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2024-05-11

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精选6篇)

篇1: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邯郸县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路径,它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为此,要坚持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地位;致力于对外开放的观念创新,强调主权、安全与利益三位一体,坚持和丰富互利共赢的战略思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创建利益共同体;同时要建构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开放布局,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强化地区战略、主导地区一体化进程等。

[关键词]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放 发展政策建议

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是当前经济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邯郸县的外向型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如钢铁冶炼和铸造业,从业企业20多家,配套企业近50家,从业人数达9000余人,总炼铁和铸造能力超过300万吨,2004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并出现了纵横钢铁、金鑫铸管、丰泰铸造等一批产值过亿元、十亿元、甚至更高的规模型外资企业。家具制造业,形成了以河沙镇、代召乡为中心,辐射周边10余个村庄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仅河沙镇、代召乡就有家具制造企业20多家,2004年生产家具50多万件,产值约10亿元。黄粱梦镇的无齿锯条、北张庄镇的不粘锅、南堡乡的生物色素等一批外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正在建设的中国重汽邯郸路神专用汽车项目,总投资20亿元,必将会对邯郸县乃至邯郸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在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邯郸县,其经济的核心组成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龙头是外向型经济。如何通过加快民营经济的对外开放步伐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就成了邯郸县建设富裕型小康县的关键。因此,为掌握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现状,了解制约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的因素,并探询促进邯郸县经济发展的对策,邯郸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通过座谈会、汇报会、调查问卷、查找资料等形式对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发和发展环境的现状及其特点

民营经济在邯郸县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外向型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民营企业的带动龙头。以滏阳乳业、美克尔生物、辰翔奶牛、纵横钢铁、金鑫铸管、丰泰铸造、北方装饰城、三龙针纺城、华信汽贸等企业为依托,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化合作、专业化分工为特征,以外向型民营经济为主体,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近年来,外向型民营经济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也逐渐提高,发展十分迅猛。从产品来说,过去,钢铁冶炼和铸造业都是以低档产品为主,现在,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工艺,产品的档次有了显著提高。从企业来看,民营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走向联合与规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松散型联合体是养殖和种植产业经营管理的一大创新特色。它充分利用了骨干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同时又挖掘和发挥了千家万户的资源优势。随着联合体的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骨干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根据调查,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的现状与特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向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近年来,邯郸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化经济,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外向化程度稳步提高。2004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数达到805家,注册资本70亿元,从业人数6.5万人,总产值45亿元,上缴税费1.8亿元。其中外来投资企业310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138.5%,产值35 亿元,占产值的78%,缴纳税费1.3亿元,占总额的72%。外贸出口1300万美元,出口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2005年截至到目前,全县新注册民营企业226家,其中有外来投资的企业就达家162家,占新注册民营企业总数的71.7%,外向型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成为邯郸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龙头企业贡献巨大,产业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滏阳乳业、纵横钢铁、金鑫铸管、裕泰煤化等龙头企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钢铁冶炼和铸造业,纵横钢铁等龙头企业为行业生产和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降低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过程中的投入。户村重工业基地通过产业聚集方式,已基本形成了钢铁冶炼为主,煤化、球团、铸造、钢管、机加工、运输等一条龙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格局,这种分工协作大大降低了产业成本。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世铸管、滏通汽贸、PC钢棒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户村重工业基地,成为邯郸县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

3、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外来投资不断涌入。

在项目建设上,邯郸县全面推行“代理业主制”和“两反一推工作法”,降低项目落地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结合县情,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同时还加大了对阻碍经济发展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各职能部门优化环境意识普遍增强,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外商前来投资的吸引力。2004年,全县共引进资金15.5亿元,引进技术127项,引进人才766名,实际利用外资1080万美元。2005年截至到目前,全县共引进资金16亿元,引进技术138项,引进人才800名,实际利用外资(按统计口径)1220万美元。誉丰汽贸、海汇汽贸、安达汽贸、百叶超市、东方宾馆、国际物流港、达明冶金机械、东方日盛混凝土、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棉机专业市场、三陵铸造、瑞禾清酒、之江贸易、春发环保、胚胎移植、三龙针纺城、莱茵河俱乐部、福德特色养殖园、凯悦大酒店、顺达混凝土、博康特建材、中国重汽邯郸路神、新城拉德芳斯、创鑫阳光城、裕泰二期、利华健身器材、晨凯机械、精瑞特化工、赵都驾校、无缝钢管、奥德玻璃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外来资金的不断涌入,为邯郸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4、外向型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信心不断增强。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眼界宽了,胆子大了,信心强了。他们已不满足于仅在当地和国内发展,积极投身到更广阔的国际竞争舞台。雪驰集团在率先在青岛投资建设了雪驰工业园,以青岛为基地,把触角向海外延伸;丰泰公司勇打洋官司,把声誉拓展到了西欧发达国家;冀达制铁公司在越南中部投资300万美元,首次把企业办到了东盟国家。这不仅展示了邯郸县民营企业家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胆识和风采,还必将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熔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洪流之中。

