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2024-05-01

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精选8篇)

篇1: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一、各班教师要重视本班幼儿发展情况。接新班和新入园的幼儿制订教育目标及各项教育工作计划前,都必须充分了解研究幼儿发展情况。

二、必须在本班两位教师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本班幼儿发展情况报告。报告可由两位教师轮流执笔。

三、幼儿发展情况报告是对幼儿群体的分析评价。关于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可根据报告内容的需要附在报告后面。

四、报告的项目、内容、格式要按照本园教育目标的内容书写,如有特殊要求,于学期初布置教育工作计划时通知。

五、报告中必须体现以下内容:

⒈教师接班时幼儿发展水平;

⒉写报告时幼儿的状况;

⒊分析变化的原因;

⒋提出下阶段改进的措施。

六、教师于学期结束时向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上交幼儿发展情况报告。

七、教师的幼儿发展情况报告由分管教育教学的领导审阅后归档,由资料室保管。接班的教师制订本班教育目标及工作计划时,可向资料室按制度办理借阅《幼儿发展情况报告》手续。

篇2: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召开局委会进行研究,并向分管做了专题汇报,成立检查小组和复查组,及时研究部署整顿工作,并向各幼儿园、联校、民办幼儿园转发了晋教基[20xx]29号文件,成立了全县幼儿园规范整顿领导组,由分管局长带队抽调专人,对全县幼儿园进行全面检查整顿,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

二、充分准备,调查摸底

我们根据清理整顿民办幼儿园的工作方案,详细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为这次规范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县有幼儿园46所,其中公办园3所,幼儿附设班34所,民办园9所,在园幼儿2778名。全县幼儿园教职工205人,其中专任教师159人,有教师资格证的有122人。

三、创新方法,提高质量

我们首先召开了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中联校长以及此项工作的检查人员会议,领会了规范整顿的文件精神,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知晓规范整顿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和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的无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危害性,并要求每个幼儿园都要召开家长会,让广大家长知晓早期教育和科学保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其次各级各类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不进行写字、拼音、计算教学,不布置书面作业等,努力克服“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完善幼儿园教师管理制度,把师德师风纳入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年度考核,无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现象,树立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第四要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重视对幼儿及教职工的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成立安全工作小组,做到每天排查填写安全日志,实行月报制度,切实保障在园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五对检查人员进行明确检查内容和重点,使这次检查真正落到实处。

四、严格检查,加强整治

我们按照文件要求,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尺度统一,检查细致,评价公正,指导有力,经过为期十天的检查,小黄帽幼儿园、圪针沟幼儿园、康乐幼儿园、理想幼儿园条件设施较差,已下发整改通知。中垛乡三堠春蕾幼儿园教师均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已下发整改通知,要求通过考试,尽快取得教师资格证。公立幼儿园均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每天填写安全日志并进行月报,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文件、《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xx—20xx)》、《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各幼儿园教育、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

篇3: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广州市内35所养老机构, 对其进行自制问卷的在线调查。所选35家机构中有30家成功进行, 符合调查有效性要求。

1.2 调查工具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护士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综合分析后完成对本市养老机构中药品不良反应调查的表格及问题设置, 旨在通过对不同机构的调查研究来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一手数据, 将数据制成表格并对应医务人员执业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运用电话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养老机构情况、医务机构设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建立情况、执业人员情况、医疗需求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采用Windows中的Excel表格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当前机构状况

2.1.1 本市各养老机构的床位调查

本次研究入选的30所养老机构中共有5383张床位, 各个机构的办院性质及对应床位数目详细情况见表1。

%

2.1.2 医疗机构设置

研究入选的30家养老机构中, 有6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的诊疗, 占总研究机构数目的20.00%;16家机构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但是有相应诊疗工作, 占总数的53.33%;剩余8家机构完全没有设置医疗室, 占总数的26.67%。

2.1.3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建立情况

30所养老机构中仅有5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占16.67%。

2.1.4 执业人员情况

30家养老机构中共有医护人员220人, 其中执业医师81人, 助理执业医师8人, 护士131人。各个机构中医护人员情况见表2。

人 (%)

