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2024-04-14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共4篇)

篇1: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是读书学习的场所,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注定要与书为伍,与阅读同行。市教体局在2006年1月6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意见》中,作为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全面启动和实施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作为配套措施,每年向全市教师赠阅教育名著,引导广大教师借鉴优秀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今年,市局向全市中小学教师赠阅了由青岛市教育局组织编写、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配套读本《每周一读(2007年卷)》,市教科室将每本赠书编号,为持书教师登记造册以便组织有关活动和读书情况测试,并将教师对该书的研读情况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市局号召,认真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研读名著、研读经典的读书之风弥漫我市校园。

实施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怎样有效组织教师读书,教师读书对自身专业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教师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开展活动较好的市职业中专、五中、珠海路小学和隐珠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了调查。

读书是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反思和实践研究,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走进市珠海路小学,校长刘润爱这样说。

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学生,家访,致使有的教师甚至分不清8小时以内和8小时以外,难得空闲坐下来读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更需要教师读书。因此,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读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以此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抓实抓活抓出成效。

市珠海路小学为切实增强教师读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教师阅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实施教师“一书一刊一卷”(每位教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一种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学术期刊和《每周一读(2007卷)》)阅读工程。学校成立《每周一读》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制订珠海路小学学习《每周一读》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以“与经典同行,做学习型教师”为主题的“每周一读”活动,学校干部引领,组织活动促进,求实务实抓落实,每周安排“读书时刻”对重点篇目进行集体诵读和讲习。并确定阶段交流议题,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研讨交流做到时间固定,场所固定,主题确定,主讲人确定。学校干部分头参与各学科组、教研组的读书活动。

不同的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时,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读书的内容和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研读教育经典,都是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出发引领教师阅读。

市职业中专于2005年上半年就开始推出“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和谐职专”校园读书活动。今年上半年启动“教师阅读工程”,除市局赠阅的《给教师的建议》、《每周一读(2007卷)》外,还为干部和教师配发《塑造成功教师》等书籍,通过学习心得交流、征文评选、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要求教师读书常规化,把“教师读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作为每个教师日常工作职责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教师舍得读书时间的投“资”。“教师阅读工程”共分两个层次,一是为充分发挥干部在读书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中层以上干部中推行“双周双学”,每两周指定《每周一读(2007卷)》两篇文章,隔周举行一次读书会,通过抽签,选取两人面向全体教师即席演讲学习心得,选取一位校级干部进行讲评;二是在教师中推行“每周一读”,利用例会、教研活动等时间集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市五中以青岛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方式与途径研究”为抓手,积极探索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方式,采取自学、导学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每周一读”制度,每周安排1个学时,学习《每周一读(2007年卷)》或其他教育教学专著和教育教学报刊。学校统一印制教师读书专用笔记本,教师每两周撰写1篇读书笔记或教学随笔,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教科室每月通报教师读书情况,并纳入教科研量化考核。

隐珠中心小学引导教师阅读,注重让教师养成“三种习惯”,即读书的习惯(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买书的习惯(每学期至少订一份刊物),藏书的习惯(每个家庭藏书200册以上),倡导让最优秀的刊物进办公室,让最前卫的教育思想进头脑,让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课堂。同时,利用学校网站,开辟“读书论坛”。上半年,学校骨干教师制作了自己的网页,其他教师都建立了教师博客。学校以网络为载体,以读书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在网页或博客上写读书心得、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札记,旨在引导教师从读书开始,走上一种乐教、勤教、善教的新的教育生活。

教师所有的学习活动最终都要回到课堂,一节课上得如何,往往反映教师的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读书,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丰富了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反思赫尔巴特传统教学“三中心”说(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五段教学法”,开始思考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开始运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思想指导教学,开始运用赞科夫的阅读教学思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开始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新课改的实施,等等。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就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也就很难成为行家里手,更难成为名师和教育家。在教学的同时读书,在读书的同时反思教学,在反思的同时改进教学,学以致用,读教相长,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因校而宜,丰富和创新教师阅读活动

