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2022-07-01

第一篇: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鉴赏古诗的形象”专题教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中的形象的类型。

2.初步掌握“鉴赏古诗中的形象”的答题步骤。 【课时】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参考书目】《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 【知识储备】古诗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2)事物形象(3)景物形象

一、口诀导入: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二、课堂展示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如: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例如: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知识储备】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例如: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方法点拨】

第一步,感知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特点(基本含义)。 第三步,体会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题建议】

1、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时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知识储备】

特定意象的含义: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4)以蝉喻品行高洁。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9)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思路点拨】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知识储备】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等 或者归纳为: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课堂检测】

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

3.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

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

4.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③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课堂小结】略

【家庭作业】完成《核按钮》本专题的12——15题,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一、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二、鉴赏知识的“盘点”与“内存”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 《归园田居》 )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 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 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三、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 ④ 注意作家风格。 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 (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学生做练习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05年中考题)(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学生做练习2(杜甫的《望岳 》)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杜甫的《望岳 》) (4)题型

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第三篇:《“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古诗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如今古诗词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历年古诗词鉴赏考题回顾(以09~13年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2009年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0-21题。(共4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2分) 21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10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011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2012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分) 6.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2013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共4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教师分析:同学们,河南历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总分值为4分,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考核的两个方面是“内容理解”和“赏析”,涉及到诗歌的字词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词语的表达效果、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

(三)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 ppt课件展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三大考点:

1.字词赏析(主要是关键字词、名句、典故等的理解和评价) 2.情感体味(联系创作背景、诗人的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 3.品味鉴赏(从某一角度,如: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或评价) 4.画面描述

(四)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指导,练习巩固。 1.专题指导一:字词赏析。ppt课件展示: 例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考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见”是看见的意思。南山是在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这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答题模式指导:字词本义+语境意+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心境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学生答题,教师巡堂,了解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在班里交流答题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参考答案:“割”是切断、划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专题指导二:情感体味。ppt课件展示: 例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考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早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指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赞美什么。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品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先进行答题尝试,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展示答题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3.专题指导三:品析鉴赏。ppt课件展示: 例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考题:请你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简要评析其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意象的„„特点+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考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王国维誉为“天然奇偶”,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答题结果,看看谁答题用词精准,答得流畅,答得圆满,教师评价、总结。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方法拓展:识记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感情。ppt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朗读后,抄写下来):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六)谈收获: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的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课件展示总体板书),宣布下课。

(八)总体板书。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大考点:字词赏析、情感体味、品味鉴赏

答题原则:调动积累,记忆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第四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教学[大全]

《别董大》教堂实录

一、复习《枫桥夜泊》,引入新课。师:有感情地背诵《枫桥夜泊》。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读,可以获取很多信息。通过读,可以理解诗句大意;通过读,可以想象画面;通过读,可以体会诗人感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我们一起再回到唐朝,和高适一起去送送朋友。

二、齐读课题,简介背景。齐读课题。师: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首是送别诗。师:你不明白什么?生:董大是谁?师简介:董大名叫董庭兰,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爱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京,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三、自读古诗,依据注释自解。

四、指名朗读,适时点拨。生1: 生2: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的?看图,去想象一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夕阳亦被染得惨白。天色昏黄,北风狂啸,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此情此景,依依惜别,怎不叫人凄凉悲苦?”

五、想象朗读,体会凄苦。再读一读前两句,头脑中浮现出那幅画面。师: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生1:我感到遗憾,为这样一位好艺人远走他乡而遗憾。生2:我感受到了凄凉,衣锦还乡倒还好,如今却失意流落,晚景凄凉。生3:我感受到了留恋,一生难发几个好朋友,现在却要各奔东西,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鼓掌)师: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公亦不作美呀。细细读一读前两句,你觉得哪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生1:我从“北风”一词好像听到了呼呼的狂啸声,刮到我的脸上,吹进我的心里,寒意刺骨。生2:我从“雁”一词知道是深秋,大雁集合队伍也要远行了。师:这时,谁也要远行了?生:董大。师:雁阵离离,别情凄凄啊!生3:当时还下着雪,“雪纷纷”。更增添了凄凉的情绪。生4:我从“黄云”和“白日熏”知道了这是黄昏,我想起了第二课老师教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昨天老师教的《秋思》中也有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我真心佩服你。你的记忆力,思维牵引力都很强。你想得很宽,很广,懂得很多,很深刻。我真为我们五一班感到骄傲。师: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啊!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六、劝慰好友,振作向前。师:好友离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生1:给董大鼓励。生2:劝导董大。生3:鼓励董大振作起来。生4:送给他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 生5:我会对他说:“昂起你的头,忘掉以前的一切吧!” 师:读一读《别董大》,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指名朗读,(没读好)(评价:要读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再读。谁再来读读。师: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慰董大?生1:朋友,你是一颗明珠,只是被湮灭在尘土中,拂去那层土,明珠就会发光。生2:朋友,在你面前的一层薄薄的纸,你只要努力捅开它,就会看到光明大路。生3: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生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情地)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激昂地)师: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些什么?(小组说说)生:你的话是一把刀,把我前面的那块布割开了,我看到了美丽的天空,谢谢你!生:你的话是一盏灯,我的心被你照亮了,谢谢你的良苦用心。生:你的话是一把火,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师:当我们被老板炒鱿鱼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师:要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慷慨地对自己说这句话,需要有些什么才行?生:要有真本事,才有勇气。生:要有真功夫,才有信心。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才也于对自己这样说。师:是啊,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能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

