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悟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美的感悟范文

美的感悟---泰戈尔

Realisation of Beauty Things in which we do not take joy are either a burden upon our minds to be got rid of at any cost; or they are useful, and therefore in temporary and partial relation to us, becoming burdensome when their utility is lost; or they are like wandering vagabonds, loitering for a moment on the outskirts of our recognition, and then passing on. A thing is only completely our own when it is a thing of joy to us. The greater part of this world is to us as if it were nothing. But we cannot allow it to remain so, for thus it belittles our own self. The entire world is given to us, and all our powers have their final meaning in the faith that by their help we are to take possession of our patrimony. But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our sense of beauty in this process of the extension of our consciousness? Is it there to separate truth into strong lights and shadows, and bring it before us in its uncompromising distinction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f that were so, then we would have had to admit that this sense of beauty creates a dissension in our universe and sets up a wall of hindrance across the highway of communication that leads from everything to all things. But that cannot be true. As long as our realisation is incomplete a division necessarily remains between things known and unknown,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But in spite of the dictum of some philosophers man does not accept any arbitrary and absolute limit to his knowable world. Every day his science is penetrating into the region formerly marked in his map as unexplored or inexplorable. Our sense of beauty is similarly engaged in ever pushing on its conquests. Truth is everywhere, therefore everything is the object of our knowledge. Beauty is omnipresent, therefore everything is capable of giving us joy. In the early days of his history man took everything as a phenomenon of life. His science of life began by creating a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life and non-life. But as it is proceeding farther and farther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animate and inanimate is growing more and more dim. In the beginning of our apprehension these sharp lines of contrast are helpful to us, but as our comprehension becomes clearer they gradually fade away. The Upanishads have said that all things are created and sustained by an infinite joy. To realise this principle of creation we have to start with a division--the division into the beautiful and the non-beautiful. Then the apprehension of beauty has to come to us with a vigorous blow to awaken our consciousness from its primitive lethargy, and it attains its object by the urgency of the contrast. Therefore our first acquaintance with beauty is in her dress of motley colours, that affects us with its stripes and feathers, nay, with its disfigurements. But as our acquaintance ripens, the apparent discords are resolved into modulations of rhythm. At first we detach beauty from its surroundings, we hold it apart from the rest, but at the end we realise its harmony with all. Then the music of beauty has no more need of exciting us with loud noise; it renounces violence, and appeals to our heart with the truth that it is meekness inherits the earth. In some stage of our growth, in some period of our history, we try to set up a special cult of beauty, and pare it down to a narrow circuit, so as to make it a matter of pride for a chosen few. Then it breeds in its votaries affections and exaggerations, as it did with the Brahmins in the time of the decadence of Indian civilisation, when the perception of the higher truth fell away and superstitions grew up unchecked.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there also comes an age of emancipation when the recognition of

beauty in things great and small become easy, and when we see it more in the unassuming harmony of common objects than in things startling in their singularity. So much so, that we have to go through the stages of reaction when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beauty we try to avoid everything that is obviously pleasing and that has been crowned by the sanction of convention. We are then tempted in defiance to exaggerate the commonness of commonplace things, thereby making them aggressively uncommon. To restore harmony we create the discords which are a feature of all reactions. We already see in the present age the sign of this aesthetic reaction, which proves that man has at last come to know that it is only the narrowness of perception which sharply divides the field of hi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to ugliness and beauty. When he has the power to see things detached from self-interest and from the insistent claims of the lust of the senses, then alone can he have the true vision of the beauty that is everywhere. Then only can he see that what is unpleasant to us is not necessarily unbeautiful, but has its beauty in truth. When we say that beauty is everywhere we do not mean that the word ugliness should be abolished from our language, just as it would be absurd to say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untruth. Untruth there certainly is, not in the system of the universe, but in our power of comprehension, as its negative element. In the same manner there is ugliness in the distorted expression of beauty in our life and in our art which comes from our imperfect realisation of Truth. To a certain extent we can set our life against the law of truth which is in us and which is in all, and likewise we can give rise to ugliness by going counter to the eternal law of harmony which is everywhere. Through our sense of truth we realise law in creation, and through our sense of beauty we realise harmony in the universe. When we recognise the law in nature we extend our mastery over physical forces and become powerful; when we recognise the law in our moral nature we attain mastery over self and become free. In like manner the more we comprehend the harmony in the physical world the more our life shares the gladness of creation, and our expression of beauty in art becomes more truly catholic. As we become conscious of the harmony in our soul, our apprehension of the blissfulness of the spirit of the world becomes universal, and the expression of beauty in our life moves in goodness and love towards the infinite. This is the ultimate object of our existence, that we must ever know that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we must realise the whole world in love, for love gives it birth, sustains it, and takes it back to its bosom. We must have that perfect emancipation of heart which gives us the power to stand at the innermost centre of things and have the taste of that fullness of disinterested joy which belongs to Brahma. Music is the purest form of art, and therefore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beauty, with a form and spirit which is one and simple, and least encumbered with anything extraneous. We seem to feel that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infinite in the finite forms of creation is music itself, silent and visible. The evening sky, tirelessly repeating the starry constellations, seems like a child struck with wonder at the mystery of its own first utterance, lisping the same word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listening to it in unceasing joy. When in the rainy night of July the darkness is thick upon the meadows and the pattering rain draws veil upon veil over the stillness of the slumbering earth, this monotony of the rain patter seems to be the darkness of sound itself. The gloom of the dim and dense line of trees, the thorny bushes scattered in the bare heath like floating heads of swimmers with bedraggled hair, the smell of the damp grass and the wet earth, the spire of the temple rising above the undefined mass of blackness grouped around the village huts--everything seems like notes rising from the heart of the night, mingling and losing themselves in the one sound of ceaseless rain filling the sky.