在教师读书活动中,教师是核心。各学校为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保证读书出实效,因校而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师阅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提高读书积极性,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宣传发动。各学校通过召开动员大会,黑板报、宣传栏、校刊推介,悬挂横幅,广泛宣传读书和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方案”是行动的设计,各学校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对教师的读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组织,做到指导有方,活动有效。

“集体研读”。这是各学校例行的教师读书组织模式,主要形式分别有“每周一读”(五中、珠海路小学)、“双周双学”(职业中专)、“每月一讲”(珠海路小学)等。例如,珠海路小学的“每周一读”,自今年3月份开始,研读《每周一读(2007卷)》每月一个单元,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本月阅读内容提出每周学习主题,对重点篇目进行集体诵读和讲习,引导教师交流品读,有记录,有检查,强化读书效果;“每月一讲”,则是为充分发挥学校干部在教师读书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由校委会成员举办读书专题讲座,与教师及时进行读书对话和交流。

“集中研读培训”。各学校利用节假日集中时间研读培训的教师读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一般采取集中学习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研读原著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力求短时间内出实效。职业中专自7月11日开始,以《每周一读(2007卷)》为培训教材,指定诸如韩愈的《进学解》、菲律宾著名教育家劳德丝•昆萨炳的《教师个人特征中的价值与态度:走向教师教育改革》等涵盖古今中外诸多关于教育的著名篇章14篇,进行了为期10天的集训。这次培训教师共分8组,半天自学,半天分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读书札记”。包括教师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这是各学校为

加强教师读书的实效性而普遍采用的做法。市局启动“十一五教师阅读工程”一年多来,各学校为教师 列出了精读必读书目和通读选读书目,90%以上的教师积累的读书笔记都在三万字以上。各学校还引导教师将从研读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观点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相对照,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读经典,叙说故事”、“让书走进我们的心灵”、“与经典同行,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师生共读,打造书香校园”等主题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在读书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札记,改进了学科教学、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避免了为读书而读书,达到了开卷受益、学以致用的目的。隐珠中心小学将教师撰写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札记以及“阅读经典,叙说故事”征文、演讲稿,经过择优筛选,结集编印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在教师中交流传阅,相互借鉴读书经验,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市珠海路小学将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整理编纂了《用故事传播教育思想》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反响颇佳。

“读书沙龙”。各学校开辟专门的场所,举办个性阅读、主题阅读、专题研读、级组阅读、校级阅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师读书沙龙”,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互动交流,把教师读书活动逐步推向深入。7月11日,市职业中专邀请了青岛市教科所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与学校干部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读书互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专家们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与实践相随,与反思相伴”等话题,对教师读书的意义、方法策略和目的取向作了生动的阐述,为《每周一读》的学习开拓了思路。

“图书交流站”。各学校都成立了图书交流站,教师将自己的图书放到交流站交流阅读,提高了图书利用率,扩大了阅读面,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

“读书论坛”、“博客交流”。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借助互联网新兴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让教师的知识、思想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实现共享和交流。隐珠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优势,开辟“读书论坛”,鼓励教师建立教师博客,许多教师把自己的读书感受、教学感悟、教学反思写在“读书论坛”,或通过博客呈现,在交流中深切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读教相长,这种读书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十分有利于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最适合于教师学习。

“读书成果交流”。这是各学校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加强读书效果,激发读书热情,提高读书自觉性而举办的相关活动,主要形式有“读书札记展评”、“读书月”、“读书节”、“读书汇报会”、“读书征文”、“读书演讲比赛”等。去年底,全市各学校普遍举办“研读经典,叙说故事”演讲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市成功举办了“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研读经典叙说故事音像演讲比赛(胶南分场)”,有4名教师被选中参加了青岛市“研读经典,叙说故事”音像演讲,为青岛市各区市最好成绩。另据不完全统计,各学校教师将读书感悟或教学反思整编成文,在《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导报》、《山东教育》、《青岛教育》等报刊发表23篇。读书成果交流,使教师相互分享学习感受,起到在研读、思考中感悟,在交流、学习中提高的作用,使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读书理论测试”。各学校把教师读书活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统筹安排,“读书理论测试”作为考查教师阅读情况的辅助手段,其成绩计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上学期末,市珠海路小学对教师《每周一读》前四章的学习情况出题目进行了闭卷检测,收效较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各学校教师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在学校里读书,也在家庭里读书,没有时间“挤”时间也要读书;不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也读诸如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方面的书,古今中外的书都拿来读一读,品一品。开卷有益,读书是教师职业的最底线,好的职业习惯从开卷读书起,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教师读书促进了校园文化的重建

