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2024-04-20

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精选11篇)

篇1: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北京市第七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文

丰台区

工作单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 100079 单位电话手机 *** 电子信箱

题 目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

李慧子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芳星园二区9号楼

67621920 dalishuishou88@163.com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立足生活 超越课堂

“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立即投入的那份“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通过用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寻找知识的闪光点,体验到学习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灵,“用我心画我画,用我情表我意”,产生一定的课堂情感效应,使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立足生活,更要超越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焕发的地方。

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间“展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一、发现美的途径:“展览室”“游戏场”“旅游线”: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如在黄金分割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我喜欢的季节》是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我喜欢的季节》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台灯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二、放手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睛

(一)在大自然中发现美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四季》一课,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

(二)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

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杨红樱,四川成都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1982年就职于成都某杂志社,18岁开始当小学老师,19岁开始童话创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再多的头衔,也就2个字—作家。

她,也许不是文笔最细腻的作家;她,也许不是口才最厉害的作家;她,也许不是书籍最畅销的作家,但她,却是中国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作家。她教会了我们,亲情、友情、学习、做人、青春期,一切的一切都融合在了那汇聚爱的书里。若是谁的童年没有读过她的书,也可以算得上是孤落寡闻了。

超级家长会上,她送给我们“专”这个字,它表示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既是做人,也是做事。

在视频中,杨红樱解答了“早恋”,不够聪明,等等学习、成长中可能碰到、或已经碰到的问题。她说她小时候既是“笨女孩安琪儿”又是“漂亮女孩夏林果”。成长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如杨红樱这样的“过来人”才能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作为一个大人来解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一次,都没有经验,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来走,来决定。杨红樱的书,语言有趣,文笔十分符合孩子,她教会孩子—

一个人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她一定要善良。

家长施加的压力,也是孩子讨厌、害怕学习的根源。杨红樱回答了许多家长的问题如:孩子成绩下滑了,学习不认真,写字粗心大意,简单的题目反复错上几十遍上百遍,怎么教都记不住,英语单词前默后忘……她的女儿就曾在六年级时学习成绩下滑,她没有恐吓、批评、打骂她,相反地做出背道而驰的决定,带她出去探索世界,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要抱怨环境,要学会改变心态,不要终日愁眉苦脸,抱怨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有所能,这样起码对得起自己,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不是比别人差,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

篇3: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下面谈谈本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些看法和采取的措施。

一、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秀丽的山川、奔腾的河流、奇异的峰峦、秀美的山岭、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美丽的彩虹,世界万物都为学生发现和欣赏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但是,由于现行教学体制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所以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关心周边环境,增强美化生活的意识。如:把欣赏的目标放在校园或是社区,精心选择一些动人的小景观。比如:学校的林荫大道,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为我们遮阳挡风。社区的主题公园,草坪、各种观赏树木、四季交替开放的花朵,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的体现,是居住在城市的人们追求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体现。在带领学生欣赏自然美时,教师还要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去摸、用耳朵听、用心去细细地感受自然的美;从色彩、造型、光线、声音、肌理等方面增强对美术语言的了解;从优美、崇高等方面认识自然有不同的美的形态。另外,当孩子发现一些小广告到处乱贴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判断这些东西是否与环境相协调并得出以下结论:与环境不搭调的随意涂鸦和小广告都是城市的“牛皮癣”,我们一定要除去它们。我相信每个人经过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在文物古迹上涂鸦的现象。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广阔天地,用心欣赏,将身心融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

二、感受民间艺术美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主体作者就是劳动人民,作品有玩具、剪纸、年画、炊具、餐具、家具、演具、床上用品、服装和配件等。民间艺术在艺术形式上显得更加壮美和朴素,折射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审美的情趣。因民间是民俗的载体,所以很多人难以理解、感受民间美术的美,这就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来欣赏。一般可采取这样的欣赏模式:观察、感知—自主理解—探讨文化背景—再次理解、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能很快地发现民间艺术的特点:各地民间艺术与本民族的节日紧密结合着,并且“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艺”,而且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另外学生们天生的敏锐也能使他们另辟蹊径,发现新的角度和视野,令老师大吃一惊。

