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2024-05-02

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通用8篇)

篇1: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抓机遇 调结构 促发展 推跨越 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大方县百纳乡以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和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为契机,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两大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两加一推”的总体思路,全力“抢抓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百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思想,立足本乡实际,发挥区域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推动跨越。

健全发展型党组织,构筑构牢基层组织

一是在“选”上下功夫。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地委、行署“推动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主旋律和“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着力选拔一批“想发展、会发展,有激情、敢担当,讲认真、重落实,顾大局、讲团结”的村“两委”班子。2010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以“公推直选”的方式在新华村搞试点工作,配齐配强具有发展型的新华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获得成功,并向全乡全面捕开。

二是在“领”上下功夫。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设立了勤学先富“领头雁”(带头学知识、学技术、长本领,率先建成小康之家)、“党员创业带富”工程“领头雁”,2010年以来,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以优惠的政策、便捷的服务,为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供便捷通道,到2011年,共发展带动党员创业带富40名。优质服务“领头雁”,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2010年来,我乡在优质服务“领头雁”活动中,共创建新华村等三个养羊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导作用。干部教育培训是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提高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关键环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实效,更好地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因此,在年初,我们把干部教育学习计划纳入中心学习组计划中,一手抓培训干部,一手抓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针对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抓好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办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推进项目建设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持续改善民生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改进组织学习的方法,积极探索互动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团队式学习等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不断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把加强学风建设、整治不良学风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是强化落实,提高办事效率。2011年,百纳乡结合正在开展的“六型机关”建设,“四帮四促”活动,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岗位廉政风险综合等级制等制度,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强化落实率、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改非老领导的余热,成立了“百纳乡双考双评双挂钩”领导小组,对我乡安全生产、人口计生、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2011年,共查处因安全生产、人口计生等方面工作10余次,涉及乡村干部15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的落实率和办事率。

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2011年,百纳乡把各项工作均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中,在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实行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兑现,把受到处罚的干部,奖励给优秀的干部,严格兑现奖惩,营造了优质高效快捷的工作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百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8年,由于政策因素,百纳乡原有的13对煤矿企业中,90%划归百管委后,乡党委政府立即调整了以煤矿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939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1.77万元,在形式压头的情况下,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辣椒、马铃薯、蔬菜、核桃、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重点种植前胡、天麻为主的中药材,每年种植2000亩,力争达到3000亩。

二是百纳小城镇建设,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2011年,我们实施生态文明家园1100户,危房改造175户。“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城乡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坚持“西扩东移”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强百纳小城镇建设,注重百纳集镇向西扩展,东边建一第长2.2千米、宽50米的大街,同时,完成老街改造工程。深入抓好“整脏治乱”和“满意在百纳”活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大“五园新村”建设力度。

篇2: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

奋力谱写集团赶超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章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集团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和“八八战略”15周年为动力,紧紧围绕“交通建设主力军”职能,积极践行“务实、担当、敬业、创新”的交投精神,同心协力、开拓奋进、迎难而上,“五型交投”建设和“五大中心”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为集团转型发展、持续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年,我们主要取得了八个方面的新成绩:

这一年,我们负重前行、砥砺奋进,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迈出赶超发展的坚实步伐。

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内部存在的矛盾问题,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大抓经营管理,强化资产运作,加大固定投资,全力推进集团“提质增效”,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16%;资产总额237亿元,同比增加约40亿元,增长20%;实施总投资额约440亿元项目29个,全年实现固定投资超50亿元,同比增长25%。2018年,集团资产总额、经营效益、投资总额和实现固定投资等均创历史新高。

这一年,我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全力打好“22688”交通大会战,项目建设呈加速态势。

我们牢记使命职责,切实发挥“交通建设主力军”作用,以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全力打好“22688”交通大会战。面对项目多、投资大、任务重、时间紧,以及要素保障不足,施工环境影响等困难问题,我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全面完成“22688”交通项目投资任务,且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良好态势。03省道××义桥至楼塔段改建工程,我们全力克服沿线拆迁及隧道爆破施工等困难,建成主线桥梁下部结构,完成路基工程70%和隧道工程40%;红十五线改建工程,我们协调解决交通分流问题,在边通车边施工的情况下,稳定有序推进建设;时代大道改建工程、03省道东复线高架南延工程,在项目开工延期、管线迁改困难和施工环境复杂的不利条件下,我们打破常规、突破限制,正排工序、倒排计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仅抢回了时间进度,而且抢出了攻坚态势和会战氛围。同时,在工程建设管理力量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推进浦阳江综合治理工程,建成治理二期工程并开建三期工程,完成义桥作业区一阶段建设,景观提升工程已进场施工。集团新兵路桥工程处,承担了交通基础设施、小城镇、林道等投资达30亿元的建设任务,通过拼搏奋进也取得了骄人业绩,完工9个项目,实现业务收入6.12亿元,产生利润2671万元。

这一年,我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强化项目资金保障,融资工作成绩喜人。

我们紧扣发展命脉,全力强化筹资融资,对内加强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合理调度资金,增值闲置资金,获得资金效益约2000万元;对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推介重大项目,构建良好关系,争取信贷资金,全年新增融资16亿元。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发行集团第一期中票5亿元,实现融资方式新突破。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提升信用等级为2A+,为后续融资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认真落实政府债务化解工作,排出化债时间表、任务书,积极稳妥化解债务。

