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01-29

第一篇: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建领航”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淮北矿业集团党建工作综述

“党建领航”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淮北矿业集团党建工作综述 时间:2020-03-14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过去的一年,淮北矿业集团党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引领企业发展高质量。

突出政治建设统领 旗帜鲜明讲政治。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全力以赴抓党建。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建基础持续巩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坚持以过硬的党建基础助推任务落实、引领工作提升,持续加强党委、支

部和党员三级目标管理,制定实施党建工作“三个清单”,推进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开展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向49 名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反馈评议意见并跟踪落实,对末位单位进行组织约谈。扎实开展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实现全年轮训全覆盖。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示范点评选和“主题党日”活动微视频大赛,基层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品牌引领激发活力 党旗猎猎,品牌引领。扎实推进集团党委、二级单位党委、基层党支部三个层面党建品牌创建,择优发布 10 个最佳品牌和 10 个优秀品牌,编印党建品牌案例汇编,推广矿区党建工作新经验、新做法。开展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促进党建资源共享,两两共建、1+1>2 的氛围逐步形成。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思路新办法,与宝钢股份党委共同举办第九次党建共建交流会,推动矿区党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红色引擎”凝聚起强大力量。参加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朱仙庄矿“四区联动党旗红”助推基层区队高质量发展等 6 个党建品牌初步入选并在人民网展示。持续优化智慧党建云平台,推进“互联网+党建”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党建工作活力有效激发。

主题 教育筑牢根基 点亮信仰灯塔,践行初心使命。淮北矿业集团党委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

题教育,集团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措施,落实好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政治任务,主动开展自学,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

大刀阔斧抓整改。集团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带头做好与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实际的结合文章,坚持找准问题、抓实抓好问题整改。认真开展 10 个方面专项整治,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类顽疾得到有效解决,矿区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更加坚定。

正风肃纪从严治党 清廉是幸福的基石。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职工群众身边延伸。坚持标本兼治,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始终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持续健全监督体系,完善监管措施,健全制度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统筹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坚持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最严肃、最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针对省委巡视反馈的问题,逐条分析研究,从“面”上挖掘“根”的问题,既立足治标提出“当下改”的举措,也着眼治本形成“长久立”的机制,全部实行整改台账动态管理、跟踪问效,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堵塞了管

理漏洞,补齐了工作短板。

坚持“举旗帜”抓导向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夺取质量时代全面胜利,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切实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引领企业发展高质量。淮北矿业集团在安徽省属企业中首家建成使用党建信息化平台——“智慧党建云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反响良好。该平台推动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务工作高效化、党员教育多样化、日常调度精准化,把支部建在云端,把党员连在网上,提升了党建信息化水平,成为淮北矿区党建工作新的亮丽“名片”。

阳光普照,党旗生辉。矿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紧紧围绕推动淮北矿业集团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用更响亮的主旋律、更强劲的正能量,为质量时代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撑。围绕“聚民心”促共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着眼“育新人”树新风,持续不断为迈向质量时代提供人才支撑。立足“兴文化”强自信,全面促进企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长三角企业文化建设合作交流论坛上,淮北矿业集团代表安徽省属企业作文化品牌展示。

思想政治引领凝心聚力 静水流深,润物无声。淮北矿业集团党委扎实开展形势任务宣传教育,讲清形势、讲透政策、讲明任务,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牢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把思想

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精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围绕“决胜质量时代”,精心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宣传工匠、劳模以及各类人才先进事迹,让他们在报纸上有名、广播中有声、电视里有形,营造“人人学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浓厚氛围。方国胜、杨杰、王忠才先后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百里矿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依靠职工,为了职工 把准脉,关心关爱职工情满矿区。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充分依靠职工,放手发动职工,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动员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企业发展主战场。切实关心职工,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稳步提高职工收入;持续加大装备升级、“两堂一舍”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抓源头,职工维权服务彰显能量。淮北矿业集团发布了2019 年工资集体协议,启动了集体合同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修订工作,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平等协商。设立了“维权热线、工会主席信箱、民主接待日、职工心理咨询室”四项维权渠道,积极处理职工来信来访,热情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助力扶贫攻坚,彰显国企担当。淮北矿业集团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萧县胡庄村、砀山县梁寨村两个定点帮扶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2019 年两村集体经济均达到 40 万元以上。淮北矿业集团扶贫工作被安徽省评定为“好”的等次,并荣获“首届长三角慈善之星”称号。

苦干实干加油干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聚焦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新的一年,让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淮北矿业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苦干实干加油干,全面完成“1556”工作部署,坚决夺取质量时代全面胜利,奋力谱写淮北矿业集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篇: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范文模版)

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

——东峡煤矿联合重组十年发展回眸

东峡煤矿始建于1971年10月,隶属原华亭矿务局,2002年4月入组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矿科队级建制单位28个,基层党支部16个,现有职工1336人。