5、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作用巨大。

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运的“产业链”之中,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县国民经济的70%以上来民营企业,农民人均收入的50%来自民营企业,劳动就业的30%依靠民营企业,城镇出租房40%出租给了在民营企业的打工人员。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而且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加快了村镇建设进程,促使乡镇的建设以块状延伸、内涵扩张的形式迅速发展。

邯郸县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全方位对外开放。

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亲商”的氛围。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帮助,提高各项政策审批、各类手续办理的速度和效率,搭建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素质、管理水平的有效平台。

努力让民营企业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新的飞跃。辩证地认识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客户利益三者的关系。树立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真正使民营企业走向持续、健康、文明发展的正确轨道。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中外合资、合作办企业。注重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引导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和贸易网络,深度开发国际市场;从引进资金、设备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转变,最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国家、集体、外资和个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帮助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财务、成本、质量、人力资源和信用管理等制度,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统筹发展的队伍结构,知名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民营经济结构,做强、做大、做精、做专、做活多样发展的竞争结构。

(二)企业方面

1、民营企业主要提高自身的战略驾驭和战略决策能力。

面对国际化的趋势,视野要更加广阔,不断摈弃安于国内市场甚至地方市场的夜郎自大观念,进一步树立开放的意识。面对知识经济新趋势,要树立海纳百川的胸怀,切实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启用人才。面对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摈弃家长意识、属地意识,不断确立合作意识,促进社会化协作、企业间联盟、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在广泛的合作中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进入领域的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标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民营企业面临着进入新领域和规范经营的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从世界、产业、行业发展状况来审视自身企业的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危机和机遇并存,馅饼和陷阱并存,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不迷惑、不盲从,有所为、有所不为,慎重思考自己的决策方式。如果选择差异化战略,要审慎考虑能否独树一帜。如果选择模仿化战略,要深思能否赢得一席之地。无论差异化还是模仿化,都要前瞻性地考虑在同行竞争中如何积聚自身的竞争优势。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解决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短缺问题。企业主要通过系统学习充电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进一步加强对“大与强、精与专、小与活”的把握。

强不一定大,做精做专同样可以做强;大不一定强,“恐龙企业”愈大愈没有生命力。民营企业正在上规模、上效益。规模会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同样也存在规模不经济。规模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精与专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现,做强就要精与专。精与专体现在产品、技术、市场、通路、品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市场的精耕细作都是精与专的具体体现。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做活同样有生命力。精与专的民营企业要做活,做活的企业要精与专。小企业追求做大,大企业要学会如何做活。民营企业特征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途径的多样性和突破瓶颈的差异性。发展不宜规定统一的模式,民营企业更不宜盲目模仿他人。

3、走品质、品牌之路。

任何一家企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民营企业尤其如此。特别是一些农副产品、小商品、易耗品,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同样的投入,产生的品牌效应比较小。因此,创品牌,首先必须利用行业的整体优势,在整体品牌的大旗下,集中优势营造几个单体品牌。其次,在创品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踏实提高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然后牌子才能挺起来。创品牌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要创新,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特色经济,这是品牌最有价值的一个要素。