这一年,我们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加强资产经营管理,竞争优势不断强化。

我们抓住关键核心,强化资产经营,推进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资产效率,实现经营性资产收入约1400万元。大力度推进土地开发,完成了曾家桥地块剩余147亩土地出让,实现土地出让金额超37亿元,同时义桥12亩商业土地已具备出让条件。纵深推进城中村义桥山后村改造工作,按照目标启动安置房建设,并加快91亩可出让土地前期工作,累计投入资金约20亿元。完成宁都花园一期317套蓝领公寓改造工作,收储宁都花园二期地块60亩土地。完成市北客运中心地块(约45亩)供地手续,落实低效土地高效开发,努力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同时,完成了进化青化山等5处土地(约650亩)收储工作,各地块做地工作均有较大进展。

这一年,我们科学谋划、开拓进取,战略合作深入拓展,新旧动能转换逐步加快。

我们深化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收储华东钢构土地资产,积极推进装配式基地项目,完成了合资公司组建和注册工作。深度谋划公交场站商业开发计划,完成了全区公交场站规划工作并逐个调查研究,形成了整体开发计划。全力抓好废弃矿山复绿整治项目,实施“开工7处,完工3处”目标任务并实现收入2亿元。交投能源公司完成交通加油站转让工作,已具备开业条件,蜀山街道桥头陈加油站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完成一期6处充电站建设并同步推进二期建设,搭建完成了租售系统平台,购置新能源汽车183辆,现已投入运营。

这一年,我们不变初心、坚守情怀,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企业形象全面提升。

我们牢记服务宗旨,大力改进公共交通服务,新增更新车辆260辆,启用了宏达路停保基地和宁围、党山等客运场站,新辟公交线路13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9条,通过开通社区微公交,解决了部分区域居民出行问题,兑现了政府改进公交服务的承诺,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达1.6亿人次。出资1000万元对区域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增服务点10处、扩容15处,投入新车6000余辆,切实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长运公司根据群众出行需求,调整班线25条并开通定制线路21条,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进一步方便群众购票、乘车。完成了出租车服务区改造项目,夯实了改进出租车服务的硬件基础。全面提升公路收费文明服务质量,重点强化机场高速公路管理,切实打造“畅、洁、绿、美、安”的交通环境,圆满完成了各类重大赛会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一年来,集团未发生一起文明服务有责投诉,树立起交投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

这一年,我们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内部管理更趋完善。

我们重抓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修订和完善“三重一大”、招投标等制度规章15项,并实施集团化管控、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防范经营风险能力,促使经营行为更加规范高效。针对行业安全风险高、隐患大的特点,重点围绕公交客运、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监督考核,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梳理集团发展遗留问题、经营问题、机制问题并实施对账销号工作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妥善化解公交服务和建设环境矛盾问题,切实把突出问题处理在内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这一年,我们强根铸魂、推陈出新,打造国企党建最亮品牌,新风正气成为常态。

我们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五型交投”建设,筑牢企业发展的“根”与“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耕基层,厚植基础,全面实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基层组织和职工群众制度,打造行业党建和项目党建品牌,成立工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凝聚起项目建设整体合力。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开办“廉政门诊”,实施内部巡查,深入推进“文化促廉”“记账算廉”“亲情助廉”廉洁文化品牌建设,实施“九个一”倡廉助廉工作举措,努力打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作风整治工作,通过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打出一系列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的“组合拳”,有力解决了干部“三不”行为和“慵懒散慢拖”问题,同时强化干部学习教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管理培训,实施干部述职评议工作。通过一年的检验,证明了我们是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铁军。

回眸2018年,是浓墨重彩、硕果丰盈的一年;回眸2018年,是凝心聚力、昂首阔步的一年;回眸2018年,是锐意进取、拼搏奋进的一年。一件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一组组可观可感的数据,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工作,留给我们很多的感想。主要有三点:

一是有感情才会有激情。

这份感情来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对美好的憧憬,正是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带着感情投入到工作中,才迸发出无限的激情,各项事业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我们的工程建设人员,为加快推进“22688”交通大会战项目,真正是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才取得了目前的进展,同样每一项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都饱含了大家对企业的深情,凝结了大家的辛勤和汗水。

二是有思路才能有出路。

2018年,是集团发展的瓶颈期,而突破瓶颈,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一年来,我们深入谋划集团改革转型思路,制定了土地收储开发、公交场站商业开发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同时逐步推进产业转型。公交公司充分用足政策,推进定制公交,做精做优线路,调整票款方式,全年增收13.3%;长运公司面对客运主业下滑形势,大力度拓展租赁车、维修等业务,以辅业反哺主业,减少亏损近1.4亿元;浦阳江开发公司强化码头运营调研,深入研究义桥作业区开发模式;加油气站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均有实质性进展。同时,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全面梳理了体制机制和经营发展问题,绘就了发展蓝图,确立了目标、任务和举措,坚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地加以落实,必然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三是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成功从来没有随随便便、轻轻松松,我们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办法。一年来,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积极打破常规、创新办法,在经营管理上,实施领导班子联系工作机制,牵头协调解决发展困难问题;在项目建设中,成立集团“22688”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分析工程进度,制定工程计划,约谈进度落后标段项目法人,同时还举行项目攻坚誓师大会;在土地开发上,我们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实行挂图作战,落实定人、定向、定任务“三定”工作机制;在安全生产上,构建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安全生产防护网。在处置遗留问题上,建立化解遗留问题“攻坚组”,集中力量解决了一部分遗留问题等。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以敢于啃硬骨头的担当和勇于涉险滩的勇气,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必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同志们,2018年的成绩令人鼓舞,收获饱含艰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集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集团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区领导,向吴区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要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个人,以及付出辛勤努力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形势分析及存在问题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更好结果,推动集团发展行稳致远。

