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2024-04-15

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共6篇)

篇1: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人才招聘网站外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 政治体制与政治的稳定性• 经济体制• 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 反垄断法规

• 与重要大国之间的关系• 地区关系

• 世界性公约,条款• 财产保护相关法律 • 劳动保护法• 公司法 • 合同法• 行业竞争法

• • • • • • • • • • • • • 政府的管制和管制解除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政府补贴水平特种关税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特殊的地方及行业规定进出口限制税法 专利法

环境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地方政府相关法规行业公约

(1)国家大力支持

随着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实力,国家对网络经济的重视程度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要高,随着过信息产业部、国际电子商务协会等信息机构的建成,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对高新企业的优惠政治促进网络企业快速发展。

(2)行业发展自律

2005 年首届“中国网络招聘行业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就业促进会、人事部、中科院的领导 以及国内众多招聘网站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等自发组织,为了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反对恶意竞争,参会人员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科学发展规约》,进一步完善招聘行业发展体系。

(3)地方行业法规

为规范和完善人才网络招聘,促进人才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才网络招聘行业的服务质量,各地方招聘行业协会出台行业法规,如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本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起草了《上海市人才网络招聘行约行规》等。

2、经济环境

• • • • • • •

GDP及其增长率贷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储蓄)倾向利率水平及预期汇率 及其波动预期 通货膨胀率

• 规模经济

• • • • •

消费模式

失业率及其趋势劳动生产率水平证券市场状况

商业周期的所处阶段

• 进出口增长情况及其趋势• 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

• 价格波动

(1)人才竞争成为市场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只靠资本投资和规模经济等传统方法,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对人才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如何招聘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2)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中国网络市场的服务深化

根统计,2007 年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440 万家,中小企业主要由公司和注册的个人经营者组成,值得注意的是,今后公司的增长率比个体经营者的要略快,主要是因为经过2004年到2006 年的火爆以后,每年新产生的个体经营者的数量会减少,同时,发展较好的个体经营者会变成公司。中小企业的兴起为社会提供大量基业岗位的同时,也为招聘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3)城市化人口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再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巨大人口流动潮。人才求职求职市场随着人口流动变得更加活跃。

3、科技环境

• 国家对该领域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 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

• 该领域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该领域重要技术拥有者 • 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 专利及其保护情况

• 技术更新速度与生命周期

4、文化环境

1.21世纪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目前百姓对于网络也越来越熟悉,百姓使用网络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网购等等;电脑也变成了家用电器,人们从最初的不懂互联网到,现在涌现出众多互联网界的大亨。人们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知识进步,推动了互联网创新和社会进步。

2.在国家良好的政策下,国务院不断大力的推广互联网发展业,使互联网发展得突飞猛进。从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四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份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穿越长城,走向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再到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到今天整整十六年的光阴,在这十六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不断的刷新互联网网民数量记录,现在中国网民的数量早已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了。

3.在如今高标准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从而慢慢告别传统的书信传达信息的方式,而转向环保,快捷,安全的互联网,随着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对互联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互联网在中国的更好更强地发展 4.随着网络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互联网行业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网络上对青少年不利的东西尽量摒弃,国务院近段时间在整治互联网市场上做了很大的动作,但是其目的是为还给互联网一个整洁的世界,履行国务院应负的责任。最后,每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它们常常具有高度的持续性,这些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沉淀,通过家庭繁衍和社会教育而传播延续的,因此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一些次价值观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它们由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念体系及共同生活经验或生活环境的群体所构成,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态度、爱好和行为,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不同的消费行为。

5、社会与物质环境

• 人口总量及结构 • 生育率与死亡率 • 性别比例• 特殊利益集团数量• 结婚与离婚数量• 人口出生、死亡率• 人口移进移出率• 社会保障情况 • 人口预期寿命

人均收入及收入分布情况生活方式及其变化趋势创新意识与企业家精神对工作与休闲态度购买习惯文化、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教育水平•••••••