联合重组十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矿井科学发展大旗,矿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矿党员干部职工,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说实话、干实事、创实效的‚三实作风‛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大公无私、坚持原则、艰苦奋斗的‚五种精神‛,把一个煤层赋存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小煤矿建设成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矿井。近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甘肃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文明煤矿‛、‚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平安矿区‛、‚平凉市平安矿区‛和华能集团‚四强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安全管理平稳发展。始终坚持以安全发展为前提,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针对矿井煤层赋存条件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政关于

1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四级安全考核体系,大力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和‚手指口述法‛,加大安全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了暗主井延伸、主扇房等工程,保证了调度系统的有效指挥。强化现场管理,大力推行‚干部走动式巡查管理法‛和‚手指口述操作法‛,重点抓好‚一通三防‛、顶板管理、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执行《东峡煤矿安全生产十三条禁令》,加大隐患排查和查处‚三违‛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每周一题、每月一考‛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500天以上。

矿井管理能力提升。围绕建设‚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矿井目标,健全和完善矿井管理制度,新建制度136项,修订制度228项,废止制度88项,形成了《东峡煤矿管理制度汇编(2011版)》。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东峡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柔性发展战略和管理创新方案,扎实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积极推行‚五型‛班组建设和班组核算等工作。2008年一举扭亏为盈,2010年利润总额突破了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1.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联合重组前的276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66亿元,年均增长32.62%。资产总额由联合重组前的58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2925万元,年均增长8.31%。职工人均年收入由联合重组

前的7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8.72万元,翻了12倍,年均增长27.76%。矿井年产量由联合重组前的49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年均增长率9.44%,完成了地面工业场地的增建及改造项目,修建了工业广场,配套完善了办公及生活设施,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科技攻关,完成了大倾角坚硬特厚易燃煤层群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2007年6月由甘肃省科技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11月矿井西翼扩大区首采52°急倾斜综采工作面掘井工作顺利贯通,2012年1月工作面安装完成并开始试生产成功,在科技创新中,多次与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攻关,累计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五小‛成果1116项。其中,‚东峡煤矿大倾角易燃特厚煤层群倾斜分层‘双大’开采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02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峡煤矿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08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聚亚胺胶脂材料在东峡煤矿围岩加固及防堵水中的应用‛、‚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技术研究‛、‚大倾角煤层小煤柱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加快推进‚四好‛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矿井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管理者。2005年,王玮同志荣获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刘斌同志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2007年,周翔同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2009年,周翔同志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称号。大力实施人才强矿战略,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推进《东峡煤矿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首席员工‛计划,努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狠抓职工行为管理,不断完善‚6S+T‛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和‚4E‛工作标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矿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全矿涌现出省级技术标兵12名,公司级岗位技术能手38名,矿级岗位技术能手156名,公司星级员工24名。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按照‚四强‛党组织的标准,全面实施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相继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创先争优‛活动,2009年10月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深圳鹏程国际认证公司审核认证;全矿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集团公司和督导组的高度评价,也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受到了中央、省市、公司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先后共接待上级部门检查指导和兄弟单位来矿考察学习人员36批次;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六好‛党支部创建、‚双培双建‛、‚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矿有6个党支部被集团公司命名为‚六好‛党支部,综采一队党支部2009年被

甘肃省国资委树立为‚样板‛党支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好书荐读‛、辅导讲座、理论测试、党务培训和讲党课评优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完善了党委、党支部与党员三级安全联保互保责任制,签订党员安全联保责任书,党员‚亮牌示范‛做表率,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哨兵‛作用;围绕服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承诺、扎实践诺,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宣贯、推广认同华能‚三色公司‛、‚四大安全‛理念及华煤集团‚四大识别系统‛,制定下发各岗位员工行为养成规范,实施‚4C‛员工岗位标准和‚6S+T‛考核奖惩体系,在基层队及主要场所,设置行为看板,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现场演练等各种形式,让职工熟知内化,实现了职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单身职工公寓楼、污水处理站等,改造了家属区水、电、暖系统,延伸了暗主井架空人车,装修了办公楼、安全文化走廊、人车等候室,建成了办公局域网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绿化了矸石山和矿区环境,千米‚长廊式‛文明煤矿建设初具规模,为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灾区捐款21.70万元;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十年来累计安置职工子女就业416名;大力开展‚平安矿区‛创建工作,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确保了矿井形象安全。

东峡煤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建设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的‚两型三化‛矿井为目标,狠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为公司打造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有关专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服务经济时代的主体和方向,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

:“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西安市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旅游、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西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力助推器、西安经济新的发力点,加快发展。

目前,各地因为实际情况不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一。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十一五”期间,把会展、物流、金融、商贸等内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工程设计、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强力支撑,同时大力发展会展、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1月5日,西安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对《西安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这表明,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