生再读师: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着实让人佩服。谢谢高适,也谢谢同学们。下课。

浅析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教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诗的地位和特点的描述,来体现出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在古诗教学中面临的相关问题来探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一)古诗的特点和地位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中国璀灿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凝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使得其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经过了千百年的沉积与流传,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传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每一个中国人不但应该会读会用白话文,更应该懂一些古诗文。因此,古诗是当代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与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也是激发人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的语文教科书,都将古诗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十二册教材中共收入了36首古诗。另外,在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古诗50首,第二学段为50首,第三学段为60首,而且其附录里推荐背诵的古诗词又达到了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古诗的总量上是相当大的,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作用决定的。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弘扬。古诗内涵丰富,透过古诗,可以挖掘出古诗中的许多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气节。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了渗透着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之外,通过读诗,还可以了解到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以及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的传说。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幸福和美满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极大兴趣。 其次,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与培养。古诗具有意美、语美、音美和形美。它能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能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是那样美不胜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诗句又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不仅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显示了形象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而恰好古诗通常能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明志”,因此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小学生尚未健全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再者,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古诗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自己去补充和领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为例。教师懂得诗的形式特点是想象的、虚拟的、假定的。在讲到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的鲜明时让学生展开了无拘无束的想象,把自己当作这枝冲出墙外的红杏,说说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在园外又看到了些什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关在园子内的花草树木,问问红杏自己想问的问题。又如教师在教学诗人是如何怜爱苍苔时,让学生想象并表演诗人当时会是怎样走的。学生畅所欲言,创作的欲望被激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创作。通过想象,学生对古诗感情色彩的理解也在点滴之间被激发了出来。

最后,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奠定学生母语学习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学习母语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强的。而学习母语就离不开学习古诗。不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都以理解为目的,只要求学生记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对学习语言是十分有利的。杨振宁先生曾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①而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期,13岁以后再去学习古诗经典,效果会十分有限,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我国的语言大家鲁迅、胡适、老舍也等都无一例外地在儿童时期都受过古诗的学习和熏陶。因此,教师要珍惜儿童学习母语的黄金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经典,让更多的古诗来涵养孩子的一生。只有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才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可能既具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古诗的实际情况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古诗的教学。但学生面对着与平时所接触的语言文字差异甚远的古诗,又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状态呢?

以下是一个镇中心小学的一些调查结果:一个语文次次考90多分的六年级学生,让他一口气背诵学过的古诗,能背十多首,不超过20首。让他背课外积累的古诗,能背8首。在六年级的50人中,喜欢古诗的有11人,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有30人,不喜欢古诗的有9人。喜欢古诗的基本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的理由是古诗好背,古诗的考题比较简单,容易得分。不喜欢古诗的基本是一些学困生,理由是古诗的意思不好背,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好理解。

这种结果不能不引人深思:这些仅仅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对待我国的文化精粹竟然是如此漠然,甚至势利,古诗吸引他们的不是美好的形象,不是顿挫的音韵,不是深远的意境,更不是丰富的哲理,而是考试的得失。在让人揪心的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诗的迫切性。

(二)教师教授古诗的误区

虽然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积累

教师追求学生古诗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课外的古诗积累中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抄写背诵一首古诗。而这其实是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疲劳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加之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检查,这样的古诗积累就成了形同虚设。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在没有完全吃透教材,没有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几个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而对于学生的回答自然也就做模棱两可的指导。这样只能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陷入更迷糊的状态,既割裂了古诗的整体性,又无法使学生进入正确的情境,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3.填鸭注入式的讲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于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就侃侃而谈,一讲到底,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价的互动环节。这种唱“独角戏”式的课堂教学,其结果会使学生原本积极听课的活跃的大脑处于松散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会转为神游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会深受影响,而“有效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4.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由于小学语文的试卷和平时的练习题所涉及的古诗的知识点很少,大多是默写古诗或是对重点字词的解释。应试状态下使得教师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对古诗大意的疏通上,一味地要求学生牢记古诗的翻译。而此教学方式使学生简单地认为学习古诗就是死记硬背,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枯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不求甚解造成不管背诵默写多少次,总有学生将古诗中的字词写错别字的现象。

5.文学鉴赏式的分析

古诗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所需要的。然而与囫囵吞枣式的简单教学方式相比,就是教师过于烦琐详细地分析古诗的相关文学常识,从诗人的生平到其生活的环境;从诗人的政治思想到其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等等,统统介绍给学生。而这样的教学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会使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甚至因为古诗的理解这么深奥而怀疑自己的认知能力,产生消极的学习意识。这样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

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设计一些新奇的形式是可以的。但是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就会破坏古诗的原意,把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集中在表面上的热闹,会使古诗的教学陷入华丽而浮躁,空洞而不真实的境地。返回朴实而扎实的古诗教学中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教学

针对以上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

教师行业一直流行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设想,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是就古诗而论古诗,一味地讲解古诗的意思和让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一定受到极大的打击,形成古诗的学习是枯燥的概念。因此,真正的古诗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将尽可能的古诗知识运用服务于古诗的教学中,形成自我的人格魅力,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方法。仍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为例。

片段一: 师:看,(一边放课件,一边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一生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片段二: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生:是“怜”字。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用“嫌”好像瞧不起人。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师大概,这“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

片段三:

师:至此,我们还有必要非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 师:为什么?请你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看。

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心里已到了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

师:原来这“不值”不仅仅师“不遇”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

生:遇!不遇中有遇。

师:天地大美而不言。生活中、人生中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诗题。游园虽不值,但——

生:不遇中有遇。

师:所以,不值就是——值!