4、走外向之路,联合之路。

随着国际分工的新一轮大调整和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产业大转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区的投资大量向外转移;而在国内,广东、江浙沪、山东等地的投资又逐步内移。对于我们来说,吸收外资,借其技术、资本、商路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壮大自己的实力,正是一条不可多得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在有活力的产业当中,缺少规模企业的支撑也不行,而且一开始就要形成规模企业似乎也很艰难,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融资困难,投资效益低下,管理技术缺乏等等。而且,一旦国门洞开,与跨国公司的竞争真正进入阵地战,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民营企业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完成大的、高层次的投资项目,无力扩张品牌效应,缺乏足够的吸附能力,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内部管理失灵等等。另外,当前我们的无序竞争还是非常严重的,很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出路在于联合和合作,以品牌、营销或者技术为龙头,组织一批民营企业,形成拳头,以增强自身实力。民营企业的弱点被称为“低、小、散”,问题的焦点在于“散”,抱成一团,就不再松散,也不再小,不再低层次。

(三)行业协会方面

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使之成为企业的信息窗口、技术窗口,成为与国际市场交流沟通的桥梁。对人才、营销、技术提供一个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以提升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品质层次。加强对专业市场的规范管理,提高专业市场的档次。进行市场的规范管理,制止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增强企业主公平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信誉,最终促使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行业协会在对专业市场管理时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还要注重专业市场建设的层次,要用公平、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商家企业,尽可能使行业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参考网站:邯郸县商务网

篇2: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中部地区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占全国总面积的10.7%,总人口的28.1%,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地区农业特色明显,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在汽车、机械、家电、化工、医药、纺织、电子等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行业竞争优势。

一、入世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基本情况

(一)进出口总值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至2004年,中部地区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82.2亿美元增加到349.5亿美元,增长91.8%,高于同期全国增幅86%,占全国份额由2.9%增加到3%。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06.7亿美元,占全国同期进出口值的3.0%,其中出口值18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值的3.3%。

(二)外贸依存度有所提高,但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落后于GDP增长步伐。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由6.5%提升至8.9%,其中各省的外贸依存度由 5%--9.6%上升至8%--14.5%不等;而同期全国外贸依存度由51%迅速上升至78%。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总值占全国份额为3%,而同期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达到23.4%;2002年至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总值占全国份额仅提高0.1个百分点,而同期GDP在全国的份额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差距

几年的发展表明,中部地区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优势,但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经济相比,对外贸易总

1体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中部地区应有承接加工贸易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契机,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和发展。从总体情况来看,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为176.6亿美元,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6.2%,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个百分点。而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从分省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各省加工贸易普遍落后,而且加工贸易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为河南省,约为27.3%;最低的山西省,约为10.2%。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该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5.3%,同期全国的比重高达56.3%。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为26.3%,比长三角地区低40.5个百分点,比泛珠三角地区低35.3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不仅基数低,且增长较慢。从年度发展情况来看,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提高了7.6个百分点。2005年前3季度,中部六省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最高的为湖北省,进出口值为22.8亿美元,最低的为山西省的6.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为江西省的37.4%,最低的为山西省的15.5%。

(三)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能力较

弱。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1亿美元,仅占同期全国的0.47%。中部地区高新技术出口不但远低于泛珠三角的621.5亿美元、长三角的316.2亿美元、环渤海经济圈的201.8亿美元,出口额也低于东北地区的32亿美元,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8.5亿美元。从中部地区各省情况来看,今年前9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亿美元的仅有湖北和安徽两省,其他省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左右。山西省2004年外贸出口总值为40.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仅出口379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足千分之一。

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出口机电产品42亿美元,增长40.5%,占同期中部地区外贸出口总值的23.2%,占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1.4%,与其他经济区域也有明显差异。

(四)农产品出口与其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2004年中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5720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7.6%,同期中部地区出口农产品12.3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6%。中部地区不但农产品出口总量偏小,且深加工能力不足。2005年前3季度,湖北省出口农产品2.2亿美元,前10名的主要出口商品为干香菇、活猪、淡水虾仁、天然蜂蜜、鲜鸡蛋、活性酵母、烟草、柑桔罐头、茶叶、烤烟等,共计1.7亿美元,其中,经过一定程度加工的仅淡水虾仁、活性酵母和柑桔罐头合计0.4亿美元,仅占24.4%。其他五省也基本上与湖北省相似。

(五)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2004年,山西省出口焦炭和煤炭24.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60.8%。2005年前3季度,湖北省出口钢材、钢坯、铝材和硅铁5.7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17.2%;河南省出口钢