经济增长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以商贸、旅游为先导,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并逐步转型和提升,会展、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伴随着连续多年高起点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西安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据最新数据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95.8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已达到5.5:45.2:49.3,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0.15亿元,占全市GDP的48,年均增长12.2。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近50%,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近60万人,占服务业总人数近40。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更是不断拓展,亮点纷呈:

会展经济蓬勃兴起。2002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全市共举办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279个,成交额1060.2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88亿元,有力促进了旅游、商贸、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西安拥有一定规模的综合、专业展馆3个,展览公司120多家,展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古遗址大会的成功举办,敲开了西安会展业迈向国际化的大门,中国广告节、全国糖酒会等一系列大型展会,彰显了西安办会办展的强大资源优势和综合实力,住博会、汽博会、国际供热供暖设备展等,逐步培育出西安独有的品牌会展。

在《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集散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引镇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建设初现规模,西安现代物流业已经扬帆起航,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西安信息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形成。2004年电信业务收入64.32亿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2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2.4万户,ADSL宽带用户22.2万户,我市已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城域宽带网全面贯通的城市。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西安金融服务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西安金融保险已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和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高,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形成。2004年,西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达2300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各项存款新增270亿元,各项贷款新增160亿元。

商贸、餐饮业发展迅速。西安商贸服务业不断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亿元,增长15.2,全市餐饮业连续十年保持15以上递增速度,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八强之列,餐饮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8,所占比重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据统计,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基础设施210多个,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60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

伴随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介服务业亦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律师、会计(审计)、房介、职介、工程监理、工商代理、税务代理等为主体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加速发展新机遇

面向“十一五”,西安站

在一个新的历史新点上,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而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机遇。西安的整体经济正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水平转化,2004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80美元,已经步入了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期。西安作为新亚欧

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陕西“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西安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先天之便;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沉淀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先进的科技教育,不断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雄厚的装备工业实力,使得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力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借助区位优势,挖掘比较优势的潜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其后发效应,西安作为西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交通、信息中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安现代服务业起锚远航的时机已经到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区域性、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必将强化西安"造血"、"聚合-辐射"功能,推进城市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对黄河中上游城市群乃至整个中西部经济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宏伟目标新愿景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成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国际化、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西安以现代物流、会展业为突破口,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西安国际港务区、欧亚论坛为切入点,做大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做强餐饮业和商贸流通业,做足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西安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年之后看西安: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154——11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

――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力争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会展业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达50亿元。“十一五”期间,西安会展业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打造区域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重点抓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着力打造曲江国际会展聚集区、产霸河国际会议论坛中心、高新区高新技术展览展示区、城墙内国际文化交流区、三桥国际汽车专业会展区等五大会展聚集区,发挥其拉动全市乃至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功能,形成以展扬名、以展会商、以展带业、以展兴市的良好发展格局。

――西安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半径500公里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业重要枢纽。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要形成相对成熟的专业物流服务,必须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启动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区域性的内陆港口,实现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货运航线直接对接,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构筑以物流园区为中心,以铁路、“一高一绕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高速公路网、国省主干线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散运输能力。加快物流项目信息技术升级和西安物流网络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以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形成辐射市内外,信息系统电子化、物流管理条码化、仓储运输机械化的商品配送体系。到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西安GDP的比重达到17。社会物流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率达100。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促进银行、保险、信托和租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促进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使西安成为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组织机构健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具有强大金融凝聚力和辐射能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到2010年,西安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2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信息服务业因其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大,产业关联高,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金融、分销、旅游、证券、房地产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西安”。到2010年,现代信息通讯服务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增长率20—25。实现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宽带用户接入比例达12%,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19。

――到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工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争取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

――未来五年,西安社区服务业将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分别按照200米半径设立早点快餐店、便利店,400米半径设立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的要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拓宽服务内容,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到2010年,建立起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8,2010年达到1200—13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50亿元。连锁经营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到2010年,连锁经营销售达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0%,商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十一五”期间,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主线,我市将加快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和现代营销方式,鼓励发展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营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网络;大力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保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康进行;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突出西安文化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培育和打造十条特色商业、餐饮街区;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强、辐射广的批发市场和大中型批发市场集群;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飞跃。

绘就蓝图新举措

西安将认真落实《西安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改善政府服务环境,明确职责,提高行政透明度,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统计体系。建设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深化“一站式”服务,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连锁企业在农村开设门店、经销农用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建设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改造;物流企业基础设施改造、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物流网络平台搭建;社区服务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开办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六小”经营门店等均可争取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建立和扩大“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西安市流通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完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形成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人才聚集和流动的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西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推动西安经济加速发展的开拓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的现代服务业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西安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必因乘现代服务业发展之东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谱写统计事业科学发展新篇章(马建堂)

——党的十七大以来统计现代化的进展和成就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党的十七大以来,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始终把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作为根本目标,把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作为中心任务,把改革创新、规范统

一、公开透明作为工作主线,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统计事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作为推动统计科学发展的根本,奋力建设现代统计体系,统计现代化实现新的跨越。

