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鉴赏

2024-04-14

《村居》古诗鉴赏(共14篇)

篇1:《村居》古诗鉴赏

关于古诗村居的鉴赏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篇2:《村居》古诗鉴赏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1]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2]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3]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4]

翻译:

八年十二月:指8(元和八年)农历的十二月。蔽:遮,挡。蒿(hāo)棘(jí):蒿草与荆棘。亦泛指野草。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絁(shī)被:绸被。絁,一种粗绸。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赏析: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篇3:《村居》古诗鉴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理念: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美的教学, 是一个感悟诗中意境、享受诗韵之美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 我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将文本、音乐、图画巧妙结合, 以陶醉诗境、品读诗韵、体味诗趣、陶冶诗情四个步骤为主线,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进入古诗情境, 让学生徜徉于诗韵中, 陶醉在诗境中, 从而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品读诗歌韵味和体味诗歌情趣。

学生准备:

预习古诗, 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走入诗境

1. 歌曲导入:同学们, 还记得《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吧! (师生跟着音乐齐唱) 春天真美啊!清朝诗人高鼎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村居》。

2. 板书课题, 学认“村居”两个字。

3. 观图入境: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认真观察)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景物?人们在干什么?你觉得图画中的风景怎么样?

4. 学生观察讨论, 个别说。

5. 教师归纳:图片中有优美的景物, 有可爱的儿童,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高鼎是怎样用诗来描绘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歌唱春天、观察图画的同时走入诗中的意境, 从而为以下的教学环节拉开序幕。)

二、理解感悟, 品读诗韵

1. 自读感悟, 学习生字

(1) 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帮助 (借助拼音, 求助同学、老师) 。

(2) 教师范读, 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相机指正学生的读音。)

(3) 随文识字, 重点学习生字“醉、烟、童、散、忙”。

2. 以读品诗, 感悟诗韵

(1) 学会了生字,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2) 诗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花草繁茂、千里莺啼的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诗中哪几句写了优美的景物?

(3) 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 读出它的美? (学生读时, 教师要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4) 指名读, 学生互评, 教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 读得比画还要美。老师再给你们配上点音乐就更美了。 (教师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的基础上, 读出感情和韵味。)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过程, 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走入诗歌的意境美。)

三、紧扣诗眼, 体味诗趣

1. 观察图片, 抓住诗眼

(1) 看到这么美的图画, 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说说图中小朋友的心情怎样吗? (板书:高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和动作, 体会儿童高兴、快乐的心情。)

(2) 书上是怎么写的?应该怎样读?

(3)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化, 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出话题。)

(4)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们很喜欢放风筝? (在学生回答有难度时, 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 引导其说出“忙”字, 并从“忙”字体会孩子们喜欢放风筝的心情。)

2. 紧扣诗眼, 体味诗趣

(1) 你们玩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你知道风筝古时候的名字吗? (纸鸢)

交流:小组讨论课前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推选同学上台说。

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风筝的故事由来。

(2) 出示风筝, 请学生当场表演放风筝。

提问:我们的风筝为什么飞不起来呢? (因为没有风)

小结:所以, 诗中的小朋友知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我们跟着诗中的孩子一起去放飞风筝, 放飞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诗文互动, 紧扣诗眼、反复悟读, 细细体味诗中孩子们放风筝的乐趣。)

四、延读品味, 陶冶诗情

1. 出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相互交流

(1) 交流:今天, 我们学习了一首描绘春天意境优美、富有情趣的诗, 其实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诗, 你能想出几首来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师及时评价)

(2) 展示: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春天的古诗, 多媒体出示《春晓》, 配乐齐诵。

(3) 拓展:你们喜爱春天吗? (板书:爱春天) 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吗?