Therefore the true poets, they who are seers, seek to express the universe in terms of music. They rarely use symbols of painting to express the unfolding of forms, the mingling of endless lines and colours that goes on every moment on the canvas of the blue sky. They have their reason. For the man who paints must have canvas, brush and colour-box. The first touch of his brush is very far from the complete idea. And then when the work is finished the artist is gone, the windowed picture stands alone, the incessant touches of love of the creative hand are withdrawn. But the singer has everything within him. The notes come out from his very life. They are not materials gathered from outside. His idea and his expression are brother and sister; very often they are born as twins. In music the heart reveals itself immediately; it suffers not from any barrier of alien material. Therefore though music has to wait for its completeness like any other art, yet at every step it gives out the beauty of the whole. As the material of expression even words are barriers, for their meaning has to be constructed by thought. But music never has to depend upon any obvious meaning; it expresses what no words can ever express. What is more, music and the musician are inseparable. When the singer departs, his singing dies with him; it is in eternal union with the life and joy of the master. This world-song is never for a moment separated from its singer. It is not fashioned from any outward material. It is his joy itself taking never-ending form. It is the great heart sending the tremor of its thrill over the sky. There is a perfection in each individual strain of this music, which is the revelation of completion in the incomplete. No one of its notes is final, yet each reflects the infinite. What does it matter if we fail to derive the exact meaning of this great harmony? Is it not like the hand meeting the string and drawing out at once all its tones at the touch? It is the language of beauty, the caress,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 of the world straightway reaches our heart. Last night, in the silence which pervaded the darkness, I stood alone and heard the voice of the singer of eternal melodies. When I went to sleep I closed my eyes with this last thought in my mind, that even when I remain unconscious in slumber the dance of life will still go on in the hushed arena of my sleeping body, keeping step with the stars. The heart will throb, the blood will leap in the veins, and the millions of living atoms of my body will vibrate in tune with the note of the harp-string that thrills at the touch of the master.

美的感悟

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要么是大脑中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某种负担;要么是因为它短时间内是有用的,因而与我们有某种联系,而一旦用处不再,就成了累赘;要么象云游四海的流浪汉,偶尔在我们的意识之外飘过之后就消失了.只有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才会完全拥有它.

在我们看来,世界上大部分事物似乎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不能让它这样,因为这样一来,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就显得贫乏和渺小了.假如让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们所有的力量就有了最终的意义,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力量会帮助我们拥有祖先留下的遗产.

但是当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美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它是用来区分现实中的光明和黑暗,把美和丑的鲜明对比带到我们的面前吗?如果那样,我们就不得不承

认对美的这种感知导致了世界的不和谐,就无形中树起了一堵墙,阻碍了世间万物不可间断的交流.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完整,已知的和未知的,令人愉快的和令人不快的之间的分歧就依然存在.但是尽管有哲学名言,人类仍然不承认个人对世界认知的武断性和绝对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局限于个人的未经探索研究或者没有能力去探索研究的经验上.我们只是简单地不由自主地被美征服,从而感知它的存在.真理存在于每一种事物中,因此每一样事物我们都客观面对.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能力带给我们快乐.

早期的人类把一切的事物都用生命现象来解释.生命科学最初是以有无生命力的明显差别开始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有无生命力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早期我们认为事物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理解是有益的,但是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这些差别就渐渐消失了.

奥义书上说所有的事物都由快乐创造并且支撑.为了明确这种创造的基本要义,我们需要进行区分__区分美的和不美的东西.然后我们对美的理解才茅塞顿开,从原始的混沌中被唤醒,迫切地想推翻过去从而达到现在的认识.因此我们最初见到的美,穿着五颜六色的羽衣,格子条子纵横交错,外表看上去七零八落.但是当我们对它的认识臻于成熟的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和谐的表面开始消融,节奏变的统一了.最初我们是把美与周围环境中剥离出来,使其有别于周围,但是最终我们意识到了万物的和谐.然后,美变成了音乐,没有了聒躁的声音来烦扰我们;它摒弃暴力,呼吁我们的心向上向善.

