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场十项管理制度

2024-05-07

屠宰场十项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屠宰场十项管理制度

动物入场登记制度

一、动物入场时,必须附有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二、入场动物必须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三、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合格。

四、动物群体的精神状况、外貌、呼吸状态及排泄物状态等情况正常。

五、经检查合格的动物,《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有效、证物相符、临床检查健康,方可入场,并回收《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六、场方须按产地分类将动物送入待宰圈,不同货主、不同批次的动物不得混群。

七、经检查不合格的动物,不符合条件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八、驻场动物检疫人员监督货主在卸载后对运输工具及相关物品等进行消毒。

九、认真填写《入场动物登记表》,存档备查。

屠宰场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一、屠宰场应在屠宰前6小时向驻场动物检疫人员申报检疫,并填写检疫申报单。

二、临床检查不合格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1、发现有一类动物疫病症状的,限制移动,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和《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等有关规定处理。

2,发现有二类动物疫病症状的,患病动物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同群动物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的,准予屠宰;隔离期间出现异常的,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等有关规定处理。

3,怀疑患有规程规定疫病及临床检查发现其他异常情况的,按相应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实验室检测须由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具有资质的实验室承担。

4,发现患有规程规定以外疫病的,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的,准予屠宰;隔离期间出现异常的,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等有关规定处理。

5、确认为无碍于肉食安全且濒临死亡的动物,视情况进行急宰。

屠宰场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一、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现动物疫情,按规定、程序上报。

二、屠宰场从业人员发现动物疫情,立即向驻场动物检疫人员反映。

三、驻场动物检疫人员发现动物疫情,要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进行汇报。

四、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及时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沟通,按规定、程序上报。

五、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六、严格遵守动物疫情发布规定,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发布动物疫情。

七、违反本制度,造成动物疫情扩散蔓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屠宰场消毒制度

一、屠宰场应设有专职消毒工作人员,有必备消毒器械,并有15日以上的消毒药品库存。

二、屠宰场应在场区出入口、生产区门口设符合要求的消毒池,定期清洗、更换消毒药,常年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三、进场动物,在进入待宰栏之前要按规定进行消毒。运载车辆进行消毒后离场。

四、屠宰加工场地和屠宰工具做到宰前、宰后各消毒一次。

五、屠宰或检疫检验过程中,如所用工具触及带病菌的屠体或病变组织时应将工具彻底消毒后再继续使用。

六、保持厂内清洁卫生,无污水、血渍、污物积聚。生活区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大消毒。

七、发生动物疫情时的消毒,按国家疫情处理的规定执行。

八、屠宰场法人代表是本单位动物防疫消毒安全第一责任人,驻场动物检疫人员负责动物防疫消毒的技术指导,监督消毒工作。

动物产品出厂登记制度

一、经屠宰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对分割包装的肉品加施检疫标识。

二、经屠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处理通知单》,并按以下规定处理。

三、发现患有规程规定疫病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发现患有规程规定以外疫病的,监督场(厂、点)方对病害动物产品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处理,对污染的场所、器具等按规定实施消毒,并做好《生物安全处理记录》。

五、在驻场动物检疫人员监督下做好病害动物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六、在驻场动物检疫人员监督下做好装载前、卸载后对运输工具及相关物品的消毒工作。

七、认真填写《动物产品出场登记表》,存档备查。

屠宰场病害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染疫动物、送至待宰圈后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经检疫确认为不可食用的动物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对死亡动物及发病动物不得随意进行解剖,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采取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三、对非动物疫病引起死亡的动物,应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指导下进行处理;对病死但不能确定死亡病因的,应立即采样送至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尸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四、无害化处理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的规定进行。

五、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屠宰场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等,应当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一起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定点屠宰场必须具备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备。实施集中焚烧、掩埋的,屠宰厂要配备专用车辆、包装容器及相关的消毒设施。

七、对病死、死因不明动物及检疫不合格动物产品的各项处理,应按规定做好相关记录、归档等工作。

八、在对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采样、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无 害化处理等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九、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篇2:屠宰场十项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本企业生产车间场地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的管理。确保生产车间场地工用具的卫生整洁、消毒彻底,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部门、车间、班组,按厂部划分的公共卫生责任区和各自的生产场地,安排打扫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二、收购车间的清洁卫生和消毒管理制度。