2. 齐读课文, 教师总结

(1) 展开想象: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祝福, 随着这优美的音乐, 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诗中画面, 再一次快乐地诵读一遍———《村居》。

(2) 教师总结:你们的诵读让我看到了春天, 看到了风筝, 看到了希望, 放学回家后我们和父母一起去放风筝, 就像诗中写的———“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篇4:《村居》古诗鉴赏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篇5:古诗《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 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用时:0.5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指名朗读,正音。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篇6:村居-古诗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作者]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译文]

篇7:村居-古诗改写

村居――古诗改写

重庆市巫溪县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二年级(五)班 陈紫薇

春天到了,黄莺在树上唱着歌儿,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柳枝轻轻地飘在河堤上。“铛铛铛……”,放学了,同学们一边走一边喊着:“放风筝!”他们来到绿绿的草地上,有的放风筝,有的在旁边拍着手喊着:“风筝放得真高呀!”

农村的春天真美呀!

指导教师:孟灵

简评:改写符合原文意义,想象合理、适当。

篇8:《村居》古诗鉴赏

一、读——诵出诗味, 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与诗词教学学习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 个别读,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 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 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 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 教师可以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这里的“读”意在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 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 章法井然, 技法娴熟, 水到渠成。

1. 读诗先读题, 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的题目) 要把课题读好, 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 读题。

2. 读准, 读通, 读顺畅

(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指名读)

学生试读 (学生把“剥”读成bā, 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这个字请注意, 它一般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 因为诗词要押韵。

(老师对“剥、蓬、亡赖”等多音字结合语境辨音明义, 而后顺势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畅)

3. 诵出节奏味

节奏美是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特有的美感特征, 只有正确诵出节奏才能正确表达出古诗的节奏美。执教老师采用了范读、师生对读、小组轮读、划分节奏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反复实践, 所以学生诵出了诗的节奏美。

4. 诵出韵律味

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的。正因为讲究押韵, 再加上诗词内部的平仄变化, 诵读起来就会有很强的韵律味, 这种韵律味也有独特的美感。词本身就有词牌, 配上相应的词牌曲就可以或低吟浅唱或放歌曼舞。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用红色突出“草、好、媪”“东、笼、蓬”等分别押“ao”和“ong”韵的字, 然后范读, 学生有所感受后跟着诵读, 词句的韵律美诵读出来了。

通过这个初读感知阶段的展示, 我们知道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指向, 一是要读正确、流利;二是要初步读出诗的自然停顿与节奏。这种安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读的层次性。老师的范读, 不仅是在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引路, 也是在为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感知诗意作铺垫。学生闭眼想象的一刹那, “诗中有画, 画不有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二、品———析出意蕴, 体验语言美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出来。

1. 品词义

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 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 老师就启发学生看图。

师:老两口在干什么?

生:老两口非常亲热, 头靠着头, 在说悄悄话呢!

生:老两口面色红润, 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

师:是啊, 这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又如在理解“无赖”一词时, 师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 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可以看看图, 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师接着说:“是的,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 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师:他的天真可爱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 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 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 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 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 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你来读一读, 读出你的喜爱。

(课件出示关键字, 生读)

师:看来, 这小儿子还真是调皮、可爱。

2. 品词眼

文有文心, 诗有诗眼。抓准了诗眼引导理解, 往往会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醉”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一个文眼, 老师抓住“醉”, 一是翁媪酒后微醉, 二是翁媪的自我陶醉, 三是作者也陶醉其中。层层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这对翁媪醉大儿的勤劳, 醉二儿的懂事, 醉小儿的活泼顽皮, 醉家居的平和安宁, 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 一个“醉”字串起了整首词。

三、悟———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宕,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1. 想象画面, 悟诗境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 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 就没有情境, 就没有品味, 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 启发想象, 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 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 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

师:来到村居,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低小的茅屋, 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 河塘里荷花竞相开放。

生:我仿佛听到小溪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生: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师:带着你的这种想象把这句词读出来吧!