篇2: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企业人才战略:外部整合资源

。如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比现在多一倍的时候,营销人员将会有多少人?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企业财富倍增的背后,绝对不是人员的简单倍增,更不是目前这些部门的自然扩张。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所有企业营销必须面对的挑战是:如何随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迅速整合企业的人才队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商业社会外部资源整合的精髓,被荀子《劝学》中的这句名言,一语道尽。商业社会所有的成功,最后都可以归结到资源整合的成功。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企业人才战略,建立企业的组织智慧体系,第一步就是整合外部人力资源到企业团队中来的能力。

媒体是这样描述联想团队的:联想的接班人问题还是解决得比较好,先有杨元庆、郭为,后有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他们的背后又还有一批能人,这样整个联想大家庭的人才队伍就非常有厚度,把联想办成百年老店的事业就有了比较好的保证。百年盛世咨询给大家的温馨提示是:杨元庆、郭为,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以及他们背后的能人,组建联想阶梯团队的前提是,必须首先要进入联想这家企业。

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整合外部人力资源到企业团队中来,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人力资源观念。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商业社会,但我们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观念,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百年盛世咨询再次温薪提示大家,媒体描述联想为“整个联想大家庭”,百年盛世咨询强调的是“进入联想这家企业”。《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传统陈旧的企业人力资源观念,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企业当作一个家庭对待,我们的企业家总是以家长自居,这就是企业人力资源观念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百年盛世咨询的商业逻辑里,要真正的整合外部资源,就必须抛弃农业社会的家庭观念,因为在商业社会,家庭本身已经必须敞开家门了,何况企业?我有一个潮汕的朋友,地域观念非常重,一直不停的叮嘱儿子,将来娶老婆,一定要找一个潮汕的女孩子,否则就不让他进门。结果儿子出国留学了,带回来一个美国的媳妇,我的朋友是这样说的:儿子,我不再要求你一定娶潮汕的女孩子了,只要是中国的黄皮肤,黑眼睛,讲中国话的就行!结果怎样呢?结果就是他只能敞开家门迎接美国的儿媳妇,

现在能不让他们进门吗?不要说家门,国门他都可以说不回就不回了!

回想一下我们落后的人力资源系统都做了些什麽吧?招工:某某省份不招;非熟手勿扰;招聘某岗位:必须是女性;本科以上学历。每个省份的人真的如此相象吗?你知道四川省有多少人?有那麽多现成的熟手给你选择吗?即使有也基本都是竞争对手淘汰的!世界上真的有一份工作是女人可以做男人不能干的吗?男人都可以生孩子了你知道吗?本科和专科到底有什麽区别?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手推出《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就是要提醒所有企业: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专科和本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了,可惜的是,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不相信。先不要说这些行为是否违反劳动法的问题,这些行为展示给我们的现实是: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

在百年盛世咨询的商业逻辑里,企业对社会人力资源敞开胸怀,其实仅仅是整合外部资源的心态,还必须有融合的思维,敞开的胸怀如果没有融合的思维,受伤的还是企业。中国有两所大学是学子的首选:北大和清华。是北大厉害还是清华厉害,大家说:那要看他们谁的学生厉害。那是北大的学生厉害,还是清华的学生厉害,大家说:不相上下,各有所长。

那麽有没有一个办法使两家学校的学生更厉害呢?是北大和清华都各自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吗?不但北大和清华是这样想的,我们的企业更是这样干的!但这样真的有效吗?《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其实这个问题有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让北大毕业的本科再去读清华的硕士,让清华的硕士,去读北大的博士!这样做的结果,也许就不会有什麽北大系和清华系了,但整个商业社会却获得了一批真正的精英。

篇3: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本次调研是以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学院毕业生为对象,以修订、完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为主要目的进行的。

二、调研分析及对策

(一)企业重点调研分析

1、概况

企业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调查形势。为使得问卷信息更可靠、有效,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业中从事税务、财会的人员进行;同时为了掌握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座谈主要针对于企业相关领导进行。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秦皇岛市47家企业,被调查企业的行业涉及到工业、商业流通业和服务业;被调查人员中,有2家会计服务公司的会计师,3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4家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3家大型企业财务人员,35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