分析外部形势,从国际形势来看,受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从国内层面看,在坚持稳中求进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箭在弦上,同时出台的化解政府性债务、振兴民营实体经济,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等政策,对我们经营、融资、土地开发等均带来一定影响。从区内层面看,区委、区政府已明确新一年工作目标任务,将全力打好“一二八”组合拳,特别是要抓好亚运会筹备工作,因此集团必须坚决打好“22688”交通大会战。

分析内部问题,影响集团改革发展的主要有六大制约:一是发展质量效益不平衡的制约。集团资产质量总体不高,所属企业经营效益偏低。二是发展方式路径不匹配的制约。发展方式过度依赖政府,在推进转型发展,落实化债工作后,资金筹措和运作压力巨大;产业拓展培育任重道远,同时需解决的债权债务、经营纠纷、项目扫尾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全面的制约。意识观念相对落后,市场化水平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四是重点建设保障不充分的制约。因前期工作不充分,致使各项目均存在项目审批、方案调整、土地保障等问题,且在推进过程中,还受到前期征迁、管线迁改、环境影响等制约。五是民生保障措施不到位的制约。现有的公共交通服务与满足群众出行需要,以及与打造国际化公共交通服务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各窗口服务单位仍需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要予以全力破解。

三、2019年工作思路和主要工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改革开放开启新征程和深化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也将是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具体思路谋划上:

一是把握上级要求,坚持转型发展“总遵循”。

以保障亚运会为总目标,抢抓“迎亚运”和“拥江发展”战略机遇,紧扣“赶超发展、跨越发展”总要求,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在实现集团新担当、新作为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二是明确目标规划,绘就转型发展“路线图”。

完善集团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三大工作目标:一要坚决打赢“22688”交通大会战;二要实现资产效益覆盖债务利息;三要探索出一条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新路子。

三是落实任务,打胜转型发展的“开局仗”。

2019年工作目标,实施31个项目,完成投资额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净利润24亿元;完成公共交通服务改进提升任务。

四是优化思路举措,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

抓好“六个聚焦”。一要聚焦三大动能转换路径:加速解决遗留问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新型动能。二要聚焦构建四位一体布局:构建项目建设、土地开发、商业经营、物流贸易产业布局。三要聚焦做强做优三大基地:以交通建管公司为中心的项目建设基地;以资产经营公司为中心的产融一体综合发展基地;以公交公司为中心的民生服务保障基地。四要聚焦四项变革引领:实施机制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五要聚焦四大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六要聚焦五大支撑保障:经营管控、安全生产、人才支撑、安保维稳、党风廉政。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提振转型发展的“精气神”。

坚定舍我其谁的信念、改革发展的决心,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提升能力的危机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以一流姿态、一流业绩,勇当亚运会“开路先锋”,勇走转型发展“先行者”之路,勇树国际化服务“交投品牌”,争作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闯将。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2019年,我们将以围绕四个“做”,着力开展“四个年”为主要工作举措。

(一)做强主体,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在“22688”交通大会战中作闯将当先锋。

2019年,集团重点工程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浦阳江治理、公交场站、安置房、小城镇、林道、矿山治理等7大类31个项目,概算总投资460亿元,全年计划完成投资额50亿元。我们要紧紧围绕“交通建设主力军”职能定位,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好“22688”交通建设大会战,进一步发挥集团“22688”领导小组作用,深化“领导联系制”和“领衔攻坚制”,确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努力破解资金保障、项目审批、前期征迁、管线迁改、施工环境等要素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投资进度、形象进度双达标。同时,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财务管理制”的“五制”规范,全面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五化”管理,切实把好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廉政四个关口,倾力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此外,一方面要继续拓展工程建设业务,另一方面要加快已建项目扫尾。我们要在项目建设中闯出交投品牌、交投形象、交投实力。

(二)做优产业,实施“转型发展突破年”,在新旧动能转换上作闯将当先锋。

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做大资产规模和优化产业布局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速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全年计划筹资融资40亿元,做好债券、中票发行工作,为集团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土地开发节奏,在出让宁都花园及义桥山后村部分土地的基础上,按照土地价值、开发方式、问题难易等,列出青化山等5块土地的做地计划,全力推进做地工作,同时实施项目建设沿线土地收储工作,努力实现滚动开发。强化产业拓展力度,确定市北客运中心站开发模式,确保于年底开工建设。积极筹划长途客运总站及客运西站搬迁工作,同时根据全区公交场站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建设开发计划。确定义桥作业区开发模式,拓展物流、航运产业等,力争及早能够投入运营。积极配合推进华东钢构装配式基地项目,努力成为集团效益新的增长点。所属各单位要根据集团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公交公司要继续优化线路、拓展定制班线,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长运公司要力争政策支持、增强技术能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校车、维修、租赁业务规模;新能源汽车要在有序推进充电桩建设的基础上,拓展企事业单位业务并加大社会推广;交投能源公司要深化与中石化公司合作,确保交通加油站、桥头陈村加油站尽快投入运营;对于公路收费要坚持服务增效,同时妥善解决公路开发公司撤销收费后的人员分流、债务处置及河上站收费诉讼问题,确保整体稳定。集团还将深化市场化运作,通过合作经营、自主开发、资产入股等模式,培育新的产业项目,打造多元经济形态,闯出一个充满活力、生气蓬勃的发展新局面。