材、钢坯、铜材、铝及铝材7.1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18.9%。

(六)外贸进出口活动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在本省外贸进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02年为例,中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2.2亿美元,其中,六个省会城市进出口总值合计为97.6亿美元,占中部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3.6%,中部地区其他所有中小城市进出口总值仅为84.6亿美元,占46.4%。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出口能力较低的主要有山西省和湖北省,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山西省省会以外地市进出口所占比重仅为35.8%,湖北省省会以外城市进出口所占比重仅为37%。中小城市外贸出口能力较强的省份为河南省,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省会以外城市占同期该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2.3%。

三、推动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如上差距,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 2004年江西、湖北两省以超20亿美元的实力,跻身全国实际引进外资十强,昭示了中部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外资方面的强劲势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转变政府职能,便捷管理程序,提供人才服务,营造有利引资的良好环境。

(二)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设立工作站和科研开发基地,努力提高中部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注重创造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名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优势。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中部地区出口总值中的比例。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部省份应充分利用自己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低、交通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贸易方式结构,多引进加工贸易生产经营企业,着眼于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促进发展。

(四)发挥农业优势,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出口。中部地区要扩大农产品出口,就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支持中部地区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加强对中部地区外贸运行的宏观监测,提高出口效益。中部地区既要谋求外贸发展规模的扩大,又要谋求对外贸易质的提升,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关部门不但要关注进出口规模的变化,而且要对进出口价格变化趋势、出口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情况、企业竞争力指数等进行预警监测,引导企业把握和处理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出口增长点。

篇3: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不断拓展,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程。

( 一) 1979—1991年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内少数企业开始了对外投资的探索,中国企业尚缺乏对外投资优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外汇储备短缺,使得国内企业缺乏直接对外投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 二) 1992—2000年的起飞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开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给对外投资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海外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投资区域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一改以往的单一行业,扩展到加工装配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

( 三) 2001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

加入WTO后,我国GDP不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提出了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稳定、高速、持续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制度,逐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程度,进而带动对外投资的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投资目标大多为国外市场及资源; 三是投资水平还较低; 四是投资形式以外资为主; 五是金融类投资放缓等特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一)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位,超过了日本、英国等国,在2011年、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 。未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有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突破1500亿美元。

( 二)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企仍为主导

随着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000家。

从投资企业性质来看,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 ,剩余95% 的企业均为各省区的投资者,浙江省位居首位, 占比达到16. 3% 。私营企业投资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以非金融类为主, 比重高达80% 。虽然私企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但因为国家体制和政策支持,央企集资金、资源、政策优势于一身, 在投资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对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国企,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中海油、中国移动等。

( 三) 投资区域广泛

相较于过去我国集中在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投资,现在正向非洲、亚太及拉美地区扩展,开发具有潜力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9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对两地投资存量比例一直较高,始终保持在60% —75% 之间; 同时非洲所占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欧洲和北美洲在2008—2009年投资存量持续上升,不可小觑; 大洋洲所占份额虽少,但却是唯一一个在投资存量占比上持续七年( 2003—2009年) 增长的地区。2010年我国海外投资占比最高的地区依旧是香港,占当年流量的50% 。

就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而言,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如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是输入高新技术产业, 如家电产业、信息产业以及各自的研发机构。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政府引导和监督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国家在法律、政策、税收以及相关制度和服务上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没有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同时政策缺乏针对性,使得企业的投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并且也因监管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效益不佳,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 二) 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海外企业在管理结构、财务预算、投资决策上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 5亿美元,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 32亿港元。在我国,占有海外投资绝对份额的大型企业仍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在企业管理、 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上存在一定缺陷,市场活力不足,缺乏竞争积极性,在海外投资市场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 三) 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部分国家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阻止我国企业介入高新产业投资,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以华为在美国的遭遇为例,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理由,阻止华为、中兴等企业在美国扩展业务。

( 四) 企业规模小,投资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单个企业的投资量却很小。从跨国投资金额上来看,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额平均在600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超过60% 的投资额都在100万美元以下,500万美元以上的仅占23% 。当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主要是海尔、中兴、华为等少数企业。由于多数企业规模过小,投资领域过于单一,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并且在资金上不充裕,一旦遇到风险,有些企业将无力抗衡,错失竞争优势和投资机会。