2.2 医疗护理需求

30所养老机构内老人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入住老人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 据本文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机构的用药总数呈正相关, 口服用药有2~5种, 出现的不良反应有4%, 6~10种的达到7%~10%, 而口服11~15种的数据显示为24%~28%, 16~20种的情况下高达40%~54%。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机体在生理、生化、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会出现退行性变化, 他们更需要专业的用药指导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而在养老机构中, 如果没有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对老人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没有建立健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很容易发生用药不当的情况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5,6]。

老年人中多是因为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而发生不良反应, 其次多是抗高血压类药物、帕金森疾病治疗药物以及精神病方面的药物。老年人如果服用长效苯二氮卓类安眠药或者是华法令、肝素及抗心律失常药品, 都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老年人很多有失眠的症状, 服用长半衰期的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容易在体内蓄积, 因此镇静作用增强且有潜在的精神运动性损害, 使摔倒和髋关节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

近期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等公布的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在中年人 (45~64岁) 及老年人 (≥65岁) 中, 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36.7%和56.5%。根据2010年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15个省市开展的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调查结果数据显示, 在国内的部分大城市中人们患糖尿病的发病率超过了10%。糖尿病患者约50%合并高血压。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比较普遍。老年患者大多处于长期服药阶段, 药物的副作用也对患者各脏器产生影响, 这也导致老年患者多为药源性疾病高危人群。养老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更应加强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老年患者服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长期用药且服用的药物种类繁多。用药的复杂性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使老年患者成为药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所以密切观察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是十分重要的。据临床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3.4%, 其发生率为青壮年的3~7倍[7]。随着现今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 用药频度和数量不断攀升, 老人服用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更容易发生[8]。合理用药监测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事件、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加强养老机构临床用药的安全监管, 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研究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诱发因素, 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1号) 的相关规定, 实行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养老机构各科室、药房工作人员应注意收集、分析、整理、上报本养老机构老人用药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养老机构在给老人发放药品时要详细交代药品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严格依据制度要求开展工作。

随着养老机构数量的增多, 从表2可以看到, 大部分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集体所有制的公办养老院。政府应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管理, 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问题, 合理规划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 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和管理知识的培训, 健全制度建设, 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能够放心, 安心颐养天年。

摘要:目的:探讨养老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方法:运用电话调查问卷的方法, 挑选了35家市区养老院, 有30家接听并接受调查, 5家无人接听或者不接受问卷调查。结果:30所养老机构中仅有5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占16.67%。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机构的用药总数呈正相关, 口服用药有2~5种, 出现的不良反应有4%, 6~10种的达到7%~10%, 而口服11~15种的数据显示为24%~28%, 16~20种的情况下高达40%~54%。结论:合理用药监测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事件、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养老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晓云.社区心理干预对空巢老人抑郁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6) :12-13.

[2]吴建萍.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1) :59-60.

[3]孙玮, 陈爱芳, 钮建中.静安区老人及白领午餐营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8 (18) :160-161.

[4]毕飞.关爱老人, 加强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与监护[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1) :201-202.

[5]邓群好.持续家庭访视对慢性病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4) :48-49.

[6]江继换.浅谈影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155-156.

[7]齐斌.老年性痴呆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3) :144-145.

篇4:幼儿家庭阅读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吴江区B幼儿园小、中、大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本调研报告针对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幼儿家庭阅读情况,因此将本园全部幼儿以及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收集所需要资料的一种手段。研究者确定想要问的问题,将其打印在纸上,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正式的调查问卷选择了全园324名幼儿家长,其中高中以上学历155位家长,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169位家长。总共发放324份问卷,回收301份,其中答案全部数据缺失的视为无效的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1%(见表1-1)。

二、幼儿家庭阅读情况基本现状及数据分析

(一)阅读时间

以一周为阅读时间周期,大致可分为大量阅读、适量阅读和少量阅读以及微量阅读。其中,一周中坚持阅读天数为5天至7天的视为大量阅读,一周中能够进行阅读的天数为三天至四天视为适量阅读,一周中有阅读天数为一至两天视为少量阅读,一周几乎不阅读或者偶尔阅读一次的视为微量阅读。

调查表明,坚持每天阅读的家庭占了总体的18%,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将近一半的家庭能够适量阅读,每周中有近一半的天数会进行阅读,而几乎不阅读的家庭比例为13.8%。

表2-2显示了小班幼儿家庭坚持每天阅读的比例是三个年龄段中最大的,中班年龄的幼儿家庭每周适量阅读的比例占的最高,将近总数的一半,而大班幼儿中几乎不阅读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通过访谈了解到,幼儿年龄越大,家长认为不需要再陪伴阅读,从而导致阅读时间要比小班时阅读时间短。