一、统计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统计系统近年来始终把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等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工作“三个提高”、促进统计事业长足发展、加快统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遗余力地推进。

深入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建立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按照“统一标准、一库在线、分级维护、及时更新”的模式,坚持“先进库、再有数,不进库、不出数”的原则,建成覆盖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信息,统一完整、不重不漏、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各类以基本单位为对象的常规统计调查提供科学完备的调查单位库和抽样框。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企业(单位)一套表制度,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指标、统一调查单位、统一布置”的原则,将对企业分散实施的各项调查整合统一到一起,建立既能有效满足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统计需求,又能满足专业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便于企业填报、减轻企业负担的统一规范的电子化企业一套表制度。三是建立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业务应用软件系统,按照“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

一、友好兼容”的总体要求,建成能够支持统计设计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发布以及统计分析等业务,满足各级统计机构进行普查、常规统计调查和专项调查需要,规范统

一、稳定易用、功能强大的统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四是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基本实现调查对象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的工作模式。目前,统计四大工程已在70多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等“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中全面实施。

加大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力度。大力推行手持电子终端采集数据。目前,在居民消费价格及农产品价格调查中,全国550个调查县市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直接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报国家统计局数管中心。在房地产价格调查中,国家通过网络直接采集各地的网签数据。在住户调查中,一些地区已逐步推广使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手持电子终端记账,既能直观反映出住户每月的收支状况,还能帮助记账户理财。在“三农”调查领域,国家统计局已在江苏等地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在投资统计领域,正在探索利用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开展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在普查领域,通过使用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相关地理数据,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对普查小区进行了无缝划分和统一管理。在普查资料开发利用中,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起适应国家、省、市、县、乡镇应用需要的5级基本单位统计空间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实施统计四大工程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调查方案设计由各专业独立设计转变为统一设计,调查任务布置由各专业分散布置转变为统一布置,调查单位确定由各专业自行确定转变为统一确定,原始数据采集由国家间接采集转变为直接采集,数据传输加工由层层汇总上报转变为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国家直接汇总全国数据,统计过程由难以控制转变为高度可控,企业上报数据、调查员填报资料、住户记账由纸介质报送转变为电子化报送,有力地推进了统计统一规范,增强了调查效能,减轻了企业、住户和基层统计人员的调查负担,提高了数据质量,促进企业和基层统计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已基本实现统计设计、任务布置和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等的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和高效化。

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深化

统计部门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着眼于统计调查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问题,积极主动改革创新统计制度方法。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能客观描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深入揭示经济社会运行规律,有效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统计调查体系。

建立新的统计调查制度。依据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统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新调查。建成涵盖全社会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的统计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和监测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和地区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数据。建立实施31个大城市劳动力调查制度,按月反映全国重点城市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供求状况、就业人员、失业人员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建立主要统计指标环比统计制度,按月对外公布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4项重要统计指标的环比数据。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年报制度,拟订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工作规则,对2005年以来的全国和分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和发布。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制度,及时反映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建立小微企业统计调查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完善住户、价格、工资统计调查制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满足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对已有统计调查进行改革、完善和健全。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指标、统一抽样、统一组织原则,整合城镇和农村分别实施的住户调查,建立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完善价格统计。改革房地产价格统计,改进了调查指标、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调整了数据发布内容。完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换对比基期,调整权重,更新部分代表规格品,新增1.3万个数据采集网点。改进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统计,重新编制调查产品目录,重新测算权数构成。改革后的各项价格统计将能够更加灵敏、准确地反映各类价格走势,监测经济短期波动状况。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将私营单位正式纳入统计范围,增加反映劳动报酬结构和差异的指标。

健全服务业统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对服务业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基本单位、基本内容以及各部门在服务业统计中的职责分工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各部门正在按照要求建立面向全行业的部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制定了以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制度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扩大了部分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的范围。改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科学、统

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改进核算、农业、工业、投资等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案》,改进季度GDP生产核算方法,提高了季度地区GDP核算方法与季度国家GDP核算方法的一致性。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建立对地抽样调查方法体系,在粮食生产大县开展了以县为总体的抽样调查试点。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根据新的起点标准,建立了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变更了相关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新的标准开展了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

三、统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高效

统计部门以加强统计集中统一领导,增强统计独立性为核心,不断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统计运行机制。目前,统计工作集中统一程度进一步提升,各级统计机构更加健全,职责更加互补,分工更加合理,统计管理机制更加完备、科学,统计组织运转更加顺畅高效。