2. 活化形象, 悟情境

古诗是先文后情的, 也就是说古诗是凭借物象来造境、明志、寓理、融情的。教学时若能在合适的时机, 采用恰当的方式活化形象, 让诗中的物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活动起来, 鲜明起来,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创设情境说: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想象一下, 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让学生扮演“翁、媪”对话交流后问: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公公老婆婆, 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通过描述, 翁媪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同时老师还对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如:大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儿子有着怎样的特点?小儿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中, 让学生感悟到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心灵手巧、顽皮可爱, 进而将农家特有的平静和谐生活情境嵌入了学生的脑海里。

3. 结合插图, 悟情境

语言是平面的, 但它承载的信息有许多又是立体的, 再加上小学生还平面语言描叙以立体画面能力之所限, 这就需要借助画面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清平乐·村居》课堂中, 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 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走进词境, 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 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 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 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 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 有着一户人家, 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草, 二儿子非常心灵手巧在编鸡笼, 小儿子非常顽皮可爱, 正在溪头卧着剥莲蓬吃。

4. 换位体验, 悟情境

换位体验能拉近体验者与诗中物象的距离, 获得真情的体验, 同时能极大地激发体验者的参与热情, 使其在自觉自愿的参与下, 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在翁媪的“相媚好”中, 老师请同学们扮演这对老公公和老婆婆, 再现当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写说:“老太婆呀, 你真是能干呀!”老头对老太婆说:“当年, 你是那么美丽, 现在虽然我们都老了。在别人眼里都不美丽了, 但在我眼里, 你依然美丽如初。”老太婆说:“是呀, 要说当年你也是英俊潇洒, 如今虽然都老了。但你还是那么能干, 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的学生这样想象, 老翁说:“你瞧, 这么热的天儿, 咱们的大儿子, 在溪边顶着烈日锄豆, 这个勤快劲儿多像我呀。二儿子织鸡笼那认真样儿, 多随你的脾气啊。”老婆笑眯眯地接着说:“你再瞧瞧咱们的小老儿, 趴在地上剥莲蓬那顽皮样, 多想你小时候那淘气劲呀。”他们说笑着, 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为了强化体验,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 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 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探———深入诗意, 理解境界美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对古诗词接触少, 对其形式, 表现方法等比较陌生, 再加上时代久远, 历史隔膜,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作适当资料链接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链接资料主要是为了架设古诗词和学生理解的桥梁, 主要起沟通作用。

老师也应深谙此理。我们可以链接作者生平, 出示配上简介的辛弃疾画像, 在学生的大脑中建构起爱国诗人的形象, 从而加深诗句中爱国情意的感受。简介诗人生平, 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去深入理解诗意。并通过与《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对比解读, 我们再次了解词人, 他没有一刻不想着自己的国家。所以, 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 他陶醉之余, 谁又不说是心碎之时呢?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所以醉田园———忧天下———爱国家就是此时的辛弃疾!

篇9:古诗词鉴赏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篇10: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人简介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过渡:小眼睛可真亮!可是孩子们,我们不仅能找、会说,还要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妙,把作者对春天那份浓浓的爱意用我们的读与说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诗句,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在旁边。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2.交流,引导、评价。

(1)指名将诗句意思串联起来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具体。(2)引导学生尽量用优美的词语说说诗意,体会语言的美妙。

3.齐读全诗。

引导:大家读得太好了,不仅读出了热爱、赞美的情感,还有自己的感受在里面。如果我们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那就是最棒的“读书郎”!听老师读两次,看哪一次读出了韵味,是怎么读的。

4.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

5.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接读,师生评价。

(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忙放纸鸢

篇11:《村居》古诗改写作文450字

春天来了,结了冰的小河睡醒了,“哗啦啦”地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河边那茁壮的杨树、柳树吐出了嫩芽,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抚摸着水面,好像在快乐地弹琴;成群的小鱼、小虾,在河中跳起了圆圈舞。小蝌蚪摆动着它那细长的尾巴,焦急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在找妈妈吗?