校园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和精神就是一种文化。走进学校,即使我们不翻阅展览室里那一本本厚厚的、摆放整齐的教师读书笔记,也能感受到书香带给我们的滋润。办公室里,老师们如拉家常一样谈论的是读书;阅览室里,老师们聚精会神地读书,读报刊,记笔记。在珠海路小学,我们查看图书室借阅记录,图书室每天教师的借书都在30本以上,教师除了上课,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室和阅览室。

市五中教科室主任王瑛说:“老师们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真正地走入老师的工作与生活。一学期来,多数教师的读书笔记都记录了1万多字,有的达3万字之多。我们每学期还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理论测试。读书学习已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生活的强烈需求。”

市珠海路小学省特级教师牛同和说:“学校是读书学习的场所,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乌申斯基语)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多少条,但每一个中小学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坚持读书,通过读书净化心灵,以我们的博学多才去教育孩子,用我们的爱心和正气濡染孩子纯真稚嫩的心灵。”

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没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的确就失掉了“教师的一切”。读书,让教师提升了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深悟了塞缪尔“雕像会朽败,书籍却长存”的涵义,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的哲理。当教师怀着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的教学就会非同凡响,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教师教学表面虽然只是他的言语世界,其实正是其精神世界——心灵和人格的体现。教育的价值正体现在这样的方面。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当阅读成了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了职业生活的必需,教师就更能感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由一开始教师自由阅读,到学校组织引领阅读,再到教师自觉阅读、竞争阅读,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实这就是教师阅读文化形成的过程,而这正是校园文化可圈可点的精彩之笔。”市职业中专校长石兆胜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这样认识教师的读书活动。

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探索,在读书中成长。教师对教育理论不再是匍匐在其脚下唯唯诺诺的侍者,而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的目光检验理论的法官,是借鉴性的学习,是探索性的实践。这样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读书学习氛围,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了理性上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加深了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促进了专业化发展,进而加快了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校园的步伐。

“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我们深信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之精辟。今天,全市各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已是风生水起,读书,确确实实已成为广大教师职业生活自觉而迫切的需要。

与经典同行

做学习型教师

——珠海路小学学习《每周一读》活动方案

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阅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根据市教体局工作意见,将开展 “与经典同行,做学习型教师”每周一读学习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以校本研训为平台的读书活动。为增强本项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订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好的职业习惯从开卷读书起,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2、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更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书香充满校园,逐步形成读书为荣的校园风尚,创建学习型组织。

二、活动内容

1、研读由青岛市教育局组织编写,是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配套读本《每周一读(2007年卷)》。该书选文80篇,编为8个单元,涉及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每篇由岛城教育名家撰写导读,是教师提升职业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的经典阅读文本。

2、阅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报刊的内容。

三、活动措施

1、确定主题,集体诵读。从今年3月份开始阅读,每月一个单元,本学期学校推荐单元为二、四、六、八单元。将对重点篇目进行集体诵读和讲习,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效果。教研组作为读书活动的基本单位,根据学校确定的当月的阅读主题提出每期学习主题,通过教研组读书交流会发表看法。

2、自我研读,活动展示。注重自我研修,写好教育叙事、教育反思。学校将于十六周举行珠小读书报告会:与经典同行,做研究型教师,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感受,在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中共同提高,切实起到在研读、思考中感悟,在交流、学习中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研讨交流,全面反思。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主题研讨,做到定地点,定时间,定主题。引导教师将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的认识和实际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

4、学用结合,推进工作。引导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读书经验,把读书学到的教育理论、观点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学科教学,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学校教科室定期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做好统计工作,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同时,教科室要做好教师优秀读书笔记的推荐工作,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育随笔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