三、感受多元文化美

文化是多元的,这已成为国际社会课题,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感受多元文化的相应举措。何为“多元文化”,说的是世界上各种族、各种文化、各种信仰等要和平共处,要相互尊重,从而维持社会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世界多元文化与民族独特文化的问题。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高度,教育学生从民主观念出发,树立对美术文化的宽容心,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善于接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善于学习和欣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术文化作品和思潮。

在欣赏米罗作品时,我将米罗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物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大师作品中的基本元素,方便学生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对米罗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一直沉浸在不断地思考和发现中,利用自己对宇宙的已有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将米罗作品中的符号元素解读出来,他们解读的过程就是欣赏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教师不必做太多的讲解,学生也有了对作品理解的正确方向,获得了审美能力的提升。再通过个人不同的想象和表现方式将作品呈现出来。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引入美术史上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让学生走近了美术大师并进行了抽象画的欣赏,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不再局限于画画“像不像”“干净不干净”的评价标准。

篇4: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记得开始练习基本笔画的时候,总觉得很简单,可就是写不好看。后来老师用旗杆、竹竿、象牙等作比方,帮助我们理解基本笔画的线条属性。因此,我们知道了横画、竖画的“硬挺”之美,撇画、捺画的“柔韧”之美。之后练习起来变得轻松多了,写出的笔画真的有“感觉”了。

练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临写第一遍的时候,感觉非常新鲜,所以写得特别认真。在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下,我通临了一遍。看着自己临写的作业,感觉还比较满意。老师批改后,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继续临写。可是一遍一遍重复练习后,我渐渐没有了开始的耐心,好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明显进步。我的练字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正当我苦闷之际,老师对我进行了一番开导:临帖就像走路,路边不乏美丽的风景,一草一木,一笔一画,只要有双能发现美的眼睛,随处都能捕捉得到。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现在练字的时候,总要想一想,这个字的笔画有什么特点?结构有什么特点?美在哪里?遇到看不懂的就请教老师。

渐渐地,我积累了不少关于汉字美的知识。比如笔画的线条有多种美;汉字的结构有匀称之美、平稳之美、变化之美、自然之美。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把更多的美收进心里,然后通过双手表现出来!

童星小名片

学书格言: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手勤练。

兴趣爱好:书法、舞蹈、看书。

辅导老师:梅昌丰

篇5: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诗歌

我无比渴望也有这样一个孩子,

爷爷奶奶会宠她爱她,

宛如优雅高贵的小公主。

我也会用我的温情包围着她,

一如欢欣雀跃的百灵鸟。

我要建一所大大的房子,

远离喧闹嘈杂的市区,

那里有清澈的河流,

那里有葱郁的树林。

春天,

带她去捕河里的小鱼,看漫山的花开。

秋天,

带她去拾火红的`枫叶,望金色的麦田。

我还要建一座大大的花园,

那里有鸟语花香,

那里有秋千荡漾。

她可以和小猫小狗追逐嬉戏,

累了倦了,

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枕着我的臂弯,

悠然地仰望蓝天白云。

我要给她讲美丽的童话,

我要给她唱动听的儿歌,

伴她安心,哄她入眠。

可是,

我亲爱的孩子,

岁月的秀发遮住了我的双眼,

全然忘却了你那美丽的母亲。

想不起她那清汤挂面的容颜,

记不清她那小鸟伊人的倩影,

如今,

她是在那遥远的国度,

还是,

篇6: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世界上有很多的美丽正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或许是心灵美,或许是外貌美。外貌美虽然有时候被衣衫褴褛掩盖,但还是能看出来;心灵美需要观察,它不会被脏乱不堪的衣服掩盖,穿着华丽也不一定心灵美。

在《开学第一课》里,讲述了跳水冠军有事要游泳一万米的不容易、吴斌司机舍己救人的光荣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在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教书的邓丽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那所学校没有英语课,没有美术课……可是,邓丽老师去到那里之后,给学生们上了他们前所未有的课。