强化全国统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划全国统计工作,制定国家统计标准和基本统计调查制度,审批部门统计标准和地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统一组织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统一审核、管理、公布全国性基本统计资料,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等重要职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30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增进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国家统计局增设了能源统计司、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组建了住户调查办公室,在国民经济核算司和政策法规司分别加挂了服务业统计司和统计执法检查室牌子,印发了《县级统计局考核办法》和《国家统计局县级调查队考核办法》,并组织省级统计机构对县级统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统计调查审批制度。建立部门统计标准审批制度,印发《部门统计分类标准管理办法》,规范了《统计分类标准库》的建立和使用,明确了部门统计分类标准的审批核准和执行检查工作。建立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制度,规范了对地方普查项目、常规统计调查项目、专项统计调查项目、试点项目的审批,建立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完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管理,严格审查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工作程序,制定《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和备案工作规程(暂行)》,明确了制定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和审批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原则、程序和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统计决策和执行机制。成立国家统计局统计咨询委员会,充分听取经济、统计、法律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重大事项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制度,制定重大统计法律、政策和制度时,通过网络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建立统计调查项目定期评估制度,系统查找调查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健全统计工作决策机制,重大统计改革、重要统计工作实施前,都充分听取各级统计机构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调查对象的意见,并广泛开展试点。建立健全保障执行的工作机制,定期督办重要统计工作,加强对统计系统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统计工作秩序,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创建统计民意反映机制。建立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指导统计工作制度,每年定期邀请部分代表委员到国家统计局局机关听取他们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了国家调查队系统重大事项和地方统计机构重大统计工作报告制度。建立深入基层调研机制,有效提高了各项统计政策、制度和工作部署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建立了统计舆情监测制度,系统收集整理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完善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召开了全国国家调查队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调查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分市县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国家调查队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管理措施,基本理顺国家调查队与各地统计局的业务分工。大力弘扬国家队意识和调查队意识,国家调查队独立调查、独立报告和直接调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健全市县级国家调查队的管理体制,市级国家调查队较好地执行了独立建队、独立设立党组的要求,县级国家调查队强化了纪检监察职能。国家调查队经费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切实改善,支持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健全了国家调查队有关政务业务、人事教育、财务资产、保密安全、党风廉政等各方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四、统计工作规范统一深入推进

统计部门始终把规范统一作为提高统计能力的主要内容,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举措,作为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要前提,不遗余力予以推进。目前,基本建立起统计法律制度完善、统计标准健全、统计工作流程顺畅、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全面的高度统一规范的统计行为体系,有效推动统计业务顺利开展。

强化依法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统计法》,国务院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统计工作基本法律制度。健全了统计执法检查制度,建立了违法案件查处和曝光制度,建立了对数据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地方的相关领导进行约谈的制度,建立了监察机关和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查处统计违法违纪案件中的协作配合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统计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完善统计标准。修订发布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类更加科学完整。编制了《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修订了《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和《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制定了《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和企业一套表主要元数据标准。颁布了《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

规范统计工作流程。规范统计调查设计流程,项目设计时充分听取统计用户、基层统计机构和调查对象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系统论证。健全统计调查业务流程,完善了全国统一的统计调查业务流程,明确了各专业调查制度布置、数据采集、审核验收、加工汇总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布置和报送渠道、工作方式、时间安排和质量要求等。完善国家调查队调查岗位责任制,制定或修订了各类价格统计调查、农产品调查和劳动力调查、能源统计调查的规范化规程,对调查人员的调查行为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健全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制定了《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从机构和人员、统计调查、统计服务、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法制建设、统计管理工作等6个方面对县级统计工作提出全面具体要求。

加强数据质量全面控制。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全面控制体系,修订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农业、投资等主要专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统计调查任务布置和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处理、汇总和上报的全面质量控制。制定了《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建立了运用用电量、货运量、税收等行政记录,依据经济指标间的逻辑关系,科学评估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的制度。建立源头数据核实核查制度,对全国“三上”企业基本情况和主要数据进行了核查,对国家调查队主要调查数据质量和基础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五、统计公开透明度全面提升

统计部门始终把推进统计公开透明作为践行宗旨意识、服务社会大众的迫切需要,作为推动统计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公众了解、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的基本途径,全力推进。目前,统计公开透明的程度不断提高,统计舆论环境日益改善,统计知识传播日趋广泛,统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创设“中国统计开放日”。从2010年起,将每年9月20日设为“中国统计开放日”,并以“统计和您在一起”、“基层人说统计”和“改革创新的中国统计”为主题,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到国家统计局,与统计人员互动,展示数据生产过程,揭秘数据生产方式,诠释统计数据,普及统计知识。承办第一个“世界统计日”全球性庆祝活动,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上海世博园,向全世界倡导“专业、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扩大了中国统计的世界影响力。各级统计机构围绕“中国统计开放日”和“世界统计日”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有力加深了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了解。

统计宣传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形成统计宣传的良好机制,各项重大统计改革建设和重要统计工作事项,都通过新闻媒体通气会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通报,组织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信息网开辟专栏持续深入报道工作进展、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统计新闻宣传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时效性增强,形成着眼于宣传统计人物、突出先进典型树立,着眼于宣传统计基层、突出先进事迹传播,着眼于宣传统计实践、突出统计精神弘扬的良好格局。创办新闻媒体统计知识研讨班和座谈会,加深了媒体记者对统计工作的了解,提高了媒体记者的统计专业知识素养。