5、考学结合,机制保障。把教师的阅读情况列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把教师参加读书学习情况、教育反思、教育叙事撰写等情况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工作态度的内容之一。

6、加强交流,创出特色。充分发挥“珠小简报”的交流作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札记评选等活动,为教师读书交流搭建舞台。、开办“每月一讲”。学校干部带头读书,以身作则,及时与教师进行读书对话和深层交流,学校开办 “每月一讲”,展示校委会成员的读书成果。

8、经费保障。教师读书活动资金每年不少于2万元。

四、组织与考核

1、学校成立《每周一读》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为教师读书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学科主任负责组织本学科读书活动的落实,各教研组组长负责本组的读书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分专题进行学习,每周五下午为全校教师集体阅读时间,周一下午语文学科,周二下午数学、英语,周二上午为音体美等学科。

2、市教科室将根据教师编号随机抽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及不同年龄的教师组织有关活动和读书知识考试,抽取的结果将作为对学校阅读活动年度考核的依据。教师完成年度学习计划,可登记继续教育学分4分。年内评选“珠海路小学年度读书活动十佳标兵”。

附:《每周一读》活动领导小组名单(略)

今天我读了《每周一读》中的“教师与发展”,书中无论是诠释“教育智慧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系,还是“教育法治”的解读;无论是“课程改革现状”的思考,还是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无论是“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是 “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的建立„„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综述如下,与同仁共享。

一、让教育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和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福建教育学院程灵教授把为师者分为六个层次:巫师(造孽)、庸师(以愚蠢教人、浪费)、经师(传授知识与技能)、能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名师(启迪智慧)、大师(促进发展),可以高度地概括了当前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必然产生什么类型的教师这一辨证本质。我们不可能是“巫师”“庸师”,但我们是“经师”吗?我们离“能师”“名师”和“大师”究竟还有多远?这不能不成为我们新时期教师时常要深思和反思的问题。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育智慧包含内容类智慧(学科专业素养)、方法类智慧(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自我更新的学习者。

当智慧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日常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重视个体经验,尊重个人风格,提升职业情感状态和提高教学机智水平,善于学习,提高综合学养。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既然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更新运动,那么学习就成为必然。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惟有学习,才能掀起“头脑风暴”,才能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才能重塑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达到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驾驭新课程实践的能力。

作为新班主任的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更多了。刚接手三年级三班,孩子满脸的茫然,我也是虽然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但毕竟没亲身实践。见到他们的无助,我心里不是滋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是我苦思冥想的话题。我问别的有经验的班主任,看他们的动作,看他们的表情,听他们说的话,然后付诸于我的实践当中。我们班有了起色,孩子也逐渐喜欢上了我。我还自己动脑在我们班实行“组长管理制”“值日班长制”“班级奖惩制”班级逐渐有了凝聚力。三年级三班这颗种子,在我的细心呵护培育下,开始慢慢发芽,我还会不断的学习,让这棵小芽茁壮成长起来。

二、教师要以以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更美好的教育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是关于教师致命的五种不良生活方式:“

1、有病不医;

2、早餐不吃;

3、缺乏锻炼;

4、与家人缺乏沟通;

5、批改作业、加班。”

人的培养没有和生命意识有机联系起来,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就没有全面、深刻地体现出来。同样,教育的生命意蕴得不到陶冶和滋养,教育也就显得贫乏和粗糙。可以说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性教学。课堂教学应该向生活回归,虽然生活不等同与教学,但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成长无关;一堂好课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现实和未来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工厂和加油站;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课堂教学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发展性教学。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肖川),生命性教学所建构的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以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意味着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宽松(即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谐(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来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智慧来评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与生命同在的教学境界。

教育法治内涵,是指以健全的教育立法为前提条件,以教育司法公正为基本要求,以教育行政权力的制约和教育法制监督为内在机制,旨在形成教育法律秩序,以确保各方教育权特别是公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教育权的实现。教育法治是理念、是实践、是