(三)做优服务,实施“民生服务优化年”,在打造国际化服务品牌上作闯将当先锋。

以服务保障“亚运会”为目标,立足长远,提前谋划,持续改进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窗口文明服务水平,以国际化视野打造交投服务品牌。持续增强公共交通保障能力,设立火车南站管理中心,强化火车南站公交配套服务;启用湘湖中心站,开建北干停保基地,强化公交基础设施保障;全年计划新增77辆公交车,开辟新线6条,优化线路30条;强化公共自行车调度管理,确保群众借还车顺利,同时持续扩大服务面,新增公共自行车点10个,扩容15个点,新增自行车10000辆。推进长途客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火车南站开通有利条件,优化调整客运线路,开通短途换乘班线,开辟区域旅游项目;强化出租汽车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重抓安全营运、文明服务,避免服务有责投诉。公路收费要坚持以“畅通、安全、优美、文明”为要求,强化重大赛事、重要节日、恶劣气候下服务保障,树立起优质服务品牌。

(四)做强管理,开展“管理效能改进年”,在构建现代化国有企业征程中作闯将当先锋。

创新体制机制,做实内部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全力破解危机意识不足,争先观念不强,创新理念缺乏,能力本领恐慌,工作效率不高,纪律规矩不严等问题。全面推动“4+4+4”提质增效行动:

一是推动4项体制机制改革。

即,推动经营管理“减层提效”,强化集团管控,推进减层放权,压缩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能;推动产业拓展“开渠引源”,全力推进所属企业市场化运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单位引资引智,引管理引技术,实现借势借力,加快转型;推动人力资源“调优配强”,完善干部选任、薪酬管理、奖惩激励等人事制度体系,强化干部职工思想教育、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并以“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为要求调优人事结构,配强干部队伍,同时实施人才引育计划;推动绩效考核“精准一体”,建设“全面预算、责任落实、动态分析、经营评价、审计监督、奖惩兑现”的一体化目标考核管理体系。

二是开展4项管理提效行动。

即,实施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建立遗留问题攻坚领导小组,推进遗留问题处置,促进集团发展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实施内部精细化管理行动,对集团各类制度规章进行梳理完善,细化到标准流程,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以制度刚性约束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实施降本节支控费行动,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资金运作,严格预算管理,努力推动降本提效、控费保效、节支增效,构建指标挖潜、目标优化、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实现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转变。实施安全维稳防控行动,加强公共交通、工程建设、矿山治理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范,同时切实关注经营、建设、发展中的民生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保持大局和谐稳定。

三是实施4项党建引领工程。

即,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完善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夯实基层基础的同时,深化

“五型交投”“彩虹公交”“工地党建”等品牌建设,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各项中心工作;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强化干部学习教育,深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全力破解干部危机意识不足,争先观念不强,创新理念缺乏,能力本领恐慌,工作效率不高,纪律规矩不严等问题,推进“三好双一流”争创活动,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实施“清廉交投”工程,加强干部廉洁教育,深化干部“廉洁体检”机制,强化工程建设、资产运行、矿山治理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廉政门诊”活动,实施“问诊”“送诊”工作,促使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切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打造廉洁文化品牌,建设“清廉家风”示范点,落实倡廉助廉“九个一”常态化工作,努力打造“清廉交投”。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推进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好“解放思想永不停滞、改进作风永不止步、感恩奉献永不忘怀、反腐倡廉永不停歇”四个季度主题活动;有效发挥“党建带群团”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和文体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此外,建强舆论宣传阵地,强化信息宣传,弘扬最美人物,讲好交投故事。

同志们,实干托举梦想,奋斗成就未来。201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集团上下要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子闯劲,以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勇气,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以只争朝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奋力谱写集团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篇3:国安船业公司:抓机遇强身促发展

国安船业公司地处福建省九龙江下游,距离厦门经济特区仅15海里,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维修、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民营船舶综合性企业。在当前船舶工业行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国安船业公司决策层决定把握机遇,给数座船台与大型船坞增添新的设备,特别是在起吊设备方面进一步填平补齐,以提升船舶修造效率。该公司总经理吴连富表示,此举既可以减少企业的资金投入,还能为转产企业减轻负担,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此,该公司经过详尽的调查,寻找相匹配的门吊机械等设备。今年截至11月份,公司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添置了起吊设备、压板机械等。

据了解,国安船业公司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另外公司还聘请集美大学专业人士做为企业的顾问;加之企业拥有一支经过35年市场搏击和考验的团队,这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公司的修造船业务总体饱满,尤其在新船建造方面,当前有4艘6000立方米自航自卸式砂船在建,建成后将用于海南及周边岛屿建设,另外近期公司还将签订此类型新船订单;同时在建的还有1艘60米×15米厦门轮渡码头趸船,此类型船公司曾多次承接建造;此外,公司还有多艘新型玻璃钢船艇制造业务,其中中型玻璃钢高速客运艇等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福建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在修船方面,公司依托180米×40米的2万吨船坞,一年可承修30至40艘船舶,当前公司正全力以赴完成中国海监等公务船的修理任务。

在多种经营方面,公司将重点放在船舶器材经营部。该经营部业务主要是服务本地区的修船、造船企业以及周边的航运公司、船东,主要为客户提供船用油漆、锚与链、灯具、集装箱捆绑件、救生、消防、螺旋桨、铜套、铸件、甲板机械、泵类、阀门、管路、通讯通导、航海仪器仪表、焊接设备材料、除锈设备、五金工具、紧固件等。经营部既是公司主业之外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篇4: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汝州市省直管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举措

一是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省直管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深化财税体制、医药卫生、粮食流通、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食品监管、运管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根据河南省政府赋予的603项权限,整合机构,完善职能,理顺了住房公积金、农机、食品监管、盐业、公交客运等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并行政审批事项29项,减少59项,增加行政服务事项226项。完成897个事业单位分类、第二批水管体制改革。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综合性战略举措,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举措。