可是后来,同学们担心邓丽老师会被调走,于是想方设法让邓丽老师留下来。他们编歌曲、画画……他们说,就算用尽世界上所有的办法,也要让邓丽老师留下来。终于,他们用美丽的方法留住了美丽的邓丽老师。

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感慨万千。美丽的宇航员姐姐告诉我: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美丽的.叶诗文姐姐告诉我:要成功不容易,但是努力之后成功了,这种喜悦是难得的;美丽的邓丽老师告诉我:要微笑着面对生活,幸福靠自己,要看自己对幸福的定义;美丽的吴斌叔叔告诉我: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为民牺牲是光荣的……

我以后要创造美,传递美,发现美。我要用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来看世界,发现更多的美!

★ 生活随笔: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那样一双眼睛作文450字

★ 大眼睛.心发现作文

★ 有那么一双眼睛300字作文

★ 夜空里的一双眼睛的诗歌

★ 记忆亦美心情随笔

★ 发现美中考作文

★ 美需要发现作文

★ 发现美高二作文

篇7: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班主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风荡漾、春韵迷人的季节,能够参和大家一起开怀畅谈,倍感荣幸;我将与大家分享的是《班主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教师要让学生远离鄙视和讥笑,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同样重量的砝码。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更要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班的刘一凡同学,上学期刚从河南转来,因父母常年流动打工,居无定所,所以当时的他上课基本不听,作业基本不做,学习基本不会,坏事基本不落。对一次次严厉的批评无动于衷;对一次一次耐心谈话,如云烟过耳;甚至在科学课上与老师顶了起来,忍无可忍的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暴怒的家长当着我的面,在孩子的脸上打出了两个红红的掌印,孩子喷火的眼睛透出了委屈和怨恨。

失败的教育方式让我反思: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老师怎么办?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又会怎么办呢?公交车上两位家长的谈话又萦绕在我的耳边;“现在的教师,见面没别的事,就知道挑孩子的毛病。”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为什么不能长出一双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呢?

于是我开始关注并收集刘一凡身上的优点,我发现这个孩子非常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我再一次怀着欣喜的心情给家长打了电话,说了孩子在学校爱劳动的表现。赠人以言,重于珠玉!第二天我被惊呆了,我看见这孩子一下课就在班里到处捡学生不小心掉的碎纸片,特别认真,我及时表扬了他,要求大家跟他学习。当时,这孩子的脸都红了,特别高兴,眼中露出了久违的感激和信任。如今的刘一凡同学各方面进展神速,课堂上多了一只举起的小手,课间多了一个爱劳动的身影,我的身边又多了一只欢快的小鸟。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指导者。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孩子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我们既要发现鲜花的美丽,又要精心呵护和培育,给学生自信和希望,在构建和谐班级中,让学生拥有一个最美丽的世界!

篇8:借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情随笔

一、言传身教, 渗透美的规范

“示范”是美术课常规教学方法之一, 它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作品的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所隐含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些同样具有示范作用。所以, 教师还应发挥引导学生直观的掌握美术技能以外的“审美示范”作用。例如:一, 注意评论准确精到、客观公正, 谈吐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二, 精心布局板书设计, 字体工整。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设计美、书法美, 引导学生注意字体和格式的重要性, 在作业中创造力所能及的美;三, 温雅的形象、得体的服饰、大方的举止, 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无做作的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都可能影响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提高综合素质, 完善自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渗透美的规范来影响学生。

二、优化教学, 感受美的氛围

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营造的声、光、色, 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教师所预设的美的情景和元素, 并在感知中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上中国画作品的欣赏课时, 除了示范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国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色淋漓,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选择与画意相辉映的中国古典音乐, 适时地穿插画面内容的原景原貌, 让学生在画面与实景的虚实对比、音乐烘托的情境之下,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情趣、意蕴和形式美。