漫长的寒假过去了,春天又一次来了,放学的孩子们脱下了厚重的外套,轻快地在原野上跑来跑去,手里扯着线,都在放风筝。

蔚蓝的天空中,五彩缤纷的风筝在高空尽情的表演节目。有的像大蝴蝶,翅膀一扇一扇,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像盛开的鲜花,随风飘来飘去,在空中竞相开放;还有的像威武的老鹰,在空中“呜——呜——地盘旋着,帅极了!

篇12:《村居》古诗改写作文450字

七月,是甜蜜的时光。在七月里,许多水果、蔬菜都成熟了:有绿油油的黄瓜;有红彤彤的小番茄;还有黄里透红的水蜜桃……有胖胖的西红柿;有矮矮的绿南瓜;还有有弯有直、千姿百态的茄子……后院里还有一条葡萄藤,一串串小巧可爱的葡萄就“住”在那里。用双手拨开绿叶,就能够看见一串接一串的青葡萄,现在还没熟透,很酸,熟透了就会变得紫莹莹的,我想会非常好吃。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我和奶奶各戴一顶草帽。奶奶去锄草,我就在一旁细心地观察。呦!原来锄草时要把锄头嵌进泥土里,把草的根也锄掉。奶奶告诉我,夏天雨少,土硬,锄起来比较难。

乡村的生活是多么悠闲啊!热了,打桶井水洗把脸;饿了,摘个黄瓜充充饥;累了,就在大门口的竹椅上一坐,真叫人舒服。弄堂里凉风习习,两条小狗整天懒洋洋地趴在那里。

黄昏时分,天空中一片红霞,十分壮观,这应该就是火烧云吧!云层中映出一对大鸟的影子,这种美丽的景象只有在乡村才能见到。

篇13:古诗鉴赏方法谈

一、鉴赏指要

大标题虽然说谈鉴赏方法, 但我们对诗歌的外部情况总得先有个较清醒的认识, 才不至于到解答具体问题时黑灯瞎火地乱撞。从当前的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对诗歌的一些问题, 往往还存在“斗大馒头难以下口”的困难。这倒不是因为大家的水平不足以解诗, 自成一家的解读现象有的是, 而且大多还能自圆其说。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们在古诗鉴赏题上总是难以取得较高的分数呢?一言以蔽之, 当然是“水平”。但是静心仔细考察, 这个领域客观存在的模糊现象也足以让人费解, 甚至生气。

首先, 如雪的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在叙述结构上稍作变换后, 介绍的内容则大同小异, 致使广大师生在择用上陷入莫衷一是难以适从的尴尬境地。其次, 即使是高考试卷, 对诗歌问题的用语也显得模糊笼统。例如, 一个“表达技巧”, 就有“艺术手法”、“艺术特点”、“表现方法”等多种几乎同质而不同名的称谓。这种不规范、不严密的表述, 指向不明, 也给考生准确解题平添了一道障碍。因此, 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诗歌鉴赏活动前, 认识上必须先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考什么”的问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诗歌鉴赏主要考查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个层面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 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提这两个层面的问题, 并且一般不会在“一”中涉及所有的“点”。懂得了这个规律后, 我想,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 就完全可以采用“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的措施, 形象问题用描述形象的专用术语, 语言问题用分析语言的专用术语等等, 不至于犯言不及义的讲解或答题的错误。

第二是“什么是古诗”的问题。古诗本身又包括哪些形式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古诗”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它涵盖了自有文字以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具有“诗性”的所有形式。具体而言, 首先古诗包含了宋词和元曲。我们知道诗歌本身是一种可以歌唱的“歌词”, 宋词也好, 元曲也罢, 它们的诞生都是以歌唱为土壤的。其次, 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 (或“近体诗”) 。《诗经》、《楚辞》、《乐府》、“汉魏文人五言诗”都属于古体诗。“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 又称格律诗, 它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又各有五言 (字) 和七言 (字) 之别。这里有必要分辨一个可能的误区, 即今体诗的“今”字并非是“现在”的意思, 它仅仅是与古体诗的“古”字相对而言罢了, 并且它原本所含的时间性已经淡退, 而专指一种诗体即格律诗了。