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业绩„„“成功不是与别人比较,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先生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但是如果别人不赏识你,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那岂不是人生的悲哀,既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又要会欣赏他人与受他人欣赏。要会自我评价、认识自我、欣赏自我。当然,这不一定是“孤芳自赏”。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眼界才有境界;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开展读书(教育经典、教育散文、教育故事)读“图”(如教育电影、教育录象、教育讲座等)读“人”(如阅读孔子、陶行知等名人传记;调查学生;观察同伴),撰写一些“读后感”。营养师周海伦先生的“温馨提示”:“忙碌中别忘了给心灵一点空间和灵感,让喜悦与平静在心中滋长,随时给生命来一个深呼吸,愿快乐像阳光一样普照着你”。留一只眼睛给自己,给自己时间、空间,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安歇,总体上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改善职业状态。

三、教师要不断增强学习成本意识,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努力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为此,新课程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是必然的走向。但是,教学并不等于发展,甚至有时会成为阻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因此,发展性教学只有立足与学生的发展,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保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发展性教学宗旨。

关注学习成本意识,明确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克服无效与低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然而,无限膨胀课业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儿童的其他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和锻炼的时间,最后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勤奋过头也会成为灾难(任何真理跨前一步都是谬误)。学习变成对人身心健康、对人性的催残,这样的背景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就学习结果(学习效果)而言,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就学习体验(学习感受)而论,学习习惯的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确立,造就快乐、幸福的人生,以人为本、课程意识、教学是交往、互动、对话,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研究者,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要注意克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防止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是低效的教学)。

对有效教学问题的思考,只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教师要做好自我反思:(1)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思考;(2)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3)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四、教师还要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已经成为事实。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写好教学反思。(1)写成功之处,给自己信心。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2)写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我。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积累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丰富后继教学的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提高教育境界。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此外,改“教案本”为“教历本”,做好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做好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做好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历本”可包含以下四个主要栏目:参考教案,课前预设方案,课中生成备注,课后评价反思。

以上就是我从《每周一读》“教师与发展” 中体会到的教师成长真谛„„,论证了教师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学习、教师心智、教师的意识、教学工作反思的关系。

标题:在反思中成长

2009-09-16 18:07:41 河北省 唐山市 开平区

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开放胸襟,激发教学反思的意识。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往往使一部分教师陷于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因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的强迫命令,而更多是的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它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敢于和善于突破、越超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只有开放胸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

二、加强实践,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并要在分析之后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下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伤害。

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个别学生做小动作,教师责骂、挖苦、嘲笑等等,这就是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教学反思可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态度。

6、记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知识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问题和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道有难度的思考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三、研究策略,培养教学反思的技能。

所谓反思的策略主要指进行教学反思时所运用的一些方法、程序的技术。要使反思行为有效地落实,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1、写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思,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如,一堂课下来,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在进行平行班的教学,马上在第二节课中予以调正;或在某一个环节组织严密、点拨到位的地方发现一个得意的“闪光点”等等。

2、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教学案例,就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人则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本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课堂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写“教育故事”。

写“教育故事”也叫教育叙事研究。它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种反思法偏重于思考中产生的感悟。如果教师把一些教学中生成的片断、故事写下来,或者形成一些反思性的文字,日积月累,坚持下来,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篇2: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

1.对孩子有一份真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这是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点, 是每位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本要要求求, , 也也是是做做好好班班主主任任工工作作的的基基本情怀。

2.有一种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伤心着孩子们的伤心的悲悯之情, 这是做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

3.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 面对几十个个性差异的鲜活生命, 班主任要经常怀有假如我是孩子换位之心。这是做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每一天的事情有了这样的立足点, 就会对学生做到理解、宽容、仁爱。

4.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 也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