此外, 借助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故事, 依托诗歌中的意境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将学生带进教师所营造的氛围, 感受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由认识熟悉事物的美的方法, 主动发现陌生事物的美;运用迁移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美。

三、走近大师, 认识美的真谛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大师们进步的审美观念。初中学生的审美有其特殊性与局限性, 对于他们来说, 写实绘画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地选择这类作品来开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交流美的活动, 进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

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美术知识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地美术评论:在题材上选择一些较容易理解的美术作品:如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立体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观察、判断和想象, 慢慢的走近作者、走进画意, 尝试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体现个体审美精神。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美”的甄选者、引导者。学生通过大量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美术欣赏活动, 逐渐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 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体验自然, 发现美的规律

晨光暮色、花草树木、贝壳昆虫, 或者熙攘人群、家庭聚会、街边小吃……美, 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欣赏、体验自然、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上初一年级美术教材中《多变的颜色》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或者野外去寻找漂亮的石头、树叶等一些色彩丰富的小玩意儿拍摄或者收集回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 会自觉的观察、对比。那些平时看来很不起眼的石头、树皮、各种不同色彩的树叶、各式各样的蔬菜等在学生交流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来。学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生活中找到了许多被忽略的美。

在中西方的美术实践中不论写实还是表现, 大师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向大自然学习, 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的形式、美的规律, 进而转化为主动表现美的能力。大自然是一位毫不吝啬的老师, 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规律、法则, 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的美, 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 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来创造美, 养成良好的、高尚的审美趣味,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审美能力, 而这些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会使学生们终生受益。这些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引导、渗透;引导他们感知美、体验美, 鼓励他们发现美、创造美, 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 不断地积累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解读》[1]《新课程解读》

篇9: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笔者以第八册课标版教材第一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要启发学生感知美,就必须利用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教学《观潮》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钱塘江秋潮的壮观景象,然后一边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一边伴随着背景音乐,为学生范读了课文。学生立刻被作者营造出的意境所感染,仿佛真实体验到了钱塘江秋潮的汹涌澎湃,个个脸上都显露出欣喜的神情。于是,笔者趁机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当听到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感受秋潮“美”的同时,也领悟了课文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象美

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感受大自然这位魔术师的鬼斧神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由句子引发想象

在教学《火烧云》时,笔者采用启发和点拨的方式,在学生感知了火烧云变化无穷的句子后,启发学生想象:“根据课文的描绘和平时的观察,你们想象一下,火烧云还能变出哪些形状?”有的学生说:“我观察的晚霞像极了牧羊归来的娃娃赶着成群的羊羔,可有意思了。”有的学生说:“火烧云像一匹匹镀金的锦缎挂在天空。”……

2.由词语引发想象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五次提到了鸟的天堂,并紧扣“鸟的天堂”一词来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加了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呢?”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出了作者情绪的变化,进一步感悟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的天堂”的奇异景观。学生的表现令笔者大吃一惊,他们精彩的语言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把大家置身于巴金笔下鸟的天堂。

三、指导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创造美。同样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在让学生理解了描写榕树的有关段落后,笔者不急于让学生理解“不可计树”“不留一点儿缝隙”“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等词语,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很大的榕树,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直观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有关段落,找出一个说明榕树特点的词,可以从课文里找到相应的词语,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只要学生说对了,就把学生的话写在这颗大榕树上。学生的读书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粗壮”“茂盛”“枝干不可记数”“美丽”“枝繁叶茂”等词语和句子写满了整棵榕树。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对这棵大榕树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学完课文后,笔者问:“你们想不想把鸟的天堂请到课堂上来?”“想!”学生们兴奋地回答。“请你们用手里的画笔,根据课文里描写的鸟的各种形态,把鸟儿送回家吧!”笔者指了指黑板上的大榕树。学生们笔下的鸟儿,有展翅高飞的、有扑翅膀的、有在枝头高歌的、有梳理羽毛的……看得出来,在学生的心目中,鸟的天堂的确是美丽的,在学生品味课文句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处处都存在,对学生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中,处处都有美的因素,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的美感,帮助学生发现美,做学生审美教育的引路人。

