定景区规划设计、市场开发、人员培训、区域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长远规划, 按步骤严格实施, 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 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体

化, 同样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一体化, 从全国到地方都要坚持这一思想, 各地方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文化优势, 结合地区规划, 对景区进行空间整合,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 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 同时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和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地区、城市的名片。

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 采用与旅游院校合作办学、签订就业意向等方式来稳定人才资源, 同时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平台, 以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 不断丰富完善内容, 在培训中着重提升人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同时, 还要加强对组织文化、景区发展规划, 营销技巧、服务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加强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化, 着重培养复合型高学历人才。

4. 完善加强旅行社建设。

建立以大社主导、中小社分散经营的网络, 形成批发———零售的业务模式, 对于新申请的旅行社, 除了要求资金、场地等硬件条件外, 更要关注信息化程度、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软件条件, 提高加入门槛, 推行诚信服务。着重发展信息化, 建设旅游商务平台, 建立健全商务网络2]。

5. 积极推进旅游产品开发。

既要通过完善服务和宣传, 将旅游景点推销出去, 还要以此为切入点, 大力开发其他附属产业, 尤其是纪念性产品的开发, 要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充分挖掘, 将艺术性、地域性、民俗性融入其中, 充分体现地区旅游品牌战略。因此, 在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历史性和文化性, 同时在制作工艺上要将技术与艺术有机地融合, 大胆创新, 增加纪念品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6.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产业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业, 这就需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要完善吃住行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制定行业运作标准、卫生标准、价格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来严格规范相关产业的服务, 给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 同时还要着重完善交通体系, 减少游客出行困难, 合理调配流量, 促进景区保护, 提升景区美誉度。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重视相互间的交流, 于是国内旅游产业应运而生, 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但由于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 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急需对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以应对新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 笔者通过对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一些新建议。

关键词:旅游,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安石, 王翠.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0, 12 (1) :20-23.

篇6: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

[关键词]富民;扩大内需

中国是个大市场是世界的共识,民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我国应立足于改善民生地扩大内需。

一、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

1、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应是改善民生

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富裕人民。因此,我们提出的扩大内需,不是通货膨胀式的扩大内需,也不是造成未来产能过剩式的扩大内需,而是实实在在的扩大内需,即富民下的扩大内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

2、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只有依靠改善民生,才能让民众有能力消费,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马克思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从而社会消费力不足。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收入分配不公平,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岗职工年收入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接近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被高收入群体获得[1]。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低收入者的消费活动比高收入者的消费活动更能刺激经济的增长。而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导致低收入者无力消费或消费很少。另外,目前我国垄断行业利润过高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涉足垄断行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大部分超额利润并没有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是留在企业部门内部用于经营发展,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业倾斜。过多的垄断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就业,侵蚀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实质挤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收入。

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根据近年来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2]。参照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分配份额双增加,而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的增加赶不上政府财政和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广大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随之也带来消费能力下降。

2、居民收入预期不佳,即期消费减少

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未来预期收入上升会增加现期消费;反之,人们就会减少现期消费[3]。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但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的现象,使得居民收入预期不佳。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连续9年出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的现象。这9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2%,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9%和6%。再加上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职业稳定性下降,下岗人员增多。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是多年来人口超经济增长积累起来的,新的就业需求压力原本就比较大,又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力需求量相对减少,因而再就业的难度就更大,造成失业率提高,这些都助长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乐观预期。

3、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现阶段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6年世界经济年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高,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拥有养老保险的不超过3000万,拥有工伤、医疗保险的更是微乎其微,有60%的农民工看不起病。而这一群体的就业特征是失业率高、流动性大、就业风险大、受伤害的几率高。同时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给投保者的养老待遇也过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三四百元,有些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一般职工也只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45%-55%,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说,差距则更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意识降低,储蓄意识增强,这正是不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下居民的普遍消费心态。