为什么有时候一堂课一首诗讲不了多少东西呢?原因是孤立地讲一首诗。而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将与所教古诗相关的许多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诗知识,而且很好地服务了本首古诗的教学。正因为教师出色而扎实的古诗底蕴,从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到教学方式都能运用自如,才使得学生理解古诗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师生之间配合得很好,古诗鉴赏的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因此,丰富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化底蕴,多翻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是教师上好古诗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人文学者商友敬说:“要把朗读古诗,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②这是一种对学习古诗颇有兴趣的崇高境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

1.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生社会阅历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古诗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年代相距几千年,以及古今语言的差异,这都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如果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不熟悉或是陌生的事物,光靠教师苍白的、抽象的讲解,或者是几张图片的辅助,学生实际所能接受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多的,模糊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15%是通过听觉。从这两个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视觉和听觉在人获取信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出示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播放与古诗意境相同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这两大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读、想结合并获取知识。对学生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情境,体会意境美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起到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可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作背景,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古诗中所描写的壮阔辽远的意境烘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音乐中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可以播放天门山的雄奇和长江水势湍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人为何用“回”字的意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甚至是雪中送炭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的氛围

要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就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小学生有很重的模仿心理,如果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也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孩子们一起读古诗时,就会形成一种流行,读古诗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推荐课程标准后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利用统一的时间,如每天的晨读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在诵读中教师要注意点燃学生养成诵读古诗习惯的欲望,将每天的坚持转变为良好的诵读习惯。 其次,在读古诗的方式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变换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默读,或接龙,或当场试背,或提问抢答,都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保持学习古诗的最佳的新鲜感,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

再者,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可变换多种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③可以是精神上的口头表扬,或是打一个很高的分数。也可以是物质上的鼓励,如奖励五角星、小红旗、小卡片、本子或奖状。读得愈好学生就会愈喜欢读,用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来维持学生必要的成就感。

最后,还应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教室中可以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划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角”,定期更换一首古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甚至在平时的对话与交谈中也鼓励学生可以用上古诗。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感受和体味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教给学生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

1.古诗的诵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④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进行了具体说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⑤因此,对小学生古诗诵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呢?

(1)让学生明白诵读古诗要读出字正腔圆。因此,在学生自读古诗时要求能读得文通字顺。就像朱熹先生所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去范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能配乐诵读更好。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在听中去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

(2)在学生字正腔圆的诵读后,让学生知道诵读古诗还需诵得抑扬顿挫,诵出古诗的情意韵味。首先,是重音的处理上。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重音落在“密密缝”“迟迟归”上。因为读到这六字,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其次,是语调的升降、快慢的变化上。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变化,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就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最后,是节奏的划分上。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

2.古诗学习方法的习得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地品味古诗,从而实现与数百年前的诗人进行对话。

(1)课前古诗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一首古诗字数虽少,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学生要进入古诗的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就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搜集并整理与古诗相关资料的习惯。而最主要的就是搜集古诗作者的生平和他生活的特定时代,写作特点及写作背景等,可以为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作好铺垫,更能对古诗的感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抓住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将有助于学生自主了解诗意、形成能力。

(3)用恰当的方式翻译古诗,可以运用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3.古诗的日积月累

在小学语文的各类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数量是很有限的,要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优秀的古诗, 就需要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有效的积累古诗的方法。整合同主题的古诗、把握同题材的古诗和延伸同诗人的古诗就是有效的迁移方式。 (1)整合同主题的古诗。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如课内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诗中正面写吃鱼的人,侧面写捕鱼之不易,间接反映渔者的艰辛。这对小学生体会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补充一首郑燮的《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入归船,拨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阳古岸边。”这样,不用多讲解,学生脑中就已浮现出旧社会捕鱼人的痛苦生活。

(2)把握同题材的古诗。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和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根据两首古诗的异同点可以提出自学要求:学习了《江雪》这首古诗,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又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古诗。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能力

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是一种接

如何运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

(编者注:本文获2004年第七届全省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新"<新课程、新媒体、新策略>论文评比一等奖) 内容摘要: 幼儿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占绝对优势,其学习活动常常受直接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时,应当以渐进式的渗透教育为基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核心,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媒介为主要手段,通过创设环境、提供展示平台等,以充分调动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共同参与为目的,引导幼儿实现古诗欣赏。

关键词: 幼儿 多媒体 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人们所广为传诵。因此,家长们对幼儿古诗教学具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能背诵多首古诗为荣,甚至,还在居家聚会之际,让孩子当众背诵几首古诗,以添声色。

但古诗教学却是幼儿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基于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制约,幼儿具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感知觉水平较低。而古诗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在此,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与古诗欣赏要求产生了矛盾,如果对这一矛盾解决不好,采用诸如“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幼儿就会逐渐对古诗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古诗教学的效果,出现“适则其反”的尴尬境地。如何克服这一矛盾,也就成了广大幼教工作者一个现实的课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解决上述幼儿古诗教学中的矛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此,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笔者试就此发表自己对此的一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对此有独到研究的专家学者们。