()阅读内容

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容很多,笔者将幼儿读物根据其功能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学习类的、益智类的、科学类的、性格教育类的以及纯粹的故事类。

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班幼儿的阅读以故事类内容为主,中班幼儿以益智类为主,大班幼儿的阅读内容以学习类为主,其中,根据家长的回答,学习类以认字和背诵诗歌为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适量阅读为主,但是仍然存在几乎不阅读的情况

总体数据调查显示,本园幼儿家庭阅读以每周3至4天为主,特别是父母学历较高的家庭,在小班阶段注重家庭阅读,能够较稳定地养成阅读习惯,以故事类读物为主,以睡前讲故事的形式,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存在一小部分的家庭忽视阅读的重要性,没有陪孩子阅读的意识,随机的阅读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比如图书馆、书店等地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反而减少阅读的时间,将阅读时间改成了学习时间,比如上兴趣班、认字、写字等练习。

2.家长学历水平的不同对幼儿家庭阅读情况的影响很大

家长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家庭阅读情况,从总的数据调查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学历越高的家长注重孩子的阅读,能够有意识与幼儿一起阅读,而学历较低的家长则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家长首先没有这样的教育意识,还有一个原因是学历较低的家长从事的工作时间较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养护孩子的任务主要交给了爷爷奶奶。

3.年龄越小,家长越重视陪伴阅读,以故事类为主

家庭阅读主要是以睡前讲故事的形式为主,家长对低龄的幼儿陪伴讲故事比较重视,认为随着学龄的增长,家长将注意力集中于小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反而忽视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将阅读丢弃在一旁。

(二)建议

1.加强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引导家长重视早期阅读,陪伴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庭阅读情况不理想的原因是家长对阅读产生了误区,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视为大班幼儿主要培养目的,以便适应小学教育。因此,作为班级教师,应该利用机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早期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主要形式有:

(1)个别交流

幼儿园的晨间接待不仅是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时间,也是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针对性对个别家长进行交流,将正确的早期阅读理念传输给家长,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早期阅读,以及理解早期阅读的意义。

(2)网络交流

每个班级都有班级QQ群,教师可以利用QQ对家长进行集体交流和个别交流。可以在QQ群里上传关于早期阅读的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群里和家长讨论早期阅读的相关知识,请家长谈谈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经验。也可以利用QQ针对性与个别家长进行交流,文字交流更有利于家长信服,改变对早期阅读的误解,正确认识早期阅读。

(3)布置任务

教师可以有意地向家长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主要内容是陪孩子一起阅读某本书籍,通过这行形式让家长进行亲子阅读,一定作用的外在要求也能帮助家长对早期阅读产生意愿,对家庭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2.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家长正确认识书籍的功能,选择合适的早期阅读书籍

所谓隔行如隔山,家长们虽然重视教育,但是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师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经常接触幼儿读物的教师,掌握的信息会比家长更多,对读物的挑选更加科学。笔者认为早期阅读的读物应该以图画书为主,主要以亲子阅读的形式,低龄幼儿要以父母念为主,高龄幼儿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可以请家长来园观摩教师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向家长展示早期阅读的技能和经验,帮助家长在家与孩子进行有效有意义的早期阅读。另外,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的读物,既能让家长有选择的方向,又能引发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意愿。

3.幼儿园要重视早期阅读,在园内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家园教育的同步,家庭教育中早期阅读的培养需要重视起来,学校教育也需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因此,幼儿园应该有意识地开展早期阅读的课程,让幼儿对儿童读物产生兴趣,产生阅读的兴趣,并且帮助幼儿掌握阅读儿童读物的技能,促进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当这样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时,幼儿自然而然会在家庭中产生阅读的要求,从而可以督促家长注重家庭阅读。因此,只有家园共育,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篇5: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一、基本情况

(一)现有幼教机构情况。目前,全市有各类幼儿园119所,入园幼儿17459人。其中公办园13所,在园幼儿5310人;民办园106所,在园幼儿12149人;民办园数量占总数的 89.1%,在园幼儿占总数的69.6%。各类幼儿园现有教职工1684人,园长和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100%。2012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从三区来看,海勃湾区有各类幼儿园62所,有幼儿园教职工1002人,入园幼儿10300人,其中公办园6所,在园幼儿3100人。乌达区有各类幼儿园29所,有幼儿园教职工394人,入园幼儿4043人,其中公办园4所,在园幼儿1581人。海南区有各类幼儿园28所,有幼儿园教职工288人,入园幼儿3116人,其中公办园3所,在园幼儿629人。