4、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消费需求不旺的直接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内需不足所导致的供求失衡,主要是结构失衡而非总量失衡。一方面,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业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早出现相对过剩。一些质量低,销路差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国有经济比例过大,企业微观机制不健全,行业内又缺乏竞争,导致该产业绩效低下,相对生产率下降进而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消费品出现短缺,以至于依赖进口,形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三、积极实施富民政策,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应加大税制改革步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为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资金,对老年人、失业者、疾病患者和其他低收入阶层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

4、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加强监督、严格执法,重点解决食品、房地产、药品等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完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畅通。

参考文献

[1]尹华.政府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对策分析[J].经济济问题探索,2010(6):32-35.

[2]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一步当前分配格局亟待变革[EB/OL].

篇7: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一、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抓好优势特色产业

泽普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仍旧依靠传统产业, 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为能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泽普县党政一班人深入调研分析论证, 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寻求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 经过专家们广泛的科学论证后, 认定了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将是泽普的优势, 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 依据泽普实际, 必须大力发展红枣产业, 促使泽普富民强县。思路决定出路, 泽普县确定将红枣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经历了短短3年的时间, 泽普县红枣已经由以往的3万亩发展到今天的17万亩, 农民人均占有1.7亩。

泽普县充分利用现有优势, 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为将泽普建成全国红枣优生区之一, 泽普县围绕建设优质红枣基地县、红枣大县、红枣强县的目标, 使红枣产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推进、市场化营销管理的肥皂剧格局, 日益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县种植红枣14万亩, 其中挂果面积5.6万亩, 产量11050公斤, 总产值884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15元。伴随着区内外红枣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红枣及其加工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抬高, 以及红枣生产、市场营销、果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壁垒导致产业风险增大等因素, 泽普县并没有在丰收的喜悦中陶醉, 而是在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现代枣业建设上下功夫。依据实际情况确立了在“十一五”末, 红枣产业使泽普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00元。

二、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夯实枣业发展基础

为有效地提升泽普红枣的市场竞争力, 泽普县从科研创新能力、示范带动能力、精深加工能力、生态循环生产能力抓起。

泽普县以县科技局为主阵地, 充分发挥农业局、林业局、农科站、农广校和各乡镇林业站的职能作用, 聘请地区、自治区林果专家对红枣进行质量检测、研发, 并对枣农开展技术培训。其次, 泽普县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100名红枣种植专业技术员, 下派到各村, 保证种植红枣的村里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对红枣进行技术指导。组建了2000余人的红枣技术管理服务队, 确保能将技术送到农民需要的一线。同时, 广泛开展实用技术研究, 先后确定了以丰产示范园生物学特性、红枣园测土配方、红枣最佳采收期为目标的研究课题。还以国家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为中心, 建设高标准的科研示范基地, 引进储备红枣优质品种, 建成了红枣种植资源示范基地、优质骏枣等品种示范园、3000余亩红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按照“重点突破、板块推进、示范带动、整体提高”的基本思路, 泽普县依据“板块示范、引导挖改、冬春灌溉、标准施肥、精确管理、统防统治、品牌销售”的方法, 高标准抓好红枣示范园建设, 将阿克塔木乡、奎巴格镇等乡镇确定为板块示范乡镇, 示范面积近10万亩, 实行“田、园、水、路、机”综合配套开发, 积极探索实施板块推进新模式。强化技术交流与培训, 制定枣农外出培训长远规划, 计划由各乡镇组织每年选派百名枣农、营销大户赴疆内外培训学习。全面普及加密、补植、定植、改形、拉枝、有机肥使用等关键技术, 抓好专业基地建设。2009年全县完成红枣直播2.1万亩, 新定植红枣1.86万亩、333.85万株, 完成红枣加密补植276万株, 使红枣总面积达到了16.89万亩。