在我们成长的某个阶段,在我们历史的某个时期,我们企图建立一套对美的崇拜模式,让它陷入一种狭隘的怪圈,成为少部分人用以炫耀的资本.正如印度文明衰落时期的婆罗门教,它被无限夸大,成了反人类情感的温床,那个时期的人们渐渐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封建迷信乘虚而入.

美学历史也迎来了开明的时期,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了,事物无论伟大或者渺小都存在着美.过去被我们惊为异类的事物,今天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常而朴实的和谐.凡此种种,我们因此必须要经历各种转变的时期,在这些时期里对于美的判断,我们既要避免对某一种事物明显的偏好,也要避免死抱着旧有的观念不放.然后我们要抵斥夸大平常事物,避免让它们恣意扭曲.为了重建和谐,我们创造了不和谐,这是各种思潮争论的特点.在当今时代,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学思潮的迹象, 它证明了在美学领域把美和丑对立起来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当一个人具备了不再用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不再固执地遵从自我感觉来看待事物的能力,他自身对周围事物就有了真正的理解.他自己就能看到,在我们看来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未必就不美好,而具备着它真实的美.

正如说"世上没有谎言"是荒唐的一样,当我们说美无处不在时,并不是指就不应该再提丑陋了.丑陋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而是作为消极因子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范围中.生活中对美的曲解是一种丑陋,同样地,艺术中对真理的不完美的认识也是一种丑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将我们的生活与真理法则进行对比,这个法则存在于我们自己心中,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同样地,我们能够将丑陋与永久的和谐法则进行比较,这个法则也是无处不在的.

通过对真理的感知,我们意识了到天地万物的法则,通过对美的感知我们意识到了宇宙的和谐.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的法则我们就进一步掌握了自然界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当我们认识到道德的法则我们就能把握自己,变得自由起来.同样地,我们越多地理解自然界的和谐,就越多的感受到自然万物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在艺术中对美的表达就越接近普遍的真理.当我们的心灵达到和谐,我们就会全面理解精神世界的幸福感,我们在生活中就会朝善的方向表达美,就会无尽地表达我们的爱.这是我们生存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要知道"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我们必须意识到整个世界是充满爱的,因为是爱诞生了世界,支撑着世界,把整个世界拥抱在怀.我们必须完美地敞开我们的内心,这会给予我们力量站在万物的中心,达到梵天的境界,充分体验那种高尚无私的快乐.

音乐是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因此它以一种纯粹的不受外部阻碍的方式和精神最直接地表达美.我们似乎感觉到世间万物就象音乐本身一样以无限来表现有限,沉寂却让人能够感觉到有声.夜空不知疲倦地闪烁着群星,就象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惊叹于自己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口齿不清地不断重复这一个单词,并带着无尽的快乐倾听着.当七月的夜雨来临,草地上的黑暗浓重起来,雨声滴嗒,一圈一圈惊扰了沉睡的泥土的寂静,连单调的雨声也似乎变得漆黑了.一行行茂密的树朦朦胧胧, 满是荆棘的灌木丛散落在光秃秃的长满小石头的荒地上,象一个个头发零乱的泳者漂浮在水面上的头部,潮湿的野草和湿漉漉的地面传递着气息,寺庙的耸立着的尖顶,俯瞰着下面一大片一大片的暗影,暗影结成队,把村庄的小屋包围了___一切都似乎是从夜晚的心脏发出的音符,交融着消失在天空无尽的雨声中.

因此真正的诗人们.他们是幻想家,用音乐的语言来阐释宇宙.

每一次作画,他们都很少用象征的手法在画板上展示对天空的形状,交错的线条和色彩的描绘.

他们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对于作画时必须要有画板,刷子和颜料盒的人来说,他一接触到刷子心里的想法就没有了.作完画后艺术家也消失了,只剩带有窗户的画孤零零地挂在哪儿.那只不断传递爱的创造之手也被收回了.

但是音乐家的一切都深藏在内心.音符正是来自于他的生命活力,而不是来自于外部聚集的材料.他的想法和表达是就象兄妹似的;通常是孪生的.在音乐中心灵可以即时将自己表达出来;它不会受任何陌生的物质上的阻碍.

因此虽然音乐也象其它艺术一样一步步走向圆满,但是它的每一步呈现的都是整体的美.作为实物的表达,甚至连语言都是一种障碍,因为它们的意义是由思维构成的.但是音乐从来没有必要依赖于明显的意思;它所表达的东西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

而且,音乐和音乐家是分不开的.当音乐家去世的时候,他的音乐也随着他一起消亡了;音乐终生伴随着它的主人的命运与欢乐.