幼儿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占绝对优势,其学习活动常常受直接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时,应当以渐进式的渗透教育为基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核心,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媒介为主要手段,以充分调动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共同参与为目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以为,利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古诗教育,应当切实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不仅是我们搞好幼儿古诗教育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的起点。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网络就能通过声画并茂的图片或动画具体生动地把古诗的意境展现在幼儿面前,使之跨越时空界限,联想当时情景,深入领会诗句的内涵。同时,通过多媒体,还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使孩子获取动态信息,形成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且能大大理解降低古诗的难度。此外,借助多媒体,还能实现“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给幼儿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加之,教师适时而得体的表扬、鼓励,幼儿就能不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主动探究、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和强化,并由此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萌发对古诗的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古诗教学活动提供无穷的原动力。

如:在组织《春晓》这首古诗的教学活动时,我们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自制了CAI课件,为孩子们创设了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此课件不仅色彩鲜艳,动画逼真,而且能反复调用。上课伊始,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图就展示在教室里的大屏幕上,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他们情不自禁地赞美着美丽的春天和绚烂的花朵,有的孩子还学着小鸟飞舞的样子。无疑,此情景课程的创设,使幼儿一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渴望,让他们做好了学习的充分准备,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气氛。此外,在幼儿了解了诗的意思后,我们又适时播出了一幅配有古筝的动画,春天的清晨,鸟雀在青翠的树丛中鸣叫,百花盛开,繁花似锦,蝶舞蜂飞,一派昂然生机的春天景致再一次把孩子们带到了诗情画意中,又一次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

二、从游戏入手,在使幼儿快乐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教学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直观、形象的事物和活动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培养能力,获得知识。我们将古诗的学习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将课件展示的同时,设计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如:我们在进行古诗《绝句》的教学中,就设计了智力闯关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教学活动开始,我们将课件动画完整播放一遍,然后,让幼儿根据记忆说出播放的影片有哪些内容,孩子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我看见两只小鸟了;有的说,电视上还有船、还有山 ……当孩子说出答案后,老师就操作鼠标,如果答对了,显示屏上就出现相应画面和与之相应的诗句,并出现一个卡通娃娃笑嘻嘻的说:你真棒;如果答错了,这个卡通娃娃就皱着眉头摇头。这样以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幼儿基本说出画面内容后,我们又将动画完整播放一遍,这次我们要求孩子说出先播放的是什么,后播放的是什么。这样进行两三次后,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古诗的主要内容。

三、提供展示平台,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调动,一方面是孩子们自发的学习,主动的探究。因此,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能够自主创新的发挥,有助于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提高自信,勇于表现自我。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中,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互动内容,也提供丰富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每次学过古诗后,我们都会在班上组织幼儿进行“古诗朗诵会”。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因其声韵和谐、琅琅上口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我们让孩子按照自己对古诗内容和古代人服装的认识和理解,用一些道具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孩子拿了一把扇子;有的孩子做了一顶古人的官帽戴在头上;走上舞台进行朗诵。他们情绪高昂或低头清吟,或大声抒情,俨然一副小诗人的模样。对于这精彩的场面我们没有错过,而是拿起了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将这美好的瞬间录了下来,再将这台“古诗朗诵会”制成光碟播放给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欢乐的笑声一直没有停过,每个人都有精彩表现,每个人都充分展示了自我,用自己成功的表演赢得了同伴们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孩子们正是从这一次次的“古诗朗诵会”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也一天天在增强。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古诗课件的制作要围绕目标,主题突出。针对幼儿特点制作的课件,不能太过繁琐,花里胡梢。如果画面的内容过于丰富,所要表现的主题不突出,课件的运用相反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画面尽量简单明了,让幼儿一看就很容易理解要表现的内容。尽量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表现,不能太抽象。既然是教学使用,必需能让幼儿接受,尽量不要太个性化和奇异化,要保证孩子们看得懂。

2.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感官学习古诗。多媒体教学集合了声、光、色等各种元素,同时还有许多的互动操作,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制作古诗教学课件时,要将声、光、色等各种元素都运用进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孩子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调动起来,接受各种刺激,从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3.设计参与环节,让孩子主动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仅仅让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行的,还要发挥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人。因此,在课件制作中,要考虑到孩子的参与,可以设计一些提问、闯关游戏、跟着做、跟着念等活动,让孩子在教学中动静结合,使孩子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用大量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画面为幼儿创设多维的“形真而情切”的情境,能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采用游戏的方式,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能延续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提供展示平台,让幼儿自由发挥、自主表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

————《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夺人眼目

扬中市永胜中心小学 郭如成

关键字:因势整合 自然发展 探求因果 举象悟情

这是浙江某次教学大赛时课堂实录,执教者是浙江优秀教师王自文。诗歌教学一直是人们所困惑的有争议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什么,怎么理解,达到什么程度,怎样轻松快乐的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下是教学实录(片度)及课例体会。