为提高红枣精深加工能力, 泽普县成功引进晋泽枣业发展公司在泽普落户, 年加工红枣2000吨, 将产品销售到了韩国和北京、太原、西安等国内外各大城市。该公司董事长告诉我们, 他正在考察红枣深加工项目, 明年将上马一批枣汁、枣酱等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并积极发展壮大果袋、果网、果箱等配套加工企业。

此外, 泽普县在发展红枣产业中还非常重视生态循环生产能力建设, 按照“果畜结合、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的要求, 以现代化的思维, 工业化理念, 产业化的模式, 实施种养结合。目前, 泽普县新建养殖小区12个, 发展牲畜养殖大户540个, 全县牲畜存栏42.61万头只, 初步形成了“牲畜扩繁养殖+生态果园”的果畜结合模式。通过物理、生物控制技术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提高了红枣质量。

三、打牢根基抓好品牌,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泽普县实施红枣品牌战略, 以品牌闯市场, 向品牌要效益。2008年, 泽普县红枣获得了国家金奖。泽普县请策划设计公司完善品牌商标、标徽设计, 全县红枣果品统一采用“喀什噶尔祖娜尔”红枣品牌, 统一标准、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标识, 大大提升了市场影响力。以城投公司为牵引, 建成农资、红枣交易、劳务、货运等专业市场, 实现了县乡信息联网和村村通, 及时准确发布红枣产销信息, 形成了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内部市场。围绕龙头企业建立起连接经销大户、红枣协会、经纪人、枣农良性互动的销售网络。目前, 泽普县已建成4个红枣合作社, 拥有会员1110户, 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 占枣农的60%以上。

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和专业的营销队伍后, 泽普县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坚持开拓国内市场与拓展国际市场并举, 先后在喀什、乌鲁木齐及内地一些大中型城市设立了营销窗口, 开展直销和代理经营。依托晋泽枣业发展公司、泰润枣业等5家果品保鲜盒加工企业开辟中亚、西亚等边贸市场, 先后取得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出口认证, 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网络。

泽普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相继在红枣专业村建立“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联结模式。目前已建立密集型利益联结生产基地10余万亩, 5个龙头企业和4个合作社, 建立农民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成立了营销公司, 对红枣实行保护价收购, 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市场价格, 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渠道、出口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泽普县注重果品文化建设, 从2008年起, 坚持每年举办红枣节, 邀请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与宣传, 不断提升泽普红枣文化内涵, 提高泽普“喀什噶尔祖娜尔”红枣品牌的知名度。

四、做大做强红枣产业, 发展枣业富民强县

泽普县委、县人们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枣业作为第一要务, 用做大做强红枣产业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依托产业化经营加快富民强县进程, 大手笔谋划, 大动作推进。

按照“枣业富民强县”的发展要求, 以现代枣业为切入点,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围绕树立一个品牌、坚持两个理念、实施三个战略、建设三大基地、完善四大支撑、实现五大目标的要求, 制定了《泽普县红枣产业5年发展纲要》、《泽普县关于进一步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性文件, 县财政加大对红枣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奖励力度。2006年以来泽普县累计用于扶持和奖励红枣产业发展资金达3400万元。加大了县直部门帮扶力度, 85个县直部门与85个行政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对红枣的投入、技术、管护、销售进行帮助和指导。近些年来, 泽普县凝全县之心, 集全县之智, 举全县之力, 倾力打造闻名全疆乃至全国的红枣之乡, 大幅提高红枣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 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和果品品质保持全疆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成为引领南疆有机红枣产业发展的示范区。2009年泽普县10万亩红枣基地通过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为目前全疆最大认证县。