这首<世界歌>一刻也没有与它的歌唱者分离过.它并不是因为外部物质而变得时尚.它是他的快乐,永不停歇.是伟大的心灵通过天空传递着的快乐的颤栗.

每一种音乐都是完美的,在不圆满中表现圆满.没有一种音符是有结局的,然而每一种音符的意境却都是无限的.

即便这种巨大的和谐没有确切的意义可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不象是手碰到和弦而立即画出的音符?这是关于美的语言,是这个世界顷刻间对我们心灵的爱抚.

昨夜,黑暗中弥漫着寂静,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倾听着歌者永不停歇的歌喉.入睡的时候脑海中还着萦绕着之前的瞑想,甚至在我昏昏欲睡时的潜意识中,生命的舞蹈,和着窗外满天的繁星,还在我入眠的身体上继续.只要竖琴的主人一拨动琴弦,我的心就随着震颤的旋律跳动起来,血液在血管内澎湃,身体里数百万个活跃的原子伴随着琴弦的节奏舞动起来.

第二篇:古诗教学借助媒体感悟美的意境

多媒体 “美化”古诗教学

邵阳市双清区东塔中心校 艾晶辉 张丽君

摘 要

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但其又以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瑰丽的特点给教学互动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如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感受古诗美的意境的兴趣,促使诗画合一,优化教学情境学生欣赏美,有效调动情绪,提高效率让学生体验美,则古诗教学就会达到美仑美奂、真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营造 意境 氛围 感受 优化 欣赏 激情 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挖之不尽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丰富的形式——音乐、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为古诗教学创设了意境,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古诗教学充满了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进行一次美育。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感悟诗歌的美呢?

一、营造氛围,激起兴趣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

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古诗是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学生对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是好奇的,向往的。因此,我抓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在一开始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意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到久远的唐代旅游。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牧诗的明快、豪放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诗画合一,优化教学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而多媒体课件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1、配乐作画,初识意境美。杜甫《绝句》描写的景物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情意于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在教学这首诗开始,我选用了古筝乐曲为背景,在屏幕上按诗句依次展现“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西岭雪”、“东吴船”等景致。随后再营造学生体味古诗大意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看着这色彩明丽的图画,听着配乐录音范读,抽象的文字变为画面的再现,动听悦耳的乐曲加上雅致的画面使诗面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神经。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学

习,自然兴趣高涨,对诗中悠远、开阔的意境美有了粗浅的认识。

2、动态演示,享受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去享受古诗的意境美呢?

①利用图片,体会美感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②巧用图画,体会诗情

课文有一张插图,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对这张插图进行了分解,做成了Flash动画。先将黄莺、鲜花和蝴蝶擦去,让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根据诗意想想我画得对吗?少画了什么?学生读读诗,看看画,想想意,很快就知道少画了黄莺、蝴蝶和鲜花。当鼠标点击“黄莺”应该出现的地方时,可爱的黄莺唱起了动听的歌;当鼠标点击“蝴蝶”该出现的地方时,五彩的蝴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当鼠标

点击“鲜花”该出现的地方时,篱笆上开出一些鲜艳的花朵。学生立刻叫道:“花还不够多!”于是,再次点击鼠标,小路上立刻开满了鲜花。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使它出现在相应的图画旁,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在如此生动的图画面前,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享受美感怎能不水到渠成呢?这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以情激情,提高效率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我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密密的针脚泻淌出深深的母爱,眼中的红丝与日出时的第一缕曙光融汇在一起。”这样,从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体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实践证明,古诗教学若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享受美的熏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三篇:美的欣赏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

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切感受词作节奏鲜明、句式错落、音韵和谐、气脉流畅、旋律起伏跌宕、文字含蓄优美的形式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该词内在的意境美与情感美。运用诵读法、意象法、移情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赏析词作展示的意境美、情感美的四幅画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柳永笔下的景物轻柔纤巧、色彩柔和婉丽、意境萧瑟清旷、深沉蕴藉的特点,深切感受该词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所呈现的含蓄之美与优雅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宋词之所以历经千年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诗歌在言语逻辑与情感表达逻辑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它意蕴丰富,常常“含无穷之意见于言外”。就拿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它的内在美是意境和情感,外在美则是声律、结构、辞采,而内在的美又是通过外在的美体现出来的。因此,美的表达,虽然是一种形式美,也必然是诗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教师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该词铿镪有力的节奏美与旷达豪放的风格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力抒写三国英雄周瑜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与自己华发早生、冷落失意之间形成的诗的跳跃与空白处,运用知人论世、主客对比的方法加以填补与生发。这样,在赤壁壮丽的风景美与三国周郎的辉煌战功、潇洒风度之人物美的烘托下,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现实的万般无奈。此外,在手法上,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词人将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融合,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达观同消极委顿的人生态度融合,将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融合所形成的时空变幻之美与情感融合之美。