一、“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同一个时代的,情感有密切联系的两首诗同时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处理.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平常我们一首一首的教古诗,看起来,教学思路清楚,学生学的明白,但是总觉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理解古诗的深度不够,对相同背景、内容的古诗不能做到了然于胸,一首首诗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独立体,而且似乎离开了教师,学生无法独立自主的学好古诗。而像这样把两首诗放到一起,分析、比较,学的有趣、有味,一举多得。]

二、“听到音乐,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学生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不甚理解,教师巧妙的运用声像,引起学生的联想,那铿锵有力的飞马铁蹄,不只是扬起了灰尘,被践踏的是生命、主权、尊严。再有,教师用“5年、十年、65年”,引导学生反复吟唱诗句,解有读出,解由心生。这样的教学艺术效果巧夺天工。]

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自然发展,学习其他古诗。实现古诗教学突破。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古诗的教学,往往一篇接一篇教,很难按体系、类别一组组的教,而王老师则利用历史流线,把几首古诗自然的呈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妙哉!】

四、“西湖歌舞几时休”————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看图片,猜心思,解“醉”字,一个个环节,让学生去因果索解,走近历史,走进诗人的内心,解读史情,解读诗情。品味历史,进行人文关怀、品德教育。】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高考复习反思之

(二)

在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点后,我又借助高考试题的分析,来教会学生运用答题方法及技巧,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诗词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成对古诗词的鉴赏,并形成文字。

我先展示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上海市2002年语文高考题)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设置问题:如何读懂这首词,引出鉴赏话题:

指导学生:从古诗词鉴赏的四个方面内容、语言、技巧、意境去思考。

告诉学生写作的角度: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强调了写作的重点:内容、情感的感悟,再通过练习巩固:

阅读明代杜庠《赤壁》(上海市2004年语文高考题)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歌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2、鉴赏划线句。对已有鉴赏进行分析点评:

① 作者在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翻飞,满眼望去,一片孤寂与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 ② 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了一派萧索凄凉的图景,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

情。作者借此景来咏叹历史,感怀历史,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惘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③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瑟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志的悲情。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予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望。

作者由此情景展开,情景交融,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得志。而苏轼从前

在赤壁怀古,也正是为此。作者于是步了苏轼的后尘,罢官的失落,壮志 未酬的痛处,全部都在这诗句中展现了。

④本诗特色之一便是寄情于景,尤其是末句中“荒矶”、“鸥鸟”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荒凉的景象。诗人在官场不得志,因而触景生情,由此景而引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时光流逝的感叹,抒发了浓浓的哀情。

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矶”、“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章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反思:这节课举一反三,强调了学生的练习,在模仿教师的答题结构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答题技巧。但是也有几个问题要引起注意:

1、学生常常读不懂诗词的内涵,不知道诗人表达何种情感,因此无法鉴赏。

2、 学生不会利用诗下的注释,来帮助自己了解诗人创作的情感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常常想当然去赏鉴,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 答题过于简单,不想仔细分析,造成大量失分。 对策:提示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

①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 ②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③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④细读序言和注释。

学会很好地鉴赏古诗词,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记游诗、咏怀诗、闲适诗、山水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

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作为语言和文学的学科要进行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文学的熏陶,然而,作为人文学科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古诗文的朗读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解。”、“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这些句子对古诗文的学习在合适不过了。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协作能力,当然读也不是一种。多种多样的朗读可以逐渐使学生对文章逐渐理解,将学生带回到几千年前,可以 让学生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能够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洽,使他们的理想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读还可以提高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当代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第二:注重古诗文的现代意识。

古诗文的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更透彻的理解。站在古人的角度有时很难明了,但是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意识去诠释的话效果会极佳。古诗文的许多内容,文字上易解,但要深入领会就切非易事。那么这种古今结合的方法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关心政治、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古诗文中所 继承的中国文化也易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古老的话题,用现代意识现代故事去诠释,学生从中所吸收的人生感悟必将会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注重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悟。

自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所在,,这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虽然好,但内因不起作用,外因也是枉然,而自悟恰恰是内因起作用的表现。所以,自悟能力的培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为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可以粗略的领悟作者的观点、情感,获得与作者初步的沟通,而这期间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俗话说:“闻千曲不如操一曲”,课堂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说”让他们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种种人生哲理、人生理念、人生体验,以便更清楚的解决预习时的疑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 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无非是借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取材、命题、立意、组材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来指导学生写作与做人,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恰好是这样的典范。

第四:注重古诗文教学的生活化。

美国有位学者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时下不少流行歌曲或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或表现缠绵悱恻的心情,或融化古典诗歌的意境或假借古典诗词的手法,达到了相多高的艺术水平。因此,我们应努力在古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进流行歌曲,这不仅激活了古诗文的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浸润了学生的心灵。我们知道中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情景各为二,实际不可离,即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所以鉴赏古典诗词不仅着眼于他们所描绘的客观,还应通过物质看到浸入其中的情感,这才能真正的鉴赏古诗词。

其次 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在古诗文教学中更让人惊喜不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张扬个性,就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帮助,给学生一份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更会给学生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注重写作背景的分析。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一片文章要从真正意义上正确理解和领悟,只读上几次,知道说了些什么内容是不够的。要通过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从中领悟文章的深刻的东西,以便使学生从心里上感悟文章的内在含义,形成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思想精神。例如: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作者托“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赞扬了他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情感。分析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作者辞官归家过着田园生活,悠闲自得、乐天安命。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分析五柳先生的精神,即陶渊明的这一种生活态度,通过学生讨论,认识他回避现实矛盾追求超脱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但对那样黑暗社会里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尚的道德志趣,是难能可贵的,有积极的意义,依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