篇8:弘扬香榧文化发展富民产业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是我国香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香榧重要主产基地。公元500年前后的《名医别录》中就有“榧实,出东阳诸郡”的记载;宋代苏轼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先后留下了诸如“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这样赞美东阳香榧的一大批诗文,形成了深厚的香榧文化历史积淀。东阳香榧具有成熟早、含油率高、营养丰富、种仁松脆、保健功能强等特点,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该市有香榧基地面积56000余亩,其中投产面积12000余亩,年产香榧300余吨,涌现了浙江康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林业龙头企业和“西湾”、“康大王”、“东白山”等众多知名香榧品牌。现在,东阳香榧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新建基地规模化、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加工标准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了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体系。

东阳规模香榧产业的形成,得益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东阳地处浙江腹地会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会稽山是香榧的原产地,海拔高达400多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具备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元素,十分适宜香榧的种植与开发。同时,东阳香榧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有百年以上结果香榧1万多株,留有大量木榧、圆榧、獠牙榧、芝麻榧等原种,其中有一部分是抗性强、丰产性好、风味独特的好品种,这为开发和培育香榧优良品种,实施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积极的政策和科技扶持成为东阳做大香榧产业的“加速器”。近年来,东阳市通过林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工商业主踊跃参与林业开发,使该市香榧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该市已有200多家工商业主参与香榧产业开发经营,转让的林地面积近6万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家有7000多亩,有从事香榧加工的企业20余家,年加工香榧能力在400吨以上。该市在香榧特色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全面实行首席专家联系制度,特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韩宁林研究员长驻东阳开展香榧科研攻关。几年来,香榧规模化造林配套技术、香榧早实丰产建园模式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香榧造林配套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使新建基地的优良品种占有率和投产基地的保产稳产技术应用率都超过95%,促进了梦的农庄、世家农庄、三单乡前田村及各国有林场等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香榧新基地建设,也使老香榧林进入科学管理的轨道,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篇9: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汽车文化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汽车文化的繁荣。

在汽车诞生的百年历史长河中, 汽车文化不断积淀, 不断丰富。无论是德国, 还是日本、美国,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文化因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发达程度, 因地域文化和民族特性的一同, 而各具特色。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 解放后才真正建立起民族汽车工业。由于受到资源、技术、人才, 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获得迅猛发展。近几年来, 中国汽车消费增长尤其突出。2011年末, 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 增长20.4%;至2013年底, 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 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 其中汽车达1.37亿辆, 扣除报废量, 增长了13.7%;

随着汽车产品的迅速普及, 我国加速步入汽车社会, 汽车文化已经具备了发展的土壤。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消费事业部在2012年间曾对中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长春、武汉等七座城市汽车消费者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访。据研究结果反映, 汽车成了消费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消费者对汽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汽车产品随之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

不过, 仅就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 尽管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正如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指出的, “中国的汽车设计缺中国元素”。

在汽车产品设计中没有中国元素的“自主品牌”, 其汽车文化自然也就缺少了民族特性。缺少民族特性, 汽车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甚至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面对当前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所呈现的多元化汽车文化现象, 亟须有关方面建立一个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体制, 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内核, 为规范和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汽车企业以其品牌形象对应目标消费群体的精神诉求;汽车品牌具备文化属性才为产品注入灵魂;汽车文化具有精神内涵才能令自身健康蓬勃地发展, 并为汽车产业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 城镇化推进和人口大城市化趋向日益凸显, 汽车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涉及汽车制造和汽车消费的文化, 还包括了能源、环境等更多内容。探讨汽车文化的繁荣, 剖析并解决汽车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在当前尤其迫切。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211万辆, 预计2020年前, 汽车产销将超过3000万辆。对于如此庞大市场来说, 需要有健康而繁荣的文化支撑。

中国 (武汉) 汽车文化节及中国 (武汉) 汽车文化论坛的举办和召开, 正是为了探讨中国汽车文化的繁荣之路。在此, 我首先代表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本届论坛的隆重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们也非常真诚的希望文化届、传媒界的朋友们为我们的汽车文化营造很好的发展氛围。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评论或见解, 请发邮件至:shidaiqiche@126.com

上一篇:四望镇大蒋村三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一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详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