2、调研重点内容

⑴税务专业必备能力

对于合格企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调查中,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和税收代理等知识为这47家企业所共识,有43的企业认为还应具备纳税筹划知识(仅有4家中小企业认为不需要),有39家企业认为应具备审计知识(仅有1家大型企业和7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认为不需要),因此可分析出上述六方面知识是合格企业财会人员都应具备的。

在对从事会计核算和报税岗位的高职毕业生所欠缺的能力调查中,有43家企业认为毕业生纳税申报业务不熟练,有42家企业认为毕业生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业务不熟练,有10家企业认为毕业生审计业务不熟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从事会计核算和报税岗位的高职学生急需加强纳税申报业务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的实际技能培养和锻炼。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对税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考取会计、ERP财务管理应用能手、办税员等资格证书,并为其资格考取创造良好条件。

⑵税务专业拓展能力

在对税务专业学生应拓展的知识进行调查时发现,金融知识(4家)、财务软件应用知识(39家)成为企业需要。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经济头脑、专业相关知识全面,并会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复合性人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应开设ERP财务软件应用、证券投资、财政与金融等课程,选修课中可开设保险实务、ERP沙盘实训等课程,为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理财手段奠定基础。

在对大学生最缺少的素质调查时发现,有42家企业认为最缺少与人沟通能力,有44家企业都认为他们招聘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可见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能力应成为教学中必备内容。

(二)高校调研分析

1、课程设计理念职业化

在走访的优秀院校中,他们的共同点均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置更加面向职业化,突出了专科教学的职业特色。构建根据税务机关、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税务专业相关就业领域、确定涉税岗位、明晰工作任务、分析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进而服务于就业领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如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用到税务专业,如何使课程设置职业化、教学工作项目化,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

2、实践教学高度仿真化

针对于税务专业,走访院校亮点之一就是实践教学高度仿真化。 无论从硬件、到软件都尽力做到与实际生活趋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重中之重,为此一方面应增设相关硬件、软件条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身先士卒,提高各种税务软件的理论和操作能力。

3、师资培养双赢化

一方面,教师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同时还是其地方国税、地税部门培训讲师。这使得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税务征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与国家税务系统和企业税务部门共同协作,开发税务软件、编写相关教材。这样的合作使得学校与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攻克税务实践中的难题,双方达到了双赢。

只有教师功底深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过硬。因此,我们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水平。

(三)毕业生调研分析

1、专业知识细化不足

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涉及面较广,如税务专业开设了税务、会计、财务、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相关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核心课程的学习都不太深入、有些表面化;而从教学层次上看,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讲授深度不够,例如《税法》、《会计实务》等知识的讲授不太深入,税务和会计知识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为使专业知识细化, 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应努力开展项目化教学,并研发课改教材。

2、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学生都对我系税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给与了肯定,但是一致期望税务专业能够充实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我们应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训室数量、税务软件配备比例;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开展税法知识竞赛、税务相关知识的辩论赛等活动。给学生们多讲授一些税务实践操作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会计相关知识,又使学生将会计和税务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三、调研总结

从以上调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做到以师资水平提升、教学条件改善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细化、如何提升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 如何开展素质拓展能力培养是税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应重点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以为培养出更合格的税务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灵,吴小燕,楼露.电气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篇4: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起始阶段,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学习,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不但可以通过创新人才的内部学习来获取,也可以通过外部学习来取得,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1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耦合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耦合,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和创新人才外部学习存在互相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创新知识的转化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三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创新人才对成果转化知识的外部学习,这是推动科技成果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

1.1 转化起始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转化研发人才全面认识科技成果,了解科技成果所处的领域知识,取得科技成果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完成对已有知识的识别和积累,并提供以后对知识进行开发的目标。可见,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起始阶段的知识储备就要对所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研发人才的外部学习有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外部学习可以成为构筑部分基础性核心知识的一条途径。通过外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组织成员较好地理解,也能较为容易地与内部其他知识整合。同时外部学习可以使企业与竞争者保持同步、甚至超过竞争对手。通过外部学习,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推动自身竞争优势的转换,甚至可以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成为新技术的主要推动者。