( 五) 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能仿制、能生产,但不能创造,拥有的仅仅是“实用技术”的问题。在创新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明显要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像高新技术、军事国防科技等受保护的领域。

作为境外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更需要懂得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通晓跨国经营的策略,了解国际商务惯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外复杂、艰难的环境下,打开市场、开展业务,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尚缺乏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所培养、派出的人员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和市场拓展的需求。

( 六) 投资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投资领域或者企业都出现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区域太过集中,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比较大,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份额却很少。 多数企业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分工贸易的实力,只能依靠不发达地区的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中国的资金来帮助其发展本国经济,做了很多努力吸引中国投资,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强政府引导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应正确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融资税收的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产业分布格局,并合理合法避免双重缴税。同时,还应逐渐完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对于由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政府应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此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

( 二) 建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

完善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防止企业钻法律空子,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 加强对企业运作的监管,避免企业出现不法行为,以保障稳定、良好的市场秩序; 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障措施,保障中国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公平参与竞争; 完善审批制度,减少因流程繁琐造成的损失。

健全服务保障和风险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更新产业指导信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协会组织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经营发展氛围。同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对外投资安全权益,建立专业的机构,设立专业人员,负责处理突发事件,同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

( 三) 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好风险防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已逐步转变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为争夺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加强科技投入、寻求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内部管理, 修炼好“内功”,方能在对外投资中占据优势。

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 转变观念,在发展中要保持理性,切忌急功近利,要强化风险防控管理。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切忌盲目跟风; 建立海外财务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跟踪监测海外企业、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并且根据各项指标做出预测, 起到警示的作用。

( 四)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进行国际化经营管理,需要掌握金融、营销、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前瞻性思想,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投资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原因主要在于人才不足。因此,首先应大力引进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综合性投资人才。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委托相关机构按照企业培养方案进行员工培训。还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人尽其才。建立绩效监测体系和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 五)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投资区域和行业领域

任何投资脱离市场的需求都是盲目的,因此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方向和区域应当根据市场来选择。在投资的行业领域上,应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中餐、中药等特色产业,利用其替代难度大,鼓励企业加快 “走出去”步伐。同时以优势产业带动劣势产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

篇4: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关键词:改革开放;西安工业;行业发展;演变情况

一、发展演变阶段

(一)1978-1982年,轻工业总量高于重工业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物资匮乏,为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轻工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1978-1982年间,我市轻工业占大头,轻工业占比在52%-69%,对全市工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图1 1978-1983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占比(%)

在此期间,我市工业主要涉及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等。其中,机械工业、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分别占全市工业40%和30%左右,其他行业占比较小。前六位行业依次是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其他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缝纫工业。

(二)1983-2002年,重工业总量是轻工业的1-2倍

1983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总产值9.18亿元,总量超越轻工业,是轻工业的1.2倍。重工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总量一直高于轻工业,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图2 1983-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占比(%)

在此期间,我市工业门类发展逐步齐全,截至2002年,全市工业涉及36个行业大类,工业总产值总量排前六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织工业合计占全市工业60%以上。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合计占全市46.4%,为今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2003-2004年,重工业总量是轻工业的2-3倍

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发展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完成工业总产值454.72亿元,达到轻工业两倍以上,是轻工业的2.5倍。

图3 2003-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占比(%)

2003-2004年,我市工业门类发展进一步齐全。截至2004年,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采矿业工业外,其他37个行业大类均涉及。工业总产值总量排前六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合计产值占全市61.0%。其中,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市53.1%,装备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开始在全市工业中一支独大。

(四)2005-2007年,重工业总量是轻工业的3-4倍

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完成工业总产值741.86亿元,达到轻工业三倍以上,是轻工业的3.1倍。

图4 2005-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占比(%)

截至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37个行业大类,总产值总量排前六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合计产值占全市62.6%。其中,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市53.6%,比前一阶段发展更为突出。

(五)2008年至今,重工业总量是轻工业的4倍以上

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发展更加突飞猛进,完成工业总产值1607.69亿元,达到轻工业四倍以上,是轻工业的4.0倍。

截至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35个大类行业,其中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居前六位,合计产值占全市45.5%,比之前年度占比低,反映我市在发展装备制造业同时,多行业、多领域共同发展,包括石油加工、电力热力,以及总量较大的农副食品行业等。

