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2024-04-13

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共6篇)

篇1: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理论支持。三年来,我校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活动的意义。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还开展了各项活动。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业务主任具体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全体班主任负责。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语文教师负责安排学习内容,并进行专题讲座;

2、成立传统文化大讲堂专业团队

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精心选择和安排。学校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和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老教师的特长,组建了传统文化大讲堂讲师团。根据宣讲内容,结合个人特点,讲师团成员各司其职,通过查找资料,认真组织,每个人都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学,为全校师生快速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个人修养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讲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组织比赛,隆重颁奖

为检验诵读效果,由学生科负责组织了各班级的诵读比赛,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校学生均参与其中。经过预赛、决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学校拿出一定资金进行奖励,并专门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比赛暨〈弟子规〉展演》颁奖典礼。除了部分获奖节目展演外,又组织编排了体现中华传统精髓的节目,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4、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取得的成果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诵读和讲学活动,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

开展经典诵读和讲学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活动开展以来,我校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感觉到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定会有所突破!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工 作 总 结 九公里小学

2016年4月18日

篇2: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九公里小学“诗意校园”建设活动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知,只有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学校才能有持久的发展。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为了丰富学生在校的生活,培养我校师生的学习诗词的习惯,逐渐形成有“一贯制”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从2017年2月开始对全校师生开展“诗意校园”活动。将此项工作将纳入我校的常规工作中来。

一、建立、完善组织

根据工作计划,2017年2月份开学之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易小兰校长任组长的 “诗意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各班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相关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担任,由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并明确专人负责本班的诗词诵读工作。

二、宣传发动

从3月份开始,我们利用广播、周会、晨会、学校橱窗、班级墙报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利用多种机会和渠道营造浓厚的诗词进校园的活动氛围,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让全体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行动中、学习中重视这项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实施教诗、读诗、诵诗活动。

三、全面实施

从2017年3月至今,我们按照方案、计划要求。认真实施“诗词进校园”活动,本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广播、晨会、学校橱窗等可用媒体广播和刊出《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和一些不要背诵,但能熟读体会的古诗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黑板报,学校橱窗,文化墙和文化走廊等媒介来推广诗词文化,做到以环境育人,以氛围育人。

3、在学生中间结对子,形成互查互背互问,共同提高的学习诗词的浓厚氛围,漫步校园,时不时能听见学生吟诵几句古诗词,校园诗词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为了扎实做好并不断推进活动的实施,学校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加到学习诗词的活动中去。同时,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如诗歌朗诵,诗词书写,诗歌主题手抄报比赛,主题黑板报大赛,主题读书周活动等。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能力突出的学生,比如五年级的程孝君,罗佳敏同学,能写善画手抄报办的相当好,还在市里组织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四年级的姚雪怡同学,朗诵能力特别强,在朗诵比赛上表演相当出彩:三年级的刘晨辉,张逸写字漂亮,被称为“小小书法家”……。

年关岁末,新春即将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天,我们将诗词这个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入学生心田,明天,必将茁壮成长,陪伴着他们度过幸福每一天!

篇3: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201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进一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教育,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成立招生工作小组,明确分工职责

1、招生工作小组: 组 长:易小兰

副组长:杨冬杰 万 凌

组 员:张 璇 叶新颜

2、工作职责:

组长全面负责招生工作;副组长的职责是解决组员解释不了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组员的职责是具体实施招生工作,检查验收报名材料并做好登记,负责解释招生政策,及时解决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工作要求:

组员在招生时应着装大方,佩戴工作标志,态度热情,耐心解答学生家长提出的疑问。

三、招生原则及政策要求

(一)招生原则

坚持依法招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不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坚持公平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生源均衡分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公开招生,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做到报名时间公开、招生办法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结果公开。

(二)招生政策

1、年龄规定。凡年满6周岁(2011年 8月31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需入学。

2、户籍(住址)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收本校施教区的适龄儿童少年,1)学生户口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同一户籍上,且户籍与实际住址相符的为有效户口;2)学生父母确属无房户,学生户口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户籍上,且户籍与实际住址相符的为有效户口;3)新迁入户口的时间以招生报名工作结束日为准;4)学生户口与父母双方(或一方)相同,但空挂于亲戚、朋友、祖父母、外祖父母户籍上的为无效户口。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入学的,须提供学生监护人(父母)的身份证、户口簿、经商务工证明(经商人员出示工商营业执照,务工人员出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其他从业人员出示相关证明材料)、父母在当地的有效暂住证,房产证或租房合同等;升入初中的,应出示小学毕业证证。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法定监护人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持相关材料到暂住证所属县(区)教育局登记、报名,经审核合格后统筹安排公办学校入学,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4、残疾儿童入学问题。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摸底调查工作,确保按时就学。轻度智障儿童可凭相关证明材料,可到学校随班就读。

四、招生区域及计划

1)上反嘴村、黄泥套村、二洲子村、。适龄儿童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在公布的时间内到学校报名。