二是抓创新,优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立足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围绕“提升竞争力”,强力推进商标强市、质量兴市和创新带动三大战略。开评市长质量奖、科技进步奖,重点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高成长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专利申请连续3年保持300件以上,被确定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围绕“做强工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

围绕“做优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畜牧养殖增收等四大工程。按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大各类资金整合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围绕“做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业地产等。投资52.6亿元的海峡两岸温泉观光医疗产业园区、投资26亿元的天泽阳光温泉国际度假圣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5亿元建设风穴寺5A级景区,投资23亿元建设九峰山5A级景区,投资3.6亿元建设蒋姑山5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

三是抓载体,上项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落地是根本,推动经济发展是目的”的理念,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出台了产业集聚区招商选资优惠政策,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扩容方案审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四是抓创建,重管理,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利用省直管体制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产城融合、基础先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目前,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林业生态市、双拥模范城市、精细化管理先进城市。

五是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着眼和谐、着力民生、着重协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就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民政优抚、特困户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社会面治安防范,投资建成高清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和平安城市监控交织的数字化监控体系。

六是抓要素,破瓶颈,发展支撑不断强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破解土地瓶颈。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破解资金瓶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实施小巨人企业信贷培育计划,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中央商务区、城中村改造、城市建设管理、道路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资本运作,多渠道筹集社会资本加快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省直管助推汝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经过三年多时间省直管县体制的运行,汝州市借助省直管优势和机制,获得更大的自主决策权,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加强对省里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行政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强化了财政支撑保障能力;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城市定位视野更宽,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城乡面貌变化更大,人民幸福指数更高。

尤其是今年1月1日起,汝州市实行省全面直管体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结合省直管的实际,汝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保底线、保民生、保运转、创环境、求发展”的总要求、“创环境、打基础”的总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总开关、“汝和万事兴、汝升万事兴、汝美万事兴”的总方略,进一步拉高标杆、拓宽视野、提升定位。在发展目标上,正在编制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在发展支撑上,正在着力推动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打牢发展基础。在工作机制上,健全完善了比较科学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一系列工作推进机制,各项工作正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场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正在深入人心,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共识正在形成,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竞争意识积蓄起来的强大动力、活力正在形成。endprint

抢抓机遇 谱写汝州市经济发展新篇章

汝州市将围绕“保底线、保民生、保运转、创环境、求发展”的总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和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稳步增长。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力度,加强与国家、省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扶持范围。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实效性和针对性放在首位,把产业集群招商作为主攻方向,把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商务区作为主要平台,通过产业化招商、小分队对接、目的性跟进,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出引进高端和高成长性项目,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向高端化提升,推动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和传统支柱产业“有中出新”。按照“签约项目抓动工、动工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凝心聚力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确保各类建设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达效。

二是突出企业服务和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量。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相关政策,发挥政策效应,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工业经济运行的常态化,抓重点企业、亮点企业、增长点企业,抓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和协调保障实现工业保存量、保增量、保增长的目标。抓好新进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工作,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快让新进规上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大力推进商标强市、质量兴市和创新带动三大战略,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高成长型企业。

三是突出功能完善和集群培育,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制订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街道机构套合方案,实现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空间一致和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统筹运作;配齐配强管委会组织机构,按照“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涉及审批及手续办理相关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机构和人员,成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与上级部门“直通车”。实施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机械装备制造、新型环保建材、能源化工、轻工和生物科技”四大主导产业,创建省级品牌产业集聚区。

四是突出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有序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和群众关心的城市热点问题,强力推进城市道路、游园、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筹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强化街道办事处城市和社区管理职能,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及运转机制管理办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四大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承包地、高标准良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设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综合功能的生态农业工程,提高农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产业为基,城乡统筹、“五规合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群众自愿、因势利导,以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性质确定村庄位置、规模和形态,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有序推进城市化改造。

六是突出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财政投融体制,壮大有效吸纳各类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改善、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目标考核评价、财政收入分成等机制,推进三大主体工作,实施底线工作与经费挂钩制度,营造敢于担当、崇尚实干、勇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

七是突出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考虑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际需要和财政保障能力,从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确定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求实效,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继续巩固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农政策,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篇5: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一、建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基本情况

建水县整个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各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民家庭逐步富裕, 但是,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收入普遍增长很慢, 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 是事实上的“空壳村”。建水县农村集体到2011年底资产总值53 110.33万元, 其中:集体资金总额13 164.97万元, 负债7 864.37万元, 所有者权益45 245.96万元。2011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有67个, 占行政村总数的47%;有经营性收入的村75个, 经营性收入为2 667万元, 其中:经营收入1 454万元, 发包及上交收入1 188万元, 投资收益仅为25万元。75个村中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12个, 占行政村总数的8%;经营性收入1万元~3万元的村12个, 占行政村总数的8%;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51个, 占行政村总数的36%。

(二)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

1. 扶持薄弱村, 发展集体经济。

建水县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始于2005年, 建水县委根据云发[2005]8号、红发[2005]9号文件, 结合建水县实际及时制定建发[2006]1号文件《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下发各乡镇、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认真组织实施。从2005—2011年, 先后按省要求展开工作, 共承担建设项目实施单位18个村委会, 农业型项目建设9个, 占总数56%。项目总投资326.72万元, 其中:省级财政扶持资金176万元, 占总投资的53.9%;各级地方财政和项目承担实施的村委会投入资金150.72万元, 占总投资的46.1%。目前18个村委会都能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收入, 吸纳解决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1 763人。