综合而言,1983年是我市轻重工业发展分水岭,以生活消费资料为主的轻工业下行,以生产资料为主的重工业快速发展,总量超越轻工业,对我市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行业看,我市工业门类发展逐步齐全,其中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1993年开始,即为我市第一大工业行业,2012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新的行业分类,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拆分为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大类,汽车制造业依然承担“领头羊”角色,一路领跑。

二、当前西安工业经济的特点

(一)贡献特点

从总量看,2014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488.02亿元,占全市GDP的27.1%,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04.1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占全部工业的87.6%。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和贡献同比均有所降低。

从用工看,2014年,全市工业从业人员84.8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15.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从税收看,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税收48.01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4.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二)结构特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全市114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外资投资企业分别有1025、25和96个,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6%、1.8%和15.6%。内资企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占全市51.3%,我市工业经济已形成以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多种类型并存的局面。

从隶属关系看,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分别有85、73和988个,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245.00、848.43和2867.6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1%、17.1%和57.8%。市属企业个数多、总量大,占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企业规模看,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有61、161和924个,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488.01、887.56和1585.5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17.8%和32.0%。大中型企业个数虽不多,但产出总量占全市近七成,引领我市工业发展。

三、西安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是西安工业发展的较好时期,也是困难较多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主要面临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出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产业“逆转移”及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任务艰巨等。全市上下要坚持大力推进招商,统筹布局产业集群,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渭北工业区发展,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作者单位:西安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 林温环.我国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变迁及国际比较[J].现代商业.2010(03)

[2] 盛世豪.浙江工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01)

[3] 丁焕峰,曾宝富.我国十大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活力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篇5: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关于天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主题:感受津城变化、领悟科学发展

调研时间:2012年5月27日

调研地点:天津博物馆

调研对象:天津博物馆的游客

调研目的:了解天津市民及游客对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发展变化

情况的认识,总结津城发展为津城未来献计献策。

调研方法:问卷、访谈

2012年5月27日,2011级中国史硕士生党支部历史学班党小组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创最佳党日”的调研活动,基于天津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变化做了调查问卷,由于被调查者存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所以答案分布也存在差异。现就调查问卷的结果,作此调研分析:

ABCD

E

图表 1: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本地与否、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就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的调查而言,28%的人选择了知道、35%的人选择了基本知道,而剩下的36%的人不知道。通过答案分布,我们得知,2/3的人其实对“天津精神”的准确概念是不了解的,不能准确说出“天津精神”的准确内容。

1但同时又能得出,多数人还是知道或了解“天津精神”的。说明天津市政府在对市民宣传工作中,还是比较肯定的。

2、对于“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多数人选择一般了解或很少了解,完全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少数。从而显示出市民对天津党和政府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上缺乏清楚的认识,最多停留在一般了解的程度上。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多与群众宣传沟通。

3、党的“十七大”以来和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有关助力天津发展的各项安排部署。多数人选择一般了解或很少了解,完全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少数。该数据显示市民对身边城市发展规划欠缺认识或者不了解,政府应及时与群众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让群众参与了解,集中民智,建言献策。

4、关于城市面貌和总体对天津印象来讲,多数答案集中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魅力的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和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说明天津所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发展方向赢得了人们的赞许。既很好的保存了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突出了宜居宜业和旅游等现代城市特色。

图表 2:问卷调查1~4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5、在受调查者的选择里可以看出,对天津的居住环境状况意见主要集中在比较让人满意和一般两项上,很满意和不满意仅占二成左右。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群众对天津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的成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交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用地改建等问题仍然存在,是制约天津更好地展示发展成果的一些不利因素。因此,改善人们对天津居住环境的印象需要更加注意上述提到的问题。

6、关于老城区建设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受访者的简介相对来说就要分散一些了。虽说是没有较为统一的简介,但是大多数市民都同意保留天津的历史建筑。进行城区改造的同时,使新建建筑能适既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和历史建筑的建设风格保持一致这样做既能保持天津市发展的一贯的历史风格,又能使天津的时尚发展和历史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7、对于老城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市民都认为老城区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近七成的市民认为应该把老城区建设成非营利性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是老城区在向世人和游客展示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方面发挥它的特长。新房子、新道路等新设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实力,还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否有长足的发展。把老城区建设成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正是发挥天津市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8、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天津市民对于天津市市政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措施了解的并不够。只有两成的受调查市民表示很了解老城区的改造计划,四成的市民是一般了解,四