(二)新建幼儿园进展情况。目前,海勃湾区在建幼儿园9个,其中2011年新建且正在续建的幼儿园3个,2012年新建、扩建幼儿园6个。3个续建幼儿园中,蒙古族幼儿园计划8月初竣工,第八幼儿园计划7月底竣工,银鹰幼儿园目前正在开挖地基。6个新建幼儿园中,一幼异地重建、二幼扩建、区幼扩建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依林幼儿园正在进行开槽施工,百灵幼儿园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海北新城幼儿园已立项。乌达区2012年将新建幼儿园2所,目前嘉景幼儿园和新大地幼儿园项目选址已定,规划方案已通过,计划近期开工建设。海南区目前在建幼儿园项目4个,区第一幼儿园正在基础施工,计划2013年9月投入使用,区第二幼儿园、第三幼儿园、德顺幼儿园正在施工,计划9月份投入使用。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坚持把学前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投入,狠抓建设管理,基本上形成了以自治区级示范园为重点,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一)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乌海市“十二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乌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乌海市“十二五”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乌海市幼儿园综合管理评估标准》、《乌海市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二)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000万元新建幼儿园建设补助资金,列入年度基本建设投资预算,支持三区新建幼儿园。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500万元民办幼儿教育专项发展补贴资金,并要求海勃湾区不少于300万元,乌达区和海南区不少于150万元,对民办幼儿园根据评估定级结果按每生每月90—1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办园规范、质量高、声誉好的民办园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创新办园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兴办为主、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园模式。通过小学附设幼儿园、名园创办分园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大力推行“公建民办”或“公办民建”建园方式,满足社会各界多层次、多样化入园需求。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将民办幼儿园表彰评比、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培训、职称评审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四)提高师资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组织骨干幼师分别到北京、深圳、西安等地参加业务学习和现场观摩。每年邀请幼教专家来我市讲学指导,对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和财务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幼儿德育经验交流会、“手拉手”帮扶等教研活动,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促进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档次。

(五)实施普惠教育。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学前教育权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入园,与本市户籍幼儿在收费、施教、管理方面一视同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特别是与我市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人民生活提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急需予以解决。

(一)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需提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基础先导性认识还不足,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还需全面落实,管理职责仍需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和机构要不断加强。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已经出台的幼儿园规划与布局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三区之间、城镇之间、幼儿园之间在设施设备与经费、办园理念、园长素质、师资水平、教育质量、规模效益、社会声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全市达到自治区级示范园和一、二级园的优质幼儿园仅占全部幼儿园的21.8%。幼儿园规划及布点与城市开发、建设、改造不能同步进行,许多新建住宅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给适龄幼儿家庭带来不便。

(三)幼儿教育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公用经费不足。过去由于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少,新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长缓慢,大量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幼儿园一哄而上。近两年,虽然加大了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但幼儿园经费不足特别是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幼儿园教学设备达不到基本配置标准。

(四)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现有公办幼儿园13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10.9%,在园幼儿占全市在园幼儿数的30.4%。全市民办幼儿园106所,其中达到270人(9个班)以上的民办园只有11所,许多民办园缺乏基本的师资、卫生、安全条件。

(五)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优质师资缺乏。现有幼儿园教职工1684人,专任教师1094名,其中公办幼儿园现有在编专任教师3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拥有中等幼儿教育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专业合格率仅占65%,具有幼儿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27.5%。幼儿园自聘教师占幼儿教师总数70%,工资少、待遇差、社会保障不到位,导致幼教队伍不稳定。