2)按照我校的招生计划,一年级招收1个班40个学位。

五、招生报名事宜

1、招生时间:2017年8月30日——9月1日。

上午8:00-11:30 下午2:00-5:30

2、招生地点:二楼教务办公室

3、家长领儿童到学校报名时需携带户口本和预防接种证明材料。

篇4: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总结

早上8点,大家心怀敬畏之情,精神抖擞地踏上革命传统教育的行程。

上午9点30分,到达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根据安排,大家整理着装,面对党旗,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参观会议旧址,透过眼前那些鲜活的照片,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充分认识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艰难历程,真切体会到了当时时局的艰难与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敢前进的大无畏奉献精神。

篇5: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华共和国疆域内的从古至今的文化,是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是指夏商周以来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的总和,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为前提下的中国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但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准确的界定,学术界仍然没有很明确的提出,综合各家之言,总体上中华传统文化有以下一些内容:儒、佛、道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景观名胜等。我们根据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浏览中小学生的课程教材,为了从总体上宽泛简单的了解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了解程度,同时从我们农村支教的内容上调整,给青少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认识祖国灿烂文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对以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修改。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已的精华之处和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表征,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的“中和”精神。“中”指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和”是指事物对立因素的交融和多样性的统一。在人与子让的关系上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相容相生、和平共处这些“礼节”和“和”的“中和”精神培养了中国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等君子品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三个:

1、传统文化重整体。中华传统文化讲合,传统文化中善于用整体的思维把握事物的发展,注重直觉体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传统文化重人伦。古代中国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宗法社会,有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体系,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的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3、中国传统文化重传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连续使得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得以得到保存和传承。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是精华,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中国从外来文化中吸收了很多营养,中国人以其广阔的胸怀接纳和吸收需外文化,“丝绸之路”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佛教、景教、回教等传入中国构成了绚丽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进步有着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云集巴黎,发表了一份庄严的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就必须回归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于青少年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大作用。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客观的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客观的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清楚了中国自身,才能更好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是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比较薄弱的农村教育环节,更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重视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让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深深植根在青年一代的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1、总体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大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学习。其中学校教育占大多数,学生自我学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占少部分;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为老师教、家长讲、自己看书、看电视听广播、听其他人说、其他方式。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从学校获得的,如果把老师讲的,学生从课本上学习获得的部分都算为学校教育,那就更能突现出学校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事很大的,而学生自己学习的相当一部分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也是比较多的,这也与现代信心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2、学校教育途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从学校教育获得的部分分为:老师讲、书本学习、听同学讲三方面。这些能够反映出学校方面对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影响是最大的。学校在加强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很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的实质仍然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为主,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知识仅仅局限在数学、语文、英语上,这是对孩子成长的一个限制。学校在基础课程方面的投入看似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但短暂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人们没有看到如果在传播人文科技知识的同时,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也是可以取长补短的。狠抓基础课程的方法,实际上产生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学生的兴趣被基础知识束缚了,这正是学生学习没动力,厌学的一个原因吧!

3、家庭教育途径:

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以外,生活在家庭里必然会受到家长行为语言的耳濡目染。这里边要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家长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注意从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适当给孩子买一些能够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的课外书,给孩子讲勤俭节约、尊敬师长、艰苦奋斗、谦虚礼貌等传统美德。从孩子的表现我们看得出,最为孩子所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家长常常会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知识教育,也需要的是家庭爱的教育,不仅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懂得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把对孩子的教育正确的置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才能更好的关注孩子成长。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以“孝廉”为美德的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宝贵财富。因此,家庭教育传播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社会教育途径:

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媒体,社会活动等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纸、社会活动、网络传播等。社会教育方面的传播其传播范围是很广泛的,它所发挥的是社会不同层次人的力量具有广泛的传播效率,其传播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上虽然有一部分人在呼唤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始终没有被提为上乘,并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关注孩子的基础教育,关注孩子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氛,对于加强青少年认识祖国,认识中华民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是理所当然的,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同样受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注,形成关注广大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氛。

5、自我学习途径:

教育孩子要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首先应树立自己一个龙的传人的意识。这需要在对祖国历史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最后形成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小树立宏伟目标,心怀祖国,胸怀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最后,所有的理想需要自己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六、工作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回到孔子的时代,不是让我们重新走入科举制度下的私塾学堂,不是让我们的青少年摇头晃脑大声朗诵四书五经,而是让青少年们认识祖国,认识中华民族,让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让青少年树立并担负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

我认为对于加强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笼统的从孩子方面对待,我们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就是为了认识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从问题出发探讨出解决完善的方法。我认为在当前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期,呼唤更多的人们关注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问题,特别是呼唤起城市人群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农村的问题,目的在于召唤起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农村孩子,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篇6:九公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了深入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推动我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学校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重视,大力宣传活动意义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学生集会向全体师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操场上的孔子雕像的矗立,学校LED显示屏播放着有关传统文化教育标语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也通过校园公众号和各级媒体网站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认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校坚持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开展,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三、现代与传统文化教育并举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校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又可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此,我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开展“传承优秀家风”学生演讲比赛、手抄报评比系列活动,组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围绕“民族精神代代传”、“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等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三、由学校辐射家庭、社会的教育

我校在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格局。

(一)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如春节利用当地的民俗活动开展“家乡民俗我参与”的活动,元宵节开展“一志做花灯“、端午节开展“粽意情深亲子实践活动”、中秋节博饼等这些活动,有效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方面,通过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教育活动之中,成为加强家庭参与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乡土文化” 教育主题活动

上一篇:思想汇报4份(手写格式)下一篇: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