如2008年省级扶持的贫困村曲江镇水寨村委会, 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申报项目前, 货币资金仅为0.8万元, 无任何经营收入, 全部靠补助工作经费开展工作。通过立项目争取扶持, 经过两年运作后, 集体经济总收入30 563元、比实施前增22 363元;集体资产总额73.2万元, 比实施前增22.37万元, 增长44%。同时招聘了4名工作人员管理市场, 还杜绝了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现象, 保证了广大村民生产生活及道路交通安全, 本地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壮大集体经济。

按照“发展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重点培育扶持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同时加强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 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建水县有农业龙头企业38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州级7家, 县级2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5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 专业协会12个。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2 372万元;龙头企业基地面积15.52万亩, 并认证了无公害原料基地4.68万亩, 绿色原料基地0.7万亩, 有机食品原料基地1.02万亩;出口创汇4 360万美元, 带动农户近8万户, 带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但实际上村组集体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联合很少, 只有5~6家村委会与之联合, 且增收效益不明显。

3. 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2008年对临安镇城郊23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按照“依法、民主、公正、合理、稳定”的原则, 构建起“产权明晰、股权固化、按章管理、按股分红”的管理新框架, 实行股份制改革。2009年又与某公司合作投资城陈路上的度假村, 到2011年底, 集体资产总额1 015万元, 比改制时增加了164万元, 增加了19%;经营收益总额45.73万元, 比改制时增加了12.06万元, 增加了35.8%。股份制改革既增大了集体经济,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分配矛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4. 推行委托代理,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确保集体资金积累增值。

1984年4月, 建水县实行村组财务委托村级农经服务站代管的试点工作, 到1996年7月止, 在全县的12个乡镇建立村级农经服务站93个, 代管了1 409个单位的资金和账目。2001年5月, 开展村组财务委托乡镇代管试点。2005年4月在临安镇推行农村财务代理且实行电算化, 2009年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到2011年底, 14个乡镇已成立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中心, 已代管125个村委会1 015个村民小组的资金和账目, 代管的农村集体资产占全县总额的83.3%, 从而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 规范了业务操作, 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公开及时, 严把资金支出关,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有效地保障了村集体资金的正确使用, 确保集体资金积累增值, 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收入来源不稳定, 收入渠道少。目前, 全县村集体除了少数村有机动地承包收入、矿山管理费、房屋出租收入外, 其他经营性收入几乎空白。财政转移支付成了那些资源匮乏村的唯一收入来源。如有一个乡辖9个村委会, 无经营性收入村委会有5个, 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委会有4个, 一年的收入分别为5 000元、6 745元、11 970元、29 642.5元。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提留、“两工”被取消, 村可用集体资源匮乏, 村级集体收入来源趋少。

2.换届选举频繁, 村干部变换快。实行村民自治换届选举频繁, 村干部变换快, 大多数干部政治素质好, 为民办事的愿望比较突出, 但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 缺少现代经营理念和商业思维。

3.公益配套项目, 债务沉重。部分村委会政绩优先, 配套项目工程繁多, 不得不举债行事, 给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有一个半山区乡镇, 辖10个村委会就有8个村委会出现现金红书, 拉用其他村民小组资金金额达86.7万元。

4.发展不平衡, 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部分村社交通不便, 网络不灵, 信息滞后, 资金、人才缺乏。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5.开发投资不足, 缺乏发展后劲。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由于收入少, 大部分村委会把仅有的一些钱投入到基础设施、维持开门办公中, 根本拿不出资金用于开发项目及投资。在资金使用上普遍存在重眼前建设、轻发展壮大的现象, 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缺乏后劲。

6.实体经济收益缓慢, 经济增收不明显。从这些年建水县扶持壮大项目的实施情况反映出, 从事种植业示范建设项目、创办实体经济收益缓慢, 经济增收不明显。

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 齐抓共管。各级领导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 统一思想认识, 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根据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 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领导成员, 形成齐抓共管, 合力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局面, 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 开展智力支农。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开绿灯, 要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和必要的服务与支持, 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良好氛围。

2.强化班子建设, 挑好带头人。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1) 要选好一把手, 要选拔群众信得过, 有思想觉悟, 有开拓进取精神, 善经营、懂管理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要从那些年富力强, 具有实干精神, 富有经济头脑的农村专业户、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配村干部, 充实村级领导班子。 (2) 加强培训。要加强村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大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热心于集体事业的经营技术人才队伍, 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 要建立村干部的激励机制, 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加、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结合起来, 并解决好村干部养老保险等问题,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而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

3.机制创新, 发展集体经济。 (1) 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济。可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按土地、资本以及福利股份相结合的股份制度, 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 聘请社会经营人才来经营管理, 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力和竞争能力。 (2) 尽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城郊23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2011年韩家1组、城郊12组已进行股份改制。积极探索土地资本化的多种实现形 (下转118页) (上接50页) 式,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化、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

4.强化服务, 增加收入。 (1)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各种积极优惠政策和措施, 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民间协会等各种村级产业化组织的发展, 通过建立各类中介合作服务组织架起沟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实力。同时, 通过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要培植一批辐射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 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与农村产业经营相结合, 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的基础上, 村级可以在科技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 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从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3) 招商引资促发展。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广大村民。因此,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还是应立足于创造环境, 可以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措施和最重要的突破口来抓。村自治组织可以以参股和提供服务的形式参与利益分配。 (4) 开展营销服务。营销组织是农业产业化中联着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需要一支完善、规范、专业的营销队伍, 由村委会组建营销队伍, 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 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5.加强“三资”管理, 构筑资产增值机制。 (1)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收支审批, 努力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2) 加强村级民主管理, 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 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真正让村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 村务公开要再透明。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 要加大公开的真实性, 改变目前假公开和半公开的现象;特别是在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上, 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 (4) 资产清查要再继续。坚决清理集体资产, 采取变卖、租赁、抵账等手段, 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增加集体经济,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