1、车辆消毒池必须10天配兑和更换药水,确保运输车辆的进出消毒,卸车后将车辆冲洗干净,消毒后方可允许将车开走。

2、下猪月台过道,圈舍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不得有垃圾杂物存在,每天必须彻底打扫卫生,清除垃圾,三天彻底消毒一次。

篇3:浅谈定点屠宰场的检疫管理工作

1 加强领导, 提升管理水平

要对现有定点屠宰场加强领导, 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要不断提升认识水平,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 把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到工作中去, 深入学习《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猪肉安全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认真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常抓不懈, 保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依法取缔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畜禽屠宰场。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工商、卫生、环保、商务、畜牧等相关部门,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对现有的定点屠宰场展开集中整治活动, 经整改后达到标准的, 相关部门重新发放各自的许可证或相关执照, 达不到标准的收回或注销已发放的许可证或相关执照, 并依法取消办场资格。

2 严把生猪入场及检疫关

动物检疫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严把生猪屠宰源头关, 认真严格做好进场屠宰生猪的查证验物工作。驻场检疫人员要对收购的生猪进行严格检查, 查验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是否在有效期内、填写是否规范、生猪是否来自疫区、证物是否相符;检查生猪是否健康无病、有无免疫耳标;如生猪来自市外, 还需查验动物调运备案单和抗体抽检合格报告。经检查, 如证物相符、生猪健康无病、免疫耳标齐全、证明手续填写规范齐全、来自非疫区的方可入场待宰, 并由检疫人员做好生猪入场检疫登记。否则, 一律不许入场。定点屠宰场必须宰杀经宰前检疫合格的动物, 未经宰前检疫, 擅自宰杀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把交易关。坚决杜绝在定点屠宰场从事活畜交易活动。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

为推进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要逐步完善屠宰场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检疫员工作制度、考勤考核制度、生猪进场查验制度、待宰生猪巡查制度、屠宰检疫流程化验制度、标识回收销毁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消毒制度等,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才能进一步规范屠宰检疫行为。同时为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监督所要与驻场检疫员签订检疫工作责任状, 并严格考核;实行24 h轮流值班, 建立驻场检疫档案, 记录其驻场检疫工作情况;每月通报一次工作情况, 将日常工作与福利奖金挂钩;同时还将检疫员的姓名、电话、行为准则、检疫规范向社会公示, 接受屠工屠商和消费者的监督。

4 积极稳步推进牛、羊、禽的定点屠宰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 饮食膳食结构的变化, 对牛、羊、禽类肉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 但海城市的牛、羊、禽屠宰相当于“零”状态, 上市肉品质量难以保证, 虽然, 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牛、羊、鸡屠宰又牵涉民族政策, 工作难度很大。但是, 作为地方政府应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 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 对牛、羊、鸡实施定点屠宰, 以保证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 建议在国家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前, 组织商业、工商、卫生、农牧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牛、羊、鸡定点屠宰事宜, 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 对牛、羊、鸡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 定点屠宰厂要遵循“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原则, 采取“集中加工、自行销售、政府监督, 市场化运作”的产销方式实施。以消除牛、羊、鸡肉品的市场存在隐患, 保证市民吃上各类“放心肉”品。

5 加强屠宰场卫生消毒工作

屠宰场卫生消毒工作是控制动物疫情的传播的主要措施, 因此做好消毒工作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是屠宰场落实兽医卫生管理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大门口和产品出口的消毒池要定期更换药液;对卸畜台、车辆、各个车间及工具、容器、机器设备、工作服的消毒亦不能松懈, 并做好记录。应载明日期、场所、消毒药物名称、浓度、消毒方法等。要形成完整的消毒链条, 从生猪进场、待宰、屠宰到胴体出场的每一个环节及各种用具, 都要严格开展科学合理的消毒, 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狠抓落实。要把消毒作为检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形成制度, 实行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6 加强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检疫员素质

篇4:冬季平菇栽培管理十项关键技术

一、菇场选择

选择具有散射光、通风、有增温和保温条件的场地栽培,如备有增温条件的室内菇房、温度较高的地下菇场以及塑料大棚等。不宜选择在阴暗、通风不畅或环境不卫生的场地栽培。此外,初次种菇场所,应采用石灰水刷墙、生石灰撒于地面的措施进行消毒,撒在地面的生石灰应于次日清扫干净;老菇场则可用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有虫害的菇场应先喷杀虫剂消灭害虫后再进行消毒,保持菇场清洁卫生。