欣赏诗歌其实也是一个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说:欣赏诗歌“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这里的“泡开”就是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其“还原剂”就是联想与想象。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将高度凝练的诗句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自己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可见,读者的“还原”不是原有诗歌内容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读者创造了的情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解构是读者的再创造,诗歌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对诗美的再创造过程。

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岩扉”,义为石门;“松径”,字面义为松树下的小路。但是,如果我们调动想象,还原情境,就可以感受到“岩扉”所带来的幽僻与荒凉以及“松径”所传达出的冷清与宁静。在句中,诗人又以“寂寥”点明,用“长”强化,更让人感到环境的清冷孤寂。在这样的环境中,“惟有幽人自来去”就显得不同凡响。“惟”、“自”二字让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超尘脱俗的隐逸志趣,还感受到在这种志趣后面藏着的诗人仕进无望的愤郁不平之气,进而感受到孟浩然隐逸诗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与含蓄之美。

诗歌的多元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诗歌的多元解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独特个性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为学生搭建诗歌多元解读的知识平台,指导学生从民俗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诗歌不同的美,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去重建诗歌的美,去寻找审美主体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获得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教者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该诗解读为一首政治诗歌,即该诗要表达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情绪。这当然不错。但也有人把它解读为爱情诗、哲理诗、心理诗。“爱情诗说”意为“我”怀着痛苦莫名的希望,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哲理诗说”主张本诗是对人的尊严与理想所进行的探求;“心理诗说”意为“姑娘”是人走到“阴冷的雨巷”中时脱愁解苦的“心灵鸡汤”。这种种解读都没有脱离文本,只是路径不同的,都是一种美的创造,都是应该肯定与提倡的。

此外,适当布置学生写点诗歌,开展这样的美的创造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创造性活动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王荣生教授指出:“在语文教学里,怎么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教什么”。针对诗歌这种最具美学价值的文学体例,我们从审美角度来确定诗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矫正目前语文课堂唯方法论的教学流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美的行为美的心灵--主题班队会

《美的行为 美的心灵》主题中队会活动方案

长春市XX小学

XXX

一、活动目的:

对于品德教育应从小抓起。美的行为、美的心灵需要从各方面来培养,针对六年级学生,应有一个规范的行为,配合学校大队部的德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好心灵的创造是起步工作的重点。为此,举行了本次中队会,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使学生明确在校、在家都应该有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 《咱们从小讲礼貌》磁带 包书皮的挂历纸 多媒体软件

录像资料

小品道具:扇子 水杯 拖鞋 苹果

小刀

三、活动地点:

多功能教室

四、活动程序:

(主持人甲、乙上)

甲:尊敬的来宾,老师,少先队员们,大家好!

乙:对你们的来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鼓掌

甲乙:南岭小学六年四班《美的行为,美的心灵》主题中队会现在开始。

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都知道“规”和“矩”原指校验正方形和圆形的两种工具,后来引申为人们行为上的准则和规范。

乙:那么,我们小学生行为的规范是什么? 众:《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甲:听,苏同学和他的伙伴们以快板的形式向大家宣传。

第一节目:快板《规矩》

乙:《规矩》向我们全面展示出当代小学生应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如何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甲:那么,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幻灯打出“在校做个好学生”)

乙:看,我们的宣传队来了。

第二节目:诗歌表演 。

甲:《规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乙: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分到傍晚三点三十分,同学们都在学校里度过。

甲:我们的老师辛勤操劳,用心血浇灌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

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教育着每一位同学,有的循循善诱,有的身体力行,有的以理服人。

甲:到底什么样的老师好呢?

甲乙:好!请看相声。

第三节目:相声表演《我的老师》 。 甲:不要吵,不要吵。

乙:你们的老师都好!

甲:老师是智慧的化身,是文明的化身,更是美的化身。

乙: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向太阳。

甲乙: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以理想的成绩报答老师的辛勤劳动。请听配乐朗诵《别让老师悲伤》

第四节目:配乐朗诵《别让老师悲伤》

肖同学:主持人,现在让我为在座的老师、同学们表扬电子琴《》来表达我们中队的全体队员对老师的敬意吧!好!大家欢迎(掌声)

第五节目:电子琴《》

甲:通过学习《行为规范》 ,我们懂得了在学校应做一位好学生,那么在家应该„„(被主持人乙打断)。

乙:在家应做个好孩子,尊敬长辈,体贴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 甲:请听演讲《生命之爱》

第六节目:演讲《生命之爱》 乙:《行为规范》竞猜开始。

甲:我们将采取问答、抢答、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表现优秀的同学,把成绩记入操行分中。

一、

问答题:(背诵《规范》条款)

二、

抢答题:(补充《规范》条款、判断事例违反或遵守了那些条款的内容。)

三、

案例讨论:播放录像《课间十分钟》

(讨论分析人物做得好在哪里,错在哪里,我们要怎样做。)