总之, 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要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村集体经济,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坚持走高能低耗, 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组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对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 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加强理论和政策上的引导, 千方百计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对建水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发展对策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以期更多的人关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6: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全省农民减负形势越来越好

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省农民减负工作主抓两个重点:一是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控。在全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修建通村通乡公路向农民或村集体摊派集资、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订阅报刊摊派、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违规操作五个方面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二是积极参与农村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组织开展“一事一议”专项检查,对《吉林省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进行修订。2010年,全省共查处涉及农民负担案件31件,处理违法违纪人员5人,减轻农民负担208万元,全省没有发生1起因农民负担而引发的群体性和恶性案(事)件,农民安居乐业,干群关系融洽,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全省农经管理部门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讲求实际的科学方法,扎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出台了《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培训工程,2010年我省免费培训总人数达6138人;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对接平台,为我省合作社搭建了产品与市场的销售平台;完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及时发布各项信息,对合作社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导。

在全省农经系统的积极推动下,2010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由5723家增长到11347家,增幅98%,增量创历年最高;合作社加入农户50万户,带动农户6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入社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把握农经脉络,迎接机遇挑战,做好六项服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机遇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经管处将以发展我省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重点,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进行五项监管 一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村集体的收费监管。三是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国有农场农工的负担监管。五是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管。

2.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畅通涉及农民负担的信访渠道,对在农民上访及负担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倾向性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2011年,继续选择2个以上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的县(市)开展综合治理。

3.积极探索奖补试点 探索建立村内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奖代补机制,配合综改办认真全面开展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落实我省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协调各方面力量及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对合作社资金支持力度。三是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工程,着力加强对合作社主体的人才支撑。

5.优化合作社外部环境 一是维护合作社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禁止给合作社发展设置障碍和不合理负担。二是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合作社、重视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的氛围,着力改善合作社发展的舆论环境。

6.着力提升合作社质量 在合作社内部抓好建章建制工作,帮助合作社建立完善经营制度和管理分配机制。开展示范社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引导体系,进一步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篇7: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 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 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退税下调、煤电油运力紧张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面临着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甚至亏本的局面。据统计, 我国97.5%的加工贸易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而中西部的21个省区市仅占2.5%。所以产业转移成为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目前, 国内外产业分工正在深刻调整, 也悄然加快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而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物流。做好中西部物流产业这篇文章, 为东部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搭建优质物流服务的平台, 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西部物流发展的机遇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呈加速趋势。2010年8月31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 产业转移更是驶入了一个“快车道”。

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 如果能够发挥这些优势,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有赖于东部、中部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同时与西部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才能更好地把西部的资源与东部、中部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 发挥西部的产业优势, 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 拉动区域经济的强势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被列入“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 鼓励政策已收到成效。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7.6%, 大大高于东部地区15.8%的增长率。目前几大国外物流巨头在看到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展机遇, 纷纷调整了企业的运营布局, 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

国际物流公司DHL旗下负责多式联运业务的部门DHL全球货运最近在中国新设了五家分公司, 空间布点从东南沿海地区延伸至中西部内陆地区, 其中包括内陆地区两个重要的货物运输枢纽——河南省郑州市和山西省太原市。DHL在中国内地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获益。最新的扩展布局是为了更好地顺应中国中西部地区对物流行业高标准的发展需求。

另一物流巨头TNT中国宣布已实现中国和亚洲两大定日陆运网络的对接, 使中国出口到越南等5个东盟国家的货物运输时间压缩在1周左右。业内人士认为, 布局均顺应了中国市场以及产业转移的发展需要。

沃尔玛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则透露, 有意在武汉营建其华中地区的全国物流配送中心, 加速物流配送的速度, 以支持沃尔玛在湖北的16家门店。

美国UPS公司更是将在重庆建立快递服务中心, 表现出在重庆打造中国内陆分拨中心的意愿。此外, UPS还将在重庆开通货运航班、建立结算中心等。面对重庆作为中西部物流的新的利润高地, 跨国物流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UPS通过考察发现, 重庆已经显现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越来越多的客户需求, 其在重庆设置重要的物流节点, 除了完善其全程供应链需求外, 也将有利于同其他国际物流巨头竞争。

承接产业转移的物流障碍

中西部地处内陆, 交通不发达, 区域市场分隔, 尤其是西部, 资源流通不畅, 运输成本高, 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运行成本高, 效率低下, 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物流基础也很薄弱,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产业转移要实现预期的效果, 不能仅仅转移一个企业, 最好是整个产业链进行转移。但中西部一些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面临的问题是, 一些企业只将生产环节转移, 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不配套的状况短时间难以改变。

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次难得的发展良机。然而, 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政策那么简单, 更是一门艺术, 它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从一些大型企业关于产业转移的困难可以了解到, 物流条件一直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也是许多企业徘徊不“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区, 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投资环境都存在诸多不利。

另外, 物流成本过高, 也是阻碍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最近几年, 广东、上海、江苏等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 产业生存发展压力日益增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 促使东部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对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尽管中国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等方面具备其自身的优势, 较高的物流成本必将抵消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东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主要生产蒸发式冷气机, 属于耐用消费品, 所以资金周转速度不能再慢, 而如果内迁中西部的话, 浪费在物流上的时间会拉长资金周转。尽管东莞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在飞涨, 但因为物流成本太高是企业一直没有内迁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能有效地削减运输等环节的物流成本, 中国西部在承接东部和沿海产业转移中就难以发挥优势、很难取得突破性和根本性的进展。

西部物流如何发展?