四、建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务必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一)明确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学前教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应依据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总体偏弱的实际,通过国有民办、委托管理、民办公助、股份制、集团化、连锁制等办园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体制、多形式的幼儿园办园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公办园为骨干、优质园为示范、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学基本格局,快速扩大幼儿园规模,提高办园效益。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入园难。一是做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幼儿园60所左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使我市学前教育走在自治区前列。提高公办园的质量,办好一批教育质量优良、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幼儿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推进镇中心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作,促进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符合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引导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实行年检公示制度,对年检不合格的幼儿园限期整改,限期内仍达不到条件的,依法取缔。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重视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一是建立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将幼儿教师(园长)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对幼儿园师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在经费、时间和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二是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各级各类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新招聘专任教师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和具备幼儿教师资格人员中录用,严把教师入口关。三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维护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优化激励奖惩机制,开展优秀园长、优秀幼儿教师评选,提高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管理、卫生、安全等各项标准,明确各项基本需求。尽快测算公办性质幼儿园办园成本,完善学前教育分担机制,加强无证办园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市、区教育部门调整、充实配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成立幼儿教育研究组,配备教研人员。保持幼教管理干部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性,加强幼儿园监督、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建立以优质幼儿园为中心的幼儿教育管理网络,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公办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师资水平、保教质量、管理水平和依法办园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调研单位:市教育局、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核:张

篇6:幼儿园安全管理情况月报告制度

1、实行网络式上报制度。

成立由园长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后勤园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幼儿园安全管理情况报告网络,一旦发现隐患、出现问题,层层上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2、我园的安全管理情况报告内容:

及时报告安全工作的各项情况,反映安全工作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3、上报时间:

篇7:情况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认真做好紧急重要情况报告工作,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取得指导和处置的主动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紧急重要情况报告的范围

(一)在本系统发生的与监管职责有关的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以及对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重要动态、安全事故、紧急灾情、疫情、重大刑事案件、集体上访、民族宗教矛盾等。

(二)对本系统人员人身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及有关情况。

(三)因工作失误给本系统工作和形象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及后果的事件。

(四)在本系统发生或虽不在本系统发生但对本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安全事故。

(五)在监理过程中发生的拒绝执行、群体性争端等矛盾激化的情况;

上级有关部门部署的紧急任务。

第三条

紧急重要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发展进程和产生的后果;

(三)本分部采取的对策、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

报告要注明或说明报告单位、报告时间和报告人。

第四条

紧急重要情况报告时限。一般情况下,凡应向上级机关报告的重要情况,在事发4小时以内报告。紧急重要情况从发生到报告上

一级机关,不应超过30分钟。特别紧急的情况经分部负责人同意后可直接报监理部的有关领导。首次汇报完后,在处置过程中,要随时向监理部领导和主要领导口头续报事态进展、措施、原因、后果等情

况。在整个情况查清后,主办人要于当天写出书面报告。

第五条

紧急重要情况报告程序。发生紧急重要情况后,有关分部、个人要按照上报时间要求,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分部负责人要立即向监理部主要领导报告。分管领导不在时,可直接向监理部领导报告。有的可先报告动态,再根据事态发展,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需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的,经征得主要领导同意后,按统一口径向上级机关报告。

第六条

紧急重要情况报告实行责任追究制

(一)监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认真处理好每一件事,做好记录。

遇有重要情况及时向带班领导报告,遇有紧急情况可直接向主要领导报告。

(二)监理部人员必须保持每天24小时联络畅通,对擅离职守、漏岗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严格执行首办责任制,第一承办人对承办事项负全责,并对承办事项及时跟踪督办。

各分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重大紧急情况报告的第一责任人,重大事件、重要案件和紧急情况发生后,要及时组织上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不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要实事求

是。如因报告不实,影响领导决策,影响事件处理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哪一级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的问题,由哪一级负责。对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ND

篇8: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制度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差距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这一宏观背景下, 农村的幼儿教育自然也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幼儿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地区幼儿入园率远低于城市地区。2007年底, 我国3~6岁幼儿入园率为44.6%, 其中城市地区幼儿入园率约为80%, 但农村地区的幼儿入园率据估计约为30%左右。同一省份, 甚至同一市、县, 城乡之间的幼儿入园率通常也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在经费水平上, 城乡幼儿教育之间差距极大。我国有限的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高度集中地投向了极少数的公办幼儿园, 而规模较大的公办幼儿园一般分布在城市地区, 所以国家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的分配, 城乡之间很不均衡。农村幼儿园经费普遍紧张, 再加上农村幼儿园办园层次较低、农民支付能力有限, 因而许多农村幼儿园只能在低收费、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中运作。

三是园舍条件方面, 在几个关键指标上, 城乡之间几乎不可相提并论。城市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 而农村幼儿园仅为2.27平方米;城市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为2.64平方米, 而农村幼儿园仅为0.94平方米[1], 且几乎没有任何游戏区角。