《行为规范》竞赛

参赛者共六人,分为三组。主持人两个。

甲:下面介绍一下参赛选手:

乙:试题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问答题,每组答题一道,。第一组请听题:

1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几条?请背诵第一条的内容。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 甲:我说出《规范》中的一句,请接着背下来,并说出是第几条。“诚实守信,不说谎话,”

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3 乙:《规范》第12条中说,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请说出你的理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书和学习上是要靠勤奋和刻苦的。每天我们都要做到课前预习,使我们对要学习的知识在总体上有个印象;课后认真复习,使课上学的知识被消化理解;按时完成作业,锻炼我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写字要工整、干净,要保持卷面的整洁干净,这有利于老师的批改和自己的阅读察看。这些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甲: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题:

1 请接下去背诵出我所说的条款,“爱护公物”

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工。

乙:2 遵守交通法规„„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甲:听他说出这一条。我的感触很深,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看相声《你会走路吗》

甲:看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真好,愿所有的同学们平平安安。

乙:让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竞赛吧:下面进行案例讨论题。请看《课间十分钟》

教室一角:铃„„下课铃响,小明没出教室,还在继续写着练习,没有橡皮了,随手翻开旁边同桌的文具盒,拿起橡皮就用。

小刚看见了,马上跑回来,指责小明。“谁让你拿我的橡皮用的,你最烦人了,还给我,不借你!”

小明随手将橡皮扔给小刚,“还你,破橡皮,谁稀罕。”橡皮跳到了地上。

小刚生气了,伸手推小明“你给我捡起来。”两人打在一处。

老师:走进教室,“小刚、小明别打了,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说完转身出门。

两人低头走向办公室,有礼貌的敲了敲门,走向老师。

„„

老师送他们出来,“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两人露着笑容回到教室,上课铃响了,小刚“下节什么课?”“美术!快去拿画笔,都来不及了。”“快点,老师都进来了!”„„

小品完

甲:录像看完了,请你们结合《规范》的条款评价他们的表现。

1 小明违反了《规范》第五条河第六条中,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是他不对。

2 小刚和小明都违反了,《规范》中,“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这一条。

3 他们还有一点做得很好,做到了: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在进入。

4 而且他们知错就改,这点也很好。

5 最后他们还有一点错误。《规范》第十一条规定,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他们没做到。

乙:每一个参赛选手表现得都很出色,看来大家真的已经把《规范》的各项条款牢牢记在心中。

甲:我们不光要记牢,跟重要的是要按照条款的内容去做。动脑又动手,锻炼身体健。

乙:让我们来进行最后一项比赛,广播操。

甲:《行为规范》第十三条说道: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那就让我们展示一下吧。

第二部分 在家做个好孩子

(屏幕打出“在家做个好孩子”)

(第二幕)

(小刚来到了学校)

小刚:来,同学们听听,我新买的磁带,可好听了。

小明:谁稀罕,谁想听。(录音机了传出小刚的话。)

甲:嘿,这是哪个小皇帝在指使大臣!

乙:你说会是谁?

甲、乙:噢!(指着小刚)

甲: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父母?

乙:这样是不对的。

小刚:同学们,请原谅我,我一定改。

全场合:从此以后,小刚成了一个好孩子、好学生。

甲:爸爸、妈妈作为我们的一家之长,从遭到万忙忙碌碌,辛勤工作。

乙:他们为我们的小家,更为了祖国的大家,洒汗水,填白发。

甲:我们为什么不学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帮帮他们呢?

乙: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在家里的劳动表现吧。请每个小队选出一名队员,参加包书皮与削苹果皮比赛,看那个队员做的又快又好。

甲:我来说一下比赛规则

乙:我们将从书皮的平整程度,速度快慢两方面综合考虑。选出一名优胜者。苹果皮削得快,而且薄的同学获胜。

下面进行包书皮、削苹果皮比赛

第三部分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幻灯打出“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甲: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同样,也要努力做一位社会的好公民。

乙:所以我们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还要遵守社会公德。

小品剧《墙壁的呻吟》

画外音:墙壁站在路旁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它昨天才被新粉刷的,雪白雪白。

A一个高个的男孩子走来,“这多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去作画。”拿出画笔,边画边说“画人难画手,画物难画狗,我要多练练。”„„“画得还不错。找他们来看看。”

墙壁:(无奈)但愿我能培养出一个画家。

B背着书包,边走边踢着足球。球滚到了水坑里,它抱起球左右看看,向白墙上蹭了几下。

墙壁:(哭丧着脸)我的新衣裳毁了。

C男孩子带着他的同学回来了,另一个男孩说,你画得太好了,我来题字——说完就写。

墙壁:救命呀!

D一个女孩子跑上来,你们太过分了,不该往白墙上乱涂乱画,这是损害公物。违反了小学生日常新为规范,我们刚学完忘记了?