二、菌株选用

冬栽平菇菌株品种的选用应根据产菇末期的环境温度来确定,按产菇期的安排可分“冬栽冬出”和“冬栽春出”两种。“冬栽冬出”的平菇品种应选用低温型、中低温型、广温偏低温型品种较为适宜,如雪立得、2026、双抗黑平等,这些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不易发生“瘤盖菇”,朵型紧凑、菌肉紧实、整体形状美观、商品价值高。避免选择颜色较深的平菇品种,防止出菇时棚内温度过低,造成菇体背面颜色污浊,影响销售。“冬栽春出”的平菇品种应选用中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如川杂26、265等。这些品种菇体肉厚、抗病能力强,能够在春天干燥风沙大的气候正常出菇。

三、接种要求

一是加大接种量。冬季气温偏低,发菌时菌丝生长缓慢,可通过加大接种量,使菌种萌发后,尽快覆盖整个料面,形成平菇正常菌丝生长优势,抵制杂菌生长。二是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灭菌处理,保持接种环境的干净卫生。

四、水分控制

冬季平菇具有需水量少的特点,水分控制要注意三要点:一是培养料的基质含水量应控制在60%以内,料水比应控制在1∶1.3左右,同时应添加多菌灵及百菌净等杀菌剂。二是菇棚喷水不可过多,宜用50℃左右的温水棚内喷雾,使菇棚或菇房的相对湿度达到85%~90%。对于空间较大,菌棒摆放较少或通风状况较好而又较易升温的菇棚,以每隔1~2天喷1次水为宜;反之,可每隔2~4天喷1次水。三是不能“闭棚喷水”,因为在密闭的条件下喷水,棚内的相对湿度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100%,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子实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易引起生理性病害,造成菇片上卷,甚至枯黄死亡。

五、温度调节

“冬栽冬出”的平菇,在菇蕾形成前后,增温的同时不要忽略保持温差。宜以太阳光能为主要增温方式,也可采用覆盖双层薄膜、膜上覆盖草毡、火炉加温等方式增温,保持棚温在5℃以上并加大昼夜温差,促使菇蕾形成;待大部分菌袋现蕾后,控制棚温在8℃左右,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冬栽春出”的平菇,应在料面薄膜上覆盖10~15厘米厚的土层或20厘米厚的干净草层,以利保温,防止料面结冰而冻伤菌丝,影响养分积累和来年产量。室内栽培,应保持室温5℃左右,待开春温度回升后揭开覆盖物,再正常管理出菇。

六、光照要求

在生长阶段,平菇菌丝在黑暗环境中比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快,但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必须具有一定的散射光条件。总体上,光照强度与经济效益有同步提高的趋势。光照较强的菇棚内,平菇子实体颜色较深,叶片较厚,菇片韧性好,产量一般可提高20%左右。另外,还应根据天气状况,适当增加光照,在保证棚温5℃的前提下,晴天或多云天气气温较高时,在11时至15时适当增加光照;阴雨天或雪天可在10时至16时尽可能增加散射光,延长光照时间。

七、通风宜勤

冬季不要因维持棚温而忽视通风,要保持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必须及时通风换气,增加菇棚的氧气含量,防止二氧化碳集聚中毒。每天可结合喷水、采菇、气温较高等时段进行通风换气。宜采用短时间小通风的方式换气,切记不要大通风。对于空间较大,通气状况良好的菇棚,每天可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若空间较小,则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减少每次通风时间,同时辅以人为走动,使通风死角处亦能正常换气。雾霾天气,要设法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可采取安装简单设备,实施内循环通风等方式,防止或减少雾霾空气的进入;棚内有增温设施的,更要注意通风,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八、补充养分

一般平菇营养生长期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碳、氮比为40∶1。可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向料内增补3%黄豆浆液、10%淘米水、0.4%尿素液、1%糖水等营养物质。补充养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分不足时,菇体多出现盖薄、柄细、单生、丛小、色浅、菇体龟裂等现象;二是尿素过多时,易在菌袋壁上形成一层灰白色的雾状物,会抑制平菇菌丝生长,造成杂菌污染。