四是城乡幼儿教育教师队伍差异显著。首先从数量上, 农村幼儿园教师严重缺乏。农村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6.29%, 但农村幼儿园教师数却仅占总数的24.46%;城市幼儿园的生师比为16.66, 而在农村, 这一数字为55.17[2]。其次, 在素质上, 农村幼儿园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比率很低;在学历上, 专科以上的幼儿园教师, 有50%左右分布在城市地区, 而仅有16%在农村, 高中以下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有一半以上在农村;在职称上, 小 (幼) 教一级以上的幼儿园教师, 有45.8%分布在城市, 而农村仅有16.6%, 农村幼儿园有70.6%的教师未评职称[3]。另外, 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低, 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差, 因而教师流失率高, 队伍很不稳定。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 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低, 保教质量低, 优质教育资源更是严重短缺。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制度归因分析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深入机理, 从制度上寻找原因。

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结构层面看,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 自然也是农村幼儿教育落后于城市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 但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而瓦解, 这就使得城乡之间发展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方面已然有了巨大的差异, 同时, 在有意无意的“城市优先”原则下, 国家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向城市倾斜, 甚至农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在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其结果必然使城乡间本已存在的教育差别继续扩大[4]。另外, 长期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 各自不同的人口素质、社会环境又塑造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这种观念又会反作用于教育, 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

在这里, 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 即包括农村教育问题在内的所谓“农村问题”, 关键在于城乡不平等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在我国长达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国家奉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略, 国家的种种制度安排存有一种明显的“偏袒城市”和“偏袒城市人”的倾向[5]。在这一背景下, 城乡差距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缩小。2002年,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甚至超过了1949年之前的水平, 而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2000年我国就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 2007年则达到了惊人的0.48[6]。由此可见,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根源并不在于农民自身, 而在于社会结构和体制。因此, 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问题, 应是国家和政府的必然责任。近年来, 我们不断听到政府层面发出“重视农村问题”“重视农村教育”等口号。但只要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和城乡分野的制度安排依然存在, 只要对“农村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认识不清, 这样的“重视”也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高姿态而已。

2. 分级办学制度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冲击。

在教育体制内, 对基础教育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制度也是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的社会制度与分级办学的教育制度两者相互作用, 不断拉大城乡幼儿教育之间的差距。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后来的实践中基本上采用“县办高中, 乡办初中, 村办小学”的做法, 而幼儿园的举办责任主体则并未明确。

在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条件下, “分级办学”制度实际上意味着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城乡进一步分割:农村地区的办学经费由县并实际上主要由乡镇、村支付, 而城市的办学经费由城市政府支付。这是引起基础教育阶段 (包括学前教育) 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1994年, 国家实行地方财政自收自支的分税制改革之后, 我国城乡财政实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学前教育开始面临窘境, 与城市学前教育的差距日益加大[7]。长期以来, 农村学前教育是谁在支撑?不是中央财政, 也不是地方财政, 靠的是集体经济, 最终靠的还是农民自己。那么,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国家与政府的责任何在呢?

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之所以被关注, 是因为这种差距有可能促使未来的城乡关系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作为一项实行城乡教育分割的制度, “分级办学”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相互作用, 其实质就是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 其结局必然是加重农村和农民的负担, 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延续与扩大。有学者计算, 在1986~2000年的15年间未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村少年儿童高达1.5亿人;在高中和大学阶段, 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超过了改革以前[8]。

同时, 《决定》将基础教育定位为“地方事业”是否恰当, 也值得商榷的。世界各国普遍认为, 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是具有很强外部效用的公共服务, 其作用远远超越了地方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而基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将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交给地方, 这其中无疑存在着逻辑缺陷[9]。我们完全可以作出相反的推理:正因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中央政府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教育资金, 并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地区, 以保证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至于扩大到教育, 从而确保全体社会成员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 尽管分级办学制度曾经发挥过其独特的历史作用, 但由于它无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资源以及居民承受教育负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在社会不断呼唤公平和谐的今天, 到了必须加以改革和重构的时候。否则, 可以预料, “不公正的苦果将不仅仅由那些被剥夺了机会的人群来吞咽”[10], 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由上可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 而制度的背后是人的思想观念, 尤其是政府的观念和认识的不到位: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本质根源认识不清, 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长远后果考虑不充分, 由此带来了责任不到位、投入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三、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制度重构