AC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那怎么办?

墙壁:这个小姑娘课真好,她一定会帮我的。

D墙已经脏了,要防止别人再乱画。看我的,拿笔就写“请不要乱涂乱画。”走吧„„ACD退场。

墙壁:我的天哪!这哪是帮我呀?

E一直没说话的他站在那里看了看,跑回去拿来一桶涂料,将墙壁粉刷一新。

墙壁:谢谢你小同学,你才真正理解了《小学生日常新为规范》的含义。 《图书馆一角》

镜头:书架——阅读桌旁边坐着六个学生。

《安徒生童话》《教科书》《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A哎„„

B嘘„„小点声。两人低声讨论习题,没有惊扰它人。

C帮助旁边的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铅笔。

D谢谢你。

C摇摇头笑笑,又摆摆手表示不用写,又低头继续看书。

甲:走进画面。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会使用礼貌用语。

乙: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

甲: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

阅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走到主持人身旁。

A《小学生日常新为规范》指导我们的言行。

B他是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必须履行的义务。

C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内容,共同拥有美的行为,美的心灵。

甲:来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在这块板上签上我们的名字,让他能带动全校的同学们共同学习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个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乙:队歌起,同学们,祝你们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甲:《小学生行为规范》指导我们的言行,使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必须履行的义务,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内容,共同拥有美的行为,美的心灵。

甲乙:让我们在欢乐的歌声中勇往直前,迎接美好的明天!四年二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第五篇:《美的心灵 美的行为》主题中队会完整稿

《美的心灵 美的行为》主题中队会活动详案

一、 整理队伍,报告人数。

中队长:“报告辅导员,本班应到63人,实到63人。‘美的心灵,美的行为’主题中队会一切准备就绪,请您批准并参加我们的活动。”

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并预祝活动成功。”

二、 全体立正。

三、 出旗,敬礼。

四、 唱队歌。

五、中队长讲话。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更应该时时处处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貌,积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要做到遵守这些规范首先就要有一颗美的心灵,只有拥有了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行为,同样有美的行为的人就一定拥有美的心灵。

我宣布:“美的心灵,美的行为”主题中队会现在开始。

六、 活动过程:

(一)猜礼仪用语

主持人:世界上有些字万分神奇,只要你和他们交上了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下面请四名同学带我们猜一些礼仪用语。 生1:假如你到街上碰摔了一个小姑娘,她也许会马上大声哭泣。但只要你在她的耳边说出那些神奇的字,小姑娘就会微笑着从地上爬起来。你说了什么?

生2:假如你在公共场合挤撞了人,你试试把那些神奇的字说出来,叔叔们会立即回答:哦,不要紧,不要紧!你说了什么?

生3:假如你在家里送走客人,你把那些神奇的字说出来,客人会微笑着向你说再见。你说了什么?

生4:假如遇到麻烦,同学帮助了你,你说出那些神奇的字,他一定拍拍胸脯说:“下次有麻烦,尽管来找我!”你说了什么?

(二)展示同学摄影的图片,并讨论

主持人:是呀,对不起、谢谢、再见,这些礼貌用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多么神奇的作用呀。

下边我们做个游戏, 名字叫做“黄金眼“。游戏是这样的:我们先播放同学们在校园内拍摄的一些照片,大家看看这些照片记录了什么行为,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

第一张:校内的花坛。(有许多黑黑的脚印)

第二张:教学楼一角的垃圾箱。(垃圾箱附近堆放有许多垃圾)

第三张:楼道内学生喧闹的场面

第四张:值日时学生手持扫帚打闹的场面

第五张:教学楼内的一条文明标语(缺少一些笔画) 第六张:一位同学采摘花坛里正在开放的鲜花 第七张:一张学生的脏兮兮的课桌

(三)配乐诗朗诵

主持人:文明礼仪伴着四季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它象春风、向夏雨、向秋歌、向冬雪,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请听配乐诗朗诵《四季的脚步》。

(合) 春天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溪水唱起了歌儿

(女) —— 丁冬,丁冬 , (合) 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 (独)春天,太阳揭开了被子

大地妈妈醒了 小草小花们站起来 那是大地妈妈 梦里的种子发芽了

(女)夏天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男)金蝉唱起了歌儿

——知了,知了, 给世界带来欢笑。 (独)荷花尖尖,向着蓝天。 小小蜻蜓,停在上面。

竖起尾巴,倒立表演。 小河见了,忙拍照片。 (男)秋天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女)落叶唱起了歌儿 (男)——刷刷,刷刷, (女)铺成一条条金色的小道。 (独)红叶、黄叶,

深深浅浅,

一片一片,铺在地面,

就像一幅拼贴画,这就是美丽的秋天。

(合)冬天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北风唱起了歌儿 (女) ——呼呼,呼呼, (合)雪花在欢快地舞蹈。 (独)冬天到来