九、病虫害防治

一是防治杂菌病害。平菇抗杂菌污染能力虽然很强,但生产上多采用生料栽培,许多杂菌往往在高温、高湿、偏酸性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常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可用石灰或黄泥抹墙缝,或用10%的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用来苏儿喷洒地面、房顶,在地面上再撒生石灰粉,最后用食用菌专用烟雾消毒剂按每立方米3~4克的使用量进行熏蒸消毒。还可用甲醛、硫黄等药品密闭熏蒸消毒,定期喷洒0.02%绿霉净或0.03%菌绝杀。二是虫害防治。菇房密闭后,用磷化铝或敌敌畏熏蒸灭虫并安装防虫网;菌袋有破口或刺孔后应立即用胶带封住,以免瘿蚊等害虫在破口处产卵为害;注意关好门窗,配合使用黄色粘蝇胶带,防止室外虫源迁入。

十、适时采菇

及时采收,加快转潮。冬季培养料的代谢速度较慢,平菇七八成熟时即可采收,防止采收过晚,培养料中的养分消耗过多,造成转潮过慢。采收完后,及时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杂物,此时菌袋内水分低于40%时应及时补水,采用注水或浸水的方法,再按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方法出菇。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 宋利学 邮编:054000)

篇5:屠宰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禁没有检疫证明、耳标等合法标志的生猪进入屠宰场。

二、进场生猪经动物检疫员检查合格后方可屠宰;经检查不合格的生猪在动物检疫员的监督下,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三、屠宰场不得对生猪、生猪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违者将依法依规从严处理。

四、屠宰场生产的生猪产品经检疫检验合格后,凭检疫证明、检疫检验印章和东海县肉品上市销售凭证出场,确保出场肉品100%合格

五、屠宰场对肉品品质检验结果进行登记,确属屠宰场出场的检疫检验不合格生猪产品,屠宰场应负责召回,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负有责任者有关部门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六、做好《生猪进销(出)台账》登记工作,确定专人逐日逐批如实记录,并接受动物检疫员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实现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朔制。

篇6:十项安全管理制度

1、门卫必须忠于职守,提高警惕,严防不法分子混入学校扰乱秩序,进行犯罪活动。

2,上课时段封闭校门,来客均须审验登记,门卫应认真查验来人的合法证件,未经单位领导或约见人同意,放行。

3、来人进入校门须由门卫开具入门证明,离开时交回。

4、自行车进出校门,应主动下车推行,机动车减速慢行。外来车辆进入校门,门卫应先问明来意再开门,随车人员必须办理来客登记手续。

5、外来人员会见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果正在上课,必须先在门卫房等候。

6、任何人从校内携带物资出门,应主动出示出门证件,否则门卫人员有权查问、查看。对可疑物资可以暂时扣留,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处理。

7、严禁小摊小贩或收废纸、捡垃圾人员进入校园。

8、门卫人员昼夜做好校内巡逻工作,及时检查校内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盗及其他防范工作。

9、门卫人员要服从大局,服从单位的领导和安排。

安全检查与隐患报告制度

1、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

2、安全检查定期进行,班级每日对所在班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年级和处室每周组织一次检查,学校每月对全校安全工作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隐患,落实措施、资金、时限、和责任人,及时进行整改,尽早消除隐患。

3、强化重点时段的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到开学后的两周定为校园安全问题普查月,对各类隐患和问题实行全面排查和整改。

4、每次检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明确检查内容、重点和方法,促进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电器、电源、用水、微机室、实验室、旧建筑物、学生宿舍、学校食堂等均为检查的重点部位;管制刀具、校内矛盾、管理漏洞以及学生心理问题也列入检查内容之列。

5、检查要详细记录并存档留查,严禁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尽最大可能当场落实到具体人头上,立即整改。

6、实行安全检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7、广泛发动全体师生举报安全隐患,并实行奖励制度。

8、实行逐级报告制度,师生个人、班级、科室检查发现问题要逐级报告到领导小组,学校对查出的重大隐患和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县教体局。因检查不认真或瞒报、漏报、谎报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将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防震、防雷安全工作制度

为切实搞好防震、防雷减灾工作,维护广大师生和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防震减灾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加强对师生防震、防雷知识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师生了解地震、雷电的常识和日常防范知识,不迷信、不听信谣言,冷静面对地震和雷电。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地震、雷电预防的常规教育和防范工作。

3、加强对校舍安全的勘察与维护,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做好校舍更新加固工作。对暂时不能改造的危险校舍,加大日常监测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进行加固和维护。

4、严格标准,为新建校舍设计和施工提出科学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使新建校舍的设计、施工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防雷标准,注重防雷设施的规范安装和日常维护。

5、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制定防震、防雷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演练。

6、及时掌握气象及公告信息,接到地震、雷雨等预警通知后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发生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7、发生地震、雷雨等事故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冷静处置,并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和教体局上报有关信息。