1.2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此阶段是从产品的雏形到完成产品小批量生产止,或者说完成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论证。在这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结合转化主体的具体情况,尽量全面地掌握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相关知识。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取得内外部知识的融合,使外部知识能尽快地为组织吸收、内化。在这一阶段,企业如果过分强调外部知识的引进,不但会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还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由于专业而又深奥的隐性知识无法只通过简单的观察就被模仿,必须要有切身的体会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建立在专业、深奥的隐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比建立在清楚、明了的显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更具有可持续性。

1.3 商品化、产业化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商品化、产业化阶段中所需要的设计、市场、工艺等各方面知识,为产品最终大规模生产和推向市场作最后的准备,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在这一阶段,外部学习中针对新技术的学习成分已经有所下降,外部学习更多地侧重于获取顾客、供应商和相关市场的隐性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隐性知识。在这个阶段中,营销人才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2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外部学习的障碍因素分析

组织学习的障碍即阻碍组织进行学习的因素。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跨多个知识领域和组织的复杂过程,本文把影响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传播障碍

在外部知识进入企业边界之前,存在着传播障碍。

2.1.1 基于外部知识本身特点的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显性知识是科技成果的说明性或操作使用性材料中所表达的知识、以及科技成果说明材料中未说明但可以查阅到的背景知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隐性知识是不能或没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有关科技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以及科技成果研发单位及其员工的理念、精神、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知识和具体管理知识。

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传播的方式也不同,隐性知识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档的翻阅和学习来实现转移。在技术知识传播中,大量的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在技术人员的知识库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在实践中交流加以模仿。技术的隐含性过高是技术知识进入企业失败的常见原因。

2.1.2基于传播途径的障碍

创新人才可以通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获取外部知识。第一,创新人才可以与其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等通过对话、培训、在线学习等形式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方的技术、竞争事态等方面的显性知识。同时,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等通过长期合作形成共同的心智模式,或者是在知识性战略联盟中,通过联盟运作从联盟伙伴那里学习其成功的隐性知识,但是外部隐性知识引入的困难就在于,为了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诀窍,处于传播途径中的媒介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有意识的防范方式,增加学习难度。第二,创新人才通过外部传播途径中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行为和反映获得隐性知识,并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系统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转化为组织可以利用的显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学习障碍是知识传播失真,这里的“失真”,不仅仅指传授方传播了错误的知识,还包括所传播的知识不完整。

2.2 文化障碍

企业的组织文化反映出组织成员对环境变化的态度和观念,其反应和行为模式会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带来影响。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转化的最大推动力及最大阻力可以说都是由企业的组织文化引起的,如果企业的组织文化中缺乏鼓励员工之间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相互合作以及相互信任等内容,那么外部知识很难在企业间流动与转化。

3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外部学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人才面临的知识学习的重点并不相同,基于本文以上提到的外部学习的障碍,我们提出相应的外部学习策略。

3.1 增强企业对外部知识传播系统的通信能力

通信能力考察的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发送体(外部知识源)和知识接收体(个体、团队、组织)之间的沟通能力,Monger将沟通能力定义为:通过恰当的沟通行为来有效实现个人目标的知识能力。知识发动体与知识接收体之间的沟通包括信息的解码和信息的编码两个过程。沟通解码能力指的是接收体聆听、专心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沟通编码能力指的是清晰表达传播内容的能力,对于语言有良好的把握,能够快速让对方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增长提升了知识传播者之间互动的能力。在传播动机的驱动下,成果的转化方要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科技成果的接受方,需要经过各种努力来让接收体理解,知识发送体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沟通编码能力对接收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影响。当然对于知识接收体来说,自身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沟通解码能力直接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

3.2 在创新人才中营造危机意识

要克服外部学习的障碍就要营造出危机感,迫使创新人才去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主观阻力,要把阻力转化为动力,要使其抗拒的阻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而危机的运用正是将阻力变为动力的有效手段。