一是要提高对物流发展的重视。要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发展水平高低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反映。因此要重视对现代物流业的培育和建设, 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的先进经验, 抓住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历史性机遇, 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服务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产业支柱。

二是要重视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的运作必须是由若干条线和若干个点编织成的网络, 那么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就是这个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中西部交通设施建设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要把这些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必须借助现代物流的谋划。中国西部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必须要抓好物流运作的节点, 尤其是生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因此, 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物流基地 (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是推进中国西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西部承接东部和沿海产业转移, 构筑优质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平台的重要内容。中西部地区要抓住东部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 及时建立通畅的、易于操作的物流系统, 并加强与沿海的物流连接。另外, 国家应进一步考虑在内地、中西部设置基地, 并建议国家将拉动内需的一部分投入用来在沿长江200公里的航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集装箱码头, 促进内地出口的积极性。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成渝、环北部湾、关中等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这是一个经济密集、人口密集、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密集的发达经济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 成渝地区与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州、东北老工业基地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的四大经济区。该区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适时提出构建“中国西部国际工业物流港”, 总规划面积18.66平方公里, 总投入300亿元人民币, 成为服务遂宁、面向成渝、辐射西部、贯通沿海、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 与国际接轨的我国第一家生产型物流园区。中国西部国际物流港被列为了四川省重点的建设项目和三大物流基地之一。

西部物流基地建设要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建设大物流的发展目标, 以生产型物流推进产业发展为模式, 以产业集群氛围和流通氛围建设为重点, 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理区位、交通、政策优势和丰富的物流资源, 建设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形成西部地区资源、产品输出和东部物资输进的集散基地。西部物流基地的建设将会有利于推进西部物流产业的社会化、现代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促使西部传统物流实现向现代物流的大跨越, 带来西部物流业的巨大变革, 将对西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技术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通过发挥西部物流基地建设来带动西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 降低西部的社会物流成本, 改善西部的投资环境, 促进制造业、商业和信息产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这对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要以聚集现代物流项目为先导。西安作为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的调整过程中具备“增长极核”的发展优势, 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带动极”。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浪潮中, 西安要紧紧抓住深化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的历史机遇, 拓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深入与国际国内沿海城市的合作, 改善基础设施, 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这是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前的必然选择。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现在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河南敞开大门接纳大规模产业转移, 并且重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物流中心的建设, 这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提出,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 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篇8:抓机遇 促发展谱写百纳发展新篇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思路

《绿色中国》:贾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我国林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怎样的?

贾治邦: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对林业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为到2020年实现生态良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绿色中国》:请您具体谈谈这“十大生态屏障”和“十大主导产业”好吗?

贾治邦:好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都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以天然林保护和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现有植被保护为重点,着力解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以营造防风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为重点,尽快建成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以高原植被和高寒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着力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高原防护林体系。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流域湿地保护为重点,切实维护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进一步减少黄河泥沙流量。七是珠江生态屏障。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石漠化防治为重点,全面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状况。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小河流及库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以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以发展城市森林和加强郊区绿化为重点,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必须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一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以建立优质高效木材生产基地为重点,切实增强木材等原材料供应能力。二是林产工业。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四是森林旅游产业。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为重点,不断壮大绿色低碳林业产业规模。五是林下经济产业。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六是竹产业。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竹产业带。七是花卉苗木产业。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花卉苗木需求。八是林业生物产业。以挖掘林地资源和物种资源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因材料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九是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加快建设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全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种功能。十是沙产业。以发展沙区灌草饲料、沙漠观光、中药材、太阳能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

总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和作用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最终实现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林业重点工作

《绿色中国》: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对于确保“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请问国家林业局在这一年中的工作重点如何?

贾治邦: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非常关键,在今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十二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2011年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深化改革要有新举措,必须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从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抵押贷款入手,继续完善配套政策,打通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二要抓好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筹备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三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近期任务,争取出台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计划安排营造林任务9000万亩,抚育森林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一要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造林绿化任务。二要抓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又一件大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必须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的要求,认真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三要强化森林经营。开展森林经营现状调查,编制《森林抚育经营实施方案》。继续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努力扩大试点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试点内容。四要抓好良种壮苗培育。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完成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继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启动国家级公益林监测与评价试点。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三要加强荒漠资源保护。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启动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等。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和《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落实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等。

(四)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一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继续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组织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村级联户承包责任制。二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行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参与的“双线”责任制管理,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政府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建立检疫责任追溯制度,开展检疫执法整顿工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摸底调查,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制定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四要妥善处置沙尘暴灾害。五要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加大林区治安源头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继续壮大林业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力争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突破1000亿美元。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增收致富。三要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订《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建立重点林产品市场和林业企业联席制度的意见》,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四要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搜集与分析,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一要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三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四要加大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力度。

(七)大力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林区民生。一要加快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11年是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一年,涉及林区上百万人口的切身利益。各地要进一步搞好调查摸底,登记核实,确保符合政策规定的棚户区和危旧房全部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二要切实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做好灾区生态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实施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推进玉树地震灾区、舟曲地质灾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八)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造林、林木良种、湿地保护、中幼林抚育、野生动物损害、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税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将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政策范围。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经营和雷击火防范技术攻关,力争在林业碳汇监测计量、生物质能源、资源保护、野外科学观测和生态服务功能测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要强化依法治林。切实抓好森林法修改,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立法调研,推进沿海防护林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起草修订工作。抓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等。四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設。在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信息化业务。五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掌握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坎昆会议通过的两项决议,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及早制订我国林业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规则接轨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规程和新标准,为林业议题谈判和林业长远发展争取主动。

上一篇:启委会汇报材料下一篇:精品课程与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