二、“五心”做法

1.爱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一个小学班主任表达爱的方式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需要热情洋溢的口号, 我觉得班主任的爱心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们之间的一种依恋之情, 是融在日常细微之中的关怀与鼓励。也许是会心的微笑、真诚的赞扬、鼓励的眼神、轻微的抚摸……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甚至让学生刻骨铭心温暖一生。当你付出爱的时候, 你也会在日常的依恋之中收获爱的喜悦:清晨, 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课间, 一双双温暖的小手;出差时, 学生们那眷恋的眼神;新学期开学时, 学生们那热情的拥抱;生病时, 一句句暖人心房的话语。特别是工作很累的时候, 坐在他们中间, 有孩子主动地伸出他的小手为你捶背, 为你捏肩, 还会抢着告诉你他内心的话儿, 一身的困倦在孩子们甜美的语言中荡然无存……这份以心换心、以爱育爱的真诚, 让我成了孩子们无话不说的朋友。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正是我的爱心, 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 从汶川灾区来了一个孩子, 社会局局长和我们的校长亲自把这个孩子送到我的班上, 孩子一走进教室, 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孩子主动跑到讲台前拥抱新同学并拉着新同学要和自己一起坐, 我从自身做起, 引导学生送去爱的温暖, 让孩子尽快地消除了陌生感, 融入了集体当中。

我觉得一个富有爱心的班主任, 他会用心营造一个溢满爱的班级氛围, 而班级氛围的形成需要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成。我一直注重班级活动的设计, 以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从中得到欢乐, 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有了爱心, 我也愿意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耐心地辅导学生, 让他们学有所长, 在我所带的上一届学生中 (六年) , 有3人获省级“三好学生”。

我每接一个班, 第一件事就是用本子记下每个学生的生日, 我所教过的学生, 都收到过我的生日礼物, 要么是一本书, 要么是学习用品, 有时还是学生最爱吃的蛋糕。我记得学生的生日, 学生也记得我的生日, 他们常常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让我感动, 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真的幸福着、快乐着。

2.童心

李吉林老师在《我, 长大的童年》一书中说:“没有童心, 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我要说:“没有童心, 做不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我觉得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 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 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开展“大家都来露一手”活动, 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我们的班歌就是《童年》, 歌词中“……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就这么孤单的童年……”让我想到了做好班主任工作, 就是要想孩子们所想的, 做孩子们想做的, 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再孤单。带了六年了学生要毕业了, 我亲手为孩子们设计了题为《金色童年美好回忆》的毕业留言册, 里面有班级十件大事、有孩子们六年来最值得记忆的活动照片、有班主任寄语……这本留言册为孩子们留住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3.细心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可谓事无巨细, 大到教育教学的大事, 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 样样都得操心。细心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为此, 我坚持认真做好“五个勤”。即勤观察、勤思考、勤鼓励、勤交流、勤记录。平时,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勤与学生交流、沟通, 同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细心研究、潜心探索。不是说“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决定成败”吗?班主任要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 你上去轻轻关心几句, 并为之送来了药片, 倒来热水, 常说“受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学生心中定会无比地感动,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就是因为我的细心, 常常换来孩子们对我的真情回报, 让我感动着、幸福着, 孩子们也在我的悉心呵护下, 茁壮成长、快乐学习。

4.责任心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是班主任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我觉得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班主任就是一群孩子的无限希望!有了责任心, 就有了做事的愿望, 就会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完美。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 强烈的责任心驱使我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我看来, 责任心其实就是做一个有心人。

我平时注意收集班上孩子的习作, 创办了自己的班报:“小书虫报”。内容丰富多彩, 这份小报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了集体的快乐。这份小报孩子们喜欢, 家长们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学生最愿意上班队课。在他们的眼中, 我的班队课丰富多彩, 富有情趣, 很合他们的口味,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张扬了学生个性, 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而且还能将繁琐的班级管理转化成为饶有兴趣的体验活动,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而且, 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展示的舞台, 有了实践的体验, 有了合作的快乐, 有了成功的喜悦, 有了情感的交流, 这种教育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 都会手把手地引导学生办黑板报, 我们班的黑板报每次评比都是第一名, 无论版面设计还是绘画、写字, 都是全校最漂亮的。而且这块丰富多彩的班级板报, 也是我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的主阵地。

我早在2006年就在我班开展了“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童年”的诵读活动,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背会了《弟子规》、《论语》, 我班学生诵读的《论语》代表学校参加开发区诵读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我组织学生开展工艺拼盘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 我开展系鞋带比赛;为了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我带孩子们参观大型企业洋浦港、金海浆纸厂;为了培养团结、上进的班集体, 我精心组织每次的大型比赛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我让教室的面面墙壁都说话, 展示学生的作品。