第二 注重古诗文的利弊取舍。 初中课文中的古诗文虽然是精选的,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些内容在教学中是要舍弃的。许多成语故事《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塞翁失马》、《愚公移山》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它们的进步意义,也要去分析它的反面。塞翁失马可以是坏事变成好事,那也不能让学生多做坏事。愚公把大山移开精神是好的,但他的这一种做法,我们没有必要学习。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最后: 在古诗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学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我们注意古诗文的创新,把创新性的思想应用到古诗文的教学中,务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

第一:活学古文,激发兴趣,引发创造的动力。

1)巧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学古文,增强古文的趣味性。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有许多能准时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发生。教学中,我们巧妙地利用这些历史知识的经过,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复杂战事连年不断,这时期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楚汉时期的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有机的把学习古文与历史联系起来,使古文变得有血有肉,使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觉得枯燥无味的了。

2)了解历史,学习古诗文。例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里面得到许多诗歌真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的真实情况,课文中所选的《君子于役》描写了一个农妇在日落而息之时对丈夫思念的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奴隶社会人民悲惨生活有更深刻认识。以诗代史, 读诗觅史,趣味无穷。这样,将古文的学习与历史的综合交替,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不仅学会使本文,而且,提高了对古诗文的爱好,将创造的去学习更多的古诗文。

第二:巧学古文,发展能力,丰富创造的范围。

1)开展竞争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而转化为驾驭知识,进行创造能力。初中生是竞争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竞赛性的教学活动正可以激发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竞争活动,如:背诵比赛,复述比赛,问题抢答。就能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创造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2)每日一句活动。在学习古诗文单元时,在班上的“每日一句”园地上古代名句。同时在配合教学的进度,作灵活的编排。学生可以在推敲句意的过程中对古诗文的特点更加了解,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高,还掌握了许多名句并熟练应用。 3)开展专题活动。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让学生就古文的知识内容和思想以及学习方法等开展交流会。例如:《(论语)十则》,让同学们以古人的学习方法对照自己的行为,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影响,又促进了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的实践体会到,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精学古文,引导探索,挖掘创造的源泉。

1)整体感知。在古文教学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在初中阶段应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及题材特点。但基本的方法是以读为主,或默读、或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深入地感知课文。

2)深化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尽可能应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不被个别的字和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变换各种创新教法,使学生的创造力从中显现出来。

3)升华巩固。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要对读物进行一番的评价,而评价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紧扣原文的词句,把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坏境中去理解,记住这个词句在那个环节出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和推测文章的所包含的道理,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见、有独见,立足课本,开放思维,联系现实,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要鼓励学生去创新。 总之,突出中学语文古诗文的人文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会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会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会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真切的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文教学(胡红梅)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课程目标也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构和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呢?我认为,古诗文教学要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

一个“读"字了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实际上.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少有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老师大都放弃了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有利的法宝,以讲代读。以议代读,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 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学生和文本才能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才能感受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古诗文注重声音、节奏、韵律。“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是一个道理。”(朱光潜《谈文学》56页)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诗句极具音律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徐钪《词苑丛谈》),还极其鲜明地展示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起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七组叠词构成。这七组叠词,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诗人胸腑中喷薄而出。“寻寻觅觅”四字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失若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儿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整首词凄凉感伤的基调。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无尽的忧郁和怅惘。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用双声叠韵啮齿叮咛的音调.来抒写自己灵魂的孤苦,可以说是李清照这首词最大的特色。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都将无从谈起。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直接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读又有不同的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品读等等,在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读的技能和方法。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89-90页)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所以从语感与语识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细读就是打开书,直面文本,细细地读。细读与我国传统阅读中强调揣摩、比堪、品味相通。西方文本批评理论也历来强调对文本的细读.即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语气及特殊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来细致体味语句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挖掘其深意。在古诗文教学之中,对语言的品味感悟更是重要。古典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叶浴后更见丰腴,谓之“肥”;红花不禁骤雨。越显纤弱,谓之“瘦”。一肥一瘦,最寻常不过的字眼,甚至寻常得有些俗,但和绿、红对举组织在一起,却倏地化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清新自然。既说出了谁都曾有过却又未曾说出的体验.又隐渗出一种多愁善感惜春伤春之情:“语文和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作家在语文方面既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感情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朱光潜《文学与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独立阅读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脱离了对文本语言的细读、品味,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引导学生学会“细读”,那么学生的阅读必然是“独立的”、“个性化”的。

对于古诗文教学,读是感悟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古诗文教学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的多种策略和模式.但“读”永远不应该遭受到课堂的冷落。

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较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士兵出征心情是哀苦的.诗人却描写了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象.美的景更反衬出“春风不解人意”的哀苦:士兵回家时心情是愉悦的,诗人却写雨雪之苦景,不顾雨雪而忙着赶路,更显出心情的急迫。故前人分析此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对比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切艺术门类的美感生成策略。教育家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也说:“读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提高阅读效果,必须在比较阅读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