在创新人才中推动合理的、公平的、良性的竞争,适当地通过引入外部人才来“干扰”内部人才的自满意识,这也是创造危机的有效途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危机的营造一定要有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可能会导致创新人才安全感的下降,从而更加刺激其短期行为取向,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3.3 鼓励创新人才从企业的、全局的角度对待外部学习

如果创新人才的思维逻辑只限于其工作岗位和所属部门的范围,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新知识,那么他就可能从新知识是否对其个人或其部门有利而作出抉择,这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全局利益。因此,使创新人才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对待新知识是十分有益的,而清晰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发展战略是重要的一个条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创新人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以便使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容。另一方面,在评价新知识时不应该将新知识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去评价,而应当把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集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评价,要保证新知识的完整性。这样一来,创新人员就可以从一个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新知识会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降低其思维的部门化倾向。

3.4创建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企业应该通过组织文化的转变来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以推动知识学习的进行。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文化应该有利于组织内成员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和统一的价值观,成员间的信赖和关心是相互间的隐性知识流动共享及知识创新的基础;第二,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和鼓励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第三,组织文化应该创造一个开放的、质疑的、无威胁的内部环境,并要鼓励员工勇于实践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转变对失败的态度,把错误和失败看做学习的机会和推动知识创新的契机。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管理的耦合研究》(2007RKB189);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08-R-15)

篇5: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

(一) 税务会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 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需要也更大。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纳税行为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经济决策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内容。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计学专业可选择“税务会计”方向。税务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 是集税法与会计为一体的专业会计, 在会计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税务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成型, 并且与管理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共同构成了会计学的三大支柱。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 它们分别构成会计学科的子系统, 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税务会计是指以国家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绳, 以会计理论为指导, 以会计技术为工具, 以货币为计量的基本形式, 为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而连续、系统、全面地综合反映、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税务活动的一种专业会计。当前, 税务会计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由目前税收与会计法律环境分析,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与大陆法系国家相近,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则与英美法系国家接近。尽管如此, 我国税法和会计制度间仍存在较多不同, 所得税前调整项目越来越复杂化, 这对税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税务会计学科课程建设特色与特征

会计学专业应当形成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的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需要建立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在课程体系建立上, 紧密围绕税务会计方向, 在加强《税法》教学的同时, 还需开设具有税务会计方向特色的《纳税申报》、《纳税筹划》、《税务会计》相关课程;教学管理上需要制定严格的讲听课制度, 列出了详细的听课计划, 并每年开展讲课比赛, 鼓励教师提高授课水平;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 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毕业生的“双证率”不断上升,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 要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开设众多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 体现厚基础的特点,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通过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形势的研讨课的开设以及分层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对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总体设计, 是学院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 也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 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特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学院提出的“创业实用型、技能创新型、应用复合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于学生就业、考研、创业需要, 围绕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中心, 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重个性, 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发展, 全过程的培养和教育, 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而且强调课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努力做到:坚持基础性原则, 重视基础课教学;体现应用性原则,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遵循整体性原则,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贯彻通识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会计专业严格按照学院的规定, 总学时控制在2213学时, 总学分控制在184.5学分。其中, 理论教学127.5学分, 实践教学51学分, 扼守专业任选课6学分。为了增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必须修读5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大一的两学期必须修读为提高文化素养而开设的《读书与修身》课程, 共2学分, 每学期1学分, 纳入公共课程选修学分。

2. 培养方案制定的特色

(1)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入综合实训模块, 在第七学期整学期实施。

(2) 强化职业资格课程。为了适应国际化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 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与国内知名大学基本一致。同时,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结合本学科和专业特点,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时, 有意识增加与税务会计职业资格获取相关的课程, 系统提高学生获取与税务会计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各类证书) 所必须的各种知识。

(3) 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如“基础实验班制度”, 根据自愿原则选拔有志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进入实验班, 实验班独立建制, 独立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强化外语、数学等基础理论教育。