每次的家长会, 我都是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让家长们有听的、有看的、有说的, 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为孩子们做各方面的讲座, 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5.恒心

大家都知道,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 是繁杂的, 面对这样的工作, 要想能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就需要“决不放弃”的精神, 也就是需要一颗“恒心。”恒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障。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 指日可待的, 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因此班主任要在心理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日日坚持, 不放松任何一个瞬间, 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在常抓不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凡是在我班的孩子, 老师、家长们都说习惯好, 可爱、懂事, 这与我做事的恒心是分不开的, 因为只要是我认准的事, 我会坚持做到底的。所以我要说, 班主任工作恒心一刻也不能忘:“工作在勤, 贵在坚持。”

篇3: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上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从过去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面对全体,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师要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二、合作时兼顾每个学生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趋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基于这种思想,我在课堂上,不是面对几个所谓的“尖子生”而眉飞色舞,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例如:教师节快到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我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贺卡,亲手献给自己敬爱的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我把同学們分成几个组,并且有意识的进行了人员调配,每组中有擅长美术的,又擅长书法的,有文采好的,也有心细手巧的。大家分工合作,就连一无所长的同学也积极地裁纸、打格,忙的不亦乐乎。每一个同学在创造性的合作中得到了提高。大家既学会了合作又学到了别人的许多长处。看到自己制作的贺卡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想到老师赞赏的笑容,每一位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励学生飞扬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生活的环境、经历不同,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各方面也不相同。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例如:《师生情》这一课学完后,我问同学们:“插图中没有画王老师,文章中也很少写到王老师,大家想不想见到王老师,把你心目中的王老师画出来,并送他一句话,好吗?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也有大胆的同学拉住长腔说:“不就是谢谢他吗!”我恳切地告诉同学们,画什么样都行,就是人面兽身我也不怪。至于话嘛,想说什么说什么。顿时,同学们喜形于色。

现摘录几个同学的答案:(括号内是学生画的内容)①(又黑又瘦的一高个子男老师)嘿,工作悠着点!别累坏了革命的本钱。②(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头发遮住了整张脸)老师,您要是在医院多躺几天就好了,您别怪我,我是想让您多休息几天。③(一个大机器人)老师,你要能像机器人就好了。④(一个长发披肩的摩登女郎)你教我们的知识,也教我们怎样美丽吧!⑤(满屋子书里面钻出一只小头)旁边一行小字:老师,我们都歇歇吧。

看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画面,听着同学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我的眼睛湿润了。谁说我们的孩子笨?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个性?首先你要给孩子宽松的环境,想说什么说什么,绝不加条条框框,不能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回答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当他把老师画成机器人时,老师要欣赏,要鼓励,而不是大惊小怪。看,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有的幽默,有的深情,有的富于形象,这些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

四、转变学法 因人而异

以前,老师布置作业,无论对任何程度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要求,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极大的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我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突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强调操作、实践、调查、探究、经历。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家庭环境,个人爱好,学生能力。尽量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篇4:把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

音乐“神童”横空出世

1912年5月7日,在广东海丰县幼石街的一座深宅大院里,马家的第五个儿子诞生了。马家的主人马育杭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单名——艾,他就是后来的马思聪。马育杭是当时广东风云人物陈炯明的总角之交,后来他当上了广东省财政厅长,这才得以维持九个儿女和一大家的生活。不懂音乐的父母却培养出了著名的音乐家,这与广东戏剧之乡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的影响有关。

1923年,11岁的马思聪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进入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0年再次赴法,向犹太作曲家毕能蓬学习作曲。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2年,马思聪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

1939年10月,马思聪经过长途跋涉,一家三口来到重庆。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亲密无间。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许多音乐家是主张抗日的,要关心团结他们,人越多越好,要有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关心支持音乐事业才好。