大地妈妈 盖上洁白的被子 拥有一个长长香香的梦 (合)四季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男)瞧,她又在向我们挥手

(五)小品

主持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严格约束自身言行,作到天天遵守、时时克制,直到想丢也丢不掉,便成了好习惯。对于一个集体,只有多数人养成了好习惯,才能形成好风气;只有形成了好风气,才能促使其他人更加进步,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下边由同学们表演自编的小品节目《文明,我的另一张名片》 第一个小品

旁白: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视力,每周我们都要调换座位。今天又到了星期五放学,小智来到座位上。

小智:先要把位兜里的东西整理好,又用抹布把以前用的桌子里外擦干净。

旁白:小惠也在整理桌子。

小惠:也像小智一样先把原来的位子整理好,然后再坐到自己的新位子上。

旁白: 干净整洁的环境要靠大家互相帮助才能保持好。 第二个小品

旁白:校园里有许多健身器材,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健身。 同学甲:踢毽子 同学乙:跳绳

甲的毽子落到乙的脚下,乙马上停下来递给甲。

旁白: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举手之劳传递着友情。 第三个小品 旁白:某企业招聘人才,这天来了两位应聘者,他们条件相当。 人事经理:你应该在十点钟来应聘,为什么迟到了? 应聘者甲:我起晚了。

人事经理:你为什么要来我公司应聘? 应聘者甲:我要月薪丰厚,我要福利劳保,我要房子车子,我要„„(得意洋洋)

人事经理:对不起我们公司不用你这种不守时,没有任何贡献就提条件的人。

应聘者甲:低头退场。

旁白:紧接着人事经理叫进第二个应聘者。

应聘者乙:(进门前蹭掉鞋上的土,敲门后,得到允许后进入)您好,我是来应聘的。 人事经理:请坐!

应聘者乙:谢谢!(落座)

旁白:正在这时,进来一位长者。 应聘者乙:迅速起立,为长者让座。

旁白:很快面试结束,应聘者乙有礼貌地和经理告别,走到了门口,发现在过道的地上有一个烟头。

应聘者乙:弯下腰捡了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人事经理:请你下个星期上班,先试用三个月。不过,我想你这个素质高的人会通过试用期的。

(六)讨论

主持人:我们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有关文明这个话题的东西。现在,同学们结合自身以前的行为说说哪些是不美的,有哪些行为是美的,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七)音乐剧

主持人: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改掉自己身上不美的行为,坚持自己美的行为,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充满爱。请欣赏音乐剧《让世界充满爱》

(由十六个小片段组成,选取生活中一些随处可做到的良好行为,在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伴奏下,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随手捡纸;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不闯红灯;擦除小广告;扶起跌到的同学;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扶起倒地的自行车;不随地吐痰;帮助吃力的叔叔推车;帮助盲人过马路;不践踏草坪;不在旅游圣地乱写乱画;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见到师长主动问好;在家里不霸占电视;文明上网。)

(八)电子琴独奏

主持人:美的心灵,美的行为都是要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起,只要我们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么我们就会拥有了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那样我们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请欣赏电子琴独奏《少年先锋队队歌》表演者:单小昆

(九)系红领巾比赛

主持人:谢谢单小昆同学的精彩表演。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系红领巾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接下来就让我们比比系红领巾的本领。

主持人:文明之花处处开,礼仪之歌处处飞,为了祖国的明天就让我们拥有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吧。我们的中队会告一段落,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七、辅导员讲话

辅导员:在这次队会准备和召开的过程中,我高兴地看到每一个同学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表现出了极高的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希望大家将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发扬下去。这次队会非常成功,大家通过从身边收集到的很多不同方面的小事,认识到习惯虽小,影响却很大。因此,我们要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拥有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的人。最后我送大家一首文明礼貌歌:

讲文明,懂礼貌,从我作起最重要;

尊老师,敬家长,同学之间要友好;

不打架,不骂人,有了争执不要吵;

遵纪律,守秩序,各项守则要记牢;

爱树木,护花草,时时刻刻重环保;

要爱幼,要尊老,残弱病孕要帮忙;

有外宾,有客人,见到客人要问好

要出行,成公交,礼貌让座要做到;

好传统,要继承,常学常做人称妙。

八、 呼号。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时刻准备着!”

九、 退旗,敬礼。

十、 结束队会。

中队长宣布:“美的心灵,美的行为”主题中队会到此结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的感悟范文】相关文章:

美的集团学习感悟07-09

美的作文范文05-17

对美的认识范文05-19

很美的诗歌范文05-19

美的历程上范文05-20

意境美的诗范文05-22

赞美的语言范文05-22

赞美的语句范文05-22

真善美的人范文05-23

对称美的诗歌范文05-25

上一篇:龙珠战场范文下一篇:墨香人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