(4) 强化创业教育。在“创业就是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观念的影响下, 税务会计专业要开展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创业实践培训, 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和经营商业、企业特别是与企业纳税及纳税筹划方面的实践培训。在课程体系具体安排上, 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从初级到高级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方案设置。

(5) 强化人文素养。由于全社会正在重视学生个人修养、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因此大学税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读书与修身”课程, 通过系列每学期10门左右的系列讲座 (一年级) ,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政治操守。培养学生会动手动脑, 会生存生活、会做人做事、会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专业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制定如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

1. 学习型人才

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税务会计专业水平,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学习型人才, 在大一入学就根据自愿性原则, 按照“数学+英语”的综合成绩排序, 在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中选择60名学生组成财会实验班, 强化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能力, 为期两年。在这两年的学习中, 强化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能力, 每学期按成绩进行流动式管理。两年结束后回到原班级, 并在大四第7学期的综合实训时, 以考研复习总结来替代实习成绩。

2. 就业技能型人才

为了适用社会对税务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每学期开设实践教学课程, 按照专业学习的由浅入深, 依次开设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网络创业等6个实践教学课程,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掌握多项技能, 更能适合毕业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大四第7学期, 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毕业前的综合实训, 从手工账到电算化, 从纳税申报到财务分析, 多方位、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塑造。

3. 创业实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对创业型人才需求的现实需要, 可构建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的模式。该培养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与淘宝商城、阿里巴巴等联合,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培训, 并提供创业孵化室, 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并且在第7学期的实习中, 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以降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本, 保障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起步。

(三) 培养方案的执行

在具体实施时, 可采用课程化的教学培养方案, 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 ”的设置方面, 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四) 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专业培养特色分析

1. 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

税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为, 培养具有一定的财会、税务、筹划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财会操作、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纳税筹划技能, 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会计及财务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专业培养特色

突出税务会计方向。能够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 培养企业急需的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人才;切实强化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过程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专业知识, 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实际能力。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但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以及毕业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同时在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时, 将第七学期列为专业实践学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或者在校进行几大模块化的综合设计, 或者有选择的进入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 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实践、强化素质”的要求, 不断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自由度,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社会对税务会计人才需求为导向, 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税务会计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税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税务会计学做为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学校应从构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以社会对税务会计人才需求为导向, 优化税务会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着力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税务会计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税务会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浅析

参考文献

[1]欧晓慧.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5)

[2]王秀梅.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2) :85-86

篇6:外部人才库建设方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比, 提出了人才培养要面向就业市场的理念。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人才, 不仅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计算机院系生存的需要, 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加快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步伐。根据《宁波大红鹰学院2011年—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学院要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浙江, 面向长三角, 辐射全国。学院明确的发展规划, 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站建设与管理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一) 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小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管理类人才

笔者对中国宁波人才网 (http://www.nbrc.com.cn/index.htm) 、258人才银行 (http://www.people258.com/) 、前程无忧 (http://www.51job.com) 等相关人才网站对宁波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的需求情况 (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8月1日) 进行了分析。网站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美工、网络程序员、网店美工、网络运营专员等。企业对于相关岗位的人员一般要求如下:学历最好是专科及以上, 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 由于岗位不同, 因此, 各企业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不一样, 但是, 企业普遍希望学生具备网站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而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 企业强调要有良好的组织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 工作上积极主动, 细致专注, 并能承受工作压力。

我们发现,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网站建设与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 互联网/电子商务类企业对于网站建设人员需求量较大, 而且要求学生在系统了解网站建设相关流程的基础上, 在某一方面, 要具备专业特长, 如美工设计、程序设计等, 需要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则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并且能对本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工作流程比较熟悉, 能解决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而且, 随着宁波市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对于网站建设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二) 具体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不同