数据生产过程更加公开阳光。建立数据诠释制度,发布统计信息的同时,说明指标涵义、调查方法、计算方法、数据质量可靠性及局限性等,由统计机构负责人在门户网站和报刊上诠释指标,在中国统计信息网上开辟司局长解读统计数据专栏,设立问题解答专栏,在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心设立咨询服务电话,形成了全方位的数据诠释工作机制。建立数据修订公布制度,统计数据修订时,及时向社会说明修订的原则、方法、口径、基础数据来源。建立主动公开统计制度方法制度,不断加大统计标准、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方法和操作规程的公开力度,目前国家已批准的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都在中国统计信息网上公布,有力保障了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强化统计知识的普及。组织撰写了《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等统计读物,编写了《走近CPI》等大量统计科普读物,制作了《统计数据是如何产生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等系列短片,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数据生产过程进行详细解读。

统计成果传播力度不断加大。缩短从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月度、季度数据发布比原来提前2-3天;月度数据生产出来后24小时内发布,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改变数据发布方式,建立健全了月度统计数据网络分项发布制度,将季度和数据发布由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改为与网络发布相结合发布。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目前数据库已加载数据报表10801张,共有统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统计指标3759个,总数据量达到164万笔。丰富数据传播内容,拓宽数据传播渠道,已形成新闻发布会、统计公报、网络、报刊、年鉴和磁介质等立体式、全方位传播途径,可以有效满足各方需求。

六、各项普查和统计调查更加科学扎实

统计部门始终把高质量完成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常规统计调查、统计监测作为根本任务,兢兢业业做好。统计数据已成为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

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和调查。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实施以及广大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各项普查得以高质量完成。成功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组织全国300多万普查人员顺利完成对710万法人单位和886万产业活动单位的现场登记、数据处理、抽查评估等工作,获得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基本查实查清了我国

二、三产业的规模、布局、结构、效益情况和技术现状、生产要素、资源消耗状况以及所有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情况。成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组织全国近千万普查人员对全国4亿多家庭、13亿多人口进行逐街逐户、逐人逐项的登记,查清了人口总量、结构和素质情况,查实了婚姻、生育、社会保障、住房等生活情况以及人员迁移流动状况。成功开展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查清了全国R&D人员情况、经费情况、项目(课题)情况和研究开发机构情况。成功组织实施了全国城乡划分清查和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

各项常规统计调查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单位、农林牧渔业、农业产值和价格、农村社区基本情况、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房地产开发、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服务业财务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能源、人口变动、劳动工资、劳动力、科技总体状况、高技术产业、企业(单位)科技活动、环境、社会发展、妇女儿童状况、市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城镇住户、农村住户、价格、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48项每年都进行的常规统计调查任务,获得了大量经济、社会、人口、科技和资源环境等月度、季度、统计数据,较好地满足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要。高质量完成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多项专项调查。

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统计监测。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科学发展进程监测、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落实状况监测、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月度监测、全国及各地区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监测、主要耗能行业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监测、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月度监测、重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月度监测、重要农产品价格半月监测、主要食品消费价格旬度监测、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度监测、退耕还林监测、重点贫困县贫困监测、企业景气监测等统计监测。监测成果已成为各级政府掌握有关领域发展变化状况,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统计分析和咨询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月度经济形势分析制度,完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制度,根据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心任务和重大议题,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加深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分析,强化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了解,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分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大量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分析报告和咨询建议。

七、各项统计建设取得新成就

统计部门以促进统计工作良好运转、提高统计效能为重点,大力加强统计信息化、统计基层基础、统计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为确保各项统计调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着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连接各省级、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和部分乡镇、街道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专网。专网中,国家到省级的一级骨干网带宽为155兆+6兆,省级到市级的二级网络带宽为10兆以上,市级到县级和县级到乡级实现2兆以上专网或VPN连接,能基本满足统计业务网络化传输需求。基本建成以统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与统计软件平台对接,能够方便管理和处理不同类别及统计业务,包括元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库、经济地理信息库、专业原始数据库和国家数据库等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建成了具备海量数据高并发处理、安全可靠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和硬件系统。

大力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吉林省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县级统计机构独立单设进一步巩固。正在抓紧研究建立适应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和调查员手持电子设备终端采集数据的县级统计工作新机制。各地积极在乡镇依法设立统计岗位,对乡镇统计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地方在县(区)统计局下设统计所,统管若干乡镇街道的统计工作。有的地方由县级统计局对乡镇统计实行垂直管理,有的积极在乡镇设立统计站,有的在乡镇设立首席统计员。各级统计机构开展了大量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各项统计业务经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基层统计条件得到有力改善。