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制度

1、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同时对教职员工开展教育。

2、学校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用电,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及户外运动,防震及它自然灾害,网络,防中暑、防煤气中毒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突发疾病救治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确定各年级段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层次递进的安全教育。

4、根据地域、环境和季节特点,搞好放假前、开学初、冬夏季来临前的专题教育,并传授发生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和基本技能。

5、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等系列活动,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根据教育主题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6、加强校园安全、法制文化建设,重点部位设立警示标志。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阵地和资源加强安全和法律知识教育。按课程方案开展安全、法制教育课,建立稳定长效的安全法制教育机制。

7、加强教职工的安全与法制培训,注重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安全、法律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工作。

8、积极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每学期都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和竞赛。

9、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各类应急疏散预案,每月组织师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

10、应急演练前制定演练方案,明确分工,搞好防护,严防演练过程发生事故。演练后搞好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消防安全制度

为加强消防安全工作,保护公共财产、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1、加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做到防范意识强,处置能力高,自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人人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2、保障校内的各种灭火设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做好检查记录。

3、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保持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照明完好。

4、经常性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并由专人及时维修。

5、图书阅览室、理化实验室、微机室、教室等场所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下班后要及时关好电源。

6、易燃、易爆及危险实验用品专门存放,实行两把钥匙二人同时管理,领取登记,及时返储。储存室内必须有沙池,灭火器等。

7、学生宿舍内严禁使用明火,严禁私拉乱扯,严禁烧电炉、热得快以及私自接用任何家用电器。严禁点燃蜡烛、蚊香和吸烟。

8、食堂和火炉人员要做到人走火灭,使用煤气,要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后要关好气阀,确保安全。

9、对因无视防火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要配备合格的灭火器、灭火沙等消防器械。

2、实验员必须认真负责,管理好实验室内的所有财产。

3、实验员必须加强学习,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实验器材、药品要用专柜保存,分类陈放。易燃和有毒药品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若发现包装破损或药品丢失要及时报告。

5、严格器材、药品管理制度,实验员对学校的器材、药品不得私自外借,若因私自外借发生不安全事故,由当事人负全部责任。

6、教师做实验时,必须先向实验员借出实验所需的器材,用完后要及时归还实验室,并认真填写《实验器材领用记录单》。

7、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向学生讲清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不得任学生自行进行实验。

8、严禁学生在无教师组织的情况下做任何实验。

9、实验过程中若发生不安全事故,科任教师要及时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要及时上报学校。

10、实验室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做到人走、灯灭、门锁。

用电、用水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水、电设施按照设计规范施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用电、用水由总务处负责,专人管理,持证上岗。

2、保证楼道灯、路灯的正常照明和和应急灯正常使用。

3、未经学校同意,校外住户和店铺不得乱接学校用电。各处室因教学、工作需要而加设电源插座或拉线,必须经总务处同意,由专人规范操作,未经同意一律不得私拉乱接。

4、有关人员和科室要加强对用电线路、器械、用水设施的日常巡查,发现隐患立即报告、排除,及时消除校内线路、电闸或器械的不安全因素,消除水管漏水、渗水现象。

5、教室、办公室配置的饮水器、电脑、空调等电器和照明设施,员工离开时必须及时关闭电源,落实专人负责。

6、生活用水要申请有关部门定期进行检测,严防饮用水污染现象发生。

7、严禁使用“热得快”以及其他危险性电器和大功率电器,对违规者,收缴器材,酌情处罚。

8、学生宿舍严禁私拉乱扯现象,严禁学生用电烧水、做饭、取暖、充电。

9、教职工个人生活用电、用水必须按时交纳费用。并自觉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

10、加强对师生的用电安全和节约用水、用电教育,让师生正握正确的安全用电和电器火灾初起阶段的扑救常识。

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1、新生入学时,学校应向家长询问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状况,特别是有特意体质的学生,应特别说明。

2、新生入学时,学校应登记学生住址、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接送人员,当住址、联系方式或接送人变更时,家长应及时通报学校。

3、学生因故不能到学校上课,家长应提前通报学校,并说明具体时限。

4、学校应将作息时间通报家长,学校正常放假或因疫情防控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需要临时放假的,需要将放假、开学时间等事宜通报全校,并告知家长。