制度上的原因只有通过制度重构, 问题才能彻底解决。要真正打破制约农村幼儿教育的瓶颈, 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真正重视学前教育, 提高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要解决好农村幼儿教育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整个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的问题。

对于当代的学前教育, 我们首先要形成以下共识;第一,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中教育的起点, 学前教育的质量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而言, 能否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尤其具有重要的个人和社会意义。第二, 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阶段;发展学前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三, 学前教育是具有很强外部正效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政府应当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当前,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

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义。第一,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有利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从国家整体上来说,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第二,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就业, 提高劳动积极性, 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三,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让农村儿童同样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从社会整体看, 解决农村幼儿教育这一紧迫的农村民生问题,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基于以上认识,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而要真正重视学前教育, 必须通过学前教育立法, 真正落实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明确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明确政府责任以及编制、经费、投入比例等问题, 构建起学前教育的发展机制和保障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起码要把学前教育放到与高中教育的同等地位, 并且应当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向两端延伸的首选方向——因为学前教育这块“短板”的弥补带来的是教育整体水平的大幅提高。在发展方向上, 从长远来看, 应当以政府提供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为主;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近期目标是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国家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 农村幼儿教育实现基本免费;中期目标是实现学前一年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远期目标是努力实现学前三年基本的免费教育。

可喜的是, 在重视学前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比如, 江苏省在2006年3月正式决定把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北京部分地区正在进行学前一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试点研究。这些对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奠定了实践基础。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这显示了党中央对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远见和决心。教育部把《学前教育法》的立法工作作为2008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表明这项工作也已经提上日程。

2. 打破城乡壁垒, 构建城乡均衡一体化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

如前所述, 农村幼儿教育问题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结构与体制问题。如果说, 过去种种城市倾向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么, 到了今天, 在国家财力已大大增强的条件下, 我们不能再回避这一问题, 也有能力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到2007年的51304亿[11], 增长了45倍多。只要资源配置合理的话, 应该有能力解决学前教育的投入问题, 至少由国家承担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因此, 国家和各级政府从现在起应当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 逐步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这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农村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益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消除贫困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在未来编制幼儿教育发展规划与制定政策时, 必须打破城乡壁垒, 在财政投入、园舍建设、师资等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 做到城乡均衡, 从而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在现阶段, 各项政策和资源首先应当向农村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幼儿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方面, 有些地方也已经开始行动。比如, 浙江省今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 (2008-2012) 》, 致力于构建覆盖农村、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其中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服务城乡均衡化行动也已经启动。

3. 从分级办学走向以县为主、统筹协调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时代与形势的变化, “地方负责, 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管理和发展模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责任而言, 必须改变过去举办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状况, 构建起以县为主、统筹协调的体制。由于乡级财政本身的脆弱性, 加上现在国家不再征收农业税, 使得乡级财政承担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责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 农村幼儿教育的提供主体必须提高到县级政府, 否则农村幼儿教育就会像过去一样无法得到保障。

当然, 在明确农村幼儿教育举办主体的同时, 还必须明确不同层次政府的职责, 把以县为主和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结合起来。中央政府应负责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的制定, 基本服务的供给与协调, 从根本原则上解决机会均等、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问题;省级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和办园标准、省内协调、师资培养等责任;地市级和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具体的学前教育供给责任, 以及区域内均衡、质量监管等。由于县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从中央到省、市政府, 都应注意加强区域间的均衡协调, 各自承担不同的比例, 加大对欠发达县区的学前教育经费的财政性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然也非一日能解。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 是由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 它的解决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要真正实现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均衡协调发展, 各方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且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完善, 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地区政策的逐步落实, 正在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三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更追求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减少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为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部分可利用的物质资源。

只要我们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 明确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认真研究, 政策措施得力, 农村以及整个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使农村儿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起点, 让所有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 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2][3]引自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或根据网站提供数据进行的计算, 网址:http://www.moe.edu.cn, 访问日期:2008年8月20日.

[4]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4, (3) .

[5]闫威, 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村观察[J].2003, (5) .

[6]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访问日期:2008年8月26日.

[7]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J].2007, (4) .

[8][9][10]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中国农村观察[J].2003, (1) .

上一篇:厨房设备安装供货合同下一篇:谈怎样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