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各级统计机构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班子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谋划全局工作、知人善任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强化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走上了各级统计机构的领导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横向交流制度,加大了纵向交流力度,建立了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条件艰苦地区或重要岗位进行锻炼的制度。健全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制度,建立了国家统计局领导班子成员对各调查总队的联系分工制度和对总队负责人任职谈话制度,建立了国家统计局党组对总队班子直接考核制度和总队干部选拔任用抽查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统计培训教育科研体系,与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养统计系统急需的专门人才,选派部分优秀业务骨干到联合国统计部门、相关国际组织、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短期工作、学习。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国家正式设立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形成了国家统计局与地方政府、知名大学共建统计学院和研究机构的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国家统计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国家统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查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机关各司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承诺制度和省级统计局局长统计行风建设责任制度。健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制定了《调查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和廉洁从政情况的考核制度》、《国家统计局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调查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九不准”规定》。制定了《关于加强统计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以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了统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干部离任审计、干部任前廉政谈话、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布置的各项专项治理工作。

八、弘扬统计先进文化

统计部门始终把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构建统计基本共识、开发现代统计意识、塑造先进统计理念,作为激发广大统计人员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提高统计能力的重要根基,作为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不遗余力地推进。目前,先进统计文化正在成为广大统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追求浩然正气、昂扬斗志、开拓精神已成为全体统计人员的共识。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观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服务科学发展是统计工作的核心任务,毫不动摇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计工作,锲而不舍地服务科学发展,已深入每位统计人的身心。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记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责,服从国家对统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已成为统计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基本的准则,成为一个合格统计人员的判断基石,成为优秀统计工作者攻不破、摧不毁的坚固防线。

构建统计基本共识。在全系统牢固树立“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奉献”的统计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的统计职业操守教育、“以求真务实为天职、视数据质量为生命”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求实、创新、严谨、奉献”的统计行风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已逐渐成为全体统计人对统计事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成为统一统计干部队伍意志、凝聚全系统力量的思想纽带。挖掘提炼统计精神,成千上万统计工作者实践积淀和精心培育的热爱统计、忠诚统计的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已成为激励统计事业永葆青春的强大力量。在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司设立“首席统计师”,激发统计人员钻研业务的热情。系统整理和回顾瑞金苏维埃时期、延安时期和建国后统计历史,举行大型图片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统计文体活动,增强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

开发现代统计意识。不断弘扬用户至上意识,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与用户沟通、努力满足统计用户需要的良好氛围。不断弘扬尊重调查对象意识,形成了切实减轻调查对象负担、严守调查对象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积极争取调查对象支持与配合的良好氛围。不断弘扬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意识,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变革统计工作全过程,实现统计调查现代化,已成为每一位统计工作者的目标追求。

塑造先进统计理念。不断强化科学统计理念教育,已形成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认识统计工作、从事统计工作的生动局面。不断强化公共统计理念教育,基本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平等获得政府统计信息,使统计成果更加惠及全社会。不断强化依法统计理念教育,形成了依法理顺统计关系、依法规范统计行为、依法维护统计秩序的态势。不断强化利用已有资料采集统计数据理念,正在形成以部门行政记录、企业会计财务资料和生产经营记录、社会大数据加工生成宏观统计数据的格局。

九、统计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统计部门始终把统计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统计理念和成果,推介和分享我国统计改革发展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桥梁,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统计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统计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上各项统计事务。目前,我国已形成适应国情、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统计理念和成功做法、实现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的政府统计调查体系,中国统计在国际政府统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

对世界统计事业发展贡献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局长当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3届会议副主席,当选2011回合国际比较项目全球执委会执委。中国2012年再次当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成员国。国家统计局积极参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各项统计政策的制定或修订,积极参与2011回合国际比较项目的重要决策工作,积极参加亚太统计委员会的重要活动。与国际官方统计学会成功举办国际官方统计大会,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统计司成功举办“监测国家发展:问题与挑战”国际论坛,成功承办北京“从数据到核算”国际研讨会。

与他国统计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家统计局和加拿大统计局成功实施统计信息管理第二期项目,在一体化住户调查、一体化企业调查、季度GDP核算、环境统计和环境核算等5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顺利完成与德国联邦统计局在统计法制建设、就业统计、工资统计、网上发布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同荷兰统计局签署《统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英国统计署签署《统计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行政数据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人员培训方面开展合作。继续保持同日本统计局、韩国统计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普查局、意大利统计局等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与国际组织的统计合作不断深化。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国际比较项目(ICP),顺利完成了为期5年的2005年ICP中国部分工作,开始了2011年一轮ICP中国部分的准备和布置工作。2010年,金砖国家的统计局开始合作,目前已形成每年轮流在领导人正式会晤举办国举行统计局局长会议、编辑联合统计手册、研讨共同关注的统计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金砖国家统计交流与合作机制。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积极推进中国统计从目前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转向“特别数据公布标准”(SDDS),与欧盟统计局签署《统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局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国际统计培训迈上新台阶。2009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签署《联合国统计能力开发信托基金项目协议》,积极推动中国及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若干重点领域对国际通行统计规则的学习和借鉴,提升中国及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2011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签署了《国际统计培训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共同设立中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开展面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高级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国际统计发展。