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如网页设计/美工, 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进行网站项目的整体版式、风格设计能力, 精通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美工软件, 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以及良好的创意构思能力, 对色彩敏感, 具有把握不同风格页面的良好能力;网络程序员, 要求学生熟悉PHP、ASP、VB、C#语言编程, 并掌握其中一种开发语言进行网站的后台功能开发, 熟悉SQL、Access等数据库操作, 具备项目程序开发经验, 责任心强, 学习能力强, 敢于接受挑战和承受压力, 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网店美工, 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处理网店产品图片, 宝贝上架, 宝贝标题设定, 以及对网店进行装修 (包括图片设计与代码制作) 和日常维护, 同时, 还要兼顾网站的销售业务;网络运营专员则主要从事网站编辑、网站策划、客服等, 负责网站信息的更新和维护, 提供客户咨询, 跟踪和策划重点时事专题网站的推广, 软文的撰写和编辑, 审核发布有关的内容及内容管理;擅长网站运营数据分析、总结, 并以用户为核心提供实用内容。

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站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这个“产品”必须按照企业和用人市场的基本要求去考虑和设计。要达到培养规格要求, 首先必须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 特别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 尤其是结合具体岗位的需要。而对于学生来说, 明确的职业目标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二) 设计课程方案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 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 随着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 以及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需要对有关课程进行完善和改进。

在原先的课程体系中,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 学生不能理解课程与岗位技能的关联性, 因此,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由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 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能力割裂,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现实情况来看, 即使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每门课程所要求的能力, 也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因此, 我们必须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1.通过“职业基础课———职业加强课———职业实训课———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这样的主线进行教学。加强各课程之间体现联系性和综合性, 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网站开发的过程, 并在这个流程中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从而解决了企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及拥有专业技术能力人才的需求。

2.职业基础课《网页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对网页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并能够设计制作出富含一定内容的中小型网站。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由四个项目组成:对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认识, 网页的界面设计与制作, 网站后台的开发, 网站的架设与管理, 课程的开设时间为第一学期。

3.职业加强课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各个项目的加强。如《WEB UI设计与制作》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 使学生在网页设计方面具有一技之长。通过职业加强课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准专业化的水平, 同时, 此类课程的开设能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二、第三学期, 同时, 建议学生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料对PHP、MYSQL等相关专业课进行选修, 从而扩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4.职业实训课程则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应用专业知识的平台。所选的项目均以目前市场所需的项目为主, 项目完成地形式以学生组建团队完成为主,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职业实训课, 真正做到与市场需求接轨, 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为就业奠定基础。此课程主要以项目实践的形式开展, 开设时间一般是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就业前最好的一次实践机会。一方面, 提高学生专业与岗位的对口率, 使真正有兴趣从事这一岗位的学生能找到对应的岗位;另一方面, 通过顶岗实习,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于企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6.毕业论文环节则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使学生在本职业方向上有独特见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为一名专家型人才。

(三) 丰富教学形式

结合企业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何把课程体系完整体现出来则是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必须解决的, 即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为此, 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形式: (1) 正常授课:按照教学大纲对此课程的要求, 相关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2) 专题培训及讲座:定期邀请相关企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现状讲座;邀请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 (3) 假期社会调研: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假期时间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的需求,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4) 项目实战模拟:每门课在期末安排一周的实践周, 教师布置相关的项目,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5) 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了督促和保证学生能在课后进行钻研, 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使更多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在课后进行交流与学习, 提高课后学习效率。 (6) 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 并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作为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之一。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 我们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体现教学与企业要求, 对任课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 要求相关任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另一方面, 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指导教师及培训讲师。此类课程的教师配备如下: (1) 校方教师:根据课程设置,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完成职业基础课及职业加强课的教学工作。 (2) 外聘实验指导师: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主要完成项目实践周教学的实践指导。 (3) 专题培训讲师:以专题培训的方式, 着重完成学生职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内容的培训。 (4) 企业实习导师:帮助学生在企业里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让学生完成实际工作流程的培训, 熟悉企业的日常工作模式,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结语

企业是学校“产品”的使用者。通过课程改革, 一方面, 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更具实用性、针对性和竞争性, 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课程改革也可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广泛联系, 通过市场信息的反馈促进学校主动、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灵活设置专业, 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 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对于网站建设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分析具体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网站建设类课程方案的改革, 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岗位,人才,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杜友福.以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11 (3) :26-2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17.

上一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下一篇:开云镇中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