成的市民不了解。也就是说,八成的市民对于老城区的改造计划并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市政府的老城区改造计划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天津市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老城区的改造,从而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使得天津市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平衡的发展。市民的广泛参与、建言献策将会对老城区的改造计划更为合理和符合市民大众的利益。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市民和市政府的交流。

图表 3:问卷调查5~8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9、关于天津老城区存在的问题方面,将近60%的调查者都认为,交通拥挤和基础设施陈旧是天津老城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有四成的调查者也认为天津老城区在房屋的破败及环境差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仅有7%的调查者对老城区的治安状况不满意。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天津老城区亦和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差、房屋破败、环境差这些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老城区的治安状况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因此,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浓厚、历史悠久的古城,应该着力在以上几方面改善天津老城区的存在的问题。

10、对老城区的改造,市民们也各有看法。40%的调查者认为,利弊兼有,改善环境是好的但大规模的拆除是值得商榷的。也有近四成的调查者认为,不应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他们认为老城区是天津的标志,是天津历史和传统的象征应该保留原貌。也有近25%的调查者同意对老成区近行改造,这样一方面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天津的可持续发展。对老城区的改造是必然会进行的,但是要尽可能的在改造时保留天津卫的历史传统。

11、关于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的发展规划方面,九成以上的调查者都是不太了解,只有10%的人还算了解。对于老城区的发展规划要尽可能的争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造老城区是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与市民在这一方面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老成区的改造予以关注,踊跃献言献策。

12、在问到居民能为老城区发展做什么贡献时,近五成的调查者觉得,应该自觉维护街道社区治安并且应积极响应上级建设美好城区的号召。还有30%的调查者认为应该义务调解本社区的各种矛盾。老城区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自觉做到维护老城区的整洁与卫生,这样会解决老成区在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图表 4:问卷调查9~12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3、对于提出的“如果重新改造老城区,您认为该怎样做”,有40%的民众认为首先应该建设公园等公共场所,有超过28%的民众认为应当建设小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其余持应该“建设商业用地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建设商用、民用混合的地区”这两个观点的民众则比例相当。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老城区的发展建设还是比较关注的,在关于老城区的建设的意见中,民众更倾向于对公共设施及相关基础性设施的关注,例如对于公园、绿地的规模,希望能有一定程度的扩建。

14、对于在老城区应该如何处理历史建筑这一问题,有接近半数的民众认为应该对历史建筑采取建立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的方法,有近四成的民众认为应该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使历史建筑成为地方旅游经济开发区,持为新楼房建设让步的观点的民众占到不到0.5%,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民众占到超过10%。而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性建筑,许多民众都赞成政府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手段,尽量在不破坏其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其发挥最大价值。可以看出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比较尊重一个城市的历史,希望城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历史性,更有文化底蕴。

15、针对“老城区是否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的见证”该问题,有73%以上的民众持肯定意见,认为老城区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的体现,而其他否认这一观点或者不知道的民众占到不到27%。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的历史性建筑,大部分民众认为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16、当提到当今老城区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否能满足民众需求这一问题时,有超过62%的民众认为基本可以满足,有超过20%的民众认为没有达到自己需求的水准,而有12%的民众认为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令自己很满意,另外还有不到3%的民众对这一情况不清楚。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比较醒目的事情,就是尽管是炎炎夏日,但是却有无数的市民排队在等待进入天津博物馆参观,其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我们也充分领略到了现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同时我们了解到在天津市博物馆周边还有诸如天津美术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对于市政府这一文化建设举措倍感欣慰,因为它们不仅为民众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对于提升整个城市文明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表 5:问卷调查13~16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17、在受调查者的选择里可以看出,对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比较让人满意和一般两项上,很满意和不满意还不到二成左右。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群众对天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普及型、适应性以纪多层次、宽领域综合性文化体系建设等问题仍然存在,市民在文化选择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因此,文化建设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可以深入挖掘。