5、发生学生无故未到校或上课期间失去行踪,学校应随时作出应急反应,并通报家长。

6、学生在校期间突发重大疾病或发生人身意外伤害,学校应及时组织救治,并通报家长。

7、学校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通报家长,加强沟通,尽早帮助疏解。

8、学校接到上级特殊天气或疫情信息后,要及时作出应急处置,并通报全校师生和家长。

9、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教体局报告,严禁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10、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随时与家长沟通学生信息。

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

1、随时掌握预警信息,在地震及气象灾害发生前做好信息收集和预测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实行全员全过程监控。

2、加强对学生的防灾、抗灾的教育,传授遇灾后自救、互救办法,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3、建立并完善地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广大师生进行演练。

4、平时加强对校内建筑物、用水、用电设施设备以及学校地势、周边地理环境等进行维护和勘察,确保安全、牢固、无隐患。

5、在遭遇不可预见的风灾、洪灾、火灾、雷电、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处置,有序组织学生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或场所,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6、发生自然灾害后,立即组织科学救灾,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援助,全力保护学生的安全。

7、组建稳定的教师护校、护生救护队,加强培训和队伍建设。

8、不得组织少年、儿童参加扑火、抗洪等救灾活动。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1、成立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本校食品卫生管理,专人分管学校食堂和服务部工作,杜绝校内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

2、学校食堂要依照《食品卫生法》要求到有关部门申领《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按时年审。从业人员每年一次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健康体检,持《健康证》上岗,平时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使用售货工具。

3、建立健全卫生、采购、加工、储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并真正落实。

4、食堂要实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登记制度和24小时留样制度。

5、食堂各种设施齐全,放置规范,用后清理维护。所提供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美等感官性状。

5、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现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定期申请有关部门进行检测,严防饮用水污染。

6、加强食堂安全管理,严格承包程序和管理,严防投毒事件发生。

7、食堂及服务部严禁进、售“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变质食品。

8、加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做到不吃零食,不吃无卫生保障的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1、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有关法规性文件的规定,依法管理校园卫生及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

2、强化师生的群体性防治措施,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做好健康查体和疫苗接种工作。

3、对师生的群体性防治措施必须经县卫生局、教育局批准,并由县卫生疾病控制中心或县疾控中心委托的乡镇疾控部门组织实施。未经教体局、卫生局、县疾控中心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实施群体性防治措施。违者要对当事人予以严肃处理,并追究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学生疾病防治用药统一由县疾控中心提供,不得擅自接受其它途径的药物。

5、传染病防治实施预防接种时,必须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筒”,加强无菌观念,严防交叉感染,并确保医疗器械卫生及操作规范,卫生分管领导须对接种全过程进行监督。

5、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发生群体性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上报有关部门。

6、发生疫情时,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出入人员管理、体温检测、环境消毒以及疫情防控的科学处置。

7、通过各种加强传染病和疫情防控的教育与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8、发生疫情时,严禁听信、传播谣言。

安全工作会议制度

为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制度

1、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持,每月召开一次,安排部署有关安全事项。特殊情况下随时召开。学期初和放假前召开大型校会或专题报告会,进行安全、法制专题教育和工作部署。

2、每月安全工作会议内容包括:学习、传达上级有关安全方面的部署要求;对当月学校安全工作及其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讨论部署下一个阶段的安全工作;讨论、形成、修订和完善有关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计划、总结、方案;听取安全检查、整改等工作情况;对职工和各班级、年级进行考核、通报等。

3、每周教职工例会、班会、党群会议以及团队会议及相关活动要涉及安全工作方面的内容,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4、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由专人记录、整理存档。

5、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校会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会后进行总结,由学生代表签名存档。

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安全制度

1、学生校内体育课、体育活动、竞赛活动以及校外实践、假日活动等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

2、学生体育及教育活动提倡在校内进行,确需组织外出的,需经学校主要领导同意并书面报请教体局审批后方可组织;活动前要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活动过程中注意交通安全及其他安全,严防事故发生。

3、严禁组织学生到校外跑操、军训及体育训练。不提倡学生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游泳、探险、攀登、拓展训练等有危险的活动。

5、校内举行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教师要提前认真检查体育设施、场地,对已损坏或不符合要求的设备、长地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贴挂警示标志。

6、各项体育活动开展前,组织教师必须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做好防护工作。

7、教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要听从教师指导,活动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活动,学会正确的运动和自我保护技术。

8、教师在活动中有组织、指导、保护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组织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上一篇:统计局2020年人才工作总结下一篇:爷爷的牛作文