李凌开始频繁接触马思聪,关注马思聪的思想和情绪,从音乐艺术直至谈到民族命运。

1940年5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周恩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到马思聪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1945年,马思聪和徐迟同在重庆。8月,毛泽东为国共谈判之事飞抵此地。9月16日,乔木告诉徐迟:“今天下午3点钟,你和马思聪两人一起到红岩村去,到时候会有车子来接你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次对文艺界的接见,谈话主要在毛泽东和马思聪之间进行。马思聪向毛泽东提出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泽东回应说:“既要有普及工作者,也要有写提高作品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一个写提高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大家都来当鲁迅先生,那也就不好办了。”后来徐迟解释,毛泽东希望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写一些提高作品,但同时也做一些普及工作。1946年11月,马思聪到上海,与乔冠华、龚澎会面,出席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了《祖国大合唱》,他使用陕北民歌曲调,铺就开篇的歌曲,象征着光明从延安来。

拒绝美国大学的邀请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马思聪的住所,用流利的普通话“顺道”拜访马思聪先生。大使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要落在共产党之手了,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美国政府盛情邀请马思聪先生到美国大学任教。五线谱是世界语言,希望能在美国听到马先生的琴声。”马思聪当场谢绝。

数日后,一位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来到马家,递上名片,他的名字是纽顿。纽顿说,他受司徒雷登大使的委托,已为马思聪先生联系好了在美国工作的大学,聘请他当音乐教授。此次来访是想请马思聪定下时间,以便他去预订马思聪和全家人飞往美国的机票。纽顿的结局和司徒雷登一样,在被马思聪坚决拒绝后悻悻离去。当年,马思聪完成了《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马思聪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同期,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而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录取了15岁的林耀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学习。两年后,录取13岁的盛中国进校,并亲自点派两人赴苏联深造。1955年,马思聪赴波兰,担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中国派出的选手傅聪同行。十多天的相处,马思聪给予傅聪改进意见。国际比赛众星璀璨,傅聪脱颖而出,夺得最高的“马祖卡舞曲奖”。1958年,马思聪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携弟子刘诗昆到莫斯科。赛前,马思聪对刘诗昆说,手指触键要更短促、更有力,“锤子击弦后不立刻离开,就把音捂死了,音会发闷”。在比赛中,刘诗昆获得第二名。

马思聪要求严格,但人很和氣,若是发现弟子偷懒不练琴,怒得满面通红也不会骂人,仅是把脸一沉。他辅导学生从不另收学费,只说“有国家给我的就够了”,还主动建议学生向盛中国的父亲盛雪等其他名家求教,这与今时今日某些优秀学生沦为老师“私有”,师生只剩买卖关系迥然不同。

为人称道的还有马思聪儒雅内秀的个性。学生们评价他不喜高谈阔论,喜欢钻研,“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所以作品简单而有内涵,有一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娓娓道来之感。他拉《思乡曲》,不像现在人那样一板一眼,而是很自由,一张一收之间,蕴含着一种半醒半醉的叹息。

马思聪从不炫技,只有一次破例露了一手。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比赛时,一位号称“东北一霸”的小提琴家找他当面讨教,拉了一首极难的帕格尼尼协奏曲。马思聪二话不说,拿出琴来重拉一遍,而且是凭记忆背奏。对方当即叹服:“厉害!”

为音乐奉献终生

马思聪一生致力于中国音乐事业,晚年时仍笔耕不辍。20世纪80年代初,马思聪将维吾尔情诗《热碧亚——赛丁》改编为歌剧,起名为《冰山下的恋歌》。故事跌宕,情节感人,马思聪自己也很满意。

几乎同时,马思聪的芭蕾舞剧《晚霞》完稿。马思聪让人带回国内,希望能在北京演出,他写信说:“《晚霞》颇有雅俗共赏的好处。”只是,马思聪认为的“如果安排好的话”应当出现的“适当时刻”一直没有出现。

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冰冷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当时在病发初期,马思聪本人及家人都认为并不严重,决定开刀后,医生们也认为手术会得到成功,所以,马思聪本人完全没有想到要留遗言,家人也完全没有丝毫思想上的准备。噩耗传来,天塌地陷。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多个领域,尤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1937年,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享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管弦乐《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以其创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风格鲜明,被认为是马思聪交响乐中的精品。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湎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时,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现代音乐的元素。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

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上一篇:思政课调研报告下一篇:网页美工考查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