篇10: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效果的好坏。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语言的韵律美,品味文章的意蕴美,把握美育实施的方向。同时,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此外,教师的仪表、举止、性格等,也会影响美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效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一、运用教材感知美

教师要注意利用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结构的形式美等。通过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认知和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江南春天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春趣”,更要通过作者对江南春天的描绘,唤起学生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到文章表达的自然美和情趣美。

审美鉴赏是比审美感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力将审美引向理性的高度,探索文章的思辨之美。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着的精神乃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而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正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的良好载体。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教师可以从主人公孔乙己是让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人物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在思考与探究中对主人公产生深沉的悲悯。再如,针对当前不少学生迷恋武侠小说、热衷网络文化的情况,我利用文学欣赏课,让学生读了《笑傲江湖》中的某些章节,与他们一起讨论人物形象,如豪情仗义的令狐冲和虚伪狡诈的岳不群。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讨论,对人性美丑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样的深度阅读能更充分地挖掘文学的审美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真实材料,通过思维加工熔铸笔端,写出好作文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除了在写作课上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美、评价美。我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去游览鸡公山和南湾水库,有意引导他们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美景,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从中积累美的素材。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参观学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人性美。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三、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比赛,先在小组中练习,再进行班级表演。学生兴趣浓厚,我们评选出了“最佳皇帝”“最狡猾的骗子”“最天真小男孩”等奖项。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无论是内容改编、角色安排、道具选用等都表现出积极创造美的态度。他们不仅对课文有了很好的感悟,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有了很好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手抄报、黑板报、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校内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展现。同时,我们还通过参观访问、实践学习、观看电影等校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美育的机缘始终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此,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热情。

篇11: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朗读感悟 意境

古诗语句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而且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都是历代诗歌中的名篇,可谓字字珠玑。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与其他体裁的教学内容相比,篇幅短小,一首古诗只有短短数十字,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要么被认为太难而不知如何教,要么不受重视而没被当成一堂课来上。往往都是先由老师讲解,然后学生识记,最后熟读背诵。这样的教学,也能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因而理解肤浅,所得有限,且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因而失去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古诗教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利用古诗文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下面以《望洞庭》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小学古诗教学的理解和看法。

一、创景激趣,借机导入

古诗文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因而在教学中也应避免刻板,上出情趣来。如在导入《望洞庭》一文时,老师可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初步的了解,再出示教学挂图或录像,让学生对洞庭湖有进一步的主观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对着图画(录像),用以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洞庭湖,说出自己对洞庭湖的理解(皓月当空、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宁静和谐……),最后揭题,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洞庭的。如此导入,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既领略了洞庭湖的美,又对诗人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二、朗读诗文,自主感悟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且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要理解古诗,首先要让学生大声朗读, “ 不求甚解 ” 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文节奏,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诗文大意。如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到《望洞庭》所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景色,作者是从远处观赏洞庭湖的等。

三、自主理解,探究诗意

在读通诗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探究诗句的意思。如通过对“相、和、湖光、潭面、未”等字词的理解,探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句意;通过对“遥望、青螺、白银盘”等词语的理解,探究对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理解。在理解诗句意思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同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感情朗读,品评诗美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不是教学任务的结束,而需要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和事理,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在理解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如教师范读,讲读,学生领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教学中,可运用配乐、挂图、影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

五、说说写写,体验创新

在古诗教学中,应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同时,还要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望洞庭》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秋夜美丽景色,便写下了这么一首优美的诗歌,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

对于部分对诗歌有兴趣,并对诗歌的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同学,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歌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如在教学《望洞庭》结束时,鼓励学生结合挂图及影像资料对诗文进行改写,得到了“湖光月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微磨。欲问洞庭风景美,君山遥望似青螺。”“秋空辽阔洒银光,潭面微风月影长。遥望洞庭山水色,青螺隐隐水茫茫。”

上一篇:亚克西巴郎音乐教案下一篇:调研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