第五篇: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新篇章

——水塔街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回顾

尧都区水塔街办事处位于临汾市区西北,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共有5866户居民,常住人口19032人,流动人口18000余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水塔街这片热土在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社区经济、社区服务、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社区党建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的水塔街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商业兴旺,学校云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水塔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30年,也是社区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一、立足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水塔街办事处辖区内有龙潭、水塔和阳光三个社区。这三个社区的纯居民,大都是原鼓楼北村委会的村民,他们依靠城边的土地种植蔬菜、在集体企业务工、在城里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居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到了2005年,市政府把仅有的500余亩滩涂地也征收了;原来集体的几家企业也因环境综合整治关闭了。居民的经济收入成了困扰办事处和社区干部的一大难题。办事处党委在经过调查研究、多方论证之后,决定充分发挥水

1塔街独特的地理优势,引导广大居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办事处辖区内有临汾一中、平阳中学等7所学校,各县市的有很多优秀学生慕名到这里学习深造。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在学校周围租赁房屋,陪伴孩子读书上学。我们利用这个独有的条件和优势,引导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房屋租赁,为学生提供饮食、洗浴、课外辅导等服务。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陪读经济”现象。去年,临汾晚报曾以整版篇幅进行过报道。据不完全调查,现在辖区内纯居民当中有80%开展房屋租赁,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以上。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了更好地在辖区内发展好以房屋租赁为主导产业的社区经济,成立了水塔街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规范管理。现在,房屋租赁户已经开始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初具规模的房屋租赁户已经达到20余户,由此带动了饮食服务、交通运输、课外辅导等行业也加快发展,广大居民自主就业的比例随之不断提高。

二、高度关注民生,搞好社区服务

在改革开放初期,水塔街还没有成立街道办事处,只是一个城中村。到了80年代中后期才成立了办事处,后来发展成了11个居委会。那时的办事处和居委会负责户口管理、婚姻登记、优军优抚、环境卫生等政府交办的各种社会管理工作,社区服务还是个很生疏的概念。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2001年底至2002年5月,根据单位型、

地缘型、纯居型特点,把原来的11个居委会合并为3个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党委为社区居民开展了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困难救助、社区医疗服务、提供就业岗位、美化生活环境等多项社区服务。有条件的居委会还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应广大居民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比如,龙潭社区居委会,近几年来,投资100余万元,购买图书、健身器材,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娱乐服务,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各种福利,向困难户提供各种生活救助,等等。

三、坚持科学发展,抓好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水塔街辖区内的纯居民已经由原来的村民变成了城市居民,社会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许多“单位人”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了社区居民的行列,社区内居民成分变得复杂了。广大居民的诉求和需求也越来越多了,最为突出是对生活环境的诉求和需求。近几年来,办事处在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下,开展各种内容的城市建设工作。从2005年至今,办事处和社区的广大干部积极配合市、区政府对城市街巷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改造,对城市居民进行集中供暖,对大街小巷、居民小区、辖区单位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现在,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居民小区或者单位的办公区内,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了调动各单位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办事处每年都

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活动涉及环境卫生、平安稳定等多方面的内容。每年到了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奖励、惩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始终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大于天。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八十年代,办事处辖区内只有有几家国营企业和几家村办企业。现在各种餐馆、商店、旅社等经营性场所骤然增多,监管难度增大。我们牢牢把安全生产放在重中之重,把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这几年,办事处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安全监督。为了及时地掌握安全生产信息,办事处实行了主干轮流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主干值班,随时掌握安全生产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随时处理。特别是每年的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节或者在中央、省、市、区有重大活动时,就重点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检查。进行安全生产排查、检查、处理,这已是办事处日常工作的常态了。几年来,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办事处辖区内没有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细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十多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集体企业破产,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经营繁荣,进入社区的许多单位、经营

户、居民户,成分变得复杂、利益诉求增加、矛盾纠纷加剧,社区稳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几年来,办事处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从健全制度机制入手,切实维护辖区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了办事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了办事处主干、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了办事处、社区、单位、居民小区信访信息网络,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健全了“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了“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几年,我们社区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邻里纠纷、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妥善处置,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六、抓好党建工作,提高执政能力

多年来,办事处党委一直把建设好社区党支部,加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提高社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党员干部的战斗力作为党委工作的重点,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我们切实加强对社区干部监督

管理力度,严格用党员干部的标准衡量他们的工作;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用党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切实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办事处领导班子发展社区经济社会的能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辖区范围内每个党支部每年开展的“两定一查三评”工作,办事处都要严格把关,“两定”内容都必须有新的内容,都必须是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必须是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龙潭社区党支部狠抓落实,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党员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如今的水塔人踌躇满志,锐意进取,已经踏上新的征程,抒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上一篇:聘用护士试用期合同书下一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