比较可以是文本问的。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是《雨霖铃》中写景的名句,同是词人想象的别后之景,都是浓情勃发的好景致。但风格迥异,意境不同,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前者广袤低沉的江面、无边的烟波暮霭,壮阔、苍茫;后者拂晓时分,凉风残月下摇曳的杨柳。凄迷、秀丽。在呈现于字面的景与情之外.这两处景还有着不见于字面的景与情:前者是漂流的一叶扁舟,茕茕孑立的游人,以及游人心中的茫然惆怅:后者是一个难眠的拂晓,渐去渐远的身影.和词人酒醒之后心中永远的愧疚怀念。通过两处景致的比较.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还能真正地明白景随情变,情随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文之中情与景的关系。

比较还可以是文本之间的对读.即“以课文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实现词句、题旨之间及其他方面的比勘。以期达到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蒋成踽在《互文对读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语文学习》)。如余永正在执教《卜算子·咏梅》时,就充分运用了互文对读法.引导学生感受陆游和毛泽东两首词中梅花形象的不同,情感的不同,意境的不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知识积累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还指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比较的过程,就是搜同求异。寻求认证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想象和联想,进而赋予其新的意义。

阅读古典诗文与当代作品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视觉差异。因此理解和评价古诗文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读者具有历史眼光.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任何阅读又都是当下的阅读和对话.离不开现实视界,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其实这古今视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比较.而这种比较也常常会激发学生读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常读常新。有教师教学《鸿门宴》,不仅引导学生学

会用正确的观点评价项羽其人的功过得失.而且通过审美移情感受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就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比较阅读,拓宽学生阅读面,引导学生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因为它“将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关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古诗文要诵出“四感”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海戈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教师的“满堂灌”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诵读。而且要诵出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诵读 有效性 语感 情感 美感 好感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古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王玉辉主编

5、《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吴忠仁 武汉出版社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古诗文教学“四字法” 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在“读”“诵”“背”“延”这四个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沭阳县实验中学

校长办公室

周东昌

古诗文教学的五取三舍

摘要 摘要: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的取舍,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古诗文、取、舍、宏、情 、精、 微、 法、难、繁、 偏

古诗文的教与学历来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时间的久远,感情的隔膜,语言的生疏,学生对古诗文距离感的存在理固宜然。那么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突破语言的藩篱,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读懂古诗文,解读古人,甚至能与古人“把酒话桑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宜做到五取三舍。

一 、取其宏

我认为古诗文教学来不得半点花拳秀腿,首先宜让学生整体把握其内容,并能字斟句酌的翻译全文(诗)。如

果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那无异于隔靴搔痒,到头来只是两手空空。如果在学生没有很好理解全文的前提下,讲这个问题、那个概念,最终也只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云里雾里。以前老北大、清华的中文系的入学考试,有时只是简单的一道翻译题,今人很难理解,可当时不照样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么?如果能让学生做到像阅读现代文一样去阅读古诗文,你说还有什么问题难以解决的呢?

二、取其情

文章除了能“载道”之外,还能载“情”。阅读好的古诗文,能开拓人的视野,亮化人的心灵,使人接受一次次灵魂的沐浴,这样,读者也成了一个可爱多情的人儿了。人性的光辉普照,这世间还有比这更明丽多彩的吗?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来引领学生走入这样一个新天地:在这里,尘世的喧嚣远遁,只有墨香,只有古人的高歌和吟哦;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无限清景;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万种缠绵;在这里,你会邂逅古道西风瘦马上的天涯倦客;在这里你会偶遇到觉今是而昨非的宦海归人;在这里李密的至孝、岳飞的至忠、陆游的爱国、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都会充融你思想的每个角落。轻颦浅笑的惬意,曲终人远的惆怅,雪压霜欺的无奈,败叶零乱的落寞,年华渐失的忧叹,一切的一切都会融入你心间,填满你的每一个细胞,这样,你便是一个“人性化”的人了,真、善、美充弥心间,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么?这难道也不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么?

三、取其精

在古诗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文史知识,对于中学生而言,不宜面面俱到地讲解,取其精即可,特别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不必要学生去研究哪个年号是哪一年,知道是个年号即可;你也没必要一定去探究这个古地名现在在什么地方,知道是个地名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些仍然古为今用的成语或 观点,则要加以强化,以便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增强其认知能力。另外,对于一些文言文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要讲深、讲透,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现象就宜多讲,让学生能很好的感悟到古诗文的语言规律,便于其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

四、取其微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在取其宏的同时,是不是可以忽略其微呢?我认为不行。我所说的“微”不代表所有的细枝末节,而是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才能释疑解惑的某些知识点,例如,我在一堂公开课上讲到《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很自然的把这句话翻译成“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但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习惯性把这句话翻译成“自古以来求学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认为似乎这样才更好,我马上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我列举了三点理由

1、 权威的《古文观止》对这句话的翻译是这样的;

2、如果不能尽信书的话,以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批评士大夫的耻于相师,不从师。那么“学者必有师”自然是指古代而不是自古以来,如果韩愈那个时代都有师,都从师,那他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