最后, 想说明一个理由。纵观多年来的高考出题历史, 格律诗鉴赏题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古体诗、宋词、元曲等形式, 这是因为格律诗的意境往往更深邃, 更含蓄, 因而给读者解读的思维空间也更大。再说, 只要是诗, 就都可以从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去赏析。如果我们掌握了某种诗歌的鉴赏技巧, 我们就可以由此举一反三, 以不变应万变对付考场的其他“敌人”。

二、鉴赏例析

(一)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回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 (步骤 (1) )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清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 (2)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3) ) 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 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其中抒情法细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法分为比兴法、白描法、烘托法、相衬法等;修辞法则与其他文学创作上的称谓作用一致。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 (hè) :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句话是说, 露水浸湿了外衣, 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 天将要亮了。

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 (步骤 (1) ) 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 (2) )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 (3) ) 两个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三)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 (步骤 (1) )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 口语化。 (步骤 (2) ) “黄莺儿”的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 (3) ) 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须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 (步骤 (1) )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 (2) ) 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 (3) )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以上例析仅仅是诗歌鉴赏的部分方法, 事实上正如文学创作一样, 创作无定则, 鉴赏也无定法, 鉴赏中见仁见智的现象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因此, 对如何鉴赏的问题作了一段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评价后, 我还想给大家一个忠告, 即说千道万诗歌鉴赏活动的第一步是读懂诗, 进而揣摩意境, 接着分析诗人是怎样创造意境、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就是诗歌鉴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三、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1) “落日恐行人”中的“行人”指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的“寒水”“怪禽”“旷野”“落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1)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王八员外被贬长沙, 而送行的人又是因事被贬巴陵的贾至。一句“离恨空随江水长”道尽了个中情韵, 请赏析“空”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送别诗千姿百态, 各尽其妙, 各具其情。请赏析本诗在传达感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 在“幽草”和“黄鹂”之间, 诗人更喜爱_______________, 诗人是在以衬托_______________。

(2)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以景写情, 那么, 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1)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志。

(2)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本章设计的四道练习, 第一题涉及意境、形象, 第二题涉及语言、表达技巧, 三、四两题属于综合鉴赏。

1. (1) 指傍晚时分经过山村的诗人自己。

(2) 这些意象营造了山村的凄清荒凉 (意境) , 为后文“行人”的惶恐渲染了气氛。

2. (1) “空”字一语双关, 用比喻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 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2) 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用“柳絮”“梅花”交代季节的变换, 景中融入了人生飘忽不定, 聚散难料的感觉。结句把离恨比作江水那样修长, 朋友之情显得更浓。

3. (1) 幽草黄鹂幽草

(2)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 诗人是想归隐, 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 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流露着恬淡和忧伤掺杂在一起的情怀。

4. (1) 比喻不怕诬陷、不愿消沉。

篇14: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浣 溪 沙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1)“垂垂山果挂青黄”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词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有情”二字的作用。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第四联直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有人说诗题中的“倦”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简要赏析。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是诗人被贬,由京官外任知滁州时所作。

(1)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嘲,表达了一种无奈的苦闷抑郁之情。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诗意说明理由。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读yǒo,形容深远。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这首诗隐含了李白内心的许多伤和恨,你同意吗?请作简要赏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②帝所:天帝住的宫殿。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8. 阅读下面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词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颔联,前人评论“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中三昧”。你认为前人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

(2)简析颈联“浮”“动”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10. 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2)简要分析第三句中“旧时月”的含义。

1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即绉纱,喻水的波纹。②棹:船桨,代指船。③浮生:指飘浮不定的短暂人生。④肯爱:怎肯吝啬。

(1)历代词人和词论家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多有评说,争论不休,你认为“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曾躬耕于田垄之上。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被封侯。

(1)词人写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是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有人说读王安石的词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感情,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愁”?