18、关于当下天津博物馆(天津文化中心)的软硬件设施您觉得是否齐备这一问题,受访者的回答相对比较集中,基本认为设施相对完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群众认为设施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和受访者的学历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高学历群对于博物馆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休闲娱乐层次,更重视博物馆的美育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部分群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设施。这个建议值得相关部门提起重视。

19、对于您在博物馆购买商品和纪念品花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市民的花销都在50元以下。近七成的市民认为本地人逛博物馆不存在购买纪念品的问题,因为市民可以随时参观。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外地游客选择了50元以上的选项,但是他们对于此项花销的心理承受价位最多不过1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纪念品与商品应该以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为重点,以此来增加游客的购买量。

20、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天津市民认为博物馆(文化中心)在服务质量与展品维护这两方面最需要改善。只有两成的受调查市民表示应该增加游乐设施,还有一成的市民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办馆理念等方面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大家对文化中心的职能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审美意义上,希望突出文化场馆的这两项基本职能。也就是说,文化中心在寻求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发挥自身的本质职能,而不是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

AB

CD

图表 6:问卷调查17~20题的数据分布状况(横轴:选项;纵轴:人数)

篇6:对外开放发展情况报告

4月下旬,XXX就全市对外开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听取了市商务局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总体汇报后,深入到X厂、X公司、X公司、X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对外开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市政府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使全市开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开放工作成效显著,外资利用额逐年增加。我市对外开放工作继X年突破XX美元大关后,去年,实际到位外资达X万美元,占任务X万美元的X%,外资利用额逐年增加。我市自XX、XX等几家公司引进外资及项目建成投产,为我市培植了税源,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1—3月份完成利用外资X万美元,外贸完成X万美元,“双外”工作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密集招商。近几年来,我市主要领导带领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不失时机地积极组团参加招商引资活动,并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主动寻找合作对象,做到反复招商,密切接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人才,为我所用。去年,引进技术项目X项,引进各类人才X名,引进国内资金X万元,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的开放工作连续

1X年在XX名列前茅,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明显增强,出口创汇逐年递增。通过外学,技术攻关,我市X厂生产的XX,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去年实现创汇X万美元,今年有望突破X万美元。X公司生产的XXX,虽刚刚投产,但引起了外商重视,今年3月份XX与香港X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引进了客户,发展了商机,也为我市其它企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4、大力宣传投资XX的环境和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根据近几年我市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录制了由中、英、韩三国文字的光盘,在招商地的媒体上介绍XX、宣传XX。市政府采取措施创优发展环境,制订更优惠的政策起到了引商、稳商、富商的作用。市领导还不定期不打招呼深入企业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上下联动形成了全方位为企业搞好优质服务的格局。

二、我市对外开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开放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利用外资、出口创汇方面与全国先进的百强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大“双外”工作的力度。

1、开放工作主体乏力,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目前存在“两热、两冷”的问题。即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热”、招商引资

部门“热”,乡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冷”、招商主体企业“冷”,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乡镇、企业、民间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招商引资的氛围不浓。开放工作机制不健全,推动力度不够,对开放工作的调度和督导在力度上还有差距。

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缓慢。XX行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但XX产业总体优势不是十分明显,虽然在开放工作中XX行业及相关行业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占80%以上,但数量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我市重点培育的XX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XX产业虽然有进展,但远未达到优势产业要求。

3、对外合作的方式单调,融资上市、间接利用外资等合作方式没有新突破。我市对外合作项目基本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设备贷款和其他形式融资方式,近几年基本没有项目,尤其是上市公司仍是空白,缺少引进资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4、大规模招商活动偏多,招商方式亟待改进。每年我市组织参加省、XX以及自办大型招商活动近二十次之多,作为招商活动的主要活动,大型招商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招商活动发展变化,大型活动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参加人员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对我市开放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健全开放工作机构。建议重新建立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开放工作出现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继续全面落实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认真研究和制定推进招商引资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严格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奖惩制度。

2、培育强势产业,构筑招商平台。以“XX”建设为重点,重点开展铸造、机械、农业产业化的行业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国际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建设。国际商会是对外招商窗口,行业协会是行业招商载体,在招商工作中商会和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建立健全我市国际商会和行业协会对全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抓紧抓好。

上一篇:安全季度总结会议下一篇:医疗设备廉洁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