3、一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多相近似,同属唐代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古来的意思就是自古以来,如果韩愈那句话是自古以来之意,那他很可能会用古来学者必有师了。最后老师们都很认同我的观点。这其实是个很小的问题,看起来好象在钻牛角尖,小题大做,但这种形式很能培养我们解决文言难题的能力,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也就是这个目的。又如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在讲到兰芝再嫁时,在那个盛大的迎亲队伍“郁郁登郡门”,而兰芝却投水自尽时,有学生突然发言:“那男方也太惨了,娶个老婆,却在结婚这天死了,情何以堪?”无意中的一句话,却激发了我的灵感,令我马上想到我们在讲授和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只关注悲剧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忽视了其他生命的存在。多一点人文关怀,把爱撒向每个平等的生命,也是我讲授这篇文章时的另一个收获,为此我还结合一些不太妥当的广告语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并就此教学反思写了一篇论文《借你借我一双慧眼》投向了市教科院,并获得了一等奖。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对一些看似微小的问题探究和处理真正作到了教学相长,令老师灵感顿发,学生心灵飞翔。

五、取其法

这里的“法”主要是指为文之法,我们一向提倡“古为今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认为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同时,宜多讲其为文之法。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有名的政论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也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此文是如何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的,又是如何提出两个分论点的,又是如何围绕观点自圆其说的,后面又是如何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个观点的,最后又是如何借古讽今,联系现实的发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也”这一发人深省的警策之语的,同时也是如何围绕观点叙议结合的,凡此种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的问题,所以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作文课的任务,

我们很多古文就是很好的范文。

此外,在古诗文教学中,我认为应有取有舍,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古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各种古文化常识举不胜举,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必然有所选择,所以,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在“几取”的同时

还要做到“几舍”。

一、舍其难

中学古诗文教学不同于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阅读理解一些浅显和较复杂的课内外的文言文即可,因此我们宜舍其难。首先,对一些深奥的先秦典籍宜不讲或少讲,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诗文畏如狮虎,望而却步;其次,我们不必去解答一些和现实不太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不必去在乎杜甫是病死的还是吃牛肉撑死的,能理解他优美的诗文就可以了;你也不必去问屈原到底是不是个美男子,李白又是否是个风流浪子,你能接受其美好的文学形象和才华就行了。又比如教材中《漫话清高》中引用了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其中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句,教材对“中圣”一词的理解是:“三国时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给人的感觉好象是称喝醉酒为中圣是三国时才有这一说法,其实“酒”与“圣人”之关,最早记载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像这种知识有没有必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呢?

我看就没有必要了。

二、舍其繁

对古诗文的学习,有时了解其大意即可,有的地方不要过于咬文嚼字,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之类的麻烦,实无必要。另外,对一些讲过的已经积累过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等可舍去不讲,学生理解就行了。对个别难句,我们可以理解其大意,不必来一番“主、谓、宾、定、状、

补”之类的分析

三、舍其偏

比如在教学《六国论》时,六国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苏洵所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吗?这虽然是个难点,但对这个以偏概全的原因老师要能加以指出并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能够加以思考,但同时又不能苛求于古人,让学生明白苏洵也只是针对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北宋贿赂西夏、契丹的事实而写的一篇针砭时弊的政论文,观点虽偏但行文还是能自圆其说的。

当然,古诗文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地方,以上观点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投一片石子,激几圈涟漪,说过了,呐喊了,行动了,也权且算是收获了。

注:杜威的话引自《中外教学法选编》(万国学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第一版)

古诗文教学应重“读”(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古诗文教学应重“读”(教师中心稿) 2007-08-08

南县一中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离骚》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李密的《陈情

表》,文章开头,从祖孙相依为命的悲惨身世说起,让人唏嘘不已。读时应怀着悲伤的情感。接着讲“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段要读出“苦情”。后面为避免晋武帝怪罪,还要读出他的“忠情”。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经过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2007年6月23日

我看古诗文教学

——有感于滕春友老师《古诗文教学》的讲座

对于古诗,谈不上热爱,我顶多也就喜欢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高兴时信手拈来,随意卖弄几句,因为诗中的对偶、对称一直让我着迷。而对于诗词教学,我更是一头雾水。虽已上岗了两年,但一直视古诗教学为烫手山芋,能简单过就简单过去。对自己的不自信,怕肚里没那么多的墨水,怕自己无法掌控,因而古诗文的教学也没受到我的重视。今天,有幸聆听了滕春友老师《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讲座,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滕老师精要地讲述了三大块内容:重视古诗文教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古诗文教学要义。我从中体会到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在理念上、实践上的脉络,了解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对我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以后能高效率地上好小学以古诗文为教材的语文课十分有益。

一、抓诗眼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滕老师在讲诗词教学时提到,一首诗要抓准诗眼,抓好诗眼。如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危”就是这诗句的“眼”,在抓准这“危”后再进一步地引出教学。他还例举了许多例子。

我想,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抓住一个“独”字,就也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抓住“绿”去理解,也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了。

二、化意象

滕老师在讲座中同时提到了意象,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他举例说,如“月亮”,古人借月亮抒情的就有很多。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学生感悟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逐渐具备把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被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动感染,得到古诗文的内核中的精髓。

三、反复朗读

小学生学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一遍一遍地读,熟读成诵。 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能自然地背诵下来并不简单,老师自己底气不足是做不到的。 引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

1、不能为读而读。

2、要有范读。

3、在理解,在意境中有情感地读。要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应该是意境(特别是古诗词)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负担。

第五篇: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永州一中 唐检民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 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 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 【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 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 【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 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 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 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 。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作者sina

上一篇:感受经典选题参考下一篇:公司企业文化体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