(2)结合上、下片的意思,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前人评价这首词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你读这首词,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2)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具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5.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有人说下片最传神的词是“掀舞”,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作者词中所写的“风雨”“晴”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那些不用人栽培的野生植物,果实累累,有的青有的黄,色泽鲜艳,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2)十里田畴,稻谷已熟,稻香阵阵,槿花点缀农家篱笆,野果累累,秋天的早晨浓雾润泽,淡淡的云遮住了太阳,天气清爽宜人。词人将热爱质朴田园生活的感情融入到了这田园美景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1)诗人以风喻人,借风咏怀,通过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发了勤奋上进的“青云之志”。(2)“有情”二字是全诗的着眼点。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1)诗人说,从今以后,如果容许我闲时趁着月光来访,我将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直接表达了诗人向往农村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一层层的山,一道道水,似乎阻挡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却又是一个绿柳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风光明媚。这个景色的变化中包含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令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4.(1)同意。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一个“倦”字写出了诗人心身疲惫的形象。(2)这首诗诗人将自己的羁孤老倦之情,忧国伤时的无限愤慨融入在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意象组成的凄凉秋夜图景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5.(1)诗歌塑造了画眉鸟自由自在的在万紫千红山花婉转啼叫,无拘无束的欢乐形象,来抒发一种浓郁的感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表现手法。(2)同意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的说法。诗人被贬官后来到滁州,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深感轻松、自由、舒畅,就像画眉鸟从笼中飞出,在林中自由飞翔,婉转啼叫一样快乐。

6.(1)全诗四句,有问有答,叙述描写结合,虚实结合。(2)同意。诗人描写山中“碧山”“桃花”“流水”这些优美宁静景色,意在说明山中无须汲汲于荣,无须寂寂于逝,“非人间”那样尔虞我诈,由此可知,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伤和恨。说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7. 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8.(1)花态度:指一般的花的鲜艳娇嫩的姿容;雪精神:特指梅花微雪耐寒的精神品格。(2)不同意。此“醉”并非酒醉,而是观梅时的心醉。在梅花前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浓。

9.(1)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三昧”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水墨画便如在目前了。(2)“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临江泛舟所特有的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

10. (1)高低起伏的群山依旧绵亘着,姿态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不再,淮水东边升起的“旧时月”。全诗句句写景,情景交融,句句融合了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旧时月”,它照见过六朝腐朽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今夜的月亮,又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11.(1)用得好。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渲染出来了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2)这首词赞颂明媚的春光,抒发了词人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人生如梦,时光稍纵即逝,应及时寻乐的感情。

12.(1)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是为了借伊吕之事,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2)词人敬仰伊吕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充满了建立功业的激情,并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流露出欲与伊吕并肩的豪情,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感情。

13.(1)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2)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表现了伫立望远之苦;下片以明畅淋漓的笔调抒发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坚贞不渝之情。

14.(1)①西湖的秀美景色和杭州的繁华景象。②物阜民康,男女老少安闲自在,各乐其乐的升平景象。③钱塘长官出游时的浩大排场和儒雅风度。(2)①使用铺叙。作者选取烟柳、画桥、云树、怒涛、桂子和荷花等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了钱塘潮和西湖的秀美景色。②运用点染。如作者先点出“重湖叠■清嘉”,接着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进行详细描绘(染)。

15.(1)同意。“掀舞”一词写出了渔翁搏击狂风恶浪的倔强形象,同时,隐含着对友人的赞美,也是作者面对政治灾难时泰然自若的真实写照。(2)这两句直抒胸臆,作者认为,只有具备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表现了其不以贬为患,不以物伤情的豪迈旷达襟怀。

16.(1)词中所写的“风雨”“晴”,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是作者政治生活的艺术投影。 (2)表达了词人任凭政治风云变幻,屡遭挫折也无所畏惧,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情怀,也表现了苏轼政治上失意后追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安宁的思想。

上一篇:大学生入职简历范文下一篇:大学物理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